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学三十年第二章鲁迅

合集下载

现代文学三十年纲要

现代文学三十年纲要

中国现代文学史教学大纲导言教学目的:了解中国现代文学的范围与分期学时分配:2教学环节:讲课一、中国现代文学的范围在时间上,“中国现代文学”始于“五四”文学革命(1917年1月《新青年》发表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以1949年7月第一次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会议在北京召开为终点。

“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主要讲解这30多年出现的作家作品,文学社团、文学思潮、文学流派、文艺论争。

二、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分期大致分为三个时期:1、1917年——1927年,中国现代文学的第一个十年。

“五四”文学革命为新文学发展开创了一个多种思潮、多种文学风格并存的辉煌起点。

2、1927年——1937年,中国现代文学的第二个十年。

随大革命落幕,“革命文学”在文坛兴起,现代文学发生变化和转折。

“左联”成立后,左翼文学逐渐发展为三十年代文坛主潮。

另外还有“京派”、“海派”等文学创作存在。

3、1937年——1949年,中国现代文学的第三个十年。

卢沟桥事变发生后,中华民族进入“一致对外”的抗战时期,现代文学也蒙上浓厚的“救亡”、“抗战”色彩。

因为战争背景,现代文学被分割为“解放区”、“国统区”、“沦陷区”3个文学区域。

到1949年7月,第一次“文代会”召开,“解放区文学”作为“共和国文学的雏形”拓展、覆盖全国。

三、“中国现代文学”和“二十世纪中国文学”这两个不同的概念都被学界承认,“中国现代文学”的概念随现代文学学科的建立而确定,“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概念形成于80年代之后。

我们这门课程讲授过程中,两个概念并行,其目的是让学生在学习“中国现代文学史”知识的基础上,了解、熟悉“二十世纪中国文学”这一“整体观”。

第一至二章从启蒙文学到共和国文学教学目的:了解现代文学的历史过程学时分配:8教学环节:讲课一、“前五四时期”的文学(一)、中国近代社会的变化1、殖民地化2、现代经济3、传播媒介4、教育制度(二)、文学领域的新图景1、启蒙主义文学:梁启超的文学启蒙主义观点;梁启超创办《新小说》以及文学启蒙主义的代表文章《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2、翻译文学:林纾;最著名的“林译小说”有《巴黎茶花女遗事》、《黑奴吁天录》;“林译小说”的影响3、谴责小说与鸳蝴小说:谴责小说的内容;积极意义与消极意义;代表作。

现代文学三十年重点

现代文学三十年重点

现代文学三十年重点一、文学革命的历史意义:首先,在文学观念上,将“文以载道”、消遣游戏等种种传统的文学思想作为封建制度及其思想体系的产物加以否定,表现人生、反映时代的积极的文学思想,成为一般新文学作者的共同倾向。

其次,在文学内容上体现着现代民主主义、人道注意思想,充溢着觉醒的时代精神。

再次,在语言和形式上,摒弃了文言文和僵化的传统文学格式,用白话写作,广泛吸收运用外国多样化的文学样式、手法,促使文学语言和形式更加适于表现现代生活、接近人民大众,创造了既与世界文学发展相联结,又具有民族特色的崭新的现代文学语言和文学形式,把中国文学推进到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

二、“学衡派”:1922.1,在南京创刊《学衡》,代表人物有吴宓(主编)胡先骕、梅光迪。

“昌明国粹,融化新知”。

《评提倡新文化者》(梅光迪)、《论新文化运动》(吴宓)、《评<尝试集>》(胡先骕)三、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成立于北京,发起人有沈雁冰、郑振铎、周作人、叶绍钧、王统照、许地山、朱希祖、蒋百里、耿济之、郭绍虞、孙伏园、瞿世英等12人。

