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鲁迅

合集下载

鲁迅先生的性格品质

鲁迅先生的性格品质

鲁迅先生的性格品质鲁迅是中国近代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充满了深刻的思想和深邃的批判性。

在他的作品中,他对中国社会的现实生活有着独到的见解和深刻的影响力。

鲁迅的性格品质也非常值得我们学习,而且他的言行在中国历史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首先,鲁迅先生有着非凡的智慧。

他非常擅长思考问题,能够从深层次分析任何事物。

此外,他也非常有见解,善于分析事物,并从多种角度来看待它们,从而得出有价值的结论。

他在分析和解决问题方面有着独到的智慧和胆识。

其次,鲁迅先生有着坚定的个性。

他坚信自己的信念,即使遇到困难,他也会勇敢地去面对,不会逃避。

他的学识渊博,精神超然,无论受到什么样的压力,他都不会改变自己的原则。

他对待自己的事情表现出了一种权威,决不放松自己的责任和原则。

此外,鲁迅先生还有着十分敏锐的洞察力。

他洞悉社会现实,善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他深切地了解中国社会的潜在问题,在解决这些问题上他也有很多独特的见解和方法。

此外,他非常聪明,对政府腐败、中国社会问题、经济发展等问题都有着深刻的认识,并利用文学和新闻的形式来反映,使他有深远的社会影响力。

最后,鲁迅先生有着非常谦逊的性格。

他做事既不骄傲也不失教化,他不但谦虚恭谨,而且细心慎重,以谦逊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功过,对待他人的短处也是极大的宽容和理解。

尽管他有着写作天才的文学能力,但他还是以处世平和而知名,这一点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从上文可以看出,鲁迅先生的性格品质是非常高尚的,他的智慧、坚定、洞察力以及谦逊的态度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他的性格品质体现了他作为一位著名作家的影响力,也对中国历史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他的精神和思想仍然对现代中国具有影响力,而我们也应该向他学习,使他的思想精神永远流传下去。

我对鲁迅先生的评价作文600字

我对鲁迅先生的评价作文600字

我对鲁迅先生的评价作文600字“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这是臧克家在纪念鲁迅时写到的。

古今中外,亦有大家给予鲁迅极高的评价。

那么,鲁迅先生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呢?就目前来说,我们的确片面地了解鲁迅的形象了,他是爱国、坚韧、正义、忧国忧民并富有民族气节的人。

若是作具体评价,我认为鲁迅先生便是近代社会一等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无论是人物形象,还是社会环境,能写得如此传神,如此准确,显然已达到了文学家的标准。

捷克著名汉学家雅罗斯拉夫·普实克曾指出现代作家都缺乏鲁迅之所以成为鲁迅的特点:寥寥数笔便刻画出鲜明的场景和揭示出中国社会根本问题的高超技艺。

的确是这样的,就如《五猖会》中父亲强迫我背鉴略一事,把人物与事件刻画详尽的同时,又能揭露封建教育的危害,实在妙笔生花。

鲁迅写作前常常先倚着书桌,随后一边抽烟,一边就在思考,最后起笔、落字、成文、修饰,过程中也定是不断思考的。

这样一来,他的思想感情升华的极为深厚,视野与志向也就极为远大,文章深奥难懂也就自然了。

思想家就要有“思想者”般深远的思考,他能看透很多表面的东西,把人生中最普通的小事总结为一条真理。

鲁迅的文章大多如此,可谓名至实归的思想家。

但他真的是个革命家吗?他用一支笔作为武器,来打击那些反对派、封建社会和当时民族的劣根性,拿现实来批判,拿掩体来讽刺,这难道不是革命家吗?周恩来总理曾形象地概括到:“鲁迅自称是革命军马前卒,郭沫若就是革命队伍中人。

”他用文学为我们开辟了一条革命道路。

揭露人民麻木、颂扬革命者不屈的《药》;批判自视清高、自欺欺人、自命不凡一类人的《孔乙己》;辛辣讽刺“正人君子”的《狗·猫·鼠》。

此外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哪一处没表现出他的革命斗志呢?毛泽东多次提到鲁迅:“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我心目中的鲁迅,这三样,缺一不可!。

