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施方案
义务教育国家课程设置实施方案

义务教育国家课程设置实施方案根据《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制定了义务教育国家课程设置实施方案,旨在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为学生的持续、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课程设置应体现义务教育的基本性质,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适应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
一、培养目标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
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同时,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
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
具有适应终身研究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
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二、课程设置的原则1.均衡设置课程根据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要求,均衡设置课程,各门课程比例适当,并可按照地方、学校实际和学生的不同需求进行适应调整,保证学生和谐、全面发展。
义务教育阶段九年一贯整体设置课程,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
根据不同年龄段儿童成长的需要和认知规律,课程门类由低年级到高年逐渐增加。
2.加强课程的综合性各门课程都应重视学科知识、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整合,改变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现象。
设置综合课程,如品德与生活课、品德与社会课、科学课、艺术课等。
增设综合实践活动,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研究、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等。
通过亲身实践,发展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加强课程的选择性国家制定课程标准,以保证义务教育的基本质量,并划定课时比例,提供地方、学校、学生对课程选择的可能性。
鼓励各地发挥创造性,办出有特色的学校。
在农村普通中学,实行了“绿色证书”教育,以形成有农村特点的课程结构。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4年版)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4年版) 2024年义务教育课程方案一、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我国义务教育课程也需要不断调整和改进,以适应时代的需求。
为了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人才,教育部制定了2024年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
二、总体目标1.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强化综合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注重体验教育和实践教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坚持素质教育和人才培养并重的发展理念,努力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
三、课程设置1.语文-目标: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增强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精神。
-重点: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培养。
2.数学-目标: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运算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重点:数学思维能力、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
3.英语-目标:培养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提升国际交流和合作能力。
-重点:语音语调、交际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4.科学-目标: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引导学生探索科学世界,发展创新精神。
-重点:科学实验能力、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实践能力。
5.社会学科(包括地理、历史、政治)-目标:培养学生的国家观念和社会责任感,提升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
-重点:培养学生的社会观念和社会实践能力。
6.艺术-目标: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创造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
-重点:音乐、美术、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的综合培养。
7.信息技术-目标: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高学生对信息社会的适应能力。
-重点: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8.体育-目标: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意识,发展学生的体育兴趣和体育技能。
-重点:体育锻炼、体育竞赛和体育健康知识的传授。
9.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关注学生心理发展,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素质,提高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
义务教育国家课程设置实施方案

义务教育国家课程设置实施方案义务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公平、优质的基础。
为了进一步提升义务教育教学质量,加强国家课程的统一管理和指导,现制定《义务教育国家课程设置实施方案》,具体内容如下:一、总体要求1.符合教育实际,健全课程体系。
设置国家课程应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学科发展趋势,注重学生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提升,健全完整的课程体系。
2.强调素质教育,注重个性培养。
国家课程不仅要注重知识传授,更要重视品德、智力、体质、美育等方面的培养。
同时,也要注重个性差异,因学生个体差异设置个性化培养方案。
3.注重实践应用,促进知识转化。
国家课程不仅要注重知识理论的学习,更要注重实践应用,促进知识转化。
在课程设置中注重实践、体验、创造性思维等方面的培养。
4.突出综合素质评价,促进教育公平。
国家课程的设置不仅要注重科目的合理安排,更重要的是注重考核方式的设计。
综合素质评价机制的建立,可以促进教育公平,更好的发掘学生的潜力。
二、课程设置根据人才培养需要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设置以下课程:1.语文、数学、英语、音乐、美术、体育、信息技术、科学教育、社会科学、思想品德教育等核心课程;2.中外语言文学、历史、地理、生物、物理、化学、政治等学科课程,按学生志愿、特长等因素选修;3.拓展课程,如科技、语言、文学、艺术、人文、社会学等,选修。
三、评价机制1.重视综合评价,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2.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个性需求设计不同形式的评价方式;3.注重学生自评与互评,建立学生发展档案,为学生发展提供指导和帮助。
