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小说对传统文学艺术的继承和创新
中国现代文学与中国文化传统的融汇贯通

中国现代文学与中国文化传统的融汇贯通中国现代文学是一个继承和发展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文化的长河中,现代文学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它既是传承了中国古代文学的血脉,又在时代的变迁中不断创新与发展。
中国现代文学与中国文化传统的融汇贯通,不仅体现在文学作品的主题和艺术形式上,更体现在作家对传统文化的思考和传承上。
中国文化传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根基。
中国文化传统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强调人伦道德、礼仪规范和社会秩序。
这种传统在中国现代文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反映。
例如,鲁迅的作品《狂人日记》中,通过对传统礼教的批判,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腐朽。
而在莫言的小说《红高粱家族》中,对于传统乡村文化的描绘和对家庭伦理的关注,也体现了中国文化传统的影响。
然而,中国现代文学并不仅仅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更是在时代的变迁中不断创新与发展。
中国现代文学在面对西方文化的冲击时,既吸收了西方文学的现代主义和现实主义的艺术表现手法,又保持了中国文化传统的特色。
例如,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中,通过对阿Q的形象的塑造,揭示了封建社会中普通人的无奈和悲剧。
这种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使得中国现代文学在表现社会现实和人性困境上具有了独特的魅力。
中国现代文学与中国文化传统的融汇贯通还体现在作家对传统文化的思考和传承上。
中国现代文学作家在创作中不断探索和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
例如,莫言的小说《檀香刑》中,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檀香刑的描写,探讨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黑暗面。
这种对传统文化的思考和传承,使得中国现代文学在保持自身独特性的同时,也能够与世界文学对话,展示中国文化的魅力。
总结起来,中国现代文学与中国文化传统的融汇贯通体现在多个方面。
首先,中国现代文学在主题和艺术形式上延续了中国文化传统的特点。
其次,中国现代文学在面对西方文化的冲击时,既吸收了西方文学的艺术表现手法,又保持了中国文化传统的特色。
最后,中国现代文学作家在创作中不断探索和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使得中国现代文学在保持自身独特性的同时,也能够与世界文学对话。
鲁迅拿来主义主要内容概括 -回复

鲁迅拿来主义主要内容概括-回复摘要:一、鲁迅的拿来主义概述1.鲁迅拿来主义的来源2.鲁迅拿来主义的核心理念二、鲁迅拿来主义的主要内容1.借鉴西方文化2.立足本土文化3.反对盲目复古4.倡导文学创新三、鲁迅拿来主义的影响和启示1.对现代文学的贡献2.对文化发展的启示正文:鲁迅的拿来主义,简单来说,就是借鉴西方文化,立足本土文化,反对盲目复古,倡导文学创新。
这一主张来源于鲁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研究和对比西方文化的思考。
他认识到,要想改变中国文化的现状,必须站在时代的高度,广泛吸收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以推动中国文化的进步。
首先,鲁迅主张借鉴西方文化。
他认为,西方文化中有许多先进的思想和艺术成果,值得中国学习和借鉴。
在鲁迅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西方文学、哲学、艺术等方面的深入研究和借鉴。
例如,在文学创作上,鲁迅借鉴了果戈理、契诃夫等俄国作家的现实主义手法,以揭示社会黑暗面,推动社会进步。
其次,鲁迅强调立足本土文化。
他认为,任何文化都不能脱离自己的民族土壤而存在。
鲁迅主张在借鉴西方文化的同时,要坚守中国文化的立场,挖掘中国文化的内涵,展现中国文化的魅力。
在鲁迅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古代典籍等中国传统文化的借鉴和发扬。
