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活动课:中国历史上的大一统国家治理课件

合集下载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活动课:中国历史上的大一统国家治理PPT优质课件(共20张)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活动课:中国历史上的大一统国家治理PPT优质课件(共20张)
秦:“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 汉:“推恩令”“州、郡、县” 唐:道、州、县、“节度使” 宋:“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齐精兵” 元:行省、路府州县 明:按察使、布政使、都指挥使 清:总督、巡抚、三司长官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活动课:中国历史上的大一统国家治理 PPT优 质课件( 共20张 )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活动课:中国历史上的大一统国家治理 PPT优 质课件( 共20张 )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活动课:中国历史上的大一统国家治理 PPT优 质课件( 共20张 )
二、我国历史上的“大一统”国家治理
4.治理措施 (5)民族关系:因俗而治、政治与文化认同
受“大一统”天下观的影响,边疆统一、国家认同、以和 为主便成为中国边疆观念的核心和边疆治理的目标。为了 达到这一目标,守中治边、因俗而治、多元一体便成为中 国边疆治理的方略。——徐黎丽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活动课:中国历史上的大一统国家治理 PPT优 质课件( 共20张 )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活动课:中国历史上的大一统国家治理 PPT优 质课件( 共20张 )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活动课:中国历史上的大一统国家治理 PPT优 质课件( 共20张 )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活动课:中国历史上的大一统国家治理 PPT优 质课件( 共20张 )
二、我国历史上的“大一统国家治理
4.治理措施 (5)民族关系:因俗而治、政治与文化认同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活动课:中国历史上的大一统国家治理 PPT优 质课件( 共20张 )

活动课:中国历史上的大一统国家治理教学设计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活动课:中国历史上的大一统国家治理教学设计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通过多媒体展示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历史图片和地图,引发学生对统一国家形成的思考。
教师引导语:“同学们,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中国古代的大一统国家治理。请大家看看这些图片和地图,思考一下:秦始皇是如何统一六国的?统一国家对于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有哪些重要意义?”
2.学生思考:让学生分享自己对统一国家的认识,以及秦始皇统一六国的看法。
活动课:中国历史上的大一统国家治理教学设计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中国古代大一统国家治理的基本特征和历史演变,包括封建制度、郡县制度、科举制度等,以及这些制度在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中的作用。
2.掌握中国古代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人物、事件、制度和思想,如秦始皇统一六国、汉武帝推行中央集权、唐太宗实行科举制度等。
2.利用史料、图片、视频等多元资源,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事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4.设计实践活动,如制作思维导图、编写历史短剧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综合运用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认识到中国古代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在世界历史中的重要地位。
-简答题:简要说明郡县制度在中国古代国家治理中的作用。
2.学生练习: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教师批改与反馈:及时批改学生的练习,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和评价。
(五)总结归纳
1.教学活动: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
教师引导语:“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中国古代大一统国家治理的制度特点。现在请大家回顾一下,我们今天学习了哪些内容?这些制度对于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有哪些贡献?”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活动课中国历史上的大一统国家治理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活动课中国历史上的大一统国家治理教学设计
3.组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口头表达能力。教师提出讨论话题,如:“你认为中国历史上的大一统国家治理对现代国家治理有哪些启示?”等,让学生在讨论中相互启发,共同提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尊重历史、敬畏文化的情感态度。通过学习中国历史上的大一统国家治理,使学生认识到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家国情怀。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中国历史上的大一统国家治理。教师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如:“大一统国家治理的实质是什么?”“不同历史时期的大一统国家治理有哪些异同?”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
2.采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对比分析不同历史时期的大一统国家治理,帮助学生总结规律,提高历史分析能力。例如,通过比较秦汉、隋唐两个时期的国家治理,让学生了解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过程。
1.学生在历史知识方面的掌握程度。大部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较为扎实,但个别学生对部分历史时期的认识可能较为模糊,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适时补充和引导。
2.学生在历史思维能力方面的差异。学生在分析、综合、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上存在一定差异,部分学生可能对复杂的历史现象难以把握。教师应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尤其是在分析大一统国家治理的演变过程和影响方面。
2.请评价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等历史人物在国家治理方面的贡献。
3.请思考中国历史上的大一统国家治理对现代国家治理的启示。
学生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关注学生的观点和讨论进度,适时给予提示和引导。
(四)课堂练习(500字)
课堂练习环节,教师设计以下题目:
1.列举夏商周、秦汉、隋唐、元明清等历史时期的大一统国家治理模式,并简要说明各个时期的特点。
5.学生在合作学习方面的表现。小组讨论是本章节教学的重要环节,学生在此过程中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有待提高。教师应关注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适时给予指导和鼓励。

