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鲁迅、传统与反传统
传统文化与“反传统文化”传统(2)

传统文化与“反传统文化”传统(2)如果我们把儒家思想与政治化、世俗化之后的儒家世俗观念区别开来,我们对“五四”启蒙思想家们对礼教咬牙切齿的态度就可能更具同情之理解。
无论是陈独秀,胡适,还是鲁迅、吴虞,他们都是紧贴着地面发言,他们的工作都是基于现实批判而进于文化价值批判。
陈独秀在《新青年》的答辩状中列出了《新青年》的几条“罪案”:“他们所非难本志的,无非是破坏孔教。
破坏礼法,破坏国粹,破坏贞节,破坏旧伦理(忠、孝、节),破坏旧艺术(中国戏),破坏旧宗教(鬼神),破坏旧文学,破坏旧政治(特权人治),这几条罪案。
”这些“罪案”,实际上就是《新青年》集团当所从事的事业。
陈独秀的逻辑是这样的:“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
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也就是说,他们反对的是和德先生——民主与赛先生——科学之精神相冲突的中国现状。
即以反“孔教”言之,在当时任何一个人,只要反对帝制追求民主,便不得不反对孔教尤其是其中“君为臣纲”的教条。
陈独秀在袁世凯复辟过程中写了不少反孔文章,因为袁世凯复辟所借助的价值力量与思想力量便是传统礼教。
陈独秀直接斥道:“盖主张尊孔,势必立君;主张立君,势必复辟,理之自然,无足怪者。
”陈独秀的反孔,实质上就是反“立君”,反“复辟”。
鲁迅之反对“吃人的礼教”也是如此。
《狂人日记》中,“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
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吴虞解释说,那些最热衷于讲仁义道德的人,事实上就是吃人者。
鲁迅这种貌似偏激的批判,是建立在对中国民间社会与中国野史的深切理解的基础上的。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新文化运动是由胡适、陈独秀、鲁迅等一些受过西方教育的人发起的一次"反传统、反孔教、反文言"的思想文化文学革命运动。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供大家阅读!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作为一场轰轰烈烈的思想革命,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即围绕着“四提倡,四反对”而进行的具体实践活动。
前期其实质是资产阶级的新文化反对封建旧文化的斗争。
后期则由先进的知识分子极力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主题。
有具体一例可观:就新文化方面,胡适在“文学改良刍议”中也提出著名的八大主张:一曰:需言之有物二曰:不模仿古人三曰:需讲求文法四曰:不做无病之呻吟五曰:务去烂调套语六曰:不用典七曰:不讲对仗八曰:不避俗字俗语他认为,新文学的语言是白话的,文体是自由的,这样就可以注入新内容、新思想。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背景(1)政治方面:①帝国主义加紧侵略;②军阀统治,日趋黑暗,必须继续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
(2)经济方面: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登上政治舞台,强烈要求实行民主政治,发展资本主义,这是根本原因。
(3)思想文化方面:①辛亥革命后,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播,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
②北洋军阀(袁世凯为复辟帝制)推行尊孔复古的逆流(民主共和观念和尊孔复古逆流势不两立)。
更为重要的是当时的人们对于辛亥革命失败的反思。
经过辛亥革命,先进的知识分子认识到,革命失败的根源在于国民脑中缺乏民主共和意识,必须从文化思想上冲击封建思想和封建意识,通过普及共和思想来实现真正的共和政体。
(4)阶级方面: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
因此,新文化运动的出现既是当时特定历史时期经济、政治、思想文化诸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也是近代中国经历长期的物质、思想准备基础上的必然结果。
