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

合集下载

鲁迅

鲁迅

展示完。谢谢大家!
作品 周鑫
名句

1、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 自嘲) 2、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鲁迅· 自题小像) 3、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鲁迅· 无题) 4、血沃中原肥劲草,寒凝大地发春华。(鲁迅· 无题) 5、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鲁迅.无题) 6、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鲁迅· 答客诮) 7、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鲁迅题三义塔) 8、岂有豪情似旧时,花开花落两由之。(鲁迅· 悼杨铨) 9、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教始避的月过学大状法迅因师秋兼愤教馆达总 授回难处,去教学,免与教范,任而育,北长 。寓入分平对员,控职多育学兼北离部任京蔡年年 十。山,政鲁。北告。数总校任京职佥教,元一九 二八本判院迅 京章随教长及北大,事育住培月月 月月医定开的 女士后职章世京学乱。部宣的一绍 因底院鲁会免年子钊鲁员士界大及平 社武招日兴 对,,迅作职一师滥迅有钊语学北之 会门募,光 学离德诉出处月范用向校非专,京后年教外,临复 校北国胜裁分,大职专务法门北高就七育南任时, 不京医。决,新学权管维解学京等返月司边教政任 满向院三,教任,。行持散校师师回初第的育府绍 ,厦,月正育教中 政会北讲范范了,一半部成兴 辞门法,式部育国 诉的京师大学教因科截部立师 职,国“取佥总大年讼组女。学校育张科胡员于范 。任医三消事长学秋的织子 ,讲部勋长同。南学 厦院一章职易讲,平,师 北师。复。绍五京校 门等八士务培师兼政被范年京。 辟八兴月,校 大,”钊恢基,任院章大八女 乱月会,应长 学至惨对复取黎北投士学月子 秋作任馆航教。 文五案鲁。消明京递钊,,高年季,命藤海育 科月后迅二 中 诉违鲁 等 , 为花到 , 1926 1917 1925 1925 1920 1923

鲁迅简介

鲁迅简介

鲁迅简介
姓名: 鲁迅(1881~1936),中国文学家、思 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 浙 江绍兴人,1881年9月25日诞生。
作品: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 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 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 《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 集。
目录1. ຫໍສະໝຸດ 迅的生平2. 鲁迅的作品3. 鲁迅的主要成就
鲁迅简介
姓名: 鲁迅(1881~1936),中国文学家、思 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 浙 江绍兴人,1881年9月25日诞生。
作品: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 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 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 《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 集。

鲁迅简介

鲁迅简介

鲁迅简介鲁迅(1881.9.25~1936.10.19)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

中国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

人称“文教思革”.光绪七年八月初三(1881年9月25日)生于浙江省绍兴府会稽县(今绍兴市)东昌坊口,祖籍河南省汝南县。

小时享受着少爷般的生活,慢慢家基衰败变得贫困。

青年时代受达尔文进化论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

1898年鲁迅从周樟寿更名为周树人。

1902年公费至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因战乱奋起改行为作家,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见《呐喊》自序)。

1905—1907年,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

期间曾回国奉母命结婚,夫人朱安。

1909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

同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

1918年以“鲁迅”为笔名,发表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1927年与许广平女士结合,生有一男名周海婴。

1936年10月19日因病逝世于上海。

著作收入《鲁迅全集》,作品及《鲁迅书信集》,并重印鲁迅编校的古籍多种。

后于1981年出版《鲁迅全集》(共十六卷)。

2005年出版《鲁迅全集》(共十八卷)。

他的著作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小说中《祝福》、《阿Q正传》、《狂人日记》等较为知名。

鲁迅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共数十篇(首)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小说《祝福》、《阿Q正传》、《药》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

北京、上海、绍兴、广州、厦门等地先后建立了鲁迅博物馆、纪念馆等,同时他的作品被译成英、日、俄、西、法、德、阿拉伯等5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拥有广大的读者。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们深深地为鲁迅先生憎恨旧社会,热爱劳动人民,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伟大精神所感动。

鲁迅先生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他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是浙江绍兴人。

“鲁迅”是他的笔名。

你知道鲁迅先生还有哪些笔名吗?他的笔名有什么意义?为什么用得最多的笔名是“鲁迅”?鲁迅先生一生曾用过几十个笔名,而且每一个笔名都是有深刻含义的。

鲁迅先生的资料

鲁迅先生的资料

鲁迅先生的资料鲁迅(1881.9.25—1936.10.19),原名周樟寿,字豫山、豫才;后改名为周树人。

他的著作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白话小说《狂人日记》等。

鲁迅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共数十篇(首)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等,已成为家喻户晓的艺术形象小说《祝福》、《阿Q 正传》、《药》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

