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学

合集下载

昆虫学

昆虫学

节肢动物门的特征:1、体躯由一系列体节组成2、有些体节上具有成对分节的附肢3、整个身体被几丁质的外骨骼 4、循环系统在背面,神经系统在腹面昆虫纲的特征:1、头、胸和腹三个体段。

2、头部具有口器、1 对触角、1 对复眼和0~3 个单眼。

3、胸部具3 对足、常具2 对翅。

4、腹部有外生殖器,有时还有1 对尾须昆虫:昆虫是一群体躯分为头、胸、腹3部,生有3对足,通常具有2对翅的节肢动物。

昆虫的发生特点:1、种类数量最多 2、个体数量最大 3、分布范围最广昆虫繁盛的原因:1、有翅能飞 2、体小势优 3、繁殖力强 4、适应性强 5、防身善变草地昆虫学:研究害虫种类的正确识别、分布和为害规律、数量消长规律和防治方法,以及害虫的调查、预测预报和防止原理等基础科学知识。

头部形式:1、下口式 2、前口式 3、后口式触角的功能:触角(柄节,梗节,鞭节)是昆虫重要的感觉器官,有触觉和嗅觉的作用。

类型:刚毛状,丝状或线状,念珠状,锯齿状,具芒状,环毛状,球杆状等。

功能:嗅觉,触觉。

其他功能:听觉(雄蚊),平衡身体(仰泳蝽),帮助呼吸(水龟虫)。

复眼(一对):由许多小眼构成功能:摄食,群集,求偶,避敌,产卵,决定行为方向。

:昆虫的口器:1、咀嚼式 2、刺吸式3、锉吸式 4、舐吸式5、嚼吸式 6、虹吸式1、咀嚼式由上唇,上颚,下颚,下唇和舌五部分组成,其中除上唇和舌外,均为头部附肢演化而来。

为害特点①田间缺苗断垄②顶芽停止生长③叶片残缺不全④茎叶枯死折断⑤花蕾、果实受害2、刺吸式上唇很短,盖住喙的基部,上颚和下颚特化成细长的口针。

为害特点呈褪色斑点,叶片卷曲、皱缩、造成畸形或组织增生。

间接为害:传播病毒病,其传毒造成的为害要大于直接刺吸为害3、虹吸式下颚的外颚叶极度延长成喙,内面具纵沟,相互嵌合形成管状的食物道。

除下唇须发达外,口器的其余部分均退化或消失。

4、锉吸式右上颚高度退化或消失,以致只有3根口针,即由左上颚和1对下颚特化而成。

昆虫学

昆虫学

昆虫学昆虫的形态1、昆虫的基本特征:昆虫就是体分三段(头、胸、腹),并着生两对翅、三对胸足的节肢动物。

2、昆虫在动物界的分类地位:属于动物界无脊椎动物节肢动物门昆虫纲3、昆虫和蜘蛛的区别:①昆虫有3对足,蜘蛛有4对足;②昆虫的身体分头部、胸部、腹部3部分,蜘蛛身体分头部、腹部2部分;③昆虫一律1对眼,蜘蛛一般是4对眼(部分蜘蛛有0、1、2、3、4、5对眼睛),眼分夜眼和昼眼;④昆虫一半有2对翅,蜘蛛无翅。

4、昆虫各体段的功能:昆虫的头部是感觉和取食的中心,胸部是运动中心,腹部是新陈代谢和生殖中心5、为什么说昆虫的头部是感觉和取食的中心?因为昆虫的头部有感觉器官触角和取食器官口器。

(1)昆虫的头部都由几个体节愈合而成,形成一个坚硬的头壳,呈圆形或者是椭圆形,内部包含脑,外部着生各种感觉器官,(2)头的形式:下口式:口器向下,适于取食植物性的食料。

