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创作受到中国传统文艺的影响
论鲁迅先生对中国文化的贡献与影响

论鲁迅先生对中国文化的贡献与影响摘要:鲁迅先生在中国文化历史中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贡献,特别是对近现代文化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文通过探讨鲁迅先生的身世,文章,思想来揭示鲁迅先生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进而进行自我反省,自我认知,达到自我进步的目的。
前言鲁迅对于我们今天具有什么意义?甚至,按某些一心要否定鲁迅的人们来说,问题的提法更可以是:鲁迅在今天,还有什么意义吗?我在这里,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是完全肯定的;不仅如此,同时还要强调地指出:在新的世纪里,由于社会生活的深刻演变、国民性格与民族文化的重新构造,鲁迅的伟大献身精神、深刻而独特的思想、极具独创性的艺术创作以及其代表中华性格的人格典范,都具有迫切而深刻、独特而不可替代的现实意义与作用。
因此,我们今天还特别需要读鲁迅、学习鲁迅、理解鲁迅。
在本篇论文中,我将从鲁迅的身世,鲁迅的文化思想,鲁迅的文艺观,等方面对鲁迅先生对中国文化的贡献与影响做一个系统的分析。
希望能够有所收获。
本论一、鲁迅的平生鲁迅,姓周,幼名樟寿,字豫才,于1898年在南京求学时改名树人;“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小说《狂人日记》时起用的笔名,“鲁”取自母姓。
鲁迅于1881年9月25日诞生于浙江绍兴。
1936年10月19日凌晨辞世于上海。
鲁迅的家庭和个人的经历,直接地促成了他从小就产生了爱国主义思想:其一,家庭的变故使鲁迅目睹旧社会的腐败,对上层社会产生了极端的憎恶;其二,鲁迅从小就与农民亲近,与农家孩子建立了深厚的友谊,熟悉农民的生活,并同情他们的不幸;其三,鲁迅从小接触民间艺术,大量阅读“非正统”的书籍,一方面使他了解了中国的历史与社会,接受了文学的熏陶,另一方面则更激起了他对封建礼教的强烈不满。
鲁迅从小受到祖母、母亲和“长妈妈”的影响。
于7岁开蒙,12岁到“三味书屋”读书(塾师寿镜吾)。
在南京,鲁迅学习到了新鲜的西方资产阶级的文化和自然科学知识,接受了进化论思想的影响。
1898年5月,鲁迅以“周树人”的名字,进入了洋务派创办的江南水师学堂。
鲁迅对现代文学的影响与地位

鲁迅对现代文学的影响与地位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他的文学创作和思想影响深远,几乎涵盖了整个20世纪初期中国社会的最为贫困和恶劣的时期。
鲁迅作为一位卓越的文学家、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他的文学创作及其文学理论成果,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宝贵财富,并对一代又一代的文学创作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鲁迅文学创作的传统汇流鲁迅的文学创作不仅受到了中国文化传统的影响,还接纳吸收了西方现代文化思潮的精华,使之在他的文学创作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从作品主题上来看,鲁迅的文学创作往往揭示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丑陋,强调生命的尊严和人格自由,精神贡献具有深刻的历史现实意义。
二、“艺术为社会的良心”和“中国文艺的进路”思想鲁迅的“艺术为社会的良心”和“中国文艺的进路”思想,为中国现代文学文艺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对于推动中国文学文艺走向现代化建设具有极为重要的历史意义。
他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文艺创作思想,注重艺术与生活的结合,表现民间形象,反映社会现实,传达文化和精神价值。
三、鲁迅文学思想对后人的影响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创作思想和文学观念一直对中国文学及其后人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他对于文学的思考、文学创作、文艺美学问题都留下了许多有价值的成果,这影响至今仍在不断地发挥作用。
他的创作思想和文学观念体现出了中国现代文学的深层次内涵,是中国现代文学独特的精神诉求。
