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东莞市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详解

合集下载

广东省东莞市2018-2019学年度高二语文第一学期 教学质量检测【含答案】

广东省东莞市2018-2019学年度高二语文第一学期 教学质量检测【含答案】

2018-2019学年度广东省东莞市第一学期统编版教学质量检测高二语文(考试时间:150 分钟满分 150 分)第 I 卷阅读题(70 分)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长期以来,有一种很流行的观点,就是认为古代中国人不信宗教,因而没有真正的信仰。

这种观点是武断的,其实,中国的民间信仰实质上就是中国宗教。

虽然中国不是一个宗教的国度,但民众却不缺少宗教信仰;虽然绝大多数中国人包括中国的知识分子没有明确的宗教归属,但却似乎比任何民族更笃信神灵。

自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来看,中国的先民自古就信奉和祭祀天地神灵。

可以说,在世界上,还没有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像中华民族建造了如此之多的神庙供人们进行宗教祭祀活动,也没有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像中华民族从事着如些复杂多样的宗教祭祀活动。

在祭祀的对象上,中国人按照与自身关系的远近把整个统一的神灵世界划分为“天”与“祖”两个系列,于是,祀天祭祖二神崇拜就构成了中国人宗教信仰的基本形态。

从历史的发展来看,在这种独特的宗教信仰的基本形态中,其中祭祖、崇祖既是基础和本质的东西,又是主要的载体,而祀天、敬天则是演化和派生出来的一种观念,它历来都附着于祭祖和崇祖的活动和礼仪之中。

正如美国学者斯图尔特所说的:“祖先崇拜事实上才是中国的真正的宗教。

”在祭祀的主体上,按照国家的行政隶属关系可划分为不同的层级。

先秦时期,祭祀活动从上至下由天子、诸侯、大夫、士和庶人分别掌管。

秦之后,其祭祀的政府主体就由天子以及各级官吏担任。

在民间,其基本的祭祀主体是广大的农民群众,他们所从事的私人祭祖或祀神活动完全遵循传统习俗自发而为,但宗祠或地区性的大型集体祭祀活动则由家族首领和地方会首出面组织和主持。

至于国家的祭祀天地的活动,是为天子的特权,秦汉之际,天子主要通过封禅和郊祭来祭祀天帝,秦汉之后,祭天和祭地同时进行,其仪式更为隆重和繁琐。

广东省东莞市高一政治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广东省东莞市高一政治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广东省东莞市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政治试题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近年来,知识经济呈现井喷式发展,为知识“买单”已成为风潮。

《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8)》显示,到2017年底,知识付费用户达到1.88亿人。

这里的“知识”A. 不是商品,因为它不是劳动产品B. 是商品,因为它既有使用价值又有价值C. 是商品,因为它能满足人的精神需求D. 不是商品,因为它是无形的产品【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中的“知识”是劳动产品,最终是为了通过交换获得价值,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故材料中的知识属于商品,由此可以判断AD两个选项说法错误。

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材料中的知识在知识经济时代显现出巨大的价值,并且通过交换获得了价值,B选项说法正确。

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不是商品的本质属性,故不是判断一事物是否为商品的标志,C选项说法错误,本题选择B选项。

【点睛】判断某种物品是不是商品的方法。

①定义法:看物品是否同时具备两个条件:一,是不是劳动产品;二,是否用于交换。

二者缺一不可。

②属性法。

看物品是否同时具备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即使用价值和价值。

只具有使用价值而无价值的物品不是商品。

③领域法。

虽为劳动产品,关键还要看是否已经离开流通领域。

如:离开流通领域的礼品,进入消费品领域就不再是商品。

2.2017年11月6日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为6.6247元,2018年11月6日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为6.9075元。

若不考虑其他因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美元贬值,美国进口中国商品的价格上涨B. 美元升值,中国人赴美旅游、留学成本增加C. 人民币升值,中国企业在美国投资成本下降D. 人民币贬值,不利于中国商品和服务的出口【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中可以得知,2017年到2018年,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增多了,说明了人民币贬值,美元升值,由此可以判断AC两个选项说法错误。