新文化运动的运动过程新文化运动前期的主要内容辛亥革命后,袁世凯在进行帝制复辟活动之时,还大力提倡尊孔读经。
古代名人的文艺创作 -- 孔子与鲁迅的文化传统

孔子认为文艺可以陶冶人的情操,提 高人的素质,因此他创作了许多优秀 的文艺作品,如《诗经》、《尚书》、 《礼记》等。
重视文艺的社会功能,强调文艺的 道德教化作用。
主张“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即 文艺作品要适度表达情感。
添加标题
添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提倡“文质彬彬”,即内容与形式 的和谐统一。
强调“思无邪”,即文艺作品要符 合儒家道德标准。
儒家思想影响了东亚地区的许多国家,成为东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儒家思想在西方也有一定的影响力,为世界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
鲁迅的生平:出生于浙江绍兴一个传统家庭,早年接受严格的儒家教育,后赴日本留学,受到 西方文化影响。
鲁迅的经历:回国后,他积极参与新文化运动,成为文学革命的重要人物。他的作品以尖锐的 讽刺和批判著称,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杜甫:以其深刻的现实主义诗歌,反映了唐代社会的真实面貌,被誉为“诗史”。
苏轼:作为宋代文学的代表人物,他的诗词、散文都有深远的影响,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的 “豪放派”风格。
屈原:楚辞的开创者,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深邃的思想内涵,影响了后世文学的发展。
孔子: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强调"仁"与"礼"的观念,对古代社会的道德伦理建设产生了深远 影响。
古代名人的文艺作品对现代文化的影响 古代名人的思想观念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古代名人的生活方式对现代人的借鉴意义 古代名人对现代社会发展的贡献与影响
汇 报 人 :
XX
古代名人的创作理 念和风格对后世的 文艺发展产生了深 远影响。
古代名人的作品被 广泛传颂,成为民 族文化的瑰宝。
古代名人对文艺创作 的贡献不仅体现在个 人成就上,还对整个 民族文化的发展起到 了推动作用。
传统与反传统的统一——《故事新编》研究

一
、
传 统 的继 承
造, 在原来 的文本《 搜神记》 , 的角色是 “ , 中 他 客” 塑造很模糊 , 而鲁迅给予了他外貌— —黑衣 , 眼睛像磷火 的光一样冷峻 , 交 代了他为 眉间尺复仇 的原 因—— “ 但我要 报仇 ,却 并不为此
… …
传统的历史 小说取材于古代 , 在这一点上 ,故事新编》 《 与 传统的历 史小说是 一致 的。鲁迅本人有着极 为深厚 的古 代文
二 、 传 统 的 创 新 反
古的熔岩 中 , 那一边却是一个生铁一般 的冷 而且 白的月亮 , 与 庄子 《 逍遥 游》 中对北 冥 仙境 的描 写——“ 冥 有鱼 , 名 为 北 其 鲲。鲲之大 , 不知其几千里 也。化而为鸟 , 其名为鹏 。鹏之背 , 不知其几千里也 ; 怒而飞 , 其翼若垂天之云 。 那种汪洋恣肆 的 ”
兰 曼 塑
传统 与反传统 的统 一
— —
《 事新 编》 故 研究
江 希
( 州大学 文 学院, 苏 扬 州 2 50 ) 扬 江 20 2
摘 要: 鲁迅的《 故事新编》 以其 独特 的艺术风貌 , 颠覆 了中国传 统历史小说的窠 臼, 但鲁迅并 不是一位激进
的反 传统主义者 , 因此 , 故事新编》 我们 不仅 能够看到对传统 的批 判与超越 , 在《 中, 也能 看到鲁迅在对传 统
( ) 中 国历 史小 说 中传 统 的 英雄 和救 难 原 型 的 解构 一 对
传统 的英雄救难形式 主要是这样 :灾难发生——英雄 出 现——灾难解除——英雄受 到民众崇 敬。然而鲁迅在《 非攻 》
史传 文学虚实结合 的特征有异 曲同T之妙 。如《 史记 》 中描写 项羽 , 刘邦看到秦始皇出巡时的盛大场面时发 出的不 同感 慨 , 项羽说“ 可取而代之 ” 而刘邦说 “ 彼 , 嗟乎 , 大丈夫 当如此也 ” ,
中国10大思想家

