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新编》

合集下载

《故事新编》小学作文精选范文3篇

《故事新编》小学作文精选范文3篇

《故事新编》精选范文1从前有一只乌龟,它住在富人街,它是这条街的土豪,还有一只兔子,它家里非常贫穷,但它很孝顺,为了给爸妈看病,到处借钱,最后爸妈没有活下来还欠了100万。

有一天乌龟很无聊,便叫它的管家给它找点事做,管家说:“少爷,不如举办一次跑步比赛,赢了的人奖励100万。

”乌龟说:“好,正好本少爷地下室放不下了,管家去把这事告诉平民吧。

”“好的”管家说。

过了不久这事传到兔子的耳朵里,兔子欣喜若狂,但是报名费要一个钻石,兔子来到钻石区,努力的挖了一颗钻石,过了一会儿,有一颗钻石掉到了兔子的手里,兔子连忙去报名啦,管家说::“三天之后,来到乌龟的花园参加比赛。

”很快三天到了,兔子来到乌龟的花园,乌龟说:“就你这平民也配和本少爷比赛?你是跑不过本少爷的。

”比赛开始啦,兔子飞快地跑,因为它这次比赛,关系到以后的人生。

乌龟在后面慢慢地散步,还说:“我家后花园有几十亿平方千米,怎么可能跑得完,”管家说:“少爷,是否要穿上神鞋。

”乌龟说:“不了,通知一下,一小时之内到达终点才算。

”“是,少爷”兔子知道这个通知后,着急的说:“完了,只有十分钟了,才跑了一半。

”兔子以每秒三千米的速度跑,终于在一小时内到达了终点。

乌龟比赛结束后。

说:“这是一千万你拿去吧,报你家人永远不会受到伤害。

”兔子回到了村里,一家一家的还了钱,不管是平民区还是富人街的平民,都赞同兔子当新少爷,不久后兔子当上了新少爷,在兔子的带领下整个国家的人们都生活得很快乐。

《故事新编》精选范文2 有一天,乌龟去兔子家送胡萝卜,兔子既高兴又生气,高兴的原因是乌龟送了萝卜,生气的原因是乌龟太慢了,乌龟不服气地说:“明天我们请土拨鼠当裁判,因为他的叫声可以当人类裁判拿枪的声音,然后我们比赛跑步,当然,只要不作弊什么办法都可以!”于是第二天他们都按照路线找到了指定的地点,然后土拨鼠叫了一声,因为地形是上坡路往下跑,这一下乌龟就占优势了,因为他可以滚下去,兔子却只能靠体力跑,结果乌龟掉到了陷阱里,才发现陷阱里有楼梯,就飞快的爬楼梯离开了陷阱,然后看到兔子被G棘从困住了,乌龟不敢轻敌,继续向前跑,不久后,兔子挣脱了,兔子像发了疯一样的往前跑,结果没看路,就摔了一跤。

《故事新编》

《故事新编》

《故事新编》
标题:《故事新编》
一、引言
《故事新编》是一种新的文学创作方式,它将经典的故事或传说进行再创造,以新颖的视角和创新的手法重新诠释,使之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这种创作方式不仅能够传承文化,也能够让读者在熟悉的故事情节中感受到全新的体验。

二、《故事新编》的特点
1. 突破传统框架:《故事新编》不受原作框架的限制,可以根据作者的创意进行自由发挥,让故事展现出全新的面貌。

2. 注重人性挖掘:《故事新编》往往更加注重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描绘,通过深入挖掘人物性格和情感,使故事更加生动真实。

3. 创新表现手法:《故事新编》常采用现代的语言和表现手法,使得古老的传说能够在现代社会中产生共鸣。

三、《故事新编》的意义
1. 文化传承:《故事新编》是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方式,它将古老的故事以新的形式呈现出来,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和喜爱这些故事。

2. 提升审美:《故事新编》通过对经典故事的再创作,提升了读者的审美能力,使他们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欣赏到不同风格的作品。

3. 创新思维培养:《故事新编》鼓励作者进行创新思考,打破传统的束缚,这对于培养人们的创新思维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结语
《故事新编》作为一种新的文学创作方式,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众多读者的关注。