将革新后的《小说月报》作为会刊,还陆续出版了《文学旬刊》、《诗》月刊、《戏剧》月刊、“文学研究会丛书”200多种。

文学研究提倡“为人生的艺术”,他们的宗旨是:“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

注重文学的社会功利性,被视为“为人生而艺术”的一派。

“将文艺当作高兴的游戏或失意时的消遣的时候,现在已经过去。

我们相信文学是一种工作,而且又是于人生很切要的一种工作。

”四、创造社:1921年7月在日本东京正式成立。

其代表人物是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田汉、张资平、郑伯奇等。

刊物有《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洪水》、《创造月刊》等。

创作态度宣称是:“本着我们内心的要求”从事于文学活动,重视文学创作的“直觉”,崇“灵感”,追求文学的“全”与“美”。

比较重视文学的美感作用,明显地表现出浪漫主义文学色彩。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习题集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习题集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习题集1第一章:文学思潮与运动(1917——1927)一、填空题1,文学革命兴起之前的文学改良运动包括:_________ .2,文学革命兴起的直接动因是:_________ .3,新文化运动的本质是:_________ .4,从文学进化论的角度论述文学革命的理论文章是:_________ .5,《文学改良刍议》的作者是:_________ .6,提出“三大主义”为文学革命的目标的理论文章是:_________ .7,文学革命发生、发展的外因是_________ .8,《人的文学》的作者是_________ .9,对现代散文的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文学社团是_________ .10,特别重视对德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介绍的社团是_________ .11,以爱情诗创作闻名的社团是_________ .12,湖畔诗社的代表诗人有_________ .二,名词解释:1,文研会2,创造社3,新月社4,语丝社三,简答题:1,简答文学革命发生的大致过程2,概述“五四”前后外国文学思潮的进入情况3,简答《文学改良刍议》的思想内容4,简答《文学革命论》的思想内容5,简答文学革命时期的创作特色四、论述题1、为什么说文学革命是我国前所未有的文学革新运动?文学革命的的意义是什么?2、如何评价文学革命时期周作人的文学观念与理论?第二章鲁迅(一)一、填空题:1,鲁迅发表的第一篇论文是__________.2,鲁迅的小说集有__________.3,鲁迅的散文诗集是__________.4,鲁迅的散文集是__________.5,鲁迅的杂文集有(举三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鲁迅提出“首在立人”观点的文章是____________________.7,鲁迅的学术著作有__________. __________.8,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是__________.9,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发表白话小说的刊物是__________.10,鲁迅小说的主要题材有__________.__________.11,鲁迅唯一的一篇中篇小说是__________.12,鲁迅唯一以青年的婚恋为题材的小说是__________.13,《药》《孔乙己》《故乡》出自__________(小说集)14,《祥林嫂》《伤逝》出自__________. (小说集)15,阿Q精神的核心是__________.16,鲁迅著作中最“个人化”的集子是__________.17,鲁迅作品中具有“闲话风”特点的集子是__________.18,鲁迅作品中具有“独语体”特点的集子是__________.二,名词解释1,《狂人日记》2,“祥林嫂”3,《故事新编》4,《伤逝》5,《药》三、简答题1,简答阿Q的形象特征2,简答《阿Q正传》的意义3,简答《野草》的写作特点4,简答《朝花夕拾》的艺术特点5,简答《故事新编》中“古今杂糅”的艺术手法及其审美效果四、论述题:1 、怎么理解鲁迅的《呐喊》和《彷徨》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和标志?2、论述《呐喊》和《彷徨》表现生活的视角与小说的结构模式3、对《阿Q正传》有哪些不同的解析?试举三种说法,指出其解析的角度和根据,并加以评析。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二)名词解释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二)名词解释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名词解释(二)现代派与现代诗派:现代派得名于1932年出版的《现代》大型文学杂志,主要负责人为施蛰存、苏汶、戴望舒三人。

《现代》发表各类作家的作品,包括左翼作家的作品。

在《现代》上发表诗歌的人很多,一批诗人从思想到艺术有许多共同倾向,称之为"现代诗派"。

现代诗派的首领是戴望舒,主要成员有徐迟、路易士、卞之琳、何其芳等。

后又编《新诗》杂志,推进这股现代派诗潮。

现代诗派的诗作表现了幻灭中的追寻、对现实的理性批判意识和孤独寂寞的心态,追求语言的自然质朴、形式的自由舒展,以新异的手法提升了诗歌的表现力。

这股现代派诗潮,因后期新月诗派向现代派转化,而汇成一股不小的潮流。

被人称之为新诗的黄金时代和成熟期。

除现代派诗外,还有现代派小说,以施蛰存、穆时英为代表,创作了一批心理分析小说和新感觉主义小说,称之为心理分析派和新感觉派。

心理分析派:(心理分析小说)代表作家施蛰存。

其特点是运用弗洛伊德学说深入细致地严肃地描写人物的性心理、性压抑、性转移、性变态等等。

此前,鲁迅、郭沫若、郁达夫、叶绍钧、庐隐等的一些作品中,都有性压抑、性心理分析的成分,但一般都是以现实主义、浪漫主义为主要创作特色,性心理描写作为其中的因素、成分。

