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鲁迅知识的整理

合集下载

与鲁迅文学知识点整理

与鲁迅文学知识点整理

与鲁迅文学知识点整理
鲁迅(1881年-1936年),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他是20世纪中国最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之一,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鲁迅的文学作品揭示了其对于社会现实的关切和强烈的思想意识,深刻地批判了封建社会,痛斥了帝国主义侵略和压迫,呼吁人民觉醒,革命救国。

以下是与鲁迅相关的知识点整理:
1.鲁迅的早期创作:鲁迅早年留学日本,深受日本启蒙思想的影响。

他在早期的作品中,表达了对封建社会的不满和对知识分子责任的呼吁,如《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

2.文艺批评:鲁迅是中国现代文艺批评的奠基人之一,他对于传统文学形式的批判,如批判小说中的“才子佳人”形象、批判戏剧中的“冤假错案”等,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

3.新文化运动:鲁迅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新文化运动是一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和革新,呼吁民主、科学、现代化。

鲁迅积极参与并领导了新文化运动,提倡言论自由,主张珍视个人解放和思想独立。

4.对传统文化的批判:鲁迅批判了封建文化中的许多弊端,如儒家道德观念的偏执、封建礼教的压迫等。

他提倡以科学、现代化为导向的新文化,呼吁人们抛弃封建迷信,追求真理和自由。

七年级鲁迅先生知识点

七年级鲁迅先生知识点

七年级鲁迅先生知识点
【前言】
鲁迅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巨匠,笔下的故事和文字常常
让人思考人生。

在中学阶段,学习鲁迅先生的思想和作品对于学
生成长和人格塑造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七年级学生角度出发,分享鲁迅先生的重要知识点。

【一、鲁迅先生的作品】
鲁迅先生的代表作品有很多,例如《狂人日记》、《阿Q正传》、《故事新编》等。

这些作品重视社会现实,揭示人性弱点,对于中学生来说,可以培养审美能力、启迪思想。

鲁迅先生的文
字风格和思想内涵也是中学语文教育的重要部分。

【二、鲁迅先生的思想】
鲁迅先生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他对于中国现代文学
和思想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他的思想主要表现在国家、文化、
历史和人性等方面,由此可以启迪中学生的思考,激发其爱国情怀和历史意识。

【三、鲁迅先生的人物形象】
鲁迅先生的人物形象不仅是文学作品中的表现,也体现了鲁迅先生对于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反思。

例如《孔乙己》一文中的角色形象即影射了社会不公和人性扭曲。

学习鲁迅先生的人物形象可以让中学生深刻理解社会现实,反思人性缺陷。

【四、鲁迅先生的对话】
鲁迅先生的对话经常出现在他的作品中,对话内容深刻,表现了鲁迅先生卓越的思想深度和文学功底。

例如《药》一文中的对话激发了人们对于生命的深思。

学习鲁迅先生的对话可以丰富中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文学修养。

【结语】
鲁迅先生的作品和思想能够深刻影响中学生成长,是中学语文
教育非常重要的内容。

希望大家能够喜欢鲁迅先生的作品和思想,从中受益、成长。

六年级必考鲁迅知识点

六年级必考鲁迅知识点

六年级必考鲁迅知识点鲁迅,原名周树人,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作品深刻地揭示了中国社会的现实问题,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了解鲁迅的生平、主要作品以及其文学思想是必考的知识点。

鲁迅出生于1881年,浙江绍兴人,早年留学日本,后来回国从事文学创作和教育工作。

他的作品主要以小说、散文、杂文为主,其中最著名的小说集有《呐喊》和《彷徨》,这两部作品集中体现了鲁迅对封建社会的深刻批判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呐喊》是鲁迅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其中包含了《狂人日记》、《孔乙己》、《阿Q正传》等经典作品。

《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通过一个疯狂的叙述者的视角,揭露了封建社会的“吃人”本质。