它既是对经典的致敬,也是对创新的追求。

我们期待更多的《故事新编》作品能够诞生,为我们的文化生活增添更多色彩。

《故事新编》课件

《故事新编》课件
简介 • 《故事新编》内容解析 • 《故事新编》的艺术特色 • 《故事新编》的影响与启示 • 《故事新编》的实践应用
01 《故事新编》简介
作者介绍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是20世纪中国最杰出的文学家之一。他的小说、散文、随笔 、翻译及长篇小说都有深远的影响。
作品评价方面,文学界对于《故事新编》的评价非常高。这部小说集被认为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里程碑之一,是鲁迅文学创作 的重要成就之一。这部小说集不仅展现了鲁迅卓越的文学才华,更展现了他对于传统文化的深刻思考和独到见解。通过对于 传统文化的重新诠释和批判,鲁迅深刻地揭示了传统文化的弊端和局限性,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于未来的希望和憧憬。
关注社会问题
《故事新编》揭示了社会现实中的 种种问题,促使人们关注社会现实 ,思考如何改善社会环境。
对个人成长的指导意义
培养批判性思维
树立正确价值观
《故事新编》引导读者从不同角度审 视事物,有助于培养个人的批判性思 维,提高分析和判断能力。
《故事新编》传达了积极向上的价值 观念,有助于个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增强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
02 《故事新编》内容解析
故事背景
时代背景
分析《故事新编》所反映的时代 背景,如社会矛盾、文化冲突等 。
历史背景
探讨《故事新编》中涉及的历史 事件、历史人物及其对故事情节 的影响。
人物设定
主要人物
分析《故事新编》中的主要人物形象 ,包括其性格特点、行为动机等。
次要人物
探讨次要人物在故事中的作用,如推 动情节、烘托主要人物等。
激发创新精神
《故事新编》鼓励人们勇于创新、尝 试新事物,有助于激发个人的创新精 神,拓展个人发展的可能性。

《故事新编》读后感

《故事新编》读后感

《故事新编》读后感《故事新编》读后感6篇读完一本书以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

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故事新编》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故事新编》读后感1因为我非常想了解鲁迅关于侠义类、传奇类小说的写作,所以买了这个集子。

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黄牛皮纸的封面,加上内部厚重犹如版画的插图,让人有一种厚重的感觉,的确这也反映出作者的心思,和小说的意境。

小说中我最喜欢的是《铸剑》,其他的诸如《出关》、《非攻》和《起死》类,整个故事的主干基本上古代文字记载的现代翻译本,然后又强行加入一些和民国时代相关的事情,完全是借古讽今,不在小说本身,所以我觉得立意一般。

还有就是《补天》、《本月》《采薇》类小说,因为依据的古文本就描述简单,所以小说中大部分是鲁迅构思和扩展的,当然整个内容仍然是借古讽今,不过文章的内容和想表达的意思相符合,所以我觉的还行。

但是《铸剑》不同,讲的是一个复仇的故事,整个小说虽然也一半出于历史文章的记载,另外一半是作者的构思,不过因为其中没有夹杂多少作者对现实社会的折射,所以整个小说还是比较丰满的,比之其他的小说,在*文学*意味上强了许多,这也是我喜欢的原因。

其实鲁迅对于小说大部分寄予的是对于现实嘲讽的厚望,所以我觉得莫过于用当时社会的事情去描写才更加妥当,比如《阿Q正传》,《狂人日记》等等,既是当时的故事,又是架空的讽刺故事,比之借古讽今,让人除去了一种猜测,人物和事件到底是对应现代的哪些事情,又有哪些是讽刺,哪些是历史,除去这一层隔膜之后,顿时就清楚了,讽刺的归讽刺,历史的归历史。

《故事新编》读后感2一共八篇故事。

完全无法把自己代入到那个白话文刚启蒙的时代,鲁迅的文笔也很流畅,故事也很精彩,一度以为原本的神化故事就是如此的额。

可是真实的是怎样的,好像也不记得了呢。

第一篇《补天》看的有点晕晕乎乎,称呼什么的也有点不太适应,故事也不好玩儿。

鲁迅《故事新编》

鲁迅《故事新编》

《故事新编》
《故事新编》鲁迅的主要讲了鲁迅先生1922年至1935年间创作的小说8篇及序言1篇,分别是:序言、补天、奔月、理水、采薇、铸剑、出关、非攻、起死。

前期的三篇《补天》《奔月》《铸剑》主要是歌颂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的创造精神和复仇精神,赞扬了那些淳朴、正直、坚强的英雄人物,同时也无情的嘲笑了现实生活中的市侩气息和庸俗作风。

