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朝花夕拾》知识点整理-朝花夕拾知识点
《朝花夕拾》知识点总结

《朝花夕拾》知识点总结1.鲁迅的写作风格:《朝花夕拾》中体现了鲁迅独特的写作风格。
他的文字简练、精炼,富有感召力和冲击力。
他运用夸张和讽刺的手法,以鲜明的对比揭示社会现实的丑恶和个体的悲剧。
2.爱国情怀:《朝花夕拾》展示了鲁迅的深厚的爱国情怀。
作品中描述了中国百姓的悲惨命运和国家的弱势地位。
而鲁迅则以报国为己任,通过言辞激烈的批判和揭露社会问题的手法,呼唤民众觉醒,奋发图强。
3.社会现实的揭露:《朝花夕拾》反映了民国时期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苦难。
鲁迅通过描写生活的细节,展示了生活的艰辛和社会的不公平。
他批判了封建、帝国主义和国民党的压迫,对社会现实进行了深入的批判和揭露。
4.人性的描写:《朝花夕拾》中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种种矛盾的心理。
鲁迅揭示了人性的丑恶和道德的沦丧,他通过对人物心理的描写,刻画了各式各样的人物形象,如贪婪、虚伪、自私等。
他让读者思考人性的本质和社会环境对人性的影响。
5.对传统文化的反思:《朝花夕拾》中也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反思。
鲁迅指出,传统文化的束缚、教条和糟粕不仅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也成为了国家软弱和民众无力改变命运的根源。
因此,他呼吁摒弃传统陈腐的观念,并寻求新的思想和道德的指导。
6.文学创作的观点:《朝花夕拾》中鲁迅也表达了自己对于文学创作的观点。
他批评了以文人为中心的文学传统,强调文学应该服务于人民,文学家应该以剖析现实,反映社会为责任。
他认为文学创作应该坚持真实和直观,关注社会问题,并且要有鲜明的态度和立场。
7.人物形象的塑造:《朝花夕拾》中的人物形象鲜明,生动。
鲁迅通过塑造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展示了中国社会的多样性和个体的命运。
他关注小人物的命运,揭示了他们的困境和不幸,让读者对社会现象有更深入的了解。
8.文学与社会的关系:《朝花夕拾》中鲁迅深入分析了文学与社会的关系。
他认为文学应该与社会相结合,文学家应该关注社会问题,通过文学创作来呼唤社会的和进步。
他主张文学家要有使命感和责任感,通过文学的力量来影响社会。
朝花夕拾前三章知识点

朝花夕拾前三章知识点《朝花夕拾》是鲁迅的一部散文集,下面来聊聊它前三章的知识点。
一、知识概述1. 《狗·猫·鼠》①基本定义:这篇文章主要表达了作者对猫的厌恶以及对隐鼠的喜爱,同时也通过猫暗喻某些人。
②重要程度:这是文集的开篇之作,为理解鲁迅对旧事物的批判态度奠定基础。
③前置知识:需要了解鲁迅所生活的时代背景,大概知道当时社会上存在着一些虚伪、欺负弱小的现象。
④应用价值:帮我们读懂鲁迅以动物喻人的写法,以后在读其他文学作品时也能理解这种象征手法。
2. 《阿长与〈山海经〉》①基本定义:描写了作者儿时与保姆阿长相处的点滴,阿长虽然迷信粗俗但善良朴实,尤其是给“我”买来《山海经》这件事让“我”感激。
②重要程度:这篇是了解鲁迅童年生活的一个重要窗口,也能体会阿长这样底层小人物的人性美。
③前置知识:那时候的一些民俗文化,如阿长所迷信的种种说法。
④应用价值:能让我们懂得如何从细节描写中刻画人物形象,用在我们自己写人作文里。
3. 《二十四孝图》①基本定义:鲁迅对“二十四孝图”的反思和批判,揭露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忍。
②重要程度:有助于我们认识封建社会传统观念的弊端。
③前置知识:要大概知道中国古代的孝道文化。
④应用价值:培养我们批判性思维,不盲目接受传统文化。
二、知识体系1. 知识图谱:在《朝花夕拾》中,这前三章分别从对动物的情感看法、童年的人物回忆、对传统文化的反思等方面开启了对过去生活的追溯。
2. 关联知识:都和鲁迅童年生活、当时社会文化相关联。
3. 重难点分析①掌握难度:对于《狗·猫·鼠》理解猫到底暗喻谁较难;《阿长与〈山海经〉》要把握阿长琐碎行为背后的真情不容易;《二十四孝图》对封建孝道的批判深度理解较有挑战性。
②关键点:抓住文中的细节描写,如《狗·猫·鼠》中猫的行为特点,《阿长与〈山海经〉》阿长的语言动作,《二十四孝图》中关于二十四孝故事的讲述等。
