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鲁迅小说中的对比元素

合集下载

浅析鲁迅短篇小说《故乡》中的对比手法

浅析鲁迅短篇小说《故乡》中的对比手法

环 境 是 人 们 活 动 的 场所 .描 写 环 境 是 为 了衬 托 人 物 在 《 乡 》 , 者 用 了不 少 笔 墨 来 描 写 故 乡 的 景 物 , 故 中 作 目的 是 为 了
衬 托 故 乡 的 人 。作 者在 《 乡 》 为我 们 描 绘 了 记 忆 中的 故 乡 故 中
言 的 。这是 “ ” 时 记忆 的 苏醒 .似 乎看 到我 美丽 的 故 乡 了” 我 儿 “ 。
现实 中的故乡景物是 “ 气 又阴晦 了 . 风吹进船 舱中 . 天 冷 呜 呜 的 响 … …苍 黄 的天 底 下 . 近横 着 几 个 萧 索 的 荒 村 . 远 没有

比 。 闰 土 憨 厚 朴 实 , 于命 运 . 受 封 建 剥 削 之 苦 , 尚未 觉 安 深 他 醒 .他 不 但 自 己事 事 按 规 矩 办 .而 且 要 后 代 老 老 实 实 地 做 奴
和“ ” “ 识 ”讲许多 “ 奇 的事”还送 “ ” 毛等东 西。 我 很 熟 . 稀 . 我 鸟
小 ” “ 大 ” 个 形 象 的对 比 ,狂 人 日记 》 和 高 两 《 中那 “ 人 ” “ 吃 与 被 吃 ” 种 人 物 的 对 比等 . 一 不 是 在 对 比 中 塑 造 人 物 形 象 . 两 无 在 对 比中展 示 作 品 主 题 对 中显 示 出文 章 的 艺术 特 色 。 在 比
“ 黄瘦 些 。 上 没 有 银 项 圈 ” 闰 土 已 无 力给 儿 子 套 上 银 项 圈 . 颈 。 而 只 能 向 别人 讨 取 香 炉 和 烛 台 . 希 望 寄 托 在 神灵 的保 佑 上 把
人 物 对 比手 法 在 《 乡 》 充 分 发 挥 了它 的 作 用 , 故 中 由于 用
戚之 , 少年闰土和 “ 情真意切 , 我” 亲密无间。二十年后 ,我” “ 和

以《故乡》为例,浅谈鲁迅小说中对比手法的妙用

以《故乡》为例,浅谈鲁迅小说中对比手法的妙用

以《故乡》为例,浅谈鲁迅小说中对比手法的妙用作者:尚样勤来源:《新教育时代·学生版》2018年第04期摘要:鲁迅的文章擅长运用对比手法,且对比强烈、鲜明,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作品中的对比方式多种多样,有同一个人物不同时期的对比,有不同人物间的对比,也有景物环境间的对比等等。

对比使人物特征鲜明,突出了文章主题。

关键词:对比手法鲁迅人物描写环境描写《语文教育与美学论》指出:“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并通过对人物、情节和环境的具体描写来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叙事性的语言艺术。

”《故乡》之所以成为鲁迅小说的名篇,很大程度上在于作者刻画了两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闰土和杨二嫂,儿时的记忆里,他们都是十分美好的,但经过二十余年的风风雨雨,这两个人物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这种变化恰恰是运用对比手法表现出来的。

而鲁迅在人物描写时常用的对比手法有以下两种:一是通过同一个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的前后变化,来体现不同时段思想性格上的差异,从而丰富人物形象。

最典型的就是《故乡》中闰土前后二十年的鲜明对比。

二十年前的少年闰土,在我的记忆中简直就是个精灵!你看,他有一副“紫色”的圆脸,脖子上带看“明晃晃”的“银白”色项圈,“头戴小毡帽”,“红活圆实的手”,是一个多么健康、可爱的孩子。

“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

”少年闰土在一个“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的我的心目中是一个无事不知、无事不晓的神奇人物,他所知道的都是我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稀奇事,懂得又多,简直就是一个神奇的小英雄。

也正是这样的闰土,让我一再的记挂着,希望再一次见到他。

然而,记忆中总有很多美好的东西。

可是,当你真正面对它时,却未必能留住那份美好的感觉。

就在我对闰土哥的到来充满了莫名的期待时,他已变成了:“灰黄”的脸色,“很深”的皱纹,“肿的通红”的眼睛,“破旧”的毡帽,“极薄”的棉衣,“瑟索”的身体,“粗笨开裂”的手……一系列色彩词、形容词的运用,让我无论如何都无法从外貌上与那个活泼、健康的少年闰土联系到一起,眼前的这一幕刺的我心痛。

