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中的鲁迅
鲁迅先生对传统文化的态度

鲁迅先生对传统文化的态度鲁迅先生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对于传统文化有着独特的见解和态度,他既尊重传统文化的价值,又批判其弊端,以此呼吁民众要有自我认知和思考能力。
首先,鲁迅先生深知传统文化的渊源和内涵,他认为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宝库,是中文专有的文化财富,在国家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比如,传统文化在讲究礼仪、尊敬长辈、弘扬民族精神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贡献,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代表之一。
因此,鲁迅先生一直强调文化自信,认为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是每一个中国人的责任。
但是,鲁迅先生也看到了传统文化中一些不良的现象和思想,更是深受其害。
例如,传统文化中对女性的歧视、豪门恶霸、封建思想等都是社会恶劣现象的根源。
因此,他采取批判的态度,强调必须颠覆落后的文化观念,进行自我解构。
他认为,只有更好地了解我们的文化历史,才能在现代社会中不断进步和发展。
总之,鲁迅先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态度虽然批判,但却充满爱和希望。
他希望人们能够更好地认知并领会传统文化中的道德思想和智慧,将它们融合到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中,实现中国文化复兴的愿景。
我们应该以鲁迅先生为榜样,既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又坚决抵制传统文化中的腐朽思想和陋习,为中华民族良好文化传统的延续和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论鲁迅传统文化批判基点

论鲁迅传统文化批判基点曹禧修 邹宇峰摘 要 批判的视角决定批判的态度与批判的内容。
从事国民劣根性批判的鲁迅与从事中国小说史研究的鲁迅,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和揭示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是两样的,前者以否定性为主,后者则以肯定性为主。
两个不同的鲁迅其实并不矛盾,原因就在于批判的视角不同于研究的视角。
不顾批判的视角而只专注于批判的内容,则易犯“瞎子摸象”一类的低级错误。
鲁迅对传统文化批判的基点是传统文化中的非文本性思想,这是理解鲁迅与传统文化复杂关系的一把钥匙。
关键词 鲁迅 传统文化 文本性思想 非文本性思想 鲁迅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一直是20世纪以来持久不衰的学术话题,与之相关的学者不胜枚举:刘半农、周作人、苏雪林、郭沫若、蔡元培、许寿裳、王瑶、李长之、李欧梵等等。
然而,传统文化是一个非常宽泛复杂的概念,如果只是从传统文化的一般概念,而不是从鲁迅对传统文化的个性化理解来讨论鲁迅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自然很难切入其特殊关系的精神实质。
一 所谓“文本性思想”有两层所指:一是指传统文化中具有原创性的经典文本中所直接弘扬的思想。
这些经典文本应包括如《论语》、《孟子》、《荀子》等所代表的儒家经典,《老子》、《庄子》、《列子》等所代表的道家经典,《墨子》等所代表的墨家经典,《管子》、《商君书》、《韩非子》等所代表的法家经典,《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吴子》等所代表的兵家经典,《黄帝内经》、《千金要方》等所代表的医家经典,《农政全书》、《齐民要术》等所代表的农家经典……特别是被科举考试列为必读的文本如《大学》、《中庸》等所直接弘扬的思想。
二是指阐释上述原创性经典文本所形成的经典阐释文本所直接弘扬的思想,这些经典文本历朝历代都有不少,著名的如宋代朱熹的《论语集注》、《孟子集注》,西晋鲁胜《墨经注》,王弼《道德真经注》,等等。
不论是经典文本所直接弘扬的思想,还是经典阐释文本所直接弘扬的思想,两者的共同点就是它们主要以文本的形式存世并传世,故称“文本性思想”。
鲁迅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解构

鲁迅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解构正文: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深刻揭示了当时中国社会最黑暗的一面,对于中国文化传统的解构也有着非常独特的见解和贡献。
