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与《故事新编》之《采薇》
00812鲁迅小说填空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匕首”、“投枪”——这是鲁迅对杂文的社会作用的认识,他认为杂文应该针砭时弊批判现实社会的黑暗,具有独特的战斗性。
2.“过客”——这是鲁迅在散文诗《野草》中所塑造的艺术形象。
他是鲁迅反抗黑暗,反抗绝望的精神象征。
3.“吃人”——这是鲁迅在小说《狂人日记》中对中国历史所作的形象化的总结,其内涵是指封建专制统治对人的精神控制和毒害。
4.真的猛士——这是鲁迅在《纪念刘和珍君》一文中所提到的。
一种“敢于正视现实、正视人生”的人生态度,也是鲁迅的理想人格的精神象征。
5.《摩罗诗力说》—。
这是鲁迅早期撰写的一部介绍外国文化、文学的论文,从中反映了鲁迅对外国文化、文学的基本态度,是研究鲁迅的美学思想、比较文学思想的重要文章。
6.“社会相”是对鲁迅杂文的形象概括。
体现出鲁迅杂文是一部活的近代和现代的中国社会史,更是对社会各种现象洞幽烛微的精辟见解的诠释。
7.精神胜利法“是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中主人公阿Q 最突出的思想性格特点。
充分体现了作者对国民劣根性的揭露和批判。
8.“超人”哲学是指鲁迅早期曾接受过的德国哲学家尼采的哲学主张。
其理论鼓吹所谓超人是人的生物进化的顶点,一切历史文化都是由他们创造的,而普通群众则是低劣的庸众。
9.“中间物”是鲁迅自己的说法。
他在《坟》的后记中说,在进化的链条中,一切都是中间物。
这是鲁迅对自己身在传统与现代之中的体验,也是他自我否定意识的体现。
10.“油滑”即“古今杂揉”的手法,鲁迅称之为“油滑”的手法,是直接从中国传统戏剧里借用来的既为作品真实地展现的古代人物、环境、生活所吸引,又因现代语言情节、细节不断插入,提醒而冷静思索作品的现实意义,以批判的眼光审视作品所描写的一切。
从而使小说获得更为深广的社会意义。
11.“媚态的猫”,是鲁迅杂文中社会相的一种。
“媚态的猫”实际上是以物喻人,不仅指现代评论派的资产阶级文人,也勾勒了一切反动黑暗势力的共同特征。
12.“民族魂”是对鲁迅的崇高评价。
鲁迅《故事新编》中历史人物形象流变分析(共5篇)[修改版]
![鲁迅《故事新编》中历史人物形象流变分析(共5篇)[修改版]](https://img.taocdn.com/s3/m/ec44ab5b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f0e1ecc.png)
第一篇:鲁迅《故事新编》中历史人物形象流变分析鲁迅《故事新编》中历史人物形象流变分析摘要:《故事新编》是鲁迅的最后一本小说集,它的创作时间长达13年,几乎横跨了鲁迅全部的文学生涯。
在这本小说集中包含了作者对历史人物认识方式的转变,从“五四”前后塑造的以女娲形象为代表的“超人”式英雄,到“五四”退潮期《奔月》中后羿式的“彷徨”式英雄,直至30年代塑造的《采薇》中伯夷、叔齐一类小人物,其发展过程深刻地揭示了鲁迅对人在历史中地位认识的发展过程,即从开天辟地式的英雄,逐渐向世俗沉落,最终发展为被生活所牵制,充满世俗烟火气的庸人。
这一过程也暗示了鲁迅某种世界观的转变。
关键词:鲁迅故事新编历史人物补天奔月采薇英雄庸人1935年12月,已经接近写作生涯与个人生命双重终点的鲁迅,完成了他创作时间长达十三年,几乎贯穿其整个文学生涯的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
在这部据他自己称为“速写居多”,而“有一点旧书上的痕迹,有时却不过信口开河”的“油滑”之作中[①],鲁迅选取了自女娲补天后几百年发生在华夏土地上的神话传说与历史故事,并借尸还魂,希望以此来表达自己生于当前、处于乱世的种种独特生存境遇与思想感受。
这本小说集内涵,从某种程度来说是与鲁迅各个时期的世界观互为映衬的,它用具象的历史图解了作者抽象的哲学思考,在探讨世界的荒诞性的同时,也对人(尤其是文人)及其创造物文化在乱世之中的地位问题有着深入的思考,在辛辣的笔调下透出了哲学思辨的幽深。
鲁迅在选择历史神话故事的时候有他自己的取舍标准。
