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鲁迅的反传统精神
鲁迅的精神是一种自我反思的危机精神

鲁迅不会过时郁达夫在《怀鲁迅》中说:“没有伟大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人物而不知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
”在现在这个生活富足的年代里,有人说,鲁迅在当代已经过时。
而我不敢苟同。
我认为不管从精神层面还是文学层面他都有存在的意义,鲁迅不会过时。
这些年来,各地语文教材逐渐删减了几篇鲁迅的文章,因此又有不少人质疑起鲁迅精神的时代性。
首先我觉得删减鲁迅的文章不能证明他就是过时了。
时代在更替,随着时间的流逝,有很多优秀的文学作品涌现出来。
课本中收录的作品不可能一成不变,我们要与时俱进。
加入新的作品能给学生提供新鲜血液,年轻人应该接受新的思想。
在文学世界中就应该百花齐放,允许不同的声音存在。
那么淘汰的作品呢?我认为教材中只是删减了部分时代性不强、存在性较弱的文章,比如《少年闰土》、《社戏》,完全有更适合当代少年去读的文章来代替它。
而留下的部分都是精华,是鲁迅的精神所在,鲁迅文章的文学性所在。
任何文学作品的产生都有其特定时代和社会环境,我们要结合时代内涵进行多重的解读,作品才能够散发其真正的魅力。
真正优秀的作品是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褪色的。
就像《论语》,即使相隔千年人们仍在研究它;即使它是封建礼教的产物,但它内在的精髓还是值得人们学习。
而我觉得鲁迅精神中最突出的、我们最需要的就是批判性。
他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在时刻警醒世人。
他是一面灵魂的镜子。
二十世纪的中国存在的很多问题其实现在还是存在着,只是容易被大家忽视。
不论何时我们都需要这样的警醒者。
毛主席曾评价他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
作为一个革命家,他的政治性、革命性必然会渗透进他的文学作品里。
而像韩寒这样的年轻作家当然也具有批判精神,但他们毕竟太“嫩”,没有经历过当年的革命时期,没有经历过腥风血雨,没有经历过“人吃人”的时代。
他们写不出那么深刻的文章,他们对现实的批判层面和鲁迅不同。
鲁迅当初在日本的留学生活让他看到了很多中国人灵魂的丧失,以至于决定弃医从文,来拯救国人的精神世界。
我的论文——浅谈《鲁迅精神》_诗词鉴赏

我的论文——浅谈《鲁迅精神》浅谈《鲁迅精神》鲁迅本名周树人,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19xx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
鲁迅先生开创了一代文学精神,在创作的许多精神观念以及包括语言在内的审美表现形式上,给中国当代作家以无穷的滋养和灵魂的启迪,甚至对于我们大学生也有很大的启示。
他发表大量的文章来唤醒一个泱泱大国中像横尸走肉般的中国人,因此鲁迅对我们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
我们现代人对于鲁迅的认知的方面存在着很大问题,他们不能看清楚鲁迅先生,不能认真想清楚他的精神。
我希望大家能够改变看法。
因为鲁迅的精神在今也是很有作用的。
近年来有一种呼声频频出现,那就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历经一个世纪的艰苦奋斗和不懈努力,我们终于扬眉吐气,满怀自信地迈向国际大舞台。
那么,中国要全面走向世界,扩大在国际社会的影响,靠的是什么呢?毫无疑问,应该是中国人的国民素质,或者说,是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
我们的国民素质有待提高,恰恰说明根除困难阻碍我们民族进步“劣根性”的任务依然艰巨。
面对逼人的形势,我们重提鲁迅直面现实的精神,学习他的民族忧患意识、自强意识,不是“无的放矢”。
我们需要好好学习鲁迅的精神。
提到鲁迅精神,首先记忆最深的是“横眉冷对”,后来读到毛泽东写的《论鲁迅》,其中对他的读解,才知道他的政治远见、他的战斗精神、他的牺牲精神汇成了一种伟大的“鲁迅精神”。
鲁迅喜欢用喜剧的笔调写悲剧的,喜剧性与悲剧性达到了和谐的统一。