鲁迅的文化批判主要表现在对于旧文化、传统观念的批判上,他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对于现代社会是没有任何积极作用的,需要脱胎换骨,进行一些“解构”和“重建”的工作。
一、旧文化的批判鲁迅在他的《狂人日记》中就已经对于传统文化进行了批判,他认为传统文化的某些观念和价值观是导致中国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
例如,他指出了中国文化中普遍存在的“仁爱”、“雅量大度”等观念对于国家的建设毫无效果,只会导致社会更加的混乱和动荡。
他还针对一些文化上的习惯进行了批评,比如中国的封建礼教、儒家思想等,认为这些东西都是导致中国落后和闭塞的重要原因。
二、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解构鲁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很多观念和价值观都需要进行解构和重建。
例如,他认为儒家思想中的“仁爱”观念已经被人为地解构成了一种“低人一等”的观念,这种观念使得中国社会充斥着一个个“多故少得”的现象。
他还认为,中国人的认知方式中存在的“基于感性而非理性的思维方式”需要进行革新,因为这种思维方式所带来的后果是不可避免的。
同时,鲁迅也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学进行了解构。
他指出,中国古典文学中存在一种“不说真话”的主题,这种主题也是中国传统文学中一个非常致命的问题,它让中国的文学走向了一个空洞、虚假的境地。
鲁迅认为,中国传统文学的主题必须要放在说真话的基础上,否则就不能称之为真正的文学。
三、对于现代文化的重建鲁迅在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的解构之后,也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观点和建议,这些观点和建议是以“薪火相传”为目的的。
他认为,中国需要建立一个新的价值观、新的文艺和文化基础,这个文化基础应该具有“现代性、人性和实践性”三个特点。
四、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虽然鲁迅的文化批判针对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但是他在一些时候也强调了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视。
鲁迅的作品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交融

鲁迅的作品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交融鲁迅,中国现代文学的伟大先驱,他的作品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与交融是不可忽视的。
鲁迅的作品突破了传统文化的束缚,揭示了社会的黑暗,展现了人性的扭曲,使人们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与局限性。
本文将从鲁迅的作品中分析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交融,并探讨这种交融在当代社会中的意义。
一、对传统文化的批判鲁迅的作品常常以冷峻的笔调揭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弊端和问题。
他通过对一些封建礼教、宗族伦理的反思,批判了传统文化对个体自由和人权的剥夺。
例如,在《狂人日记》中,鲁迅透过主人公的眼睛,讽刺了封建礼教对于个体自由的束缚,暴露出传统文化所带来的人性扭曲和社会阴暗面。
二、传统文化元素的融入鲁迅的作品中也不乏对传统文化元素的融入和展现。
他对于古籍的研究和传统文化的理解使他能够深入地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性哲理和价值观念。
例如,在《阿Q正传》中,鲁迅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借鉴,深刻地刻画了阿Q这一典型小人物的形象,展示出中国传统文化中“忍辱负重”的精神特质。
三、传统文化的对话鲁迅的作品中还常常与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对话,试图从传统文化中寻找答案并提出新的思考。
他深入研究了中国古代文学和思想,融入了诸多传统文化的符号和意象,通过对东方文化的探索和西方文化的借鉴,展现了一个独特而多元的文化对话。
例如,在《论雷峰塔的倒掉》中,鲁迅结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信仰与苦难的思考,以及对于现实社会的深刻观察,表达了他对中国百姓命运的关怀和对社会进步的呼唤。