宏观上看来《故事新编》仿佛是一部专门探讨中国古代社会思想文化流变的长篇论文,作者以女娲“造人”、“补天”作为开篇,以女娲这一巨人的形象象征新历史纪元的到来;而后的《奔月》、《理水》、《铸剑》分别以后羿、禹和眉间尺的故事作为典型,从不同角度探讨了蔓延于原始社会的英雄主义情结;小说集最后几篇重写了老子、庄子和墨子等生于封建时代初期思想家的故事,企图通过他们的经历来揭示文化对原始时代野性生存方式的规训以及知识精英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论《采薇》中伯夷和叔齐死亡真相

认 为 其 不 仁 不 孝 ,于 是 义 不 食 周
己 的 名 声 打 上 合 格 分 数 ,大 部 分 人 也 认 为他 们 的名 声 是 可 歌 可 泣 的。伯夷 、 叔于伯
夷、 叔 齐 的死 因 , 大 多 人 认 为 是 他 们 失 去 薇 菜 而 饿 死 。 这 只 是 表 面 的 原 因 。其 更 深 层 次 的 真 相 在 于
头, 震得 他们 发 昏。流言 , 就这 么 传开, 并且一发不可 收拾 。名 誉不
再, 生 命 已经 毫无 意 义 , 伯夷 、 叔
之道 的人才会 如此 。 自命 清高 的
伯 夷 、叔 齐 不 屑 于 和 普 通 民 众 一 起 供 奉 不 仁 不 孝 的 周 王 。 为 了保
住 名声 , 他 们 自视 为 善 人 , 不 食 周
因他们是 义士 而放走他 们 。摔倒
在 街 上 ,围 观 的 群 众 知 道 他 们 是 孤 竹 君 的 两 位 世 子 而 连 声 赞 叹 并
送 上 姜 汤 。 路 上 的 山 贼 也 知 道 他
们 做 不 到 的慎 独 。
一
.
流 言 的 力 量
俩是 “ 天下之大 老” 。就连第 一等
流 言 的 力 量 、兄 弟 的 失 和 以 及 他
数 次提及 、讥讽 陈西滢诬 陷 自己
学术“ 剽窃 ” 的荒唐 , 一 直 到 去 世 前 对 自己被 诬 以 “ 托 派” 名 号 的 愤 慨议 论 , 可 以说 , 鲁 迅 始 终 被 流 言
所 包 裹 和 围 困 ,如 同 陷 入 无 物 之
关键词 : 鲁迅
《 采薇》 流言 失和 慎独
《 采薇 》 的故事改 编于《 史记 ・ 伯 夷 列传 》 , 伯夷 、 叔 齐互 相 让 出
【课外阅读】论鲁迅《故事新编》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课外阅读】论鲁迅《故事新编》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一、创作概况:从“五四”后便已开始的历史题材的创作,这时尤在短篇小说领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最重要的成果当是鲁迅的《故事新编》。
这部集子出版于一九三六年一月。
它的性属新历史小说,是“神话、传说及史实的演义”。
其中《补天》原名《不周山》,写于一九二二年,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历史小说。
《奔月》、《铸剑》两篇是一九二六、二七年所作。
其余《非攻》、《理水》、《采薇》、《出关》、《起死》均作于三十年代。
二、思想内容:鲁迅写《补天》“不过取了旨罗特说,来解释创造——人和文学的——的缘起。
”实则通过女娲捏土为人和炼石补天,描绘了艰辛劳动的雄奇瑰丽的情景,歌颂了创造的伟大。
他在女娲两腿间增添了一个小丈夫的形象,讽刺封建卫道者,自认为这是“油滑”,但也增加了作品针砭时弊的特色。
到《奔月》,讽刺的色彩更重了,它借勾划逢蒙的丑恶嘴脸,鞭挞那些忘恩负义、趁火打劫之徒。
同时也写出了羿落寞孤寂的难堪处境。
《铸剑》热烈地歌颂对残暴统治者的反抗和复仇精神,塑造了一个冷峻到极点却又有极热烈的心肠,富于同情心和正义感,舍得自我牺牲的晏之敖的形象。
这个形象明显地寄托着作家的理想。
《奔月》、《铸剑》的正面主人公都有坚韧顽强的精神,却同时又是孤独的。
到了三十年代,在《非攻》、《理水》中的墨翟和大禹,便不再是孤军奋战的了,他们自身具有劳动人民的思想气质,也与群众保持着密切联系。
这两个人物都是胼手胝足,为人民的利益磨顶放踵,埋头苦干。
大禹为了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
