文言文代词与副词教学文稿

合集下载

文言文语法解析教案

文言文语法解析教案

文言文语法解析教案一、引言文言文是汉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的瑰宝。

然而,由于其独特的语法结构和表达方式,学习文言文一直是很多学生的难题。

本教案旨在通过对文言文语法的详细解析,帮助学生理解文言文的特点并提高其阅读与写作能力。

二、词类与词序1. 名词在文言文中,名词的词性包括实词和虚词。

实词有实指名词和实义名词,虚词则包括虚指名词和虚义名词。

(这里可以添加详细的名词解析)2. 动词动词是文言文中最为重要的词类之一,它的形式和用法非常丰富。

主要包括实义动词和虚词两大类。

(这里可以添加详细的动词解析)3. 形容词与副词形容词和副词在文言文中常用于修饰名词、动词和其他形容词副词,并且常常通过前后接词的方式进行修饰。

(这里可以添加详细的形容词与副词解析)4. 介词与连词介词主要用于表示位置、方位和时间关系,连接词可以连接句子、词组或者短语。

(这里可以添加详细的介词与连词解析)三、句法结构分析1. 主谓结构主谓结构是文言文中最基本的句法结构,主要是通过主语和谓语来构成完整的句子。

(这里可以添加详细的主谓结构解析)2. 宾补结构宾语和补语在文言文中常常构成宾补结构,起到补充说明宾语的作用。

(这里可以添加详细的宾补结构解析)3. 状补结构状语和补语构成了文言文中状补结构,用于修饰谓语或宾语的状态或动作。

(这里可以添加详细的状补结构解析)4. 并列结构并列结构是指两个或多个词、词组或句子并列使用,表示并列关系。

(这里可以添加详细的并列结构解析)四、修辞手法解析1. 修辞手法的分类文言文中常常使用各种修辞手法来增强表达的效果,如比喻、夸张、排比等。

(这里可以添加详细的修辞手法解析)2. 修辞手法的运用通过对文言文中常见修辞手法的分析和运用,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意义,并且在写作中也能更加灵活地运用这些手法。

(这里可以添加详细的修辞手法运用解析)五、总结通过本教案的解析,相信学生对文言文的语法结构和修辞手法会有更加深入的理解。

文言文的副词讲解教案

文言文的副词讲解教案

文言文的副词讲解教案教案标题:文言文的副词讲解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副词在文言文中的作用和用法。

2. 学生能够准确运用副词进行文言文的阅读和写作。

教学重点:1. 副词的定义和分类。

2. 副词在文言文中的常见用法。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和示例文段。

2. 学生准备文言文课本和笔记。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点。

2. 教师通过提问学生,引导学生回顾副词在现代汉语中的作用和用法。

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教师通过课件展示副词的定义和分类,并解释每个分类的特点和用法。

2. 教师通过示例文段,向学生展示副词在文言文中的常见用法,并解释其作用和意义。

三、练习与讨论(20分钟)1. 学生阅读教师提供的文言文课文,并标出文中出现的副词。

2. 学生分组讨论,探讨副词在文言文中的具体用法和意义。

3. 学生互相分享自己的发现和理解。

四、巩固与拓展(15分钟)1. 学生完成教师布置的副词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话题,撰写一段文言文短文,并注意运用副词。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2. 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困难。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选择一篇文言文文章,分析其中副词的运用,并写一篇读后感。

2. 学生可以尝试用现代汉语解释文言文中的副词,加深对副词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评估:1. 教师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表现。

2. 教师布置的练习题和作文,评估学生对副词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教学资源:1. 教师准备的课件和示例文段。

2. 学生的文言文课本和笔记。

教学反馈:1. 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和作业情况,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指导。

2. 学生可以向教师提问和反馈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困惑和问题。

古代汉语教案 代词

古代汉语教案 代词

代词代词代替名词、动、形或数量词的词古汉语的代词可以分为三类: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除此之外,还有两类比较特殊的代词,一类无定代词“或”和“莫”,一种是辅助代词“者”和“所”。

