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故事新编》创作及主旨解析(一)

合集下载

《故事新编》

《故事新编》

浅析《故事新编》摘要:鲁迅是中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文学巨匠。

他的每一部作品都从思想,文化方面为后代学者提供了宝贵的财富,也给予了文学爱好者犀利的思想和反省自身的镜子。

本文对鲁迅著名的小说作品《故事新编》进行分析和解构。

第一部分先从整体上讨论鲁迅对于八篇故事编排所做的处理已经背后的用意,揭示他暗示的小到个人从生到死的生命历程、大到整个人类历史的循环,一起感受整体把握作品后所受到的启示。

第二部分从作品中八篇故事对于传统故事中神化的仙人,圣人等等的改编和重新创造的具体分析展开,揭示出由各种思想产物下的社会人构成的人生百态。

本文将由《故事新编》谈及鲁迅关于生命历程的认识和感悟,并以新编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为读者勾勒出鲁迅所体验到的、整个民族由来已久的民众生活百态。

关键词:鲁迅故事新编生命历程生活百态鲁迅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在这位文学大师眼中,中国内忧外患地艰难爬行着。

他的小说以独到的洞察和看穿一切的慧眼而著称于世。

作为备受学界关注的《故事新编》,是研究鲁迅文学思想和爱好鲁迅之文笔的读者不能避而不谈的重点之作。

而历来人们对于这部作品是否为小说意见不一。

既然是故事,也取材于古代中国的许多传说神话和民间故事,就必然脱离不开故事的脉路和基本要素,即使实际上鲁迅已经对其做了在我们看来根本性的改变,即故事所要传达的鲁迅“当下”的思想内涵和民族忧患意识,但其依然可以称之为小说。

它具备小说的虚构性或者说很含蓄隐晦的一种虚构性。

即使有的篇章更多的是感受的某种记录。

“其中也还是速写居多,不足称为‘文学概论’之所谓小说。

叙事有时也有一点旧书上的根据,有时却不过信口开河”,[1]所以既然是“信口开河”至少不能当做其他文体。

不管怎么说,《故事新编》反映出鲁迅足足十三年的现实体验,是对其内心感受的流动性积累,甚至对于总结他更久之前的生活感悟和对人生百态的洞察,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同时《故事新编》也成为我们敬畏地试图走近这位文学大师的途径。

朝花夕拾十篇内容概括及主旨

朝花夕拾十篇内容概括及主旨

朝花夕拾十篇内容概括及主旨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可以对整篇文章进行一个简要的总览,介绍文章所要讨论的主题以及背景信息。

以下是一个可能的概述部分:概述《朝花夕拾》是一部由鲁迅先生创作的散文集,收录了他早年在上海发表的许多作品。

这本书以鲁迅独特的文字风格和思想深度,描绘了他对中国封建社会中人们的生活、道德伦理和文化背景的观察和思考。

本文将对《朝花夕拾》这本书进行详细的内容概括和主旨分析,以期能更好地理解鲁迅的思想和他对社会的批判。

在接下来的章节中,我们将逐篇探讨《朝花夕拾》的各个故事,从而全面了解这本书的内涵和影响。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内容可以是对整篇文章的总体安排和组织进行介绍和解释。

下面是一个可能的文章结构内容的例子:文章结构:本文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包括概述、文章结构和目的三个小节。

首先,概述部分将简要介绍本文撰写的背景和意义。

其次,文章结构部分将详细描述本文的整体结构和内容安排。

最后,目的部分将说明本文的写作目的和对读者的期望。

正文部分按照章节的顺序,逐一介绍了《朝花夕拾》十篇的内容概括及主旨。

每篇文章都将从内容概括和主旨两个方面进行描述。

这些篇章涉及了作者的成长经历、家庭教育、人物塑造、时代背景等各个方面。

结论部分包含了总结、研究意义和展望未来三个小节。

通过总结,我们将对整个文章的主要观点和结论进行概括。

随后,我们将探讨本文的研究意义,包括对文学理论和作品解读的贡献。

最后,我们将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并提出一些建议和想法。

通过以上结构的安排,本文将全面且系统地呈现《朝花夕拾》的内容概括及主旨,并对其中的重要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以期对读者提供有价值的思考和启示。

