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故事新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阐释
浅析鲁迅《故事新编奔月》

浅析鲁迅《故事新编奔月》《故事新编奔月》是鲁迅先生创作的一部短篇小说,该作品是在他去世前不久发表的。
这篇小说是一部颠覆传统故事的小说,讲述了后羿和嫦娥之间的故事,以一种讽刺和幽默的方式对传统文化进行了批判和反思。
在《故事新编奔月》中,鲁迅先生将后羿和嫦娥的故事进行了改造。
在传统的传说中,后羿是一位英勇的神射手,嫦娥则是一位美丽的仙女。
然而,鲁迅先生将他们描写成了普通的夫妻,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面对的问题和困境,反映了现实生活的无情和冷漠。
在小说中,后羿的箭法已经不再灵光,他只能依靠捕捉野兔为生。
嫦娥则因为与后羿的矛盾而离家出走,她与一位名叫“夷羿”的年轻人相识,并开始了一段浪漫的爱情。
后羿发现了这件事情,他试图阻止,但是无济于事。
嫦娥与夷羿私奔了,后羿只能孤独地留在人间。
鲁迅先生通过这个故事对传统文化进行了批判。
他认为,传统文化将英雄人物和神仙描绘成了一种不切实际的形象,忽略了人性的弱点和缺陷。
传统文化中的英雄和神仙被描绘成了无所不能的形象,但是他们却无法解决自己生活中的问题。
鲁迅先生通过这个故事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质疑和反思。
同时,鲁迅先生也通过这个故事反映了现实社会的问题。
后羿的箭法失灵,无法再像从前一样英勇无敌,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中的困境。
当时的中国面临着外国的侵略和内部的混乱,人民生活十分困难。
鲁迅先生通过这个形象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的失望和不满。
此外,《故事新编奔月》中还充满了讽刺和幽默。
鲁迅先生通过描写后羿和嫦娥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以及他们的私奔行为,对传统文化进行了讽刺。
同时,他在故事中还加入了许多幽默的元素,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时地发出笑声。
这种幽默不仅缓解了故事的严肃性,也让读者更易于接受并理解故事所传达的深层次含义。
《故事新编奔月》中充满了鲁迅先生的独特风格。
他的文字简洁明了,富有力度,通过文字传达出了强烈的情感和思想。
这种风格不仅体现在文字上,也体现在整个故事的构思和结构上。
鲁迅先生将传统的神话故事进行了改编,将其中繁琐的情节简化,突出了人性的弱点和缺陷。
论《故事新编》的历史文化态度

论《故事新编》的历史文化态度作为鲁迅创作的最后一部小说集,《故事新编》颇有意味地选择了“历史事件”作为题材,进行“演义”:在《呐喊》和《彷徨》中,鲁迅给我们展现的都是近现代中国的形形色色——不论人物,还是事件,都取材于身边现实生活的“一手资料”;而《故事新编》则不同,虽然考据者们纷纷指出各种细节的现实来处,但无法否认的是,它已从前期的现实题材的描摹变为“历史”事件的“重写”。
既然是重写,必然伴随着作者的选择与建构,而在这些行为的背后,体现的是重写者对其重写对象的心理态度、情感倾向。
那么,理解《故事新编》的历史文化态度,是我们解读《故事新编》的一项基础工作,是研究《故事新编》的一把重要钥匙。
同时,《故事新编》备受关注和颇受争议的、时而宏大壮丽、慷慨激昂,时而又古今杂糅、油滑不恭的书写笔调,呈现出的也正是《故事新编》历史文化态度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从鲁迅对历史的态度入手,把《故事新编》放入鲁迅的整个思想体系和思维方式之中阐释,《故事新编》研究中一些长期困扰我们的问题才能得到回答。
一、鲁迅对历史的钟情与对历史话语的不满中国历来是一个重视历史的国家,据说“中国‘历史作家’的层出不穷、连续不断,实在是任何民族所比不上的”,[德]黑格尔:《历史哲学》,王造时译,上海书店出版社,2021年,第110页。
从远古到晚近,一整套体例严整的钦定官史和各路旁逸斜出的野史笔记,都显示着这个古老民族历史学的发达和对历史浓厚的探究兴趣。
“今夕的对立和互补,是贯串中国文化始终的一个根深蒂固的观念”,浦安迪:《中国叙事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199页。
在中国的传统文人心中,历史从来就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国之利器。