后期的《非攻》《理水》是歌颂性的,歌颂墨子和大禹这些中国脊梁式的人物。

而《采薇》《出关》《起死》等三篇侧重于批判当时社会的消极避世、无为哲学、虚无主义等思想。

扩展资料:
《故事新编》是鲁迅的最后的创新之作,里面8篇有5篇写于鲁迅生命的最后时期。

面临死亡的威胁,处于内外交困、身心交瘁之中,《故事新编》整体的风格却显示出前所未有的从容、充裕、幽默和洒脱。

尽管骨子里依旧藏着鲁迅固有的悲凉,却出之以诙谐的“游戏笔墨”,这表明鲁迅的思想与艺术都达到了一个新的环境,具有某种超前性。

在它的很多篇中,都可以发现或隐或现、或浓或淡的存在着“庄严”与“荒诞”两种色彩和语调,互相补充、渗透和消解。

文本的最后描写了庄子不得不落荒而逃的结局,从而揭示了这种哲学的现实悖论。

在现实中,生与死划然两界。

在幽明两界泾渭分明的区别背后,承载的是一种对生命和死亡的价值、意义的选择与思考:不知生,焉知死。

舍生取义,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个体选择生与死的正义性的理性判断与道德评价。

事实上,在30年代的中国,每一个知识分子都得面对这样严峻的拷问,直面或回避,承担或放弃,舍或取,等等,也就成为30年代知识分子精神天平上孰轻孰重的醒目的刻度。

【课外阅读】论鲁迅《故事新编》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课外阅读】论鲁迅《故事新编》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课外阅读】论鲁迅《故事新编》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一、创作概况:从“五四”后便已开始的历史题材的创作,这时尤在短篇小说领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最重要的成果当是鲁迅的《故事新编》。

这部集子出版于一九三六年一月。

它的性属新历史小说,是“神话、传说及史实的演义”。

其中《补天》原名《不周山》,写于一九二二年,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历史小说。

《奔月》、《铸剑》两篇是一九二六、二七年所作。

其余《非攻》、《理水》、《采薇》、《出关》、《起死》均作于三十年代。

二、思想内容:鲁迅写《补天》“不过取了旨罗特说,来解释创造——人和文学的——的缘起。

”实则通过女娲捏土为人和炼石补天,描绘了艰辛劳动的雄奇瑰丽的情景,歌颂了创造的伟大。

他在女娲两腿间增添了一个小丈夫的形象,讽刺封建卫道者,自认为这是“油滑”,但也增加了作品针砭时弊的特色。

到《奔月》,讽刺的色彩更重了,它借勾划逢蒙的丑恶嘴脸,鞭挞那些忘恩负义、趁火打劫之徒。

同时也写出了羿落寞孤寂的难堪处境。

《铸剑》热烈地歌颂对残暴统治者的反抗和复仇精神,塑造了一个冷峻到极点却又有极热烈的心肠,富于同情心和正义感,舍得自我牺牲的晏之敖的形象。

这个形象明显地寄托着作家的理想。

《奔月》、《铸剑》的正面主人公都有坚韧顽强的精神,却同时又是孤独的。

到了三十年代,在《非攻》、《理水》中的墨翟和大禹,便不再是孤军奋战的了,他们自身具有劳动人民的思想气质,也与群众保持着密切联系。

这两个人物都是胼手胝足,为人民的利益磨顶放踵,埋头苦干。

大禹为了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

鲁迅把他们作为支撑中国历史的脊梁,在这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东北后,不断向关内进逼的严重时刻,对提高中国人民的民族自信心有重要意义。

因此三十年代的这几篇历史小说,与现实的联系更为密切。

《非攻》在中外敌人入侵时只知空嚷的曹公子募捐救国队,《理水》中“文化山”上的各色文人等,都是活动着的现实的影子,因而有很强的讽刺批判力量。

而最后的三篇主要在于历史故事进行社会批判。

论《故事新编》语言特色

论《故事新编》语言特色

论《故事新编》语言特色摘要:一、引言二、《故事新编》的语言特点1.幽默诙谐2.荒诞不经3.贴近生活4.富含哲理三、作品举例分析四、总结正文:【提纲】一、引言《故事新编》是鲁迅先生的一部短篇小说集,收录了鲁迅先生在1919年至1936年间创作的15篇作品。

