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新编》评析

合集下载

《故事新编》

《故事新编》

浅析《故事新编》摘要:鲁迅是中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文学巨匠。

他的每一部作品都从思想,文化方面为后代学者提供了宝贵的财富,也给予了文学爱好者犀利的思想和反省自身的镜子。

本文对鲁迅著名的小说作品《故事新编》进行分析和解构。

第一部分先从整体上讨论鲁迅对于八篇故事编排所做的处理已经背后的用意,揭示他暗示的小到个人从生到死的生命历程、大到整个人类历史的循环,一起感受整体把握作品后所受到的启示。

第二部分从作品中八篇故事对于传统故事中神化的仙人,圣人等等的改编和重新创造的具体分析展开,揭示出由各种思想产物下的社会人构成的人生百态。

本文将由《故事新编》谈及鲁迅关于生命历程的认识和感悟,并以新编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为读者勾勒出鲁迅所体验到的、整个民族由来已久的民众生活百态。

关键词:鲁迅故事新编生命历程生活百态鲁迅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在这位文学大师眼中,中国内忧外患地艰难爬行着。

他的小说以独到的洞察和看穿一切的慧眼而著称于世。

作为备受学界关注的《故事新编》,是研究鲁迅文学思想和爱好鲁迅之文笔的读者不能避而不谈的重点之作。

而历来人们对于这部作品是否为小说意见不一。

既然是故事,也取材于古代中国的许多传说神话和民间故事,就必然脱离不开故事的脉路和基本要素,即使实际上鲁迅已经对其做了在我们看来根本性的改变,即故事所要传达的鲁迅“当下”的思想内涵和民族忧患意识,但其依然可以称之为小说。

它具备小说的虚构性或者说很含蓄隐晦的一种虚构性。

即使有的篇章更多的是感受的某种记录。

“其中也还是速写居多,不足称为‘文学概论’之所谓小说。

叙事有时也有一点旧书上的根据,有时却不过信口开河”,[1]所以既然是“信口开河”至少不能当做其他文体。

不管怎么说,《故事新编》反映出鲁迅足足十三年的现实体验,是对其内心感受的流动性积累,甚至对于总结他更久之前的生活感悟和对人生百态的洞察,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同时《故事新编》也成为我们敬畏地试图走近这位文学大师的途径。

《故事新编》的古希腊神话悲剧意识解读

《故事新编》的古希腊神话悲剧意识解读

《故事新编》的古希腊神话悲剧意识解读《故事新编》中的古希腊神话呈现出强烈的悲剧意识。

其一,故事中的人物生活在神与人、命运与自由、爱与死亡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中,深受悲惨命运的摆弄。

比如,提塞斯为了拯救父亲而不惜牺牲了自己的生命,伊卡洛斯因为遵从父亲的指示而坠入大海,欧律狄刻和伊底癸斯为了为自己的子女报仇而不惜杀死自己的亲人,这些都展现出人与命运的冲突和无奈。

其二,故事中的人物往往因为自己的错误而导致悲剧结局,展现出人类的弱点和悲观的人生观。

比如,潘多拉打开了希望之盒,释放出了所有的灾难和痛苦,阿基里斯因为自己的傲慢而被击败,大众在审判谁是最美时出现了无尽的争吵和矛盾,这些都表明了人类的脆弱和自私。

其三,故事中的人物常常通过死亡来解脱痛苦,展现出对命运的绝望和对死亡的渴望。

比如,奥德修斯在回家的路上经历种种艰辛和磨难,众神丝毫没有给他减轻困难的机会,只有死亡才能给他一个解脱。

在这些故事中,死亡成为悲剧结局的必然,也成为了对现实的逃避。

综上所述,故事中的古希腊神话体现出悲剧意识,表达了人与命运的冲突、人性的弱点和对命运的绝望,反映了古希腊人生观和文化价值观。

论鲁迅故事新编[推荐五篇]

论鲁迅故事新编[推荐五篇]

论鲁迅故事新编[推荐五篇]第一篇:论鲁迅故事新编浅析《鲁迅新编》的儒道墨家思想摘要:《故事新编》自1936年问世以来,便以其独特的创作手法受到众人的赞叹,全书收录8个故事,每个故事以为人们耳熟能详的神话故事或历史小故事作为基础,进行了续写或者改编,充满了迷离与奇幻的色彩,将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完美结合,其中《采薇》、《非攻》、《起死》、《出关》涉及了儒家、墨家、道家的思想,因而本论文将会对《故事新编》中的作者对待儒家、道家、墨家思想的态度进行详细的分析。