1.3 目的本文的目的是通过对《朝花夕拾》十篇内容的概括及主旨的分析和总结,探讨这本作品对读者的意义和影响。

通过对每篇文章的主题、情节、描写手法等方面的剖析,我们将深入理解鲁迅先生的思想和他对社会现实的观察与批判。

朝花夕拾十篇主旨

朝花夕拾十篇主旨

朝花夕拾十篇主旨第一篇《孔乙己》主旨:揭示社会的虚伪和不公《孔乙己》通过讲述一位酒肆中的穷汉孔乙己的故事,揭示了社会对弱者的压迫和辱骂。

孔乙己是一个喜欢喝酒的人,但他却被人看不起,被人嘲笑。

这个故事反映了当时社会上对于弱势群体的歧视和不公,引发了读者对社会现象的深思。

第二篇《故乡》主旨:对故乡的怀念和对现实的反思《故乡》是一篇写自己童年时光的散文,通过回忆童年时的游戏和生活,表达了对故乡的深深怀念之情。

同时,鲁迅先生也通过对故乡的描写,暗示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反思。

第三篇《药》主旨:揭露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丑恶《药》是一篇以医生和病人之间的矛盾为主线的散文。

故事中,医生为了钱财而不顾病人的生死,甚至开出了错误的药方。

这个故事揭示了社会上的黑暗和人性的丑恶,引发了对医疗行业和人性的深思。

第四篇《阿长与小田庄》主旨:对封建家族的批判和对个人命运的思考《阿长与小田庄》通过描写一个封建家族的生活,表达了对封建家族制度的批判。

故事中,家族的长子阿长因为不满家族的压迫而离开家乡,最终变得堕落。

这个故事反映了个人命运受制于封建家族制度的悲剧,引起了对封建制度的思考。

第五篇《狂人日记》主旨:对社会虚伪和人性扭曲的揭示《狂人日记》通过一个疯子的视角,揭示了社会虚伪和人性扭曲的现象。

故事中,疯子通过自己的思考和观察,对社会上的伪善和虚伪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引发了对社会和人性的思考。

第六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主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和对新文化的追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通过描写一个书馆的变迁,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和对新文化的追求。

故事中,传统书馆逐渐荒废,而新式书馆却受到了人们的欢迎。

这个故事反映了传统文化与新文化之间的冲突和转变,引发了对文化发展的思考。

第七篇《故事新编》主旨:对旧时故事的改编和对现实的思考《故事新编》是一篇改编传统故事的散文,通过对传统故事的重新改编,揭示了旧时故事中的虚伪和不合理之处。

同时,这个故事也引发了对现实社会和人性的思考。

鲁迅《故事新编》创作及主旨解析(一)

鲁迅《故事新编》创作及主旨解析(一)

鲁迅《故事新编》创作及主旨解析(一)摘要]从鲁迅对历史的诅咒和对国人的无情抨击中不难体会出那种深深的失望与悲哀之情,从鲁迅那样的制高点上俯看人生与现实,化繁为简,就导致了《故事新编》中“虚妄感”的产生。

这是鲁迅独特真切的人生体验,也是其历史小说所蕴含的内在意旨。

关键词]主旨现代意识虚妄感人生体验如果说《呐喊》诸篇是鲁迅意为先驱者摇旗呐喊而对生活中切身感受过种种苦于不能忘怀的东西描写和再现的话,那么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在某种意义上则是基于创作主体英雄末路的悲叹所产生的“虚妄”心态而对人生作形而上的反思。

时代的急骤变化加深了鲁迅对人的命运与生存境遇的探寻,而历史小说可以“不免油滑”的创作特点又正好契合了鲁迅这种深层的创作意图,可以任性忘情地纵笔驰骋于自己营造的艺术天空之中,信马由缰地将自己的情感与体验,对现实的观察与历史的反思一古脑儿倾注其间,构成了现代文学史上独一无二的创作风格。

鲁迅之所以热衷于创作《故事新编》,其深层原因来自于他作为一个先觉者的生命体悟,来源于他对中国历史的深刻体验与独特观察。

一方面,作为近代“国民之敌”,鲁迅的基本目的是以“人”为主体的深层文化心理结构的重建,这一特征集中表现为他早期自觉地选择“科学救国”,尔后又对改造国民精神结构的再三强调和不遗余力的亲自实践。