北京、上海、广州、厦门等地先后建立了鲁迅博物馆、纪念馆等,同时他的作品被译成英、日、俄、西、法、德等5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拥有广大的读者。

鲁迅以笔代戈、奋笔疾书,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

毛泽东评价他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是中华文化革命的主将。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先生一生的写照。

鲁迅于1881年出生在浙江绍兴一个官僚地主的家庭里,但在他13岁那年,他的原来在京城做官的祖父因科举舞弊案入狱,此后他的父亲又长期患病,终至死亡,家境败落下来。

家庭的变故对少年鲁迅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他是家庭的长子,上有孤弱的母亲,下有幼弱的弟妹,他不得不同母亲一起承担起生活的重担。

天真活泼的童年生活结束了,他过早地体验到了人生的艰难和世情的冷暖。

他经常拿着医生为父亲开的药方到药店去取药,拿着东西到当铺去变卖。

在过去家境好的时候,周围人是用一种羡慕的眼光看待他这个小“公子哥儿”的,话语里包含着亲切,眼光里流露着温存。

但现在他家穷了下来,周围人的态度就都变了:话语是凉凉的,眼光是冷冷的,脸上带着鄙夷的神情。

周围人这种态度的变化,在鲁迅心灵中留下的印象太深刻了,对他心灵的打击也太大了,这使他感到在当时的中国,人与人之间缺少真诚的同情和爱心。

人们是用“势利眼”看人待物的:对有钱有势的人是一种态度,对无钱无势的人又是另一种态度。

多年之后,鲁迅还非常沉痛地说:“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

鲁迅简介

鲁迅简介

鲁迅(1881.9.25~1936.10.19),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字豫山、豫亭,后改名为豫才。

他时常穿一件朴素的中式长衫,头发像刷子一样直竖着,浓密的胡须形成了一个隶书的“一”字。

毛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

也被人民称为“民族魂”。

中文名:周树人
别名:鲁迅,周樟寿,周豫才
国籍:中国
民族:汉
出生地:浙江绍兴
出生日期: 1881年9月25日
逝世日期: 1936年10月19日
职业:文学作家,杂文家,思想家
毕业院校:南京路矿学堂,仙台医学院
代表作品: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散文集《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野草》
杂文集《且介亭杂记》《华盖集》等
身高: 161厘米
重要事件:新文化运动。

鲁迅详细简介PPT课件

鲁迅详细简介PPT课件
8
优越的家境
从六岁开始,鲁迅就开蒙读书,先是 随本家亲戚学,后来又被送到绍兴城 内最有名的一家三味书屋去读经书, 《论语》、《孟子》……甚至连古旧 难懂的训诂书《尔雅直音》,也在塾 师的指导下读了一遍。
9
自然,要他自己说, 一定不觉得这样 读书有什么快乐,但是,一个小孩子 初生人世,不愁吃穿,又受着书香门 第的熏陶,有博学的老师指点,能够 日日读书,还能用压岁钱自己买喜欢 的书来读,这实在是那个时代的小孩 子能够享受的最好的条件了。
鲁迅赶回来,看到家里张灯结彩,办喜事 的所有准备都已经作好了。母亲送给鲁迅的 “礼物”,是一位普通人家的女儿,名叫朱 安,也是绍兴人,比鲁迅大3岁。在族人的 簇拥下和司仪的叫喊声中,新娘的盖头被掀 开,鲁迅看了一眼新娘,脸上没有任本就没有就寝,在 书桌边看了一夜书。第2天鲁迅 下楼时,有人发现鲁迅还是流泪 了。因为当时的被子是蓝洋布作 的,泪水一流,颜色要褪,那么 鲁迅的脸上就留下了蓝颜色。
45
1949年,周作人从老虎桥监狱提前释放, 暂住上海,开始了暗淡的余生。 1958年5月20号在写给曹聚仁的信中,对上 海鲁迅墓前的塑像表示不满,认为哥哥是死 后随人摆布,说是纪念其实是戏弄。这段话 公开发表后,引起轩然大波,于是他一步步 走进了自己的陷阱。
周作人被红卫兵关在一个小棚里,他已经站 不起来了,躺在那里,脸色煞白,穿着一件 黑的衣服,胸口戴着一块白牌,白牌上就写 着他的名字。红卫兵叫他起来交代问题!他 费力地起来,但一件事也说不出来了。红卫 兵就拿皮带揍:“你说不说!你说不说!” 1967年5月6日,周作人趴在八道湾的临时 铺板上猝然死亡,脸上没有丝毫痛苦,享年 83岁。
40
周氏三兄弟
周作人(1885年1月16日~1967年5月 6日)原名櫆(kuí)寿(后改为奎绶), 字星杓(biāo),又名启明、启孟、起孟, 笔名遐寿、仲密、岂明,号知堂、药 堂、独应等。是鲁迅(周树人)之二 弟,周建人之兄。浙江绍兴人。中国 现代著名散文家、文学理论家、评论 家、诗人、翻译家、思想家,中国民 俗学开拓人,新文化运动的杰出代表。