四、当代价值与启示鲁迅的作品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交融在当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与启示。
他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引导了人们思考传统文化的优点与缺陷,唤起了对于个体意识与人权的重视。
同时,他对传统文化元素的融入与对话为当代文学提供了启示和借鉴。
在多元文化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相结合、相互渗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命题。
在鲁迅的作品中,我们看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思潮的冲撞与融合,使得其作品具有了更为深刻的内涵和普世的价值。
鲁迅与中国诙谐文化传统中的愚人主题

鲁迅与中国诙谐文化传统中的愚人主题鲁迅是中国近代文化史上一位重要的作家、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他作品中常常借助愚人形象来揭示社会的荒谬与人性的悲剧。
鲁迅带有讽刺和讥讽的笔调,揭示了中国文化中传统的愚人主题,引发人们对社会现象的思考。
首先,鲁迅深刻地触及了中国古代文化中的愚人主题。
他在《狂人日记》中描述了一个疯狂的主人公,这个主人公迷信食用猫肉,害怕被猫侵占灵魂。
他将这个主人公视为传统文化体制中的一个愚人,他的思维和行为被扭曲和禁锢了。
鲁迅在这里通过讽刺和幽默的语言,揭示了中国古代文化中对于禁忌和迷信的愚昧。
其次,鲁迅以愚人的形象展现了整个社会的愚昧和无知。
在他的短篇小说《药》中,他讲述了一个村民迷信吃药能治病,结果却把他的孩子毒死的故事。
这个村民被鲁迅视为整个社会愚昧的象征,他们无法认识到自己的无知和愚蠢,一味地迷信着药物的神奇功效。
鲁迅通过这个故事呼吁人们要理性思考,摆脱愚昧的束缚。
此外,在鲁迅的作品中还有许多反映了愚人主题的形象。
比如,在《阿Q正传》中,鲁迅通过描写阿Q这个脆弱的小人物,展示了他的愚蠢、懦弱和自卑。
阿Q对自己的无能感到自卑,只能通过殴打别人来获得短暂的优越感。
鲁迅通过这样的形象让人们看到了整个社会对个体的压迫和剥削,同时也揭示了愚人主题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最后,鲁迅通过对愚人主题的揭示,意图引起人们对社会现象的思考。
他认为,愚人主题不仅仅是一个个别个体的问题,也是整个社会制度和文化传统的问题。
愚人主题揭示了社会制度对个体的束缚和压迫,也暴露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迷信和封建思想的弊端。
鲁迅希望通过揭示愚人主题,引发人们对社会制度和文化传统进行批判和改革。
总之,鲁迅通过对愚人主题的揭示,深刻地触及了中国文化传统中的愚人形象。
他通过讽刺和幽默的笔调,展示了整个社会的愚昧和无知,透露了社会制度和文化传统的弊端。
他希望通过揭示愚人主题,引发人们对社会现象的思考,促使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鲁迅的作品不仅仅是艺术的杰作,更是激起民众热爱自由、追求智慧的精神象征。
鲁迅对传统文化的评论

鲁迅对传统文化的评论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有影响力的文学家之一,他的文学作品深刻揭示了中国社会的腐败和黑暗,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巨大的震动力量。
鲁迅的文学之路上,传统文化是其批判的对象,他认为传统文化是不进步的,是限制中国思想和文化发展的桎梏。
在鲁迅的作品和言论中,可以看到他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和评论。
传统文化的桎梏鲁迅在其《自序》中指出,“中国文艺的进展,不是追随‘先进’,而是打破不进步的旧局。
”这句话道出了鲁迅对传统文化的看法。
在他看来,传统文化让中国人束手无策,陷入了一种被动的状态,缺少进步意识,难以真正发展。
他认为传统文化是一种桎梏,阻碍了中国文化的进步与发展。
在《呐喊》中,“阿Q正传”可以说是鲁迅对现实社会和传统文化血淋淋的揭示。
阿Q总是自欺欺人,逃避现实,陶醉于儒家的至理名言和典故中,但实际上他并没有真正理解这些东西,更不会去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阿Q这个人物形象,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反映。
鲁迅在小说中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颓败和虚华,以及对中国文化发展的限制。