论鲁迅《故乡》的对比艺术

论鲁迅《故乡》的对比艺术

论鲁迅《故乡》的对比艺术〔关键词〕对比艺术;审美价值;写作能力文学作品反映社会生活,只有达到一定的强烈程度,才能激动读者并产生感人的艺术效果。

而应用对比艺术是达到这一目的的重要方法。

鲁迅先生的小说《故乡》,在艺术构思上通篇采用了对比手法来描写环境﹑塑造人物﹑展现形象,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和社会意义。

下面从三个方面作一些分析。

一﹑景物描写的对比小说常通过对立景物的描绘,来表达作者强烈的感情色彩。

请看《故乡》中两段景物描写: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这时候,我的脑海里忽然闪出一幅图画来: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这两段景物描写,色彩迥然不同。

前者展现的是一幅阴晦悲凉萧条败落的景象,令人心灰意冷;后者描绘的是一幅美丽明朗、生机盎然的西洋式版画,令人心驰神往。

这两幅不同色调的画面,形成极强烈的反差,体现了不同的审美价值,显示了不同的艺术效果。

第一幅画面是现实中的故乡,它既写明“我”离家二十余年,“我”这个辛苦辗转在异地谋食的知识分子非但没有兴旺起来,反而要使老屋“易主”,可见当时知识分子的处境;同时,也深刻说明了二十年来故乡凋敝不堪,正是当时农村经济日趋破产的写照;另外,也反映故乡的颓败,一方面使我的心悲凉,一方面也促使“我”由关切故乡风物的变化转到更关切故乡人的状况,促使我去寻找改造旧社会,探索新生活之路。

第二幅画面,是美丽神奇的田园风光图,是“我”理想中的故乡。

它既烘托了少年闰土“小英雄”形象来和中年闰土“木偶人”对比,又借幻想中的圆月、蓝天、绿地,来象征和谐美满的社会和人生;并以此为背景,表露出了作者对踏出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希望之路的信心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二、闰土形象的今昔对比在现实生活中,同一人物在不同的环境下内在性格的变化,常常处在不协调的矛盾状态中。

品味《故乡》一文中的对比手法

品味《故乡》一文中的对比手法

品味《故乡》一文中的对比手法《故乡》是中国作家鲁迅的一篇短篇小说,通过对比手法,鲁迅运用对比来揭示故乡的变迁和人们的苦难。

在文章中,鲁迅在描写两个时期的故乡的巨大对比,通过对比来展示了旧时代和新时代的巨大差异和冲突。

鲁迅通过描写旧时代故乡的景象来营造一种怀旧的氛围。

他描述了昔日故乡的静谧、古朴的风景,如“绿豆花竞开”、“瘦黄牛守着空荡荡的稻草地”等,这些描写营造出一种田园诗般的美好景象。

在这里,人们过着宁静平和的生活,每天的工作和生活都是固定而规律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份内事,生活似乎是安逸而美满的。

