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超越性价值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观点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观点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一种谦虚、宽容、尊重他人权益的观点。
它源自于《论语·子贡篇》中孔子的一句名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句话意在教导人们应当以自己不愿意接受的待
遇或对待方式,来对待他人,避免伤害他人的权益和感受。
这个观点的核心是反映了一种基本的道德原则,即要求我们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尊重其人格和权益,不要对别人做出我们不希望自己遭受的行为。
它要求我们善待他人,不侵害他们的生命、财产、自由和尊严。
这种观点的提出,通过引导人们具备自我约束、关心他人的品质,促进了和谐、公正和友善的人际关系。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观点的核心理念是公平、平等和尊重他人。
我们往往会希望别人尊重我们的权益和尊严,因此我们也应当给予他人同样的待遇。
它要求我们不要因为自己的特权或利益而侵犯他人的权益,要设身处地地考虑他人的感受和权益。
这种观点强调了人与人之间应该平等对待,不应该以自己的利益为中心,而是要关注他人的需求和利益。
总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观点是一种尊重他人、弘扬道德和维护公正的价值观。
它鼓励人们在行为上遵循基本的道德原则,尊重他人的权益和尊严。
这种观点的践行可以促进和谐、公正和友善的人际关系,构建一个更加和平与美好的社会。
也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也谈“⼰所不欲,勿施于⼈”2019-05-26《新京报》2013年7⽉6⽇和13⽇分别发表了两篇观点对⽴的⽂章:张耀杰的《⼰所不欲,勿施于⼈的逻辑陷阱》和徐友渔的《⼰所不欲,勿施于⼈是普世准则》。
张耀杰先⽣认为“⼰所不欲,勿施于⼈”是⼀个逻辑陷阱,从中可以演绎出为封建专制服务的纲常伦理和吃⼈的道德原则。
⽽徐友渔则认为,张耀杰在论述时,将“⼰所不欲,勿施于⼈”置换为另⼀个肯定性的命题——⼰之所欲,施之于⼈,他说这是将两个命题混在⼀起,偷换了概念。
我对中国传统⽂化问题很有兴趣,尤其愿意利⽤⼀切机会对它的弊病进⾏批评。
我与张耀杰先⽣有着相似的观点,只是论述⽅法和插⼊点有所不同,⽽对后者的观点——“⼰所不欲,勿施于⼈是普世准则”持完全否定态度。
我认为,“⼰所不欲,勿施于⼈是普世准则”,这个说法就好像是说“《论语》可以作为建设现代社会的基⽯”⼀样荒谬。
其实中国本来就有这样雷⼈的说法——“半部论语治天下”,只是如此所治理的“天下”⽆⼀例外地都先腐朽⽽后灭亡掉了。
先说说什么是普世准则,按照著名宪政学者胡觉照先⽣的说法,⼈权、⾃由、平等、民主的总和,就是普世准则,即适合于地球上所有国家乃⾄全⼈类的基本准则。
我很认同这个观点。
不少中国⼈有这么⼀个特点,⼀看到⼈家有了什么好东西,就不屑⼀顾地说,中国早就有那个玩意了——西⽅⼈有枪炮,中国⼈早就发明了⽕药;西⽅⼈发现了氧⽓,中国⼈早就发现了“阴⽓”,西⽅⼈发明了钞票,中国⼈早就使⽤过交⼦,等等。
于是这个普世准则也不例外,中国⼈的⼰所不欲,勿施于⼈与它就是⼀码事。
“⼰所不欲,勿施于⼈”这句话很明⽩⽆误,它的意思是指:⾃⼰不想要的东西,切勿强加给别⼈。
这是孔⼦回答⼀个学⽣时的语录。
⽣活中⼏乎每⼀个遵循道德法则的⼈都能说出这样内容的话,只不过这句话出⾃中国的孔⼦之⼝,就成为了神圣的格⾔了。
但是普通⼈⽣活中的格⾔也好,真知灼见也好,与⼈类的最⾼智慧相⽐,还是很有差距的。
即如普世准则,它不是那四个汉字或者⼏个洋⽂单词的简单堆积,它也不是卢梭的⼀个灵感的直接转化物。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感悟儒家的宽恕之道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感悟儒家的宽恕之道《论语》有一段近似白话的对答,非常有名。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伏尔泰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八个字,称为“人类的法典”。
这句话不仅被写入了1793年的法国宪法,也被写进了1993年的《全球伦理宣言》。
这便是儒家的“恕道”,“恕”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一种宽容精神。
孟子对“恕道”有过论述:“万物皆备于我矣。
反身而诚,乐莫大焉。
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这句话的意思是:万物都为我准备好了。
通过反省自身而抵达真实,没有比这更快乐的了。