前口式:口器前伸,适于捕食其它昆虫和小型动物。

后口式:口器向腹面后方倾斜,适于刺吸植物或动物的汁液。

(3)触角:触角着生在复眼内侧的额区的触角窝内,表面有许多感受器,是昆虫重要的嗅觉和触觉器官,其主要功能是接受化学信息物质。

6、昆虫头式的类型:A、下口式;B、前口式;C、后口式7、昆虫口器的类型:A咀嚼式;B、吸收式(舔吸式、虹吸式、刺吸式、锉吸式、捕吸式)8、咀嚼式口器的构造:上唇、上颚、下颚、下唇、舌9 咀嚼式口器和刺吸式口器害虫的危害状:A、咀嚼式口器咬食茶树叶片成半透膜,缺刻,孔洞,甚至吃光全部叶片,有的害虫潜入叶片上下表皮之间进行取食,形成潜道,潜斑,有的钻入枝干内部蛀食,形成蛀道,有的则在土下咬食茶树根系,咬断茶苗根茎部;B、刺吸式口器的危害状:叶片呈退色斑点、蜷曲,皱缩,畸形,枯萎,或因部分组织受唾液酶类刺激,而致细胞增生,形成局部膨大的虫瘿,口针刺伤植物细胞的过程中,还会传播植物病毒。

10、口器类型与化学防治的关系:A、针对刺吸式口器害虫采用内吸剂(吡安啉:蚜虫、粉虱)B、针对咀嚼式口器害虫采用胃毒剂11、触角的类型(举例)和功能类型:①刚毛状(知了)②线状(雌蚊子、蟋蟀)③念珠状(蚁)④锯齿状()⑤羽毛状(雄蚊子)⑥膝状(蜜蜂)⑦具芒状(苍蝇)⑧球杆状(蝶类)⑨锤状(瓢虫)⑩环毛状(雄蚊子、摇蚊)⑪梳状/栉齿状(雄性绿豆象)功能:①触觉②嗅觉③听觉④其他功能12、胸足的构造和类型构造①基节②转节③腿节④胫节⑤跗节⑥前跗节类型:①步行足(步行甲、瓢虫和椿象的足)②跳跃足(蝗虫、跳甲的后足)③捕捉足(螳螂、猎蝽的前足)④开掘足(蝼蛄、金龟子的前足)13、翅的类型:①膜翅(蜂类,蝇类,蚁类)②鳞翅(蛾,蝶类)③毛翅④覆翅(蝗虫,螳螂的前翅)⑤鞘翅(金龟子,天牛,叶甲的前翅)⑥半鞘翅(椿象的前翅)⑦平衡棒(双翅目蚊、蝇等昆虫的后翅退化为很小的棒状,用以飞翔时平衡身体)⑧缨翅(鲡马的翅)14、昆虫体壁的功能:①外骨骼坚韧以维持体形②着生肌肉的功能③保护内脏的功能④防止体内水分蒸发、防止微生物和其他有害物质侵入的功能(5)体壁延展,曲折以利于昆虫活动(6)体壁上还有许多感觉器官。

昆虫学

昆虫学

一、名词解释1、两性生殖:是雌雄两性昆虫经过交配,受精由雌性产下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大多数昆虫都以此方法繁殖后代。

