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浅析鲁迅小说的特点
浅析鲁迅小说的的艺术特性

浅析鲁迅小说的的艺术特点恩格斯针对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说过:“这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的时代。
”同样,我国的“五四”运动时期也是一个需要巨人,并且也产生了巨人的时期。
鲁迅就是这个时代所产生的巨人之一。
“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他的创作作品数量丰富,影响深远,在诗歌、小说、杂文等领域都取得了重大成就,并且他的作品深刻地反映了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的特点,具有伟大的现实意义。
鲁迅的小说创作,先后结成《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三个短篇小说集。
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拨动了千百万读者的心弦,使青少年一代受到感染和教育,永远不能忘怀。
本文试从语言、结构、人物形象、题材等方面的艺术特色进行分析。
一、简笔传神的语言风格“中国现代小说在鲁迅手中开始,在鲁迅手中成熟”固然是一个奇迹,中国现代白话文学语言在鲁迅手中开始,在鲁迅手中成熟则是一个更大的奇迹。
鲁迅是新文学运动以来第一个用白话写小说的。
他主张:“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
”他的小说的语言具有文约意深、简笔传神的风格。
具体来说,有以下三点特色。
(一)锤炼字句,准确、精炼。
例如《药》中写:“华大妈在枕头底下掏了半天,掏出一包洋钱,交给老栓,老栓接了,抖抖的装入衣袋,又在外面按了两下。
”这一段话用了“掏”、“掏出”、“交给”、“抖抖的”、“装入”、“按了两下”等动词和形容词,形象地描写勤劳俭朴的华老栓夫妇省吃俭用积攒下来的血汗钱,要拿去买人血馒头治儿子的痨病时小心谨慎地沉重心情。
(二)联辞结采,出神入化。
鲁迅运用比喻、借代、对比、排比和反复等修辞手法,使作品出神入化,耐人寻味。
1.比喻:如《药》中写:“老栓也向那边看,却只见一堆人的后背;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
”用提着颈子的鸭来比喻人们踮着脚伸着头,拥挤在刑场周围看斩首的情形,反映了他们愚昧、麻木。
试论鲁迅小说的讽刺特色 毕业论文

试论鲁迅小说的讽刺特色摘要:鲁迅一个伟大而深刻的名字,在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化长廊中留下了光辉而灿烂的一页;而鲁迅的小说无疑以无可挑剔的雄资,英姿飒爽的登上了文学的大雅之堂,让千千万万的读者尽情的领略他小说艺术海洋中的波澜壮阔,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在人类文化长河中鲁迅的小说艺术成为无可比拟的独特存在了,他的讽刺手法独到,批判到位,对人物,对事件的刻画入木三分。
从现实的角度,对社会时弊和国民劣根性,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他的讽刺在揭露的同时也给我们指引了方向,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讽刺特色。
关键词:世界思想手法讽刺传统价值鲁迅小说的讽刺艺术是丰富的表现手法和深刻的思想性的完美结合;是传统文化与世界文学的完美结合;是超越时空,在当今以至将来都有现实价值。
,在他宽广而深邃的艺术殿堂中,我们读到了那个时代的特征,读到了那颗火热的救国心,也认清了我们自身的劣根性,他的讽刺照亮了我们内心的黑暗。
小说讽刺艺术的娴熟运用达到了炉火纯青至高无上的地步,为我们写作提供了范本。
一、鲁迅小说的讽刺艺术是丰富的表现手法和深刻的思想性的完美结合。
鲁迅小说的讽刺表现手法灵活多样,对比、白描、夸张等处处见锋芒,讽刺的语言更是诙谐幽默、尖锐泼辣,令人赞叹。
我们不陌生在作品中使用对比的手法,但是把对比手法运用得如此出神人化却是鲁迅的独到之处。