努力按推己及人的恕道去做,追求仁的道路没有比这更近的了。
从这句话能看出,孟子不仅认为个人应遵循恕道,他甚至把这种关系上升到了宇宙论,并以“真实”为原则来讨论“恕”的价值。
孟子认为,恕道不仅是人己的沟通原则,更是物我一体的法则,是抵达仁的最近的路。
儒家把“恕道”当作构建社会秩序的目标。
儒家的恕道,是中国人应对公共生活的一种创造,更是一门艺术。
它意味着人们不再是明争暗斗、貌合神离,而是肝胆相照、精诚合作;它意味着社会能容忍不同声音,而不用担心迫害和压制;它意味着政府行为不再喜怒无常、变幻不定,而是更富有人性和温情,与民众保持良好的互动关系;它意味着民众与执政者能共同走上共谋国是的舞台,每个人都可以在公共事务中都体会到个人的尊严。
这便是儒家追求的“仁”的境界。
子贡问过孔子,如果有人能对民众大方地施与和救济,应该算是“仁”了吧?孔子认为根本算不上,他对“仁”的回答有12个字:“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认为仁者,只要自己想立的,便也帮助人能立;自己想达的,便也帮助人能达。
这里说的仍然是推己及人的思想。
对于恕道,儒家有过反复强调。
比如《论语》中子贡说:“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
”这里的“加”是强加之意,意思就是:我不想别人强加给我的,我也不会强加于别人。
《中庸》也强调:“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其实表达的都是一个意思。
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矛盾和冲突,而这些问题很多时候都源于人们缺乏理解和尊重他人的能力。
而“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古老的道德原则,告诉我们应该以同样的态度对待他人,不要给予别人自己不希望受到的待遇。
本文将就这一道德原则进行深入探讨,分析其背后的含义和实践意义。
首先,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原则告诉我们,我们应该对别人给予尊重和理解的同时,也应该希望自己能够得到同样的待遇。
比如,如果我们不愿意被人辱骂,那么我们也不应该轻易地去辱骂他人;如果我们希望别人尊重我们的隐私,那么我们也应该尊重他人的隐私。
只有这样,才能够建立起平等和和谐的人际关系。
其次,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原则还提醒我们,在与他人沟通和交往的过程中,要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尽量理解对方的感受和需求。
我们不应该把自己的价值观和期望强加给他人,而是要尊重他人的差异和选择。
比如,有的人喜欢独处,享受一段宁静的时光,我们应该尊重他们的选择,而不是嘲笑他们的孤独;有的人对于金钱和物质追求并不看重,我们也应该尊重他们的生活方式,而不是把自己的标准强加给他们。
另外,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原则在社会层面上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们身处一个多元、复杂的社会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背景和经历,有着不同的文化和信仰。
在与他人交往时,我们应该尊重这些差异,不偏见,不歧视,不嘲笑。
只有通过理解和包容,我们才能够建立起一个更加和谐、包容的社会。
此外,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原则还对我们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当我们懂得尊重和理解他人时,我们也会获得更多的理解和尊重。
只有当我们真正理解和善待他人时,我们才能够得到更多的友谊和支持。
而这些友谊和支持将会成为我们成长道路上的动力和支撑。
综上所述,“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道德原则在日常生活中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和实践意义。
无论是在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交往中,还是在社会层面上的互动中,我们都应该遵循这一原则,用理解和尊重去对待他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理解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理解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中国古语有句老话叫“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按照道理,每个人都应该遵守这句老话。
那么,为什么这句话要被记录下来,历史的长河中飞舞着它?