正如他说的:“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是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
鲁迅先生就是我们的榜样,读鲁迅的著作,受些鲁迅思想的影响,也是我们对鲁迅作品教学的追求。
我们却可能,也应该使我们每一个学生都像鲁迅那样,热爱祖国,热爱人民。
这就是鲁迅精神。
作为中国人民为求得民族解放和社会解放而进行百折不挠斗争的伟大代表之一。
鲁迅是不朽的战士,他的精神,是鼓舞人民从事新的历史创活动的永具生命力的精神遗产。
关于鲁迅小说中反讽精神的思考

现当代文学关于鲁迅小说中反讽精神的思考文/郭辛夷摘要:时至今日,鲁迅先生在文坛的影响仍然被认为是巨大的,如何分析鲁迅小说中反讽精神是当前鲁迅文学作品研究关注的焦点。
因此,探索鲁迅小说中反讽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以反讽精神为切入点,在概述鲁迅小说反讽精神的特点和内涵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鲁迅小说中反讽精神的叙事艺术,以期为鲁迅作品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鲁迅小说;反讽精神;特点和内涵;叙事艺术一、概述鲁迅小说反讽精神的特点和内涵鲁迅先生是一位孤独而执着的行者,小说文学作品反讽精神的特点和内涵上看,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鲁迅小说的结构反讽、鲁迅小说的性格反讽、鲁迅小说的言语反讽,其具体内容如下:(一)鲁迅小说的结构反讽结构反讽一种常用的方式是以一个天真幼稚或精神失常的人物来充当叙述者,作者隐身其后,不介入故事,作者的结论与叙述者的评判完全相反。
巧妙而妥贴的艺术结构能充分呈现作家的主观情感,这一点在鲁迅的小说作品里比比皆是,在《狂人日记》、《药》、《孔乙己》的结构因素中常常能看到反讽结构,理性的读者能从人物的天真或反常的判断中,得出相反的结论。
(二)鲁迅小说的性格反讽塑造人物、刻画人物性格是叙事文学的主体因素之一,鲁迅小说在刻画人物性格的过程中,常常采用性格反讽的方法,在现实与人物对现实的错觉之间、人物性格表象与内在特质之间构成巨大的反差,从而造成反讽效果。
《祝福》里的柳妈,柳妈是一个小人物——长舌妇,虽不是作者着意刻画的主要人物,但其深受封建礼教和迷信毒害,性格的反讽意义尤为突出。
(三)鲁迅小说的言语反讽言语反讽是语言层次的表述,或称之为“描述性反讽”,几乎鲁迅小说的每篇作品都可以找到。
作者的真正意图含而不表,总是潜入叙述语言的最低层,以谜底的方式呈现出来。
读者只有依靠文本叙述者独特的语调和语境,寻找以笑谑的口吻叙述悲剧的内容,才能破译其中的奥妙。
《阿Q正传》的故事是整个中华民族历史的浓缩,它的语言表层叙述和真实意义相矛盾,因为语境的压力产生了和叙述方向相反的效果。
浅析鲁迅的反封建思想和“辫子情结

浅析鲁迅的反封建思想和“辫子情结摘要:鲁迅反封建思想的形成源于他儿时的经历。
其青年时代的“剪辫子”经历又使其与“头发、辫子”结下了不解之缘。
他把“辫子”看作封建文化的象征,从而给他少年时形成的反封建思想之萌芽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
从此,他的反封建思想与他的“辫子”情结影响了他一生的生活与创作。
关键词:鲁迅反封建思想“辫子”情结鲁迅反封建思想的形成源于他儿时的经历。
其青年时代的“剪辫子”经历又使其与“头发、辫子”结下了不解之缘。
他把“辫子”看作封建文化的象征,从而给他少年形成的反封建思想之萌芽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
从此,他的反封建思想与他的“辫子”情结影响了他一生的生活与创作。
本文从这几个方面出发,试做如下阐述:一、反封建思想的形成源于儿时经历儿时的成长经历往往决定一个人成年之后的思想。
著名的“俄底普斯”情结便是源于儿时的恋母情结。
鲁迅也是如此,他的儿时经历,对他的反封建思想的形成起决定作用。
我们可以在其小说《自序》中发现一些踪迹:我有四年多,曾经常常,——几乎是每天,出入于质铺和药店,年纪可是忘却了,总之是药店的柜台正和我一样高,质铺的是比我高一倍,我从一倍高的柜台外送上衣服或首饰去,在侮蔑里接了钱,再到一样高的柜台上给我久病的父亲去买药。