再次,鲁迅反对盲目复古。
他认为,复古主义只会让人们沉浸在过去的辉煌中,而看不到现实的黑暗,无法推动文化的发展。
鲁迅主张,对待传统文化,要有选择地继承和发扬,要敢于批判和反思,以实现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最后,鲁迅倡导文学创新。
他认为,文学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使文学保持活力,更好地反映时代、表现生活。
鲁迅在自己的创作实践中,不断尝试新的文学形式和手法,从而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总之,鲁迅的拿来主义为我国文化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和思路,对现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鲁迅小说的复调艺术

鲁迅小说的复调艺术【摘要】鲁迅小说以其复调艺术对社会现实进行深刻揭示,通过多重层面的描写展现了人物心理复杂的内在世界。
他以独特的叙事方式和文学形式创新,颠覆传统文学观念,引导读者对人性、社会、文学等多方面进行思考。
鲁迅小说的复调艺术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开创了新的文学风格,并对后世文学产生深远影响。
通过对现实生活的观察和批判,鲁迅小说揭示了人性的丑恶和社会的黑暗,激励人们反思现实,并为文学发展开辟了新的路径。
他不仅关注个体命运,更关注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以复调的手法刻画出了一个立体、丰富的文学世界,使读者在阅读中得到启迪和感悟。
【关键词】关键词:鲁迅小说、复调艺术、社会现实、人物心理、文学形式、文学传统、读者思考、中国文学史、后世文学影响1. 引言1.1 鲁迅小说的复调艺术鲁迅小说的复调艺术是中国现代文学中的重要传统之一,其独特的艺术特点和丰富的内涵深深吸引着读者和研究者。
在鲁迅的小说作品中,复调艺术不仅贯穿于整个故事情节,更是贯穿于人物塑造、语言运用、意义表达等多个层面。
通过深入探讨鲁迅小说中的复调艺术,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作品的价值和意义。
鲁迅小说的复调艺术体现在对社会现实的揭示上。
他通过对社会阶层、道德沦丧、剥削压迫等现实问题的描写,展现了当时中国社会的黑暗和腐败。
这种揭示不仅是对社会现实的客观记录,更是对社会弊病的深刻剖析,引起了读者的深思和警醒。
鲁迅小说的复调艺术还体现在对人物心理的刻画上。
他不仅塑造了众多鲜活立体的人物形象,更是深入挖掘了他们内心世界的矛盾和挣扎。
这种对人物心理的细腻描写,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和有血有肉,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鲁迅小说的复调艺术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
通过对其作品中复调艺术的深入解读和探讨,可以更好地理解鲁迅笔下的世界和思想,感受他对社会的责任与担当。
2. 正文2.1 鲁迅小说的复调艺术对社会现实的揭示鲁迅小说中的复调艺术对社会现实的揭示是其作品的重要特点之一。
鲁迅语言的特点

鲁迅语言的特点鲁迅文章的语言特点:形象性,讽刺性,战斗性,语言犀利,思想深刻,幽默,个性化,有民族特色,举重若轻,简洁凝练。
形象性:鲁迅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善于塑造典型形象的巨匠。
他十分重视杂文用形象反映现实,善于把叙述和评论形象化,也善于寓感情于形象之中。
讽刺性:鲁迅杂文的讽刺艺术包括使用夸张、反语、比喻、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讽刺与幽默相连等方法来加强文章整体的力量。
战斗性:鲁迅的文章大多强调战斗性,这种战斗性借助于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强烈的艺术魅力而表现出来,尤其是他的杂文,笔锋犀利,对反动势力以无情的揭露、讽刺和打击。
语言犀利:他的犀利从更广更深的层面反映当时中国社会的现实。
从他的小说和杂文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历史面貌。
思想深刻:鲁迅的文学史思想极为丰富深刻,发出具有时代特色的熠熠光辉。
幽默:鲁迅的幽默是一种骨子里带的幽默,很容易暴露出来。
而当他幽默的时候,往往带了很强烈的讽刺。
个性化:文学是语言的艺术。
对于小说来说,要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