首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也被称为“金科玉律”,意思就是尊重别人,不要做自己不愿做的事情,尤其是说话、做事。
当我们内心对一件事情没有兴趣或者反对时,我们就应该用另一种方式做出选择,而不是强迫别人做出同样的选择,这样才能达到互相尊重、友好相处的目的。
其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一种自我保护,它告诉我们,不要在别人面前暴露自己的弱点,不要让自己受到不必要的伤害。
比如有些人会把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强加给身边的朋友,这种行为只会让朋友感到被忽视,最终也只会让他们互不信任。
第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一种道德操守,它可以让我们理解别人,做出正确的选择,尊重他们的意见,并且把握与他人交往时的良知。
从这个角度来看,这句话就充当了社会道德的坚实后盾。
总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一句蕴含着一种共同道德的古老格言。
它能够提醒我们尊重他人,保护自己,并且遵守社会道德,以此来促进和谐的社会环境。
只有当大家都遵守这样的规则,才能让每个人都有自由自在的生活。
- 1 -。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什么意思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什么意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可以说这一句话贯穿了整个古代文明史。
他深刻地体现出了中国古代先贤的高尚情操和崇高品质,同时也反映了孔子在哲学思想上和道德修养上的见解。
我们只有用心去揣摩,才能真正领会其内涵与意义。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精髓重的礼仪之邦,悠久的历史文化,使得我们祖辈流传下来许多优秀而宝贵的财富。
为了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推动青少年素质教育发展进步,让更多的家庭受益,也使得每位公民都参与到行动当中,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提升班级凝聚力,增强团队合作精神。
新学期伊始,根据教育局及学校工作安排,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因此本着活跃校园气氛,陶冶师生性情,充分利用和挖掘有限资源、拓宽宣传渠道、创造校外文明环境等方面考虑,在广泛征求全校各处室意见后,特制定学校第十四届艺术节、秋季运动会及秋游活动计划。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精髓。
然而我却对这种行为感到羞愧难当,并认识到自身存在很大问题,自责,在同学们面前我简直无地自容。
没有注意自己的形象和言语,竟把脏水泼向毫不相干的陌生人。
由此引起众怒,被指责成没有礼貌。
其实平日里别人就曾告诫过我:要做一名诚信守纪的学生。
虽然知错改错是件好事,但由于思想觉悟低,我仍固执地坚持着:己所不欲,何必施于人呢?正是因为这样的愚昧思想,导致今天的结果。
事后仔细回想了下事情经过,才恍然大悟!原来错误的根源是从自身上找的啊!这也给我敲响了警钟,如果继续犯错那么将永远停留在此。
老师常跟我们讲要做个诚信的孩子,而诚信是什么?它并非简单的忠厚老实,也绝非故弄玄虚,这其中包含了严格的道德规范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孔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孟子亦云:“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
”诚信就是诚实无欺,表里如一,是待人处事的基本准则,立身兴业的行为准则。
诚信乃人之立世之本,若失去了诚信将寸步难行。
做为中学生应该以《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
对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理解

对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理解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一句古老的至理名言,它告诫我们
在与他人相处时要谨慎行事,不要对别人做出自己不愿意接受的行为。
这句话所蕴含的道理是深刻而普适的,它提醒我们要尊重他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
首先,这句话教导我们要善待他人,因为我们自己也希望得到
善意的对待。