四、鲁迅的文学地位鲁迅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空前绝后的文化巨匠,他曾经创造了无数珍贵的文学作品,为中国现代文学史写下了光辉的篇章。
鲁迅作为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和中国文化的掌门人,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他的文学思想、文化理论言论、文学创作及其文学批评成果,对于推动中国现代文学的创作和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和重要的启示。
总之,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文学创作及其理论成果,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宝贵财富,也对中国文学产生了巨大影响。
试述鲁迅作品的现实意义

试述鲁迅作品的现实意义1. 引言1.1 鲁迅作品的影响鲁迅作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中国社会与文化的影响。
他的作品深刻地揭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黑暗与腐败,引起了人们对自身现状的深思与反思。
鲁迅的作品不仅在当时引起了强烈的共鸣,也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对社会现实的揭露和批判,激发了许多作家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与表达,推动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
鲁迅通过描写普通人的生活遭遇、痛苦与挣扎,让读者感受到了社会的黑暗与残酷。
他的作品唤起了人们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与思考,引发了对社会不公与不平的反思。
鲁迅的作品在揭露社会黑暗的也为人们提供了对抗黑暗的勇气与力量,鼓舞了人们追求自由、平等与正义的决心。
1.2 鲁迅作品的时代背景鲁迅作品的时代背景是20世纪初至中期的中国社会现实。
这个时期,中国社会充满了动荡和变革,面临着政治腐败、社会不公等问题。
鲁迅出生于这样一个混乱的时代,他的作品正是对这个时代的反映和批判。
在那个时代,中国面临着帝国主义侵略、封建思想束缚等问题,人民的生活状况非常艰苦。
鲁迅通过他的作品揭露了这些社会问题,呼吁人们觉醒自觉,共同努力改变社会现实。
鲁迅的作品时代背景也反映了当时的文化氛围,他致力于推动中国文学向现实主义方向发展,提倡文学要为人民服务,揭露社会黑暗面。
鲁迅的作品时代背景不仅仅是他个人的创作环境,更是对当时中国社会的真实写照和深刻思考。
通过对鲁迅作品时代背景的深入了解,我们能更好地理解他的作品,感受到他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关怀和呼唤。
2. 正文2.1 鲁迅作品对社会的批判鲁迅的作品对社会的批判主要体现在他对当时封建社会和现代社会的一系列批判性描写和思考中。
在他的作品中,通过对封建社会的黑暗、腐朽和不公进行揭露,描绘了一幅社会的丑陋和残酷;同时也通过对现代社会的种种弊病和问题进行探讨,警示人们要警醒,反思现实,并努力改变。
在鲁迅的《阿Q正传》中,他通过对庸俗、懦弱而又自嘲的阿Q 形象塑造,揭示了封建社会中人们普遍缺乏独立意识和自尊自强的现象。
民俗文化与作家作品关系_浅论民俗文化对鲁迅的影响_张昕

K e X u e F a Z h a n g 科学发展☆作者简介:张昕(1980-),女,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人,从事汉语言研究,黑龙江省孤儿职业技术学校教师。
民俗文化与作家作品关系———浅论民俗文化对鲁迅的影响张昕(黑龙江省孤儿职业技术学校,黑龙江哈尔滨150086)民间文学是民俗文化的载体和象征系统,是在广大劳动人民中流传,反映人民大众思想感情以及审美观念、艺术情趣的感情创作。
鲁迅认为民间文学是生产者的艺术。
无论是古代的文人学者,还是现当代的作家,他们的文学创作无不受到民间文学的影响。
有人说:无论就时间、美、创作天才说,人民总是第一个诗人、哲学家,他们是文化和文学创作的源泉。
由此可见,作家所受的民间文化的熏陶对其审美惯性和民俗性格均起到了重要影响。
鲁迅就是受民俗文化影响极大的作家之一。
他的《中国小说史略》和《汉文学史纲要》中,对汉魏以来的志怪小说中的鬼神迷信、原始信仰、神话传说等描写所进行的分析和阐释,都表现出了较高的民俗学方面的识历和见地。