塑造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揭示人物的精神世界,从而创造出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
这就要求小说的语言,特别是人物描写的语言要高度的形象化。
有民族特色:鲁迅先生小说语言特有的作风和气派就是他小说语言的民族风格。
鲁迅对中国古典文学有精湛的研究和深邃的修养,他继承了优秀的民族传统。
他的小说保存了我国语言的固有优点,又从外国诸多文学名著中吸收了语法、语汇成分。
因此鲁迅先生小说语言不仅具有丰富的表现力,且闪烁着民族风格的夺目光辉。
举重若轻:在其作品中,贯穿着对生活在“三座大山”压迫下的社会底层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农民、小市民、知识分子的关怀。
作品以娴熟的叙述技巧,通过对人物命运的刻画,流露出关怀情感,以眼睛勾画灵魂的白描手段使人物形象丰满而具有写实意义。
简洁凝练:简洁凝练是鲁迅小说艺术一个富有特色的风格特征。
该风格表现为:精炼传神的生活细节,只字也惊人的语言艺术和速笔绘就的背景勾勒。
中国现当代文学重点题解 鲁迅专题

中国现当代文学重点题解 A.鲁迅专题1.简析鲁迅与左翼文学运动的关系。
革命文学的前期,鲁迅受到左翼文学团体的攻击,后期创造社和太阳社的思想深受苏联“无产阶级文化派”和“拉普”的影响,全盘否定五四文学传统,认为“阿Q时代早已死去”,同鲁迅、茅盾、叶圣陶、郁达夫等五四作家划清界限。
他们认为鲁迅的思想已经远远落后于现代的时代,只能代表清末及义和团的时代,而鲁迅本人更是“封建余孽”“二重反革命”,要“替他们打包,打发他们去”。
之后,鲁迅依据马克思文艺思想对左翼文学运动进行了认真思考。
为了与后期的创造社和太阳社辩论,鲁迅认真研习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翻译了卢那查尔斯基的《艺术论》和普列汉诺夫的《艺术论》。
当国民党政府开始镇压左翼文学运动的时候,鲁迅又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左翼文学运动的客观性和必然性。
同时,鲁迅指出后期创造社和太阳社应当正视严酷的现实,重新思考对文学的定位。
“一切文艺固然是宣传,而一切宣传却并非全是文艺。
……革命之所以于口号,标语,布告,电报,教科书……之外,要用到文艺者,就因为它是文艺。
”文艺“不过是一种社会现象,是时代人生记录”。
最终,鲁迅与左翼文学力量团结起来,并成为左翼文学运动的旗手。
1929年,在共产党的指示下,创造社、太阳社停止攻击鲁迅,准备与包括鲁迅在内的革命同路人联合起来,成立有组织、统一的革命文学团体,借以反抗国民党的“三民主义的文艺政策”。
1930年3月2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上海成立,鲁迅等七人当选为常务委员。
在成立大会上,鲁迅做了题为《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的讲话,总结了左翼文学运动的经验教训,并针对现时文艺界所存在的脱离实际、脱离群众、乐于空谈、盲目左倾等问题,提出来中国作家应当扎根革命斗争实际,如果不了解中国革命的实际,单单关在玻璃窗内做文章,左翼作家很容易成为右翼作家的。
由此,鲁迅成为左翼文学运动的精神领袖和旗手。
2.浅析鲁迅的“立人”思想。
鲁迅(1881——1936)是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也是第一个以丰厚的文学创作真正体现了新文学实绩的作家。
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自考重点(贵州、海南、湖北、江西、山西、陕西)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自考复习资料目录第一章鲁迅研究四题 (1)第二章关于郭沫若的“两极阅读”现象 (2)第三章茅盾研究中的“矛盾” (2)第四章老舍创作的视点与“京味” (2)第五章曹禺与现代话剧艺术的成熟 (3)第六章沈从文与“京派”文学 (4)第七章张爱玲的《传奇》与“张爱玲热” (4)第八章穆旦与“九叶诗派” (5)第九章现代散文五家 (5)第十一章五六十年代“红色经典”的文学史地位 (6)第十二章“样板戏”及其评价 (6)第十三章汪曾祺与当代小说文体 (6)第十四章朦胧诗及其叙述 (7)第十五章海子与当代诗人的抱负 (7)第十七章王朔现象与大众文化 (7)第十八章余华与先锋小说的变化 (8)第十九章莫言与当代小说的民间性 (8)第二十章王安忆与女性写作 (8)喊》、《彷徨》的文学史地位位★★和对改造国民性的关注,以及对变革时期几代知识分子道路和命运的探讨三个方面反映了“五四”思想革命的要求,表现出“忧愤深广”的基调。
(2)“格式的特别”。
鲁迅小说对传统表现方式既有继承又有创新、在艺术格局和语言方面都有创新,“几乎一篇有一篇的新形式”,实现了对传统小说的革命性突破,从而完成了小说形式向现代的转型,并成为中国现代各体小说发展的重要源头。