回家之后,又须忙别的事了,因为开方的医生是最有名的,以此所用药引也奇特:冬天的芦根,经霜三年的甘蔗,蟋蟀要原对的,结子的平地木,……多不是容易办到的东西。
然而我的父亲终于日重一日的亡故了。
这段文字其实就是鲁迅少年成长历程中的最深的最为清晰的记忆。
这些记忆是痛苦的,是鲁迅所讨厌的。
他尤其将“质铺”、“药店”与“药引子”等意象作为厌恶对象,因为他把这些事物看作当时封建社会的象征,是这些事物导致其父亲的死亡,从而对封建社会代表性的事物表示反感。
这便是其反封建思想的初步形成时期。
儿时记忆的“质铺”、“药引子”与“药店”等意象一再在其创作的小说中出现。
如《狂人日记》中的“流水铺”,《药》中的“药引子”,《明天》中的“济世老店”,以及“宝儿的死亡”等等。
浅谈鲁迅的反封建思想

浅谈鲁迅的反封建思想浅谈鲁迅的反封建思想摘要:二十世纪的中国作家中,没有谁能像鲁迅那样带给后世这样大的影响,留下这么多话题。
他拥有广大的读者,支持者与敌对者一样多。
他是一个难以描述的存在,无法尽述完整,也无法说清道明。
他站在时代先锋的前列,又身处在封建桎梏的大家庭中,他成为中国文学史页上深深镌刻的一笔。
如果要我尽述鲁迅的一生以及评析他的思想或者作品,我想谁也不能做到,所以本文旨在通过分析鲁迅所处的时代及所写的作品(其作品的分析限于五四之后的以农民为主角的范围内)谈谈鲁迅思想的几个方面,那就是他的反封建意识、故乡“情结”、对农民的祝福和国民性问题的关注。
关键词:鲁迅封建反封建思想故乡祝福国民性问题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
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
一、概述鲁迅的反封建思想什么是封建呢?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历史是以社会物质生产方式来划分时期的。
资本主义以前的社会有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这三种社会形态。
资本主义社会的“资产阶级赖以形成的生产资料和交换手段,是在封建社会里造成的”(《共产党宣言》)。
如果真如那位学者所说,只有秦以前的社会才是封建社会,那么中国周朝末期可曾产生过资产阶级吗?谁也不能否认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是在秦王朝建立大约两千年以后的事。
“封建”这个词,也有两种不同的含义。
一是指的周朝和欧洲中世纪君主把土地分给亲信的人这种政治制度;二是指的“地主占有土地,农民有少量土地或者全无土地”这种封建主义社会形态。
五四以来中国青年高声呐喊的“反封建”,只能是反对:封建主义的土地制度,封建专制的政治制度,旧中国的封建势力以及残存在人们头脑中的封建道德观念和反动的封建思想。
这种“反封建”的思想,在鲁迅先生的著作中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到处都有,俯拾皆是的。
鲁迅所处的时代,先是清王朝封建统治,然后是民国初年名为资产阶级议会民主,实际是军阀混战封建割据;再后来就是抗战前那种“未敢翻身已碰头”的封建、官僚买办统治的黑暗的年代。
鲁迅的反传统、反映现实的文学成就,对中国现代文学起到了积极的推动和启示作用。

鲁迅的反传统、反映现实的文学成就,对中国现代文学起到了积极的推动和启示作用。
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先驱,反传统、反映现实的文学成就对中国现代文学起到了积极的推动和启示作用。
下面从他的生平和作品两个方面来探讨这一问题。
鲁迅生于清末,生活和成长环境深受旧传统思想的影响,然而他却毫不迟疑地批判和反思这些传统。
他在《故乡》中描写了故乡的种种丑恶、黑暗的面貌,对旧传统进行了深刻的观察和批判。
作为一位文化人,他对现实的关注也非常明显。
他在《狂人日记》中用狂人的身份讲述了对孔子、孟子等古代哲学家学说的不满,直接而激烈地表达了对传统观念的厌恶。
另外,他的小说《阿Q正传》更是深入剖析了几千年来中国人心理上的脆弱与扭曲,对传统文化思想的局限性进行了犀利的切入。
鲁迅的作品由于反传统、反映现实而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极大的推动和启示作用。