鲁迅简介

鲁迅简介

鲁迅简介一、概述鲁迅(1881.9.25~1936.10.19)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

中国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

人称“文教思革”.光绪七年八月初三(1881年9月25日)生于浙江省绍兴府会稽县(今绍兴市)东昌坊口,祖籍河南省汝南县。

儿时享受着少爷般的生活,慢慢家基衰败变得贫困。

青年时代受达尔文进化论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

1898年鲁迅从周樟寿更名为周树人。

1902年公费至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因战乱奋起改行为作家,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见《呐喊》自序)。

1905—1907年,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

期间曾回国奉母命结婚,夫人朱安。

1909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

同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

1918年以“鲁迅”为笔名,发表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1927年与许广平女士结合,生有一男名周海婴。

1936年10月19日因病逝世于上海。

享年56岁。

现在北京、上海、绍兴、广州、厦门等地先后建立了鲁迅博物馆、纪念馆等,同时他的作品被译成英、日、俄、西、法、德、阿拉伯等5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拥有广大的读者。

二、生平鲁迅,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原名周树人,号豫才。

浙江绍兴人。

七岁开始读书,十二岁从寿镜吾老先生就读于三味书屋。

十三岁那年家里发生一场很大的变故,经济状况渐入困顿,接着父亲一病不起,使他饱尝了冷眼和侮蔑的滋味,“看见世人的真面目”。

1898年离开故乡考进南京江南水师学堂;后又转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路学堂。

1902年初毕业后被选派赴日留学,先是学医,后为改变国民精神,弃医从文。

1909年8月回国。

辛亥革命后应蔡元培之邀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供职,后又随部迁住到北平。

1918年在《新青年》上发表新文学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正式开始了辉煌的创作生涯,至1926年,又相继出版短篇小说集《呐喊》和《彷徨》等。

中国现代文学——鲁迅

中国现代文学——鲁迅

五、鲁迅思想
(一)鲁迅思想的最独特之处,就是对人的自由和解放的
探索。鲁迅表达思想的方式是批判,社会批判和文化批
判。他不是正面构建,指出一条光明大道,而是反面批 判 。用怀疑主义的思维方式,在对整个人类社会、文明 质疑的基础上,对社会、文明进行批判的。鲁迅总是在 人们习以为常的事实或不证自明的“真理”中发现荒谬
的,然后进行猛烈的否定和批判。“从来如此就对吗?”
鲁迅往往是冒天下之大不韪,揭示出人类社会、文明阴 暗、残酷的一面。
(二)鲁迅思想的时代性和超越性
1、对中国传统封建文化的非人性的批判。在新文学第一 篇小说《狂人日记》中,鲁迅提出了一个惊人的命题 “仁义道德吃人”。鲁迅又从日常生活和细节中对中 国传统文化劣根性进行批判 2、对中国知识分子的奴性的批判。中国知识分子的最大 悲剧就一直跪倒在皇权的脚下,从来没有站起来过。 中国知识分子从来就是“亡我奴”。鲁迅率先发现了 这一秘密。 3、对人性的阴郁和残忍的认识。《孔乙己》《祝福》等。 4、鲁迅的人生观可以用四个字概括:自由意志。人生的 最大意义就在于自由意志的实现。《过客》就是鲁迅 人生哲学——自由意志的最充分的体现。
第三章 文化巨人——鲁迅
一、鲁迅简介 1 、生卒年代。生于 1881 年 9 月 25 日,
卒于 1936 年 10 月 19 日 ,浙江绍 兴人,与其胞弟周作人以“周氏 兄弟”而闻名于“五四”时期。 三十八岁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 《狂人日记》时,始用“鲁迅” 为笔名。 2、生平:少年时代。青年时代。 日本留学。回国“幻灭” 。 排遣寂寞。彷徨之路。文艺论争。
狂人形象探讨
• 再次,在小说的结尾,有这样的一句话:“有了四千年吃人履历的 我,当初虽然不知道,现在明白,难见真的人!”鲁迅此处冠以 “我”有“四千年履历”,并把“真的人”与“我”相对,暗示着 “我”并非具体存在的人而是一种艺术设置,当然,“我”只能是 人,只有人才能承载某种人的意识,但在《狂人日记》中,这个人 又不会是真实的具体的“迫害狂”病人,鲁迅作为艺术家不会像医 生和心理研究者那样,去记录描述一个病患者的征状。在《狂人日 记》中,假如从一个“迫害狂”患者的角度来看,鲁迅对其所作的 能充分表现这一患者的特征规定是极少的,“我”无名无姓,没有 病因解释,没有病史说明,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也有极宽的范围。 而另一方面,鲁迅又极为精细传神地把握“迫害狂”这类患者的共 同特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编辑本段的,还有的逐篇具体分析而将这些小说分别划入某种创作方法。