他通过对比手法的巧妙运用,使小说的讽刺效果和力度得到了增强,感情色彩也更加明显,人物形象更加突出。
在《幸福的家庭》中,作者处处把混乱而贫困的现实生活和人物的不切实际的空想对比,形成了强烈的讽刺:“作家”要写“幸福的家庭”,可是战乱四起,盗贼遍地的中国连安置这个家庭的地方都没有;“作家”在幻想着作品里主妇的风姿——“前头的头发始终烫得蓬蓬松松”,“牙齿是始终雪白的露着”,但当他一回过头去,自己身边站着的却是家里的主妇——“两只阴凄凄的眼睛恰恰钉住他的脸”;“作家”想象着作品主人公们“高尚优美”的生活,可是自己的生活却充满了柴米油盐,家务活,女儿的啼哭声……强烈的对比,不仅强化了作品的喜剧色彩,也深化了作品的讽刺性。
鲁迅的写作特点及风格

鲁迅的写作特点及风格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之一,他的作品具有鲜明的写作特点和风格。
鲁迅的写作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现实主义倾向
鲁迅的作品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倾向,他关注社会现实,揭示社会的黑暗面,批判社会的弊病。
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和批判,如《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作品,都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揭示和批判。
二、独特的语言风格
鲁迅的语言风格独特,他善于运用夸张、比喻、讽刺等修辞手法,使作品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他的语言简练、精炼,富有感染力,能够深入人心,引起读者的共鸣。
三、深刻的思想内涵
鲁迅的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他关注人性、社会、历史等问题,对人类的命运和前途进行了深刻的思考。
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人性的探索和对社会的批判,具有强烈的思想性和哲学性。
四、独特的艺术风格
鲁迅的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他善于运用象征、意象等手法,
使作品具有深刻的内涵和丰富的意蕴。
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人性的探索和对社会的批判,具有强烈的思想性和哲学性。
鲁迅的作品具有现实主义倾向、独特的语言风格、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等特点,他的作品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篇章。
鲁迅的文学作品,特点

鲁迅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的文学作品博大精深,风格独特。
他的文学作品主要包括小说、散文、诗歌、戏剧和杂文。
他的文学作品的特点包括:
讽刺和批判性强:鲁迅的作品经常讽刺和批判社会中的腐败、偏见和不公正,他的作品往往充满了对现实的观察和思考。
创新性强:鲁迅的作品不仅具有良好的艺术性,而且具有创新性。
他的小说和散文通常采用了新的表现手法,比如用第一人称叙述、写梦境和臆想,以及在文章中融入了自己的思想和经历。
情感真挚:鲁迅的作品充满了真挚的情感,他深深地体会到了人类的痛苦和苦难,并用他的文字表达出来。
他的作品常常让人感动,并且能够激发人们的关注和思考。
小说代表作:鲁迅的小说代表作有《呐喊》、《阿Q正传》、《故事新编》、《狂人日记》、《药》等。
这些小说描写了人类社会的荒诞和愚昧,讽刺和批判了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
散文代表作:鲁迅的散文代表作有《故事新编》、《狂人日记》、《祝福》、《追忆似水年华》等。
这些散文充满了他对人生、社会和历史的观察和思考,并且常常以自己的经历和感受为基础。