近代以来,朴学日兴,而浙东犹盛,“浙东之学,言性命者必究于史”,⑨章学诚著,叶瑛校注:《文史通义校注》,中华书局,1985年,第523、1页。
从小就在这样文化氛围下长大的鲁迅,对历史可谓情有独钟,我们留心鲁迅的阅读史,会见到,他从六岁起便熟读《鉴略》,并且直到去世前后,所购置的《四部丛书》正续编、《二十五史》还不断送到,参见许广平:《研究鲁迅文学遗产的几个问题》,《十年携手共艰危》,河北教育出版社,2021年,第127页。
《故事新编》读后感

《故事新编》读后感《<故事新编>读后感》读完鲁迅先生的《故事新编》,我仿佛经历了一场奇妙而独特的文学之旅。
这本书真的是太有意思啦!鲁迅先生以他那独特的视角和犀利的笔触,把那些古老的故事重新演绎,赋予了它们全新的生命和意义。
就拿《补天》来说吧,女娲抟土造人的故事我们都听过,可在鲁迅先生的笔下,女娲不再是那个高高在上、不食人间烟火的神祇。
她会感到疲惫,会因为创造人类而累得不行。
当她补天时,那些人类的丑态更是让人啼笑皆非。
有那些只知道争权夺利、互相攻击的“小东西”,还有那些只关心自己利益、对女娲的辛苦付出毫不感激的家伙。
鲁迅先生把人类的自私、贪婪和愚蠢展现得淋漓尽致,让我在笑过之后又不禁陷入沉思。
还有《奔月》,后羿射日的英雄,到最后却面临着没有猎物可打的尴尬境地。
他的妻子嫦娥也因为受不了每天吃乌鸦炸酱面而奔月去了。
这简直就是把英雄从神坛上拉下来,让我们看到了他们平凡又无奈的一面。
后羿为了给嫦娥找吃的,四处奔波,可最终还是没能留住她。
那种英雄末路的悲哀,真的让人感到心酸。
《理水》中的大禹,不再是那个传说中威严庄重的治水英雄,而是一个朴实、务实、一心为百姓着想的实干家。
他和那些只知道空谈、不做实事的大员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他穿着破草鞋,满腿是泥,一心扑在治水上,不顾那些官僚的反对和嘲笑。
这种对现实的讽刺,真的是太犀利了。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仿佛能看到鲁迅先生坐在书桌前,一边抽着烟,一边皱着眉头构思这些故事。
他的眼神中透着对社会的不满和对人性的洞察。
他用这种独特的方式,向我们揭示了社会的种种弊病和人性的弱点。
这些故事虽然是新编,但却让我感受到了鲁迅先生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和对现实社会的敏锐观察。
他没有简单地重复那些古老的传说,而是通过自己的创作,让它们与当下的社会产生了联系。
这让我明白了,经典的故事永远不会过时,只要我们有新的视角和思考,就能从中获得新的启示。
读完这本书,我不禁想起了自己生活中的一些事情。
简析《故事新编》中的中国传统文化

简析《故事新编》中的中国传统文化作者:居婷婷来源:《青年文学家》2015年第03期摘 ;要:《故事新编》中的人物形象主要可分为神、英雄和智者三大类,他们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都占有较为崇高的地位;但在《故事新编》中,并没将他们奉为神圣,相反,讽刺多于崇拜,嘲讽中又透着对当时社会情形的揭露,他寄希望于传统文化但又无奈苦不可寻,他对中国传统文化加以“油滑”的写弄,使得小说妙趣横生。
关键词:《故事新编》;中国传统文化;戏谑嘲讽;绝望之于希望作者简介:居婷婷,女,江苏省扬州市人,1991年生,苏州大学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专业,研究方向:现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5)-03-00-02一、“神”话不再《故事新编》收录的小说历时跨度13年,鲁迅在创作《不周山》之时“不记得怎么一来,突然停了笔”,以致“《不周山》的后半部是很草率的,决不能成为佳作”①。
《不周山》后来改题为《补天》,且放在了《故事新编》的之首,可见它在鲁迅心中的地位并不像所说的那样低,也不是一篇“误人”之作。
《补天》始于女娲造人,终于女娲逝世。
在《补天》中,女娲被描写成一个与时代脱节形象,她在人类战争中被武器刺的不知所以,而刺痛她恰恰是人类不断进步的文明,她在现代文明的大浪淘沙中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本篇中鲁迅对女娲持一定的肯定态度,女娲造福于人类社会,但人们不懂得惜福。
女娲的死是凄凉的,她被人类不断进步的文明所抛弃,与此同时,鲁迅对民众的无知更是不惜笔墨,“嫡系”之争,但竟不识自己口中的神。
他们只是从表面上承袭了传统,而未得其精髓;虽秉承着传统,却又活生生地抛弃了它。
鲁迅运用“故事新编体”②,“并不直接针砭社会,而是用“曲笔”的形式表露自己的是非观念”③。
在历史故事上加以现代改编,虚实结合,起到了很好的讽刺批判效果。