《朝花夕拾》知识点整理

《朝花夕拾》知识点整理
《朝花夕拾》是鲁迅的着名作品,堪称“新中国文学中的集大成之作”,其中鲁迅凝结了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思想。
经历半个多世纪以来,《朝花夕拾》的故事情节、字里行间的寓意仍深受读者青睐,在读者及评论家的评价中一直备受赞美,因而有许多人都在总结《朝花夕拾》知识点,尤其比较出名的就是总结出的《朝花夕拾》考点。
在这里,我想用我自己的总结来给大家做一个介绍,以便更好的帮助大家理解和掌握《朝花夕拾》。
1、《朝花夕拾》的主题:《朝花夕拾》的主题是“注重看待生活中的细节,珍惜生命的点滴”。
作者把人生描绘成一片苍茫的沙漠,在漫漫长路上,细节、礼节、习俗等等都是他走过路途最有价值的精美礼品,让人们珍惜生命中的细节和曲折,给生命不断给予新的力量和动力。
2、《朝花夕拾》中的主要人物:《朝花夕拾》中主要人物有鲁迅、梁先生、小雯子、马洗衣、贺县妇女、李妈妈等。
朝花夕拾重点知识点归纳

朝花夕拾重点知识点归纳一、社会现象的描写1.离婚、死亡和人性的贪婪:《狂人日记》通过一个精神病患者的视角,揭示了封建社会中离婚、死亡和人性的丑陋面。
2.足球的兴起影响社会:《足球比赛》讲述了曾任教练的鲁迅先生参观足球比赛时的观察和感悟,揭示了足球运动对社会的影响。
3.民众文学运动:《边城》讲述了一个农村青年的悲剧遭遇和内心世界的挣扎,反映了鲁迅对农村知识分子状况的尖锐批判。
4.社会地位的反思:《阿长与他的村子》通过主人公阿长的生活经历,探讨了社会地位对个体价值的压迫和影响。
5.同情农民的悲剧遭遇:《孔乙己》和《祝福》通过对农民的描述,揭示了社会对农民的压迫和他们在困境中展现的人性之美。
二、人性的探讨1.人性的贪婪和冷漠:《风筝》通过描写无私的儿童和冷漠的成人之间的矛盾,反映了人性的贪婪与冷漠。
2.贫穷与真实:《现代广告学》讲述了一个孤儿的故事,揭示了现实社会中贫穷对个体的毁灭性影响。
3.孩子的天真和纯真:《药》揭示了社会对孩子的残酷,通过描写一个被恶劣环境腐蚀的孩子,并以药为象征,探讨了人性的善良与恶意。
三、鲁迅的思想和风格1.怀疑权威:鲁迅反对封建文化和封建思想,在《朝花夕拾》中多次表达了对权威和教条思维的批判。
2.写实主义的风格:鲁迅的作品以真实和生动描绘社会现象为特点,他对社会的观察和对人性的揭示都体现了写实主义的风格。
3.批判和讽刺的手法:鲁迅通过讽刺、揭露社会矛盾和对人性的批判,展现了他对社会现象的批判性思维。
四、对当时社会的批判和警示1.对传统封建礼教的批判:《伤逝》讲述了一个女子的被逼堕胎的故事,对封建社会对女性权益的压迫提出了质疑。
2.对道德沦丧的现象的警示:《二十四孝图》通过对古代儿女孝道的讽刺,展示了当时社会对传统道德的颠倒和侵蚀。
5.对知识分子的期望:《红土地》讲述了一个留学归国人员在农村发展的故事,表达了对知识分子改变现实的期望。
以上是对《朝花夕拾》中一些重要知识点的归纳。
《朝花夕拾》知识点总结及训练

《朝花夕拾》知识点总结及训练一、人物形象1.鲁迅自己:鲁迅以第一人称的方式记录了他自己的成长经历,他是一个敏感、独立思考的人,对于社会现象有自己的见解。
2.鲁迅的父亲:鲁迅的父亲是一个封建传统思想的代表,他对于鲁迅的教育方法与其思想观点相反,这种矛盾对于鲁迅的成长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3.鲁迅的母亲:鲁迅的母亲是一个朴实、善良的妇女形象,她对于鲁迅的成长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4.鲁迅的姑母:鲁迅的姑母形象是一个吝啬、势利的人,她的儿子偷窃鲁迅的东西,导致了鲁迅对于现实社会的不满和不信任。
二、题材内容1.旧式教育制度的批评:鲁迅回忆了他在私塾受到的教育,批评了旧式教育制度的束缚与愚昧。
2.封建习俗的批判:鲁迅揭示了封建习俗带来的不公和压迫,如“女不出社门”、“嫁不出去”的现象。
3.社会问题的关注:鲁迅关注了当时的社会问题,如封建礼教造成的妇女痛苦、嫁妆问题等。
4.对于现实的不满和批判:鲁迅通过对于旧时代的回忆,表达了对于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对于人性的痛惜。
三、文学特点1.反映现实:《朝花夕拾》具有鲁迅作品一贯的现实主义特点,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基础,深入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种种问题。