这些作品以独特的语言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的瑰宝。

本文将探讨《故事新编》的语言特色,分析其幽默诙谐、荒诞不经、贴近生活和富含哲理的特点。

【提纲】二、《故事新编》的语言特点1.幽默诙谐鲁迅先生的作品以其独特的幽默诙谐的语言风格引人入胜。

如在《铸剑》一文中,鲁迅以寓言的形式讲述了一个复仇的故事,文中人物的语言和行为都充满了幽默元素,使得悲剧故事变得轻松有趣。

2.荒诞不经《故事新编》中的故事情节往往带有荒诞不经的色彩,如《奔月》中主人公居然愿意为了追赶一只月亮而疯狂奔跑,这种荒诞的情节展示了鲁迅先生对现实的讽刺和批判。

3.贴近生活鲁迅先生的作品语言贴近生活,富有生活气息。

如在《一件小事》中,通过对日常生活中小事的描绘,反映了社会现象和人性弱点,使读者产生共鸣。

4.富含哲理鲁迅先生的作品富含哲理,引人深思。

如在《故事新编》中的最后一篇《论辩的魂灵》,通过对辩论的讽刺,表达了鲁迅先生对于偏见和狭隘思想的批判。

【提纲】三、作品举例分析以《奔月》为例,故事讲述了主人公许广平追赶月亮的荒诞情节。

文中运用了大量幽默诙谐的语言,如:“我追,我追,我追追追!”、“月亮,你等等我!”等,使读者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到作品背后的深刻寓意。

【提纲】四、总结《故事新编》作为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集,其独特的语言风格和丰富的思想内涵使得这部作品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鲁迅先生巧妙地运用幽默诙谐、荒诞不经、贴近生活和富含哲理的语言特点,揭示了社会现象和人性弱点,为读者呈现出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

《故事新编》

《故事新编》

推动文学创新
《故事新编》的创新性将鼓励未来作家在文 学创作上勇于尝试新的表达方式和主题。
未来研究的方向
要点一
深入挖掘主题
《故事新编》所涉及的主题和思想内涵丰富,未来研究可 以进一步深入挖掘其深层含义。
要点二
比较研究
《故事新编》可以与其他文学作品进行比较研究,探究其 在文学史上的独特地位和价值。
THANKS
文学地位的展望
经典地位稳固
《故事新编》作为鲁迅先生的代表作之一,已经奠定了其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未来 依然会被视为经典之作。
持续受到关注
《故事新编》所涉及的主题和思想具有深刻意义,未来仍会吸引学者和读者的关注和研 究。
对未来文学的影响
启发创作思想
《故事新编》独特的创作手法和思想内涵, 将为后来的作家提供创作灵感和启示。
影响比较
社会影响
《故事新编》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被认为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而作 者的其他作品虽然也有一定的影响,但相比 之下还是有所不及。
文学地位
《故事新编》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被 视为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一。而作者的其他作 品虽然也有其文学价值,但相比之下还是略 显逊色。
06
《故事新编》的未来展望
03
《故事新编》的影响与价值
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1 2 3
开启了中国现代短篇小说先河
鲁迅的《故事新编》以其独特的创作手法和叙事 风格,为后来的短篇小说创作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
推动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创新
《故事新编》在文学形式、语言运用、主题表达 等方面都有所创新,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产生 了深远影响。
丰富了文学题材和表现手法
树立正确价值观
《故事新编》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引 导读者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追求真善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故事新编》
摘要:鲁迅是中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文学巨匠。

他的每一部作品都从思想,文化方面为后代学者提供了宝贵的财富,也给予了文学爱好者犀利的思想和反省自身的镜子。

本文对鲁迅著名的小说作品《故事新编》进行分析和解构。

第一部分先从整体上讨论鲁迅对于八篇故事编排所做的处理已经背后的用意,揭示他暗示的小到个人从生到死的生命历程、大到整个人类历史的循环,一起感受整体把握作品后所受到的启示。

第二部分从作品中八篇故事对于传统故事中神化的仙人,圣人等等的改编和重新创造的具体分析展开,揭示出由各种思想产物下的社会人构成的人生百态。

本文将由《故事新编》谈及鲁迅关于生命历程的认识和感悟,并以新编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为读者勾勒出鲁迅所体验到的、整个民族由来已久的民众生活百态。

关键词:鲁迅故事新编生命历程生活百态
鲁迅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在这位文学大师眼中,中国内忧外患地艰难爬行着。

他的小说以独到的洞察和看穿一切的慧眼而著称于世。

作为备受学界关注的《故事新编》,是研究鲁迅文学思想和爱好鲁迅之文笔的读者不能避而不谈的重点之作。

而历来人们对于这部作品是否为小说意见不一。

既然是故事,也取材于古代中国的许多传说神话和民间故事,就必然脱离不开故事的脉路和基本要素,即使实际上鲁迅已经对其做
了在我们看来根本性的改变,即故事所要传达的鲁迅“当下”的思想内涵和民族忧患意识,但其依然可以称之为小说。