戏剧代表作:鲁迅的戏剧代表作有《玉蒲团》、《茶馆》等。
这些戏剧通过描写人物的命运和性格,表达了他对人生的观察和思考。
总的来说,鲁迅的文学作品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艺术价值,对中国近代文学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浅析鲁迅小说特点及中学语文创新教育(教师论文)

开题报告本篇的论文内容是对鲁迅小说特点作了一些浅析。
鲁迅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塑造,一类是辗转于社会底层,受尽压迫和蹂躏的贫苦农民,另一类则是命途多舛,穷愁潦倒的知识分子。
作者对这两类人物的态度本来是十分清楚的,即认为他们都是“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对他们的悲惨遭遇寄予了深刻的同情;与此同时,也看到他们身上存在的这样那样的弱点、缺点,对他们作了诚恳的并且也是深刻的批判,希望他们能够摆脱现状,奋发努力地在人生的道路上前行。
应该说,对这两类人物,鲁迅表示的同情和给予的批评尽管在程度上有所不同,但基本认识和态度是一致的。
长期以来,评论者对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所显示的意义及作者对他们的态度,总的说来分析切合实际,即认为作者通过这些人物揭示了封建制度对劳动人民的摧残和迫害,以艺术的方式替他们喊出了内心的痛苦,博得了读者的同情。
但是,对于知识分子形象,大多数评论者却认为他们的命运固然说明了封建礼教对他们的压迫和毒害,反映了社会的黑暗。
但主要是显示了知识分子自身的弱点和缺点,即追求功名、个人奋斗、脱离群众、软弱动摇等,鲁迅刻划他们,就是要指出知识分子必须彻底改造。
努力和工农群众相结合,作者对他们的态度虽有同情,但主要是批评。
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主要是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反映社会现实,一切文学都离不开人,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高尔基曾经建议把文学叫做“人学”。
作家塑造人物,刻划人物的性格和内心活动,都表现作家的思想感情和美学观点,更主要地,也反映作家对社会现实的认识和评价。
正因此,一篇(或一部)作品写什么人物和怎么写,作家都不是随心所欲,而是经过仔细的考察和精心的选择,赋予了丰富的思想含义,而读者也正是从作品塑造的艺术形象受到感染,获得深刻的认识。
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刻划得深刻生动,有相当的典型性。
他们都表现了巨大的社会意义,举其大者有以下几点:首先,他们反映了整整一个时代。
一个人的思想感情与其生活的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他的遭遇和命运必然反映他所处的社会和时代。
浅析鲁迅小说的艺术特色

浅析鲁迅小说的艺术特色摘要:鲁迅作为到达小说创作高峰的一位伟大文学家,他的小说具有各种艺术特色。
小说惜字如金精彩至极,细节的描写、简洁而神妙的描写手法以及犀利辛辣的讽刺语言将人物的个性展现在读者面前。
关键词:鲁迅,细节,白描手法,悲剧启蒙主义思想家鲁迅在写小说的时候,一直坚持“为了人生”“想要改良人生”的创作原则。
因此,他非常重视在平凡的现实生活中找寻艺术主题。
他敏锐地意识到,在现实黑暗的日常生活中,哪里都有悲剧发生。
隐匿在人们常见的琐碎和平凡的生活事件中富有悲剧性意义、新颖独特的细节,他总能挖掘便构成他“几乎无事”的独特悲剧小说。
他还善于用简洁传神的白描来表现人物的悲惨命运,然后深掘出悲剧性深刻思想和主题。
一、微妙的细节描写《孔乙己》是鲁迅最重要的小说之一,经过几十年的研讨,还没有完全挖掘出其中微妙的细节。
深入探究其中细节,对感受鲁迅作品的语言震撼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孔乙己”一开始就写作“每每花四文铜钱,买一碗酒”,“倘肯多花一文,便可以买到一碟盐煮笋,或者茴香豆,做下酒物了,如果出到十几文,那就能买一样荤菜”[1]。