鲁迅把他们作为支撑中国历史的脊梁,在这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东北后,不断向关内进逼的严重时刻,对提高中国人民的民族自信心有重要意义。
因此三十年代的这几篇历史小说,与现实的联系更为密切。
《非攻》在中外敌人入侵时只知空嚷的曹公子募捐救国队,《理水》中“文化山”上的各色文人等,都是活动着的现实的影子,因而有很强的讽刺批判力量。
而最后的三篇主要在于历史故事进行社会批判。
《故事新编》鲁迅的主要讲了什么

解读鲁迅故事新编的书

解读鲁迅故事新编的书(实用版3篇)目录(篇1)一、鲁迅及其作品概述1.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作品以描写社会现实和人民疾苦为主。
2.《故事新编》是鲁迅的一部小说集,通过虚构的故事来反映现实社会中的问题。
3.《故事新编》中的故事风格各异,包括科幻、神话、讽刺等,展现出鲁迅独特的创作才华。
二、新编的特点和价值1.《故事新编》中的故事以现代视角重新诠释经典作品,赋予了新的意义。
2.鲁迅通过虚构的故事来表达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批判,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3.《故事新编》中的故事充满想象力和创造力,展现了鲁迅独特的文学风格。
三、故事分析1.《出关》中,鲁迅描写了老子与孔子的对话,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思想矛盾。
2.《在酒楼上》中,鲁迅描写了他在酒楼上回忆过去的场景,表达了对过去时光的怀念和对现实的无奈。
3.《铸剑》中,鲁迅通过一个古代复仇故事,表达了对社会不公的批判和对正义的追求。
正文(篇1)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作品以描写社会现实和人民疾苦为主。
《故事新编》是鲁迅的一部小说集,其中的故事以现代视角重新诠释了经典作品,赋予了新的意义。
通过虚构的故事来反映现实社会中的问题,展现出鲁迅独特的创作才华。
在新编的特点和价值方面,《故事新编》中的故事以现代视角重新诠释了经典作品,赋予了新的意义。
鲁迅通过虚构的故事来表达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批判,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同时,《故事新编》中的故事充满想象力和创造力,展现了鲁迅独特的文学风格。
在故事分析方面,《出关》中,鲁迅描写了老子与孔子的对话,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思想矛盾。
《在酒楼上》中,鲁迅描写了他在酒楼上回忆过去的场景,表达了对过去时光的怀念和对现实的无奈。
目录(篇2)一、鲁迅与《故事新编》1.鲁迅与《故事新编》的背景介绍:《故事新编》是鲁迅先生的一部小说集,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于2006年。
2.鲁迅与《故事新编》的主要内容:《故事新编》收录了鲁迅先生八篇以古代神话和传说为题材的小说,包括《补天》、《奔月》、《铸剑》、《出关》、《理水》、《采薇》、《起死》、《奔月》和《铸剑》。
【课外阅读】鲁迅《故事新编》简介

【课外阅读】鲁迅《故事新编》简介《故事新编》共有8篇,写作时间从1922年起至1935年止,历时13年。
其中《补天》、《奔月》、《铸剑》3篇写作于1922-1926年间,属于鲁迅前期的作品。
而《理水》、《采薇》、《出关》、《非攻》、《起死》比较集中地写于1934-1935年,是鲁迅后期之作。
《故事新编》在取材和写法上都不同于《呐喊》和《彷徨》。
鲁迅自己认为,这是一部“神话、传说及史实的演义”的总集。
在1936年《故事新编》《序言》回溯了写作《补天》的想法,即“从古代和现代都采取题材,来做短篇小说”。
历史小说写法上有“博考文献,言必有据”和“只取一点因由,随意点染,铺成一篇”这两大类型。
而他自己的历史小说,“叙事有时也有一点旧书上的根据,有时却不过信口开河”。