而施蛰存这时期创作了一批性心理分析小说,代表作有《梅雨之夕》《春阳》《石秀》等。

心理分析派小说在现代小说中别具一格,丰富了文学表现生活的内容和手法。

新感觉派:(海派小说、新感觉主义小说)新感觉派是20世纪30年代产生于上海文坛的一个现代主义小说流派,代表作家有刘呐鸥、施蜇存、穆时英、叶灵凤等。

穆时英被称为是新感觉派的圣手,海派的大将。

新感觉主义源于20世纪20年代的日本。

新感觉派内容多展示半殖民地大都市上海的生活百态,着重病态生活的描写、畸形的两性关系及心理等,夜总会、舞场、酒吧、投机家、交际花等是经常描写的场景和对象;极力地捕捉新奇的感觉、印象,把人物的主观感觉投射到对象中去;对人物的意识和潜意识进行精神分析,着力表现二重人格,并追求小说形式技巧的花样翻新。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12月9日生,浙江镇海人。中国现代文学馆研究室主任、副馆长,研究员,《中国现代文学研 究》丛刊主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中国茅盾研究会副会长。著有专著《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都市漩流中的海派小说》《中国现代讽刺小说的初步成熟》等。
王超冰
著名文学史研究家王瑶之女。九十年代后迁居海外。论文代表作《不容忽视的副笔——试析老舍小说中关于 婚姻爱情的描写》、《读<茅盾作品浅论>》和《“不能够在生活以外看见艺术”——谈巴金短篇抒情小说的现实 感》等。
就研究的角度而言,《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比较注“全方位”的整体研究,突破了以往现代文学史研究和 作家作品评论的某些旧格局,没有像以往的文学史专著一样孤立地讲作家的生平创作道路和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 特点,而是变单篇的个体分析为综合性的整体研究,比如就“鲁迅”而言,作者们结合了时代的发展将对鲁迅的 介绍分为两章,分别在第一编《第一个十年》和第二编《第二个十年》中根据社会局势的影响而分析其对作家所 产生的艺术的改变。在作者们的笔下,中国现代文学不是彼此隔离、互不依赖的个别现象的偶然堆积,而是一个 经纬相连的有机整体。他们既把中国现代文学这一个整体单位放中国文学发展史和世界文学发展史的更大的历史 单位中,去探讨它的价值和地位,又把它放到中国现代历史尤其是思想发展史另一个整体中,去研究中国现代文 学本身的规律和特点。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在结构布局上,全书按照1917一1949年的历史分期分为三编,第一编为第一个十年 (1917一1927),第二编为第二个十年(1928一1937.6),第三编为第三个十年(1937.7一1949.9)。这种分法最简 明,彻底撇开了现代文学史上对于历史分期纠缠不清的说法,对各个时期的社会政治形势只作简约的交代,着重 阐释各个阶段重要的文学思潮与文学现象,从文学演进过程与历史中去分析文学自身的规律与特点非常客观。在 内容选择上和编排上,教材每编又按照文学思潮与运动、小说、新诗和戏剧的顺序安排具体内容。它虽然也按传 统的文体分类法,但注重突出各种文体的性质、走向以及不同流派的特点,然后设专章论述某些代表艺术高峰的 作家作品,每章还附录了年表。在对重要作家的评论中,也力避对作家生平的罗列和对作品情节冗长的复述,而 重视作品的艺术成就和美学价值,尤其注意分析作品产生久远影响的原因。如第二章鲁迅(一),在评论鲁迅小 说的结构模式与深邃意蕴时,特意标出“说不尽的鲁迅”一节,综合了近年来学界对“阿Q精神”的人类学内涵的 探讨。书中还把沈从文列为专章,表示了对这位构筑“湘西世界”,“充当现代中国文化的批判者角色”的文化 人的同情和理解。这些都是过去文学史著作所没有的或所省略的。对于文学流派,不只是强调主流文学,而且也 能从地域、文化环境的视角,去关照京派、海派、新感觉派、先锋派等趣味各异的文学派别,力求恢复现代文学 色彩纷呈、枝叶繁茂的本来面貌。同时它还包括台湾文学,每章后也都有注释和年表,这是其一大特色。而注释 和年表对每章所提及的文学社团、期刊、运动、论争、事件,有影响的作家、作品都作了全景式的扫描,使本书 更加具有了立体感和时间感。