2、鲁迅小说的创作基调是什么?《呐喊》和《彷徨》主要反映了哪些方面的内容?(简答题)鲁迅小说的创作基调是“忧愤深广”。
《呐喊》和《彷徨》主要反映三个方面的内容,即对封建制度和礼教的彻底揭露和批判;对辛亥革命经验教训的总结,以及对改造国民性问题的关注;对变革时期几代知识分子道路和命运的探讨。
解老舍“市民世界”的文化反思界”的文化反思★★★沉重的封建宗法思想的包袱,他们的人生态度与生活方式都属于“旧派”,是保守、闭塞的。
老舍常常喜欢通过有些喜剧性的夸张,揭示这些人物的精神惰性与病态,从而实现他对北京文化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中消极成分的批判。
2、结合具体作品,简要分析《祁老太爷》这一人物形象。
浅谈鲁迅小说之艺术特色

论文序号:广东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浅谈鲁迅小说之艺术特色论文作者:准考证号:作者单位:指导教师:主考学校:广东省中山大学完成时间:2008 年 2 月浅谈鲁迅小说之艺术特色[内容摘要]鲁迅,20世纪中国新文学的开山人和创造者,他的小说数量不多,却是中国现代现实主义的奠基石,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有着无可非议的崇高地位,其数量之少和影响之大之间如此巨大的反差,本身就已经是“令人惊叹不已的奇迹。
”本文就以他的小说集《呐喊》和《彷徨》为例,从五个方面论述他小说的艺术特色:①写实为主体,象征、理想、浪漫相结合的创作方法;②典型人物的成功塑造;③丰富多彩的艺术表现形式;④悲剧为主,喜剧因素的融合;⑤简洁、凝练、含蓄的语言风格。
从中可以看出,他的小说既继承了我国古典小说的优秀传统,同时又吸收了外国小说的表现方法和艺术技巧,创造出真正具有现代意义的新的小说形式。
[关键词]:创作方法,典型人物,表现形式,悲喜剧结合,语言风格[正文]鲁迅,一个躯体虽死而精神弥张的伟人,一位20世纪中国最有魅力的文化名人,他一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总是会让我们想起那个忧国忧民,奋而呐喊,而又甘愿挤自己的奶哺育人民大众的高贵灵魂。
鲁迅一生共创作了33篇小说,收集在《呐喊》、《彷徨》、《故事新编》三本小说集里。
其中《呐喊》和《彷徨》反映了20世纪初至30年代中国的社会生活和重大事变,是一本20世纪初期中国社会的大百科全书,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山之作,每一篇小说里面都塑造了一个极其生动形象的小说人物,“狂人”、“阿Q”、“孔乙己”、“祥林嫂”、“闺土”、“涓生”等众多性格鲜明的人物,随着鲁迅先生被所有的人所记忆,他们永远不会过时,永远不会被大家所遗忘。
本文就他的小说集《呐喊》和《彷徨》浅谈鲁迅小说之艺术特色。
一、现实主义为主体,象征主义、理想主义、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
1、以现实主义为主体。
创作方法,是作家面对不同的社会对象所采用的特定的对话方式。
鲁迅对中国当代小说的贡献

鲁迅对中国当代小说的贡献如下是有关鲁迅对中国当代小说的贡献:鲁迅的小说以“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内容与形式上的现代化特征,开辟了我国文学(小说)发展的一个新的时代,不仅对现代小说,对当代小说的影响也是巨大的。
(1)“表现的深切”——独特的题材、眼光与小说模式①鲁迅开创了“表现农民与知识分子”两大现代文学的主要题材,并在观察与表现小说主人公时,始终关注着“病态社会”里人(知识者与农民)的精神“病苦”。
农民和知识分子题材在当代文学中一直是作家沿用的主体。
如高晓声的“陈奂生上城”系列,作者以批判的眼光审视农民阶层复杂的精神现象,张贤亮《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等对知识分子的塑造,关注这一群体的精神苦痛。
②鲁迅对农民、知识分子精神的描写,其目的是要打破“瞒和骗”,逼迫读者与他小说的人物,连同作家自己,正视人心、人性的卑污,承受精神的苦刑,在灵魂的搅动中发生精神的变化。
这种鲁迅式的批判在当代中国小说中得到了延续:如高晓声的“陈奂生上城”系列,对农民性格心理的善意嘲讽与沉重悲叹,颇具鲁迅对中国“国民性”“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精神传统;新写实小说中对知识分子精神困境的批判讽刺等。
③鲁迅是乡土小说开风气的大师,他的《孔乙己》、《风波》、《故乡》等都出现得早,以其思想的深刻性、艺术的高深完美,为后来的乡土作家建立了规范。
当代文学关于乡土的叙事,源于现代文学乡土小说这一绵延顺长的河流。
如贾平凹、路遥、陈忠实、冯骥才等作家的乡土叙事,在一定程度上继承和发展了乡土文学,使乡土文学更加意蕴深厚。