可见他的写作大体应该属于“只取一点因由,随意点染”的这一派。
第一组作品,是前期所写的3篇。
《补天》作于1922年冬天,原名《不周山》。
鲁迅在《故事新编•序言》和《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中,都谈到了写作《故事新编》的缘起,提到《不周山》是以“女娲炼石补天”的神话试作的一篇小说。
《奔月》与《铸剑》均写作于1926年岁末,是鲁迅在经历了“女师大”学潮和“三•一八”惨案后,离京南下,在厦门和广州时写的。
《铸剑》取材于古代一个动人的复仇故事。
前期所写的3篇历史小说,主要是通过古代的神话传说,歌颂了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的创造精神和复仇精神,赞扬了那些淳朴、正直、坚强的英雄人物,同时也无情地嘲笑和鞭挞了现实生活中的市侩习气和庸俗作风等等。
《铸剑》,这篇小说的特点是没有穿插现代化的细节,很认真,没有“油滑”的东西。
鲁迅在这给日本友人增田涉信中提到《铸剑》时说:“但要注意里面的歌”,又说“第三首歌,确是伟丽雄壮”[3],这支歌是根据《吴越春秋》中“勾践伐吴外传”的歌词改写的,强调了复仇的意义和性质。
《铸剑》作于“三•一八”惨案以后约半年多光景,“三•一八”惨案的血痕,使鲁迅总结出“血债必须用同物偿还”的经验[4]。
解读鲁迅故事新编的书

解读鲁迅故事新编的书【原创版3篇】目录(篇1)一、鲁迅故事新编的内容概述二、鲁迅故事新编的创作背景及意义三、鲁迅故事新编的主要作品介绍四、鲁迅故事新编的艺术特点及思想内涵五、总结正文(篇1)一、鲁迅故事新编的内容概述《鲁迅故事新编》是鲁迅先生以远古神话和历史传说为题材而写就的短篇小说集,包括他在不同时期所写的 8 篇作品。
这部作品主要以神话为题材,故事有趣,想象丰富,是鲁迅作品中仅有的以远古为背景创作的小说。
其中,《铸剑》和《起死》是鲁迅比较满意的作品。
二、鲁迅故事新编的创作背景及意义鲁迅故事新编的创作背景主要是辛亥革命的酝酿和失败,鲁迅目睹了不少革命者流的血,从而萌生出顽强的复仇意志。
这部作品赞扬了古代劳动人民的复仇精神,同时批判了老庄哲学。
三、鲁迅故事新编的主要作品介绍1.《铸剑》:讲述了一个复仇的故事,国王让一男子造剑,然后杀了他,他的儿子去报仇,最后杀了国王自己也死了。
2.《起死》:取材于《庄子·至乐》篇中的一个寓言故事,用庄子和骷髅的消极出世和积极入世的矛盾冲突来批判老庄哲学。
3.《补天》:讲述了女娲造人和补天的故事,赞扬了人类顽强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4.《奔月》:讲述了后羿射日和嫦娥奔月的故事,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英雄的敬仰。
5.《理水》:讲述了大禹治水的故事,赞扬了大禹为民族和人民的利益,不畏艰险,顽强拼搏的精神。
6.《采薇》:讲述了商朝灭亡后,周武王寻找箕子访求治国之道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贤能之士的敬仰。
7.《出关》:讲述了老子出函谷关的故事,表现了老子对世事的无奈和对道的执着追求。
8.《非攻》:取材于《左传》中的一个故事,赞扬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勇敢。
四、鲁迅故事新编的艺术特点及思想内涵鲁迅故事新编在取材和写法上都不同于《呐喊》和《彷徨》,作品想象丰富,以远古为背景,展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和精神风貌。
在思想内涵上,作品赞扬了复仇精神、生命力、创造力和英雄主义精神,同时批判了旧有的哲学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迅与《故事新编》之《采薇》
物理学院顾秋月101120038
摘要:
鲁迅《故事新编》中的《采薇》一篇叙述了伯夷、叔齐“义不食周粟”的故事,通过这一古老的故事引申出新的内涵,阐明了所谓“王道”本质,从而呼吁人们不要妥协于日本侵略者,而要奋起反抗。
关键词:
鲁迅故事新编采薇王道