广东省汕头市金山中学2024_2025学年高一英语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广东省汕头市金山中学2024_2025学年高一英语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A. One B. Two. C. Three
11. What happened to Greg Mortenson climbing K2 in Pakistan?
A. He got lost.
B. He had no food or water on the top.
C. He got separated from his group on the way up.
2.She got married ______ the boy who always played jokes ______ her.
A.with; onB.to; onC.with; toD.to; with
【答案】B
【解析】
【详解】考查介词的固定搭配。句意:她嫁给了那个老是开她玩笑的男孩。固定词组:be/get married to sb.与某人结婚;play jokes on sb.跟某人开玩笑。故选B。
A. Only once. B. Twice. C. Three times.
15. What does the woman expect the man to do?
A. To join the theatre group.
B. To think about it.
C.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To stop his hard courses.
A. It is a developed area.
B. There is a wood factory.
C. There are no factories.
6. Why couldn’t the woman sleep well last night?
A. She was not used to the silence.

广东省东莞市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广东省东莞市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广东省东莞市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一、古诗文阅读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短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出自《诗经·郑风·子衿》表达了曹操对贤才的渴求。

(曹操(短歌行》)(2)《诗经·卫风·氓》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写水流与湿地都有边际表达了女主人公的无边痛苦。

(《诗经·卫风·氓》(3)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对“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天”这种人生虚无思想进行大胆否定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王羲之《兰亭集序》)(4)苏轼在《赤壁赋》中写道:在皎洁的月光下茫茫雾气笼罩江面,天光水色连成一片,诗人忘情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苏轼《赤壁赋》)【答案】 (1). 青青子衿 (2). 悠悠我心 (3). 淇则有岸 (4). 隰则有泮(5).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6). 齐彭殇为妄作 (7). 纵一苇之所如 (8). 凌万顷之茫然【解析】【详解】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

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

注意重点字的写法。

本题中应注意的字词有“衿”、“悠”、“淇”、“隰”、“泮”、“虚诞”、“殇”、“凌”、“茫”。

阅读下面的课内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貳.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孤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广东省东莞市2019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II)卷

广东省东莞市2019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II)卷

广东省东莞市2019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II)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1题;共3分)1. (3分) (2018高三上·泸州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缂丝是中国传统丝绸艺术品中的精华,其精湛的技艺令人________。

缂丝工艺极为复杂,图案极为优美,可谓________。

缂丝工艺曾用于制作“龙袍”,是只有王公贵族一度才能专享的“织中圣品”。

“雀踏花枝出素纨,曾闻人说缂丝难。

要知应是宣和物,莫作寻常黹绣看。

”宋徽宗为缂丝名家朱克柔的作品所题的这首诗,道出了缂丝千百年来深受上层人物喜爱的原因。

缂丝作品立体感强,所选的题材又都是人们________的,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完全可以和名家书画媲美。

缂丝是个慢功夫,“通经断纬”的制作方法,从开始到结束,要经过落经线、牵经线、套筘、弯结、嵌后轴经、拖经面、嵌前轴经、捎经面、挑交等16道工序,仅一厘米见方的布面上,就要穿插过24根经线,可即便是________的老手,一天也只能织出一两寸素地缂丝,遇到图案繁复、花色细腻的画稿,可能一天仅能织几厘米。

今天,(),这门古老的技艺正被国人重新认识。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 . 拍案叫绝鬼斧神工司空见惯驾轻就熟B . 叹为观止巧夺天工喜闻乐见驾轻就熟C . 拍案叫绝巧夺天工喜闻乐见熟能生巧D . 叹为观止鬼斧神工司空见惯熟能生巧(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 . 缂丝工艺曾用于制作“龙袍”,是只有王公贵族才能一度专享的“织中圣品”。