“四文”“一文”“十几文”中没有“大”这个字。
后来,孔乙己因为欠了十九个钱,这“十九个钱”让酒店掌柜记住了,一年不忘,更是说了四次,每次说都是“十九个钱”,“大”字一次也没出现。
而孔乙己花钱取钱的话,钱就不一样了。
钱前有了“大”成了“巨款”,这个“巨款”出现了两次。
第一次是“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2]。
第二次是孔乙己出场中最后一次喝酒,“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3]。
这是值得让人深思的有趣细节。
在其他场合下,钱就是钱,无大小之说,为什么在孔乙己身上,取钱的时候会变成“巨款”呢?显然,“巨款”的“大”不是外观大小,也不是面额的大小。
孔乙己是个读书人,讲尊严,他会不拖不欠。
买酒的时候,孔乙己嘴上“温”“要”,花钱时的动作是“排”。
浅析鲁迅小说的创作特征(新)

三、在悲剧的格局中常常融进喜剧因素,形成悲喜剧交融的特色。
鲁迅的作品乍一看是充满着悲剧色彩,写劳动人民被剥削;写妇女被摧残;写知识分子被压迫。但在悲剧中往往融进喜剧因素,形成悲喜剧交融的特色,从而更加深化作品主题。如《阿Q正传》的喜剧性既来自喜剧性的人物阿Q,也表现在作家的喜剧性的叙述话语。《阿Q正传》是以一种故事的语言,白描式的叙述,形成了它独特的行文方式和叙事特点,它诙谐而又庄重地讲述着似乎是无足轻重的事情,呈现在读者面前的人物常做蠢事并且想法怪诞,它更多地是继承了传统小说的叙述特点,语调深沉、冷峻,好用夸张、反语,没有特意的讥讽和冷嘲热讽。《阿Q正传》以“精神胜利法”而著称,塑造出了阿Q这一完整的喜剧性格。在阿Q这个讽刺形象上,充满了矛盾性和可笑性,但他往往以自我解嘲的方式超越自己的矛盾,于是性格本身便具有了讽刺性。《阿Q正传》究竟应该归结为是悲剧还是喜剧?我们看阿Q滑稽可笑,思想言行又不合常理,命运却是十分悲惨的;未庄的老爷们丑态百出,可恨可笑,让人感到空气中充斥着压抑。全文的笔调时而幽默时而严肃,诙谐中透着讽刺,但痛苦是或明或暗地无时无刻不有所体现。让读者有时以为它是悲剧,有时以为它是喜剧,但它实际上是一部用喜剧来加深悲剧色彩的悲喜剧。
多角度赏析鲁迅小说的艺术风格

多角度赏析鲁迅小说的艺术风格第一篇:多角度赏析鲁迅小说的艺术风格多角度赏析鲁迅小说的艺术风格摘要:鲁迅是卓越的艺术大师,伟大的文学巨匠。
他的小说,字字珠玑,篇篇精品,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鲁迅小说,不仅是中国人民的宝贵财富,也是世界文学宝库的珍品。
它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生动、具体、真切地刻画出人的灵魂,在读者中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关键词:鲁迅小说;艺术风格;叙述;白描鲁迅是我国现代文学的奠基者,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伟大旗手,其文学活动和文学创作,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呐喊》,《彷徨》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山之作,在艺术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它们继承了我国古典小说的优秀传统,同时又打破了古典小说以叙述情节为主的模式和第三人称的叙述方法,吸收了外国小说的表现方法和艺术技巧,创造出真正具有现代意义的新的小说形式。
一、多姿多彩的叙述手法鲁迅的小说表现出大胆的创新精神。
他的《呐喊》和《彷徨》就是以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而著称的,这些作品几乎一篇有一篇的格式。
从叙述的角度而言,鲁迅小说中有第三人称的小说,如《药》、《明天》、《离婚》等,也有第一人称的小说,如《狂人日记》、《故乡》、《伤逝》等,同时也有第一人称与第三人称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小说,如《祝福》。