从这一思想动态出发,他深情地呼喊过“精神界之战士”,毫不留情地批评过“老中国的儿女”。

然而,“立人”理想的失败,现实环境的险恶,先觉者与庸众之间的隔膜与对立,使得壮志未酬的鲁迅陷入了一种深深的绝望之中。

他在孤独悲哀地咀嚼把自我牺牲曾看成是拯救个性和个人的一剂良药而毫无效力的苦味时,一种西西弗斯式的荒谬感油然而生,导致他反思历史:人在历史中的位置如何?人在历史中命运怎样?困惑的心灵促使他开始构筑《故事新编》这一荒谬怪诞的艺术世界。

很显然,鲁迅无疑是站在现代人类命运的高度上思索着自己复杂的人生体验。

另一方面,鲁迅深深地感悟到中国历史就是一部“吃人”史。

《故事新编》创作及主旨解析

《故事新编》创作及主旨解析

《故事新编》创作及主旨解析
佚名
【期刊名称】《作文通讯(个性阅读版)》
【年(卷),期】2010(000)003
【摘要】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在某种意义上是基于创作主体英雄未路的悲叹所产生的“虚妄”心态而对人生做形而上学的反思。

时代的急骤变化加深了鲁迅对人的命运与生存境遇的探寻,而历史小说可以“不免油滑”的创作特点又正好契合了鲁迅这种深层的创作意图,
【总页数】2页(P15-16)
【作者】佚名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10.97
【相关文献】
1.从《故事新编》看鲁迅创作心态的另一层面 [J], 聂国心
2."故事新编"与创伤记忆的修复:鲁迅后期创作心理论 [J], 魏巍
3.借异写实,发抒孤愤:《聊斋志异》的创作笔法与创作主旨 [J], 刘玮
4.《儒林外史》创作动机与创作主旨 [J], 吴波
5.《故事新编》创作主旨探析 [J], 陈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鲁迅《故事新编》的主要内容和艺术手法

鲁迅《故事新编》的主要内容和艺术手法

鲁迅《故事新编》的主要内容和艺术手法第一篇:鲁迅《故事新编》的主要内容和艺术手法《故事新编》的主要内容和艺术手法《故事新编》共收入鲁迅以神话、传说、历史为题材的小说八篇,按内容可分为两类三组。

第一类为一组,包括《补天》、《奔月》、《铸剑》三篇,它们取材于神话与传说,但写的都不是真实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带有明显的虚构性质,是鲁迅自己的主观想像和主观情感的表现。

其余五篇为第二类,它们都是对真实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艺术表现,其中,《采薇》、《出关》、《起死》为一组,主要表现古代各种消极避世的思想及其代表人物的精神特征;《非攻》、《理水》为一组,主要表现古代拯世济民的政治家和科学家的奋斗精神。

《故事新编》在写法上的主要特征是古今贯通。

它建立在鲁迅的这样一样思想认识的基础上:古和今在面貌上各异,表现形式上不同,具体语言的表达方式上不同,但是精神上有很多一致的地方。

例如:《理水》中写的文化山上的知识分子,是脱离现实人生的追求目标而空谈所谓“学问”的人物;《奔月》中后羿与逢蒙的关系,则暗示鲁迅与高长虹的关系。

鲁迅这种融今于古、古今贯通的写法,打破了客观的时空关系,大大增强了历史题材小说的现实感,也加强了小说的荒诞色彩和喜剧色彩。

第二篇:鲁迅故事新编读后感《故事新编》读后感:若不是老师推荐我们去看《故事新编》,我还真不知道以笔为刀枪与旧社会抗争的鲁迅一向行文严肃,竟然会有如此有趣的作品。

《奔月》的男主人公后羿是我们非常熟悉的大英雄,他射日的史绩至今被人传诵,他和嫦娥的爱情故事也是人间最美丽的传说,我们总相信英雄会被人永远记住,后羿和嫦娥虽然是悲剧二人应该相互思念,至死不渝。

然而在鲁迅先生的《奔月》中,我们看到了不一样的英雄,不一样的嫦娥奔月。

我们看到,当九个太阳被射落后,英雄并没有想象中的风光,他得到的是没有人崇拜,没有人关心。

他的天生神力,它的精妙的箭法都没了用武之地。

此时的他早已不是什么人人敬仰的天神,它只是一个拥有大庄园,拥有表面上的风光,而实际上为油盐酱醋而烦恼的普通人。

论鲁迅《故事新编》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论鲁迅《故事新编》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论鲁迅《故事新编》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一、创作概况:从“五四”后便已开始的历史题材的创作,这时尤在短篇小说领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最重要的成果当是鲁迅的《故事新编》。