B . 曾用于制作“龙袍”的缂丝工艺,是一度只有王公贵族才能专享的“织中圣品”。

C . 缂丝曾用于制作“龙袍”,是只有王公贵族才能一度专享的“织中圣品”。

D . 缂丝曾用于制作“龙袍”,是一度只有王公贵族才能专享的“织中圣品”。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 . 现代服装中的缂丝这一技法正在被巧妙地运用B . 现代服装中正在巧妙地运用缂丝这一技法C . 缂丝这一技法正在被巧妙地运用到现代服装中D . 巧妙的缂丝这一技法正在被运用到现代服装中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9分)2. (3分) (2017高一上·湖北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2018—2019学年上期高一语文期末考试试卷第Ⅰ卷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探寻幸福真谛黄亚果幸福是人们孜孜以求的生活状态。

早在我国先秦时期,孔子、老子、孟子、墨子等就对幸福作了大量论述,形成了深刻的幸福观。

2000多年来,先秦诸子的幸福观被许许多多中国人奉为立身准则和处世圭臬。

今天,先秦诸子的幸福观对我们认识什么是幸福、怎样实现幸福仍然有着重要启示意义。

不沉溺于物质享受,追求精神快乐。

幸福在《论语》《道德经》等诸子典籍中也被称为“乐”。

那么,在先秦诸子看来,幸福有着怎样的内涵呢?先秦诸子认为,物质财富对幸福来说并非不重要,但相比较而言,精神快乐更是幸福所必需的。

因此,他们主张对物质财富、生死寿夭、贵贱达穷、外在环境持淡泊态度,应该更加注重心灵的知足,关注那些符合人之本性、来自于内心的幸福。

老子认为,“知足之足,恒足矣”,淡泊名利、顺性无为才是幸福的最高境界。

孔子认为,“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他对安贫乐道的弟子高度赞赏。

孟子认为,人生幸福的真谛是“三乐”:“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庄子认为,幸福并非享乐的感觉,而是心灵的顿悟与超越,“与天合者,谓之人乐”“喜怒通四时,与物有宜而莫知其极”。

在先秦诸子看来,真正认清了幸福的本质、领略了精神的高贵,就不会沉溺于物质享受,而会自觉修身行道。

今天,这些观点对于丰富人的心灵世界、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将自身幸福与他人幸福、社会福祉结合起来考量。

《礼记·大学》明确提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将个人发展放在“平天下”这样一个宏阔的视野里来看待。

孟子提出“与民同乐”的幸福观,强调幸福的“共同性”。

荀子认为,“圣也者,尽伦者也;王也者,尽制者也;两尽者,足以为天下极矣。

广东省东莞市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

广东省东莞市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

高一语文参考答案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2)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3)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4)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2.【参考答案】B.把……当做边邑。