四、组织实施1.各地按照国家要求,合理安排课程时间和教师配备;2.督促各学校切实实施国家课程,对相关工作进行监督和检查;3.建立宣传教育体系,让学生、家长、教师等人员都充分了解国家课程设置的意义和重要性。
结语:《义务教育国家课程设置实施方案》是义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指导文件,各地教育部门和学校应在实行中加以贯彻落实,为学生成长和素质提升提供有力保障。
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

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义务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青少年的成长和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育部制定的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旨在为广大学生提供全面、均衡、高质量的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升。
一、课程设置的目标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首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包括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身心健康、艺术修养和实践能力等方面。
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适应社会发展和终身学习所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其次,课程设置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和科技发展的需求。
此外,课程设置还强调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
让学生了解社会、关心他人,培养他们的社会意识和公民素养,成为有担当、有责任感的社会成员。
二、课程设置的原则1、全面性原则课程设置涵盖了德、智、体、美、劳等多个方面,确保学生在各个领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不仅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还重视学生的品德教育、体育锻炼、艺术熏陶和劳动实践,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
2、基础性原则课程内容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主,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强调学生对核心概念和基本原理的掌握,培养他们扎实的学科基础,以应对未来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3、均衡性原则合理安排各类课程的比例,确保学科之间的均衡发展。
避免出现过度侧重某些学科而忽视其他学科的情况,使学生在语文、数学、英语、科学、体育、艺术等各个学科领域都能得到相应的关注和培养。
4、选择性原则在保证课程基本要求的前提下,为学生提供一定的课程选择空间。
例如,在艺术、体育等领域开设多样化的选修课程,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和兴趣爱好,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5、适应性原则课程设置要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和学生的身心特点。
及时更新课程内容,引入新的知识和观念,使课程具有时代性和前瞻性。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4年版)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4年版)第一部分:前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我们不断对义务教育课程进行调整和改革,以适应时代的需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次课程方案的制定,旨在全面提升义务教育课程的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推动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第二部分:总体目标本次义务教育课程方案的总体目标是,通过优化课程设置,加强教学改革,提高师资队伍素质,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三部分:课程设置1.语文语文课程设置分为语文阅读、作文、修辞与辩论等模块。
加强对古代文学经典和现代文学作品的阅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文学鉴赏能力。
加强写作教学,让学生掌握各类文体的写作技巧。
开设修辞与辩论课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2.数学数学课程设置包括数学基础、数学拓展和数学应用3个模块。
强化数学基础知识的学习,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加强数学应用知识的教学,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英语英语课程设置包括英语基础、英语拓展和英语实践3个模块。
加强英语基础知识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开设英语拓展课程,拓宽学生的英语知识面。
开展英语实践课程,让学生通过实际运用提高英语能力。
4.科学科学课程设置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2个模块。
强化自然科学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科学实验精神和科学思维能力。
加强社会科学知识的学习,引导学生了解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5.美术美术课程设置包括美术基础、美术鉴赏和美术实践3个模块。
加强美术基础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美术表现能力。
开展美术鉴赏课程,引导学生了解各种美术形式和风格。
开展美术实践课程,让学生通过实际创作提高美术能力。
6.音乐音乐课程设置包括音乐基础、音乐鉴赏和音乐实践3个模块。
加强音乐基础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音乐表现能力。
义务教育课程实施方案

义务教育课程实施方案义务教育课程实施方案一、目标1.建立全面发展的课程体系,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
2.提高学生基础学科素养,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3.鼓励创新思维,培养实践能力。
二、课程设置1.基础学科课程(1)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等基础学科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思想品德、历史、地理、政治等人文学科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和文化素养。
2.综合素质课程(1)体育、音乐、美术、信息技术等综合素质课程,旨在培养学生个性发展和综合能力。
(2)劳动教育、健康教育等实践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健康意识。
三、实施方式1.灵活选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适合自己的学科和课程。
可以进行专业课程选修,或者根据兴趣爱好选择综合素质课程。
2.多样考核除了传统的笔试和口试,还可以采用项目考核、实践考核等方式,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和综合能力。
3.个性化辅导为了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可以提供个别辅导或小组辅导,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要,量身定制学习计划和辅导方案。