这种旧时代故乡的描写给人们一种浓烈的怀旧感。

鲁迅接着描写了新时代故乡的景象,通过对比突显了旧时代与新时代的裂痕。

他写道:“我远远望见头发花白的人坐在破房子门口的台阶上”,这个描述让人们感受到了新时代的贫困与困苦。

在这个新时代,故乡已经变得面目全非,人们过着贫困和艰苦的生活。

他们失去了旧时代的安逸和美好,也失去了自己的尊严和希望。

通过对比旧时代与新时代的不同,鲁迅揭示了旧社会的底层人民在新时代下的痛苦与困境。

除了对比旧与新时代的不同,鲁迅还通过对比来揭示旧社会的黑暗与文明之间的冲突。

他写道:“当时有府,有县,有县学,有许多的武生全国修满论,还有许多不愿意受此教育的人都去受”,这个描述揭示了旧时代故乡的教育水平低下。

在这个新时代,人们普遍缺乏基本的文化知识,无法与外界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

与之相对应的是,新社会的教育与科技发展迅速,鲁迅对此进行了强烈的批判。

通过对比旧与新时代的教育水平差异,鲁迅揭示了旧社会的黑暗与落后。

鲁迅还通过对比来表达他对旧社会人们自卑、封闭的不满。

他写道:“人怕他快抬脚,表明自己并不是书生”。

在旧社会,人们对知识和教育抱有一种畏惧和压抑的态度,自卑感油然而生,不敢展现自己的文化修养。

而在新社会,这种自卑的情绪已经被人们摒弃,人们勇敢地展示自己的知识和才智,拥抱新生活。

通过对比人们的态度和心境的差异,鲁迅表达了他对旧时代自卑和封闭的强烈不满。

鲁迅小说比较阅读

鲁迅小说比较阅读

鲁迅小说比较阅读小说以塑造人物为中心,通过人物的变化揭示主题。

鲁迅的小说经常运用对比比较来塑造人物和揭示主题。

在短篇小说《故乡》,是反映社会变革的一面镜子,文章中运用对比比较有力的刻画了人物,表现了深刻的主题。

二十年前——“紫色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有一双“红活圆实的手”。

这时,他是一个天真活泼的少年,生活无忧无虑,他的知识全是在生产实践中获得,又用于生产实践,这是生活在一个有饭吃、有衣穿、有活干的自给自足的封建社会。

请看中年闰土——“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还被沧桑岁月刻下了“很深的皱纹”,“眼睛……周围都肿得通红”,“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显然,这是一个饱经忧患的旧中国广大劳苦民众的代表,他在社会的最底层艰难地挣扎着,以至于生活“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

那么,是什么造成了闰土这样大的变化?少年闰土刚见到到“我”——“只是不怕我,没有旁人的时候,便和我说话,于是不到半日,我们便熟识了”。

他常常向“我”讲许多趣事,“我们”还哥弟相称,在他眼里,“我们”年龄“仿佛”,可以无话不谈,其实,“我们”都拥有一颗金子般的童心,有的是人性的善,有的是感情的真,在这块未被封建礼法玷污的净土里孕育着天真烂漫的童年,这种纯真的友谊是多么可贵!二十年后见“我”——“老爷……”使我顿感惊异,少年时平等、纯真的友情完全被封建的等级观念所代替。

那么,又是什么使“我”和闰土前后的关系发生这么大的变化?照闰土的话说“那时是孩子,不懂事……”为什么少年“不懂事”的闰土是一个活泼可爱、纯真友善的少年,而中年“懂事”的闰土却成了一个愚纯麻木的“木偶人”呢?闰土所说的“懂事”的“事”,实际是旧中国传统的一套封建等级观念。

在这种等级观念的束缚下,儿时在童心无忌的状态下建立的平等、友好、纯真的朋友关系,只能在孱弱的心灵中留下美好的、温暖的、幸福的回忆。

鲁迅小说的讽刺艺术对比研究(论文)

鲁迅小说的讽刺艺术对比研究(论文)

鲁迅小说的讽刺艺术对比研究张敏(湖北理工学院,汉语言文学本科)摘要: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国一代热血青年接受“五四”运动先进思潮,白话文掀起一阵旋风。

白话文的兴起带动中国幽默讽刺理论研究和实践进入了喷涌式发展新时期,中国幽默讽刺文学也由此在现代大放异彩,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诞生了一大批优秀的作家,创作出了许多优秀的作品,构成一幅异彩纷呈的瑰丽画卷。

优秀代表执戟荷枪的孤独“战士”——鲁迅。

他的作品讽刺艺术的思想真实而又揭示矛盾,文学创作风格更赋予创造性。

关键词:讽刺艺术;真实;创造性;0引言鲁迅的小说创作于中国白话文的兴起时期,并在当时中国“五四”革命思潮的影响下,处于内忧外患的民国初期,当时的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们不仅受资本主义经济的压迫与剥削,还受到封建地主、官僚、军队的层层盘剥,统治阶级在经济上、思想上对他们进行麻痹。

鲁迅的作品正是这样真实而深刻地诞生于当时的政治背景之下,从而他的作品更赋予真实性色彩,从他的各种讽刺技巧中可以找到他的内心呐喊与彷徨。

在他的小说人物描写中,通过对几个人物形象的刻画,鲁迅笔下的农民阿Q 、祥林嫂、闰土和爱姑,他们的命运充满了悲剧色彩。

除了上述四位作者刻画得鲜明突出的人民形象外,作者还刻画了七斤、阿长等等,这类人物形象相对于阿Q 、祥林嫂等人来说是简单了些,但他们的命运同样充满悲剧色彩。

鲁迅曾经和农民有过接触的,对农民的生活是有一定了解的,农民当中也许不乏智识者,但他偏偏选择去刻画一系列带悲剧性的农民形象是有一定的原因的。

他笔下的阿Q 、祥林嫂、闰土的出现,使我们第一次听到了人民的声音。

通过一些讽刺性刻画人物特写,展现了社会矛盾的一面,揭露当时社会的黑暗面和对当时各个阶层国民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形象责备。