中国现代文学史之第二章:20年代小说(一)鲁迅1

中国现代文学史之第二章:20年代小说(一)鲁迅1

6.从厦门到广州
由进化论到无产阶级立场
7.开始成为共产主义者
主编《语丝》等; 发起组织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 发起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 ; 从革命民主主义者转变成共产主义者, 从启蒙主义者转变成无产阶级革命家, 这就是鲁迅的思想发展的道路。
8.站在政治斗争的前列

大无畏的爱国主义者 与共产党关系密切
中国现代文学史之 第二章
20年代小说(一)
第一节鲁迅的思想发展与创作道路
鲁迅,字豫才,原名周樟寿, 字豫山、豫亭。以笔名鲁迅闻名于 世。鲁迅青年时代曾受进化论、尼 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 影响。1904年初,入仙台医科专门 学医,后从事文艺创作,希望以此 改变国民精神。鲁迅一生写作计有 600万字,其中著作约500万字,辑 校和书信约100万字。作品包括杂文、 短篇小说、评论、散文、翻译作品, 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文学 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毛泽东评价他 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
9.民族魂ຫໍສະໝຸດ 使文学事业服从于社会改革和人民解放的 伟大事业,努力追求真理,探索救国之道, “遵奉革命前驱者的命令”从事战斗,重 视深入生活,面对现实,勇于吸收,善于 创造。
鲁迅的散文和杂文

散文集《朝花夕拾》和散文诗集《野草》 杂文集15部。
二、鲁迅的思想


1.独特性:对人的自由和解放的探索。 2.时代性和超越性; (1)鲁迅对中国传统封建文化的非人性 的批判。 (2)鲁迅对中国知识分子的奴性的批判。 (3)对人性的阴郁和残忍的认识。 (4)鲁迅的人生观 ----自由意志。
三、鲁迅的文学地位


1.从鲁迅的文学地位上看,他是中国20世纪 文学巨人。 2.从现代文学史的地位上看,鲁迅可以说 是现代文学的灵魂。

中国现代文学史全30年课件

中国现代文学史全30年课件
中国现代文学史
前言
• 什么叫“中国现代文学”? • 1917-1949;用现代文学语言和文学形式表达现
代中国人思想、感情、心理的文学;与中国的现 代化进程相适应;是吸收外来文学(文化)的结 果,是对传统文学的继承和变革。 (前言) 现代文学学科发展的历史 胡适、陈子展、周作人;朱自清,1929-1933, 清华大学,《中国新文学研究》;王瑶、刘缓松、 唐(韬)。(王序)
第二章 鲁迅(一、二)
• 《狂人日记》,1918年5月发表于《新青年》第4卷第5号,是中
• • • •
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用现代体式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是中国 现代小说的伟大开端。(30)陈哲衡的《一日》(1917年6月)。 它的创新之处:1、打破了传统情节结构;2、用第三人称描述人 物的心理、幻觉,所有叙述都渗透了主人公的心理;3、“小序” 形成了文本的双重视角—我、余、隐含作者。(34) 《呐喊》,1923年8月由北京新潮社出版,1918-1923,15篇, 后抽出《不周山》。 《彷徨》,1926年8月由北新书局出版,1924-1825,11 内向性,农民和知识分子的心理。 叙事模式 1、看与被看(吃与被吃)《示众》《祝福》《药》; 2、离去-归来-再离去《故乡》《在酒楼上》。(31-34)
• 语丝社:1924年11月成立于北京,办有《语丝》周刊, •