总之,各抒已见,说法纷纭。

本文不拟就此问题进行争鸣,只准备围绕主体的创作心理,论述《故事新编》的浪漫主义线索。

鲁迅曾说,《故事新编》里的全部作品,“是神话、传说及史实的演义”。

其中,属于神话题材的有《补天》、《奔月》,属于传说题材的有《理水》、《铸剑》,属于历史题材的有《采薇》、《出关》、《非攻》、《起死》。

在这里,神话、传说及史实本身作为“新编”的对象,是既定的,即使它们的流传有歧异,但作者对之只存在选择的问题;而“演义”,却自然而然包含着艺术虚构即鲁迅所谓“点染”的成分。

因之,在制约作家采用创作方法的问题上,此处存在着一个不容忽视的先决条件:神话、传说作为原始先民和古代人民创作的文学作品,其本身就带有很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和奇异性,它们的自身内容就内在地要求着作家在改编之时以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来表现;而史实,作为有据可考的历史,因其具有客观真实性,先天地倾向于现实主义,但由于作家在改编它们的时候可以有不同的原则和态度,在一定程度上既可以导向现实主义,又可以导向浪漫主义。

所以,在研究《故事新编》的创作方法时,我们首先得将神话、传说与史实这两个不同的范畴相对地区分开来。

仔细说来,神话与传说也是有区别的。

它们二者的相异之处在于:神话完全是想象的产物,而传说可能有某种事实上的依据。

前者是人与自然的神化,后者则是“神话演进”之后,“中枢者”已由“神格”“渐进于人性”,“或为神性之人,或为古英雄,其奇才异能神勇为凡人所不及”者。

但在充满想象和奇异色彩方面,神话与传说又是一致的。

故我们在此将它们相提并论。

神话是反映原始先民对世界起源、自然现象及社会生活现象的原始理解的故事。

在思维方式上,神话充满了原始先民那种大胆、奇特的想象和幻想,与对现实的真实反映是两码事。

马克思曾指出:“一切神话都是在想象中和通过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形象化”,它是“已经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可见,神话一时一刻也离不开想象,而奇特丰富的想象正是浪漫主义文学的一个突出特点。

应该说,不论就其内容或思维方式而言,神话都是浪漫主义的。

当然,神话与后世的浪漫主义文学之间有着时间上的隔离,后者是随着原始社会的解体、文学从神话中分化出来之后逐渐产生的。

但是,它们的精神却是相通的:不是按照世界的客观面貌来认识和进行描绘,而是按照自己的幻想或理想来理解和进行描绘。

世界上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古老的神话,其内容和所体现的思维方式都是浪漫主义的,概莫能外。

马克思关于古希腊神话的论述,在精神实质上,应该说包含着对神话与浪漫主义之内在关系的确认。

因为,“在想象中和通过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力,把自然力形象化”的神话,其突出特征正是大胆、奇特而又丰富的想象;这种想象是非现实和超现实的,它不是对现实世界的客观反映,而是带有幻想或理想的反映;这在思维方式上,显然是一种非自觉的浪漫主义的艺术方式。