鲁迅骂过的人如何看待鲁迅

鲁迅骂过的人如何看待鲁迅
鲁迅作为中国现代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学的重要人物,其思想和作品一直备受关注,同时,他也因尖锐的批评和独特的风格而引发了不少争议。苏雪林曾对鲁迅进行猛烈攻击,称其为“残酷无比的刀笔吏”,然而,胡适在回信中却表达了对鲁迅思想价值的认可,认为应该专注于讨论鲁迅的思想,而不必过于纠结于他的私人行为。胡适甚至为《鲁迅全集》的出版尽力,体现了他对鲁迅作品的尊重。另一方面,梁实秋虽然曾被鲁迅批评,但他在评价鲁迅时,也客观地肯定了鲁迅杂文的艺术价值。这些不同的声音,共同构成了对鲁迅这一复杂人物的多维度评价。

中学生该不该读鲁迅,的观点和理由

中学生该不该读鲁迅,的观点和理由

中学生该不该读鲁迅,的观点和理由(原创实用版)目录一、引言二、中学生该读鲁迅的观点和理由1.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其作品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2.鲁迅的作品有助于中学生培养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3.鲁迅的作品可以提高中学生的人文素养和道德观念三、中学生不该读鲁迅的观点和理由1.鲁迅的作品过于深刻,中学生难以理解2.鲁迅的作品涉及社会问题较多,中学生可能会受到负面影响3.中学生应以学业为主,阅读鲁迅作品会占用学习时间四、结论正文一、引言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是我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他的作品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近年来,关于中学生是否应该阅读鲁迅的作品,社会各界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本文将从正反两方面来探讨中学生该不该读鲁迅。

二、中学生该读鲁迅的观点和理由1.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其作品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鲁迅的作品涵盖小说、散文、杂文等多种体裁,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对后世影响深远。

阅读鲁迅的作品,可以让中学生领略到中国现代文学的魅力,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鲁迅的作品有助于中学生培养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鲁迅的作品中,对封建礼教、封建伦理道德的批判,对民众愚昧、落后的揭示,对个人命运的关注,无不体现出其独特的思想深度。

中学生阅读鲁迅的作品,可以学会用批判的眼光看待社会现象,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3.鲁迅的作品可以提高中学生的人文素养和道德观念。

鲁迅的作品中,关注民生,关注民族命运,体现出一种崇高的人道主义精神。

通过阅读鲁迅的作品,中学生可以感受到鲁迅的人文关怀,提高自身的道德观念和人文素养。

三、中学生不该读鲁迅的观点和理由1.鲁迅的作品过于深刻,中学生难以理解。

鲁迅的作品中,涉及许多深刻的社会问题和人生哲理,对成年人来说都具有一定的阅读难度,更何况是中学生。

中学生阅读鲁迅的作品,可能会觉得难以理解,从而对阅读产生抵触情绪。

2.鲁迅的作品涉及社会问题较多,中学生可能会受到负面影响。

鲁迅的作品中,对封建礼教、封建伦理道德的批判,对民众愚昧、落后的揭示,可能会让中学生对社会产生负面的看法,影响他们的世界观。

鲁迅精神对当代的意义

鲁迅精神对当代的意义

鲁迅精神对当代的意义鲁迅是20世纪最重要的作家之一,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奠基人,对中国现代文学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然而,近年来,有关鲁迅的作品是否过时的争议不绝于耳,一部分人认为鲁迅的文章读起来过于刺耳,已经与当今社会的主流思想背道而驰,必定会被现代社会所淘汰。

也正因为此,鲁迅的文章正在悄悄的淡出我们的教科书,似乎鲁迅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应该被彻底清除。

我认为,如果真正理解了鲁迅,理解了鲁迅精神,那么我们一定会坚信,鲁迅精神在今天仍然具有强烈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

我认为,鲁迅精神对当代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警醒民族的责任感鲁迅出生在十九世纪后期,那时中国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封建意识形态统治民众二千多年, 长期淤积下来的毒素禁锢着人们的思想, 形成一种历史的惰力和社会改革发展的阻力。

