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权理论浅析婚姻问题 转

合集下载

婚姻关系的战略性分析

婚姻关系的战略性分析

婚姻关系的战略性分析(一)读了丁健抛妻弃子的事,希望她得到了应有的补偿。

还看到那个做了第三者的女主播(许戈辉)谈和丁健的“爱情”,感到可笑。

她难道不怕十年后老丁故伎重演?不过,这种现象的存在实在是有原因的。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只是想探讨一下对婚姻的看法。

如果对有些人有一点点的启发,我就很高兴了。

读MBA的一个很大的收获是学会以战略眼光来看待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如婚姻关系,无外乎就象我们一位教corporate finance的clinic professor说的,是infinite horizon prisoner's dilemma。

如果要在婚姻中立于不败之地,我认为Game Theory是必学的。

现在我就给大家针对婚姻关系科普一下。

首先,我们要提出几项假设。

1。

双方都是有理性的个体,这是说大家都具有一定智商,能够准确地估算出任何行为(自己及对方的)的后果(可以好,可以坏);2。

双方都只顾及自己利益,这就是说不会做出损己利人的事;这两项假设其实很符合现实,如果有人问“那么爱情呢?”我的忠告是千万别相信神话,不然你输定了。

还有,你不适合做business。

Game Theory很重要的一部分是预测双方的行为。

在一次性(没有重复)的游戏里,双方都有两个选择。

例如,下班后,先生可以和同事出去喝酒,很自在,也可以买一束玫瑰回家讨好太太;当太太的可以去逛街,也可以给先生买冰淇淋吃。

如果这是一次性的事件。

两个人都会选前一种行为。

理由是对先生来说,最好的结果是,他出去喝酒,太太买了冰淇淋。

最差的是,买了花,而太太去逛街,不买冰淇淋,这样他就亏了。

同样道理适用于太太。

所以俩人宁可做“creep, creep”,不会做“sweet, sweet”。

可是,婚姻是infinite horizon,至少也是长于一天。

所以,双方的行为会考虑到对下一次的影响。

这样对双方来说,最好的选择是collude,中文意思是共谋。

应用数学:理论与实际的完美“婚姻”——记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张晨松

应用数学:理论与实际的完美“婚姻”——记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张晨松

【创新之路】Way of Innovation俄国数学家罗巴切夫斯基曾经说,“不管数学的任一分支是多么抽象,总有一天会应用在这实际世界上。

”而应用数学,对于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张晨松来说,正是理论与实际的紧密结合,是一场正在不断完善的完美“婚姻”。

他认为,应用数学的目标是要“直接或间接地为解决实际问题服务”,不仅如此,他还说:“用应用数学来服务社会承载着我内心深处的价值观”。

偶遇“优化”,人生抉择1998年,张晨松在南京大学数学系念大三。

那个时候的他,对数学并没有太大的兴趣,对以后的就业前景也有些迷茫。

他对计算机的课程比较感兴趣,考过了计算机三级,拿到了高级程序员等证书,计划毕业后从事I T行业。

但就在本科最后1年,张晨松接触到何炳生教授的一门选修课——“数值最优化方法”。

在这门课上,他了解到计算数学在很多实际问题中的作用,对应用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最终决定留在南京大学读研究生。

2002年,张晨松硕士毕业,赴美攻读博士。

2007年,张晨松在美国马里兰大学获得应用数学博士学位,此后在美国宾州州立大学数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在美国近十年的学习和工作,对张晨松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出国读书改变了我对很多问题的看法。

这不是因为国外的教育水平比国内高,事实上,国内研究生教育的水平近年来提高得很快。

”张晨松解释道,“最大的不同在于学术氛围和教学理念。

美国高校的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师生之间的交流相对更加轻松。

而且,很多课程都强调知识的应用能力。

”随着中国的发展,出国留学在很大程度上更侧重于开阔眼界、锻炼能力、培养多元化的态度。

张晨松的博士论文研究方向是抛物型积分微分方程与变分不等式的先验误差估计、后验误差估计、时空网格自适应和快速求解算法,并将这些理论结果推广到一类变分不等式问题。

此后,他将这些结果进一步推广到包含积分算子的变分不等式问题上,并研究自适应方法在美式期权定价问题中的应用。

博士后期间,张晨松师从宾州州立大学的许进超教授,主要从算法和实现两个角度研究自适应网格加密、数值积分误差、快速求解器对欧拉—拉格朗日方法的影响,并将该方法应用于求解粘弹性流体模型上。