周作人、钱玄同、林语堂、刘半农、孙伏园、冯文炳、俞 平伯等,针砭时弊的小品文(语丝体)。(122)莽原社、 未名社、沉钟社、湖畔社。(18) 胡适的文学理论 1、白话文学论:1916年在美国留学即 提出这个观点;二、历史的文学观论。(19-21) 周作人的文学理念 1、人的文学:1918年12月发表于 《新青年》;2、平民的文学:1919年1月发表于《每周 评论》(仲密)(21-24)1923年出版<自己的园地>. 对林纾、“学衡派”、“甲寅派”的斗争 1、林纾(琴 南),《荆生》(10)。2、学衡派:因1922年创刊于南京 的《学衡》而得名,梅光迪、胡先驌、吴宓,主张用伦理 道德来凝聚中国(文化保守),他们受到了鲁迅等人的批 判。(11)3、甲寅派:因章士钊复刊的《甲寅》而得名, 认为白话文不能代替文言文,《评新文学运动》,与新文 化运动者发生争论。(10-11)复古派的观点也有其合理成 份。 第一个十年文学的特点:理性精神的显现、感伤情怀的流 行、主体个性的张扬、多种方法的尝试。(24-30)人与文。

中国现代文学史全30年课件

中国现代文学史全30年课件
• “海派” 是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的以上海为中心的东南
沿海城市的文学流派。他们依托于文学市场,享受着现代 都市文明,又感染了都市“文明病”,是东南沿海城市商 业文化和消费文化的产物。正是对都市文明的留恋与幻灭, 使他们更接近于西方现代派艺术,有着较为自觉的先锋意 识。张资平、叶灵凤是第一代,刘呐鸥等是第二代。 (160\248)
海,成员有鲁迅、冯雪峰、郭沫若、郁达夫等50余人。鲁 迅作了《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讲话》。他们的纲领是:反 对封建阶级、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文艺,从事无产阶 级文艺的产生。后来,他们办有《拓荒者》、《萌芽月刊》 等刊物,在日本设有分盟,在国内一些城市设有小组,在 北平设有“北方左翼作家联盟”,吸引了一批追求革命的 青
• (鲁迅)杂文的意义:1、与现代传播媒介、现代
大众生活紧密联系,是富有现代性的文体;2、没 有固定的样式,是具有先锋性的文体。(290)
• 鲁迅杂文的特点:1、内容的批判性;2、剖析的
深刻性;3、分类的概括性;4、言说的主观性;5、 语言的创造性。(291-298)
• 《野草》诗化写作 生命体验,开创了独语体; • 《朝花夕拾》旧事重提,开创了闭话风。
• “自叙传”抒情小说:是中国现代抒情小说的最初体式,
作者多集中于创造社。他们留学日本接受了欧洲19世纪浪 漫主义文学的影响,也学习了日本当时流行的“私小说” 和现代主义小说的技巧。他们主张再现作家自己的生活和 心境。主要的代表作家有郭沫若、郁达夫、庐隐、淦女士。 (56)
• 郁达夫的小说:《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沉
• 第一个十年文学的特点:理性精神的显现、感伤情怀的流
行、主体个性的张扬、多种方法的尝试。(24-30)人与文。
由九书网__提供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 鲁迅(一) 一、人物概述 ⑴人物地位:鲁迅是20世纪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文学家。

⑵思想来源:鲁迅诞生在一个没落的封建大家庭中,从小接受了传统文化的熏陶,而后在南京以及日本的求学经历让他又广泛接触了西方文化。在经历了上世纪末开始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的巨大变迁以后,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立思想。

⑶文学成就: ①国内影响:鲁迅堪称现代中国的民族魂,他极负创造力与想象力的文学创作,则为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几乎所有的中国现代作家都是在鲁迅开创的基础上,发展了不同方向的文学风格体式,这构成了中国现代文学的一个独特现象。 ②国外影响:鲁迅同时也是20世纪的世界文化巨人之一,他创造了“内外两面,都和世界的时代思潮合流,又并未桎亡中国的民族性,”并具有独特个人风格的“现今想要参与世界上的事业的中国人”的文学。他与本世纪所有世界杰出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一样,在关注本民族的发展的同时,也在关注与思考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做出了自己的独特贡献。 二、《呐喊》与《彷徨》:中国现代小说开端与成熟的标志