正文: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字豫才,以笔名鲁迅闻名于世,在中学时代我们就已经学习过他的《藤野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纪念刘和珍君》、《阿长与山海经》等作品,他是为我们所熟识的中国现代作家。
鲁迅先生青年时代曾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
早年,他立志学医,希望能够济世救人,后逐渐意识到,治病救人治的只是人们的身体,只能解除人们一时的苦痛,而要帮助人们彻底脱离痛苦的泥淖,则是要医治人们的心理,即改变国民性。
于是,他毅然弃医从文,以笔为枪,从事文艺创作,希望以此改变国民精神。
鲁迅先生一生写作计有600万字,其中著作约500万字,辑校和书信约100万字。
他的作品包括杂文、短篇小说、评论、散文、翻译作品,对“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毛泽东评价他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
《故事新编》是鲁迅先生晚年所完成的小说集,它以荒诞的手法表现严肃的主题,创立了一种完全新型的历史小说写法,正如鲁迅在《序言》中所写:“叙事有时也有一点旧书上的根据,有时却不过信口开河。
而且因为自己的对于古人,不及对于今人的诚敬,所以仍不免时有油滑之处”。
《故事新编》共有《理水》、《采薇》、《铸剑》、《非攻》、《奔月》、《出关》、《补天》、《起死》8篇。
《补天》可以被认为是中华民族的“创世纪”,在鲁迅的观念中,真正体现中华民族根本精神的不是那些古圣先贤和帝王将相,而是创造了中华中华民族的女娲,她是中华民族的源泉和象征;《奔月》写的是古代英雄的悲剧,羿射掉九日,拯救了人类,但那些自私狭隘的世人并不想继承、发扬他的英雄精神,只是利用他实现自己自私狭隘的目的,他被自己的学生所暗算,被他的妻子所抛弃;《铸剑》表现的是被压迫者向压迫者复仇的主题;《理水》、《非攻》歌颂了中国古代那些身体力行的政治家和思想家,禹和墨翟都是中华民族的脊梁式人物。
孔子、老子、庄子、伯夷、叔齐这些历史人物也在鲁迅的笔下成了有些可爱但仍不失可爱的活生生的人物形象。
下面,就专门针对《故事新编》中的《采薇》一篇作具体分析。
《采薇》是《故事新编》中的第四篇,写于1935年12月,是鲁迅后期历史小说中的杰作。
《史记•卷六十一伯夷列传》记载:“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陷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
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兮。
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
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
’遂饿死于首阳山。
”《采薇》即讲的是伯夷、叔齐隐居首阳山,义不侍周的故事。
《采薇》一篇不同于《故事新编》中其余的篇章,作者用了洋洋洒洒一万多字,几乎原封不动地叙述了这一古老的故事,就连其中的小丙君、阿金姐都有据可考,甚至在行文过程中像《补天》、《奔月》等历史小说不时出现的象征性、隐喻性的暗示也很难找到,这发生在向来惜
字如金的鲁迅身上,确实是令人费解。
而之于《采薇》本身,鲁迅究竟在其中寄予了怎样的思想与感情,人们也都是各执一词,很难达成一致意见。
据了解,以往论者对《采薇》深层意蕴的理解大致分为以下几种。
第一,认为它是对国民党、反动派及其走狗的揭露。
这种观点更多地着眼于作品中负面人物周王发、小丙君、阿金姐等对伯夷、叔齐的攻讦和羞辱。
第二,认为它是对封建王道虚伪性的揭露。
这种观点认为伯夷、叔齐正是践行王道的仁和孝,被这种虚伪的王道害死。
第三,认为它是批判隐士对现实斗争的逃避。
这种观点着眼于伯夷兄弟放弃对国家和人民的重任而隐蔽山林的消极态度。
第四,认为它是对传统文化中封建道德观念自身对立性的揭示。
伯夷、叔齐“义不食周粟”的故事本身赞扬的是他们的仁义节气,这是毋庸置疑的。
但是,鲁迅作为中国新旧社会强烈碰撞时期的作家,具有与古人完全不同的眼光,自然不可能只着眼于此。