我们都希望别人对我们友善、体贴,因此我们也应该
对他人怀有同样的善意。
无论是在言语上还是行为上,都要遵循这
个原则,不做出伤害他人的行为。
其次,这句话也提醒我们要尊重他人的权利和感受。
我们每个
人都有自己的思想、情感和需求,我们应该尊重他人的独特性,不
要随意干涉他人的生活和选择。
在与他人交往时,要学会倾听和理解,尊重他人的意见和决定。
此外,这句话也提醒我们要以身作则,做一个懂得尊重他人的人。
我们要在自己的行为中体现出对他人的尊重和关爱,不要以自
我为中心,而是要考虑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只有自己做到了,才能
要求别人也尊重自己。
总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一条道德准则,它教导我们要善待他人,尊重他人,体谅他人。
只有在与他人相处时,我们才能真正实现和谐共处,创造美好的社会环境。
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牢记这句至理名言,用行动诠释它的真谛。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兴评述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兴评述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们常说“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表达的是对待他人的态度和行为准则。
它强调了我们应该尊重他人的感受和权益,不要对别人做自己不愿意接受的事情。
这个原则在生活中的各个方面都有体现,无论是个人关系、工作环境还是社会互动,都应该遵循这个道德准则。
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个人关系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们每个人都希望受到他人的尊重和关爱,因此我们也应该对别人怀有同样的态度。
例如,在家庭中,如果我们不喜欢被人打扰或干扰,那么我们也应该尊重他人的个人空间,并避免过分干涉他人的生活。
在友谊关系中,我们应该待人真诚、宽容和友善,不要对朋友说伤害他们感情的话语,也不要做让他们感到不舒服的事情。
只有在我们以尊重和关爱对待他人的同时,才能建立起健康、和谐的个人关系。
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工作环境中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工作中,我们应该尊重他人的工作任务和职责,不要给他们增加不必要的负担。
我们也应该遵守工作规则和职业道德,不要做出违反道德和伦理的事情。
例如,如果我们不喜欢别人拖延工作,那么我们也应该尽量避免自己的拖延行为,不要给他人带来不便。
此外,我们还应该给予他人足够的尊重和认可,不要嘲笑或贬低别人的工作成果。
只有在共同遵守工作规则和尊重他人的基础上,才能建立起高效、和谐的工作环境。
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社会互动中也非常重要。
我们生活在一个多元化的社会中,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背景、经历和观念。
我们应该尊重他人的信仰、文化和生活方式,不要对他人进行歧视或偏见。
我们应该倾听他人的意见和需求,尽量满足他们的合理诉求。
例如,在公共场所,我们应该遵守公共秩序,不要大声喧哗或占用他人的空间。
在网络社交中,我们应该文明交流,不要发布侮辱、谩骂或恶意攻击他人的言论。
只有在对待他人时保持尊重和关爱的态度,才能建立起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一种基本的道德准则,它要求我们在与他人相处的过程中,始终保持尊重和关爱的态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价 值体 系 的确立 ,要 以人 类最 高主体
作者 简介 :杨柳青 ,女 ,河南师 范 大学政 治与管理学院讲师 ,主要研 究方向为传统 文化
的 现代 转 型 。
3 4
形 态一一 “ 类 主体 ”或 “ 共 主体 ”的
如儒家的“ 忠恕 ” 思想 。 “ 子贡 问日 .‘ 有
一
客 观性 为前提 。从类 的意 识去理解 人
国
智 慧
们大 都从 自己的本性 、 内心 需要和愿 望 出发 ,通 过静观 和反 思 ,确 立一个
实 际上是 普遍理 想化 了 的 自己;然后 以默 认 “ 人 我相 同”为 前提 ,把他 人 也想 象成 和 自己一样 的人 ,从 而进 一 步达 到对 “ 一般人 ”的普遍性 的理解; 再从 这种 普遍化 的理解 和想 象 中,推 导 出人 与人之 间伦理道 德 的基本原 理
因而 也就存在 超越 国界地 域、社会 制 度 、意识形态 、民族种族 、文化背景 、 宗 教信 仰 的全 人类共 同 的道 德规 范和