2.情感真挚:作品中鲁迅对于自己的故乡、家人和旧时光的怀念之情表现得深切、真挚,令人感受到他对于过去的深情厚意。
3.批判精辟:鲁迅对于旧时代的封建制度和社会现象进行了深入的批判,他通过犀利的语言和独到的观点,揭示了这些问题的本质和危害。
4.描写细腻:鲁迅的散文以细腻的描写著称,他能够通过细微的细节和独到的观察,深刻地揭示人物的内心感受和社会现象的真实面貌。
四、知识点梳理和训练1.鲁迅对于封建制度的批判观点。
2.描述鲁迅与他的姑母之间的关系,分析姑母形象对于鲁迅成长的影响。
3.描述鲁迅在私塾受到的教育,总结他对于旧式教育制度的批评观点。
4.解析鲁迅对于旧时代的怀念之情,分析他对于朝花夕拾的理解。
5.选择一篇散文进行分析,总结其中的文学特点和思想内涵。
《朝花夕拾》知识点整理

初一名著复习讲义《朝花夕拾》一、内容主旨篇名人物主要内容中心思想朝花夕拾(全篇概括)长妈妈??父亲??藤野先生??范爱农??我朝花夕拾》是鲁迅在中年时期写的一本短篇文章集。
里面的文章都是记录了他童年与青年时的发生的事情。
期中最多的就是在他家乡时的回忆在叙述事件时,加入了许多讽刺,批评,批判,对反动,封建的势力进行尖锐的批评与嘲讽。
表示了鲁迅对当时社会的极度不满。
1、《狗?猫?鼠》在这篇文章里,鲁迅先生清算猫的罪行:第一,猫对自己捉到的猎物,总是尽情玩弄够了,才吃下去;第二,它与狮虎同族,却天生一副媚态;第三,它老在配合时嗥叫,令人心烦;第四,它吃了我小时候心爱的一只小隐鼠。
虽然后来证实并非猫所害,但我对猫是不会产生好感的,何况它后来确实吃了小兔子!这篇文章取了“猫”这样一个类型,尖锐而又形象地讽刺了生活中与猫相似的人。
2、《阿长与〈山海经〉》长妈妈:?有愚昧迷信的一面,但是又有朴实善良的爱阿长是鲁迅小时候的保姆。
记述儿时与阿长相处的情景,描写了长妈妈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的性格;对她寻购赠送自己渴求已久的绘图《山海经》之情,充满了尊敬和感激文章用深情的语言,表达了对这位劳动妇女的真诚的怀念。
3、《二十四孝图》所谓《二十四孝图》是一本讲中国古代二十四个孝子故事的书,配有图画,主要目的是宣扬封建的孝道鲁迅先生从自己小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入手,重点描写了在阅读“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个故事时所引起的强烈反感,形象地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
4、《五猖会》父亲:鲁迅并不记恨父亲儿时强迫他给他带来的迷惑,而且忏悔自己没能让父亲安静的死去。
五猖会是一个迎神赛会,在童年的我的心目中是一个节日。
记述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心情,和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的扫兴而痛苦的感受指出强制的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
5、《无常》无常是个具有人情味的鬼,去勾魂的时候,看到母亲哭死去的儿子那么悲伤,决定放儿子“还阳半刻”,结果被顶头上司阎罗王打了四十大棒文章在回忆无常的时候,时不时加进几句对现实所谓正人君子的讽刺,虚幻的无常给予当时鲁迅寂寞悲凉的心些许的安慰。
《朝花夕拾》知识点整理

《朝花夕拾》知识点整理言”,表述了对猫“尽情折磨”弱者、“到处嗥叫”,时而“一副媚态”等特性的憎恶;追忆童年时救养的一只可爱的隐鼠遭到摧残的经历和感受,表现了对弱小者的同情和对暴虐者的憎恨。
二、选择题。
1、“无常”这个“鬼而人,理而情”的形象受到民众的喜爱,主要原因是:( D )A、形象好看B、活泼诙谐C、能勾摄恶人魂魄D、公正的裁判是在阴间2、《藤野先生》中作者弃医从文的原因是:( C )A、受到日本同学歧视B、先生不重视自己C、要拯救国民的精神D、学医太难3、《琐记》一文中写了几件事,表达了对衍太太的不满(C)A、一件B、两件C、三件D、四件4、《朝花夕拾》中,阿长的性格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列哪一个不是阿长的性格特点( C )A.、迷信B、不拘小节C、马虎D、朴实5、阿莲河给鲁迅的父亲看病时所开的药引是什么(B )A.