这和当时的社会现实,和作者创作时的心态,和当时启蒙主义和文学革命的需要,以及现代审美要求有很大的关系。

从讽刺的艺术上讲,鲁迅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例如他秉承了《儒林外史》的嘲讽当世腐朽,讥讽时弊的传统,一改之前谴责小说的玩弄辞藻,笔无藏峰,失去批判节制的黑幕展示,跳出了题材模式。

故乡对比手法及作用分析

故乡对比手法及作用分析

《故乡》中对比手法的运用及作用《故乡》与《孔乙己》选自鲁迅第一部小说集《呐喊》,这两篇小说的构思代表了鲁迅先生早期小说的特色,下面就简单的进行分析对比。

1、线索基本相同《故乡》以“我”回故乡的活动和感受为线索展开情节,《孔乙己》以“我”的所见所闻作为线索。

2、深刻揭示了社会根源许寿裳在《亡友鲁迅印象记》中回忆说:“鲁迅在弘文书院的时候,常常和我讨论下列三个相关的大问题:一是怎样才是最理想的人生?二是中国国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么?三是它的病根何在?他对这三个问题的研究,毕生孜孜不懈。

”鲁迅去世前不久写的一封信中,比较了中国和日本两个国家的国民性,他说,我们民族“历史上满是血痕,却竟支撑以至今日,其实是伟大的。

但我们还要揭发自己的缺点,这是意在复兴,在改善”。

这一段话有助于我们对鲁迅的理解的:他毕生孜孜不懈地研究国民性,他后来在许多文章中揭发中国国民性的缺点,目的仅仅在于促进中国的复兴和改善。

《故乡》着重刻画了一个受尽旧社会摧残剥削的劳苦农民闰土的形象。

通过闰土悲惨遭遇的描述,生动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旧中国农村日益破产的面貌,深刻揭露了旧社会对农民从肉体到精神的重重残害,表达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和坚定信念。

《孔乙己》成功地塑造了孔乙己这个封建社会下层知识分子的形象,深刻地反映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对读书人的毒害,控诉了科举制度的罪恶,揭示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和人们冷漠麻木的精神状态,社会对于不幸者的冷酷,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封建社会的腐朽的病态。

《故乡》和《孔乙己》分别从旧中国的农民和知识分子的角度揭示了封建社会制度的不合理性。

3、突出的语言形式鲁迅在小说中用了大量的省略号,通过这样的语言形式展现主人公的心态。

《故乡》中用了二十八次,少年闰土有四次,“什么都有:稻鸡,角鸡,鹁鸪,蓝背……”写出了少年闰土心中有无穷无尽的希奇事。

中年闰土的一句“老爷……”,这一声称谓里蕴涵的极为深刻的人生悲哀和心灵悲剧,深刻揭示了“我”与闰土的隔膜是历史遗传的阶级观念造成的。

《故乡》中的对比艺术手法

《故乡》中的对比艺术手法

《故乡》中的对比艺术手法对比这一表现手法以其鲜明强烈的表达效果而被广泛使用。

鲁迅先生的小说《故乡》大量地运用对比,今昔相映,虚实相生,构成一幅幅反差极大的画面:对比一:碧绿的瓜田与萧索的荒村小说一开头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深冬时节故乡令人悲凉的景象:“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由眼前之景,小说自然地引出记忆中的故乡:“我所记得的故乡全不如此。

我的故乡好得多了。

”怎样好呢?小说没有直接地作一番全景式的描述,而是匠心独运,以简洁地笔墨,用一幅瓜田图来表现故乡的美丽:“深蓝的天空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

”一方面是色彩明丽、情调恬美、生机盎然的画图,一方面是色彩灰暗、情调凄凉、死气沉沉的荒村,两相对照,故乡的今不如昔便不言自明了。

这一组对比性的画图,突出了故事情节的背景,给小说定下了一个低沉的基调;而情调上的巨大落差又暗示人物“我”内心产生的一种压抑之情。

对比二:隆重的祭祀与易主的老屋小说在展示故乡的现状这一全景后,把镜头缩小到一个封建大家庭的衰败之状:“我们多年聚族而居的老屋,已经共同卖给别姓了”,“瓦楞上许多枯草的断茎当风抖着”,“几房的本家大约已经搬走,所以很寂静”。