《孔乙己》则通过一个受尽嘲笑和欺凌的穷书生形象,反映了社会的冷漠和不公。

《阿Q正传》则以阿Q这个形象,讽刺了当时社会中普遍存在的自大、无知和逃避现实的心态。

除了小说,鲁迅的散文和杂文也极具影响力。

他的散文集《朝花夕拾》记录了他童年和青少年时期的生活经历,以及对传统文化的反思。

杂文则包含了《热风》、《坟》等作品,这些作品以尖锐的笔触批判了社会的不公和人性的弱点。

鲁迅的文学思想主张文学应该反映现实,揭示社会问题,唤醒民众的觉悟。

他提倡“白话文运动”,主张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写作,使文学更加贴近普通百姓的生活。

在考试中,学生需要掌握鲁迅的生平背景、主要作品及其内容,以及他的文学思想和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

通过对鲁迅作品的学习和理解,学生可以更好地认识到文学在社会变革中的作用,以及文学作品在表达个人情感和社会批判中的价值。

总之,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巨匠,他的作品和思想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不仅是考试的重点,更是了解中国现代文学和社会历史的重要窗口。

通过学习鲁迅,学生们可以培养批判性思维,提高文学素养,同时也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的变迁。

鲁迅中考知识点总结

鲁迅中考知识点总结

鲁迅中考知识点总结
鲁迅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无产阶级现代文化的奠基人。

他的作品包括《狂人日记》、《呐喊》、《彷徨》等。

以下是关于鲁迅中考的知识点总结:
1. 鲁迅的基本情况: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2. 鲁迅的作品:《狂人日记》、《呐喊》、《彷徨》、《朝花夕拾》、《野草》等。

3. 鲁迅的文学地位: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中国无产阶级现代文化的奠基人。

4. 鲁迅的作品特点:深刻的社会洞察、独特的文学风格和大胆的创新精神。

5. 鲁迅的思想:关注社会底层人民的命运,批判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束缚,呼吁民族精神的觉醒。

6. 鲁迅的影响: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巨匠。

7. 鲁迅的写作风格:简洁、犀利、深刻,擅长运用反语、比喻等修辞手法,使语言生动有力。

8. 鲁迅的短篇小说特色:多以底层人民的生活为题材,通过生动的情节和典型的人物形象反映社会现实。

9. 鲁迅的长篇小说特色:以历史为背景,通过对人物命运的刻画,揭示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复杂。

10. 鲁迅的散文特色:笔触细腻,情感真挚,通过对日常生活的描写,展现出人生的酸甜苦辣。

以上知识点可以帮助考生更好地理解和评价鲁迅的作品和思想,从而在中考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六年级语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常用知识点

六年级语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常用知识点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巨匠,为了更好地了解他和他的作品,我们需要掌握一些与他相关的常识。

接下来,我将为您介绍鲁迅先生的一些常用知识点。

一、鲁迅的生平简介鲁迅原名周树人,出生于1881年,逝世于1936年。

他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也是一位杂文家、小说家、文化评论家、思想家。

鲁迅早年接受传统的孔孟之学教育,后来因接触到西方文化而受到深刻影响,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思想和观点。

他的作品主要批判了传统封建社会的黑暗和中国人的奴隶性格,为中国文学史上开辟了新的道路。

二、鲁迅的代表作品及主题1.《狂人日记》:这是鲁迅的第一部创作长篇小说,主要讲述了一个精神病者的自述,通过疯子的口吻揭示了中国传统封建社会中种种黑暗和愚昧。

2.《阿Q正传》:这是鲁迅最具代表性的小说之一,通过阿Q这个自以为是的“英雄”,揭示了中国人的奴隶性格和对外来文化的自卑感。

3.《药》:这是鲁迅的一篇短篇小说,讲述了一个市井小民因贪图小利而出卖自己亲人的故事,道出了中国社会普遍存在的道德沦丧和人情冷漠。

4.《孔乙己》:这是鲁迅的一篇短篇小说,通过一个贩夫走卒的悲惨命运,反映了中国社会底层人民的贫困和困境。

三、鲁迅思想的主要特点1.反对儒家传统文化:鲁迅深受西方文化影响,他批判了儒家教育的落后和封建道德的束缚,主张要传统文化。

2.倡导个人解放和自由:鲁迅呼吁人们要挣脱传统道德的束缚,追求个性发展和自由,实现个人的解放。

3.批判社会现实:鲁迅通过揭示社会的黑暗和人的悲惨命运,批判了中国社会的现实,呼吁人们要关注社会问题,争取社会进步和民主进程。

四、鲁迅的影响和地位通过了解鲁迅的生平和作品,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他的思想和观点。