中国10大思想家中国10大思想家:孔子排第2名,第1不是孟子,最后1个让人意外涂涂读历史发布时间:18-07-2420:14中国10大思想家:孔子排第2名,第一不是孟子,最后一个让人意外!十七世纪的思想家帕斯卡说过一句话:"人只不过是一根芦苇,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是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芦苇。
"一个懂得思想的人,就会顾全大局,清醒地看到自己的内心。
思想是一种主观抽象的存在,它不仅可以决定一个人的一生,还可以影响一个民族,没有思想的民族就是没有希望的民族,也可以称为"僵尸民族"。
人生千年易过,纵观历史长河,有人卑微如草芥,但他们还是不屈于尘世的艰难,他们无需反抗,只是再用思想来发出最嘶哑的呐喊。
我国古代的许多思想家,都在用这种"呐喊"诠释着那个时代的真善美,来影响一代代的民族和国家。
他们是最值得尊敬的人,现在就让小编带你一起了解我们中国古代和近代的思想家吧!1. 道家创始人:老子老子,姓李,名耳。
是中国春秋时代的思想家,也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主张"无为而治"的人生态度,以逍遥为自己的目标,老子著有《道德经》一书,他的徒弟有孔子,鬼谷子等人,他被人尊称为"太上老君"其思想文化内涵对中国上下几千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至圣先师: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
中国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思想核心是"仁",主张仁者爱人。
他创办私学,弟子有3000余人,其中贤人就有七十二个,被后世统治者所敬仰。
他开创了儒学,编撰《春秋》和修改《六经》,孔子的思想对我国的教育做出了很多贡献。
3. 一代亚圣:孟子孟子,姬姓孟氏,名珂,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是儒家学派主要代表人物,孟子是孔子的学生,与孔子并称"孔孟",孟子主张"性本善"认为人天生是生性善良的。
浅析鲁迅对孔子及儒家的态度

浅析鲁迅对孔子及儒家的态度众所周知,鲁迅是新文化运动的发起者和领导者,而新文化运动是由鲁迅等一些受过西方教育的人发起的一场“反传统、反孔教、反文言”的思想文化革新、文学革命运动。
由此我们知道,鲁迅对于传统文化,细说为孔子及儒家文化是高举“打倒孔家店”的旗帜的,但是,鲁迅对于孔子和儒家的态度真的是全盘否定的吗?其实,鲁迅对孔子和儒家既有肯定,也有否定。
经常有人来比较鲁迅和孔子在中国的地位,用毛泽东主席的一句话可以说明,“鲁迅在中国的价值,依我看要算是中国的第一等圣人,孔夫子是封建社会的圣人,鲁迅则是现代中国的圣人。
”是啊,鲁迅和孔子的地位不可同日而语,他们对于中国的影响都十分深远,都是引领中国思想的伟人,那么,鲁迅会不明白孔夫子及儒家文化的重要性和意义吗?鲁迅先生还曾经赞誉过孔子,说“孔丘先生是伟大的,生在巫鬼势力如此旺盛的时代,偏不肯随俗谈鬼神!”誉孔子为“以柔进取”,“事无大小,均不放松的实行者。
””再如,鲁迅有些主张和价值取向,虽然没有明言,其实有着深厚的儒家基础,更值得我们注意,他一贯提倡的“认真”精神与赞赏拥有这种精神的“愚人”,与儒家核心价值之一的“诚”,实质上是一致的。
但是,我们知道,孔子及儒家的学说在当时的封建社会被奉为高尚的学说,“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样的时代延续了多少春秋,可见,孔子的儒家学说在当时是很受统治者推崇的,而统治者之所以推崇儒家文化,也就是其中有他们所需要的能够笼络人心,能够使全国百姓都听之任之的地方,然而对于孔子学说中,为维护封建专制统治服务的东西,也就是为历代封建统治者吹捧、崇尚的东西,鲁迅则深恶痛绝,并进行过猛烈的抨击。
诸如:“孔夫子在中国,是权势者所捧起来的,是那些权势者和想做权势者们的圣人。
”“孔夫子曾经计划过出色的治国方法,但那都是为治民众的,即权势者们设计的方法,为民众本身的,却一点也没有。
”可见,鲁迅先生抨击的是被历代统治者利用了的孔子,而不是提倡君子之道的孔子。
关于鲁迅与传统文化认识

关于鲁迅与传统文化的认识对于鲁迅本人来说,有太多的话想说,比如,他的为人,他的作品,他的生活,他的思想。
要是针对这门选修课来说,我还是想谈一谈鲁迅先生与中国的传统文化。
记得在课上,曾经探讨了这个问题,就是“鲁迅到底反不反传统”?有人说他是反传统的,在“五四”时期,写了很多作品来批判传统社会的不满,批判封建专治统治。
但是还有一些人说鲁迅是继承了传统的文化,他不是反传统。
针对这个问题,我就来简单地谈一下,鲁迅与传统文化。