传统文化的封闭和崇拜在鲁迅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他对于传统文化的封闭和崇拜提出了质疑和批评。
《狂人日记》中的主人公让人想到了“书生”的形象,这种孤独并受封建势力和传统文化束缚的形象在鲁迅的作品中是经常出现的。
这种“书生”形象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崇拜,一种对于传统知识的执着和坚持。
但是这种崇拜却让他们陷入了孤独和无能,失去了应有的思考和判断力。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贫贱不能移”的思想是十分流行的,这种思想导致了中国社会的贫富悬殊和等级固化。
鲁迅在他的小说《故乡》中,描绘了一个农村进城的少年一家,他们因为没有文凭和工作技能,无法适应城市的生活,被打回了原籍。
这个故事反映了传统文化中稳定阶级地位的概念,限制了中国人的思想和行动。
传统文化的虚华在鲁迅的作品中,对于传统文化的批评之一是其虚华,他认为传统文化需要“一分鍾断”,才能有新的发展。
在《矛盾》中,小说中的“猫与狗”的人物形象是鲁迅对于传统文化中虚华和空洞的批判。
中国传统儒文化影响下的鲁迅作品创作

中国传统儒文化影响下的鲁迅作品创作作者:宋伟嘉来源:《读天下》2020年第12期摘要: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有着上下五千年的文化传统,古老的文化传统影响着一代代的中华儿女,而儒家思想又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主导思想,为传统中国人在语言上、行为上甚至思想上划定界限和制定规范,是中国数千年封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
鲁迅作为近代提倡思想解放的先驱人物,在其文学作品中对儒家传统思想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但他作为一个处于封建传统环境中的知识分子,其思想必然受到儒学的影响,本文以鲁迅的部分作品为据,分析传统儒家思想对鲁迅的创作影响。
关键词:儒文化;中国传统文化;鲁迅;仁;民本一、前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文化是上千年来被历朝历代统治者所推崇的文化,在封建社会时期,一直是思想界的主流思想。
儒家文化倡导血亲人伦、道德理性、现世事功等,其中心思想是忠、孝、悌、勇、仁、义、礼、智、信等。
儒家文化适应了封建社会的需求,并对中国的文化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20世纪初,中西方文化交融,中国文化处于转型时期。
鲁迅的作品又是这一时期的产物,在他的作品中较为明显的存在儒家思想的因子。
所以本文将从鲁迅笔下受儒文化影响的悲剧人物形象、思想主题等方面来探究儒文化对其文学创作的重要影响。
二、儒文化对其影响(一)受儒文化影响下的悲剧人物形象的塑造鲁迅笔下的人物受着传统儒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被禁锢在传统的封建伦理道德观念之中。
在《呐喊》《彷徨》中的知识分子有着不同的态度,有沉溺于传统,进而维护封建传统的知识分子鲁四,他从“新党”一直骂到了祥林嫂;有被传统思想腐蚀,精神麻痹的知识分子孔乙己,他穿着长衫,留着长指甲;有大胆质疑传统却被诬陷为疯子的狂人;有徘徊酒楼、踌躇的吕不韦;有渴望女性解放、追求自由的子君;有失意重重、无可奈何的涓生……他们都是接受过思想教育的知识分子,但却都拥有着与之不符的悲剧命运。
孔乙己清高善良但却被打断腿;在《伤逝》中,一死一伤,子君死去,涓生陷入自责。
鲁 迅与中 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鲁迅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鲁迅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鲁迅是一位具有深远影响力的文学家、思想家。
他的作品不仅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现实,也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鲁迅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既不是全盘否定,也不是盲目继承,而是在批判中传承,在传承中创新。
鲁迅成长于一个传统文化氛围浓厚的家庭,自幼接受了古典文学的熏陶。
他熟读四书五经,对古代经典有着深入的了解。
然而,他并没有被传统的思想观念所束缚,而是以一种敏锐的眼光和批判的精神来审视传统文化。
鲁迅对传统文化中的封建礼教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封建礼教强调等级尊卑、三纲五常,压抑了人的个性和自由。