(一)人称代词人称代词又可分为第一、第二、第三人称代词,又叫自称、对称、他称。

1、第一人称,常见的有“吾”、“我”、“予”、“余”等。

(现代汉语,“我”、“咱”可作主、宾、定、状)古的代词,意义相同,但用法不全同。

“我”、“予”、“余”都可以作主语、宾语、定语,“吾”的用法在上古只作主语,很少作宾语。

今者吾丧我。

《庄子·齐物论》晋,我吾亲也,岂信我哉?《左传》如果作宾语,也只限于用在否定句中作前置宾语。

我胜若,若不吾胜。

《庄子·齐物论》但到了汉代以后,“吾”作宾语的用法就比较常见,如:吾度足下之,智不如吾,勇又不如吾。

《史记》上古第一人称还有朕,台(yì),卬(áng)朕可作定,也可作主。

朕皇考曰伯庸。

《离骚》我的先父叫伯庸。

朕:在先秦时期用于一般人的自称,到秦始皇时便专用作皇帝的自称。

台恐德弗类。

《尚书》我恐怕自己的品德不善。

朝夕纳诲,以辅(台)德。

《尚书》每天进善言,帮助提高我的品德。

人涉卬否,卬须(我)友。

《诗经》别人过河了我还没,我要等我的朋友。

2、第二人称,对称。

(现代“你”,可作主定、宾、状)古常见:尔、汝(女)、若、乃、而。

尔、汝、若,可作主、宾、定。

尔无我诈(欺骗),我无尔虞(防备)《左传》(尔)翁归,自与汝覆算耳《促论》若毒(痛苦,以之为毒。

)之乎?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苦赋,则何如?《捕》五侯九伯,女实证之,以夹捕周室《左传》“而”“乃”常作定语,不能作宾语,一般也不作主语。

吾翁即若翁,如欲烹乃翁,幸分一杯羹。

《汉书|·项羽传》……而……欠幸……《史记》希望肉羹“而”有时也可作主语,“乃”也有,很少。

夫差,而忘越王之杀(而)父乎?《太传》乃能从我乎?《汉书》先秦时,还有一个第二人称代词“戎”戎虽小子,而式弘(天)大。

初中语文中考文言虚词知识讲解(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

初中语文中考文言虚词知识讲解(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

中考语文文言虚词文言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等五类。

考纲规定的“常见文言虚词”是指18个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名称速记排列:之乎者也,因为所以,何则而与焉,与其乃且若)。

一、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1.介词介词是用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的前面,合起来表示时间、处所、原因、方式、对象等意义的词。

对介词的考查,通常是结合对文句的理解进行的。

引出行动的工具、方法、凭借;例如:“以、因”,意思为“拿、凭借、依据”,①以勇气闻于诸侯。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因以讽谏。

(《张衡传》)引出动作的对象;例如:“于、与、因、为、乎”,意思为“同、跟、给、替、对、对于、向、通过”①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师说》)②欲呼张良与俱去。

(《鸿门宴》) 引出动作的原因;例如:“于、以、为”,意思为“由于、因为”①业精于勤而荒于嬉。

(《进学解》)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岳阳楼记》)引出动作的时间、处所:例如:“于、乎、自、从、缘”,意思为“在、从、到、沿着”①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阿房宫赋》)②生乎吾前。

(《师说》)③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桃花源记》)2.代词代词是代替别的词或词组、句子,以表示人或事物以及动作、状态、数量等的词。

在语境中辨析某一代词具体的指代对象是考查的重点。

(1)人称代词第一人称:吾、予、余、我;①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项脊轩志》)②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

(《鸿门宴》)③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游褒禅山记》) 第二人称:女、汝、若、尔、而、乃、子;①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女”通“汝”)(《诗经·静女》)②家祭无忘告乃翁。