二、英雄末路《奔月》中的羿,《理水》里的禹,《铸剑》的黑衣人,笔者都将他们纳入英雄形象系列,但在《故事新编》中,他们并没有神话中的英勇神武。
鲁迅《故事新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阐释

目录引言 (3)一、《故事新编》的传统文化之维 (4)(一)选取故事题材的传统文化之维 (4)(二)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方式一反惯常思路 (4)(三)对传统文化故事的再改编 (5)二、《故事新编》实则是对传统文化的精神反抗 (6)(一)继承并升华了鲁迅文学对传统文化批判的基本立场 (6)(二)借传统文化揭示中国当下民族的劣根性问题 (6)(三)从传统中寻找民族问题是《故事新编》的反抗精髓 (7)三、《故事新编》阐释传统文化的思路分析 (8)(一)对传统文化故事赋予新的意涵 (8)(二)寻找最佳的批判视角以及批判对象 (8)(三)要给予读者什么样的传统文化启示 (9)四、《故事新编》启迪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10)(一)辩证分析、慎重对待 (10)(二)批判继承、全面分析 (10)(三)批判合理、入木三分 (11)五、结语 (12)参考文献 (13)摘要鲁迅是我国新文化运动的旗手,是对我国传统文化最具深刻洞察力的文学家。
鲁迅的《故事新编》穿梭于历史和神话之中,不断地展现我国传统文化的巨大魅力。
《故事新编》最大的特点在于用新颖的角度来展示中国的传统文化。
这也符合鲁迅一贯的批判中国文化所运用的新颖性、独特性的批判思路。
《故事新编》一共八篇短篇小说,一部分取材于我国的神话传说,另一部分取材于历史事实。
无论《故事新编》的哪一部分的短篇小说的内容,都在或多或少地阐释着我国的传统文化。
关键词:鲁迅;《故事新编》;中国传统文化;阐释引言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也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我国在长久的文化发展过程当中,积累了深厚的传统文化,这些传统文化在现代人看来既有糟粕部分、也有精华部分。
鲁迅作为我国历史上最具批判性的文学家来说,其对历史与现实都具有独特的认识。
尤其是批判我国传统文化的劣根性,是鲁迅文学创作的主要基点。
《故事新编》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与艺术价值,在我国文学的发展史上占有一席之地,《故事新编》是由八篇短篇小说所构成,每一部短篇小说都是鲁迅在为某一种传统文化作独特的阐释与批判。
鲁 迅与中 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鲁迅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鲁迅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鲁迅是一位具有深远影响力的文学家、思想家。
他的作品不仅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现实,也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鲁迅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既不是全盘否定,也不是盲目继承,而是在批判中传承,在传承中创新。
鲁迅成长于一个传统文化氛围浓厚的家庭,自幼接受了古典文学的熏陶。
他熟读四书五经,对古代经典有着深入的了解。
然而,他并没有被传统的思想观念所束缚,而是以一种敏锐的眼光和批判的精神来审视传统文化。
鲁迅对传统文化中的封建礼教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封建礼教强调等级尊卑、三纲五常,压抑了人的个性和自由。
在他的小说《狂人日记》中,通过狂人的视角,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他指出,封建礼教是一种虚伪、残酷的制度,它剥夺了人们的权利和尊严,使人们陷入愚昧和麻木之中。
这种批判并非是对传统文化的全盘否定,而是希望打破封建礼教的枷锁,让人们能够摆脱束缚,追求真正的自由和进步。
同时,鲁迅也对传统文化中的一些腐朽观念进行了抨击。
例如,传统的中庸之道主张调和、妥协,鲁迅认为这是一种缺乏进取精神的表现。
他提倡要有直面现实、敢于斗争的勇气,而不是一味地逃避和妥协。
在《药》中,华老栓为了给儿子治病,去买人血馒头,这种愚昧无知的行为正是鲁迅所批判的传统文化中的糟粕。