活动课中国历史上的大一统国家治理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活动课中国历史上的大一统国家治理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针对这一章节内容,本案例旨在设计一系列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历史上大一统国家治理的魅力,提高他们对历史知识的兴趣和理解能力。教学活动将结合学科特点,以人性化的语言和实际教学经验,帮助学生深度掌握课程内容,提高历史素养。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了解中国历史上大一统国家的主要治理方式和政治制度,如秦朝的中央集权、汉朝的郡国并行、唐朝的贞观之治和明朝的太祖洪武之治等。
4.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以及分工合作的意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使他们认识到学习历史的重要性,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2.使学生理解历史上大一统国家治理的艰辛和智慧,认识国家治理的内在规律,为今后我国的发展提供借鉴。
3.引导学生尊重历史、客观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1.布置具有针对性的作业,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例如,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某个大一统国家治理的短文,阐述其治理方式、特点和对后世的影响。
2.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拓展视野。例如,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查找相关的历史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和评价,关注他们的学习进步和问题所在。例如,在批改学生关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短文时,给出针对性的评价和建议,帮助学生提高写作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例如,在分析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优缺点时,让学生结合实际情况,思考中央集权制度在现代社会的作用和影响。
(三)小组合作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例如,在讲述不同朝代的大一统国家治理时,让学生分组研究某一朝代的治理方式和政治制度,并进行小组汇报。
4.通过历史上大一统国家治理的成功与失败,让学生认识到国家治理需要兼顾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因素,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教学计划(含教学进度表)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教学计划(含教学进度表)

【新教材】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上册教学计划一、指导思想以提高历史学科教学质量为中心,坚持教育创新。

积极参与课程改革,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着眼于学生的发展。

二、学情简析我所教的三个班多数学生学习态度比较端正,已经养成了比较良好的学习习惯,但部分学生由于学习态度不端正,习惯又较差,认识又不足,故要达到要求的合格率目标较难,不愿读书者大有人在;学生对基本的历史知识不重视,这种观念急待转变。

今年历史学习的担子仍然很重,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加大力度备好课,上好每一课,课堂练习及时巩固,及时消化,力求每一节课都能有实际成效。

由于以前学生对历史不重视,基础差,学习不太扎实,对于记忆性较强的科目学生有点偷懒,但只要老师有方法、有耐心,将枯燥乏味的历史知识加以生动化、形象化,同时辅以丰富的教学手段,牢牢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就定能将历史知识学好。

三、教材分析第一单元《政治制度》:国家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

社会治理是国家的基本职能之一。

人类自进入文明社会以来,各国都是通过某种特定的政治制度来实现社会治理的。

世界各国政治制度都经历了漫长曲折的发展过程。

但是,各国国情不同,每个国家的政治制度都有其独特性,都是在这个国家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演进的结果。

第二单元《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本单元主要聚焦中国古代及近代的选官制度和西方文官制度。

文官制度的建立规范了西方国家政府行政部门的事务官员的选用和管理,实现了政治和管理的区分,既维持了代议制下政党轮流执政的特点,又保证了政府工作的稳定性和持续性。

第三单元《法律与教化》:法律与教化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工具。

法律着眼于防范与惩处,教化着眼于教育与引导,两者相辅相成。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了解古代中国法律、礼教并用的治理手段,了解古代中国法律、礼教并用的治理手段,了解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渊源和基本特征,以及当代中国的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成就。