关键词:儒家道家墨家故事新编鲁迅这8篇故事的创作前后经过了十三年的时间,创作时期正是中国社会生活动荡不安的三十年代,中国人民经历了军阀的统治和割据,各地区战乱连连,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这时鲁迅用犀利的笔和尖锐的思想批判了现实社会的残酷不堪和人们思想的混乱。

在《在故事新编》中涉及到儒家、墨家、道家思想的有《非攻》、《采薇》、《出关》和《起死》。

《采薇》写武王伐付,伯夷叔齐因“义不食周粟”而饿死首阳山的故事。

鲁迅选择这段历史,着重地批判了一些小知识分子的消极抵抗的软弱和无力,展现了消极抵抗是没有用处的,最后只能像伯夷叔齐一样退无可退。

《出关》写老子西出函谷的故事。

《出关》描绘老子和孔子的对话,西行途中的遭遇,通过生活细节的渲染,批判了老子处处退却的落寞的心情。

《起死》以《庄子·至乐》篇中一个寓言为主,以生动有趣的对话,彻底地宣告了“齐物论”的破产,证实虚无主义本身也终于只能落得一个虚无的下场。

民族失败主义的思想在“九一八”以后相当泛滥,由于知识分子中的消抗、逃避斗争以至虚无主义应运而生。

而《非攻》,描写了一位反对战争,提倡和平的正面的人物形象。

文中的墨子代表着中下层的人民的利益,他为了“兼爱”“非攻”的理想不惜奔走相告,劝阻各国的大王避免战争,充分反映了鲁迅对战争的厌恶,对和平的向往。

在这四篇故事中,儒家、道家、墨家思想时刻渗透其中,作者也借助文章中的人物以及设置的故事情节表达了他对这三家思想的态度。

浅析鲁迅《故事新编

浅析鲁迅《故事新编

浅析鲁迅《故事新编•奔月》1926年秋天,鲁迅从北京到厦门,住在面对大海的石屋里。

由于学校陈腐的空气使他感到失望和厌恶,他不愿想到目前,于是便写了怀古意义上的《奔月》。

《奔月》主要不是写奔月的嫦娥,而是以嫦娥的丈夫羿为主角。

羿在古代神话传说中以一个为民除害的英雄形象存在。

他上射十日,下射封豕长蛇,气宇轩昂。

但在鲁迅笔下,并没有正面叙述羿“诛凿齿于畴华之野,杀九婴于凶水之上,缴大风于青邱之泽,上射十日,而下杀猰貐,断修蛇于洞庭,擒封豨于桑林”的英雄事迹。

而是着重写他对妻子嫦娥的体贴和关心,展示出一颗善良美好的心灵。

小说中的羿,早就得了飞天良药,但他不愿抛下嫦娥独自飞升,就和嫦娥一起过艰苦的日子。

他每天跑三十多里的路,只为了让嫦娥过得好一点。

并且由于早期无节制的打猎导致现在动物要灭绝,而羿也因没有好的野味给嫦娥吃深感内疚。

“总是觉得嫦娥脸上仿佛比往常黄瘦些,生怕她生了病”。

为了嫦娥一句“你不能走的更远一点么?!”,他不吃早饭就出发去打猎,慌乱中错射了老太婆的母鸡,连中饭也赔了进去,只得饿肚子。

更令羿难受的是,老太婆轻信谣言,骂羿是骗子。

在回家的路上,正当他无聊彷徨时,还遭到忘恩负义的弟子逢蒙的拦路攻击,差点丧命。

然而,他历尽艰难与诽谤带回了老母鸡,满以为可以博妻子一笑,谁知道贪图安乐的嫦娥早已偷食仙丹,独自飞升上天去了,羿反被无情的抛弃。

羿对妻子和学生都是一片诚心,可是回报他的却是欺诈与背叛。

剩下他一个人在孤独、寂寞。

痛苦中经受精神与生活的折磨。

但他并不灰心失望,一怒之下,又拿起弓箭来射月,还准备服仙药追上月宫。

在这篇小说中,真挚与奸诈,忘我与自私,善良与邪恶,构成了鲜明对比,作者通过羿的遭遇,对逢蓬之流进行辛辣的嘲讽与鞭笞,对嫦娥也给予批评。

同时鲁迅把神话与现实糅合在羿的形象上,落寞的英雄身上多少有他自己的影子。

如所周知,《奔月》是在鲁迅与高长虹的论战中产生的。

早起高长虹利用鲁迅威望往上爬;后来鲁迅前往厦门,再无发法利用,便对鲁迅大肆攻击,并借此提高自己。