鲁迅的作品唤起了人们的民族意识和觉醒,对于中国的文学和社会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鲁迅先生的思想和影响仍然持续至今,他被广大读者和学者所景仰和研究,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

中国现当代文学鲁迅知识点介绍

中国现当代文学鲁迅知识点介绍

中国现当代文学鲁迅知识点介绍鲁迅(1881年-1936年),原名周树人,笔名鲁迅,江苏吴县(今苏州市吴江区)人,中国现代作家、思想家、革命家。

他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被誉为“白话文文学的奠基人”和“现代中国文学的开山鼻祖”。

1. 《狂人日记》:《狂人日记》是鲁迅的短篇小说作品,是中国白话小说的开山之作。

通过主人公的心理独白,揭示了封建社会道德观念的崩溃和现代文明的冲击,批判了封建礼教和旧有制度。

2. 《阿Q正传》:《阿Q正传》是鲁迅的长篇小说作品,以普通农民阿Q为主人公,通过对他的描写,呈现了中国民族传统精神的底层广泛存在和封建农民在现代社会中的无助和挣扎。

3. 社会批判:鲁迅的作品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色彩,反映了晚清和民国时期的社会现实问题,如封建道德衰败、束缚人民的封建礼教、腐败的官僚制度等,揭示了社会矛盾和人民的苦难。

4. 文学革命:鲁迅提倡文学革命,主张用白话文书写文学作品,摒弃以往文言文的传统。

他的努力为白话文的推广和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后来的现代中国文学铺平了道路。

5. 思想启蒙:鲁迅的作品在文学形式上的创新与其思想体系的形成有着密切关系。

他对现代知识分子的思想启蒙起到了重要作用,促使他们对传统文化进行质疑和反思,形成了一种新的革命意识。

6. 长篇小说创作:除了《阿Q正传》,鲁迅还创作了其他一些重要的长篇小说,如《热风》、《孔乙己》等,这些作品通过个体的命运反映了整个社会的困境,揭示了封建社会的腐败和农民的痛苦。

7. 散文创作:鲁迅的散文以骨力文字见长,语言生动、犀利,内容贴近人民生活,批判现实社会的弊病。

他的散文作品包括《朝花夕拾》、《故乡》等,通过对个人经历和回忆的描写,展示了对封建社会的不满和对现代文明的向往。

8. 教育观念:鲁迅主张以民众教育为基础,强调教育应该使人民认识自己的利益,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从而解决社会问题。

他提出了“百年崛起”的教育理念,主张通过教育改变中国国民的命运。

初中鲁迅知识点整理

初中鲁迅知识点整理

初中鲁迅知识点整理鲁迅是中国现代作家和文化评论家,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的作品和思想对于中国文学和社会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下面将对初中阶段学习鲁迅相关的知识点进行整理。

1. 鲁迅的生平鲁迅的原名叫周树人,1881年生于浙江绍兴一个农民家庭。

他在日本留学期间接触到了西方文学和思想,对中国现状产生了深刻的不满和思考。

他回到中国后,开始了他在文学和社会改革方面的探索和创作之路。

鲁迅一生坎坷,经历了内外交困、个人悲剧等。

他于1936年逝世,享年55岁。

2. 代表作品鲁迅的代表作品有《狂人日记》、《阿Q正传》、《药》、《孔乙己》等。

这些作品以鲜明的语言和独特的视角表达了他对社会现实和人性的深刻洞察。

通过对平凡人物的刻画,他揭示了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软弱,对中国社会进行了尖锐的批判和反思。