(《示儿》)③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诗经·氓》)④某所,而母立于兹。

(“而”通“尔”)(《项脊轩志》)第三人称:之、其、彼、厥、渠;①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古代汉语代词副词

古代汉语代词副词

代词一、代词的特点和学习要求代词是具有称代和指示作用的一个特殊词类。

又叫“指代词”。

它数量少,用法复杂,可替代多种词类,具有多种语法功能,大体分为体词性代词和谓词性代词。

前者和名词、数量词功能接近;后者和动词、形容词、副词功能接近。

现在一般按意义和作用把代词分为三类: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

人称代词和部分指示代词、部分疑问代词,具有体词功能,是体词性代词;部分指示代词、部分疑问代词,具有谓词功能,是谓词性代词。

代词不仅代词,也可代词组、句子或语段,并有好多活用情况。

古代汉语代词同现代汉语代词比较,差异很大。

学习古代汉语代词,一要知道有哪些类,每类包括哪些词;二要知道他们是体词性还是谓词性,在句子中做什么句子成分;三要知道相当于现代汉语什么词,如何对译。

二、代词分类(一)人称代词:有第一、第二、第三人称和反身自称之分1.第一人称:吾、余、予、我、朕、台(yi2)昂(ang2)(1)他日我曰:“子为郑国,我为吾家,以庇焉,其可也。

”(《左·子产论尹何为邑》(2)朕皇考曰伯庸。

(屈原《离骚》)(先秦一般人都可用“朕”,秦始皇起“朕”成为帝王自己的专称)(3)曰“余病矣。

”(《左·鞌之战》)2.第二人称:汝、女(ru3)尔、若、而、乃(1)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

(《左·齐桓公伐楚》)(2)吾将残汝社稷,灭汝宗庙。

(《国语·勾践灭吴》)(3)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左·宣十五年》)(4)若为庸耕,何富贵也。

(《史·陈涉起义》)(5)吾乃与而君言,汝何为者哉?(《史·平原君列传》)(6)必欲烹乃翁,幸分我一杯羹。

(《汉书·项羽传》)3.第三人称:之、其、厥、彼(1)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左·僖三十二年》)(其:师之;它的)(2)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左·庄十年》)(3)射其元王,中厥目。

高考文言文代词教学案

高考文言文代词教学案

高考文言文代词教学案教学目标- 了解文言文中的代词及其使用方法;- 掌握常见的文言文代词的用法;- 通过研究代词的运用,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内容1. 介绍代词的定义和作用;2. 分析文言文中常用的代词,如「之」、「其」、「所」等;3. 通过课文例句和练,帮助学生理解代词的使用方法;4. 练文言文阅读理解题,注重代词的辨析和运用。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简短的故事或例句引出代词的概念,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2. 知识讲解:介绍代词的定义和作用,让学生了解代词在文言文中的重要性。

3. 代词分析:以常见的代词为例,分析其用法和意义,并与汉语中的相应词语作对比。

4. 例句练:给学生提供一些文言文的例句,要求他们辨析代词的使用,并解释其含义和作用。

5. 难点突破:针对学生在理解和辨析代词方面的困难,进行针对性的教学和训练,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6. 教学巩固:通过文言文阅读理解题,要求学生使用代词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7. 教学拓展:引导学生运用代词进行文言文写作,培养其用文言文表达思想的能力。

8.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练题目,巩固代词的运用。

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注意力和积极性等。

2. 作业成绩:评价学生完成的练作业,并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指导。

3. 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通过测试学生对文言文代词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教学资源1. 教材:选择一本相关的文言文教材,如《古代文学选读》。

2. 课件:准备相关的示意图和例句,以辅助教学。

3. 练题:编写一些练题目,涵盖代词的不同用法和意义。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注重实践和运用。