活动课:中国历史上的大一统国家治理教学设计高中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活动课:中国历史上的大一统国家治理教学设计高中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6.反馈评价,持续改进:在教学过程中,及时收集学生反馈,调整教学方法,确保教学效果。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环节,我将采用以下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1.利用多媒体展示中国地图,让学生观察历史上的大一统国家版图变迁,引发他们对国家统一历程的思考。
2.讲述秦始皇统一六国、汉武帝开疆拓土等历史故事,让学生了解大一统国家治理的艰辛历程,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和责任感,难点在于如何将情感态度的培养融入到具体的教学活动中。
-如何通过教学让学生感受到国家统一对民族发展的重要性,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
-如何引导学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设想
针对以上重难点,我的教学设想如下: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通过讲述历史故事、播放相关纪录片片段,营造历史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活动课:中国历史上的大一统国家治理教学设计高中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中国古代历史上实现大一统的几个重要朝代及其治理措施,如秦、汉、唐、元、明、清等;
2.掌握各个朝代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治理策略,以及这些策略对于国家统一和繁荣的作用;
3.分析和评价不同朝代治理措施的优缺点,理解历史发展中的治乱兴衰;
-如何帮助学生构建起对历史事件的多元视角,从而对大一统国家治理形成全面的认识。
2.过程与方法方面:重点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合作学习和历史思维能力,难点在于如何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能力。
-如何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导他们提出有深度的问题;
-如何组织课堂讨论和小组合作,确保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从中受益。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1课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形成与发展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1课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形成与发展教学设计
2.设计一份关于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图表,内容包括夏商西周的宗法制度、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汉朝的察举制、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宋元的科举制等,要求条理清晰、图文并茂。
3.选择一个历史时期的政治体制,分析其形成背景、主要特点及其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以口头报告的形式在课堂上分享,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1课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形成与发展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一)Fra bibliotek识与技能本节课主要围绕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1课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形成与发展,旨在帮助学生掌握以下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演变过程,包括夏商西周的宗法制度、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汉朝的察举制、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宋元的科举制等。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设计:通过展示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历史图片,引发学生对古代政治体制形成的好奇心,进而导入新课。
2.提问方式:询问学生对秦始皇统一六国的了解,以及这一事件对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影响。
3.教师引导:介绍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中央集权制度,从而开启了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新篇章。
2.教学策略:
-情境创设:运用多媒体手段,如视频、图片、音乐等,为学生创设历史情境,增强学习体验。
-适时反馈: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节奏和内容,确保教学效果。
-分层教学: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不同难度的教学活动,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情感教育:结合教学内容,融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4.学生参与: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对秦始皇统一六国的认识,激发学习兴趣。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活动课:中国历史上的大一统国家治理课件(共20张PPT)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活动课:中国历史上的大一统国家治理课件(共20张PPT)
秦:法家思想,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汉初:道家思想,“无为而治”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正统和主流。 唐:李世民,“君舟民水”,存百姓,敬天保民。 宋:“存天理、灭人欲”,思想内向 明:理学思想为统治思想 清:思想专制,“文字狱”
人教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活动课:中国历史上的大一统国家治 理课件( 共20 张PPT)
周公:“敬德保民”“明德慎罚” 孔子:“以德治民”“教化” 孟子:“仁政”“民本” 荀子:“故人君者,爱民而安,好士而荣,两者无一焉而亡”,“不教 而诛,则刑繁而邪不胜。” 董仲舒:“德主刑辅” 唐太宗:“君舟民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明太祖:“善政在于养民,养民在于宽赋”。
人教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活动课:中国历史上的大一统国家治 理课件( 共20 张PPT)
人教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活动课:中国历史上的大一统国家治 理课件( 共20 张PPT)