它具备小说的虚构性或者说很含蓄隐晦的一种虚构性。

即使有的篇章更多的是感受的某种记录。

“其中也还是速写居多,不足称为‘文学概论’之所谓小说。

叙事有时也有一点旧书上的根据,有时却不过信口开河”,[1]所以既然是“信口开河”至少不能当做其他文体。

不管怎么说,《故事新编》反映出鲁迅足足十三年的现实体验,是对其内心感受的流动性积累,甚至对于总结他更久之前的生活感悟和对人生百态的洞察,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同时《故事新编》也成为我们敬畏地试图走近这位文学大师的途径。

鲁迅作品传达给读者和后代国人的思想、责任感和忧患情结,更多地接近了生活,以故事的方式还原生活的本貌。

在艺术的真实中,带给我们强烈的内心震撼。

这说的正是《故事新编》。

《故事新编》由八篇小说加一篇序言组成,故事不多且篇幅不长,然而细看却不难发现,它们存在着一种必然的内在联系。

我们会发现,鲁迅意在呈现每一个人必须经历的生命历程——由生至死的全过程。

这样看来,鲁迅所要告诉我们的其中一点已经明朗,即从生到死是每个生命的必经历程。

很显然,从《女娲补天》的传说到《奔月》的英雄气概都从侧面表现了中国古代人民对于力量、创造、生命起源的种种猜测和好奇。

也即人们对于生死早有感悟,这些故事才会流传于民间并经久不衰。

那么对于鲁迅的《故事新编》我们不
妨这样理解,作家是带着对于生死的敬畏和明澈感悟从整体上编写的。

说是从整体来写,这可以从鲁迅对于《故事新编》这八篇的顺序编排来看,颇具寓意。

《补天》[2]作为第一篇,原本题为《不周山》。

它取材于古代神话传说女娲补天和造人的民间故事。

在这部合集的序言中鲁迅便说道,“虽然也不过是取了弗罗特说,来解释创造——人和文学的——缘起。

”[3]虽然中途停笔去看日报了,但是由于成仿吾对于作者编印的小说集《呐喊》进行了全面的批判行为,唯独肯定了鲁迅的《补天》,所以鲁迅在编辑《故事新编》时便将补天从《呐喊》中抽出来,放在《故事新编》首篇。

不管怎么说,鲁迅是很认真在思考“生”,思考“创造”的。

所以他将创造人以及所有之“创造”的精神首先摆放在读这部作品的人们面前。

因为有了创造,一切不曾存在过的美好事物才有了存在的可能性,创造给了一切美好无限的可能。

人和文学都是从无到有,是创造的产物。

鲁迅当然明白创新的价值,所以才会将“创造”隐含在故事中首先予以发现。

鲁迅的用意是含蓄的,但对于创造的热切期待和无限热情已经昭然若见。

也正是由此,才会将《补天》一作曾一度放在《呐喊》集之中,用以高呼“创造”的整个民族价值。

创造而生人,而人之一生绝不仅仅于此。

实际上人生涉及到很多琐碎之事,而整个生命历程就是人一边走一边改变自身,并不断感悟的旅途。

那么接下来在《奔月》、《理水》、《采薇》、《铸剑》、《出关》、《非攻》中依次为我们展现一幅幅生命历程的图卷。

《奔月》中后
羿从英雄变成平民,没有了往昔射日的英雄光环,他必须面对的是平民阶层的现实中生活困境。

这个新编的传说更多的带有了夫妻情感生活,是日常家庭起居和衣食住行的缩影。

《理水》则谈及工作时社会群体中每个人对问题的看法和决策。

《采薇》也是涉及文人对待生活的观点,同时鲁迅也给出了选择“精神或物质”的命题。

《铸剑》更是带着各种精神层面的状态走近读者内心深处,对人的情绪加以把握。

其中铸剑复仇的报复,勇敢之心以及高昂的情绪,容纳智慧和理性的勇者形象,都在这一篇中得到很好的表现。

这些正是青年人一生正当有所作为之时,所需勇气的另外一种情感召唤,是鲁迅对于青年人最基本的期待和愿望……直到最后以《起死》作为《故事新编》的尾篇,实际上鲁迅是从总体上给大家诠释一个生命体必然要经历的完整生命体验的旅程。