然而,鲁迅在批判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对其中的优秀部分进行了传承。
他对中国古代文学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有着高度的赞赏,并将其融入到自己的创作中。
比如,他的小说《故事新编》就借鉴了古代神话和传说的元素,以现代的视角重新演绎,赋予了这些古老故事新的内涵和意义。
鲁迅还传承了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
儒家的仁爱思想、道家的顺应自然、墨家的兼爱非攻等理念,在他的作品中都有所体现。
他关心底层人民的疾苦,对那些遭受压迫和剥削的人们充满了同情。
这种人文关怀正是对传统文化中积极因素的继承和发扬。
在传承的基础上,鲁迅进行了大胆的创新。
故事新编读后感

故事新编读后感第1篇:故事新编读后感故事新编读后感--09媒体创意李若歆《故事新编》是鲁迅先生以远古神话和历史传说为题材而写就的短篇小说集,包括他在不同时期所写的8篇作品。
这八篇小说分别是:《补天》、《奔月》、《理水》、《采薇》、《铸剑》、《出关》、《非攻》、《起死》。
外加一篇《序言》。
此书主要以神话为题材,故事有趣,想像丰富。
《故事新编》是鲁迅先生的最后的创新之作,里面8篇有5篇写于鲁迅生命的最后时期。
面临死亡的威胁,出于内外交困、身心交瘁之中,《故事新编》整体的风格却显示出前所未有的从容、充裕、幽默和洒脱。
尽管骨子里依旧藏着鲁迅固有的悲凉,却出之以诙谐的“游戏笔墨”,这标明鲁迅的思想与艺术都达到了一个新的环境,具有某种超前性。
在它的很多篇中,都可以发现或隐或现、或浓或淡的存在着“庄严”与“荒诞”两种色彩和语调,互相补充、渗透和消解。
鲁迅曾说,《故事新编》里的全部作品“是神话,传说及史实的演义”。
其中,《补天》洋溢着赞美,亢奋,欣喜的调子,其画面瑰丽而壮美,结构宏大。
虽然女娲补天源于古籍,但在此的描绘中多了些许浪漫主义氛围,创造了十分奇异动人的艺术画面。
而《奔月》《铸剑》虽然也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但同时也有着压抑的沉重感。
《铸剑》中关于眉间尺以头与剑托付黑色人报仇的情景,以及黑色人混入皇宫,施展计策的描写,虽然不符合现实的逻辑,但也正因为这样获得了令人讶异的感染力,加强了浪漫主义色彩,却又不缺乏沉重感。
比起《补天》、《奔月》、《铸剑》来,鲁迅后期所写的《理水》等5篇历史小说,从总体上说浪漫主义色彩稍有减弱。
这主要表现在故事本身的奇幻性不如前期的3篇。
但是,在别的方面,主要是在穿插现代生活细节方面,却又增强了浪漫主义气息。
《理水》、《非攻》、《出关》、《采薇》里有现实中资产阶级学者等类人物的影子,有现代生活的某些片断。
如《理水》对大员、学者们进行了古今杂揉的描写,“文化山”使读者想到了现实中所谓的“文化城”,而“O.K”、“好杜有图”等外语词汇的出现,在幽默中隐然指向了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的洋奴;《非攻》中写墨子在宋国遇见“募捐救国队”,这实际上是对30年代国民党反动政府在日寇侵略面前用“救国”名义强行募捐这种欺骗、掠夺行径的影射。
鲁迅《故事新编》神话系统研究

鲁迅《故事新编》神话系统研究一、本文概述《鲁迅《故事新编》神话系统研究》这篇文章旨在深入探讨鲁迅在其作品《故事新编》中如何运用和重塑中国古代神话元素,以及这些神话元素如何与鲁迅的创作理念和社会批判相结合,形成独特的文学表达。
本文将通过对《故事新编》中的神话元素进行系统的梳理和分析,揭示鲁迅如何利用这些传统神话构建新的文学空间,并借此表达他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
文章还将关注鲁迅在运用神话元素时所展现的创新精神和批判意识,以及这些元素如何影响和提升《故事新编》的艺术价值和社会影响力。
通过这一研究,我们不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鲁迅的创作理念和文学风格,还能进一步认识中国古代神话在现代文学中的传承与创新。
二、鲁迅与神话传统的关联鲁迅,原名周树人,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他的作品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矛盾和冲突,也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复杂与多面。
鲁迅的文学创作与神话传统有着密切的关联,这种关联不仅体现在他的小说创作中,也体现在他的思想观念和文学创作理念上。