二者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从我个人来说,不能说鲁迅反,也不能说鲁迅不反,他们二者并不是一个二元对立的关系。
只能说鲁迅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是既批判又继承。
首先,还是要明确一个概念,什么是传统文化?传统文化一般是指鸦片战争之前中华民族的全部独立精神创造,包括理性与审美创造。
鲁迅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是指鲁迅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与继承这一双重关系。
其实在他所写的作品中不难看出鲁迅对于传统文化的思想。
比如,鲁迅在他的《摩罗诗力说》一文中说:“国民之发展,功虽有在于怀古,而其怀也,思理朗然。
如监明镜。
故时时上征,时时反顾,时时进光明之途。
时时念辉煌之旧有,故其新者日新,而其古也不死.”“时时进光明之途”就不能固守传统,所以鲁迅针对当时中国社会、政治和国民的病根,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糟粕进行了猛烈的批判;“时时念辉煌之旧有”就不能不继承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所以鲁迅在这种批判中又很好地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
再比如,鲁迅是不提倡“尊孔”的。
鲁迅的“打倒孔家店”,正是着眼于孔夫子“为了治民众者,即权势者设想的方法”,着眼于“孔教徒怎样使‘圣道’变得和自己的无所不为相宜”,着眼于历代封建帝王赖以维护其统治的儒家的传统——精神“麻痹术”。
对于孔子学说中,类似这些直接为维护封建专制主义服务的东西,也就是为历代封建统治者吹捧、崇尚的东西,鲁迅是深恶痛绝的。
但是他又从某种角度继承了孔子的思想。
鲁迅之所以对孔子的本人评价采取一种心平气和的态度,是因为他清醒地看到,孔子思想中确实存着一定程度上的带有远见智慧,存在着积极向上的因素,存在着具有历史生命力的东西,而这些又是孔子一生为之身体力行的。
鲁迅作品的反传统意识和对传统文化的承传

鲁迅作品的反传统意识和对传统文化的承传鲁迅是20世纪中国最杰出的文学家之一,他的作品既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又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和思考。
鲁迅的反传统意识体现在他对儒家文化、封建制度和旧道德观念的批判上,他认为这些传统思想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和行动,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在鲁迅的小说中,他经常描写贫苦人民的生活,以此展现封建制度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
例如,他的小说《狂人日记》中,主人公通过疯狂的言行表达了对封建传统和道德规范的反感,他认为这些传统思想抹杀了人性,使人变得机械和僵化。
在另一篇小说《阿Q正传》中,鲁迅描写了一个贱民阿Q的生活,他被社会排斥和歧视,最终在压迫下自杀。
这个故事反映了封建社会对弱势者的残酷现实,同时也呈现了鲁迅反传统意识的态度。
鲁迅对传统文化的承传则体现在他对中国文学的重视和传承上。
他认为中国文化有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精神内核,这些对现代中国文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鲁迅自己的作品也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例如他的小说《药》中,描写了一个传统医师和现代医学之间的对比,尽管现代医学发展迅速,但传统医学依然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在鲁迅看来,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并不是对立的,而是可以相互融合和发展的。
他希望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承传和创新,为现代中国文化的发展提供新的灵感和动力。