既然有生,便避免不了死亡。

创造带来了生命的存在,从这个奇妙的起源而来,从先死亡是每个人的宿命。

这个从开始到结束的过程不必超之过急,所谓“既来之则安之”。

这整个生命过程就有如《故事新编》一样,是完整的,每个部分都不容忽视。

而人类历史正如此般源远流长。

鲁迅除了具有居高临下,统观生命历程的慧眼,他对于民族的高度责任感,使命感以及不遗余力、冷峻地批判国民劣根性,在《故事新编》中得到充分地体现。

鲁迅将传统中一些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加以改编并进行重新创造,既细化并认真描摹着芸芸众生他们真切的生活百态,又将各色人等的思想和价值观陈列出来,不做评论
但又更胜于直接评论的笔法,更令人看清自身的种种灵魂诟病。

鲁迅将神话故事中的诸多神人,仙人,勇者,受人尊敬的长者、智者,其中也包括庸众,拉回到现实生活的琐碎细节中,还原生活真实的同时也在还原着这些人思想上遗留的弊病。

故事中的女娲、老子、大禹、孔子、庄子、勇者、后羿、嫦娥等等虽然保留神话中的他们某些特质,但是已从完全神化的光环中走了出来,走进生活的一幅幅画面中来,成为柴米油盐酱醋茶的人生,并百态尽显。

《补天》开头便描写出洪荒时代下的创世神话,想象瑰丽奇特,气象万千,可谓大手笔。

然而女娲一句“唉唉,我从来没有这样的无聊过!”
[4]便揭示了性的苦闷,与凡人生活联系紧密。

也交待出人其实是怎样从生入死的,人是无聊而死。

只有创造才能解救苦闷,这里创造就是苦闷的象征,同时创造也是生命起源的一种象征符号。

而后伟大之创造——人,却不可避免地产生越来越庞大的异化,比如回归历史所能看到的“小东西”比如“国粹派”、“逸民派”、“道德家”之类。

而先驱者只能在伟大的创造中如女娲一般献身而亡,这难免带有战士壮志未尽酬的孤愤。

在《故事新编》中人生百态丰富尽显。

每一个故事中的中心人物各有优缺点,鲁迅思考着大众生活中的陈规陋习和封建思想,也即国民劣根性。

对于国民劣根性的批判,鲁迅从未停止过。

那么他不仅让否定的圣人老子、伯夷叔齐,也让勇敢的后裔,美丽嫦娥,一心治水的大禹这些正面形象齐聚平凡的民众生活百态中,把他们的
神性卸掉,让他们在社会百态中感受生活的物质纷扰,精神困惑,这样更符合新编之后的用意。

不管是英雄还是神人,仙人,圣人,都不免俗要在凡尘俗世中存活,这样就拉近了故事主角与生活之间的距离。

他们已然成为芸芸众生中与生活细节关系紧密的百姓。

所以就算再为人称道的大禹也“吃喝不讲究,但做起祭祀和法事来,是阔绰的;衣服很随便,但上朝和拜客时候的穿着,是要漂亮的。


[5]细细想来,做这样的改编,都是为表达深刻寓意服务的。

他们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神,他们有真实的情感和物质的束缚,也正面临着常人该有的精神桎梏和困境。

从整体上看,《故事新编》渗透着鲁迅对于生命历程最真实而深刻的感受。

他既意识到人由生到死的整个过程就如同人类的历史,是那样耐人深思。

他又以神话故事为根据,赋予自古为人称道的神人和圣人以平凡人的生活场景与生命体验,以及物质匮乏背后,他们精神世界面临的多重困境。

不得不说,鲁迅那冷峻的笔触像一把善意却锋利的刺刀,刺进我们心灵的诟病处,同时也刺进民族灵魂的诟病处。

鲁迅对于生命的感悟、对民族兴旺的忧患意识,作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对我们而言将一直具有重要的文学与文化意义。

参考文献:
[1] 鲁迅:《鲁迅全集2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11月版,354页。

[2] 鲁迅:《鲁迅全集2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
11月版,357—366页。

[3] 鲁迅:《鲁迅全集2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11月版,353页。

[4] 鲁迅:《鲁迅全集2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11月版,357页。

[5] 鲁迅:《鲁迅全集2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11月版,400页。

作者简介:杨晓玉(1985.3—)黑龙江省双鸭山市宝清县人。

浙江师范大学2010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