稳定婚姻问题与匹配理论

稳定婚姻问题与匹配理论

稳定婚姻问题与匹配理论稳定的婚姻关系是许多人向往的目标,然而,实现这一目标并不容易。

婚姻关系的稳定性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匹配理论在帮助人们建立稳定婚姻关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探讨稳定婚姻问题与匹配理论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一些建议,帮助人们维持健康稳定的婚姻关系。

首先,匹配理论认为,人们在寻找伴侣时会倾向于选择与自己相似的人。

这种相似性包括个人特质、兴趣爱好、价值观念等方面。

因此,在婚姻关系中,双方之间的相似性可以促进互相理解和沟通,减少冲突和误解的发生。

例如,如果夫妻双方在性格上有相似之处,他们更容易互相包容和谅解,从而建立更加稳定的婚姻关系。

其次,匹配理论也强调了双方在关键问题上的匹配度。

这些关键问题可以包括对婚姻的期望、对子女教育的观念、对财务管理的态度等方面。

如果夫妻双方在这些关键问题上存在较大的分歧,很可能会导致婚姻关系的不稳定。

因此,在建立婚姻关系时,双方应该充分沟通,认真对待这些关键问题,确保双方在重要事项上有相同或者相近的看法。

另外,匹配理论还指出,双方的互补性也可以促进婚姻关系的稳定。

互补性指的是在某些方面双方存在差异,但这些差异可以互相补充,使得双方更加完整。

例如,如果一方擅长理财管理,另一方擅长家庭照顾,他们可以互相协作,共同应对家庭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这种互补性可以加强夫妻之间的合作与信任,从而促进婚姻关系的稳定性。

此外,匹配理论还提醒人们要注意双方的互动模式对于婚姻关系的重要性。

互动模式指的是夫妻双方在日常生活中的相处方式,包括沟通方式、冲突处理方式、支持与关怀的表达方式等。

如果夫妻双方的互动模式存在问题,比如缺乏沟通、处理冲突方式不当等,很可能会导致婚姻关系的不稳定。

因此,双方应该重视自己的互动模式,学会与对方有效沟通,善于解决冲突,展现支持与关怀,从而促进婚姻关系的和谐与稳定。

总的来说,稳定的婚姻关系是建立在双方良好的匹配基础上的。

匹配理论提供了一些有益的指导原则,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维护自己的婚姻关系。

新婚姻法辩论赛 整理

新婚姻法辩论赛 整理

争论的要点1,婚姻法新司法解释的出台是否使女性的婚恋观有所改变?第一,妻子更被动。

女人在经济上更被动。

如今的职场,男人的工资普遍要比女人更高,所以,婚前买房大多是婆家和男性来承担。

如今,不仅逼得女人在家庭中越来越被动。

女人辛苦持家,生孩子,侍奉公婆,你不能有抱怨,还得担心哪里伺候不周,否则就下岗,下岗了也没赔偿啊。

最后年老色衰离了婚。

对不起,房子是人家男人婚前买的,没你份儿。

那婚后共同财产倒可以共享?但普通人家有多少婚后财产?大都培养孩子了。

也就是说,女人,你白当了几十年的保姆,白白陪睡了男人几十年。

妻子的地位,摆明了还不如职业小姐吗??第二,出轨率上升,尤其是男人出轨。

给第三者的分手费,老婆有权要回来,这说明,男人出轨的代价会减小,为男人包二奶扫清了障碍,男人完全可以玩了白玩;就算离婚也没关系,不用跟妻子分房子,这势必会滋生越来越多的出轨男人。