鲁迅的作品中多次出现神话元素和神话人物。
在《故事新编》中,他通过重新诠释和改编神话故事,赋予了这些传统故事以新的时代内涵和深刻的社会意义。
例如,在《补天》中,鲁迅以女娲补天的神话为蓝本,通过细腻的笔触和深入的思考,展示了古代神话中蕴含的丰富哲理和人生智慧。
这种对神话故事的再创作,不仅丰富了文学作品的内涵,也为传统神话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鲁迅的思想观念深受神话传统的影响。
他深信神话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承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
在鲁迅看来,神话不仅仅是故事,更是人类智慧和精神的结晶。
因此,他在文学创作中始终强调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继承,同时也试图通过文学作品来传递和弘扬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元素。
鲁迅的文学创作理念也与神话传统有着密切的关联。
他主张文学应该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深刻的社会性,应该能够反映人民的生活和斗争。
这种理念与神话传统中的“天人合一”“人定胜天”等思想相契合,使得鲁迅的文学作品在表达时代精神和社会现实的也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目:鲁迅《故事新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阐释目录引言 (5)一、《故事新编》的传统文化之维 (5)(一)选取故事题材的传统文化之维 (5)(二)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方式一反惯常思路 (6)(三)对传统文化故事的再改编 (6)二、《故事新编》实则是对传统文化的精神反抗 (7)(一)继承并升华了鲁迅文学对传统文化批判的基本立场 (7)(二)借传统文化揭示中国当下民族的劣根性问题 (7)(三)从传统中寻找民族问题是《故事新编》的反抗精髓 (8)三、《故事新编》阐释传统文化的思路分析 (9)(一)对传统文化故事赋予新的意涵 (9)(二)寻找最佳的批判视角以及批判对象 (9)(三)要给予读者什么样的传统文化启示 (10)四、《故事新编》启迪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11)(一)辩证分析、慎重对待 (11)(二)批判继承、全面分析 (11)(三)批判合理、入木三分 (12)五、结语 (13)参考文献 (14)摘要鲁迅是我国新文化运动的旗手,是对我国传统文化最具深刻洞察力的文学家。
鲁迅的《故事新编》穿梭于历史和神话之中,不断地展现我国传统文化的巨大魅力。
《故事新编》最大的特点在于用新颖的角度来展示中国的传统文化。
这也符合鲁迅一贯的批判中国文化所运用的新颖性、独特性的批判思路。
《故事新编》一共八篇短篇小说,一部分取材于我国的神话传说,另一部分取材于历史事实。
无论《故事新编》的哪一部分的短篇小说的内容,都在或多或少地阐释着我国的传统文化。
关键词:鲁迅;《故事新编》;中国传统文化;阐释引言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也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我国在长久的文化发展过程当中,积累了深厚的传统文化,这些传统文化在现代人看来既有糟粕部分、也有精华部分。
鲁迅作为我国历史上最具批判性的文学家来说,其对历史与现实都具有独特的认识。
尤其是批判我国传统文化的劣根性,是鲁迅文学创作的主要基点。
《故事新编》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与艺术价值,在我国文学的发展史上占有一席之地,《故事新编》是由八篇短篇小说所构成,每一部短篇小说都是鲁迅在为某一种传统文化作独特的阐释与批判。
这也是这部文学作品在我国文学史上始终彪炳青史、经久不衰的重要原因。
一、《故事新编》的传统文化之维(一)选取故事题材的传统文化之维传统文化是在一个民族长久的共同生活之中所形成的、对这个民族的心理特征行动特性只有潜移默化地影响的文化。
这种文化对这个民族来讲,具有历史的厚重感,往往成为这个民族的一种民族心理。
前已述及,《故事新编》是由八篇短篇小说构成,这八篇小说分别是:《补天》、《奔月》、《理水》、《采薇》、《铸剑》、《出关》、《非攻》、《起死》。
这八部短篇小说分别属于神话题材、传说题材与历史题材,无论哪一部题材都与我国的传统文化具有密切相关的联系。