3. 鲁迅的文学思想鲁迅主张以现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直观地揭示社会现实和人性的弱点。

他主张文学要有社会责任感和批判精神,要让文学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

鲁迅的文学思想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之从传统文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追求思想的自由和艺术的真实。

4. 鲁迅的思想观点鲁迅对中国的封建社会和旧文化进行了批判,认为这些是阻碍中国社会进步和个人自由的主要原因。

他提出了"救亡图存"的主张,认为要挽救中国社会就必须先批判现状、救亡图存。

他批判了旧的思想观念和观念的束缚,提倡人的自由和独立思考。

5. 鲁迅的教育思想鲁迅强调实践教育和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的教育方法。

他认为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性,而不是简单地灌输知识。

他倡导自主学习和批判性思维,鼓励学生勇敢追求真理和正义。

6. 鲁迅与革命鲁迅是中国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他关注社会问题,支持革命,并且积极参与了中国共产党的建设。

他的文学和思想对于中国现代革命运动产生了重要影响,诞生了许多后来的革命作家和思想家。

7. 鲁迅对后人的影响鲁迅的思想和文学作品不仅在他生前就获得了广泛的影响力,而且在他逝世后更是被世人广泛传颂。

鲁迅六年级上知识点

鲁迅六年级上知识点

鲁迅六年级上知识点在六年级上,学生将继续学习有关鲁迅先生的知识,深入了解他的作品和思想。

以下是一些关于鲁迅的重要知识点。

一、鲁迅的生平背景鲁迅,原名周树人,生于1881年,逝世于1936年。

他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也是中国现代文化思想界的巨擘。

鲁迅生于浙江绍兴,毕业于日本东京医科大学,后在医学领域从事教学和研究。

他的文学作品广泛涉猎社会、人性和现实问题,批判了中国封建社会的腐败和矛盾。

二、鲁迅的重要作品1.《呐喊》:该书是鲁迅的第一部小说集,发表于1923年。

其中包括了他的代表作品《狂人日记》和《阿Q正传》。

通过对社会现实和人性的揭示,鲁迅对封建社会的现象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讽刺。

2.《彷徨》:这是鲁迅的第二部小说集,也是一个重要的代表作。

这本书描绘了乱世中人们的挣扎和彷徨,反映了鲁迅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人性的思考。

3.《故事新编》:这本书是一部短篇小说集,也是鲁迅的代表作之一。

其中的《药》和《荐菜》等短篇小说以幽默和讽刺的手法,揭示了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丑陋。

4.《中国小说史略》:这是鲁迅的一本重要的文学理论著作,通过对中国小说的历史发展进行梳理,揭示了中国传统文学的弊端和现代文学的发展趋势。

三、鲁迅的主要思想1.反对封建文化:鲁迅批判了封建社会的腐败和愚昧,主张摒弃封建文化的束缚,追求自由和独立的人格。

2.关注社会现实:鲁迅关注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揭示社会现象中的不公和不平等,呼吁社会改革和进步。

3.注重人性探索:鲁迅对人性进行了深入思考,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探索了人性的真实面貌。

四、学习鲁迅对我们的意义1.思想启迪:鲁迅的作品和思想激发了人们的思考和反思,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社会和自己。

2.道德引导:鲁迅的作品揭示了社会中的黑暗和人性的丑陋,提醒人们要保持良好的道德品质,追求真善美。

3.文学鉴赏:鲁迅的作品以其独特的笔触和深刻的思想引起了广大读者的关注,学习鲁迅有助于提高我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现代文学
第一讲
五四“文学革命”
•二、新文化运动的爆发:
•《新青年》与北大:一校一刊的联袂
• 1.上海《青年杂志》试图扩大声势
• 2.蔡元培执掌北大,四处招兵买马、改革北大,力邀陈独秀北上,物色了一批新旧派的知识分子(胡适、李大钊、辜鸿铭,北大“浙籍”人士势力壮大,如马裕藻、钱玄同、周氏兄弟、沈兼士等)
•马幼渔(1878-1945),名裕藻,字幼渔,浙江鄞县人,音韵学家、文字学家。