个人认为,“给第三者的分手费,老婆有权要回来”这条纯属扯淡,这可能吗,执行得了吗?这分明是挑起女人的战争。

男人给第三者的钱,通常没有借条或者证据的,同时,具体数目多少老婆也未必知道,再说了,要人家吃进去的吐出来,这容易吗?第三,离婚率上升。

正因为,男人出轨的代价变小,男人离婚的代价会减小:婚前男人自己买的房子归男人,婚前男人父母给其买的房子也归男人,离婚时女人没份。

同时,丈夫送给老婆的房子只要没过户就可以反悔,男人因为妻子不生孩子就可以合法离婚,这些都可能加深夫妻矛盾,从而导致离婚率将会大幅上升。

第四,生儿生女的父母压力一样大。

婚前房产归自己,这说明:女孩子有一个能付房子首付的父母是多么重要。

寒门难出贵子,寒门别想攀高枝,攀了高枝人家的财产也与你无关。

这逼得女方的父母也很有压力。

之前,生儿子的父母会觉得压力大,攒钱买房子娶媳妇而。

如今,女儿再也不是招商银行,则是建设银行。

生女儿的父母压力也变大了。

这种情况下,逼得女儿的父母也要掏钱赞助买房子。

第五,女人自己买花戴,女强人更多。

离婚协议书中的员工期权如何分割

离婚协议书中的员工期权如何分割

离婚协议书中的员工期权如何分割在当今社会,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职场环境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公司采用员工期权作为激励员工的方式。

而当夫妻走到离婚这一步时,员工期权的分割往往成为一个复杂且棘手的问题。

那么,离婚协议书中员工期权究竟该如何分割呢?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员工期权。

员工期权是公司给予员工的一种未来购买公司股票的权利,通常在一定的条件下,如工作年限、业绩达标等,员工可以按照约定的价格购买公司的股票。

这种期权在未来可能具有相当大的经济价值,但在当下,它往往只是一种潜在的权益。

在离婚案件中,判断员工期权是否属于夫妻共同财产是分割的前提。

一般来说,如果员工期权是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获得的,且获得期权的过程中,夫妻双方的共同努力或其中一方的支持对另一方的工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那么通常会被认定为夫妻共同财产。

但如果员工期权是在婚前获得,或者是在婚后通过明确的个人赠与、继承等方式取得,并且有相关的证据证明其为个人财产,那么则可能不被认定为夫妻共同财产。

确定了员工期权属于夫妻共同财产后,接下来就是如何分割的问题。

常见的分割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一种是直接分割期权。

这种方式相对简单直接,但操作起来可能较为复杂。

因为员工期权往往有一定的行权条件和限制,例如工作年限、业绩要求等。

如果在离婚时直接分割期权,需要明确双方的份额,并在公司的规定和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办理相关的变更手续。

但需要注意的是,有些公司可能不允许这样的直接分割,或者存在其他限制条件。

另一种方式是协商确定期权的价值,然后由一方给予另一方相应的经济补偿。

确定期权价值时,可以参考公司的财务状况、市场行情、同行业类似期权的价值等因素。

这种方式的优点是避免了直接分割期权可能带来的复杂手续和公司的限制,但缺点是期权价值的评估可能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和争议。

还有一种方式是等待期权行权后再进行分割。

也就是说,在员工满足行权条件并实际行权后,根据当时的股票价值进行分割。

这种方式的好处是分割的价值相对明确,但等待的时间可能较长,且期间存在股票价值波动的风险。

基于稳定婚姻问题的最大权匹配模型分析

基于稳定婚姻问题的最大权匹配模型分析

基于稳定婚姻问题的最大权匹配模型分析稳定婚姻问题(Stable Marriage Problem)是一个经典的组合优化问题,最早由美国数学家D.Gale和L.S.Shapley于1962年提出,它解决的是在配对过程中如何以最优的方式匹配男女双方,使得不存在任何一对男女在匹配过程中想要放弃自己当前的匹配并改匹配到对方。