从时序上的安排上看,鲁迅小说中有以时间先后组织情节的顺序,如《药》、《阿Q正传》、《离婚》等,但也常用倒叙的方式改变固有的时序关系,如《祝福》、《伤逝》等。
从时空关系而言,横断面切割方式在鲁迅小说中已成为经常运用的主要方式。
《示众》只是一个场景的描写,展示的是现实生活的一个横断面。
《药》则是先后几个场景的组合,像戏剧中的几幕……鲁迅小说虽然数量不多,但其文体形式却万象纷呈,各自不同,奠定了中国现代小说多样化发展的基础。
二、精细老练的白描手法在表现手法上,鲁迅喜欢运用精细而又老练的白描手法。
他认为白描就是有真意,去粉饰,少造作,勿卖弄而已,仰仗的是观察精到,语言贴切,表现节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鲁迅小说的特点姓名:李晖娟(201103级汉语言文学专业)学号:20362063060005 学习中心:武威职业学院内容摘要:鲁迅小说语言表现与结构形式独特,寓意深刻,发人深思,具有较强的文学价值和社会教育功能。
关键词: 人物分析结构形式语言特点讽刺象征鲁迅是中国现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和文学家,在中国“五四”时期白话文和文言文的尖锐对垒中,鲁迅是第一个写白话文小说的人。
他的作品不仅有深刻丰富的思想内容,而且充满了深沉的艺术张力,是集思想性、艺术性和战斗性高度统一的典范。
他喜用白描的艺术手法,以强烈的启蒙主义思想、彻底的反封建精神、深厚的思想意蕴和独特的艺术技巧,简约而不失严峻的语言、辛辣的笔调批判现实社会的黑暗和残酷,深刻地揭露封建制度、封建道德观念、封建的等级观念窒息人的心灵、戕害人的肉体,揭示了中国社会思想的冷酷和虚伪、愚昧和麻木、沉滞和落后。
本文试就鲁迅小说的特点做一分析。
一、人物形象生动深刻。
1、艺术形象高度概括。
鲁迅小说真实地再现了现实生活,塑造了时代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充分体现了现实主义特征。
他自己说:“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
所说的“拼凑”,是采取许多内在的神貌相同或近似的人物,突出其性格本质的、主要的方面,为我们塑造了阿Q、孔乙已等一个个鲜明、独特的艺术典型。
在未庄、鲁镇这种生活环境里,正是半殖民地社会中国农村的缩影,阶级矛盾和阶级压迫极为突出。
盘踞在未庄的赵、钱两家地主及爪牙地保是剥削者、吃人者。
阿Q、王胡和吴妈是被剥削者,他们之间形成尖锐的阶级对立。
正是在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写出了阿Q的落后和不觉悟,他蒙受种种压榨和欺凌,又无力反抗,只好用精神胜利法自宽自解,于是渐渐形成阿Q性格。
孔乙已也是在封建教育制度的残害下形成了他穷酸、迂腐的性格。
鲁迅作品采用“画眼睛”和“勾灵魂”的手法,仅用一个特征、一句话,就勾勒出一个人物的性格特征来。
例如狂人、孔乙己、闰土、阿Q、祥林嫂、魏连殳、娟生……等,还有《阿Q正传》中的赵太爷、《风波》中的赵七爷、《祝福》中的鲁四老爷等封建顽固派人物,成了现代文学人物画廊上第一流的艺术形象。
阿Q头戴破毡帽,拖着黄辫子,长着癞疮疤,他遭打后不敢反抗,贴上酒钱后骂:“儿子打老子。
”把一个落后的农民的“精神胜利法”的性格写得活灵活现。
《孔乙己》中写孔乙己穿着又脏又破的长衫,满口“之乎者也”,偷书被打,申辩说:“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吗?”揭示了一个没落的封建读书人的悲剧性格。
《理水》中写禹及其治水的人们出场:“一群乞丐似的大汉,面目黧黑,衣服破旧,竟冲破了断绝交通的界线,闯到局里来了。
”写大禹不辞辛劳,长期治水,“满脚底都是栗子一般的老茧”,突出了大禹舍已为公、一心为人民治水的形象。
2、心理描写“一语中的”。
如描述一无所有的农民阿Q“神往”革命的心态,当他得知“革命党便是造反”,便萌发反抗的意念,因而感到“快意”,“革”这伙妈妈的命,太可恶,太可恨……便是我,也要投降革命党了。
于是,便有他在未庄第一个发出“造反了”的革命呼声,同时对革命产生种种奇特的幻想。