马氏兄弟之一,排行老二,马衡之兄。

1903-1910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东京帝国大学,曾师从章太炎学习文字音韵学。

1911年任浙江教育司视学,1913-1937任北京大学教授,国文系主任。

1913年与许寿裳、鲁迅、钱稻孙、陈睿共同具名朱希祖起草的“注
音字母方案”。

1919年11月朱希祖、马幼渔、胡适、周作人、刘复、钱玄同六人上书教育部,提出“请颁布新式标点符号议案”,议案于次年二月通过并实施。

•钱玄同(1887一1939) 浙江吴兴人。

又号疑古、逸谷,笔名浑然。

常效古法将号缀于名字之前,称为疑古玄同,五四”运动以前改名玄同。

•1906年赴日本早稻田大学习师范,与章太炎、秋瑾等人交往。

次年入同盟会。

1908年,始与鲁迅、黄侃等人师从章太炎学国学,研究音韵、训诂及《说文解字》。

1910年回国后曾任中学教员、浙江省教育总署教育司视学、北京高等师范附中教员、高等师范国文系教授、北京大学教授、《新青年》编辑、北平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和系主任等。

•刘半农,江苏江阴人,著名的文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我国语言及摄影理论奠基人,《汉语字声实验录》荣获“康士坦丁语言学专奖,是我国第一个获此国际大奖的语言学家。

1917年到北京大学任法科预科教授,并参与《新青年》编辑工作•积极投身文学革命。

1920年到英国伦敦大学的大学院学习实验语音学,1921年夏转入法国巴黎大学学习。

1925年获得法国国家文学博士学位,所著《汉语字声实验录》,荣获法国康士坦丁·伏尔内语言学专奖。

1925年秋回国,任北大国文系教授,讲授语音学。

•《新青年》标榜“人权、平等、自由”,提出请进“德先生”、“赛先生”,掀起“头脑风暴”。

•激烈反传统,批判文化专制和旧式伦理道德,“打倒孔家店”,反对传统伦理纲常,重新认识宗教、劳工、妇女、教育、文学、贞操等。

•(鲁迅《坚壁清野主义》,提及北京禁止男女学生逛公园,另有许多文章记载四川等地对女性裙裾长度的限制。


• 2.主动拥抱和迎接世界,广泛引进和运用西方文化,如进化论、人道主义、马克思主义、实验主义、无政府主义。

•三、“文学革命”三虎将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八事”
•陈独秀《文学革命论》“三大主义”
•周作人《人的文学
•胡适(1891-1962):安徽绩溪人,生于上海,中国的“文艺复兴之父”,历任北大教授、北大文学院院长、辅仁大学教授及董事、中华民国驻美利坚合众国特命全权大使、美国国会图书馆东方部名誉顾问、北京大学校长、中央研究院院士、普林斯顿大学葛思德东方图书馆馆长、中华民国中央研究院(位于台北南港)院长等职。

•早年在上海的梅溪学堂、澄衷学堂求学,初步接触了西方的思想文化,受到梁启超、严复的影响。

1904年到上海进新式学校,接受《天演论》等新思潮,并开始在《竞业旬报》上发表白话文章。

1906年考入中国公学,1910年考取“庚子赔款”留学生,赴美后先入康乃尔大学农学院,后转文学院学哲学。

1915年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接受了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并一生服膺。

1917年毕业,同年7月回国,1927年才获哲学博士学位。

•学识渊博,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伦理学等诸多领域均有建树。

1919年出版《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中,胡适首先采用了西方近代哲学的体系和方法研究中国先秦哲学,把孔子和儒学放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用“平等的眼光”
与诸子进行比较研究,破除了儒学“独尊”的地位和神秘色彩,具有开创性的影响。