论鲁迅《故事新编》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论鲁迅《故事新编》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论鲁迅《故事新编》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论鲁迅《故事新编》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一、创作概况:从“五四”后便已开始的历史题材的创作,这时尤在短篇小说领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最重要的成果当是鲁迅的《故事新编》。

这部集子出版于一九三六年一月。

它的性属新历史小说,是“神话、传说及史实的演义”。

其中《补天》原名《不周山》,写于一九二二年,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历史小说。

《奔月》、《铸剑》两篇是一九二六、二七年所作。

其余《非攻》、《理水》、《采薇》、《出关》、《起死》均作于三十年代。

二、思想内容:鲁迅写《补天》“不过取了旨罗特说,来解释创造--人和文学的--的缘起。

”实则通过女娲捏土为人和炼石补天,描绘了艰辛劳动的雄奇瑰丽的情景,歌颂了创造的伟大。

他在女娲两腿间增添了一个小丈夫的形象,讽刺封建卫道者,自认为这是“油滑”,但也增加了作品针砭时弊的特色。

到《奔月》,讽刺的色彩更重了,它借勾划逢蒙的丑恶嘴脸,鞭挞那些忘恩负义、趁火打劫之徒。

同时也写出了羿落寞孤寂的难堪处境。

《铸剑》热烈地歌颂对残暴统治者的反抗和复仇精神,塑造了一个冷峻到极点却又有极热烈的心肠,富于同情心和正义感,舍得自我牺牲的晏之敖的形象。

这个形象明显地寄托着作家的理想。

《奔月》、《铸剑》的正面主人公都有坚韧顽强的精神,却同时又是孤独的。

到了三十年代,在《非攻》、《理水》中的墨翟和大禹,便不再是孤军奋战的了,他们自身具有劳动人民的思想气质,也与群众保持着密切联系。

这两个人物都是胼手胝足,为人民的利益磨顶放踵,埋头苦干。

大禹为了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

鲁迅把他们作为支撑中国历史的脊梁,在这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东北后,不断向关内进逼的严重时刻,对提高中国人民的民族自信心有重要意义。

因此三十年代的这几篇历史小说,与现实的联系更为密切。

《非攻》在中外敌人入侵时只知空嚷的曹公子募捐救国队,《理水》中“文化山”上的各色文人等,都是活动着的现实的影子,因而有很强的讽刺批判力量。

鲁迅《故事新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阐释

鲁迅《故事新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阐释

目录引言 (3)一、《故事新编》的传统文化之维 (4)(一)选取故事题材的传统文化之维 (4)(二)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方式一反惯常思路 (4)(三)对传统文化故事的再改编 (5)二、《故事新编》实则是对传统文化的精神反抗 (6)(一)继承并升华了鲁迅文学对传统文化批判的基本立场 (6)(二)借传统文化揭示中国当下民族的劣根性问题 (6)(三)从传统中寻找民族问题是《故事新编》的反抗精髓 (7)三、《故事新编》阐释传统文化的思路分析 (8)(一)对传统文化故事赋予新的意涵 (8)(二)寻找最佳的批判视角以及批判对象 (8)(三)要给予读者什么样的传统文化启示 (9)四、《故事新编》启迪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10)(一)辩证分析、慎重对待 (10)(二)批判继承、全面分析 (10)(三)批判合理、入木三分 (11)五、结语 (12)参考文献 (13)摘要鲁迅是我国新文化运动的旗手,是对我国传统文化最具深刻洞察力的文学家。