该问题可以用一个图论模型来表示,其中男性和女性分别被表示为两组节点,边代表男性对女性的偏好程度。

假设有n个男性和n个女性,每个人按照自己对异性的喜好对另一组进行排序。

稳定婚姻问题的目标是找到一个稳定的匹配,即不存在双方有更高偏好的配对。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使用最大权匹配模型(Maximum Weight Matching)。

最大权匹配是一种图论算法,它的目标是找到图中权重之和最大的边集合,使得没有两个边共享相同顶点。

首先,我们需要建立一个稳定婚姻问题的图模型。

假设有两组顶点,男性集合M和女性集合W,共有n个顶点。

每个男性对女性的偏好程度可以表示为一个n×n的矩阵,矩阵中的元素表示男性对女性的排名。

同样,每个女性对男性的偏好程度也可以表示为一个n×n的矩阵。

接下来,我们需要使用最大权匹配算法来找到一个稳定的匹配。

最大权匹配算法采用了增广路径(Augmenting Path)的思想来不断寻找能够增大匹配权重的路径。

具体步骤如下:1. 随机选择一个男性,并让他向他排名最高的女性求婚。

如果女性尚未被任何男性求婚,或者她对当前求婚的男性更有好感,则将她与该男性匹配。

2. 如果女性已经与某个男性匹配,但是她对当前求婚的男性更有好感,则她与当前匹配的男性分手,与新的男性匹配。

3. 重复进行步骤1和步骤2,直到每个男性都结束了求婚。

4. 检查当前匹配是否稳定。

如果存在一对男女,他们彼此都有更高偏好的配对,那么该匹配不是稳定的。

5. 如果当前匹配是稳定的,则算法结束。

否则,从不稳定的一对中选择一个男性和女性,将他们分开,并再次进行求婚。

婚恋家庭矛盾总结

婚恋家庭矛盾总结

婚恋家庭矛盾总结引言婚恋家庭矛盾是指在婚姻关系和家庭生活中出现的各种冲突和矛盾。

在现代社会,婚姻家庭矛盾成为了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

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家庭结构的多样化,婚恋家庭矛盾也呈现出多样化、复杂化的趋势。

本文旨在对婚恋家庭矛盾进行总结,分析其原因和解决方法,以期为人们解决婚恋家庭矛盾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婚恋家庭矛盾的主要原因1. 沟通不畅婚恋家庭矛盾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良好的沟通。

夫妻之间或家庭成员之间缺乏有效沟通的情况下,难以理解对方的需求和想法,造成误解和猜测。

沟通不畅会导致感情疏远,甚至产生争吵和冲突。

2. 价值观差异夫妻双方的价值观差异也是婚恋家庭矛盾的一个常见原因。

不同的背景和成长环境,造成了每个人对于婚姻和家庭的理解和期望有所不同。

当双方无法达成共识或妥协时,就容易产生矛盾和冲突。

3. 经济压力经济压力是导致婚姻家庭矛盾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在现代社会中,经济条件与婚姻关系密切相关。

当夫妻双方面临经济困难或分配不公时,会导致家庭内部紧张和矛盾。

经济压力对婚姻和家庭的稳定产生了重大影响。

4. 家务分工不均不合理的家务分工也是导致婚恋家庭矛盾的常见原因之一。

过于重的家务负担会导致一方疲于奔命,产生压力和不满。

而另一方可能因为缺乏对家务的认同感而懒散或逃避责任。

家务分工不均会引发夫妻之间的不满和争议。

婚恋家庭矛盾的解决方法1. 加强沟通加强沟通是解决婚恋家庭矛盾的关键。

夫妻双方或家庭成员应该通过坦诚、真诚的交流方式,表达彼此的需求和关切。

理解和尊重对方的观点,寻求共同的解决方案,避免用冷漠和攻击的态度对待对方。

2. 建立良好的家庭价值观建立良好的家庭价值观对于预防和解决婚恋家庭矛盾至关重要。

夫妻双方要明确彼此对于婚姻和家庭的期望和价值观,并逐渐建立起共同的家庭核心价值。

这需要双方的共同努力和妥协,以达到相互尊重和和谐共处的目标。

3. 讨论和协商经济问题经济问题在婚恋家庭矛盾中常常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婚姻匹配研究:理论与实证