他首先倡导了"文学革命",提出了另一种语言和文体,创造了一种独特的文学写作方式,把文学从旧时代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他反对了小说文体的故事性和纯文学性,摆脱了旧时代大言不惭的口号和充满华丽修饰的文风,开创出一种真正的文学风格,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另外,鲁迅的作品也对中国人心理上的觉醒和文化思考产生了重要的启示作用。
他通过小说《阿Q正传》、《狂人日记》等直指中国文化优越性的虚弱之处,披露了中国现实社会的不正之风,也让人们认识到了传统文化的一些问题。
他所写的那些尖锐而痛切的剖析,震撼了本已十分虚弱的传统文化,使得中国现代民族精神得以产生。
鲁迅的主张让人们做出了改变,让人们在心灵上真正地由岷岭的孟姜女走到了望岳的岳飞。
总之,鲁迅的反传统、反映现实的文学成就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推动和启示作用。
他的作品不仅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而且也激励了无数的文学爱好者,推动了中国现代文学的进步。
他的精神遗产如今仍然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的文化和花园。
背景: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国度,她是人类文化遗产中的一颗明珠,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
浅论鲁迅创作中的旧文化情结(一)

浅论鲁迅创作中的旧文化情结(一)论文关键词:鲁迅传统文化伦理思想死亡意识鬼气论文摘要:从传统伦理思想、鲁迅的死亡意识、以及他的“鬼气”观三方面进行探讨,指出鲁迅与传统的关系并非仅仅一个“反”字所能包容和概括,而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是一个巨大的客观历史存在,也是一个说不尽的文化存在。
他的魅力来自他生命本体的矛盾、深刻和复杂,拒绝任何一种简单“合理”的解释。
因此,如何看待鲁迅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需要我们全面而深刻地认识。
众所周知,作为新文化的先驱,鲁迅“五四”期间是以彻底的“反传统”面目出现的。
他不仅借小说人物之口揭示了传统文化“吃人”的本质,而且在杂文中一次次发出痛切的呼唤:所谓中国文明者,其实不过是安排给阔人享用的人肉的筵席。
所谓中国者,其实不过是安排这人肉的筵席的厨房。
与其崇拜孔丘关羽,还不如崇拜达尔文易卜生;与其牺牲于瘟将军五道神,还不如牺牲于Apollo。
我以为要少—或者竟不—看中国书,多看外国书。
这无疑是一种激进的反传统态度。
正因为如此,绝大多数人把鲁迅看作是新文化运动中全面、彻底地反传统的典型代表。
的确,这种看法有一定的根据所在,但是却不能全然概括鲁迅的态度。
它忽视了鲁迅激烈反传统的态度是出于一种文化策略。
鲁迅是深知中国传统社会和国民性格心理的,他在《无声的中国》做了生动的表述:“中国人的性情是总喜欢调和,折中的。
譬如说,这屋子太暗,须在这里开一个窗,大家一定不允许的。
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会来调和,愿意开窗了。
没有更激烈的主张,他们总连平和的改革也不肯行。
”所以,为了打开新路,就不得不采取严厉的甚至是过分的批判态度,以达到动人心魄、促人猛醒的现实效应,无暇顾及这是否公正,是否完全表达了他们对旧文化、对旧社会的真实情感。
事实上,鲁迅所表现出的激烈而坚决地反传统,并不意味着他割断了自身与传统的联系。
这一点,美籍学者林毓生在《中国意识的危机》一书中已敏锐地感觉到:“鲁迅意识的特点呈现出一种深刻而未获解决的冲突:一方面既有全盘性的反传统思想,但另一方面却从知识和道德的立场献身于一些中国的传统价值。
鲁迅作品的反传统意识和对传统文化的承传

鲁迅作品的反传统意识和对传统文化的承传鲁迅是20世纪中国最杰出的文学家之一,他的作品既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又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和思考。