这部集子出版于一九三六年一月。

它的性属新历史小说,是“神话、传说及史实的演义”。

其中《补天》原名《不周山》,写于一九二二年,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历史小说。

《奔月》、《铸剑》两篇是一九二六、二七年所作。

其余《非攻》、《理水》、《采薇》、《出关》、《起死》均作于三十年代。

二、思想内容:鲁迅写《补天》“不过取了旨罗特说,来解释创造--人和文学的--的缘起。

”实则通过女娲捏土为人和炼石补天,描绘了艰辛劳动的雄奇瑰丽的情景,歌颂了创造的伟大。

他在女娲两腿间增添了一个小丈夫的形象,讽刺封建卫道者,自认为这是“油滑”,但也增加了作品针砭时弊的特色。

到《奔月》,讽刺的色彩更重了,它借勾划逢蒙的丑恶嘴脸,鞭挞那些忘恩负义、趁火打劫之徒。

同时也写出了羿落寞孤寂的难堪处境。

《铸剑》热烈地歌颂对残暴统治者的反抗和复仇精神,塑造了一个冷峻到极点却又有极热烈的心肠,富于同情心和正义感,舍得自我牺牲的晏之敖的形象。

这个形象明显地寄托着作家的理想。

《奔月》、《铸剑》的正面主人公都有坚韧顽强的精神,却同时又是孤独的。

到了三十年代,在《非攻》、《理水》中的墨翟和大禹,便不再是孤军奋战的了,他们自身具有劳动人民的思想气质,也与群众保持着密切联系。

这两个人物都是胼手胝足,为人民的利益磨顶放踵,埋头苦干。

大禹为了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

鲁迅把他们作为支撑中国历史的脊梁,在这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东北后,不断向关内进逼的严重时刻,对提高中国人民的民族自信心有重要意义。

因此三十年代的这几篇历史小说,与现实的联系更为密切。

《非攻》在中外敌人入侵时只知空嚷的曹公子募捐救国队,《理水》中“文化山”上的各色文人等,都是活动着的现实的影子,因而有很强的讽刺批判力量。

而最后的三篇主要在于历史故事进行社会批判。

鲁迅的《故事新编》

鲁迅的《故事新编》
错。 2、结构反讽:反转式的情节与结构,讽喻情景的
设置。 3、言语反讽:语言杂糅;语言的矛盾;讽刺性模
拟。 4、文体反讽: 文体越界。传统演义的改写与现代
小说叙事的偏离;英雄叙事化为日常叙事;杂文 笔法。 鲁迅深层先驱者悲 剧命运的思考。(补天、奔月、铸剑、)
2、对古代英雄圣贤的凡俗化,在古代人物 的讽喻中表达现实的批判。(采薇、出关、 起死)
3、反抗绝望与个体生存体验的结合。(奔 月、铸剑、非攻)
三、《故事新编》的反讽特征 1、古今杂陈:历史与现实题材、人物、内容的交
鲁迅的《故事新编》
一、创作概况 共8篇。《补天》、《奔月》、《铸剑》写于
1922—1926年,前期作品。《理水》、《采薇》、 《出关》、《非攻》、《起死》写于1934—1935 年。 二、主题思想: 鲁迅自叙:是“神话,传说及史实的演义。” 在史实中“注进新生命”,用古人古事来褒贬现 实,激励或警策今人。历史故事的“新编”,具 有强烈的时代色彩,体现了作家对历史的独特思 考与对现实冷峻的批判态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迅《故事新编》创作及主旨解析(一)
摘要]从鲁迅对历史的诅咒和对国人的无情抨击中不难体会出那种深深的失望与悲哀之情,从鲁迅那样的制高点上俯看人生与现实,化繁为简,就导致了《故事新编》中“虚妄感”的产生。