婚姻匹配研究:理论与实证

婚姻匹配研究:理论与实证婚姻匹配研究是指研究人们在选择配偶时的决策过程以及影响这一决策过程的因素。

婚姻匹配研究涉及到各种理论和实证研究,帮助人们了解婚姻匹配的模式与机制。

在中国,婚姻匹配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传统上,父母在孩子的婚姻选择中起着重要作用,他们会考虑许多因素,如社会地位、经济条件、教育背景等。

随着时间的变化和社会的发展,个人选择的权利逐渐增加,自由婚姻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

婚姻匹配研究帮助我们理解这一转变的背后原因,并探索是否存在普遍适用的匹配模式。

婚姻匹配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理论是资源交换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婚姻是一种交换关系,通过婚姻,个体可以获得资源与回报。

资源包括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资本。

根据资源交换理论,个体选择配偶的决策取决于配偶能够提供的资源以及个体能够提供的资源。

经济条件、教育背景和社交能力等因素对婚姻匹配起到重要作用。

另一个重要的婚姻匹配理论是同婚配理论。

同婚配理论认为,个体在选择配偶时倾向于选择与自己相似的人。

这种相似性可以是基于个体的人格特征、兴趣爱好、价值观等。

同婚配理论认为,相似性可以促进夫妻之间的理解和沟通,构建稳定的婚姻关系。

人们在选择配偶时会倾向于选择与自己相似的人。

除了理论研究,实证研究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关于婚姻匹配的有价值信息。

一些实证研究发现,教育程度、职业地位和收入等因素对婚姻匹配有重要影响。

一项对中国城市居民的研究发现,教育程度越高的人越倾向于选择教育程度相似的配偶。

一些研究还发现,共同的背景和价值观对婚姻关系质量和稳定性有重要影响。

一项研究发现,宗教信仰相同的夫妻比宗教信仰不同的夫妻更容易实现婚姻稳定。

婚姻匹配研究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领域。

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婚姻匹配的模式与机制,为人们提供有益的婚姻选择建议。

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和发展,婚姻匹配研究也需要不断更新和深化,以适应不同社会环境下的需求和挑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婚姻之实物期权浅论
婚姻乃人生大事,不可不谨慎为之;而为谨慎从事,又须知婚姻为何物。