1918年五月,鲁迅发表了《狂人日记》,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用现代体式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它以内容上和形式上的现代化特征,成为中国现代小说的大开端,开辟了我国文学发展的一个新时代。 而《呐喊》和《彷徨》是中国现代小说的成熟之作。可以说,中国现代小说在鲁迅手中开始,又在鲁迅手中成熟,这是历史上一种绝无仅有的现象。 (一)“表现的深切”——独特的题材、眼光和小说模式

⑴独特的题材 古代小说以佳人才子王侯将相作为题材,“五四”后便以知识分子为主。 而鲁迅的作品有强烈启蒙主义色彩,取材多自病态社会的不幸人们中,意在揭露社会弊病,引发人们忧国的思考。正是从这样的启蒙主义出发,鲁迅开创了“表现农民和知识分子”两大现代文学的主要题材。

⑵独特的眼光 鲁迅在观察他的小说主人公的同时,始终关注着“病态社会”里人的精神方面的困苦。(《祝福》《故乡》《明天》《孤独者》《伤逝》《在酒楼上》)对人的精神创伤和病态无止境的开掘,使鲁迅的小说具有一种内向性:它是显示灵魂的深的。 他的小说实质上就是对现代中国人(首先是农民和知识分子)灵魂的伟大拷问,其实是深刻地显示了他的小说的现代性。(在高的意义上的写实主义)。 但揭示人的精神病态,目的是是揭露造成精神病态的社会。是为了唤起对社会的、对人自身的反抗,这就显示出鲁迅小说的一个独特性。 ⑶两大小说情节—两大结构模式:“看与被看”“离去—归来—再离去”

❶ “看”与“被看”: ①一类“看与被看”发生在普通民众中,(例如《示众》),小说中的人物只有一种关系:一面“看别人”,一面“被别人看”,构成了“看与被看”的二元对立。 而在这类小说中,好奇的看客背后,常常还有一位隐含的作者在“看”,用悲悯的眼光,愤慨地嘲讽着看客的麻木与残酷,从而构成一种反讽的距离。 另一类“看与被看”二元对立发生在先驱者和群众之间,也就是“启蒙者”与“被启蒙者”的关系在中国现实中成了“看”与“被看”的关系,这是鲁迅充满苦涩的发现。 启蒙者的一切崇高理想、真实奋斗,在民众眼中都成了“表演”。因此小说质疑的对象是双重的,即是愚昧的民众,也是对启蒙者,对启蒙本身的质疑。 总结:“看”与“被看”无处不在鲁迅小说中或隐或显地出现,成为鲁迅小说的一大景观。 “看”与“被看”蕴含着集体无意识的巨大潜能,是被鲁迅称之为“国民劣根性”的一种生存方式。群众——尤其是中国的,——永远的戏剧的看客。” 中国人在生活中不但自己做戏,演给别人看,而且把别人的所作所为都当作戏来看。看戏和演戏,即“看别人”和“被别人看”,就成了中国人长期的一种生存方式。而这种生存方式反映了看客们集体无意识的国民劣根性。 ❷“离去—归来—再离去”模式,也称“归乡”模式 这一模式中的小说中,叙述者不单在叙述别人的故事,也是在叙述他自己本身的故事,两者相互渗透,构成一个复调。 归乡模式一般是从“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说起的,第一阶段“离去”是由于和传统氏族社会不和,受到挤压,而到都市中去“寻求别样”的出路。二十年后,因为失去精神家园,又归来故乡寻梦,那“时时记得的故乡”不过是心象世界的幻影。 因此,整篇小说其实是一个心理过程,当现实图画逐渐取代想象中理想化了的“故乡”,“我”也由希望而绝望,再度远走,完成了“离去——归来——再离去”的人生循环。 而鲁迅却又对这样的“绝望”提出了“虚妄”的质疑,他的小说最后,往往在绝望中又会有反抗绝望的心理反弹。 (二)“格式的特别”——“创造新形式的先锋” 鲁迅是“创造新形式的先锋”,他确实是完全自觉借鉴西方小说形式,通过自己的转化、发挥,以及个人的独立创造,以建立起中国现代小说的新形式。 而其形式之“新”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❶小说叙述形式:鲁迅小说继承了传统小说重视刻画人物的言行的优点,却打破讲究故事的连续性和完整性的常规,截取生活“横断面”,打破时空的顺序,根据内容需要安排情节。 《狂人日记》所采用的是第一人称的主人公独语自白(日记体)的叙述方式,这在中国小说艺术的发展上是一个首创; 《孔乙己》通过截取人物生平片断的方式来概括人的一生; 《药》从事件中途起笔; 《祝福》采用倒叙的结构方式。 特别是《狂人日记》一发表,就以其“格式的特别”而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而它的特别,主要就在于它采用的是中国传统小说中从来没有过的“日记体”,整篇作品都是主人公的内心独白。作品中的语言,小序是标准的文言文,正文却是标准的白话文,其白话文概括的力度和含义的深度又绝不亚于文言文,成功地完成了中国现代小说从文言向白话的过渡,创造出了一种中国现代小说的新形式。