鲁迅在《采薇》中写道:“‘不料竟全改了文王的规矩……你瞧罢,不但不孝,也不仁……这样看来,这里的饭是吃不得了。
’”这是叔齐对伯夷所说的话,阐明了他们离开养老院,前往首阳山的原因。
他们认为周武王坏了文王的规矩,父亲尸骨未寒却行征战,是为不孝;身为臣子却讨伐君主,是为不仁,此不仁不孝,不能为王道。
可以说,是对王道的虔诚,使得他们“义不食周粟”。
那么,何为王道?“王道”一词,最早出自孟子的学说。
儒家认为:圣人成了君王,其统治即是王道,故也可说成“圣人之道”。
“王道”是说君主以仁义治天下,以德政安抚臣民的统治方法,常与“霸道”相对称。
在撰写《采薇》的将近两年之前,鲁迅就曾在《且介亭杂文·关于中国的两三事》中这样评论过周武王所创建的“王道”统治,“虽是那王道的祖师而且专家的周朝,当讨伐之初,也有伯夷和叔齐扣马而谏,非拖开不可;纣的军队也加反抗,非使他们血流到漂柞不可”,因此,“在中国,其实是彻底的未曾有过王道”。
在我理解来,鲁迅对于周武王“王道”统治的评论,跟他在《采薇》中对于伯夷、叔齐口中“王道”和周武王“王道”统治的描写,可说是完全一致的。
在中国社会,无论是奴隶制社会还是封建社会,对人民施行王道统治,其根本目的均不是为了人民更好地生活,而是通过对下层人民施以恩德,使人民臣服,从而更加有效地维护和加强其统治。
在这一层面上,《采薇》揭示了孔孟以及儒家后学所赞颂的周朝的“王道”,是一种并不符合实际情况的吹嘘,它跟伯夷、叔齐所崇拜的“先王之道”一样,都是将残暴的本质隐藏于美丽的辞藻之后,实则与“霸道”并无二义,深刻地揭示了奴隶、封建统治的剥削本质。
但是,我们还必须注意到当时的社会背景,才能获得对《采薇》一文更深层次的理解。
在1931年,当时的一个日本作家中里介山在《给支那及支那国民的信》中主张,应该渴望和讴歌侵略者,只要他们能够施行安定国家和保护民生的“王道”;他还将周、汉都当成侵略者,列举周朝以后数代的事实为例说明了这一点,因而愤慨于当今的中国人竟不要这样的“王道”。
而1933年3月,胡适于北平对新闻记者发表谈话说,“日本军阀在中国的暴行所造成之仇恨,到今日以颇难消除”,“而日本决不能用暴力征服中国”,“日本只有一个方法可以征服中国,即悬崖勒马,彻底停止侵略中国,反过来征服中国民族的心”,建议和呼吁日本侵略者施行“以德服人”的“王道”。
此后,在1938年,日本也即提出了建立“大东亚共荣圈”的邦联制战略构想和政治号召,试图以“大东亚共荣圈”为整体,以日本、东亚与东南亚以“共存共荣的新秩序”作为建设目标为意义的政治体系。
纵观这一段历史,我们便会发现,日本侵略者打出“王道”这一旗号,无非是想借此“反过来征服中华民族的心”,以期更快地征服中国,统治中国,其本身绝不是为中华民族之发展富强着想。
然而,面对战场上节节败退,大片土地落入日本侵略者之手,相当一部分人民已经
由一开始的羞辱、奋起反抗转而期冀日本侵略者之“王道”。
胡适作为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曾在“五四”前后,为了民族的觉醒从事过思想启蒙工作,然而,却在反动思想的无形影响下退却和妥协了,“王道”思想对中国人民的荼毒之深可见一斑。
鲁迅通过《采薇》一文,毫不留情地打破了人们期冀日本侵略者施行“王道”的幻想,告诉人们,要想真正获得自由,摆脱“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可悲状况,唯有奋起反抗,给了当时妥协退让派的当头棒喝。
正如鲁迅在《纪念刘和珍君》一文中所说:“真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参考文献:
1. 鲁迅. 故事新编[M]. 北京市: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
2. 林非. 中国现代小说史上的鲁迅[M]. 陕西省: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9
3.向诤. 生命价值的重审[N]. 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5-9,5(3):117-121
4. 刘铭章. 论《采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