•《文学改良刍议》
•“须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做无病之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必俗字俗语。

”(6)
•提出“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文言文作为文学工具已寿终正寝,中国文学要适应现代社会,就必须进行语体革新,废“文言”倡“白话”,以形式语言变革为突破口,确认了白话的正宗地位,宣称白话取代文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体现温和的变革立场,吹响文学革命的号角。

陈独秀“文学革命论”
•从“改良”到“革命”,提倡“平民文学”、“写实文学”、“社会文学”(7),取得爆炸效应,引起激烈争论。

•1918陈、李主办的《每周评论》,北大学生傅斯年、罗家伦主办的《新潮》,纷纷为文学革命张目。

“文白之争”(8页
•1、批判鸳鸯蝴蝶派通俗小说
文学革命影响
•白话文的全面推广
•外国文艺思潮涌入
•新文学报刊、社团蜂起
• 1.白话报刊雨后春笋般产生,《新青年》《每周评论》,上海的《东方杂志》、《小说月报》采用白话文,1920年1月教育部颁令,反国民学校低年级国文课教育统一运用语体文(白话)促成了言文合一的“国语运动”,1924年中学语文课本开始收录新文学作品。

随着《娜拉》等作品译介,易卜生风靡国内,“问题小说”、“问题剧”,其他的屠格涅夫、龚古尔、王尔德、契诃夫等世界著名作家也出现于中国人的视线中。

•新文学的首个著名社团“文学研究会”
•1921年成立于北京,以革新后的上海《小说月报》为阵地,汇集了京沪资深的编辑、作家、学者等业界人士,影响盛极一时,至1930年偃旗息鼓。

•12位创办人:作家周作人、茅盾、许地山、王统照、叶绍钧;编辑和翻译家:孙伏园、耿济之;学者:郑振铎、朱希祖、瞿世英、郭绍虞;军人蒋百里。

•曾致函田汉,邀请郭沫若等人参加,后无回应。

•《小说月报》新任主编沈雁冰(茅盾)发出改革宣言,打出文学研究会的理论旗帜,第一次曝得大名。

•把鸳鸯蝴蝶派清出门户,将文学由个人玩具改造为介入现实的武器,认为社会问题重于泰山,胜于喜怒哀乐的私人情感,宣告了文学的职业可能和崇高使命,追求社会责任和艺术理想的统一。

《月报》体现开放的文艺态度和先进编辑技术,把孔子、易卜生以及西方的人物、风景油画作为封面或插图。

•文学研究会创作和翻译取向:以人生和社会问题为题材,注重对社会黑暗、灰色人生的揭示,多为“血泪文学”,体现改革现状的社会抱负与艺术旨趣,钟情于19世纪俄国和欧洲的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翻译以苏俄和东欧为主。

“黑马”创造社的异军突起
•“创造十年”(郭沫若)
•(一)前期创造社
•1921年6月成立于东京,以清一色的青年留日学生组成,一般称为前期创造社,先后出版《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等,创造社前后持续近十年,至1929年被关闭。

创办者及元老人物: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张资平
•一开始激烈攻击文学研究会“独霸文坛”,并标新立异
•提出“新浪漫主义”,强调忠心表现作者自己“内心的要求”,“为艺术而艺术”,追求“全”与“美”(“谬斯”、“缪斯”,muses),推崇“直觉”与“灵感”(“烟士批里纯”,inspiration)。

•创造社“小伙计”
•前期成员赴粤参加革命后,周全平、敬隐渔、倪贻德等后期成员,创办新的双周刊《洪水》,1926年开设创造社出版部,出版《创造月刊》,成为实际主事者。

社团内讧产生,郁达夫到沪“清理门户”,因酗酒被开除出社团。

•1925年5月——1929年2月,倾向革命和马克思主义,“向左转”,
•1928年,留日回国的李初梨、朱镜我、冯乃超等,与蒋光慈代表的太阳社,声势浩大地发起“革命文学”、“普罗文学”,与鲁迅交恶,鲁迅谑称他们“创造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