鲁迅曾经说过“凡是愚弱的国民, 无论身体怎样的强壮, 都只是示众的材料和无聊的看客。

”正因如此, 鲁迅放弃了在日本学医的愿望, 改学文学, 认为对于“愚弱的国民我们的第一要着, 是改变他们的精神, 而善于改变精神的, 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 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

由此看出,鲁迅是怀着深厚的对祖国的爱和强烈的民族主义精神来从事文学创作的。

从他的众多小说中,我们也可以看见他对当时中国人身上存在的种种劣根性的详实的刻画,用诙谐幽默的语言进行最犀利的嘲讽。

例如《阿Q正传》里的阿Q, 既有农民式的质朴、愚念, 又有些游手之徒的狡猾。

他在主子面前是奴才, 在奴才面前是暴君, 挨别人打, 说成“终于被儿子打了”;失掉了土地, 却还常常夸耀“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你算什么东西”,既自尊自大又自轻自贱。

通过这样一个栩栩如生的典型形象, 深刻揭示了半殖民半封建社会国人一种比较普遍的精神特征, 烙上了鲜明的民族耻辱的烙印。

如今,中国的综合国力日益增长,国际地位有了显著提升,可是这种忧国忧民的精神,必须得到保留并发扬。

中国依然处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初级阶段,我们的人民身上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好的性格。

我眼中的鲁迅400字

我眼中的鲁迅400字

我眼中的鲁迅400字
鲁迅,是中国近现代文化史上一位伟大的文化人。

他以其独特的思想和作品,深深地影响了中国的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

我眼中的鲁迅是一位有着敏锐洞察力的思想家和作家。

他对社会问题和人性的触觉极为敏感,总是能通过深入观察和思考,揭示出社会现象的真相和人性的复杂性。

他的思想触及了中国人民的痛点和困境,引起了人们的共鸣和思考。

他的作品《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丑陋,给人以强烈的震撼和思考。

我眼中的鲁迅是一位勇敢坚定的伟人。

他敢于公开批评社会的弊病和人们的愚昧无知,不畏权势的威胁和舆论的压力。

他毫不犹豫地站在正义的一方,为人民的利益和社会的进步不断奋斗。

他敢于挑战传统观念的束缚,提出了许多具有创造性的思想,对中国的文化思潮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我眼中的鲁迅是一位深情厚意的人道主义者。

尽管他对社会问题充满了愤怒,但他对普通人们充满了关怀和理解。

他始终关注民生疾苦,为民众呐喊,为贫苦百姓发声。

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人类命运和社会进步的悲壮感和深情厚意,给人以深深的温暖和激励。

鲁迅是一位在中国文化史上享有崇高地位的人物,在他的一生中,他不仅为中国的文化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且对人们的品格和思维方式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的思想和作品,不仅是中国近代文化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化的重要遗产。

我衷心地敬
佩和崇拜这位伟大的文化人,他为我们树立了道德的榜样,也为我们展示了文学的力量。

我相信,在他的影响下,中国的文化将不断繁荣和进步。

我对鲁迅的评价

我对鲁迅的评价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他的作品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我对鲁迅的评价是复杂的,他既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一位充满争议的人物。

首先,鲁迅的文学成就无可否认。

他的小说、散文、随笔、翻译及长篇小说都有深远的影响。

他的作品揭示了社会的黑暗面,批判了封建礼教对人的束缚,同时也表达了对底层人民的深深同情。

他的文字犀利、思想深邃,给人以强烈的震撼和思考。

然而,鲁迅也有其局限性和争议之处。

他的某些作品和言论被认为过于偏激,甚至有民族主义和排外情绪。

这使得他在一些人眼中成为了极端的代表。

此外,他的个人生活中也有一些不道德的行为,如婚外情等,这些也为他的形象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但是,尽管鲁迅有这些争议和不足,我仍然认为他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

他的作品具有时代意义,不仅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种种问题,也提出了自己的独特见解和解决方案。