四、教学策略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动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2.开展项目学习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注重课程的跨学科性和整合性,促进知识的联系和运用。
4.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批判思维。
五、师资支持为了保证课程的有效实施,需要提供师资支持。
教师可以参加相关培训和研讨会,提高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
六、家校合作课程实施过程中,家庭和学校需要密切合作。
通过家长和教师的合作,可以共同关注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共同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
七、评价和反馈制定科学的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对学生的学习成果和能力进行全面评价。
通过评价和反馈,指导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八、课程调整和改进根据学生的反馈和社会需求,及时调整和改进课程内容和实施方案,以提高课程的适用性和实效性。
九、宣传和推广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宣传和推广,让社会各界了解和支持义务教育课程的实施,形成全社会关注教育的氛围。
山东省义务教育课程实施方案

山东省义务教育课程实施方案
山东省义务教育课程实施方案
山东省教育厅为了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发展的需求,根据国家课程设置方案和课程标准,结合我省实际情况,特制定了《山东省义务教育课程实施方案》。
本方案旨在规范我省义务教育课程的设置、实施和评价,确保教育教学的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该方案明确了我省义务教育课程的目标,即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等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为实现这一目标,方案对课程设置进行了详细规定,包括必修课程、选修课程、活动课程等。
必修课程是每个学生必须完成的课程,包括语文、数学、外语、科学、品德等科目。
选修课程是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和特长自主选择的课程,包括艺术、体育、技术等科目。
活动课程则是学生通过参与各种校内外活动,培养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在课程内容方面,方案强调要注重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实用性,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针对不同学科的特点,方案提供了相应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
此外,方案还规定了教师的培训和评价方式,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能力。
为了保证课程实施的质量,山东省教育厅将加强监督和评估,定期对
学校进行检查和评估。
学校也要制定相应的课程实施计划,明确每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确保教学质量。
学校还要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水平,还要关注学生的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发展。
总之,《山东省义务教育课程实施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将有助于提高我省义务教育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
广大教育工作者要认真学习、贯彻实施该方案,为培养更多优秀人才做出贡献。
义务教育国家课程设置实施方案

义务教育国家课程设置实施方案一、背景介绍义务教育是指国家为每个公民提供的为期九年的基础教育,是培养国民素质、推动国家发展的基础。
为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我国制定了国家课程设置实施方案。
二、目标和原则1.目标:构建全面、均衡、统一的国家课程体系,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原则:(1)以立德树人为核心,强调德育教育;(2)坚持全人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3)推动基础教育的公平与均衡发展,破除各类培训和应试教育的障碍。
三、核心内容1.语文(1)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2)注重语言文化的传承与创新;(3)重视写作训练,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2.数学(1)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2)注重数学知识的应用和拓展;(3)强调数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
3.外语(1)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2)注重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培养;(3)扩大外语学科的学习范围和内容。
4.科学(1)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方法论;(2)注重科学实践和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3)加强科学与生活、社会的联系。
5.思想品德(1)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品质;(2)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意识和创新精神;(3)提供健康的心理教育和性教育。
四、实施步骤1.研发课程标准(1)制定各学科的课程标准,明确知识、能力和素养的要求;(2)包括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的具体规定;(3)根据不同年级和学段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标准。
2.编写教材与教辅材料(1)依据课程标准,编写统一的教材与教辅材料;(2)确保教材内容覆盖与课程标准相符,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
3.教师培训与支持(1)组织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学科知识和教学能力;(2)提供教学指导和教学资源支持,帮助教师有效实施国家课程。
4.推进实施与评估(1)逐步在各地推动国家课程的实施;(2)建立评估机制,对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情况进行监测和评估;(3)根据评估结果和实施效果,及时调整和改进国家课程设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施方案
————————————————————————————————作者:————————————————————————————————日期:
教基[2001]28号
教育部关于印发《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委: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经国务院同意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我部决定从2001年秋季起进行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
现将供试验区使用的《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研究,并根据实验区的实际制定具体的课程实施计划,进行组织实施。
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请及时反馈到我部基础教育司。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二〇〇一年十一月十九日