民俗的影响尤其表现在他的创作上。
鲁迅自己就说:“我有一时,曾经屡次回忆起儿时在故乡所吃的蔬菜:菱角、罗汉豆、茭白、香瓜。
凡这些,都是极其鲜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乡的蛊惑。
”①每一个作家都会把自己独有的生活面带进作品中去,特别是幼年的感受,故乡的印象,而当这种影响伴随着时代的风云和作家一同成熟起来,则不可避免的影响到他毕生的作品。
这种影响不仅体现在艺术内容方面,也体现在艺术形式方面。
作家自觉不自觉地使他的作品带有了家乡风情和民俗色彩,并打上了自己思想情感和性格的印记。
一、民俗心理的制约:在民俗文化传承的过程中,作家很难摆脱和背离在思想情感深处的民俗心理的制约翻开一部中国文化史、文学史,我们看到,几乎所有杰出的人物,无不受到这种民族文化精神的熏陶;与此同时,他们又以自己的人格精神汇进传统文化中。
鲁迅的小说创作有其独特的题材选择和情思表述,他以其“偏苦于不能全忘记”的记忆深处的故乡的乡镇生活为主要创作素材,以故乡中的下层人民为主要描写对象,建构起他笔下独特的鲁镇世界。
鲁迅的生平和创作

鲁迅的生平和创作钱文鲁迅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为《新青年》写稿时使用的笔名。
鲁迅于1881年出生在浙江绍兴一个破落的大家庭里。
绍兴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传统的地方,保留有众多的名胜,如古代治水英雄夏禹的陵墓,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留下的遗迹,近代反清女杰秋瑾从容就义的轩亭口,等等。
民间还有各式各样的戏剧演出和传说故事。
乡亲们最津津乐道的是两个“鬼”:一个是“带复仇性的,比别的一切鬼魂更美,更强的鬼魂”女吊;另一个是腰束草绳,脚穿草鞋,手捏芭蕉扇,富有同情心的“无常”。
乡土传统与民间文化,深深地影响着鲁迅的一生。
鲁迅从小就表现出活泼的性格。
因为外祖母家在农村,鲁迅也就有了一批农民小朋友,一起在朦胧的月色下,划着白色的小航船,赶去看戏;回家的路上,肚子饿了,就“偷”自家地里的豆煮了吃。
鲁迅还在叫做“百草园”的后园里,发现了大自然的无穷趣味:碧绿的菜畦,紫红的桑椹;蟋蟀弹琴,油蛉低唱;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的何首乌;人首蛇身的“美女蛇”的传说……正是这样自由的童年生活,开发与培养了未来作家鲁迅的创造力与想象力。
6岁时鲁迅告别了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拜本城中极方正、极有学问的寿镜吾老先生为师,一直读到17岁。
在这里,他熟读了儒家的经典,又在课余广泛阅读了儒家之外的各种杂书:小说,野史,笔记……不仅关注历史、人事,也注意观察自然。
这样开拓了鲁迅广阔的精神空间,为鲁迅以后思想与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宽广深厚的知识基础。
鲁迅的童年也有阴影:13岁那年,祖父因故入狱,不得不随着全家到亲戚家避难;以后父亲病重,家庭生活也从小康陷入困顿。
作为长子的鲁迅,不得不经常出入于当铺与药店,在周围人的歧视与侮辱中,感受社会的冷酷与势利。
父亲最后因庸医的延误而过早离世,更给少年鲁迅以很深的刺激,他由此开始了对中国社会、文化、人世与人心的思考。
1898年,18岁的鲁迅,揣着慈母多方筹措的8块银元,离开了家乡,到异地去寻求新的出路。
鲁迅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及其时代价值

鲁迅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及其时代价值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他的作品不仅对当时的文学界有着深刻的影响,而且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本文主要探讨鲁迅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及其时代价值。
一、鲁迅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之父,他的文学创作和文论著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1. 继承和发展了中国传统文学艺术的精华鲁迅在文学创作上继承和发展了中国传统文学艺术的精华。
他从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学中吸取营养,强调文学的独立性和思想性,表现了对民族精神和文化传统的重视。