❷艺术手法:鲁迅自觉地借鉴外国小说艺术手法,建立了中国现代小说的新形式。他的小说创作深受俄罗斯文学、东欧弱小民族文学与日本文学影响。果戈理、契诃夫对小人物病态心理的现实主义刻画以及“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人道主义创作思想给鲁迅以深刻启悟,陀思妥耶夫斯基对“显示着灵魂的深”的病态心理的挖掘、显克微支“寄悲愤绝望于幽默”的思想风格、安德列耶夫的“阴冷”、夏目漱石幽默讽刺的“轻妙笔致”,被鲁迅以“拿来主义”的态度融入小说创作中,形成了独具现代意味的现实主义小说艺术。

❸小说艺术格局:鲁迅小说做出了多方面成功的创造。他借鉴了诗歌、散文、音乐、美术,以至戏剧等多种艺术形式,将它们熔为一炉,创造了种种不同的小说样式,如“诗化小说”(《伤逝》、《社戏》等),“散文化小说”(《故乡》、《兔和猫》、《鸭的喜剧》),“戏剧体小说”(《孔乙己》、《起死》),“历史演义体小说”(《故事新编》),等等。《阿Q正传》则采用“人物传记体”的方式,通过阿Q的生活行踪,着重剖析了人物的精神状态和悲剧命运。

❹艺术风格:鲁迅小说也显示了多样化的特点。其作品在整体上侧重严谨缜密的客观写实,但也有结构自由灵活的抒情小说(《伤逝》、《孤独者》、《在酒楼上》等)和亦庄亦谐的社会讽刺小说(《高老夫子》、《肥皂》等),以及乡情浓郁,形、神、情、理相统一的乡土小说(《故乡》、《风波》、《社戏》等)。

❺人物塑造:鲁迅小说具有以下特点: ① 注重采用“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的办法,对生活中的原型进行充分的艺术概括,使人物形象具有广泛的典型性。例如,阿Q这个人物形象,具有很大的包容性,不同阶层、不同身份的人都能在阿Q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从而使阿Q形象能在读者心目中产生非常广泛的影响。 ② 强调写出人物的灵魂,显示“灵魂的深”,因此他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常常是以“画眼睛”的方式揭示人物深层心理或无意识活动。《祝福》中前后几次对祥林嫂眼神的描画,《兄弟》、《肥皂》、《白光》等对人物潜意识的描摹,含蓄、简洁却很传神。 ③ 注重以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有时即使“并不描写人物的模样,却能使读者看了对话,便好像目睹了说话的那些人”。 三、说不尽的阿Q