一切神话永久性的艺术魅力,从根本上,正是从人类童年这种非自觉的浪漫主义“艺术”方式而来。

鲁迅写作《故事新编》,情况亦是这样。

如上所述,神话传说题材,在《故事新编》中要占大半。

他之所以在13年间断断续续地写下这些新编的“故事”,并非偶然。

从心理积淀的角度而言,鲁迅幼年时代,接触到丰富的中国古代神话传说;这些故事,多少年来,一直保存于他记忆的仓库里,并在暗中生成着、滋养着他的浪漫主义精神。

这种浪漫主义精神,在少年时代,主要是耽于诗意幻想、追求奇异的情愫。

他小时候自编童话,便是这种情愫的体现。

到1907年写作《摩罗诗力说》之时,他已经博览了中外文学作品,而他心向往之的却是西方的一批“摩罗诗人”,如拜伦、雪莱等。

在纷然杂陈的文学流派中,他独独垂青和服膺于浪漫主义。

这原因,除了他的年龄特点以及东京蓬勃发展的革命形势之影响外,还有一条,就是少年时代大量神话传说在其心田里播下了浪漫主义这颗难以磨灭的种子。

到了《呐喊》、《彷徨》时期,现实主义是显流与主流,而浪漫主义则是潜流和支流。

现实主义的采用,于鲁迅是十分自觉的,与他疗救国民性、改造社会的伟大目标联系着,但它的居于主导地位,必意味着主体心理结构中浪漫主义成分要受到自觉不自觉的压抑。

从心理结构的内在需要讲,鲁迅无形中也有导泄自身浪漫主义的要求。

特别当他日常心理中情感活动处于活跃状态(精神苦闷时往往如此)时,或因为多种原因不能或不愿写作以现实为题材的作品时,心中埋伏和压抑已久的浪漫主义情愫,便会涌动,要求表现。

《野草》就创作方法而言,主要是象征主义的(也有现实主义成分),但它包含着十分强烈的浪漫主义激情。

因为现代主义各流派,就其精神而言,都是浪漫主义的。

所以,当鲁迅心理结构中情感这一因素占据最突出的地位时,他的创作必然在相当程度上倾向于浪漫主义,同时渗透着现实主义,并汇入某种现代主义成分。

《野草》是一个例子,《故事新编》也是一个例子。

自然,后者的情况有所不同。

对于鲁迅这样博古通今的作家来说,当现实的精确映象从他的大脑里暂时隐退或消失时,神话传说或历史的映象,往往会来替换。

也就是说,他的心理包括观念,意绪及意象活动,不会有空白,不会有消歇或停顿状态。

以假想的逻辑进行充分的毫无拘束的想象,将作家浓烈充沛的情感自由地抒发出来,这对于《呐喊》、《彷徨》那样着意进行冷静的刻划、精确的现实描绘、于自身的情感加以较严格的控制这种精神活动来,不仅是必要的补充,而且亦是有益的休息。