2. 推动中国现代文学从“清新”到“浪漫”的转变鲁迅的创作代表着中国现代文学从“清新”到“浪漫”的转变。
他在文学风格上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提倡用普通百姓的语言来创作作品,极大地提高了文学的普及性和可读性。
3. 鲁迅的新思想推动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鲁迅的新思想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他的文学作品反映出了对封建社会的批判和对新思想的追求,开创了中国现代文学的新局面。
二、鲁迅的时代价值鲁迅是一位具有高度政治敏感性的艺术家,他的文学作品不仅具有深刻的时代内涵,而且至今仍被广泛传颂,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1. 鲁迅思想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鲁迅思想不仅带有强烈的批判性,而且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他以对社会现实的揭示和思考,引导读者深刻了解社会上存在的问题,启发读者思考,提出自己对社会和个人生活的见解和看法。
2. 鲁迅文学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独特性鲁迅文学作品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同时也反映了中国的社会现实和文化特征。
他的作品强调了文学与时代相结合的重要性,彰显了中国文化的独特价值。
3. 鲁迅作品对后代具有重要的思想启示鲁迅的文学作品具有开拓性的思想内涵,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他的作品对后代的思想启示和引领都不可忽视,为广大读者提供了丰厚的思想营养。
结语鲁迅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及其时代价值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中国传统儒文化影响下的鲁迅作品创作

中国传统儒文化影响下的鲁迅作品创作作者:宋伟嘉来源:《读天下》2020年第12期摘要: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有着上下五千年的文化传统,古老的文化传统影响着一代代的中华儿女,而儒家思想又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主导思想,为传统中国人在语言上、行为上甚至思想上划定界限和制定规范,是中国数千年封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
鲁迅作为近代提倡思想解放的先驱人物,在其文学作品中对儒家传统思想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但他作为一个处于封建传统环境中的知识分子,其思想必然受到儒学的影响,本文以鲁迅的部分作品为据,分析传统儒家思想对鲁迅的创作影响。
关键词:儒文化;中国传统文化;鲁迅;仁;民本一、前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文化是上千年来被历朝历代统治者所推崇的文化,在封建社会时期,一直是思想界的主流思想。
儒家文化倡导血亲人伦、道德理性、现世事功等,其中心思想是忠、孝、悌、勇、仁、义、礼、智、信等。
儒家文化适应了封建社会的需求,并对中国的文化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20世纪初,中西方文化交融,中国文化处于转型时期。
鲁迅的作品又是这一时期的产物,在他的作品中较为明显的存在儒家思想的因子。
所以本文将从鲁迅笔下受儒文化影响的悲剧人物形象、思想主题等方面来探究儒文化对其文学创作的重要影响。
二、儒文化对其影响(一)受儒文化影响下的悲剧人物形象的塑造鲁迅笔下的人物受着传统儒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被禁锢在传统的封建伦理道德观念之中。
在《呐喊》《彷徨》中的知识分子有着不同的态度,有沉溺于传统,进而维护封建传统的知识分子鲁四,他从“新党”一直骂到了祥林嫂;有被传统思想腐蚀,精神麻痹的知识分子孔乙己,他穿着长衫,留着长指甲;有大胆质疑传统却被诬陷为疯子的狂人;有徘徊酒楼、踌躇的吕不韦;有渴望女性解放、追求自由的子君;有失意重重、无可奈何的涓生……他们都是接受过思想教育的知识分子,但却都拥有着与之不符的悲剧命运。