因此,他在文学创作中不仅反映了社会现实,还注重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使其更加适应时代的需求和精神追求。
总之,鲁迅作品中的反传统意识和对传统文化的承传,既反映了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思考和反思,也表达了他对现代社会的批判和期望。
这种思想和态度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和传承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也为世界文化的多元性和发展提供了新的启示和借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鲁迅\传统与反传统
字数:3680 字号:大中小
一九三七年十月,毛泽东在纪念鲁迅逝世周年的大会上做演讲,说到中国有两位“圣人”。
他说:“鲁迅在中国的价值,据我看要算是中国的第一等圣人。
孔夫子是封建社会的圣人,鲁迅是现代中国的圣人。
”但到七十年代,“批林批孔”运动中“圣人”就不再是圣人了。
几十年来,对鲁迅我们一直维持“三个家”的正面评价。
九十年代,一批自诩为“自由主义”的学者将各种恶谥加在鲁迅头上,大张挞伐,以至于把他的作品清扫出教科书之外。
几乎与此同时,“国学”大热,孔子再度成摩登圣人。
大学纷纷成立“国学院”,不少地方举行祭孔的盛大礼仪,“孔子学院”多达四五百座,遍布世界各地。
古今两“圣人”在当代思想场域中的升沉变化,隐约透出某些历史的玄机。
但是孔子和鲁迅的阐释者,大抵埋首于个案研究,并不曾把他们的思想言论置于更廓大的历史语境下进行比较,居间将玄机说破。
在比较思想史的意义上,王得后先生新近出版的《鲁迅与孔子》,可以说是一部开拓性的著作。
王先生承了“五四”精神的余绪,一开始就把自己的著作建立在“为人生”的基础上。
它既是学术性的,又是启蒙性的。
王先生认为,孔子和鲁迅都是为人生的,而且都是为了改良这人生,但接着指出:鲁迅与孔子的思想的全部差异,仅仅在于改良之道的不同。
按照鲁迅关于我们“当务之急”的意见,王先生把人生分解为“生存、温饱、发展”三个根本问题,其中又参考了孔子“三纲”中的男女、父子、君臣三项,构成全书的基本框架。
作者从《论语》和《鲁迅全集》中找出相关的思想断片,《论语》还配了四家译文,以利于青年阅读;然后逐个梳理、阐述、比较、批判和总结。
问题意识在这里是支配性的。
由问题构成不同章节,每章结构大体相同,有如俄罗斯套娃,层层叠加,从多个方面凸显作为中国新旧文化代表人物的分歧所在。
孔子和鲁迅处于中国封建专制历史的首尾两端,分属于两个不同的转型时期。
孔子挽狂澜于既倒,维护一种封闭的、僵死的专制等级制度,鲁迅却在极力促使据说是“天经地义”的既成的秩序趋于瓦解。
孔子培养奴隶道德,鼓吹苟活,抹杀个性,甚至灭绝人性;鲁迅对民族的奴隶根性深恶痛绝,终其一生,争取自由、平等,人的解放。
孔子求“仁”,实际上是辩护“王道”的合法性;但无论对于“王道”还是“霸道”,鲁迅的抨击同样不遗余力,他主张“立人”,
以人的生命个体为本位,建立“人国”。
鲁迅是一个清醒的现实主义者,他深知,“人”的地位只能从争取中得来。
“斗争”,在他那里是一个“关键词”。
一方面,斗争是一个客观事实;另一方面,斗争也是一种自觉意识。
唯有斗争,才能改变奴隶的地位,在一个专制政体之内,主张无条件地取消一切斗争,只好沦为万劫不复的奴才。
对此,王先生在书中特别强调,反复申论,可谓深得鲁迅思想的精髓。
譬如“争食吃”问题。
王先生从人的物质生命出发阐释鲁迅的人学,认为“争食吃”是与温饱相关,几近“生死”的大事,由鲁迅提出来,反映了他本人的一种相当稳定的思想。
书中分三个层次阐明鲁迅的这一思想:“争食吃”是谋生。
“第一,要谋生,谋生之道,则不择手段”;第二,“我们自己想活,也希望别人都活”,在本能之上,做道德的考量;第三,“道德这事,必须普遍,人人应做,人人能行,又于自他两利,才有存在的价值”。
王先生特别引用了鲁迅多处关于人类处于非常环境、非常状态中的行为的异端看法,指出:在“现在”这样的时代,鲁迅是认同做人在万不得已时可以“做些损人利己之事”的。
结合鲁迅关于人类在一般及特殊情况下“争食吃”的思想,其中有一段很出色的发挥,说:“饥饿的一群,是弱势群体,忍饥挨饿到极致,唯有饿死而已矣!倘若性质强悍,愤然而起‘争食吃’,不仅可以免除暂时的饿死,恐怕也可能开出‘社会’的改革新途。
从社会层面而言,‘争食吃’是对于社会贫富悬殊的反抗,对于‘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的反抗,是对于‘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反抗,完全是正义的,这也是行将饿死者‘革命’的权利。