此种补充在鲁迅来说,主要是在历时性中完成的,如《故事新编》;也有在共时中进行的,如《野草》之于《彷徨》。

特别是主体面对神话这种具有永久性而又格外鲜活的艺术魅力的改编对象时,创作主体必定会首先自然而然地引起一种审美愉悦。

此种心态,会投射于改编而成的作品中。

在这方面,《补天》比较突出。

它洋溢着赞美、亢奋、欣喜的调子,——当然也反映了女娲创造的艰辛。

《奔月》与《铸剑》里有着不轻的被压抑的沉重之感,但它们在体现浪漫主义最主要的特征——有着奇特丰富的想象和强烈的主观情感——方面来说,却与《补天》是相同的。

《补天》的画面,瑰丽而壮美,结构也是宏大的。

——这同与主体奇异的想象相联系的广阔心理空间是相适应的。

这篇小说中女娲的抟土造人和炼石补天虽于古籍有据,但在具体的描绘中,作家以浓墨重彩有力地渲染了浪漫主义的氛围,创造出了十分奇异动人的艺术画面。

“她”醒来觉得无聊时,“猛然间站立起来了,擎上那非常圆满而精力洋溢的臂膊,向于打了一个欠伸,天空便突然失了色,化为神异的肉红,暂时再也辨不出伊所在的处所。

”——主人公的形体和用以衬托的自然背景,都被作家奇幻的笔锋抹上了浓重、神奇、惊人的浪漫主义色彩。

关于她造人的一段描绘,显然不是通常所谓的“情景交融”所能解释的:伊在这肉红色的天地间走到海边,全身的曲线都消融在淡玫瑰似的光海里,直到身中央才浓成一段纯白。

波涛都惊奇,起伏得很有秩序了,然而浪花溅在伊身上。

这纯白的影子在海水里动摇,仿佛全体都正在四周八方的迸散。

但伊自己并没有见,只是不由的跪下一足,伸手掬起带水的软泥来,同时又揉捏几回,便有一个和自己差不多的小东西在两手里。

“阿,阿!”伊固然以为是自己做的,但也疑心这东西就白薯似的原在泥土里,禁不住很诧异了。

然而这诧异使伊喜欢,以未曾有的勇往和愉快继续着伊的事业,呼吸吹嘘着,汗混和着……|在这幅画面里,主人公造人的动作、造成后的心情,与作为自然背景的大海、波涛、浪花等交织融合在一起的基点,并不在于抽象意义上神奇的非现实性,而在于主人公造人这一惊天动地的非凡事业的巨大创造力!表面上是,非常之情融于非常之景,而深层是非常之情系于非常之事。

而此处“情”“景”“事”的“非常”,正是浪漫主义的想象在多方面的奇特生动之体现。

第三节,关于禁军在女娲死尸肚皮上扎寨等描写,同样将古神话的简单轮廓具体化,改造、发挥了。

总之,这篇小说所依据的古代神话,它作为题材,本身就带有奇异的浪漫主义色彩;加之作家又以奇幻而神异的艺术想象,使之浑然一体,这就使小说更加充实和丰富。

《奔月》、《铸剑》的故事轮廓同样于古籍可考,但这两篇小说依然以瑰丽神奇的想象细致生动地将古代神话传说具体化为奇幻的艺术画面。

从人物与情节的设计,到细节描写与氛围的渲染,都充溢着浪漫主义气息。

《奔月》中关于羿与逢蒙对射的描写,以及羿连发三箭射月等描写,或奇谲,或雄浑,真富于神异的魅力。

《铸剑》中关于眉间尺以头与剑托咐黑色人报仇的情景,以及黑色人以耍把戏为名混入王宫、施展计谋剑劈王头落入鼎中而他亦自劈其头、三头在鼎中激战等一系列描写,是何不合现实的逻辑,而唯其如此,才获得了令人骇怪、惊异的感染力,加强了故事的浪漫色彩和悲壮意味。

比起《补天》、《奔月》、《铸剑》来,鲁迅后期所写的《理水》等5篇历史小说,从总体上说浪漫主义色彩稍有减弱。

这主要表现在故事本身的奇幻性不如前期的3篇。

但是,在别的方面,主要是在穿插现代生活细节方面,却又增强了浪漫主义气息。

《理水》、《非攻》、《出关》、《采薇》里有现实中资产阶级学者等类人物的影子,有现代生活的某些片断。

如《理水》对大员、学者们进行了古今杂揉的描写,“文化山”使读者想到了现实中所谓的“文化城”,而“O.K”、“好杜有图”等外语词汇的出现,在幽默中隐然指向了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的洋奴;《非攻》中写墨子在宋国遇见“募捐救国队”,这实际上是对30年代国民党反动政府在日寇侵略面前用“救国”名义强行募捐这种欺骗、掠夺行径的影射。

此类例子,在《故事新编》里除了《铸剑》,其它各篇均有。

而《起死》,由于题材采自《庄子》中的寓言故事,本身就带有奇异性,经改编之后它的浪漫主义色彩愈益加浓,更见妙趣。

这篇小说中,亦有“自杀是弱者的行为”这样的“油滑”之处。

相对而言,后期的几篇中“油滑”之处较多。

鲁迅将他在历史小说中采用的这种穿插现代生活细节的写法,称之为“油滑”。

他自谓在《补天》中写了一个“古衣冠的小丈夫”,“是从认真陷入油滑的开端。

油滑是创作的大敌,我对于自己很不满。

”但后来各篇“仍不免有油滑之处,过了13年,依然并无长进。

”这就表明,在历史小说的创作中,鲁迅对自己“油滑”的写法,既有不满的一面,又有有意无意继续为之的一面。

对此问题,历来争论颇多,迄无定论。

在此问题上,我们以为王瑶先生从中国传统的丑角艺术的“间离效果”与讽刺作用所作的分析是十分精辟的。

不过,在此我们要补充二点。

一,丑角的语言和表演,无论其所在的作品的创作方法是何种,它本身总是归属于浪漫主义成分。

因为,丑角的语言、动作和行为,比之其他角色有奇异性,而作家对其的设计和刻划,相应地也是运用奇特想象的结果。

由此可见,丑角艺术本身虽然从审美范畴讲,可归之于喜剧、滑稽,但若从创作方法讲,则属于浪漫主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