在他的小说《狂人日记》中,通过狂人的视角,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他指出,封建礼教是一种虚伪、残酷的制度,它剥夺了人们的权利和尊严,使人们陷入愚昧和麻木之中。
这种批判并非是对传统文化的全盘否定,而是希望打破封建礼教的枷锁,让人们能够摆脱束缚,追求真正的自由和进步。
同时,鲁迅也对传统文化中的一些腐朽观念进行了抨击。
例如,传统的中庸之道主张调和、妥协,鲁迅认为这是一种缺乏进取精神的表现。
他提倡要有直面现实、敢于斗争的勇气,而不是一味地逃避和妥协。
在《药》中,华老栓为了给儿子治病,去买人血馒头,这种愚昧无知的行为正是鲁迅所批判的传统文化中的糟粕。
然而,鲁迅在批判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对其中的优秀部分进行了传承。
他对中国古代文学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有着高度的赞赏,并将其融入到自己的创作中。
比如,他的小说《故事新编》就借鉴了古代神话和传说的元素,以现代的视角重新演绎,赋予了这些古老故事新的内涵和意义。
鲁迅还传承了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
儒家的仁爱思想、道家的顺应自然、墨家的兼爱非攻等理念,在他的作品中都有所体现。
他关心底层人民的疾苦,对那些遭受压迫和剥削的人们充满了同情。
这种人文关怀正是对传统文化中积极因素的继承和发扬。
在传承的基础上,鲁迅进行了大胆的创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迅眼中的传统文化
汉语言文学1501王亮201404010626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同样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
因鲁迅的一死,使人们自觉出了民族的尚可以有为,也因鲁迅之一死,使人家看出了中国还是奴隶性很浓厚的半绝望的国家。
——郁达夫
鲁迅生于清光绪七年,卒于中华民国二十五年,做了一辈子的反动派,至死不妥协可谓善始善终,就这一点是历史上大多数文人比不了的。
由于从小受过中国传统文化的洗礼,鲁迅从骨子里拥有传统文人的一种气节。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鲁迅是成长在中国传统文化基石上,纵他一生与中国传统文化联系是密不可分的。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相当丰富和复杂的概念,它最为确切的内涵究竟是什么呢?如果要对此点进行界说的话,也许就可以写出不少的论著来,然而鲁迅并不是一位系统探讨和专门研究某一种学科的学者,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阐述和剖析也同样是如此,他并不是从概念的界说着手,列举中国传统文化究竟包括哪几个基本的方面,分析它们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或尖锐矛盾的种种关系,探索这种传统文化的起源、演变以及发展的轨迹。
鲁迅是一位异常犀利和深刻的思想家,像他这样对于传统文化的猛烈批判和深刻剖析,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
他对于表现在中国的许多书籍、绘画、建筑里面,以及渗透于社会生活每个角落中间的这种思想文化状态,通过自己独特的观察、感受和理解之后,作出有力的批判。
作为鲁迅对传统文化批判重要著作《摩罗诗力说》,在今天这样一个传统文化沦丧且新文化没有完全建立的时代就具有其重要意义。
从青年时期开始,鲁迅就以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主潮的深切感受,作出过下述的宏观性的判断,认为“中国之治,理想在不撄”应该说这种从他自己切身感受中间升华出来的哲理概括,抓住了中国传统文化很重要的特征。
“理想在不撄”,确实是在这几千年中极大地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面貌,这种“不撄”的“理想”,规定着世世代代的人们的思维与行为方式,成为一种主导性的精神现象,教诲着人们既不要去直面或改变严酷的现实,又不要去坦诚地披露或触动内心中的思想,而只需沿着一条既定的思想和精神轨迹,按照早已定型的道德伦理规范去思想与行动就成了。
由于这种传统的文化理想,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了中国文学审美品格的缺乏真情实感,缺乏思想的震撼力量,从而变得平庸和荏弱,用鲁迅的话来说是“无有为沉痛著大之声,撄其后人,使之兴起;即间或有之,受者亦不为之动。
从中国文学史的整体情况来看,“伟美强力高尚”的审美品性确实是相当缺乏的,其问自然也偶或有咏叹“沉痛著大之声”的伟大诗人出现,然而因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这种理想已经渗透和笼罩在许多人的顶空,所以那些杰出的诗篇也就无法很好地打动他们。