准 则 。在这个 意义上说 , “ 己所不欲 ,
勿施 于人 ”仍 是破解 当今世 界发展 难
题 的重 要智 慧宝库 ,具有 历久弥新 的 当代价值 。
又弘 扬时代精 神 、立足 本 国又面 向世
界 的 当 代 中 国 文 化 创 新 成 果 传 播 出
去 。”u 这 段话对于 沟通不 同文化 话
语体 系,使 中国优秀传 统 文化 “ 走 出
去 ”,承 担更大 的责任 具有 重要 的指 导意义 。 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 己
所不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勿施 于人 ”是 中国传统核 心
的社会 性 ,解 决人类 发展 问题 ,不仅 是群体 生存 的需要 ,更是超 越文化 隔 阂、实现 文化 融通 的必 由之路 。在 一 系列全 球 问题 上人类 存在 共 同利 益 ,
言而可 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B ‘ 其
恕乎 ! 己所不欲 , 勿施于人 。 ’”(《 论 语・ 卫 灵公 》) “ 夫仁 者, 己欲 立而 立 人,己欲达而达人 。” (《 论语 ・ 雍
充分 体现 了 “ 类 ”的意识 : “ 恕 ”字
在 名学上是推论 , 在人生哲学一方面 , 也只是一个 “ 推” 字。 我与人 同是人,
故 “己所不 欲 勿 施 于人 ” ,只 要 认 定
共
同
一
、
积淀 人类集 体生 存智慧 的历
史经验精华
价 值
●
由于 古代人类 社会 生产 力低 下, 人们 必须在 集体生 活 中才 能维 持个体 的生 存 与发展 , “ 集 体无 意识 ”逐渐 成为 群体 的早期 信仰 。朴素 的早期信
也》 )蔡 元培评 价说 : “ 孔子之 言忠
恕,有积 极、消极 两方 面,施诸 己而 不愿 ,亦勿施 于人 。此 消极之 忠恕 , 揭 以严 格之命 令者 也。仁者 ,己欲立 而 立 人, 己欲达 而达人 。此积极 之忠 恕,行 以自由之 理想 者也 。” 胡适 将 忠 恕之道上 升到人 生哲 学的层面 ,
习近平 总书记指 出: “ 要 加强对 中华优 秀传统 文化 的挖 掘和 阐发 ,努 力实 现 中华传 统美德 的创造 性转 化、 创新性发展 ,把跨越 时空,超越 国度 ,
价 值 的一 个 重 要 表 述 , 体 现 了 积 极 的 人 道 主 义 和 人 本 主 义 , 具 有 跨 越 时 空
^幕奋扯禽土义学院学报
己 所 不欲 ,勿施 于 人 的 超 越 性价 值
“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的超越性价值
杨柳青
摘要 : “ 己所不欲 ,勿施 于人” 集中体现 了推 己及人 的超越性价值 ,包括 精神对 物质 的超 越 、 理 想 对 现 实 的超 越 、恒 久对 当下 的超 越 以及 整体 对局 部 的超 越 。 它 不 仅 是 人 类 生存 智 慧 的 历 史经 验 总 结 ,也 是 破 解 当前 人 类 发展 共 同 困境 的 理性 思 考, 更是构 建未来人 类命 运共 同体 的理论 支撑 。 通过寻求 “ 你” 和“ 我” 之 间的 “ 我 们 ,能够建立和平发展 、互利共赢 的国际关 系,构建 中西方文化共通 的话语体 系和 价 值 追 求 。 “ 人 类 命 运 共 同体 是 “ 己所 不欲 ,勿施 于人 现代 化 语 境 下 的 新 阐释 , 也为沟通文化 隔阂、 承担 全人 类的共 同责任提供 了新 的方案 。 “ 己所不欲 , 勿施 于人 ”实质 是 积 极 的 人 本 主 义和 人 道 主 义 ,虽然道 德 自觉在 当下有 现 实局 限 , 但以 “ 己所 不欲 , 勿施 于 人 为代 表 的儒 家 文 化 仍 然 具 有 巨大的超 越 性 价值 。 关键词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生存智 慧;发展 困境 ;人类命运共 同体
的超越性价值 。 关 于价值 的实质 ,一般 理解 为客
富有 永恒魅 力,具有 当代价值 的文化
精神 弘扬起 来,把继承 优秀传 统文化
体 满足主 体需求 的属性 、关系及其 尺
度 。所谓超越 性价值 包括精 神对物 质 的超越 、理 想对现 实 的超 越 、恒久 对 当下 的超越 以及整 体对 局部 的超 越 。 马 克思在 《 1 8 4 4年经济学哲 学手稿》 中提到 , “ 个 体是 社会存 在物 ” “ 人 在 何种程度 上对 自己来说 成为并把 自 身理解 为类存在物 、人 ”。_ 2 超越 性
仰作 为本 真意义 上 的信 条和 不证 自明
的道 理 ,深 深 扎 根 于 人 们 的 意 识 。 人
我与 人 同属 的类一一 只要认 得我与 人
出
的共 相一一便 自然会 推 己及人 。这 是
人生 哲学上 的一 以贯之 。_ 4 儒家 待人 如 己的人 我关系 论,通过 推 己及人 的 方式建立 了 “ 利 己利人 ” 的忠恕之道 。 佛教的 “ 慈 悲 ”思想 在儒 家 “ 忠 恕 ”思想上更进一层 ,不仅 慈悲为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