阿Q 一方面迫切希望加入革命行列,幻想着“白盔白甲的革命党”邀他去造反;另一方面幻想着他对革命的要求,报复那“该死的小D和赵老爷,还有秀才,还有假洋鬼子”;四处劫取财物,什么“元宝,洋钱,洋纱衫”,什么“秀才娘子的一张宁式床”,什么“钱家的桌椅”,而且“自己不要动手了,要D来搬,要搬得快,搬得不快打嘴巴”;还要娶女人成家,“赵司晨的妹子真丑,邹七嫂的女儿过几年再说”,“至于假洋鬼子的老婆,……,不是好东西”,“秀才的老婆是眼泡上有疤的”,而吴妈“可惜脚太大”。
这一心理描述可谓十分生动形象逼真,正因为辛亥革命的特殊社会背景,以及阿Q革命的弱点,也就决定了“不准革命”的必然悲剧。
在心理的自我剖析方面,鲁迅小说也非常独特。
《一件小事》刻画车夫形象主要描写他的行为。
刻画“我”的形象则主要描写心理活动,一直在想,想了很多很多:当老大娘被摔倒时,“我”料定“老大娘没有受伤”,只是“装腔作势”,“真可憎恶”;当车夫对老大娘表示关怀,“我”则认为是“多事”,“自找苦吃”。
还劝起车夫来,“走你的罢”;当车夫的高大形象树立在“我”的面前时,使“我”突然“感到一种异样的感觉”,觉得他“刹时高大了,而且愈来愈大……”。
这是作者内心自我剖析的开始。
在“一种威压”下,终于不假思索地抓出一把洋钱请巡警交给车夫。
通过对一些事物、现象产生的内心活动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在鲁迅的作品中也屡见不鲜。
《故乡》在叙述作者回到阔别二十余年的故乡,即将见到少年时代的朋友闰土时,“我的脑海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
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十一二岁少年,项戴银圈,手捏一把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
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这里是作者对过去的回忆,通过回忆又又联想到现在的闰土是什么样子,“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
”回想起闰土的经历和故乡的变迁,便对未来充满了希望:“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文章通过作者的一系列心理活动的描写,对突出主题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3、神态刻画传神逼真。
通过对人物的肖像神态描述,传神逼真地表现人物特征是鲁迅小说中很有特色的一点。
在他的小说中这些人物有静态,也有动态的,有个体,也有群体的,其中以个体的最为传神。
如对孔乙己的外貌描述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都乱蓬蓬的花白胡子。
穿的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到咸亨酒店的有两种人。
一种是“短衣帮”,他们大多是“靠柜外站着,热热的喝了休息”的;一种是“穿长衫的”,他们是“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的。
穿“短衣”和穿“长衫”,“站着”喝与“坐着”喝,这些区分正显示了他们的不同身份。
孔乙己却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长衫”又破又脏,反映了孔乙己是旧时代一个不得志的贫穷潦倒的读书人,封建的科举制度并未给他铺就一条平步青云的道路,反而使他变得能吃不能做,沦落到与短衣帮为伍,甚至比短衣帮还不如的境地。
于是,孔乙己便处在这样一个可笑的、无法摆脱的矛盾之中,一方面他的脑子装着高贵的上等人的意识,另一方面他又不得不处于卑贱的下等人的地位;一方面他已经意识到自己被长衫阶级所抛弃,另一方面他又不愿意脱下那件又脏又破的长衫。
因而他就成了成亨酒店里“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药》里的主人公的华老栓,当那个“满脸横肉”、“眼睛象两把刀”的康大叔“闯进”他的小茶馆时,“老栓一手提着茶壶,一手恭恭敬敬的垂着,笑嘻嘻的听”。
这“笑”是笑迎“救命恩人”,还是无可奈何、苦涩的笑,却没有道明,还是突出康大叔的凶狠,我们只要看看结局也就一目了然了。
《祝福》里的祥林嫂,作者对其后半生三个时期的脸色、眼神及其变化所作的准确细致的描述和刻画,便可看清祥林嫂的命运了。
