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鲁迅故事新编
《故事新编》

浅析《故事新编》摘要:鲁迅是中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文学巨匠。
他的每一部作品都从思想,文化方面为后代学者提供了宝贵的财富,也给予了文学爱好者犀利的思想和反省自身的镜子。
本文对鲁迅著名的小说作品《故事新编》进行分析和解构。
第一部分先从整体上讨论鲁迅对于八篇故事编排所做的处理已经背后的用意,揭示他暗示的小到个人从生到死的生命历程、大到整个人类历史的循环,一起感受整体把握作品后所受到的启示。
第二部分从作品中八篇故事对于传统故事中神化的仙人,圣人等等的改编和重新创造的具体分析展开,揭示出由各种思想产物下的社会人构成的人生百态。
本文将由《故事新编》谈及鲁迅关于生命历程的认识和感悟,并以新编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为读者勾勒出鲁迅所体验到的、整个民族由来已久的民众生活百态。
关键词:鲁迅故事新编生命历程生活百态鲁迅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在这位文学大师眼中,中国内忧外患地艰难爬行着。
他的小说以独到的洞察和看穿一切的慧眼而著称于世。
作为备受学界关注的《故事新编》,是研究鲁迅文学思想和爱好鲁迅之文笔的读者不能避而不谈的重点之作。
而历来人们对于这部作品是否为小说意见不一。
既然是故事,也取材于古代中国的许多传说神话和民间故事,就必然脱离不开故事的脉路和基本要素,即使实际上鲁迅已经对其做了在我们看来根本性的改变,即故事所要传达的鲁迅“当下”的思想内涵和民族忧患意识,但其依然可以称之为小说。
它具备小说的虚构性或者说很含蓄隐晦的一种虚构性。
即使有的篇章更多的是感受的某种记录。
“其中也还是速写居多,不足称为‘文学概论’之所谓小说。
叙事有时也有一点旧书上的根据,有时却不过信口开河”,[1]所以既然是“信口开河”至少不能当做其他文体。
不管怎么说,《故事新编》反映出鲁迅足足十三年的现实体验,是对其内心感受的流动性积累,甚至对于总结他更久之前的生活感悟和对人生百态的洞察,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同时《故事新编》也成为我们敬畏地试图走近这位文学大师的途径。
故事新编鲁迅

故事新编鲁迅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颗耀眼的星。
他的作品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犀利
的笔触,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对中国社会现实的无比关注,以及对人性的深刻剖析。
今天,我们重新编写一些鲁迅的故事,以期能够更好地理解这位伟大作家的思想和创作。
鲁迅小时候生活在一个小镇上,他的家境并不富裕,但他却从小展现出了非凡
的才华和对社会的关注。
他常常看到农民受尽压迫,工人遭受剥削,这让他对社会不公产生了深深的痛苦和愤怒。
他开始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公平现象存在?他决心要站出来,为弱势群体发声。
鲁迅的第一部作品是《狂人日记》,这部作品以其激烈的思想和犀利的笔触,
震撼了整个文学界。
通过主人公的内心独白,鲁迅揭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种种弊病,对封建礼教和旧有思想进行了深刻的剖析。
他用文字直面社会现实,呐喊着要改变这个世界。
随后,鲁迅创作了《呐喊》、《彷徨》等作品,他的文字中充满了对社会的愤
怒和对人性的关怀。
他以其独特的视角,深刻地揭示了中国社会的种种矛盾和弊病,为中国文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力量。
鲁迅的作品不仅在文学上有着重要的地位,更在思想上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
的影响。
他的作品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人,让他们意识到要关注社会,关心弱势群体,不断地追求真理和正义。
鲁迅的故事,就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部宝贵的历史。
他用文字记录了那个
时代的苦难和艰辛,也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让我们铭记鲁迅,不忘初心,继续前行。
故事新编 鲁迅