名词作动词。

3.【参考答案】B.之,前后句均“位于主谓之间,取独”;A.以,“因为”;“用”。

C.焉,“为什么”;“语气词,不译。

D.与,“介词,和、跟”;“结交”。

4.【参考答案】D.判断句。

A项是省略句和状语后置句;B项是状语后置句;C项是宾语前置句。

5.【参考答案】C.【答案解+析】“魏亡西河之外而无以取者,兵弱也”这是一个判断句,句式是“……者,……也”,而“魏亡西河之外而无以取者”是主语,中间不断开。

6.【参考答案】B.【答案解+析】“历代‘以右为尊’”过于绝对。

左右尊卑历代以来有变化,不是固定的。

7.【参考答案】D .【答案解+析】张冠李戴,游腾解了周朝之困,胡衍解了卫国之围。

8.【参考答案】(1)(秦王)派(樗里子)带兵攻打曲沃,他把那里的人全部赶出去,占领了城邑,曲沃的土地便并入了秦国(“将”、“尽出”、省略句各1分,句意2分。

)(2)知伯攻打仇犹时,把高大的战车赠送给对方,趁机让军队跟在后面,仇犹于是灭亡了。

(“遗”、“因”、状语后置各1分,句意2分。

)【参考译文】樗里子,名叫疾,是秦惠王的弟弟。

秦惠王八年(前330),樗里子被封为右更爵位,秦王派他带兵攻打魏国的曲沃,他把那里的人全部赶走,占领了城邑,曲沃的土地便并入了秦国。

秦惠王二十五年(前313),秦王任命樗里子为将军攻打赵国,俘虏了赵国将军庄豹,拿下了蔺邑。

第二年,又协助魏章攻打楚国,战败楚将屈丐,夺取了汉中地区。

武王即位,驱逐了张仪和魏章,任命樗里子和甘茂为左右丞相。

秦王派甘茂进攻韩国,一举拿下宜阳,派樗里子率领百辆战车进抵周朝都城。

周王带领士兵列队迎接他,态度非常恭敬。

楚王得知后大怒,责骂周王,认为周王太敬重秦国这些不速之客。

广东省东莞市高一语文期末考试A卷参考答案

广东省东莞市高一语文期末考试A卷参考答案

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教学质量检测高一语文参考答案1.(1)淇水汤汤渐车帏裳(2)枉用相存契阔谈宴(3)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4)而未尝往也而卒莫消长也(4)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2.C(信:的确,确实)3.B(①“于”是介词,对于;②“于”介词,表被动;③“其”是代词,它的;④“其”是代词,他,曹操)4.C (其他三项定语后置)5.B总:动词,总领。

6.C【解释】○1中“归茶陵”的主语应该是刘三吾,前面交代的“明兵下广西明”是刘三吾归茶陵的背景,此处选“乃”与语境符合;“之”是代词,用在此处不合适,顾排除了B、D。

○2中用“也”,表示判断,符合语境;用“者”不符合语境,故排除A。

○3“以”“因”都表示原因,但习惯上使用“以”。

7.D8.A 《大诰》、《洪范注》这两部书是皇帝撰写,请刘三吾作序,而并非刘三吾所编写。

9.(1)(刘三吾)上奏对答都符合旨意,被授予左赞善一职,多次升迁任翰林学士。

(“称”“累迁”各1分,句意1分)(2)户部尚书赵勉,是刘三吾的女婿,因接受赃物获罪而死。

(判断句、“坐”各1分,句意1分)10.(1)参考答案:诗歌先写鸟雀惊,次写妻孥惊,再写邻人惊,最后写自己也心惊不已。

(1点1分,答对3点给满分。

)(2)景象:描写了夕阳西落,云霞满天的美景。

(2分)作用:交代诗人归来的时间(薄暮);衬托了诗人欣喜的心情。

(2分)11.B12.C13.①连绵不断的战争、革命和政治运动;②政治与伦理的是非,种种主义的泥坑(或:意识形态与创作方法的论争);③消费社会商品价值观念的浸淫。

(每点2分,两点给4分)14.①冷的文学原本同政治无关,只是纯然个人的事情。

②冷的文学仅仅是人类在追求物欲满足之外的一种纯粹的精神活动,是回复了本性的文学。

③冷的文学是作家纯然精神上的自我满足。

④冷的文学是一种逃亡而求其生存的文学,是一种不被社会扼杀而求得精神上自救的文学。

(一点2分,答对两点给4分)15.①写了王夫人的正房半旧的陈设物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年5月广东省东莞市2018-2019年度高一第一学期教学质量检查语文试题一、古诗文阅读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短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出自《诗经·郑风·子衿》表达了曹操对贤才的渴求。

(曹操(短歌行》)(2)《诗经·卫风·氓》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写水流与湿地都有边际表达了女主人公的无边痛苦。