2、孤雌生殖:是卵不经受精就发育成新的个体的生殖方式,也称为单性生殖。

3、多胚生殖:是指一个成熟的卵发育成两个或多个新个体的生殖方法。

4、卵胎生:是指一些昆虫从母体直接产出幼虫或若虫5、幼体生殖:是少数昆虫在母体未达到成虫阶段,还处于幼体期时就进行生殖。

如双翅目的瘿蚊科昆虫(原因是性器官发育成熟)。

6、孵化:是幼虫(若虫)破卵壳而出的过程。

7、羽化:老熟若虫或蛹,脱去最后一次皮变为成虫的过程。

8、补充营养:大多数昆虫羽化为成虫时性器官还未发育成熟,需要继续取食,才能完成性成熟,这种取食方式。

如叶甲、天牛、金龟甲、叶蝉、蝗虫等需补充营养。

9、不全变态:昆虫个体发育过程包括卵、幼虫、成虫3个虫态。

10、全变态:昆虫个体发育过程中,经历卵、幼虫、蛹和成虫4个虫态。

11、趋化性:某些昆虫对特殊的化学气味有爱好趋向于气味源,如小地老虎趋向糖醋气味。

12、趋光性:昆虫对光刺激的反应,昆虫对光的波长在330-400nm之间,相当多昆虫表现趋向。

13、性二型:同一种昆虫雌雄个体除生殖器官等第一性征不同外其个体的大小、体形、颜色等也有差别,这种现象称为性二型或雌雄二型现象。

14、多型现象:多型现象是指昆虫除雌雄两型外,还有两种或更多不同类型个体的现象,如白蚁、蚂蚁、蜜蜂、芫菁幼虫等。

15、一个世代:昆虫自卵或若虫离开母体开始,经过幼虫、蛹到成虫的生长发育变态直到成虫性成熟并产生后代为止,简称一代。

16、年生活史:一种昆虫在一年中的发育史,或当年的越冬虫态开始活动到第二年的越冬虫态结束止的发育经历。

17、休眠:是由不良环境条件直接引起的(高温或低温),当不良环境条件消除后,昆虫很快就能恢复正常的生长发育。

18、滞育:是由环境条件引起的,但通常不是由不良环境条件直接引起的,有时不良的环境远未到来,具有滞育特性的昆虫就进入滞育状态,一旦进入滞育,即使给最适宜的环境条件,也不会使其马上恢复生长发育,所以滞育具有一定的遗传稳定性。

昆虫学——精选推荐

昆虫学——精选推荐

昆⾍学第⼀章昆⾍的外部形态第⼀节昆⾍体驱的⼀般构造昆⾍⾪属动物界、节肢动物门、昆⾍纲,除具备节肢动物的共同特征外,还有其独有的特征。

节肢动物的特征体躯分节体节⽣有成对附肢体被外⾻骼开放式⾎液循环昆⾍纲的特征1.⾝体明显分为头、胸、腹三体段2.头部有⼝器、1对触⾓、有1对复眼和0-3个单眼3.胸部有三对⾜、通常有两对翅4.腹部通常由9-11个体节组成,腹内含有⼤部分内脏和⽣殖系统,腹末有外⽣殖器,有的还有尾须。

5.有变态第⼆节昆⾍的头部头部是昆⾍的第⼀个体段。

昆⾍的头部通常着⽣有1对触⾓,1对复眼,0~3个单眼和⼝器。

昆⾍头部是感觉和取⾷的中⼼。

1、昆⾍头部的分区额区,头顶,额颊区,额区唇基区,后头区。

2、昆⾍的头式⒈下⼝式⼝器着⽣在头部下⽅,头部的纵轴与⾝体的纵轴垂直。

如蝗⾍等。

⒉前⼝式⼝器着⽣在头部前⽅,头部的纵轴与⾝体的纵轴⼏乎平⾏。

如步甲等。

⒊后⼝式⼝器向后伸,贴在⾝体的腹⾯,头部的纵轴与⾝体纵轴成锐⾓。

如蝉等。

3、昆⾍头部的附器3.1 触⾓3.1.1 触⾓构造分3部分:触⾓基部第⼀节称为柄节,第⼆节称为梗节,以后各节统称为鞭节。

鞭节可分若⼲亚节,变异⼤。

3.1.2 触⾓类型丝状(蟋蟀、蝗⾍)刚⽑状(蜻蜓、蝉)念珠状(⽩蚁)锯齿状(芫菁)栉齿状(雄绿⾖象)⽻状(⼤蚕蛾)膝状(蜜蜂、象甲)具芒状(蝇类)环⽑状(雄蚊)球杆状(蝶类)锤状(郭公甲)鳃叶状(⾦龟甲)3.1.3 触⾓功能触⾓的主要功能是嗅觉和触觉作⽤,有的有听觉或其他功能。

3.1.4 了解触⾓类型和功能的意义鉴别种类的重要依据鉴别某些种类的雌雄根据嗅觉诱集或驱避3.2眼3.2.1 复眼复眼能分辨出近距离的物体,特别是运动着的物体,是昆⾍的主要视觉器官。

3.2.2 单眼3.⒊⼝器⼝器是昆⾍的取⾷器官。

由于昆⾍取⾷⽅式和⾷物的种类不同,⼝器的类型变化很⼤。

但主要为咀嚼式⼝器和刺吸式⼝器两种类型。

咀嚼式⼝器:取⾷固体⾷物吸收式⼝器(1虹吸式⼝器2舐吸式⼝器3刺吸式⼝器4锉吸式⼝器)嚼吸式⼝器:兼⾷固体和液体2种⾷物3.3.1 ⼝器构造及类型咀嚼式⼝器:由上唇、上颚、下颚、下唇、⾆等五个部分组成。