孔乙己清高善良但却被打断腿;在《伤逝》中,一死一伤,子君死去,涓生陷入自责。
论鲁迅对中国版画的影响

论鲁迅对中国版画的影响中国版画是中国传统艺术中的一种重要形式,它通过木刻、石印和版画等技术来表现绘画艺术。
在中国现代版画中,鲁迅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鲁迅先生对中国版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版画题材的选择、艺术风格的传播和社会意识的唤醒上。
本文将从这几个方面来探讨鲁迅对中国版画的深远影响。
鲁迅对中国版画的影响表现在版画题材的选择上。
鲁迅是20世纪中国杰出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他的作品深受中国人民的喜爱,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鲁迅的著作涉及中国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他关注社会现实,关爱普通民众,批判封建社会的腐败和落后。
这些思想在中国版画中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表现。
中国现代版画家们根据鲁迅的作品创作了大量的鲁迅题材的版画作品,如《阿Q正传》、《狂人日记》、《呐喊》等。
这些作品将鲁迅的精神和思想通过艺术形式传播出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鲁迅的思想,激励人们对社会现实的反思和关怀。
鲁迅对中国版画的影响还体现在艺术风格的传播上。
鲁迅的思想对中国现代文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提倡文学艺术要紧贴时代,要有社会责任感和人道主义精神。
这种理念对中国版画的发展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中国现代版画家们在继承传统技艺的也吸收了西方现代艺术的精髓,注重表现个性和情感,在艺术风格上呈现出更加丰富多样的特点。
鲁迅所提倡的“写实主义”、“批判现实主义”等思想成为了中国现代版画创作的主流方向,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版画艺术家,使他们的作品更加深刻地表现了社会现实和人民生活,唤醒了人们对时代的关注和思考。
鲁迅对中国版画的影响还体现在社会意识的唤醒上。
鲁迅先生深刻地关注社会现实,他的思想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
中国现代版画家们在创作中也秉承了这种思想,他们通过版画作品表现了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批判,呼吁人们思考和改变现实。
鲁迅的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版画艺术家,使他们更加关注人民的疾苦和状况,用艺术的形式反映社会的丑恶和不公,引起了人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改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迅的创作受到中国传统文艺的影响,论述鲁迅在传统文艺上的继承与创新。
继承在哪?突破在哪?发展在哪?
继承:
1、“托尼学说,魏晋文章”。
鲁迅本人及其文章都有魏晋名士风采,他的叛逆、异质、激愤的性格似乎有稽康,徐渭等人的特点,在他的杂文中也有表现。
2、他的小说在刻画人物方面继承传统史传、传奇等白描手法。
3、他的带有批判讽刺类的小说及杂文有《儒林外史》、晚清谴责小说的讽刺个性。
4、《野草》中融有大量的意象就直接取自庄子、离骚、和佛经。
5、《朝花夕拾》中许多具有地方特色的描写带有传统戏曲与民间传说的影响。
6、《故事新编》古今杂糅的手法,古既是取自古代神话、传说、史书记载
如果要说鲁迅的小说从中国传统小说里学习了什么的话,也只有从他高度评价《儒林外史》这个角度来看,从《孔乙几》里面很可以见到影响,一方面是对旧式知识分子的怜悯和讽刺,另一方面是在刻画人物方面并非象西方小说那样大段大段的描写,而是抓住最具特点的地方寥寥几笔传写精神。
另外他曾专门研究小说史,也曾编辑过《唐宋传奇集》,他用笔的精练是否受了唐宋传奇的影响呢?
中国现代小说的文体,是吸收外国小说的文体艺术而对传统的拟话本加以改革形成的,鲁迅先生是这一改革的伟大旗手。
我个人的观点是:其一,先生深受中华古典文学的滋养;其二,从文风而言,先生传承了魏晋南北朝沉郁的风格;其三,先生深受俄国文学影响;其四,先生最好的文章是杂文,先生的杂文是先生战斗精神最有力的体现,我们所最应该继承的不也是先生这种精神吗?