按照鲁迅的这种逻辑推理,即“不撄”的传统文化理想造就了“不争之民”,而“不争之民”又无法很好接受反对这种“不撄”传统的声音,鲁迅的感受和结论无疑是十分符合于整部中国思想文化历史的。
问题还在于这种严酷和枯燥的专制主义文化精神,早已成为广大民众的惯性思维方式,很少有人能够意识到这种传统文化,是在虐杀和麻醉他们的思想与精神。
鲁迅那种控诉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主张,不但几乎无法从他们中间产生出来,而且就是产生了这种光辉的思想认识之后,也很少有人会去理解和接受,这是因为在本质上虐杀人们的传统文化的主导精神线索,麻痹和陶醉着广大人们,鲁迅将这称为“软刀子”。
因为“我们看这些古东西,倒并不觉得于中国怎样有害”,“古老东西的可怕就正在这里。
倘使我们觉得有害,我们便能警戒,正因为并不觉得怎样有害,我们这才总是觉不出这致死的毛病来,因为这是‘软刀子”’。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这把“软刀子”,确实是很难被人们清醒地认识的,尽管已经有鲁迅这样的伟大启蒙主义者,早就发出了“警戒”的声音,然而这种思想主张竟也像流进沙漠的泉水
一样,顷刻之间变得干涸了,无法在广大的人们中间留下深刻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这种历史惰力的侵蚀和危害作用,确实是异常可怕的。
在中国的传统思想文化中,儒家无疑占有支配性和主导性的位置,而儒家学说的创始者孔子,又无疑是中国思想和文化史中至高无上的最为神圣的人物。
由孔子集大成的儒家学说,在两千多年以来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部分。
这种儒家学说为了能够更加适应于专制帝王统治的需要,在自己的全部发展过程中,曾不断吸取了其他各种学说与宗教的主张。
譬如在汉代就吸取了黄老之术和法家之律;而对后世更形成精神桎梏的宋明理学,也吸取了道家和佛教的不少内容与恩辨方式。
作为思想家而不是作为研究思想文化史学者的鲁迅,自然不会具体而微地去阐述儒家学说在中国思想文化中发展变化的全貌,而只能是从自己对于它进行犀利观察和深邃感受的角度,作出了不少富有宏观性和启迪性的见解。
鲁迅在对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批判中间,最为突出的锋芒自然是针对着儒家学说的。
他在“五四”启蒙主义运动中间,抨击了儒家学说的“一意提倡虚伪道德,蔑视了真的人情”,认为“‘孝’、‘烈’这类道德”是“一味收拾幼者弱者的方法”。
儒家学说提倡“三纲”,从其中的“父为子纲”和“夫为妻纲”出发,就必然会责成儿子的一切行为和言论都得服从父亲,妻子的一切行为和言论都得服从丈夫,即使是父亲和丈夫没有丝毫的道理可言,即使是儿子和妻子牺牲了自己的生命也得这样去做。
像这样不顾一切利害与情理提倡盲目服从,只能造成“幼者”和“弱者”的痛苦,如此残酷地束缚和蹂躏着他们,用野蛮的手段限制他们“真的人情”的正常发展,这种被统治者利益的极端片面的伦理观念,就必然会形成十分有害的。
鲁迅对道家思想的评价是“老子书五千言,要在不撄人心,以不撄人心故,则必自致槁木之心,立无为之治”。
认为道家思想的实质在于“不撄人心”,逃避人世的斗争,主张“无为之治”,这确实是抓住了老子思想最为重要的特征,不过鲁迅又认为“老子之言亦不纯一,戒多言而时有愤辞,尚无为而仍欲治天下,其无为者,以欲‘无不为也’”。
老子身经乱世,厌倦了人世的纷争,却又有救世的图谋,于是就确立了“无为而治”的政治理想,后来逐步形成稳定秩序和与民休息的黄老之术,对汉初政治和经济局面的稳固与发展,产生了相当积极的作用。
道家思想的另一位始祖庄子,进一步发挥了老子“无为”的思想。
鲁迅认为“自史迁以来,均谓周之要本,归于老子之言,然老子尚欲言有无,别修短,知白黑,而措意于天下;周则欲并有无修短白黑而一之,以大归于‘混沌’,其‘不谴是非’,‘非死生’,‘无终始’,皆此意也。
中国出世之说,至此乃始圆备”。
比起老子来,庄子确实是更进一步“自无为而入于虚无”,完全陷于失去一切是非标准的相对主义境地,即宇宙万物都并无质的规定性的区别。
他主张“等是非”、“等贵贱”、“齐物我”、“齐生死”,像这样完全取消了事物之间的界限和区别,实际上也就是彻底地否定客观世界的存在。
他形成这种非理性主义的主张,是出于对战乱和黑暗秩序的否定与逃离。
在佛教的诸种派别中,鲁迅是欣赏小乘的,他表述过自己“对于佛教是有一种偏见,以为艰苦的小乘教倒是佛教,待到饮酒食肉的阔人富翁,只要吃一餐素,便可以称为居士,算作信徒,虽然美其名目大乘,流播也更广远,然而这教却因为容易信奉,因而变得浮滑,或者竟等于零了”自然在主张“普渡众生”的大乘教派中,也有艰苦修行的,看出他是主张言行一致,艰苦卓绝地为理想和信仰而奋斗的,这正是鲁迅精神的重要实质。
也正是从这样的出发点,他才不赞同“欲以佛法救中国”,佛学确实不能成为拯救中国的奋斗理想和目标,鲁迅的这个见解是十分准确的。
至于佛学在中国文化史上的作用和影响,也像鲁迅对于道家的学说那样,并未引起他自己充分的注意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