这八篇小说所涉及的内容,鲁迅先生站在现代思想立场之上创造性地运用了多种现代小说的表现形式,对中国古代神话、传说和历史人物进行再叙述,再评价,并在这种再叙述、再评价之中巧妙地渗入了自己对当下现实生活和思想文化的思考和批判。
其中,《补天》这部短篇小说借助女娲补天的形象来阐释五四精神所具有的那种大无畏、敢于打破一切传统的糟粕文化精神,女娲的形象更具有一种救万民于水火的大无畏的特质,这在很大程度上也契合了五四精神的实质。
《出关》讲得更是关于老子骑青牛出关的历史事实,鲁迅以一种独特的视角来向老子出关所具有的“关”的含义进行发问。
这个“关”对于中国人个体来讲是什么含义、对一个民族来讲又具有什么样的含义,这些都是鲁迅先生极大关注的问题。
其他几个短篇小说,鲁迅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也是这样的关注角度。
综上所述,从故事的取材上来说,鲁迅也是很好的切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与实质。
(二)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方式一反惯常思路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是鲁迅所有文学作品的一个总体出发点。
尝试着揭示中华民族所具有的民族劣根性,也是鲁迅的作品的主要宗旨。
《故事新编》作为鲁迅批判中国传统文化的又一力作,不但整体风格显示出前所未有的从容、幽默和洒脱,而且继续继承了鲁迅批判中国社会现实的角度的新颖性,鲁迅对中国社会现实的批判,总是一针见血、令人醒目。
《故事新篇》也正是在这样的文学批判的特点之上,建构了独属于自己的传统文化批判思路。
在《故事新编》中,鲁迅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最具亮点的是《采薇》,通过对两个在历史上被普遍称为大忠臣的人物伯夷与叔华的新一种角度的历史批判。
鲁迅逐渐地剥离了伯夷与叔华的虚伪的面纱,揭示了两人背后的历史面目。
鲁迅通过伯夷与叔华的故事新编,对“骨气”、“忠诚”的定义进行了个性化的阐释,鲁迅用自己怀疑否定的眼光剥落掉伯夷、叔华神圣的外衣,准确地还原了他们精神的无价性。
鲁迅在这篇作品中展示了中国人善于转嫁矛盾、以及避重就轻、苟且偷生的民族劣根性。
这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角度是最具有新颖性与吸引力的。
鲁迅通过《铸剑》显示了眉间尺为父报仇由最初的犹豫不决到最后达到毅然地、真正地为父报仇的结果。
通过《铸剑》鲁迅生动形象地展示了人性的极端,以及人在面临绝境时所具有的人性倾向。
必须指出的是,无论《铸剑》还是《采薇》,都是鲁迅对传统文化的一种故事的建构,通过对传统历史的一种建构,鲁迅达到了批判中国传统文化与人性弱点的批判目的。
这也是《故事新编》在中国文学批判历史上始终受到文学界以及社会学界极大关注的主要原因之一,重视《故事新编》的批判的角度以及新颖性,也是从另一方面来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必要途径。
(三)对传统文化故事的再改编毋庸置疑,《故事新编》是在传统文化故事的基础之上来进行阐述与表达的,《故事新编》多数是“博考文献”的基础上对神话、传说及历史的传统文化故事的改造,鲁迅先生将古代和现代错综交融、古为今用,针砭流俗,讽刺世事,批判社会。
鲁迅先生把握住了某种批判的规律,对其进行更深刻的改编。
在《故事新编》之中,鲁迅先生所建造的这八部短篇小说,都是拿传统故事来改编的,但是他又在传统故事的改编基础之上进行了新的含义阐述,由此又对其赋予了新的含义。
传统文化故事都有一定的模型,在大家口耳相传的过程之中,传统文化是形成了一定的文化底蕴,这种传统的文化底蕴是传统文化故事的精髓。
《故事新编》这八部短篇小说,在这个基础上对其的含义进行了新的阐释。
传统文化故事经由鲁迅先生的改造与创新达到了更高的境界,让读者从另一个角度更深刻的认识了传统文化故事所特有的文化底蕴,也正是在这个基础之上,鲁迅先生对传统文化故事的发展作出了更高的文学贡献。
对《故事新编》文学认识应当建立在鲁迅先生—是在传统文化故事的基础之上,来阐发自己的观点,只不过其观点又是在建立在更新颖与独特的根基之上。
鲁迅先生的文学批评的特点在于在大家都熟悉的故事的基础之上,对这个故事所记载的人物及事件进行另一个角度的描述。
把自己的观点建立在传统文化故事的基础之上,又对其观点进行更深刻的表达,让读者换一种思路来认识传统文化故事,是鲁迅文学批评的一个基本的出发点。
二、《故事新编》实则是对传统文化的精神反抗(一)继承并升华了鲁迅文学对传统文化批判的基本立场鲁迅先生文学作品最大的特点就是能够给人以不一样的声音。