鲁迅的反传统意识体现在他对儒家文化、封建制度和旧道德观念的批判上,他认为这些传统思想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和行动,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在鲁迅的小说中,他经常描写贫苦人民的生活,以此展现封建制度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
例如,他的小说《狂人日记》中,主人公通过疯狂的言行表达了对封建传统和道德规范的反感,他认为这些传统思想抹杀了人性,使人变得机械和僵化。
在另一篇小说《阿Q正传》中,鲁迅描写了一个贱民阿Q的生活,他被社会排斥和歧视,最终在压迫下自杀。
这个故事反映了封建社会对弱势者的残酷现实,同时也呈现了鲁迅反传统意识的态度。
鲁迅对传统文化的承传则体现在他对中国文学的重视和传承上。
他认为中国文化有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精神内核,这些对现代中国文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鲁迅自己的作品也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例如他的小说《药》中,描写了一个传统医师和现代医学之间的对比,尽管现代医学发展迅速,但传统医学依然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在鲁迅看来,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并不是对立的,而是可以相互融合和发展的。
他希望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承传和创新,为现代中国文化的发展提供新的灵感和动力。
因此,他在文学创作中不仅反映了社会现实,还注重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使其更加适应时代的需求和精神追求。
总之,鲁迅作品中的反传统意识和对传统文化的承传,既反映了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思考和反思,也表达了他对现代社会的批判和期望。
这种思想和态度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和传承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也为世界文化的多元性和发展提供了新的启示和借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鲁迅的反传统精神
鲁迅是近代中国最激进的反传统主义者。
他对传统文化的猛烈批判和深刻剖析,在中国文化史上是绝无仅有的,然而鲁迅本人国学修养很深厚,他从小在三味书屋读书,四书五经都学完了。
还有余力,于是又学了《尔雅》、《周礼》、《仪礼》。
到了日本以后,鲁迅师从国学大师章太炎。
他跟着章先生学习,把文字、音韵、训诂全都学了。
所以我们可以说,鲁迅是正宗的国学出身。
鲁迅还整理过许多古籍,水平非常之高。
鲁迅对国学很有研究,而且对很精华的东西把握到位。
但是鲁迅却是反对传统最勇猛的一个人。
比如说他说传统文化吃人。
在小说《祝福》里面他几乎把儒、道、释三种文化都进行了批判。
鲁迅在一些小说里写了传统对知识分子内心的戕害。
翻开中国的历史,鲁迅认为中国的历史是“瞒和骗”的文化,先秦两汉以后,文人写的东西基本上都是给主子们做家谱,而这些正是当时的国学家们所捍卫的东西。
鲁迅当时是一个叛逆者,没有融入社会主流。
他在杂感里面不断地讲国民劣根性、残疾心理,鲁迅认为这是统治者“治”的结果。
鲁迅译《域外小说集》的时候,士大夫们是看不上的。
等到了20世纪三十年代小说红得一塌糊涂的时候,鲁迅就不在写小说而去写杂文。
鲁迅最早的《中国矿产志》,翻译的《药用植物学》,这些在当时主流的视野里都是没有用的东西,但却恰恰表达了人心绪的自由。
几千年中国所有御用的东西都是载道,面目可憎,但是鲁迅研究的那块是没有道学气的。
鲁迅觉得他要打捞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飞扬的思绪。
他认为一些国学家们扑在前人的躯体上,这是不行的。
鲁迅说:“我为什么要偏激,就像一个房子,所有人都不让打开窗子,然后他说他要掀房盖了,才有人让他打开窗户。