⑴文学价值: 鲁迅的《呐喊》《彷徨》被视为中国现代小说成熟的标志,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因为它创造了以《阿Q正传》为代表的现代小说的经典作品。 《阿Q正传》是最早被介绍到世界去的中国现代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自立于世界文学的伟大代表。阿Q和一切不朽的文学典型一样,是说不尽的。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层次的读者从不同角度、侧面去接近他,有着自己的发挥与发现,从而构成一部阿Q接受史,这个历史过程没有,也不会终结。 ⑵阿Q人物形象: 阿Q这个封闭落后农村的流浪汉,有农民的憨厚、质朴的一面,但更明显地具有偏狭、愚昧、盲目、无知、落后的一面。其最突出的性格是自欺欺人、自轻自贱、自甘屈辱,而又妄自尊大、自我陶醉、自我麻木的“精神胜利法。他处于社会底层,是永远的失败者,但他对自己失败的命运和奴隶地位采取了令人难以置信的辩护和粉饰态度。 ⑶阿Q人物解读: 阿Q这个人物的“精神胜利法”是中华民族觉醒和振兴的最严重的思想阻力之一,被认为是“国民性弱点”的典型代表,《阿Q正传》是鲁迅对于我们民族的自我批判。 “精神胜利法”只是追求虚幻的精神“满足”,进而使人屈服于现实,成为现实的奴隶。于是使人堕入了更加绝望的境地,使人的生存困境永远不能摆脱。鲁迅正是对这一国民劣根性的深刻认识,才揭示了人类精神现象的一个重要侧面,从而使自己拥有可超越时代、民族的意义和价值。 ⑷阿Q艺术手法和意图解读: 在塑造阿Q这个典型形象时,鲁迅先生非常讲究情节的张弛、明暗的详略:对主人公阿Q的活动是露,对其他陪衬人物则是藏,对阿Q在未庄的活动描写得繁,在城里的活动则轻描淡写。此外,鲁迅先生还特别工于讽刺手法和幽默语言。 鲁迅先生创作《阿Q正传》的意图可作如下陈述:着眼于启蒙,写出旧中国的人生,主要是广大受剥削压迫的劳动人民的苦难、悲愤而又愚昧落后的人生,希望改良这悲惨的人生,唤醒那沉睡的民众。 四、《野草》与《朝花夕拾》 《野草》和《朝花夕拾》在鲁迅的著作中,是最“个人化”的——一方面,散文文体就是“个人文学之尖端”;另一方面,又为现代散文创作提供了两种文体,即“闲话风”和“独语体”的散文。——这个方面也是显示了鲁迅“文体家”特色的。 ㈠朝花夕拾 文章文体: 《朝花夕拾》最初以“旧事重提”,这样的散文就模拟了儿时谈天的氛围,所以就规定这类散文的特殊氛围:自然亲切、和谐宽松,读者和作者每个人的地位都是平等的。通过作者和读者的精神对话:作者通过叙述自己生活和内心的秘密,引起读者共鸣,从而达到精神的互补和趋一。——这正是对“五四”时期盛行的,强制灌输的“布道”式、“演讲风”的历史性超越和否定。 文章情怀分析: 《朝花夕拾》展现的正是一个“人间至爱者”对人类生存的基本命题“爱”与“死”的童年体验和追忆与成年的思考。在对“爱”与“死”的“反顾”里,既弥漫着慈爱精神情调,也显露了作者最为柔和的一面,也内蕴这深沉和深刻地悲怆。两者构成了《朝花夕拾》的特殊韵味;也能在文章的嘲讽中,看到鲁迅杂文笔法向散文的渗透,体现了鲁迅现实关怀这一面。 文章风格: 其一、“五四”时期的散文小品普遍充斥着抗争的紧张气氛的时候,鲁迅先生能在纷扰中写出闲静从容的散文,体现了那个年代知识分子在精神上充满紧张、严峻的同时,也还有洒脱从容的一面。 其二、鲁迅的散文最大限度保留了生活语言的丰富性、生动性和复杂性,这自然又是从更好的发挥“心灵的文学”文学功能的目的上出发的。 ㈡野草 意识特征: “野草”的生存现状,鲁迅先生在《题辞》中是这样诠释的:“野草,根本不深,花叶不美,然而吸取露,吸取水……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野草和一切存在物一样在绝望中抗争,在死亡中永恒。这种对生命的绝对自信,对死亡加以肯定的生存勇气,是鲁迅先生生命哲学最有力的表达。 “人”的存在最终是一种来自内心世界的自我的精神存在,当这种存在受到非存在的外在处境的威胁、攻击、和摧毁时,“人”的生命状态就会转向焦虑和恐慌。 ②现实意义: 《野草》描述了外部环境下文明社会的解体、信念的倒塌和方向的缺失,作品表达了“人”在外部处境条件下的绝望之情,描述了存在者的“人”因绝望而焦虑,因焦虑而抗争的主观精神。 《野草》中“人”的焦虑就是对生存命运的恐惧而产生的,但这种焦虑不是消极的颓废,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