以描述眼神为例,刚摆脱婆家的虐待,第一次到鲁四老爷家做工时,她“只是顺着眼”。
当再嫁的丈夫病死,儿子被狼刁走,再次到鲁家做工时,虽还是“顺着眼”,可“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当听到柳妈说再嫁女人到阴间要分尸的无稽之谈后,她的“两眼上便都围着大黑圈”。
当她照柳妈说的到庙里捐了门槛回来后,“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
当鲁四老爷仍不让她沾手祭祀的供品时,她“只是直着眼睛,和大家讲她自己日夜不忘的故事”。
当她沦为乞丐,临死之时,“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转,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
这一动态的描述,深刻揭示了祥林嫂的人生悲剧。
此外,《药》里的华大妈,《故乡》里的闰土,《阿Q 正传》里的阿Q,作者对他们的肖像神态都作了生动传神、活灵活现的刻画。
另外,鲁迅小说中让人物直接面对读者吐露心曲,让主观情感直接体现出来,在刻画形象的同时,也增强了小说的抒情性。
如《故乡》的结尾写道:“我想,希望是本无所有、无所谓无的。
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这一句意味深长的话,富有深刻的哲理,使人们在迷茫中看到希望的路,具有散文诗的特征。
《伤逝》中有一段触景伤怀的抒情:“经过许多回的思量和比较,也还只有会馆是还能相容的地方。
依然是这样的破屋,这样的板床,这样的半枯的槐树和紫藤,但那时使我希望、欢欣、爱、生活的,却全都逝去了,只有一个虚空,我用真实去换来的虚空存在。
”小说中的“我”看到景物依旧而人已不在,运用排比和反复的句式倾吐胸中无限的悔恨和悲哀,具有感人的力量。
二、结构形式独特灵活。
鲁迅小说不以故事情节曲折离奇取胜,而是以塑造栩栩如生的个性著称。
他的小说结构以显示人物个性为准则,结构形式丰富多彩。
茅盾评价鲁迅小说的结构形式时说:“在中国新文坛上,鲁迅常常是创造‘新形式’的先锋;《呐喊》里的十多篇小说几乎一篇有一篇的形式,而这些新形式又莫不给青年作家以极大的影响,必然有多数人跟上去试验。
”1、单一线索结构。
以一个中心线索贯串整个故事情节。
如《一件小事》分撞车前和撞车后来写,结构分明。
《社戏》从看戏前写到看戏后,按时间顺序组织结构。
《幸福的家庭》把青年作家的构思与现实的纷扰交叉起来写,反映了知识分子的困难处境。
《肥皂》围绕着“把皂”与孝女的关系展开故事情节,巧妙地揭穿了四铭的假道学面目。
2、两条线索结构。
可以主线和副线出现,也可以明线和暗线出现。
《故乡》主线写“我”,副线写闰土;同时又以对比的方法来组织故事情节。
通过二十年前天真活泼的看西瓜的小闰土与二十年后凄苦的闰土形象的对比,反映了封建社会农民穷困的生活现实;二十年前闰土喊“我”为迅哥,亲密无间,二十年后闰土叫“我”为“老爷”,前后称呼的对比,突出了阶级的存在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隔阂;还通过宏儿与水生的关系、儿时的“我”与少年闰土关系的对比,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药》有明线和暗线两条线索,明线是华老栓买人血馒头给小栓治痨病,暗线是革命者夏瑜被反革命者残杀,两条线索通过人血馒头贯串成一个故事情节,这样明暗线的情节结构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3、截取生活片断结构。
这是通过几个典型事件来表现人物的写法。
《孔乙己》属于纵向片断型结构,按先后顺序写孔乙己几次到咸亨酒店的情景。
《阿Q正传》从总体看是纵向片断型结构,但其局部写“优胜纪略”、“恋爱的悲剧”、“生计问题”、“从中兴到末路”、“革命”“不准革命”和“大团圆”,写阿Q生活的方方面面,又是横向片断型结构。
4、采用倒叙和补叙的笔法。
先写结局,然后补叙、追忆人物的悲剧过程。
如《祝福》,先写祥林嫂之死,然后补叙她悲剧的一生。
《伤逝》从涓生搬回会馆、追悔子君之死写起,然后回忆他和子君认识、相爱、同居、分离、子君死亡的悲剧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