同时,根据学生反馈和测试结果,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文言文代词的使用。

古汉语中的副词教学提纲

古汉语中的副词教学提纲

⏹古汉语中的副词⏹副词,是一种只能充当状语的虚词。

在句中一般修饰动词性词语或形容词性词语。

⏹现代汉语归入实词,传统语言学归入虚词。

⏹古代汉语中,副词可以在判断句中修饰名词性谓语,这在现代汉语中很少见。

⏹《史记·项羽本纪》:梁父即楚将项燕。

⏹《荀子·性恶》:此皆古之良马也。

⏹古汉语副词按照它们的意义和用法可以分成:⏹时间副词⏹范围副词⏹程度副词⏹情态副词⏹语气副词⏹否定副词⏹谦敬副词⏹指代性副词⏹一、程度副词⏹程度副词是表示事物的性质、状态或动作、行为的程度的副词。

⏹(一)表程度高⏹有“最、大、太、至、极、绝、尤、愈、略、殊、良、甚、孔”等⏹最、至、极、绝——最高度⏹大——十分⏹太(泰)——指程度上超过一定的限度⏹殊、尤、特——特别、非常⏹以上词古今意义变化不大⏹讨论:⏹1、良⏹“良”在汉代,与“久”连用,“良久”就是很久⏹六朝以后,修饰其他词语,“的确”、“很”⏹孝公既见卫鞅,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弗听。

(《史记·商君列传》)⏹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水经注·江水)⏹2、甚:⏹在六朝以前,既作状语,也作谓语、定语,是形容词。