(《诗经·卫风·氓》(3)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对“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天”这种人生虚无思想进行大胆否定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王羲之《兰亭集序》)(4)苏轼在《赤壁赋》中写道:在皎洁的月光下茫茫雾气笼罩江面,天光水色连成一片,诗人忘情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苏轼《赤壁赋》)【答案】 (1). 青青子衿 (2). 悠悠我心 (3). 淇则有岸 (4). 隰则有泮(5).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6). 齐彭殇为妄作 (7). 纵一苇之所如 (8). 凌万顷之茫然【详解】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

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

注意重点字的写法。

本题中应注意的字词有“衿”、“悠”、“淇”、“隰”、“泮”、“虚诞”、“殇”、“凌”、“茫”。

阅读下面的课内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貳.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孤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2.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从属二主B.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边邑C.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削减D.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如果)没有3.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 以.其无礼于晋敢以.烦执事B.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C. 焉.用亡郑以陪邻朝济而夕设版焉.D. 与.郑人盟失其所与.4. 下列各句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例: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A.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B.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C. 夫晋,何厌之有D. 以乱易整,不武【答案】2. B 3. B 4. D【2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针对文言实词中的含义设题,然后根据词语在句中的位置辨析。

本题中,B项,“鄙”应解释为意动,把……当做边邑。

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针对文言实词中的含义设题,然后根据词语在句中的位置辨析。

本题中,A项,第一个“以”,因为,第二个“以”,拿;B项,两个“之”,都是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C项,第一个“焉”,哪里,第二个“焉”,兼词,相当于“于此”;D项,第一个“与”,和,第二个“与”,结交。

【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各句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然后根据文言特殊句式的特点进行辨析。

文言特殊句式主要包括判断句、倒装句、被动句以及省略句。

例句是判断句。

A项,省略句;B项,状语后置;C项,宾语前置;D项,判断句。

故选D。

【点睛】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

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

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

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

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

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

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

参考译文:晋文公、秦穆公出兵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文公无礼,并且郑国同时依附于楚国与晋国。

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郑国大夫佚之狐对郑文公说:“国家很危险了!如果派烛之武去见秦国的国君,秦国的军队必定撤退。

”郑伯同意了。

烛之武辞谢说:“我在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无能为力啊。

”晋文公说:“我不能早早用你,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然而,郑国灭亡了,你也有所不利啊!”烛之武于是答应了他。

深夜,烛之武用绳子吊出城墙,他见到秦穆公,说:秦国与晋国围攻郑国,郑国已明白自己将会灭亡。

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

越过邻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

(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邦晋国增加土地呢?邻国越雄厚,您就越薄弱。

如果饶恕了郑国,并且把它做为东边大道上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

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晋惠公)答应把焦、瑕两地给您。

可是,晋惠公早晨渡过河去,晚上就筑城来防备您,这是您知道的。

晋国,哪里有满足的时候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

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将从哪里得到(他所奢求的土地)呢?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秦穆公很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

派杞子、逢孙、扬孙守卫那里,自己就回去了。

晋大夫子犯请求出兵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

假如没有那个人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

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后伤害他,这是不仁义;失去了自己所结盟的力量,真是不明智;利用混乱去改变已有的协调,这并不是威风。

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就离开了郑国。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樗里子者,名疾秦惠王之弟也。