然而,如何来理解婚姻?就此等论题,必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可期有统一的观点。

经济学家迪克西特与鲁宾菲尔德著有《不确定性下的投资》一书,其中阐发“实物期权”理论,详论不确定性下的投资原则。

婚姻与投资相差甚远,自不可相提并论。

然而,若从实物期权理论的视角看,两者却有异曲同工之妙。

本文尝试以实物期权理论探析婚姻之事,以供各位“茶客”品鉴。

为理解实物期权,不妨考虑任何一种存在收益不确定性的投资行为。

依惯常的“净现值”分析法,倘若某项潜在投资的预期净现值为正,即可取之如珠玉;倘若持有某项投资的预期净收益为负,则需去之若粪土。

就多数情形而言,人们自可将净现值法奉为投资决策之圭臬。

然而,由实物期权理论可知,倘若投资决策兼具“不可逆转性”和“可递延性”两个特性,净现值法就开始失效,因为此时投资行为具有等待价值。

所谓“不可逆转性”,是指投资决策一旦做出,就覆水难收,或者说,若要逆转投资决策,就需支付额外成本,而此等成本越高,投资决策的不可逆转性也就越强。

所谓“可递延性”,是指投资决策并非“机不可失,失不再来”,而是可以现在出手,亦可将来出手的。

给定投资兼具“不可逆转性”和“可递延性”,实物期权理论可得如下两个推论:其一,即便某项潜在项目的预期净收益为正,立即投资也不一定是最好的。

由于收益是不确定的,而投资一旦做出就难以收回,等等看或许可以避免陷入一些收益率很低的状态。

所以,只有当预期收益率足够高或高于某个阈值时,比之于稍许等待一下,立即购买才是划算的。

其二,即便继续维持项目的预期净现值为负,立即放弃也不一定是最好的。

由于收益是不确定的,而一旦放弃就不能无成本重新开工,等等看或许可以碰到峰回路转的机会。

所以,只有当预期收益率足够低或低于某个阈值时,比之于稍许等待一下,立即放弃才是划算的。

基于上述阐释而不难发现,我们完全可以借用“实物期权”理论来考察婚姻问题。

婚姻关系有“单身”和“在婚”两种法定状态。

从法律角度看,两种婚姻状态必是相互排斥的。

任何人不可能既是“单身”的,又是“在婚”的。

然而,借由“结婚”和“离婚”两种婚姻决策,上述两种婚姻状态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单身”者,可以通过“结婚”而转入“在婚”状态;而“在婚”者,亦可以通过“离婚”而恢复单身状态。

婚姻决策的“实物期权”性质体现于如下三点:第一,不管是单身者,还是在婚者,他们从婚姻关系中得到收益都具有不确定性,而这种不确定性的源泉,可以是心理的,可以是生理的,也可以是物质的。