大多数品读鲁迅先生文学作品的读者,都能够从鲁迅的文学作品之中,读到一种反抗的精神存在。
在他的很多篇作品中,都可以或多或少、或隐或现、或浓或淡的存在着对中国传统文化反抗的色彩与基调。
这是鲁迅文学作品给读者一贯的基本的思路,这也是鲁迅文学作品长久地保持生命力的秘密所在。
《故事新编》仍然以其犀利的观点,深刻地展示了鲁迅对于传统文化的另一种角度认识,这种认识可以说从根本上继承了鲁迅对于文学批评的基本态度,尤其是鲁迅对于公认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进行了另一种角度的讽刺。
但文学界我们经常谈到鲁迅精神如何,那么实际上就讲究的鲁迅精神的一种反抗精髓所在。
在《故事新编》的八部短篇小说中,鲁迅以大气磅礴的批判视角,深刻地揭示了传统文化的劣根性,以及中国国民在某种程度上的一种精神缺失。
这就是鲁迅留给我们的精神财产,也是鲁迅留给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更深刻的另一种思考。
《故事新编》从一定程度上,升华了鲁迅批判中国传统文化的视角,在更大程度上反映了鲁迅文学造诣的更进一步精深。
总的来看,《故事新编》并没有脱离鲁迅文学作品一贯的风格,鲁迅风格在《故事新编》的字里行间处处体现,鲁迅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这种反抗精神,也在《故事新编》之中淋漓尽致地得到了展现。
鲁迅的这种文学反抗精神,一直贯穿于他创作的一生,更贯穿于他对中国文化问题认识的这种反常规思路。
(二)借传统文化揭示中国当下民族的劣根性问题传统文化在一个民族长久的历史共同生活之中形成,对这个民族所形成的影响是难以磨灭的。
中华民族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之中,形成了共同享有的民族文化,这种民族文化对于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民族心理,以及民族行动都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故事新编》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阐释,更是鲁迅为了揭示,当下中华民族所具有一些劣根性,这种劣根性深深地扎根在了中华民族的成长过程之中。
鲁迅生活的年代,正是中华民族内外交困的年代,在国际上,中华民族没有立足之地,在国内中华民族民不聊生。
内战频仍以及内部动乱,时刻导致着中华民族处于岌岌可危的处境。
《故事新编》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横空出世,更是对中华民族所具有的这种历史灾难的传统文化思考。
从传统文化之中,寻找中华民族的弊端,是鲁迅一贯的创作思路,有必要指出,鲁迅在我国文学历史上的这种文学批判的地位,是为了更好的揭示,中华民族所遭遇的一些历史灾难,也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之上,鲁迅文学批评的视角也更加独特,从鲁迅的文学作品之中,我们往往能够读到他对于中华民族的那种大义凛然的精神,那种敢于反抗并勇于反抗的精神。
在鲁迅的文学作品之中,我们似乎读到的是鲁迅,对于,中华民族所具有的这种历史灾难更深刻的劣根性思考,也就是说从根上我们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都出现了问题,才会导致这一系列的民族灾难。
《故事新编》的这种一反常态的文学批判思路,揭示了真正的导致了我国中华民族所具有的这种劣根性的根源。
(三)从传统中寻找民族问题是《故事新编》的反抗精髓同其他的有志之士一样,鲁迅也是在为中华民族所具有的历史灾难,进行更深刻的思考。
与其他同时代文学作者不同的是鲁迅所具有的这种思考往往是在传统之中寻找中华民族所具有的特质。
这是鲁迅文学作品与其他同时代的文学作品,所具有的不同特点之一,也是鲁迅文学作品的独特魅力所在。
《补天》、《采薇》、《理天》等都是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历史改编,达到了文学批判的另一种高度,实质上也是鲁迅文学作品,在这种传统文化的另一种揭示之中,找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所具有的糟粕。
我们可以看到的是,鲁迅所改编的这些历史传统文化故事在大多数人看来不具有糟粕性,鲁迅一反常态地把这些,不具有历史糟粕性的传统文化,进行了改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