故事新编鲁迅鲁迅,这个名字对于中国文学界来说,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存在。
他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和深刻的思想,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在他的作品中,我们能够感受到对社会的关怀、对人民的热爱,以及对人性的深刻思考。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重新编写一些鲁迅的故事,以此来纪念这位伟大的文学家。
故事一,《狂人日记》。
在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是如此的扭曲和痛苦。
他对于社会的不满和对于自己的痛苦,构成了整个故事的主旋律。
我们可以重新编写这个故事,让主人公在面对社会的不公和众生的冷漠时,选择了一种更加积极的方式来面对,而不是沉溺于自己的痛苦之中。
通过他的努力和奋斗,最终改变了自己的命运,成为了一个对社会有所贡献的人。
故事二,《呐喊》。
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主人公对于生活的绝望和对于社会的不满。
重新编写这个故事,让主人公在面对生活的艰辛和社会的黑暗时,选择了一种更加乐观和积极的态度。
他通过不懈的努力和奋斗,最终找到了自己的生活方式,成为了一个对社会有所贡献的人。
故事三,《彷徨》。
在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主人公对于自己的迷茫和对于社会的无奈。
重新编写这个故事,让主人公在面对自己的迷茫和社会的无奈时,选择了一种更加勇敢和坚定的态度。
他通过不断地思考和探索,最终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方向,成为了一个对社会有所贡献的人。
通过重新编写这些鲁迅的经典作品,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他的思想和作品。
他所表达的对于社会的关怀和对于人性的思考,都将在这些新编的故事中得到更加生动和深刻的展现。
让我们一起致敬鲁迅,让他的精神永远在我们心中永存。
浅析鲁迅《故事新编

浅析鲁迅《故事新编•奔月》1926年秋天,鲁迅从北京到厦门,住在面对大海的石屋里。
由于学校陈腐的空气使他感到失望和厌恶,他不愿想到目前,于是便写了怀古意义上的《奔月》。
《奔月》主要不是写奔月的嫦娥,而是以嫦娥的丈夫羿为主角。
羿在古代神话传说中以一个为民除害的英雄形象存在。
他上射十日,下射封豕长蛇,气宇轩昂。
但在鲁迅笔下,并没有正面叙述羿“诛凿齿于畴华之野,杀九婴于凶水之上,缴大风于青邱之泽,上射十日,而下杀猰貐,断修蛇于洞庭,擒封豨于桑林”的英雄事迹。
而是着重写他对妻子嫦娥的体贴和关心,展示出一颗善良美好的心灵。
小说中的羿,早就得了飞天良药,但他不愿抛下嫦娥独自飞升,就和嫦娥一起过艰苦的日子。
他每天跑三十多里的路,只为了让嫦娥过得好一点。
并且由于早期无节制的打猎导致现在动物要灭绝,而羿也因没有好的野味给嫦娥吃深感内疚。
“总是觉得嫦娥脸上仿佛比往常黄瘦些,生怕她生了病”。
为了嫦娥一句“你不能走的更远一点么?!”,他不吃早饭就出发去打猎,慌乱中错射了老太婆的母鸡,连中饭也赔了进去,只得饿肚子。
更令羿难受的是,老太婆轻信谣言,骂羿是骗子。
在回家的路上,正当他无聊彷徨时,还遭到忘恩负义的弟子逢蒙的拦路攻击,差点丧命。
然而,他历尽艰难与诽谤带回了老母鸡,满以为可以博妻子一笑,谁知道贪图安乐的嫦娥早已偷食仙丹,独自飞升上天去了,羿反被无情的抛弃。
羿对妻子和学生都是一片诚心,可是回报他的却是欺诈与背叛。
剩下他一个人在孤独、寂寞。
痛苦中经受精神与生活的折磨。
但他并不灰心失望,一怒之下,又拿起弓箭来射月,还准备服仙药追上月宫。
在这篇小说中,真挚与奸诈,忘我与自私,善良与邪恶,构成了鲜明对比,作者通过羿的遭遇,对逢蓬之流进行辛辣的嘲讽与鞭笞,对嫦娥也给予批评。
同时鲁迅把神话与现实糅合在羿的形象上,落寞的英雄身上多少有他自己的影子。
如所周知,《奔月》是在鲁迅与高长虹的论战中产生的。
早起高长虹利用鲁迅威望往上爬;后来鲁迅前往厦门,再无发法利用,便对鲁迅大肆攻击,并借此提高自己。
浅析鲁迅《故事新编奔月》