(2)“格式的特别”——“创造新形式的先锋”①独特的文本形式a.《狂人日记》打破了中国传统小说注重有头有尾、环环相扣的完整故事和依次展开情节的结构方式,并在“日记本文”采用了白话文体,却又精心设计了一个文言体的“小序”,从而形成了两个对立的叙述者(“我”与“余”),两重叙述,两重视点。
b.《孔乙己》中孔乙己与酒客的关系,已经构成了“被看/看”的模式;以酒店里的“小伙计”以旁观者的身份形成一个“被看/看”的模式,以展开知识者与群众的双重悲喜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鲁迅小说对传统文学艺术的继承和创新
作者:王莉君
来源:《科技资讯》2016年第19期
DOI:10.16661/j.cnki.1672-3791.2016.19.150
摘 要:新文化运动干将鲁迅先生于1921年创作的小说《故乡》把中国传统文学技巧和天
才创新完美融合,既真实地向读者再现20世纪20年代中国旧社会农村生活场景,在写作技巧
和内容方面对传统文学艺术的继承和创新,体味这篇小说多样的艺术价值,开创了中国现代乡
土文学“怀乡”题材模式。
关键词:传统文学 继承 创新
中图分类号:G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7(a)-0150-02
新文化运动干将鲁迅先生的小说数量不多,但几乎每篇小说塑造的人物形象都成为中国现
当代文学中毋庸置疑的经典。他于1921年创作的小说《故乡》把中国传统文学技巧和天才创
新完美融合,既真实地向读者再现20世纪20年代中国旧社会农村生活场景,更是开创了中国
现代乡土文学“怀乡”题材模式。下面就以《故乡》为例,深入剖析鲁迅先生在写作技巧和内容
方面对传统文学艺术的继承和创新,体味这篇小说多样的艺术价值。
1 多样的烘云托月人物出场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巨作,鲁迅先生赞誉其人物刻画、情节设置、主题思想
等方方面面皆“驾一切人情小说而远上之”,是“以一代言,则三百年中创作之冠冕也”,特别是
《红楼梦》中的人物“摆脱旧套,与在先之人情小说甚不同。”对《红楼梦》这样的有价值的
“鱼翅”,鲁迅采取“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吃掉”的创作态度,取其精华,以
小说《故乡》小试牛刀,进而成就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一篇经典之作。其中最成功之处就是
《故乡》借鉴《红楼梦》主要人物的出场描写方法。
1.1 《红楼梦》中贾宝玉先抑后扬的出场方式
《红楼梦》第三章回“贾雨村夤缘复旧职 林黛玉抛父进京都”中全书主要人物贾宝玉、王熙
凤和林黛玉一一亮相,给读者塑造了一个个鲜明而又美好的形象。鲁迅成功借鉴其出场方式,
其中主要人物闰土与贾宝玉,陪衬人物场二嫂与王熙凤,线索人物“我”与林黛玉一一对应。贾
宝玉在正式出场之前,作者就借王夫人之口,“我有一个孽根祸胎,是家里的‘混世魔王’”。就
连林黛玉的母亲都这样评价:“顽劣异常,极恶读书,最喜在内帏厮混。”这样,一个贪玩不喜
读书的纨绔子弟的形象跃然纸上,曹雪芹一贬到底,再借《西江月》二词,慨叹宝玉“天下无
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这些苦心积虑的贬抑正是为了衬托贾宝玉出场时那一瞬间的惊世骇
俗,显然曹雪芹是极为肯定和推崇宝玉的“行为偏僻性乖张”。这种先抑后扬的人物出场方式除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了能起到出乎读者意料,令读者惊喜的效果,更能表明曹雪芹对世俗偏见的鄙视,对宝玉高贵
人品的赞颂。
1.2 《故乡》中闰土的先美后悲的出场方式
而在小说《故乡》中闰土的出场也借用了这种方法,只不过是先扬后抑而已。“我”回到故
乡,母亲提到闰土,“我”便回忆起少年闰土,“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
晃晃的银项圈。”他有趣又勇敢的,教“我”雪天捕鸟,讲夏夜看西瓜的稀奇事;他活泼又多
情,这是一个可爱的少年英雄的形象。而现实是“一日是天气很冷的午后”,中年的闰土来了,
他脸色灰黄,松树皮一般的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他一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少年闰
土的机敏,中年闰土的木纳;少年闰土和“我”的一见如故,中年闰土和“我”的无话可说;月夜
西瓜地美景,苍黄的天底下,萧索的荒村,这三组对比贯穿其间,不仅旨在揭露造成中年闰土
如此贫困的社会原因:“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鲁
迅先生用3 000多字的短小篇幅入木三分地描摹了旧中国农民的生活遭际和精神痛苦。