二、我国历史上的“大一统”国家治理
4.治理措施 (2)经济:以农为本、重农抑商,集中财权、统一货币度量衡
秦:“重农抑商”“统一货币”“修驰道” 汉:“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 唐:两税法,由实物税为主变为货币税为主, 宋:王安石变法,富国强兵之目的,转运使,财政权归中央。 明:“重农抑商”“海禁” 清:“闭关锁国”
二、我国历史上的“大一统”国家治理
1.治理对象
治理的对象首先是统治的疆域。西周的分封制的目的就 是让受封诸侯帮助天子镇守疆土。“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其次是土地上的人民。
2.治理目的
实现国家大一统中央集权。“事在四方,要在中央”
二、我国历史上的“大一统”国家治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我国历史上的“大一统”国家治理
4.治理措施 (3)思想:内法外儒,德主刑辅
秦:法家思想,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汉初:道家思想,“无为而治”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正统和主流。 唐:李世民,“君舟民水”,存百姓,敬天保民。 宋:“存天理、灭人欲”,思想内向 明:理学思想为统治思想 清:思想专制,“文字狱”
周公:“敬德保民”“明德慎罚” 孔子:“以德治民”“教化” 孟子:“仁政”“民本” 荀子:“故人君者,爱民而安,好士而荣,两者无一焉而亡”,“不教 而诛,则刑繁而邪不胜。” 董仲舒:“德主刑辅” 唐太宗:“君舟民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明太祖:“善政在于养民,养民在于宽赋”。
统编版优秀公开课课件下载PPT课件人 教统编 版(20 19)选 择性必 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活动课:中国历史上的大一统国家 治理课 件(共20 张PPT) 人教版 部编版
活动课:我国历史上的“大一统”国家治理
从历史的角度看,为什么中国历史走向以统一为主而 西方则走向分裂?
一、追求“大一统”的思想
孔子:“礼乐征伐自天子自出”。 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荀子:“四海之内若一家”。 《公羊传·隐公元年》:“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 李斯:“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 董仲舒:“《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
统编版优秀公开课课件下载PPT课件人 教统编 版(20 19)选 择性必 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活动课:中国历史上的大一统国家 治理课 件(共20 张PPT) 人教版 部编版
二、我国历史上的“大一统”国家治理
4.治理措施 (2)经济:以农为本、重农抑商,集中财权、统一货币度量衡
秦:“重农抑商”“统一货币”“修驰道” 汉:“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 唐:两税法,由实物税为主变为货币税为主, 宋:王安石变法,富国强兵之目的,转运使,财政权归中央。 明:“重农抑商”“海禁” 清:“闭关锁国”
统编版优秀公开课课件下载PPT课件人 教统编 版(20 19)选 择性必 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活动课:中国历史上的大一统国家 治理课 件(共20 张PPT) 人教版 部编版
统编版优秀公开课课件下载PPT课件人 教统编 版(20 19)选 择性必 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活动课:中国历史上的大一统国家 治理课 件(共20 张PPT) 人教版 部编版
二、我国历史上的“大一统”国家治理
4.治理措施 (1)政治:中央集权——“事在四方,要在中央”
秦:“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 汉:“推恩令”“州、郡、县” 唐:道、州、县、“节度使” 宋:“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齐精兵” 元:行省、路府州县 明:按察使、布政使、都指挥使 清:总督、巡抚、三司长官
统编版优秀公开课课件下载PPT课件人 教统编 版(20 19)选 择性必 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活动课:中国历史上的大一统国家 治理课 件(共20 张PPT) 人教版 部编版
二、我国历史上的“大一统”国家治理
我国大一统形成的原因 1.经济基础:小农经济的发展需要大一统的中央集权 2.思想基础:具有深厚的“大一统思想传统”, 3.地理因素:封闭型的地形结构和内陆平原有利于建立大 一统的国家政权
二、我国历史上的“大一统”国家治理
●治理对象——土地、(不同的地域)人民、(不同的民族) ●治理措施——治理的思想、治理的措施、治理的结果 ●治理主体——官吏队伍、基层自治
统编版优秀公开课课件下载PPT课件人 教统编 版(20 19)选 择性必 修1 国家制度与PT) 人教版 部编版
统编版优秀公开课课件下载PPT课件人 教统编 版(20 19)选 择性必 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活动课:中国历史上的大一统国家 治理课 件(共20 张PPT) 人教版 部编版
二、我国历史上的“大一统”国家治理
4.治理措施 (5)民族关系:因俗而治、政治与文化认同
古代帝国采取过以下对策:第一,通过军事威慑和外交手段迫使周边的部落领袖向中央 政权效忠,虽然效忠后当地的政治仍然由地方部落领袖自治管理。第二,通过强制周边 部落的领袖把他们的儿子送往中央作为人质,以加强对周边的控制。以上两种方法有着 共同的弊病,那就是一旦中央政权走向衰落,周边的贵族马上就会“树倒猢狲散” , 甚至是转而效忠于敌国,从而加速帝国的垮台。古代帝国的第三个常用控制手段就是向 周边地区派出特使或官员,对其进行直接控制。这一方法当然比起前两种方法有效。但 是,在通讯和控制极其不便的情况下,我们不能保证派出人员不与地方势力勾结,甚至 经营独立王国,造成尾大不掉。因此,为了提高对帝国辽阔国土的管理能力和减低控制 代价,古代帝国的下一步发展就是形成统一的精英文化,甚至是精英的认同感。以文化 的同质性来弥补直接控制能力的不足。一般来说,一个帝国会同时运用以上四种方法对 周边地区实行控制,但是成熟的帝国主要会运用第三、第四种方法,而较为原始的帝国 依赖的主要是第一和第二种方法。
统编版优秀公开课课件下载PPT课件人 教统编 版(20 19)选 择性必 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活动课:中国历史上的大一统国家 治理课 件(共20 张PPT) 人教版 部编版
统编版优秀公开课课件下载PPT课件人 教统编 版(20 19)选 择性必 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活动课:中国历史上的大一统国家 治理课 件(共20 张PPT) 人教版 部编版
二、我国历史上的“大一统”国家治理
4.治理措施 (4)思想:内法外儒,德主刑辅
秦:法家思想,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汉初:道家思想,“无为而治”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正统和主流。 唐:李世民,“君舟民水”,存百姓,敬天保民。 宋:“存天理、灭人欲”,思想内向 明:理学思想为统治思想 清:思想专制,“文字狱”
二、我国历史上的“大一统”国家治理
1.治理对象
治理的对象首先是统治的疆域。西周的分封制的目的就 是让受封诸侯帮助天子镇守疆土。“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其次是土地上的人民。
2.治理目的
实现国家大一统中央集权。“事在四方,要在中央”
二、我国历史上的“大一统”国家治理
3.治理思想——“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礼法结合、德主刑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