他的文字有力地推动了现代文学的发展,也深深地影响了后来的作家和读者。

总的来说,我对鲁迅的评价是复杂的。

他既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一位充满争议的人物。

他的作品揭示了社会的黑暗面,批判了封建礼教对人的束缚,同时也表达了对底层人民的深深同情。

尽管他有不足之处,但他的文学成就和对中国文化的贡献是无可否认的。

鲁迅,横刀立马的孤独者

鲁迅,横刀立马的孤独者

鲁迅,横刀立马的孤独者翻开《一个都不宽恕――鲁迅和他的论敌》一书,我们依然能感受到80多年前文坛论争的硝烟。

鲁迅手持“匕首”和“投枪”与论敌进行激烈较量的历史画面又重现眼前。

鲁迅在论争中体现出来的“一个都不宽恕”的“硬骨头”精神,他将大量的时间耗费在论争上的做法,需要今天的人们反思与重新评价。

横刀立马的孤独者鲁迅一生写过的许多杂文,被称为“匕首”和“投枪”。

而鲁迅的论敌也不少,有复古派的章士钊、胡先?X、梅光迪等人,有现代派的陈西滢、徐志摩等人,有左联的郭沫若、钱杏?、田汉等人,还有高长虹、顾颉刚等无派系人士,几乎整个文化界人士都与鲁迅有过大大小小的论争。

其论战时间之久、论争范围之广、论敌之多,着实令人匪夷所思。

著名学者陈涑渝将鲁迅与文化界人士的论争史料,汇编成《一个都不宽恕――鲁迅和他的论敌》一书,详细梳理了鲁迅与论敌之间的各种纷争,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幅波澜壮阔的论争画面,对于后人研究鲁迅的“论争现象”大有帮助。

在《一个都不宽恕――鲁迅和他的论敌》一书中,我们可以看到鲁迅与他人的论争始于20世纪20年代初,既有和派系之间的纷争,也有与高长虹、顾颉刚等人的短兵相接,这些论争主要集中在三大方面:鲁迅与复古派的论争、鲁迅与现代评论派的论争以及鲁迅在左联时期的论争。

我们不难理解鲁迅与复古派之间的恩怨。

从本质上来,无论是复古派中的甲寅派还是学衡派,都是当时社会上出现的文化守成主义,对新文化的发展有极大的阻碍作用,这确实让鲁迅坐立不安。

1925年,甲寅派主张尊孔读经,鲁迅立马写了《十四年的“读经”》、《学界三魂》和《“碰壁”之余》等文章,批评尊孔读经是“开倒车”。

如果说鲁迅与复古派的论争只是蜻蜓点水般的笔战,那鲁迅与现代评论派的论争便是大规模的论战,而鲁迅在左联时期的几次论争则是更大范围的纷争。

引发鲁迅与现代评论派论争的缘起于“女师大风潮”、“五卅惨案”、“三?一八惨案”等事件,鲁迅写下了《我的“籍”和“系”》、《并非闲话》和《不是信》等文章,对现代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保持警惕,并在《并非闲话(二)》中说道:“人自以为‘公平’的时候,就已经有些醉意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们应该怎样看待鲁迅马雪晴摘要: 70多年来,对鲁迅先生的解读和阐释、褒扬和审视、争议和攻讦,几乎从未停歇过,而真实的鲁迅只有一个。

所以现在“还原历史中的鲁迅”,把鲁迅重新归位于真实,在真实还原的基础上,重估鲁迅的文化价值和精神意义,无疑是对鲁迅的一次正本清源,让鲁迅以更真实的面目呈现在世人面前。

关键词:两种现象正确看待还原鲁迅当今价值20世纪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鲁迅被严重的“神化”、“革命化”或者“意识化”,所以把鲁迅归位,重新估量鲁迅的价值和精神是非常有必要的。

对先生有深刻研究的网友梁由之说:“无论出于什么目的、用心,将鲁迅神圣化或者妖魔化,都是一种背离本真的歪曲,都是荒唐可嗤、不足为训的。

也终将是徒劳的。

”①我们更应该以一种正确的态度和认识去看待鲁迅。

一、当今社会对鲁迅的态度鲁迅先生在中国是一个特殊的存在,他因为自己的巨大丰富性而具有多种意义的存在,因此成为借题发挥、借酒浇愁、借古讽今、借机报复……和“借此机会”的机会,鲁迅也差不多具有了观兴群怨的功用了。