鲁迅的《故事新编》穿梭于历史和神话之中,不断地展现我国传统文化的巨大魅力。

《故事新编》最大的特点在于用新颖的角度来展示中国的传统文化。

这也符合鲁迅一贯的批判中国文化所运用的新颖性、独特性的批判思路。

《故事新编》一共八篇短篇小说,一部分取材于我国的神话传说,另一部分取材于历史事实。

无论《故事新编》的哪一部分的短篇小说的内容,都在或多或少地阐释着我国的传统文化。

关键词:鲁迅;《故事新编》;中国传统文化;阐释引言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也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我国在长久的文化发展过程当中,积累了深厚的传统文化,这些传统文化在现代人看来既有糟粕部分、也有精华部分。

鲁迅作为我国历史上最具批判性的文学家来说,其对历史与现实都具有独特的认识。

尤其是批判我国传统文化的劣根性,是鲁迅文学创作的主要基点。

《故事新编》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与艺术价值,在我国文学的发展史上占有一席之地,《故事新编》是由八篇短篇小说所构成,每一部短篇小说都是鲁迅在为某一种传统文化作独特的阐释与批判。

统编版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习作《故事新编》范文和名师点评(14篇)

统编版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习作《故事新编》范文和名师点评(14篇)

统编版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故事新编》名师点评和范文11篇范文一:名师点评:习作开头简单交代故事的起因;中间抓住乌鸦和狐狸的语言、心理、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塑造人物形象,其中语言描写是一大亮点,文中通过狐狸对乌鸦说的三句话,把狐狸狡猾的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结尾狐狸的哀嚎,让人捧腹大笑。

《狐狸和乌鸦》新编自从被狐狸骗走了嘴里的一块肉以后,乌鸦一直很后悔。

一天,乌鸦又得到了一块肉,当它叼着肉在一棵大树上休息的时候,碰巧又被狐狸看见了。

“哎哟, 乌鸦大婶,您的羽毛比孔雀的羽毛漂亮一百倍、一千倍、一万倍!”乌鸦吸取了上次的教训,摇了摇头。

狐狸灵机一动,又一个诡计涌上心头:“乌鸦大婶,您唱歌好听,既然我们相见了,您就再唱首歌给我听听吧!自从上次听了您的歌以后,我激动得几天睡不着觉呢!”乌鸦一听,顿时气不打一处来,心想:上次我被你骗了,你还想用同样的方法来骗我吗?我不可能再被你骗了!我也要惩罚惩罚你。

“哼,哼!”乌鸦冷笑了两声,小心翼翼地转过身去,把肉放在树枝上,从怀里掏出一瓶辣酱,用嘴把肉撕开,将整瓶辣椒酱都放进了肉里,然后再把肉合上。

狐狸见乌鸦半天没说话,心想:乌鸦不可能比我还聪明吧,今天我肯定能将它的肉骗到手。

想着想着,狐狸假装被一块大石头绊倒了,“哎哟一”狐狸大 声地叫着。

乌鸦看着狐狸的表演,嘴角动了动,冷笑了一|下。

狐狸看见乌鸦笑了,心里暗暗高兴,又神气地对乌鸦说:“乌鸦大婶,您的歌唱得那么好,想必舞也跳得不错吧?反正我也走不了了,您就跳段舞给我看看吧?”乌鸦点了点头,就在树上扭了起来,不一会儿,一块鲜红的肉掉了下来,狐狸看见肉终于掉了下来,迅速地叼起来,迫不及待地享用起来。

“哎哟,哎.....辣死我了。

”狐狸一边在地.上打滚,一边还大声叫。

不一会儿,狐狸的嘴已经肿了起来。

乌鸦看见这样的场景,心里不禁乐开了花。

从此以后,狐狸再也不敢打乌鸦的主意了。

开头交代事情发生的背景。

运用语言描写,突出了狐狸的狡猾, 运用心理描写,突出乌鸦的智慧。

《故事新编》评析

《故事新编》评析

《故事新编》评析《故事新编》成书于鲁迅暮年,却拥有幽默从容的语言风格,鲁迅自述为“油滑”,是“游戏笔墨”。

通过穿插性的丑角,杂以现代化的生活细节,造成了一种间离喜剧效果。

然而在漫画化的手法之下,寓庄于谐才是本书的最大特色。

细读几篇,我们还是能够感受到文字背后略显严肃的主题,感受到鲁迅在人生最后阶段“绝望之虚妄正与希望相同”的复杂心态。

关于文体鲁迅自认为“历史小说”,但准确的说是“历史的小说”,鲁迅先生不是把死人写得更死,而是着重对人物精神心理的把握,不少已经被“盖棺定论”,被符号化的历史人物在鲁迅笔下又有了新的活力。