⏹太后曰:“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对曰:‘甚于夫人。

”(《战国策·赵策四》)⏹苛政暴吏,甚于虎也。

(《论衡·遭虎》)⏹六朝以后,才由形容词转变为表程度高的副词。

⏹好读书,不求甚解。

(《五柳先生传》)⏹其实汉代偶有使用:⏹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

(贾谊《论积贮疏》)⏹此外,较为特殊的有“孔”、“重”,一般可译为“很”。

⏹①其新孔嘉,其旧如之何?(《诗经·豳风·东山》)⏹②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

(《礼记·檀弓下》)⏹(二)表程度不深、轻微⏹常见的有“少”、“稍”、“略”、“颇”、“微”等,一般可译为“稍微”、“略微”等。

⏹先秦一般用“少”⏹汉代以后才用“略、微、颇”⏹唐宋以后用“稍”⏹例如:⏹①太后之色少解。

古代汉语上(15)——副词、代词

古代汉语上(15)——副词、代词

• “颇”意义的分化所表示的语言现象 • 古代汉语中有“美恶不嫌同词”的现象,即同一个词 里可以包含两个意思截然不同乃至相反的义项。《尔 雅· 释诂下》“徂、在,存也”郭璞注云:“以徂(过 去)为存,以向为曩(以往),以乱为治,以故为今, 此皆训诂义有反复旁通,美恶不嫌同词也。” • “息”,本义为“呼吸,喘息”。《说文》:“喘也, 从心从自,自亦声。”因为呼吸反复不停,有消有长, 所以一方面引申为“休止消灭”,如“其人存,则其政 举。其人亡,则其政息。”郑注:“息,犹灭也。” ( 《礼记· 中庸》)“有国之君,不息牛羊。”注:“息, 繁育也。”(《荀子· 大略》)
一战而举鄢郢,再战而烧夷陵,三战而辱王之先人。 (史记· 平原君列传) 古代汉语中的“再来”应理解为“来两次”或“第二次 来”。现代汉语中的“再来”在古代要说成“复来”。
“可”和“且”在古代汉语中,用在数词前, 作表数副词,“可”表约计,义为“约”、“大 约”,“且”表将要达到某一数字,义为“将 近”、“近”。
“复”在古汉语中作副词,义为现代汉语的“又”、 “再”;“再”在现代汉语中相当于“又”,在古代汉语 中则是“两次”。唐代之后,“再”可以专指“第二次”。 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左传· 僖公五年)
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史记· 项羽本纪) 田忌一不胜而再胜。(史记· 孙膑列传)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左传· 庄公十年)
表重复:又、复、再、更 表大约:约、可、且、将 表总数:凡 上述副词中古今差别较大的有“数”、 “仍”、“复”、“再”、“可”、“且”。
“数”和“仍”在古汉语中用作副词,义为“屡 次”“频繁”、“重复多次”,与在现代汉语中“数” 作名词或动词,“仍”作副词表“仍然”、“仍旧”义 不同。例如: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史记· 陈涉世家) 少以侠气闻,数与诸公子飞鹰走狗。(后汉书· 袁术 传) 寿星仍出,渊耀光明。(史记· 封禅书) 晋仍无道而鲜胄。(国语· 周语) 吾仍见上,上甚聪明。(后汉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吾与汝(你们)毕力平险
※殚其(指代乡邻们)地之出,竭其 (乡邻)庐之入
※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指五人), 且立石于其(他们的)墓之门,以旌其 (他们的)所为。
古汉语的第一、第二人称代词,也可在 它们的后面加上“侪”“辈”“属”
“曹”“等” “族” “徒”字表示多数。 “吾辈、尔曹、尔等、吾属” 。
《五人》: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 变。 (少:稍微)
二、范围副词
1、表范围广:悉、咸、皆、尽、毕、 咸、举、具、胜、并、既
《桃花源记》:村中闻有此人,咸 来问讯。 (“咸” :“都”) 《口技》:众妙毕备。 ( 毕:全)
2、表范围有限:但、特、徒、第、 直、独、止、仅、啻、惟、唯
《木兰诗》:不闻爷娘唤女声,但 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但:只)
※吾属(我们)今为之虏矣
※尔曹(你们)身与名俱灭,不废江 河万古流
※若属皆且为所虏。
※士大夫之族 ※郯子之徒
(2)指示代词
古汉语的指示代词可分为表示远 指的代词、表示近指的代词、虚 指和无指代词三大类
1、表示远指的代词
表示远指的有: “彼”、“夫”、 “其”等。这些代词与现代汉语的 “那”、“那个”、“那些”、 “那样”相当。
文言第二人称代词中的“尔”、 “汝”具有感情色彩,它们是不拘 礼节,很随便的称呼,一般只用于 上级对下级、长辈对晚辈或亲密者 之间的称呼,否则就表示对对方的 不尊重。
“子、足下、君、公、先生、大王、 陛下(对君王)”作第二人称时是 尊称,相当于“先生” “您”
第三人称代词是: “之” “彼” “其” “厥”
在古代汉语中没有与现代汉语的“他” 完全相同的第三人称代词。
之:公与之乘 彼:彼与彼年相若也 彼:彼可取而代之 其:见其发矢十中八九 厥:思厥先祖父