这个封建大家族已经分崩离析,如同瓦楞上的枯草永远地死去了。

而三十年前,“我家的父亲还在世,家景也好”,那年家族的祭典也是那么的隆重,“供品很多,祭器很讲究,拜的人很多”。

由此可以想见这个封建大家族当年的盛况,可如今这热闹繁华已不复存在,这在“我”的内心又添一层伤感之情,这一对比也使人们领悟到封建经济已经彻底地崩溃了。

对比三:清闲的“西施”与贪小的“圆规”杨二嫂在小说中不是主要人物,但作品用于这一人物的笔墨倒也不少,显然这不是作者的闲笔。

杨二嫂原是开豆腐店的,当年“豆腐店的买卖非常好”,她面擦白粉,只是“终日坐着”,可见其生活的无忧无虑。

而十年后的今天,这位当年的“豆腐西施”已今非昔比了,她那瘦削不堪的形体,圆规式的站相“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和拿了“狗气杀”飞也似的跑掉这种不体面的行动,以及口口声声的阔呀钱呀的语言等,都无不表露出她的生活的窘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鲁迅小说中的对比元素
20148203 陈沁怡
鲁迅,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作家和小说家,开创了中国近现代小说的先河。

在他的作品中,大量的对比的元素也值得反复推敲。

他运用的对比手法充斥在他对环境,人物甚至是叙事结构的安排中。

炉火纯青的对比手法的运用更是为小说主旨的体现增色良多。

鲁迅的小说中一直有大量的环境描写,它塑造了人物,也撑起了整个情节。

而鲁迅利用大量对比是的环境描写更为丰富生动。

首先是环境中的色彩和明暗的对比突显了觉醒者的悲剧性。

《狂人日记》中的“今天晚上,很好的月光” 和“今天晚上,全没月光,我知道不妙。

”两句话的对比,环境的明亮和昏暗在这里有着更为深刻地象征意义。

在全篇小说中,月光作为一个意向,象征着启蒙和觉醒。

而环境的明暗对比直指狂人的觉醒和周遭环境的灰暗,周围人的麻木。

在《药》中,夏瑜的母亲特意去祭奠他时,“乌鸦在笔直的树枝间,缩着头,铁铸一般站着……忽听得背后‘哑——’的一声……箭也似的飞去了。

”最后一段阴冷的环境描写中,乌鸦叫声的动态和周围静态的死寂成为对比,更加深了当时死寂的气氛和夏瑜生命的悲剧。

这里乌鸦的叫声如同鲁迅的呐喊,以声衬静,更添悲凉。

而在环境中大量运用的反衬的描写,也是对比手法里的一大特色,凸显出了“被吃者”
的命运悲剧性。

《孔乙己》中的社会环境和孔乙己生命的悲剧形成鲜明的对比,给予读者更为直观强烈的体验。

“不一会,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在这里利用笑声和孔乙己的悲凉做对比,更体现出孔乙己命运的悲剧。

这种对比的手法虽没有正面对孔乙己进行肖像描写,却用环境对比进行反衬。

同样出现的还有《祝福》中的开头和结尾。

“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接着一声钝响,是送灶的爆竹;近处燃放的可就更强烈了,震耳的大音还没有息,空气里已经散满了幽微的火药香。

”开篇描写的是除夕夜放爆竹辞旧迎新的热闹景象,作者却用了“灰白色”“沉重”这一系列的词,爆竹声音虽响,但向后读去却能发现祥林嫂的悲剧也在除夕这个如此祥和热闹的节日发生。

这个放爆竹的场景和祥林嫂的悲剧形成鲜明的对比,反衬了祥林嫂的命运的悲剧,更添悲凉。

在对于人物形象的刻画上,鲁迅更是在行为,语言和肖像上运用了大量的对比,达到更为生动的效果。

首先是人物的外貌和肖像描写上,利用对比凸显了人物阶级的划分。

在孔乙己中,“这些顾客多是短衣帮,没有这样阔绰。

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的坐喝。

” 在这里,鲁迅运用代表性的“长衫”和“短衣”的对比,赫然划分出了严密的阶级制度。

在《阿Q正传》中,阿Q在被审问时曾与革命党有过对峙。

“满头剃的精光的老头子”“站着一排兵,两旁又站着十几个长衫人物” 和前文对阿Q的“瘦伶仃”“头顶的癞疮疤”等的描写形成非常鲜明的对比。

一胖一瘦的对比,能够突出阿Q和老头之间明显的等级差距,而后文中阿Q 死的不明不白却心甘情愿,更体现了阶级制度下底层人民的愚昧和悲哀。

其次,在对人物语言和动作的描写上,也可见诸多的对比。

鲁迅此举更是凸显了不同人的个性特征,深化矛盾冲突。

在狂人日记中有这样一段对话:“吃人的事,对吗?”“不是荒年,怎么会吃人?”“不对,他们何以竟吃?”“也许有的,这是从来如此……” 鲁迅在狂人的日记中设计了这样一段觉醒的狂人和吃人者的对话。