正如他自己所说的,像一部《红楼梦》,道学家看到淫,经学家看到易,才子看到缠绵,革命家看到排满,亦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人。

不仅如此,他还成为仁者用来行仁,智者用来取智,恶者用来施恶的工具或大旗。

这就不免要从为我所用的目的出发,来改装鲁迅,或是单单突出鲁迅某一符合自己需求的特性。

当今社会出现了许多种不同的对待鲁迅的态度。

而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对峙现象。

(一)被“神化”和“妖魔化”的鲁迅左派景仰他的反封建,右派则为他玩命的咒骂政府的本事而疯狂,于是,他就被中国的知识分子捧为神,成了所谓的偶像。

上世纪初,鲁迅是“孺子牛”,是青年人的朋友、导师、长者,他就在青年人当中。

而现在呢,鲁迅还“活”在青年人心中么?鲁迅在一些人心里已然远去。

有一个极具代表性的事例是,当鲁迅的曾孙女周璟馨因参加一档娱乐节目而成为一时之新闻时,竟有人问这了样一句:鲁迅的后人怎么不姓鲁了?呜呼,连鲁迅姓什么都不知道,何谈在我心中!其次,读鲁迅的人在减少。

前些时,老牌文学网站“红袖添香”发起的“影响青少年的作家排行榜”出炉,调查结果显示,鲁迅位列第六,敌不过“玉女作家”。

何以如此呢?我以为一位80后的读者的话很有代表性,他说我对鲁迅没有什么好感,如果不是因为教科书上有他的文章,我想我根本不会去读,因为他的文章虽然说在那个年代已经很白化了,但是对我而言,还是有些深奥。

还有就是一种逆反思想,书上都把他说的有些神化,给他的定位太高。

这确实是鲁迅在当今遇到的难题,他是一个亲近青年的人,现在却无法亲近青年人,既有鲁迅被神化后青年人对他的反感,也在于鲁迅的难于读懂。

前几天我看到一篇文章,研究鲁迅“两棵枣树”的思想内涵。

大致是这么论证的:因为鲁迅是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所以“两棵枣树”必有深刻内涵。

既然如此,就一定要越过字面,深入分析。

作者深入分析的结论是“两棵枣树”体现出“鲁迅先生矛盾辩证的哲学思想”。

最后作者说:“鲁迅先生连这么小的细节之处,都体现出思想的严谨,这更能说明鲁迅先生思想之深刻而且已入骨三分,所以说,鲁迅先生是近代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是受之无愧的!”我不是吃鲁迅饭的,既没有干过无限拔高鲁迅2的事情,现在也不打算论证鲁迅2不等于鲁迅1(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只是一种补救策略,以便继续神化之),我所感兴趣的,是这样一个鲁迅3对我们会有怎样的影响?比如说顾颉刚,对于二十世纪的史学来说,本有绝大贡献,但因为鲁迅讥讽过他的“禹是一条虫”的说法(并且捎带着连顾氏的相貌也讽刺了一下,不太厚道),算是被钉上了耻辱柱。

顾氏晚年撰成长文,其中为“禹是一条虫”辩解时,连鲁迅的名字都没敢提,反而大提特提国民党官员如何如何。

关于鲁迅,我想,将来还会有很多人继续钻研X1是怎样与X2不同,或者X3是怎样的伟大、光荣、正确……我以为,研究也未尝不可,但不要用研究戴安娜之死的心态和方法去研究,才是正道。