昆虫学名词解释

昆虫学名词解释

昆⾍学名词解释1.下⼝式:⼝器着⽣在头部的下⽅,头部纵轴与体躯纵轴⼏乎成直⾓,⼤多见于植⾷性昆⾍,如蝗⾍等。

2.前⼝式:⼝器着⽣在头的前⽅,头部纵轴与体躯纵轴近于⼀直线,⼤多见于捕⾷性昆⾍,如步⾏⾍等。

3.后⼝式:⼝器从头的腹⾯伸向⾝体的后⽅,头纵轴与体躯的纵轴成锐⾓相交,多数见于刺吸植物汁液的昆⾍,如蚜⾍、叶蝉等。

4.柄节:为触⾓连接头部的基节,通常粗短,以膜质连接于触⾓窝的边缘上。

5.梗节:为触⾓的第⼆节,⼀般⽐较细⼩。

6.鞭节:为梗节以后各节的统称,通常由于若⼲形状基本⼀致的⼩节或亚节组成。

7.并列像:只接受直射光点所造成的物像称为并列像。

8.重叠像:每个⼩眼的视觉柱不仅能感受通过本⾝⼩眼⾯的光线,还能感受到由邻近⼩眼⾯折射过来的同⼀光点的光线,可由好多个重叠的光点构成物像,形成所谓重叠像。

9.翅的连锁器:许多昆⾍在飞⾏时,前后翅借各种特殊构造以相互连接起来,使其飞⾏动作⼀致,以增强飞⾏效能。

这种连接构造统称翅的连锁器10.孤雌⽣殖(单性⽣殖):卵不经过受精就能发育成新个体的⽣殖⽅式。

这类昆⾍⼀般没有雄⾍或雄⾍极少,常见于某些粉虱、介壳⾍、蓟马等11.异态交替(世代交替):⼀些昆⾍是两性⽣殖和孤雌⽣殖交替进⾏,称之为⼀些昆⾍是异态交替(世代交替)。

12.卵胎⽣(孤雌胎⽣):雌⾍未经交配的卵在母体内依靠卵黄供给营养进⾏胚胎发育,直⾄孵化为幼体后才从母体中产出的⽣殖⽅式。

13. 卵期:卵⾃产下后到孵化出幼⾍(若⾍)所经过的时间。

14. 孵化:两性⽣殖的昆⾍,在卵内完成胚胎发育后,幼⾍或若⾍即破卵壳⽽孵出。

15.孵化期:⼀批卵(卵块)从开始孵化到全部孵化结束所经过的时间16. 脱⽪:从卵孵出的幼体通常很⼩,取⾷⽣长后不断增⼤,当增⼤到⼀定程度时,由于坚韧的体壁限制了它的⽣长,就必须脱去旧表⽪,代之以新表⽪的现象。

17. 变态:昆⾍在胚后发育过程中,在外部形态和内部器官等⽅⾯要经过⼀系列的变化,即经过若⼲次由量变到质变的⼏个不同发育阶段的变化。

昆虫学

昆虫学

昆虫学复习资料1、昆虫属于动物界无脊椎动物的节肢动物门昆虫纲,是其中最大的一个类群,其特点(种类多、数量惊人、分布广)。

2、成虫整个体躯分头、胸、腹三部分;胸部具有3对分节的足,通常好有2对翅。

3、园艺植物:在露地或保护地中人工栽培的蔬菜、果树、观赏植物、草坪、香料及部分特用经济植物等。

4、有害方面:直接危害人类栽培的各种植物、传播植物病毒、危害人畜健康,传染多种疾病。

5、有益方面:生产工业原料、给植物传粉、天敌、中药材、腐蚀性种类可分解有机物,促进物质循环、科学实验材料。

6、昆虫为什么能成为地球上最发达的动物类群?生殖能力强、有翅膀飞翔、体小、取食器官的分化、变态和发育阶段性、适应力强。

第一章1、体躯的构造:头部(口器、1对触角、1对复眼、0-3个单眼)、胸部(前、中、后3个胸节,各节有足1对,中胸和后胸各有1对翅)腹部(9-11个体节,末端具有肛门和外生殖器,有的还有尾须。