”从“争食吃”说到群体反抗的正当性,社会运动乃至革命的合法性,这与今日“文化山”上宣言“告别革命”的学者是大两样的。
在讨论“争食吃”时,王先生连带说到竞争上岗,竞聘职务,说到今天数以百计的人竞争一个公务员职位的例子。
像这样洞见现实,适时介入,书中随处可见,比如特权问题,大学教育问题,文化复古问题,“假冒伪劣”问题,歧视妇女问题,就业或下岗问题,贫富悬殊问题,“农村世界”问题,自杀问题等等。
中国当今社会的这些问题,无论是援引文献资料,还是来自日常经验的累积,在书中,都是围绕题旨进行揭示和批判的。
全书结构严谨,论证缜密,讲说《论语》部分还颇显露一些考据功夫,但是,当直面现实时,王先生完全无视学院的成规,慷慨为文,甚至出格地使用一种杂文笔法,以抒内心的愤懑。
关于编写本书的学术动机,王先生说是为了探查“弘扬传统文化”的底细,实质上是通过“刨祖坟”,从根本上批判“今天新一代孔子之徒”。
王先生坦言一生研读鲁迅,尊崇鲁迅,
虽然其中不无质疑和困惑,却是力求以鲁迅的意见为标准的。
正如王先生在书中所描述的,自八十年代末的一场“风波”过后,一群少的老的识时务者,纷纷谴责新文化,特别着重谴责鲁迅“激烈”、“激进”、“极左”。
王先生一反时流,开篇即明确指出:“鲁迅是新文化先驱,是终身守护新文化,创造新文化,为扫荡妨害新文化成长的谬见而不遗余力、奋斗不息的一个先驱,又是文化先驱中最富思想、最有思想业绩的一个。
”与正统意识形态的宣传不同,这也仍如他所说:“鲁迅思想及人格的根本特质,在自觉自己的奴隶地位,和奴隶站在一起,为争取‘人’的资格而奋斗终生。
”他面对学界,义正词严地发问道:“……人被压迫了,为什么不斗争?”一切谴责鲁迅主张斗争的学者,一切反对鲁迅咬紧牙关苦斗的教授,一切好心淡化、抹平鲁迅斗争的思想的人,请你告诉我:对付人间的压迫、歧视、侮辱、不平,受苦受难的人们,应该怎样?您给了他们/她们什么?现在,我们是不讲“阶级”而只讲“阶层”,我不懂德语,也不懂俄语,不懂英语,不知道“阶级”这个词在马克思的字典中,与“阶层”的根本特质的区别。
当然,我们现在更不讲“斗争”,只讲“各阶层利益”的“博弈”。
“斗争”与“博弈”的根本特质的区别在哪里呢?恰如“下岗”、“待业”与“失业”的根本特质的区别在哪里呢?在我看来,“博弈”也是一种“斗争”。
要之,消解鲁迅用斗争实现人道的思想,消解鲁迅对黑暗势力的斗争以实现发展的精神,是对鲁迅的背叛。
无论什么高谈阔论,都是花言巧语,都是帮闲帮忙帮凶的作为。
世间大约有两种学者:一种是“教人死而不是教人活”的学者,还有一种,则是“教人活而不是教人死”的学者。
前一种把“人生”拉向“学术”,用各种知识和文化符码制造镣铐,以驱使服务于权力或无形之“道”,但是又极力摆出平和、客观、超脱的模样来。
后一种使“学术”、“知识”服务于人生,并助人生改善,但因此必得克服现实中的诸多阻障,故多不平、反抗挑战之音。
《孔子与鲁迅》的作者明显是后一种学者,为人生的学者,战斗的学者,与鲁迅是同一个精神谱系的——虽然鲁迅连对“学者”一词似乎也没有什么好感。
为了辩护新文化,王先生把老子、庄子、墨子、法家、佛教的思想都一并算在“传统”里,认为孔子、儒家不过是传统文化中的一端,“正统”的一端,以此力证“五四”并非“彻底反传统”。
其实,“彻底”又如何?“决裂”、“断裂”竟有如此的可怕吗?儒、道、墨等思想流派不论差别如何,应当承认,它们都不过是小农经济及专制政体下的思想文化传统中的各个不同的子系统。
“五四”的前驱者力图凭一代人的努力,推翻两千年的专制思想的统治,这种堂吉诃德式的挑战的勇气有什么可嘲笑可詈议之处呢?作为一场社会运动,一时间根
本无从对何为“传统”做学究式的鉴别,无非在历史的转折关头,表明一种叛逆者的姿态而已。
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不尽相同。
“五四”所张扬的观念是现代自由民主的观念,人权的观念,与传统观念无疑是根本对立的。
作为一种思想口号,“反传统”无论如何“彻底”,事实上都只能做到局部的消解;在“反”的过程中,革命力量与传统势力往往交相渗透,达致新的整合与平衡。
传统的力量从来要比革命者敌意的描述强大百倍,正如鲁迅所说:“改革一两,反动十斤。
”许多貌似稳健的反“激进”、反“斗争”、反“革命”的理论,实质上是传统的一部分;说“五四”反传统太“全盘”,太“彻底”,无非借口而已。
试看“五四”九十周年的今日,反观当年之“反”,何“彻底”之有?古老的幽灵不是纷纷打回老家去了吗?
可惜在锋刃下面,王先生给善钻的学者留下了一个小缺口。
自然,这缺口无损于《鲁迅与孔子》之为一部战斗的书,批判的书;尤其当“国学”从讲坛进入社会,闹得乌烟瘴气的今日,我们需要这样一部书。
(《鲁迅与孔子》,人民文学出版社二○一○年一月版,39.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