秦惠王...八年,爵樗里子右更,使将而伐曲沃,尽出其人,取其城,地入秦。

秦惠王二十五年,使樗里子为将伐赵,虏赵将军庄豹,拔蔺。

明年,助魏章攻楚,败楚将屈丐,取汉中地。

武王立,逐张仪、魏章,而以樗里子、甘茂为左右丞相....。

秦使甘茂攻韩,拔宜阳。

使樗里子以车百乘入周。

周以卒迎之,意甚敬。

楚王怒,让周,以其重秦客。

游腾为周说楚王曰:“知伯①之伐仇犹,遗之广车,因随之以兵,仇犹遂亡。

何则?无备故也。

今秦,虎狼之国,使樗里子以车百乘入周,周以仇犹观焉,故使长戟居前,强弩在后,名曰卫疾,而实囚之。

且夫周岂能无忧其社稷..哉?恐一旦亡国以忧大王。

”楚王乃悦。

秦武王卒,昭王立,樗里子又益尊重。

昭王元年,樗里子将伐蒲。

蒲守恐,请胡衍。

胡衍为蒲谓樗里子曰:“公之攻蒲,为秦乎?为魏乎?为魏则善矣,为秦则不为赖矣。

夫卫之所以为卫煮以蒲也今伐蒲入於魏卫折而从之线河之外而无以取煮强也并卫於魏魏强。

魏强之日,西河之外必危矣。

且秦王将观公之事,害秦而利魏,王必罪公。

”樗里子曰:“奈何?”胡衍曰:“公释蒲勿攻,臣试为公入言之,以德卫君。

”樗里子曰:“善。

”胡衍入蒲,谓其守曰:“樗里子知蒲之病矣,其言曰必拔蒲。

衍能令释蒲勿攻。

”蒲守恐,因再拜曰:“愿以请。

”因效金三百斤,曰;“秦兵苟退,请必言子于卫君,使子为南面..。

”故胡衍受金于蒲以自贵于卫。

于是遂解蒲而去。

昭王七年,樗里子卒,葬于渭南章台之东。

(节选自《史记·樗里子列传》) 注释:①知伯:春秋中期晋国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外交家,晋悼公霸业复兴的最大功臣。

5.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夫卫之所以为/卫者以蒲也/今伐蒲入於魏/卫必折面从之/魏亡西河之外面无以取者/兵弱也/今并卫於魏/魏必强/B. 夫卫之所以为卫者/以蒲也/今伐蒲入於魏/卫必折而从之/魏亡西河之外/而无以取者/兵弱也/今并卫於魏/魏必强/C. 夫卫之所以为卫者/以蒲也/今伐蒲入於魏/卫必折而从之/魏亡西河之外面无以取者/兵弱也/今并卫於魏/魏必强/D. 夫卫之所以为/卫者以蒲也/今伐蒲入於魏/卫必折而从之/魏亡西河之外/而无以取者/兵弱也/今并卫於魏/魏必强/6.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秦惠王:即秦惠文王的溢号。

谥号是帝王、将相等死后,根据其生平事迹、品德修养,给予的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

B. 丞相:中国古代官名,秦朝时分设左右两相。

中国古代“以右为尊”所以“右丞相”也一直是历代朝廷的主相。

C. 社稷:社为土神,稷为谷神。

古时的君主为祈求国事太平,五谷丰登,每年都要祭社稷后来“社稷”就借指国家。

D. 南面:古代堂上以坐北朝南为尊,天子或诸侯面见臣下,皆面南而坐。

后泛指居于尊位。

本文表示胡衍将受到卫人的尊重。

7.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樗里子战功卓著。

他一生征战无数,伐曲沃取城入秦;伐赵国俘赵将庄豹;攻楚,则取汉中。

B. 樗里子带兵入周时,周王率领士卒到城外迎接,态度非常恭敬,这引起楚王的不满,对周王大加责备。

C. 伐蒲时,胡衍劝阻樗里子,他认为攻蒲害秦而利魏,会被秦王治罪,樗里子听从他的劝说放弃攻蒲。

D. 先秦时期,各国之间相互征伐,游说之风盛行,本文中的说客游腾解了卫国之围,胡衍解了周国之困。

8. 把下面文言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使将而伐曲沃,尽出其人,取其城,地入秦。

(2)知伯之伐仇犹,遗之广车,因随之以兵,仇犹遂亡。

【答案】5. C 6. B 7. D8. (1)(秦王)派(樗里子)带兵攻打曲沃,他把那里的人全部赶出去,占领了城邑,曲沃的土地便并入了秦国。

(2)知伯攻打仇犹时,把高大的战车赠送给对方,趁机让军队跟在后面,仇犹于是灭亡了。

【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