“之”主要用作宾语, “之”充当宾 语,一般都有具体指代对象。 “其”主要用作定语,两者都不能 象现代汉语的“他”那样用来充当 句子的主语。
※瑜请得精兵五万,自足制之
※彼(那个)童子之师,授之书而 习其句读者,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那些)古 书之不存。
※以故其(那)后名之曰:“褒禅”
※微夫(那)人之力不及此
2、表示近指的代词
有:“是”、“斯”“之”、‘然”、 “尔”、“若”等。这些代词相当于现 代汉语的“此”、“这”、“这个”、 ※“是这(样这”)。时,曹操遗(wei)权书曰
※他(以后)日,复见其邻人之子
此句中的“他日”指以后的日子。 文言文中的“他日”也可指以前的日子。
3、虚指和无指代词
“虚指”,即指代对象不明确。文言 中的虚指代词主要用“或”字表示, 相当于“有的”、‘有人”。 ※或(有的)师焉,或(有的)不师焉。
※既其出,则或(有的人)咎其欲出者 。
※或(有的人)曰:六国破灭率赂秦耶。
江山之外,第见风帆沙鸟,烟 竹云树而已。 ( 第:只)
27
3、表总共或共同:凡、共、 俱、并、同、相、相与。
《陈涉世家》:陈胜佐之,并杀
两尉。 ( “并”:“一 共”)
《过秦论》: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
秦族矣。 (并:一起)
《项脊轩志》:凡再变。
三、时间副词
1、表过去:向、曩、初、尝、曾、
业、业已 、既已、即、适。
臣本布衣 愚以为宫中之事
“孤、寡人、朕”是古代帝王诸侯自称。
※孤不度德量力 ※安陵君其许寡人
第二人称代词有:“尔”、“而”、 “汝(女)”、“乃(迺)”、 “若”“子”。它们都相当于“你”、 “你们”或“你的”、“你们的”。
汝:汝亦知射乎
尔:尔安敢轻吾射
而: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而通尔)
若:若入前为寿 乃: 家祭毋忘告乃翁 女:三岁贯女
文言文代词与副词
第一人称代词是: “吾”、 “余”、 “我”、 “予” “之”。
它们都相当于“我”或“我的”, 有时也可表示“我们”或“我们 吾的:”吾。与汝毕力平险
余:余闻而愈悲 我:我与城北徐公孰美 予:予观夫巴陵胜状 之: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 亲数存之。
此外:“臣、愚、不肖、小人、 仆人”等代替第一人称时是谦称。
※吾斯(这)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
幸之甚也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 之然(这样)也
※出若(这样)入若(这样), 天下莫不平均
古汉语指示代词中还有一个特殊的词- “他”,既非远指,也非近指,而是另有 所指,相当于现汉的“别的”、“其他 的※”商。君欲之他(别的)国;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王顾左右而言他。
(之:指代曹操);
※募有能捕之(指代毒蛇)者,
当其租入。
在特殊情况下,“之”也可表示“他 的”。
※项羽乃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 之(“他的”)权”
“其”字用作定语,相当于 “他的”、“他们的”。
※吾视其(他们的)辙乱,望 其(他们的)旗靡,故逐之”
古汉语中的人称代词,除“余”、 “予”这两个第一人称代词外,其它所 有人称代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根据 上下文的意思,都可以表示多数。 ※战在我(指代曹军),非在贼也;
《捕蛇者说》: 向吾不为斯役,则 久已病矣。 ( “向”:“从前”) 《捕蛇者说》:曩与吾祖居者,今其 室十元一焉。 ( “曩”:“从前”) 《赤壁》:初,鲁肃闻刘表卒。
程度、范围、时间、
肯定、否定、情态、
频率 语气、谦敬
一、程度副词
1、表程度进步:益、愈、弥、尤、 加、倍。 2、表最高程度:甚、至、绝、殊、 最、极、良、颇。 3、表程度轻:少、稍、略。
《捕蛇者说》:余闻而愈悲。 (愈:更加)
《狼》:途中两狼,缀行甚。 (“甚”:“很”)
《口技》:以为妙绝。 ( “绝”:“极点”)
《石壕吏》:室中更无人,唯有乳 下孙。 ( “唯”:“只” )
《狼》: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止”通“只”, 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
(特:只是) 独是成氏子,以蠹贫,以促织富。
(独:只有) 室仅方丈。 (仅:只有)
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 有先生也。 (徒:仅仅)
“无指”,即排除一切对象。文 言的“无指代词”主要是“莫” 和“无”,相当于“没有誰”、 “没有什么”
“非我莫属”
“攻无不克”
以为莫己若者
(3)疑问代词
常见的文言疑问代词有:“孰”、 “何”、“曷”、“安”、 “焉”、“奚”、“胡”、 “恶”(wu)等。
二、副词
文言文中虚词中,副词的数 量是最多的,分类也是最复 杂的。它总共分为九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