附件:
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
根据《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要求,设置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
课程设置应体现义务教育的基本性质,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适应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为学生的持续、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一、培养目标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体现时代要求,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
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二、课程设置的原则
1、均衡设置课程
根据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要求,均衡设置课程,各门课程比例适当,并可按照地方、学校实际和学生的不同需求进行适度调整,保证学生和谐、全面发展;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义务教育阶段九年一贯整体设置课程;根据不同年龄段儿童成长的需要和认知规律,根据时代发展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课程门类由低年级到高年级逐渐增加。
2、加强课程的综合性
注重学生经验,加强学科渗透。
各门课程都应重视学科知识、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整合,改变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现象。
设置综合课程。
一至二年级设品德与生活课,三至六年级设品德与社会课,旨在适应儿童生活范围逐步从家庭扩展到学校、社会,经验不断丰富以及社会性逐步发展;三至九年级设科学课,旨在从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方法,形成科学精神;一至九年级设艺术课,旨在丰富学生的艺术经验,发展感受美、创造美、鉴赏美德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增设综合实践活动,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等。
使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发展收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并逐步形成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3、加强课程的选择性
国家通过设置供选择的分科或综合课程,提供各门课程课时的弹性比例和地方、学校自主开发或选用课程的空间,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学生的适应性,鼓励各地发挥创造性,办出有特色的学校。
在达到九年义务教育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农村普通中学试行“绿色证书”教育,形成有农村特点的学校课程结构。
城市普通中学也要逐步开设职业技术课程。
三、课程设置
义务教育课程设置表
年级
课程门类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
品德与
生活
品德与社会
思想品
德
思想品
德
思想品德
历史与社会
(或选用历史、地理)
科学
科学
(或选用生物、物理、化学)语
文
语
文
语
文
语
文
语
文
语
文
语文语文语文
数
学
数
学
数
学
数
学
数
学
数
学
数学数学数学外
语
外
语
外
语
外
语
外语外语外语
体
育
体
育
体
育
体
育
体
育
体
育
体育与
健康
体育与
健康
体育与健康
艺术
(或选择:音乐、美术)
综合实践活动
地方与学校课程
表二:
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及比例
年级九年课时
总计(比例)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
课程门类品德
与
生活
品德与
生活
品德与
社会
品德
与
社会
品德
与
社会
品德
与
社会
思想
品德
思想
品德
思想
品德
7~9
%
历史与社会
(或选择历史、
地理)
3~4
%
科学
科
学
科
学
科
学
科学
(或选择生
物、物理、化学)
7~9
%
语
文
语文语文
语
文
语
文
语
文
语文
语
文
语
文
20~2
2%数
学
数学数学
数
学
数
学
数
学
数学
数
学
数
学
13~
15%
外语
外
语
外
语
外
语
外语
外
语
外
语
6~8
%
体育体育体育体育体育体育
体育
与健
康
体育
与健
康
体育
与健
康
10~
11
%
艺术
(或选择音乐、美术)
9~1
1%
综合实践活动
16~
20
%
地方与学校课程
周总课
时数
(节)
262630303030343434274
学年总
课时(节)91
9101050
10
50
10
50
10
50
1190 119011229522
注: 1、表格内为各门课的周课时数,九年总课时按每学年35周上课时间计算。
2、综合时间活动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新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
四、义务教育课程设置的有关说明
1、表一为义务教育阶段一至九年级的课程设置,表二为义务教育阶段各年级周课时数、学年总课时数、九年总课时数和各门课程课时比例,每门课的课时比例有一定弹性幅度。
地方与学校课程的课时和综合实践活动的课时共占总课时的16%~20%。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可根据本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同地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课程计划;学年课时总数和周课时数应控制在国家所规定的范围内;根据教育部关于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管理与开发的指导意见,提出本省(自治区、直辖市)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管理与开发的具体要求,报教育部备案。
民族学校、复式教学点、简易小学等学校的课程设置,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自主决定。
2、每学年上课时间35周。
学校机动时间2周,由学校视具体情况自行安排,如学校传统活动、文化节、运动会、远足等。
复习考试时间2周(初中最后一年的第二学期毕业复习考试增加2周)。
寒暑假、国家法定节假日共13周。
3、晨会、班队会、科技文体活动等,由学校自主安排。
4.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其具体内容由地方和学校根据教育部的有关要求自主开发或选用。
综合实践活动的课时可与地方、学校自主使用的课时结合在一起使用,可以分散安排,也可以集中安排。
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各门课程普遍增加了实践活动,学校在做学年教学安排时,应根据活动的性质和内容,统筹合理安排。
5、初中阶段的学校再选择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时,若西安着科学、历史、地理、可相应减少自然地理的内容;若选择历史与社会、生物、物理、化学,则应参照相关课程标准安排自然地理的内容。
6、各门课程均应结合本学科特点,有机地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环境、健康、国防、安全等教育应渗透在相应课程中进行。
7、一至六年级设体育课,七至九年级设体育与健康课,均应贯彻“健康第一”的原则。
七至九年级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要求的健康知识,应在学生进行相关体育活动时,使学生了解,但不得组织笔试。
8、小学开设英语课程的起始年级一般为三年级。
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可结合实际,确定本地区小学开设英语课程的工作目标和步骤。
初中阶段开设外语课程的语种,可在英语、日语、俄语等语种中任选一种。
外国语学校或其他有条件的学校可开设第二外语。
民族地区的中小学校,外语课程的设置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