批判:
鲁迅对传统文化的批评
鲁迅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诞生于中国现代历史上第一次伟大思想解放运动的年代。
在伟大的思想解放浪潮中, 他敢于探索前人未曾探索过的课题, 敢于提出前人所未曾提出过的见解, 敢于解剖, 敢于批判。
1 、对儒、道、佛等传统文化的深刻剖析与批判
鲁迅从当时的社会现状中认识到, 进入近代以来的中国之所以一直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 同国人苟且的心态是分不开的。
儒、道合力下的中国传统文化, 使中国缺少反抗之音。
而潜移默化下的中国社会, 则是精神受奴役而不自觉, 麻木愚昧而不觉悟, 甚至麻木到不以苦
为苦, 对别人的痛苦只是隔膜和冷漠,在小说中鲁迅对儒家思想培养出来的“愚人”是极力加以批判的。
因为: 首先, 儒家思想提倡“克己复礼”, 以外在于人的“礼”压制内在于人的欲望本能。
但是, 这种外在规约仅仅是暂时性的压制了人的欲望本能, 不能从根本上消除。
其次, 在儒家思想的复杂的等级关系中, 人是父之子, 妻之夫, 君之臣, 但惟独没有“己”。
儒家思想重视的是各种关系对人的制约, 而不是独立个体的培养。
《祝福》中的祥林嫂完全生活在封建礼教习俗的规约之中, 没有丝毫自主性, 是一具十足的形尸走肉。
正是这种个体心灵的
空无, 才给中国传统道德与文化以无可动摇的统治地盘。
这不得不引起读者深切地反思与对传统文化、传统道德的唾弃。
同样, 道家文化也受到了鲁迅的质疑与批判。
在《阿Q 正传》中, 深深隐藏着鲁迅对道家文化的思考,阿Q 栖息在土谷祠并非偶然。
土谷祠即土地庙, 里面供奉着土地神和五谷神, 属于道教的神学谱系, 是由中国民间俗神信仰发展而来的。
土地庙虽能暂避一时, 寄居一时, 终未能庇护得了阿Q , 最后阿Q 被从这里抓走并走向死亡。
在阿Q 这个人物形象中, 包含着鲁迅对传统道家人生哲学的最深刻的批判。
阿Q 的“精神胜利法”就是对道家人生哲学的具有讽刺意味的形象概括。
此外, 对于佛家文化, 鲁迅小说也予以了剖析和批判。
《祝福》中对祥林嫂因受佛家因果轮回、因果报应思想的影响而捐门槛且精神崩溃, 导致死亡就是很好的例子。
2 、对传统文化导致的国民劣根性的批判
首先, 传统文化的愚民性使人变得愚昧、麻木、守旧、迷信。
《故乡》中有辛苦麻木的闰土,《药》中有可怜的华老栓夫妇, 《阿Q 正传》中有落后而不觉悟的阿Q。
其次, 传统文化的愚民性还使人变得虚伪、冷酷、自欺。
3 、对传统文化“吃人”及其腐化力的批判
传统文化“吃人”是鲁迅的独具慧眼的发现。
在《狂人日记》里, 通过对“狂人”的描写, 大胆揭示出数千年的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它在当时的思想文化界所带来的耀眼光芒犹如火炬照亮了夜空。
在正像鲁迅从来没有跟科学作对, 他所反对的是伪科学一样, 鲁迅也从来没有和这些博大精深的人类精神
现象作对, 他向中国传统文化进军的矛头所向主要是异化了的儒佛道, 更进一
步说则是容易造成流弊的儒佛道。
在中国旧文化的破坏和新文化的创建这两方面, 鲁迅是以破为主的。
对旧事物, 旧伦理, 旧制度, 他大杀者”, 另一种是“盗寇式的破坏者”。
毫无疑问, 鲁迅是属于“革新的破坏者”。
当然, 鲁迅通过小说创作对传统文化所作的尖锐批判中, 也存在着某些偏激现象。
然而, 从某种意义上说, 正是因为有了鲁迅这种摧枯拉朽的人, 才有中华民族文化的新生。
而这些与五四新文化运动所倡导的科学与民主精神相左,更与鲁迅毕生所追求的精神自由和个性解放背道而驰。
自然地,鲁迅要对这些禁锢精神自由、压抑个性解放的传统文化中保守腐朽的方面大加鞭挞。
作为思想家而不是学问家的鲁迅,首先选择了批判,偏激的批判,以至于偏激到“少读甚至不读中国书”。
只有激烈地骂醒了中国人,才有可能打破国民“中华文化中心论”的清秋大梦,才有可能使我们民族意识到自己正站在毁灭的边缘而奋发图强、得以自保。