否则这种神化的鲁迅现象会对青少年正确认识鲁迅带来心里上的障碍同时也为还原鲁迅带来弊端。

(二)鲁迅是汉奸在鲁迅被神化的同时也有人大张旗鼓的反抗鲁迅,更有甚者说他是汉奸。

因为鲁迅当年绝少写作、发表直接批判日本侵略者的文章,和日本出版商内山完造关系过于亲密,有特务嫌疑,和一些后来著名的抗日人物有深刻矛盾,更有的说鲁迅的弟弟周作人后来被日寇拉去做了伪政权的教育官员,成了汉奸,表明了他家人中有汉奸的事实,鲁迅难辞其咎,假如鲁迅活到了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时刻,有可能也跟其弟弟一样为日本人服务,成为实实在在的汉奸,也有说鲁迅一直拿着国民政府的津贴,而且一直拿到死的,却反对国民政府,而当时国民政府致力于抗战准备工作,所以,鲁迅如此做,就是汉奸行为,而且是很小人的行为……不容质疑,这样看待鲁迅同神化鲁迅有同样的弊病且更是对鲁迅先生的一种不尊重。

所以凡是用偏激的心态去认识和看待鲁迅的行为都是不可取得。

我们应该以正确的心态和认识去还原一个真实的鲁迅。

二、正确评价鲁迅对于鲁迅的评价应该是客观而科学的,我认为还原一个真实的鲁迅就应该做到以下方面:(一)不要误读了鲁迅的精神“独立思考”固然是鲁迅精神的一个侧面,但我认为并非是他的“真精神”。

他的真精神毋宁说是勇于实践的精神。

鲁迅不是书斋里的学者,不是搞纯文学或纯学术的知识分子,他的一生几乎都在关注着现实,关注着自己生存的外部环境,他的所有思想和创作都是他对中国现实社会的种种情状进行观察后,所作出的思考与回应。

鲁迅不仅仅限于思想领域的文化生产,更注重社会领域的文化实践。

他参与了轰轰烈烈的五四新文化运动,用文字和行动主动介入了“三一八”学生运动,亲眼目睹了青年的血的迸流。

同各种文艺思潮展开论争,加入左联,指导青年创作;加入民盟,参与社会民主运动。

他的文章如此有力,使敌对者恨之入骨,令当局严密封杀,他便用几十个笔名发表文章。

他的文章影响力如此之广,以至于追摹者愈来愈多,形成杂文的“鲁迅风”现象。

我们说,把自己的独立思考和生命激情整个地投入到现实斗争中,以期换来一个新世界,使后人“平静的度日,幸福的做人”,才是鲁迅的一种“真精神”。

可是我们有些鲁迅研究者总是喜欢喋喋不休地说鲁迅善于独立思考,论证鲁迅首先是一个“思想家”,标榜鲁迅的精神生活如何复杂,生命结构如何多样,想把他打扮成一个纯粹静观的思想者形象。

其实这是研究者按照自己心目中的知识分子形象来塑造鲁迅,与真正的鲁迅,距离何啻千里?我们现在应该对鲁迅有一种平常的心理,他是伟大的,但他不是没有缺点,就是对那些听起来不大入耳的话,我们也要学会容忍,不能因为他是伟大的,就不让别人评价。

(二)、我们讲“还原鲁迅”,实际上是还原一个丰富的鲁迅,而不是单角度的、片面的在绍兴举行的“鲁迅:跨文化对话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学者们从各个角度解读出了一个丰富的鲁迅。

在人们的记忆里,说起鲁迅,总是“横眉冷对”的印象。

其实鲁迅后人一直频频提出“愿大家纪念一个丰富的鲁迅”。

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杨剑龙呼吁学界“要用平视的眼光来观察鲁迅的特点,然后进行探究与评说”。

学者们认为,鲁迅特别关注民生,一直不遗余力地与恶势力做斗争……这些都值得当下那些只关注车子、房子和只写风花雪月的作家们深思。

鲁迅也是一个收藏家,他收藏的碑拓达4700多种;鲁迅有很高的绘画天分—这是日本学者从他在日本学医期间画的人体骨骼图中发现的;鲁迅还是个设计师—北京大学校徽的设计者也是他。