这是鲁迅独特真切的人生体验,也是其历史小说所蕴含的内在意旨。

关键词]主旨现代意识虚妄感人生体验
如果说《呐喊》诸篇是鲁迅意为先驱者摇旗呐喊而对生活中切身感受过种种苦于不能忘怀的东西描写和再现的话,那么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在某种意义上则是基于创作主体英雄末路的悲叹所产生的“虚妄”心态而对人生作形而上的反思。

时代的急骤变化加深了鲁迅对人的命运与生存境遇的探寻,而历史小说可以“不免油滑”的创作特点又正好契合了鲁迅这种深层的创作意图,可以任性忘情地纵笔驰骋于自己营造的艺术天空之中,信马由缰地将自己的情感与体验,对现实的观察与历史的反思一古脑儿倾注其间,构成了现代文学史上独一无二的创作风格。

鲁迅之所以热衷于创作《故事新编》,其深层原因来自于他作为一个先觉者的生命体悟,来源于他对中国历史的深刻体验与独特观察。

一方面,作为近代“国民之敌”,鲁迅的基本目的是以“人”为主体的深层文化心理结构的重建,这一特征集中表现为他早期自觉地选择“科学救国”,尔后又对改造国民精神结构的再三强调和不遗余力的亲自实践。

从这一思想动态出发,他深情地呼喊过“精神界之战士”,毫不留情地批评过“老中国的儿女”。

然而,“立人”理想的失败,现实环境的险恶,先觉者与庸众之间的隔膜与对立,使得壮志未酬的鲁迅陷入了一种深深的绝望之中。

他在孤独悲哀地咀嚼把自我牺牲曾看成是拯救个性和个人的一剂良药而毫无效力的苦味时,一种西西弗斯式的荒谬感油然而生,导致他反思历史:人在历史中的位置如何?人在历史中命运怎样?困惑的心灵促使他开始构筑《故事新编》这一荒谬怪诞的艺术世界。

很显然,鲁迅无疑是站在现代人类命运的高度上思索着自己复杂的人生体验。

另一方面,鲁迅深深地感悟到中国历史就是一部“吃人”史。

因此,他对国粹主义者眼中的辉煌历史有一种深深地危机感与绝望感,对泱泱中华大国数千年来的文明史的崇敬之情也就化为“一把辛酸泪”了。

这样,在鲁迅的意识世界与生命体悟中,反讽意识开始形成,这种意识来源于他作为孤独的思想先驱,来源于他对中国历史的反思和人类现代思想的感通。

因此,其历史小说表示的就不仅仅是他个人的主观性,而是表现了整个世界,这就是居高临下的“反讽精神”。

这种反讽不仅仅是使用悖论式语言,把不协调的矛盾的东西紧合在一起,而且是一种主题性的悖论,它赋予作品的思想以一种令人震撼的深度。

在《故事新编》中,作品主人公的行为与结果就构成了一个巨大的反讽,整部作品从“补天”到“出关”也构成了一个反讽意象。

用这种反讽意识写作,就是鲁迅时而认为“油滑是创作的大敌”而最终又免不掉“油滑”的潜在因素。

“油滑”的背后,分明凸现出一个孤独的哲人身影,其间足可见出鲁迅在和“无物之阵”搏斗之后,有一种英雄末路的悲凉而滑稽的感受,这就是鲁迅创作《故事新编》时的“虚妄”心态:凝视、玩味、游戏、悲凉、无聊、荒诞。

鲁迅在创作《故事新编》时有这样一个总的指导原则:“只取一点因由,随意点染,铺成一篇”,因而其作品显示出强烈的开放性,其描写形态同以往的历史题材作品相比大相径庭,开创出一种新型的“古今交融体”。

这种融古铸今的独特文本正是鲁迅“虚妄感”的外化形式。

《故事新编》一问世,立刻便以它那特有的与众不同的色彩、韵味,引起人们的惊奇与赞叹。

恰如书名所示,作家用新颖的艺术手段去处理过去的事,于是便开辟了一个全新的艺术天地。

《故事新编》构筑的艺术世界充满了迷离与奇幻的色彩,在这个陌生而又怪诞的世界中,现实的荒谬事物摆脱了习以为常的状态,暴露出内在的荒谬和畸形,一些来自为人们尊崇的显赫历史人物消失了长期积淀的庄严神圣,变得出人意外的滑稽可笑。

这种“古今交融”带给读者的是荒诞、虚妄的感觉,导引着人们反思人类与自身的生存命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