比起那些整天一味“之乎者也”地颂扬传统文化的人,鲁迅更热爱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更清醒地了解我们的民族。
突破:
一、首先是题材的变革。
《呐喊》、《彷徨》中的大多数作品,取材都是现实中常见的事,放到“五四”时期,与传统小说比较,就会发现从鲁迅开始的这种题材的变革,可以说是石破天惊的。
因为传统小说历来都追求奇特、曲折的情节,
讲求传奇性和故事性,小说中的人物,也大都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或者神仙鬼怪。
所以像鲁迅那样的取材和写法,显然也借鉴了西方现代小说的体式,主要是现实主义的手法,是对传统写法非常自觉的、大胆的突破,带有先锋的性质,旧式的阅读习惯还不容易接受。
但当时也已经有人注意并高度评价鲁迅这种大胆的创新。
二、《呐喊》、《彷徨》极大的魅力,还在于偏是从普通平凡的人事中,发现和体悟那“一切的永久的悲哀”。
这就是所谓艺术的陌生化。
作家通过他的作品的描写,让读者重新打量自己所熟悉的,甚至是因为司空见惯而已经有些麻木的生活,获得某种新的体验和想象。
本来大家很熟悉很普通的人事,经过鲁迅的感觉和构思,就不一样了,变得沉重了,要重新思考了。
鲁迅就是这样,题材平凡,发掘很深,并总是有独特的令人震惊的发现。
读鲁迅的小说可能会很累,原因之一就是鲁迅这种沉重的思想发现,总是缠绕着你,使你不可能再像读传统的传奇小说那样隔岸观火,可以放松,而一定会有切身的体验,要去重新感觉和思考生活。
又由于鲁迅的发现太透彻,往往带着悲悯与同情,从现实的人事中感悟到人性、人生等带哲理性、超越性的命题,作品总弥漫着现实的可能又是永久的悲哀,当然也就让人的阅读不会轻松。
三、鲁迅小说对传统的突破,又表现在揭示灵魂的深。
传统小说不善于人物的心理刻画。
鲁迅小说则正好在这方面突破,非常重视写人物的心理,尤其是国民精神上的病苦。
如鲁迅自己所说,是为了写出国民的灵魂。
鲁迅的本事总是在心理常态中看到精神的病态。
《肥皂》写道学家四铭对一个乞丐女孩的非分之想,一次精神出轨,一般可以认为这是对封建道学家虚伪面目的揭露,其实同时又是对情欲方面人性弱点的深人探讨,其中对意识和潜意识心理矛盾的刻画,就用了深度的精神分析。
类似这样注重写灵魂,注重揭示心理之深的表现,是小说向现代转型的显著的特征之一。
是鲁迅起了这个头,从这方面也突破了传统的写法,并对后来小说的创作有极大的示范与影响。
第四,要注意鲁迅小说艺术格局和语言方面的突破与创新。
我国传统小说基本上是勾栏瓦舍讲故事发展起来的,与传记和讲史也有关,比较注重全过程的叙述,讲求故事性,有头有尾,好比是盆景。
即使是短篇,也要有完整过程的故事,所以鲁迅的短篇基本上不再采用这种传统的格式,而创造了各种不同的格式,适应不同内容的表现。
从结构看,打破时空的顺序,按内容表现的需要去剪接场景和细节。
叙述角度也突破了传统小说的单一,不再局限于第三人称的全知视角,而尝试了第一人称叙述(如《孔乙己》)、双线结构(如《药》)、反讽结构(如《狂人日记》)、以及抒情独白体(如《伤逝》、散文体(如《故乡》)、独幕剧体(如《风波》)等等多种体式和手法。
鲁迅小说有诗一样单纯的韵味,却又精粹、凝练、含蓄,可以反复欣赏,越读越有味。
由于鲁迅能独立地按照其所要表现的生活内容和自己的艺术个性去进行灵活的艺术熔裁,小说的体式手法不断有新创造。
茅盾早在1923年所写《读〈呐喊〉》中就评论说:“在中国新文坛上,鲁迅君是创造新形式的先锋。
《呐喊》里的十多篇小说,几乎一篇有一篇的新形式,而这些新形式莫不给青年作者以极大的影响,必然有许多人们上去试验。
”
像鲁迅这样以不多的短篇而赢得如此巨大的文学声誉的作家,在世界文学史上都是罕见的。
中国现代小说从鲁迅这里开始,又在鲁迅这里成熟,并成为中国现代各体小说发展的重要源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