”鲁迅有一些话很过,但是那是不得已而为之的。
现在来看不是鲁迅有了问题,而是中国社会和当时的知识阶层有了问题,当时的知识阶层整体有了问题。
鲁迅当时的基本判断是很人性的,站在个人的角度看待问题。
鲁迅觉得中国的传统文化没有解决个人的问题,是治人的文化,他坚决反对。
“五四”前后,许多搞国学的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尊孔”。
“尊孔”鲁迅是不同意的。
鲁迅当时对孔子的批判没有错。
在鲁迅看来,孔子的策划和设想主要是为了治人者、权势者。
鲁迅说的这话是对的。
现在我们当然要发扬孔子思想中好的东西,例如他的教育思想之类。
他的许多东西可以做现代性的转化,作为一种营养,这样的工作是很有必要的。
但是我们要历史地看问题,在“五四”时代,“打倒孔家店”是很必要的,如果你不打倒这个,新的文化就起不来,新的文学也起不来。
鲁迅说我们的文化方略应当是“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
这两条是有关系的。
他在《摩罗诗力说》里介绍了拜伦等一批伟大的诗人,又说我们中国这么多年闭关自守,如果我们早一点开放,就不至于弄到现在这一步,弄得非暴力革命不可。
可见鲁迅是一个爱国者,他对中国固有的文明感情非常深。
但是用国粹派的思路是搞不下去的。
当时有一个很有名的藏书楼叫皕宋楼,藏了许多珍贵的古书,后来子孙守不住,很便宜地卖掉,被运到日本去了。
鲁迅后来提到这件事,说如果你自己不革新,不争气,想守旧也守不住。
要想守住,就得改革、进步,就得从国外学新东西。
鲁迅这种爱国主义比那种抱残守缺的人们不知道要高到哪里去了。
我们今天也应该从这个层面上思考文化问题,要学外国的好东西,把自己的国家搞强大。
当日本军队侵略中国时,鲁迅曾说过这样的话:我冒着被骂为汉奸的危险,强调向我们的敌人学习。
《野草·过客》里那个过客,一味往前走,不停顿,不倒退,哪怕前面是坟墓也要往前走。
这个精神了不起。
一个文化之所以长久存在,它一定有一些本质性的东西,能够固定下来的。
那是因为它能够区别于其他的东西。
“五四”前后的文化人,发现旧有的文化出了问题,有亡国灭种的危险,所以才提倡新文化。
新文化就是要反掉落后的东西。
鲁迅在这个问题上,跟海德格尔思想非常接近。
其哲学的一个基本命题为人是有限的,任何文化都是有限的。
人的意义在于自己选择。
我们旧有的文化是什么呢?你一生下来就被前定了,就是儒道这些东西,就规定了你中国人就应当这样那样。
鲁迅认为这是不成立的。
人的意义不是被祖先的文明前定下来的。
人的意义在于在没有路的地方走路。
当你一生通过自己的选择而不是别人的选择走向坟墓的时候,你回过头来看,一切是你自己的选择,这是你的本质。
鲁迅认为人各有己,不可齐一。
鲁迅有一句话,自他两利。
人的文化是什么?首先要有自己。
但不是我吃你,也不是你吃我。
自他两利,我们是互利的,男女均权。
他的思想非常有意思。
人靠自己选择。
怎么选择呢?鲁迅说在没有路的地方走路。
当时北大很多教授,包括胡适等人愿意做人的导师。
胡适说年轻人很迷惘,将来怎么办?要寻找导师,胡适就告诉你走美国道路,走实用主义的路,这是一种科学的选择。
指出光明的道路,指出中国未来就是这样的,鲁迅认为这是可疑的。
当你选择什么的时候,你很有可能成为你选择的对象的奴隶。
选择了什么就会成为它的奴隶。
所以鲁迅很警惕这些。
他当教授的时候,就发现自我创作性没有了,当公务员的时候,要去参加许多不喜欢的工作,有时并不自由,当自由撰稿人的时候,和社会隔膜了。
鲁迅不断地写杂文,和社会沟通,看报纸,了解社会。
他怕自己成为一个自闭的人。
那么怎么办?就反抗这个奴隶过程。
反抗所选择的东西,就是我选择了什么,我就要反抗我选择的那个东西。
鲁迅的思想是一条河流,他不是把自己固定在一个什么地方。
他有着川流不息的精神,现在我们读他的书,依然心神俱动,为什么呢?因为他是一个活动的东西,他让你在社会里变动,不断地选择。
但是当时的国学家们,他们把中国人固定到一个模式里面去。
你应该是这样,这个东西是好的,而不应当是那样。
包括胡适把美国的文明都给恒定化了。
鲁迅是不断怀疑恒定的存在的。
他有时甚至对自己都不相信了。
他是有矛盾的。
他以这样矛盾的心理,和中国古老文明对话的时候,就发现我们从汉代以后的文化基本上是一个死人的思想,是僵硬的东西在统治古代中国。
历代皇帝基本上没有好的。
皇帝从汉高祖开始,就蔑视文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