、一对蚂蚁 B、一对蟋蟀C、一包苦菜 D、都不是6、《琐记》中,衍太太对鲁迅说偷珠宝的事件后,她有没有散布流言( A )A、有B、没有7、鲁迅早年留学学习医学的国家是( A )A、日本B、美国C、苏联D、英国8、范爱农和鲁迅初次相识的地点是:( C )A、东京B、北平C、横滨D、绍兴9、《朝花夕拾》中,鲁迅借众鬼嘲弄人生,用阴间讽刺阳世,对“正人君子们”进行了淋漓尽致的嘲弄和鞭挞是哪篇文章?(B)A、《琐记》B、《无常》C、《二十四孝图》D、《狗猫鼠》10、下列文章中不曾提及“长妈妈”的篇目是:(D)A、狗猫鼠B、五猖会C、二十四孝图D、琐记11、“这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像在渺视”。
这段文字描写的是:(B)A、孔乙己B、范爱农C、藤野先生D、寿镜吾老先生三、简答题。
1、《朝花夕拾》共十篇,分别简要概括主题:《狗猫鼠》——对猫的讨厌和仇恨原因。
《阿长与山海经》——怀念小时候的保姆长妈妈。
《二十四孝图》——批判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
《五猖会》——反映了强制的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与摧残。
鲁迅《朝花夕拾》知识点整理

《朝花夕拾》知识点一、基本常识1.《朝花夕拾》作者是鲁迅,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代表作: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其中《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阿长与山海经》被选入初中教材;小说集《呐喊》、《彷徨》,其中《社戏》《故乡》《孔乙已》选入初中教材。
2.《朝花夕拾》原题是“旧事重提”,用“朝花夕拾”做题的好处是显得含蓄,而且富有文采,原来的文题则显得直白。
3.《朝花夕拾》十篇分别是:对猫的讨厌和仇恨《狗·猫·鼠》、怀念长妈妈《阿长与<山海经>》、批评封建孝道的《二十四孝图》、描绘封建家长制的《五猖会》、描绘迷信传说的勾魂使者《无常》、描写童年生活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揭露庸医误人的《父亲的病》、描写一个心术不正令人憎恶的衍太太形象的《琐记》、写最使鲁迅感激的日本老师《藤野先生》、写一个潦倒一生的同乡好友的故事《范爱农》。
二、内容与主题。
1.《狗•猫•鼠》①猫的罪行:第一,猫对自己捉到的猎物,总是尽情玩弄够了,才吃下去;第二,它与狮虎同族,却天生一副媚态;第三,它老在配合时嗥叫,令人心烦;第四,它吃了我小时侯心爱的一只小隐鼠。
②主题:用“猫”这样一个类型,尖锐而又形象地讽刺了生活中与猫相似的人。
2.《阿长与〈山海经〉》①关于长妈妈的几件事:喜欢切切察察、睡相不好、吃福橘、讲长毛的故事、给我买《山海经》。
②长妈妈的特点: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③我的感情:实在不大佩服——特别的敬意——新的敬意。
④文章用深情的语言,表达了对这位劳动妇女的真诚的怀念。
3.《二十四孝图》①作者反感的几个故事:“老莱娱亲”“郭巨埋儿”“哭竹生笋”“卧冰求鲤”。
作者对此评价是:将“肉麻当作有趣”,以不情为伦纪,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
②主题:形象地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揭示了中国儿童可怜。
4.《五猖会》①记述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心情,和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的扫兴而痛苦的感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朝花夕拾》知识点
一、基本常识
1.《朝花夕拾》作者是鲁迅,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代表作:回忆性散文集
《朝花夕拾》,其中《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阿长与山海经》被选入初中教材;小说集《呐喊》、《彷徨》,其中《社戏》《故乡》《孔乙已》选入初中教材。