只取一点,随意点染的写法将写作的灵活性发挥到最大程度。

《采薇》中的伯夷叔齐不再是忠义节气的化身,反倒是不知与时俱进的典型。

他们坚持的忠义背后不过是虚伪,在昏庸的殷纣王统治时期没能效比干谏殷纣只知在养老堂里颐养天年,练练太极拳什么的。

殷商灭亡之后又“义愤填膺”地拦住周王的马宣扬忠义,指责他们没有臣子的仁义。

我甚至怀疑这“义愤”的直接原因是养老堂的饼在越变越小。

无论他们如何自命清高,总是逃不掉生活的难题。

所以不去华山的理由是对归马于华山之阳和华山大王小穷奇的畏惧,选择首阳山的原因是既不高也不深,还有薇。

他们其实是在用自己那套奇特的价值体系自欺欺人,逃避现实,这就反映了中国人善于转化矛盾以求自保的国民劣根性。

采薇而食,却不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连这薇也是周朝的,只好饿死于首阳山。

忠义与骨气大概不应如此吧《出关》前一部分孔子研习六经,遍谒诸侯,可是却四处碰壁。

老子用自然之道为孔子解答疑惑,尽心尽力地教训孔子,老子的学说给了孔子极大的震撼,这时老子是欣赏孔子的,连他自己都觉得自己说的太多了,不符合他无为的一贯形象。

三月之后,孔子悟道,老子却不大高兴,不得不归去。

原因是他怕逢蒙杀羿这样的悲剧重演,他以智者的眼光看出了孔子隐藏在谦虚礼待背后的嫉妒与轻视,孔子城府极深,心思阴险,他也承认自己开头常常看错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故事新编》评析
《故事新编》成书于鲁迅暮年,却拥有幽默从容的语言风格,鲁迅自述为“油滑”,是“游戏笔墨”。

通过穿插性的丑角,杂以现代化的生活细节,造成了一种间离喜剧效果。

然而在漫画化的手法之下,寓庄于谐才是本书的最大特色。

细读几篇,我们还是能够感受到文字背后略显严肃的主题,感受到鲁迅在人生最后阶段“绝望之虚妄正与希望相同”的复杂心态。

关于文体鲁迅自认为“历史小说”,但准确的说是“历史的小说”,鲁迅先生不是把死人写得更死,而是着重对人物精神心理的把握,不少已经被“盖棺定论”,被符号化的历史人物在鲁迅笔下又有了新的活力。