2、头部:感觉和取食中心。

胸部:运动中心。

腹部:生殖和代谢中心。

3、头部4区:额区、颊区、基唇区、后头区,头顶区。

4、头式分类:下口式(蝗虫);前口式(如步甲);后口式(如蚜虫、叶蝉)。

5、触角的基本构造:柄节、梗节、鞭节。

触角是昆虫重要的感觉器官,具有嗅觉和感觉的功能。

6、昆虫的眼分为复眼和单眼复眼有许多小眼构成,小眼的表面一般呈六角形。

复眼的功能:主要的视觉器官,对昆虫的取食,寻偶,群集,避敌等起着重要的作用。

单眼起辅助作用,由背单眼和侧单眼。

7、口器根据昆虫的食性和取食方式不同可分为:咀嚼式(蝗虫、蝼蛄、蝶和蛾的幼虫)、吸收式(刺吸式、虹吸式、锉吸式)、嚼吸式。

分为:上唇、上颚、下颚、下唇、舌。

下颚具有触觉、嗅觉和味觉功能。

8、问答题:咀嚼式口器与刺吸式口器在构造、危害的特点及防治上有何不同?构造上:咀嚼式口器分由:上唇、上颚、下颚、下唇、舌组成。

刺吸式口器由咀嚼式口器演化而来,上唇退化成三角形小片,下唇延长成管状的喙上下颚特化为口针,舌形成咽喉。

昆虫学

昆虫学

昆虫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 趋性:是指昆虫对刺激源所产生的趋向或背向的定向运动。

趋向运动称为正趋性;负向运动称为负趋性。

2. 补充营养:有些昆虫,由于在幼虫阶段所获得的营养还不能满足性发育的需要,生殖细胞尚未成熟,故成虫羽化后还要取食,这种取食称补充营养。

3. 拟态:指昆虫在外形、姿势、颜色、斑纹或行为等方面模仿它种生物或非生物体,以躲避天敌,获得保护自己的好处的现象。

4. 保护色:指体色断裂成几部分镶嵌在背景中,起躲避捕食性天敌的作用的色彩。

5. 雌雄二型:昆虫雌雄个体之间除内、外生殖器官(第1 性征)不同外,许多种类在个体大小、体型、构造等(第2 性征)方面也常有很大差异,这种现象称为雌雄二型。

6. 永久性群集:是指昆虫的大量个体聚集在一起进行取食、产卵、越冬、迁移等共同生活的习性,这种群集一旦形成便不会分开,倾向于过群居生活。

7. 双名法:国际动物命名法规定,昆虫的科学命名先冠以属名,后面写种名,后加定名人。

8. 脱皮:幼虫(若虫)开始取食后,虫体开始增长,经过一定时期要重新形成新的表皮,而脱去旧表皮的过程,这种现象称脱皮。

9. 越冬代:越冬虫态到第二年恢复发育后,继续发育至成虫的这个世代,称为越冬代。

10. 警戒色:有些昆虫既是具有同背景相似的保护色,又具有同背景鲜明对照的警戒色。

11. 多型现象:多型现象是指同种昆虫在同一性别的个体中出现不同类型分化的现象。

12. 多胚生殖:相对于单胚生殖。

指昆虫所产的1 粒卵中能孵化出2 个以上后代个体的生殖方式,如很多小蜂类。

13. 两性生殖:昆虫经过雌雄两性交配,受精后产生受精卵,再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14. 伪产卵器:很多昆虫无附肢特化的产卵器,如鞘翅目、鳞翅目、双翅目等,仅由腹末端数节逐渐变细互相套入,形成能够收缩的伪产卵器。