1.3 《红楼梦》中王熙凤先闻其声的出场方式
另外,《红楼梦》中王熙凤随一声“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惊艳登场。脂砚斋这样概
括,未写其形,先使闻声,所谓“绣幡开遥见英雄俺”也。《故乡》中杨二嫂的出场也采用“未
见其人,先闻其声”的描写手法,“‘哈!这模样!胡子这么长了!’一种尖利的怪声突然大叫起
来。”吓了一跳的不只是“我”,就连读者心生好奇,再看“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
站在我面前。”是谁把一个曾经擦着白粉的“豆腐西施”蜕变成细脚伶仃的“圆规”?先声夺人的
出场是为了惊醒沉睡的灵魂。
2 鲁迅开创乡土文学中“怀乡”题材小说
鲁迅在《呐喊·自序》中提及“说到希望,却是不能抹杀的,因为希望是在于将来,决不能
以我之必无的证明,来折服了他之所谓可有,于是我终于答应他也做文章了。”小说《故乡》
应运而生了。小说《故乡》之所以能成为现代乡土文学的奠基之作,直接影响中国现代乡土小
说作家的创作倾向和创作形式,鲁迅在人物取材,情节设置和语言表达方面有很多创新之处。
2.1 拓展传统小说的题材
20世纪的中国是比较纯粹的农业社会,大多数中国人都是被压迫者,被侮辱者。鲁迅在
《呐喊·自序》里说:“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
疗救的注意。”《故乡》中的闰土代表当时处于最底层的农民的形象,杨二嫂代表的是城市小
市民的形象,鲁迅多以“S镇”“未庄”为背景,创作了一系列的小说作品,出现了未庄的阿Q、
鲁镇的祥林嫂经典形象。由此,鲁迅首开乡土文学中“怀乡”题材小说,成为中国现代乡土文学
的开创者,中国小说的创作方法和风格得到了承前启后的新发展。
2.2 塑造鲜活的人物形象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故乡》的故事平常无奇,记叙了“我”回到故乡遇见故人闰土和杨二嫂的一次经历。而
“我”身肩重任,《故乡》中的“我”并不单单是线索人物,更重要的是起到升华主题的作用。
“我”是接受新思想的现代知识分子,是觉醒者的形象,现代知识分子视野开阔,目光犀利,忧
国忧民,他们把对残酷现实的失望和对美好理想的执着纠结于心,对故乡爱恨交加的情绪困扰
于怀,塑造了现当代文学中一个独特的“我”的形象。《故乡》中的“我”愕然于“一个画图仪器
里细脚伶仃的圆规”,出惊地看到“头上是一顶旧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
的闰土。“我”看到故乡荒凉,故乡人生活的贫困,故乡人精神的麻木,“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看
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那西瓜地上的银项圈的小英雄的影像,我本来十
分清楚,现在却忽地模糊了,又使我非常的悲哀”,因而“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但我
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鲁迅先生对黑暗社会的批判,对底层人民的怜悯之情尽在字里行
间。
2.3 卓越的语言风格
小说《故乡》在语言表达上也别出机杼,语言简约,而又冷峻犀利,批判现实社会的黑
暗,揭示人与人之间的隔膜。整篇文章如散文般沉稳,抒情之味扑面而来。《故乡》最后一段
“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
成了路。”作者用平实的语言表达对现实的失望,对未来的希望,情感压抑而又悲痛,有杜工
部之风。
鲁迅先生在《拿来主义》一文中这么说:“没有拿来的,人不能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
文艺也不能成为新文艺。”要打破旧社会铁屋子,除了需要新生勇气,还需要重塑民族精神。
先觉者鲁迅先生用他如椽巨笔警醒昏睡的世人,取传统文化精华,去其糟粕,大胆创新,为中
国现当代文学开拓一片崭新天地。
参考文献
[1]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商务印书馆,2011.
[2] 曹雪芹.红楼梦[M].中州古籍出版社,1995.
[3] 王瑶.中国现当代文学史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4] 钱理群.与鲁迅相遇[M].三联书店,2003.
[5] 鲁迅.《朝花夕拾》鲁迅全集(第2卷)[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6] 徐月芳.鲁迅《故乡》的写作技巧探析[J].台北:台北海洋技术学院学报,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