2.《朝花夕拾》原题是“旧事重提”,用“朝花夕拾”做题的好处是显得含蓄,
而且富有文采,原来的文题则显得直白。
3.《朝花夕拾》十篇分别是:对猫的讨厌和仇恨《狗·猫·鼠》、怀念长妈妈《阿
长与<山海经>》、批评封建孝道的《二十四孝图》、描绘封建家长制的《五猖会》、描绘迷信传说的勾魂使者《无常》、描写童年生活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揭露庸医误人的《父亲的病》、描写一个心术不正令人憎恶的衍太太形象的《琐记》、写最使鲁迅感激的日本老师《藤野先生》、写一个潦倒一生的同乡好友的故事《范爱农》。
二、内容与主题。
1.《狗•猫•鼠》
①猫的罪行:第一,猫对自己捉到的猎物,总是尽情玩弄够了,才吃下去;第二,
它与狮虎同族,却天生一副媚态;第三,它老在配合时嗥叫,令人心烦;第四,它吃了我小时侯心爱的一只小隐鼠。
②主题:用“猫”这样一个类型,尖锐而又形象地讽刺了生活中与猫相似的人。
2.《阿长与〈山海经〉》
①关于长妈妈的几件事:喜欢切切察察、睡相不好、吃福橘、讲长毛的故事、给
我买《山海经》。
②长妈妈的特点: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
③我的感情:实在不大佩服——特别的敬意——新的敬意。
④文章用深情的语言,表达了对这位劳动妇女的真诚的怀念。
3.《二十四孝图》
①作者反感的几个故事:“老莱娱亲”“郭巨埋儿”“哭竹生笋”“卧冰求鲤”。
作者对此评价是:将“肉麻当作有趣”,以不情为伦纪,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
②主题:形象地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揭示了中国儿童可怜。
4.《五猖会》
①记述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心情,和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
的扫兴而痛苦的感受。
②主旨:批评强制的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
作者不是批评父亲,而
是批评封建教育。
5.《无常》
①无常的特点:鬼而人,理而情,可怖而可爱,具有人情味。
②作者借无常讽刺现实中所谓的“正人君子”,揭露了现实社会没有公理。
6.《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①百草园中的乐趣:四季美景和快乐生活、美女蛇的故事;三味书屋读书的乏味:
不得问与教学无关的问题、老师体罚(教育方法落后)、学习内容艰深、只是
读书(教学方式落后)。
②主题:批判了封建教育对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束缚。
③对私塾先生的评价:方正、质朴,极有学问。
文章没有批评私塾先生之意,作
者批判的矛头是指向封建教育的。
7.《父亲的病》
①“名医”奇特的药方引子:原配蟋蟀一对、平地木十株;
特别的丸药:败鼓皮丸。
②作者揭示了这些人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
③衍太太叫我们在父亲临死前大声叫喊,使父亲离去也不能平静,这使作者非常
的内疚。
8.《琐记》
①衍太太的劣行:让小孩子吃冰、给孩子看淫书、鼓动孩子打旋、唆使我偷母亲
的首饰卖等。
②到江南水师学堂和矿务铁路学堂求学经历,揭示学校的种种弊端和求知的艰
难,批评了洋务派办学的“乌烟瘴气”。
③作者最初接触进化论的兴奋心情,如饥如渴地阅读《天演论》,表现出探求真
理的强烈欲望。
9.《藤野先生》
①藤野先生与我交往的几件事:订正我的讲义、纠正我的解剖图、关心我的解剖
实习、了解中国女人裹脚的情况、临别赠相片等。
表现了藤野先生的严谨、正直、热诚、没有民族偏见的高尚品格,表达了对藤野先生深情的怀念。
②作者“弃医从文”的原因:电影事件、匿名信事件。
表现了作者强烈的爱国思
想。
③对比、衬托的写法。
10.《范爱农》
①范爱农在革命前不满黑暗社会、追求革命,革命后又备受打击迫害,他生性孤
傲耿直,爱憎分明,作者怀念这个人,表现了对旧民主革命的失望和对这位正直倔强的爱国者的同情和悼念。
②本文虚构过多,结构松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