15. 休眠:是由不良环境条件直接引起的暂时停止生长发育现象,当不良环境条件消除时,便可恢复生长发育。

16. 背单眼与侧单眼:背单眼为一些成虫和不完全变态的若虫所具有,与复眼同时存在,数目为2-3个,极少为1 个。

昆虫学仅供参考

昆虫学仅供参考

名词解释:烟草昆虫:生活于烟田和烟仓生物群落食物网上的昆虫的泛称。

烟草害虫:指取食烟草和(或)传播烟草病害且又造成经济损失的昆虫、软体动物等。

脉序:翅脉在翅面上分布的形式。

两性生殖:雌雄两性交配后,精子与卵子结合,雌虫产下受精卵,每粒卵发育称为一个子代个体的生殖方式。

孤雌生殖:卵不受精也能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多胚生殖:由一粒卵发育成两个或更多个胚胎,每个胚胎发育成一个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胚胎发育:指从卵到幼虫的发育过程。

胚后发育:幼虫从卵孵出至成虫性成熟的整个发育过程。

变态:在由卵至成虫的发育过程中,昆虫的外部形态、内部器官会发生阶段性复杂变化的现象。

孵化:胚胎发育完成后,幼虫脱卵而出的过程。

补充营养:有些昆虫的成虫必须继续取食一些营养物质后才能进行交配、产卵的现象。

蜕皮:孵化后的虫体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蜕去旧表皮的现象。

羽化:完全变态类蛹蜕皮或不完全变态类幼期蜕掉最后一次皮而变为成虫的过程。

两性异形:有些昆虫的雌虫和雄虫除生殖器官外,触角形状、身体大小、颜色及其他形态上也有明显的区别的现象。

多形性:有些昆虫同一性别的个体在形态、大小、体色上也存在有差异的现象。

世代:昆虫新的个体(卵或若虫、稚虫、幼虫)从离开母体开始至成虫性成熟且产生后代为止的整个生命周期。

生活史:指一种昆虫在一特定时间内的发育史。

代生活史:昆虫完成一个生命周期的发育史。

年生活史:昆虫在一年中的生活史。

世代重叠:一年发生多代的有些昆虫种类中,或因发育期参差不齐,或因成虫产卵期较长,同一时期内会出现不同世代的相同虫态的现象。

世代交替:一年发生多代的一些昆虫种类中,年内若干世代间的生殖方式或行为等方面有着显著差异的现象。

一般多以两性生殖世代和孤雌生殖世代相交替。

休眠:是不良环境条件直接引发的生长发育停滞的现象。

滞育:是对周期性出现的不良环境条件的遗传性适应而引发的生长发育临时停滞的现象。

趋性:是指昆虫对某种刺激所产生的一定的反应。

群聚:是指大量个体高密度聚集在一起的现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 别 山 山核 桃 种 群 遗 传 多 样 性 研 究 =
Ra d a ay i o e e i d v ri fCa y p n l s n g n t ie st o s c y ra
d beh n ni p p lt n [ , 中 ] 王 a i a es o uao s 刊 s s i /
表 1 5 参 4
关键词 :熊蜂;蜜蜂 ;温 室;草莓 ;授
粉 行为 ;活动方 式
0 1 0 3 65 7 7 1 0・ 4 8 5
四种启动子调控 R P报告基 因在家蚕细 F 胞 (m.. NU ) B eH 5 内的瞬时表达=C mp - o a
rs n o o r p o t r o a se te - io f f u r mo e s f r t r n in x p e s n o FP e o t rg n u t rd r s i fR o r p re e e i c l e n u
为 了更有效地保护 和合理开发大别 山山
核桃( ,n a i h n ni 资源 , y b sa es ) d e s 该文利 用 R P 分子标记 技术,对 3个天然大 AD
极显著短于意大利蜜蜂的 60 .8 .明 .±0 4S 亮 熊蜂访 花具有选 择性 ,每 天访 早期花 平均为 5 %,意大利蜜蜂则 无选 择性 , 5
从而产生更 高的授粉效益 .图 4表 1参
2 6