第二,婚姻决策是可以递延的。

至少就意愿而言,单身者可以选择立即结婚,也可以选择继续维持单身的状态;而在婚者可以选择立即离婚,也可以选择继续维持在婚的状态。

单身者选择结婚就相当于实施了其“结婚期权”,但同时又获得了“离婚期权”;在婚者选择离婚就相当于实施了其“离婚期权”,但同时又获得了“结婚期权”。

第三,不管是结婚还是离婚,婚姻决策至少具有部分的不可逆转性。

给定一夫一妻制,跟某人结婚,就必然放弃与他人结婚的机会;换言之,要与他人结婚,就必须先与当前配偶离婚,而离婚是有成本的。

按照实物期权理论的逻辑,就单身者而言,即便与某人结婚所得收益高于单身收益,立即结婚也并非最优的选择,等等看或许可以碰到更加心仪的婚配对象。

然而,给定立即结婚的收益高于单身收益,等待也是有成本的。

是故,即便当前婚配对象并非完美,等待也难觅“白马王子”或“白雪公主”,实施结婚期权就是
单身者的最优选择。

同理,就在婚者而言,即便从当前婚姻不再满意,立即离婚也并非最优的选择,等等看或许可以见到柳暗花明的时候。

然而,给定维持当前婚姻的收益低于单身的收益,凑合也是有成本的。

是故,倘若在婚者对当前婚姻忍无可忍,离婚也就成了最佳的选择。

由是观之,婚姻关系乃是“结婚期权”和“离婚期权”嵌套而成的动态关系。

永远单身者,即是从未实施结婚期权者;从一而终者,即是实施结婚期权而从未实施离婚期权者;再婚者,即是先实施结婚期权,又实施离婚期权,而又实施结婚期权者。

如此等等。

以此嵌套关系而不难发现,倘若离婚之净收益不低,则结婚就不必太过谨慎。

反言之,倘若离婚之收益极低,则结婚就必须慎之又慎。

不难理解,离婚成本越低,离婚之净收益越高;而再婚收益越高,离婚之净收益也越高。

俗话说: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

为何?乃是因为:计划经济下,男人改行难;封建社会中,女人改嫁难。

此处单说女人改嫁。

讲到此处,不禁想起京剧《马前泼水》的“逼休”片段,即便凶悍如崔氏,若无朱买臣一封休书,要另攀高枝也无从谈起。

再者,世人皆言潘金莲淫荡,伙同奸夫西门庆毒死武大郎。

鄙人无意为潘金莲翻案,但各位“茶客”不妨设想,倘若潘金莲能与武大郎轻松解除婚约,情形结局又会如何?话分两头说,儒家伦理崇尚三从四德,而女人受颇多精神束缚。

为贞洁从一而终,乃是儒家传统下的烈女梦想。

由此,即便“嫁了个夫婿是乌龟”,却也忍辱负重;即便遭受惨烈“家暴”,却也无可奈何;即便活而守寡,却也矢志不渝。

或有人问:既然古时离婚如此之难,为何女人却结婚甚早,与事实相悖,理论岂不谬哉!这看似矛盾,实则不然。

为何?乃是因为以前的婚姻,多为包办,女人并无选择之权利。

为强化佐证,再从反面论述。

当今之时,道德开化,移风易俗;离婚改嫁,不再是“有辱家门”的事情,而娶离婚之女,也不复有“家门不幸”的高度。

不难推理,此等变化必然提高实施离婚期权的收益,离婚也就随之而司空见惯了。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此乃人之常伦。

但现在,若环顾四周,便可见剩男剩女无数,女有“三高”人群,而男有“钻石王老五”。

按理说,此等人中龙凤,作为婚姻市场的“香饽饽”,该早被哄抢一光才对,却为何变成剩男剩女?就此现象,自然有多种解释。

譬如说,此乃婚恋观念变化使然,以前是先婚而后性,而现在人心不古,可有性而无婚。

本文并不否认此等解释,但试图从期权理论提供一孔之见。

所谓期权,乃是一种选择权;而不确定性的程度越高,则选择或等待的价值也越高。

不难发现,“钻石”们、“三高”们往往都有很广的交际面,因而随时可能会碰到更为合意的婚配对象;换言之,他们实施结婚期权的阈值就非常高,自然不会轻易结束自己的单身生涯。

同理,交际范围拓展亦可视为当今离婚率上升的促生因素。

如前述分析,在婚者手握离婚期权,而是否真的实施此种期权,需视当前婚姻收益与离婚收益的相对大小而定。

可以断定,交际面越广,在婚者越有可能遇到更为心仪的婚配对象;倘若真的遇到相见限晚的知音,抛家舍子或许就在所难免。

最近,国家颁布《婚姻法》修正案并实施细则若干,引起社会广泛争议。

凤凰卫视《一虎一席谈》录制专门节目,其中专家学者,普通民众,皆各抒己见,争辩甚是激烈。

争辩焦点之一,乃是新法主张婚前财产公证,若非另有约定,夫妻一方凡婚前公证之私有财产,并不随缔结婚约而化为夫妻双方之共同财产。

支持新法者有之,认为新法与国际接轨,秉承公平原则,鼓励有劳而获,可防止“谋利婚姻”大行其道,有助于婚姻回归感情本位。

反对新法者亦有之,认为新法貌似公平,实则不然。

原因:家庭分工,男女有别;男主外,赚钱谋利,积累技能,广结人脉,是故身价与日俱增;女主内,柴米油盐,含辛茹苦,年长色衰,是故身价与日俱降。

倘若有朝一日,男人变心,“小三”篡位,落得个人财两空,怎—个惨字了得!夫妻财产共有,于理则鼓励家庭有效分工,于情则补偿女方青春,其何错之有?
就此新法与上述争辩,如何评价?显而易见,婚前财产公证避免了“见面分一半”的可能,必然降低了离婚成本。

是故,由婚姻之实物期权理论可知,新法推行,必然推高离婚率。

但也正因如此,新法推行也有助于消灭“钻石”王老五和“三高”人群,会使其更快进入婚姻殿堂。

新法推行,只是增加婚前财产公证之权利,并不禁止夫妻共享婚前财产之选择。

是故,若夫妻约定共享婚前财产,则更显其感情之珍贵。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想共享婚前财产者,自可寻愿意共享婚前财产者;财产共享,可促家庭分工,合情合理。

不想共享婚前财产者,自可循不愿共享婚前财产者;夫妻虽亲,却财产分明,亦不失为先小人而后君子的完全之计。

倘若一方想共享婚前财产而另一方却坚决不从者,则道不同不相为谋,及早散伙为善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