只取一点,随意点染的写法将写作的灵活性发挥到最大程度。

《采薇》中的伯夷叔齐不再是忠义节气的化身,反倒是不知与时俱进的典型。

他们坚持的忠义背后不过是虚伪,在昏庸的殷纣王统治时期没能效比干谏殷纣只知在养老堂里颐养天年,练练太极拳什么的。

殷商灭亡之后又“义愤填膺”地拦住周王的马宣扬忠义,指责他们没有臣子的仁义。

我甚至怀疑这“义愤”的直接原因是养老堂的饼在越变越小。

无论他们如何自命清高,总是逃不掉生活的难题。

所以不去华山的理由是对归马于华山之阳和华山大王小穷奇的畏惧,选择首阳山的原因是既不高也不深,还有薇。

他们其实是在用自己那套奇特的价值体系自欺欺人,逃避现实,这就反映了中国人善于转化矛盾以求自保的国民劣根性。

采薇而食,却不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连这薇也是周朝的,只好饿死于首阳山。

忠义与骨气大概不应如此吧
《出关》前一部分孔子研习六经,遍谒诸侯,可是却四处碰壁。

老子用自然之道为孔子解答疑惑,尽心尽力地教训孔子,老子的学说给了孔子极大的震撼,这时老子是欣赏孔子的,连他自己都觉得自己说的太多了,不符合他无为的一贯形象。

三月之后,孔子悟道,老子却不大高兴,不得不归去。

原因是他怕逢蒙杀羿这样的悲剧重演,他以智者的眼光看出了孔子隐藏在谦虚礼待背后的嫉妒与轻视,孔子城府极深,心思阴险,他也承认自己开头常常看错人。

他自嘲的笑了,知道虽然儒道同源,但形制不同,孔子必将传扬属于他自己的新的学说,他们的理论将会争夺受众,孔子会在背后叫他老头子,会耍花样。

老子与孔子形象是复杂的。

老子信奉无为而无不为,想无不为,于是只好无为。

心态是十分消极悲观甚至有些荒谬的,因此受到关尹喜等世俗人物的嘲笑,鲁迅当然是不赞同这样的无为思想的。

一连四处的呆木头似的情状的描写,颓唐的神情让人觉得这是一个处处透着孤独与苍凉的沉寂老人。

鲁迅虽然随后在出关的关一文中直接否认了所谓的自况说,但是一个作家的写
作难免在字里行间透露出自己的思想倾向,他此时的心态当是十分复杂的。

晚年的鲁迅已不复年青时代的豪情壮志,像老子一样对现实的残酷和无奈,对社会人际关系也有了清醒的认识,主观上仍然想保有孔子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理想主义精神,现实生活中相似的对于社会本质的认识让他不自觉地还是通过自己的描写让读者自然地对老子生出一种同情的感情。

老子认识到了自己的路是走流沙的,孔子的路是走朝堂的,一个注定处江湖之远,一个注定居庙堂之高,虽然儒家思想源于道家。

但目的不同,道不同不相为谋。

他们当初相遇相知不过是因为孔子在走朝堂的路上陷入困顿,在老子那里寻求精神的慰藉,现在孔子懂得了“化于人”的道理自然要汲汲于重新走上“化人”道路的。

孔子学会了知识就提防恩师,外恭内倨,当然是为人所不齿。

老子教会
了知识却要被猜疑,就和拯救了宋国却被宋国百姓抛弃的墨子一样。

但从客观角度讲,孔子是勤奋的,三个月不出门在想着老子传授的道理,终于顿悟,开创脱胎于道教却为自己所用的新教。

纵然孔子最终逼走了老子。

孔胜老败乃是历史必然。

孔子以柔进取,做一个理想主义的践行者是鲁迅想要发扬的人格,也是符合鲁迅改造国民性的理想要求的。

但这时的鲁迅不是呐喊时期的鲁迅了。

孔子是主流社会的信仰,但出关的老子却有一种殉道者的圣洁之美,外面不但没有盐连水也是缺乏,又是尼采梭罗式的孤独者。

出函谷关时,老子想爬城,用尽了哲学的脑筋也没有想出来,表现了鲁迅对道家空想不作为的批判与讽刺。

鲁迅不赞同道家的静柔思想,觉得这是失去国民性的表现。

在关口上对关尹喜等人要求讲演著书的要求不得不敷衍表现出老子对世俗人的无奈敷衍。

官僚们的形象是庸俗而虚伪的,想要极力装出一付尊重知识分子的样子,实际上小吏们只为了面子耐着性子听着讲演,签子手们转眼就查探老子的青牛上有无财物,关尹喜对老子所持的无不为只好无为的行事态度实际上持一种嘲讽态度。

辛辛苦苦求来的道德经的真正价值也不过是和大豆饽饽放在一起罢了,充满讽刺意味。

小书记在提拔老作家与提拔新作家的宗旨之间自由切换也是对当时文坛出版界不正之风的讽喻,一个作家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都能被出版社巧妙地压榨。

国学大师南怀瑾曾经说过:" 儒家犹如粮店,道家犹如药店,佛家犹如杂货店。

”它们们只是功能不同,账房先生也在末尾说交卸了的关官和还没有做官的隐士还是多的很。

鲁迅是五四中打倒孔家店的得力干将,但他在本篇中对于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实干精神是赞同的,对其逢蒙式的卑鄙行径是不齿的,对老子总体上是批判的却又流露出同情来。

总的来讲,《采薇》和《出关》表现了古人某些极微妙的心态,有所寄寓或有所讽喻,体现出鲁迅对世情的深刻洞察,由于多义性它们甚至带有“复调小说”的若干特点。

参考资料:
1、《<故事新编>散论》王瑶
2、《<出关>的关》鲁迅
3、《<故事新编>序言》鲁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