坡 面以相对 积极的土壤侵蚀 、滑 坡和崩 塌等 过程 为特征,其植被更新依赖 于频 繁 的地面干 扰,而上部坡面长期 稳定 , 其植被 更新 依赖 于林窗动态 .地 形是影 响植被格局 的最重要的也是最基本 的生 境 因子,其引起的生境生态位 分化 为物 种 的共 存提 供了条件 ,导致 了小尺度 空 间内高生物 多样性的形成和维持 .图 3
正加 ( 北京 林业大 学 生物科 学与 技术 学 院 ,北京 10 8 ) 00 3,黄有 军,郭2 0 ,
3 () 5 4 3 0 3 . 3  ̄5 8 -
单元 . 上部坡面发育 的是气候 顶极群 落 , 沿顶坡 向谷头 凹地 ,群落 发生逐渐、连 续的变化, 下部坡面发育 的为地形群 落 , 其物种组成、结构 以及其它 生态特征与 上部坡面具有显著 的差异 ,而其微地形 单元之间植被的变化不 明显 .干扰作用 是不同地形 植被分异 的控制 因子 ,也是 地 形植 被维持和更新 的关键 因子.下部
每天访早 期花平均为 3 %,二者差异显 4 著 ;在 90  ̄1 : 明亮 熊蜂访 早期花 : 0 20 0 平均为 7 %,意大利蜜蜂访早期 花则仅 5
别 山山核桃种群 的 9 个单株 的遗传 多 0 样 性 、种群 内和种群 间的遗传变异进行 了研 究,结果表明:2 0对 1 p随机 引 0b 物共 检测 到 2 8条谱带 ,其 中多态带为 3 12条 ,占 6 . 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 6 81 %. 显示 :S an n多样 性指数为 0 7 , hno . 61 4 5 .8 81 %的变异 分布 于群 体 内,而种群 间 变异 占了 4 . %;N i 12 8 e 指数群体总基 因 多样度 为 0345 .1 ,群体 内平均基因多样 度( ) 0165 矾 为 . ,群体间的基因多样度 8 ( s) 0180 n r为 .2 ,群 体 N i e 基因分化系数
参 2 7
丛枝 菌根真 菌对植物 次生代 谢 的影响=
关 键词 :丘 陵;地形 ;植被格局;干扰 ;
侵蚀
0103 65 7 4 1 0 ・5 8 1
基本 一致 ,均表 明种群 内有 较丰富的遗 传变异 ,这为优 良品种选育 提供广阔前 景 ;种群 间的基 因流( ) 07 06 ^ 为 .3 ,证 明种群 间遗传 交换较小 ,这 与环 境适应 性和高 山阻隔有一定 的关系 .图 1表 4
形单位 ,而上部坡面 可以进一步划分 为 顶坡 、上部边坡 、谷头 凹地等微地形 单 元 ,下部坡面可 以进 一步划 分为下部边 坡、麓坡、泛滥性阶地及谷 床等微地形
明 显 比意 大 利蜜 蜂 个 体 的 日活动 时 间
10O ±2 4S ,差异显著 ;而采集 时 8 .0 . 长 6 间为 157 ±11 , 0 .1 . S 显著长于意大利 蜜 6 蜂 的 7 .3 .3 S 64 ±3 .明亮熊蜂每分钟平 8 均访花 数为 8 4 0 4 . ± . ,极显著高于意 4 4 大 利 蜜蜂 每 分 钟 的平 均访 花 数 23 ± .8 01 ; . 明亮熊蜂访花 间隔为 38 ±0 2S 5 .1 . , 4
( s) 04 6 7 G r为 .0 ,说 明 4 . %的变异存 06 7 在于种群 间 ,群体 内的变异 占了总变异 的 593 %, S an n多样 性指数相 比 . 3 与 hno
为 3 %. 1 熊蜂在花 间和 花簇 间活动频繁 , 平均移动距 离为 52 而意 大利 蜜蜂 很 .m; 少 在花 簇 间移 动 ,平 均 移 动距 离 只有 11 .m.据此得 出明亮熊蜂为 日光温 室草 莓授粉 的活动特性优越 于意大利蜜蜂 ,
维普资讯
20 、 l2 N . 0 6 b _ , o1 1 5
研 究 类 ( 自然科学)
0103 6575 1 0・5 8 1
1 07
润 的丘陵地 区是由水 侵蚀而形成 的包 含 各种干扰频率 的生 境复合体 ,作 为中尺 度 的地形单位 ,可 以通 过侵蚀前线划 分 为上部坡面和下部坡 面两个小尺度 的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