没有过多的描写,这段对话通过语调的强硬和心虚,直
接体现了吃人者的否认到敷衍的态度,和狂人的五四精神的惊天一问”从来如此,便对吗?”形成鲜明的对比,凸显中国大多数人的愚昧和麻木残忍,激化矛盾。

在《阿Q正传》也有这样类似的对比。

“阿Q虽然似乎懂得,但总觉得站不住,身不由己的蹲了下去,而且终于趁势改为跪下了。

‘奴隶性!……’长衫任务又鄙夷似的说,但也没有叫他站起来。

” 在这里鲁迅设置的动作和语言的对比发人深省。

阿Q明明听见了不要跪的命令,却出于习惯跪了下来,底层人民的奴隶性一览无余;而长衫人物虽鄙夷的骂阿Q的奴隶性,却没有让他再站起来。

虽然已经革命,但这些长衫人物的语言和动作充满了矛盾性,体现了他们革命只是表面而已,真正的内心却是万分矛盾的。

和阿Q的奴性再进行对比,三重互现,中国人民的愚昧,怯懦,肤浅一览无余。

鲁迅的小说中,叙事结构是一大特点。

每一篇小说都有自己的叙事特色,而鲁迅在叙事结构中也非常擅于运用对比,这种事件或场面的平行放置非常利于主旨的深化。

在《狂人日记》中,开头的文言文和后文白话文的两种文体的形成非常鲜明的对比。

与其说是文体和文体的对比,倒不如说是两个世界的对比。

小序中是大家都能理解的正常世界,狂人最后的结局是“赴某地候补矣。

” 在这篇小序中,狂人自己对于自己的病也是感到荒谬。

“则本人愈后所题。

”表明了《狂人日记》之名也是狂人自己所填。

所有人对这种病症都持着不以为然的态度。

狂人的态度更是和后文中的态度相撕裂。

后文的日记则更为混乱,浅显,无秩序,这是狂人的世界。

他从觉醒,到内心的挣扎,到结尾的“救救孩子……” 都是有些混乱的语言,并且是一个人的日记体,更添亲近感和代入感。

在这里,日记体也是底层人民文化的乡镇。

两种文体的对比也是鲁迅想要突出的狂人日记的主旨:中国五千年的吃人文化,和少数人觉醒所带来的痛苦。

五千年的迂腐在文言的小序中被写的淋漓尽致;而日记体中又随处可见狂人觉醒后与世界格格不入的痛苦。

在《药》中,则是两段平行的叙事结构。

明线上是华家求治痨病的药;暗线却是夏家的夏瑜牺牲的故事。

在老栓去买药时,“一个鲜红的馒头,那红的还是一点一点的往下滴。

”;在小栓吃药时:“焦皮里窜出一道白气,白气散了,是两半个白面的馒头。

” 这两段看似在写小栓和老栓的故事,实则是对于夏瑜牺牲的点明和哀鸣。

就这样,一明一暗两条线互相交织,到最后的墓地上,两条线终于交汇。

夏瑜牺牲的无意义和华家的愚昧在叙事结构上就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体现革命者的悲剧性。

在孔乙己中,鲁迅别出心裁地挑了鲁镇酒店里的一个小伙计作为叙事者,却将他的叙事过程中的语气形成对比,体现看客的同化性。

小伙计对孔乙己的态度从一开始的“喜欢”,到后面的“不耐烦”“懒懒的回答他”。

有一个明显的转变过程。

作者正是抓住了这样的转变。

突出了看客的同化力之强,之可怕。

鲁迅的小说常常被评价为“简洁凝练”,这与他常用的对比元素也不无关系。

大量的对比使得他不用太多直白的语言去抒写自己的情感,而是在小说的环境设置,对人物的形象描写和叙事结构的设置中处处利用对比,增强其文章的含蓄性,也使得其小说成为当时时代的巅峰之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