鲁迅的骨头并不是最硬,也没那么高风亮节,鲁迅一边骂国民党,一边还从国民党的大学到教育部挂名领取干薪。

鲁迅不是完人,遭人诟病颇多,尤其是他的偏激和尖刻,更是生前就树敌无数,死后仍授人以柄。

他幼年遇过庸医,就以偏概全,把整个中医一棍子打死,贬薄得恍若巫术;为女师大学潮怒骂杨荫榆校长,竟挖苦到一个女教徒的婚姻状况;他因成见而苛责胡适,不仅对胡适忍辱负重的艰难努力视而不见,还屡加冷嘲热讽;在临死前写下的遗嘱中,他流露出对人世的深深怨愤,令初读者寒彻骨髓……止庵在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说:“我们现在还原只是还原到鲁迅做过什么,还有大量鲁迅没有做的。

作为一个生活着的人,他还有很多很多爱好,比如喜欢收藏,喜欢看电影——在鲁迅最后一个月19天里,他看了好几部电影,看了杜布罗夫斯基,还给很多人写信推荐,说你们赶紧去看吧……他是很有生活情趣的人。

所以我想对现在的青少年说:你们别怕,鲁迅他经常会讲笑话,有的时候还会做恶作剧;鲁迅只有161公分高,不像你们心目中想的这样高;鲁迅不是那么瘦,他还是挺英俊潇洒的。

”(三)、要关注鲁迅作品中所流露出来的悲情意识读鲁迅先生与同时代人物的论战文字,常觉得那双明察秋毫的睿眼中,冷凝着太多的猜疑和无情,固然洞穿了许多鬼影,却也盯伤了许多好人,正如林语堂所说:“鲁迅所杀,猛士劲敌有之,僧丐无赖,鸡狗牛蛇亦有之。

”被鲁迅先生骂为“奴隶总管”的徐懋庸,送先生的挽联却是“仰公吊公,我唯问心;知我罪我,公已无言”——如今读来,仍能觉出那难言的哀伤和隐痛,令人扼腕而叹……但是,如果你能沿着鲁迅先生的心迹,去了解他的一生,就不难体察酿成那双凛冽冷眼的无尽悲情——正是常人难以承受的艰难,淬炼出那罕见的冷峻;是无数次明枪暗箭的中伤和猝不及防的攻击,使他“不惮于用最坏的想法,去揣度中国人”。

在鲁迅成名之后,他的各个集子中的题序(跋)内容丰富、风格各异,“我的生命……但有一种悲愤之情一以贯之——“寂寞又一天一天地长大起来,如大毒蛇,缠住了我的灵魂。

”已经耗尽在写这些无聊的东西中,而我所获得的,乃是我自己的灵魂的荒凉和粗糙。

”“天地有如此静穆,我不能大笑而且歌唱。

天地即不如此静穆,我或者也将不能……我希望这野草的死亡与朽腐,火速到来,要不然,我先就未曾生存,这实在比死亡与朽腐更其不幸。

”而正是这样的悲情和冷眼,使鲁迅的目光无比犀利,对社会弊端及其思想根源的洞察力,远远超过同时代人。

在参悟世事、透视黑暗、洞察人心、确诊病源方面,他的深刻和睿智实在惊人,是诸人远远不及的,这也是我们至今无法绕过鲁迅的主要原因。

李泽厚在《中国现代思想史论》中认为:“鲁迅一生始终爱憎分明,毫不含混,思想中有那种既极其清醒又分外深沉的个性特征。

”林毓生说鲁迅:“外观上他疏远,淡漠,内心则悲愤,沉郁;但他却有一种诚挚的关怀和道德的热情,这使他能以巨大的雄辩力表达他对中国文化危机的极度痛苦”。

三、鲁迅在当今的价值鲁迅的当代价值究竟在哪里?这的确是鲁迅登上五四文坛后,中国思想界一直追问的问题。

我觉得可以从以下方面来进行论述:(一)鲁迅是伟大的思想家和文学家陈独秀在《我对于鲁迅之认识》的文章里表露:之所以称鲁迅为“民族魂”,就在于他是对于中国人的精神、即民族的灵魂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⑨鲁迅正是为了改变中国人的精神而走上文学道路的,他是伟大的思想家,但是并不同于毛泽东、孙中山那样的政治领域的思想家,而是深邃探索人类精神现象、深刻反思中国人精神的伟大思想家;他运用马克思主义,深入透彻观察中国之现实,认识到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是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不搬掉这三座大山,中国人民不可能解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