浅析鲁迅《故事新编奔月》《故事新编奔月》是鲁迅先生创作的一部短篇小说,该作品是在他去世前不久发表的。
这篇小说是一部颠覆传统故事的小说,讲述了后羿和嫦娥之间的故事,以一种讽刺和幽默的方式对传统文化进行了批判和反思。
在《故事新编奔月》中,鲁迅先生将后羿和嫦娥的故事进行了改造。
在传统的传说中,后羿是一位英勇的神射手,嫦娥则是一位美丽的仙女。
然而,鲁迅先生将他们描写成了普通的夫妻,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面对的问题和困境,反映了现实生活的无情和冷漠。
在小说中,后羿的箭法已经不再灵光,他只能依靠捕捉野兔为生。
嫦娥则因为与后羿的矛盾而离家出走,她与一位名叫“夷羿”的年轻人相识,并开始了一段浪漫的爱情。
后羿发现了这件事情,他试图阻止,但是无济于事。
嫦娥与夷羿私奔了,后羿只能孤独地留在人间。
鲁迅先生通过这个故事对传统文化进行了批判。
他认为,传统文化将英雄人物和神仙描绘成了一种不切实际的形象,忽略了人性的弱点和缺陷。
传统文化中的英雄和神仙被描绘成了无所不能的形象,但是他们却无法解决自己生活中的问题。
鲁迅先生通过这个故事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质疑和反思。
同时,鲁迅先生也通过这个故事反映了现实社会的问题。
后羿的箭法失灵,无法再像从前一样英勇无敌,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中的困境。
当时的中国面临着外国的侵略和内部的混乱,人民生活十分困难。
鲁迅先生通过这个形象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的失望和不满。
此外,《故事新编奔月》中还充满了讽刺和幽默。
鲁迅先生通过描写后羿和嫦娥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以及他们的私奔行为,对传统文化进行了讽刺。
同时,他在故事中还加入了许多幽默的元素,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时地发出笑声。
这种幽默不仅缓解了故事的严肃性,也让读者更易于接受并理解故事所传达的深层次含义。
《故事新编奔月》中充满了鲁迅先生的独特风格。
他的文字简洁明了,富有力度,通过文字传达出了强烈的情感和思想。
这种风格不仅体现在文字上,也体现在整个故事的构思和结构上。
鲁迅先生将传统的神话故事进行了改编,将其中繁琐的情节简化,突出了人性的弱点和缺陷。
论鲁迅《故事新编》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论鲁迅《故事新编》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论鲁迅《故事新编》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一、创作概况:从“五四”后便已开始的历史题材的创作,这时尤在短篇小说领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最重要的成果当是鲁迅的《故事新编》。
这部集子出版于一九三六年一月。
它的性属新历史小说,是“神话、传说及史实的演义”。
其中《补天》原名《不周山》,写于一九二二年,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历史小说。
《奔月》、《铸剑》两篇是一九二六、二七年所作。
其余《非攻》、《理水》、《采薇》、《出关》、《起死》均作于三十年代。
二、思想内容:鲁迅写《补天》“不过取了旨罗特说,来解释创造--人和文学的--的缘起。
”实则通过女娲捏土为人和炼石补天,描绘了艰辛劳动的雄奇瑰丽的情景,歌颂了创造的伟大。
他在女娲两腿间增添了一个小丈夫的形象,讽刺封建卫道者,自认为这是“油滑”,但也增加了作品针砭时弊的特色。
到《奔月》,讽刺的色彩更重了,它借勾划逢蒙的丑恶嘴脸,鞭挞那些忘恩负义、趁火打劫之徒。
同时也写出了羿落寞孤寂的难堪处境。
《铸剑》热烈地歌颂对残暴统治者的反抗和复仇精神,塑造了一个冷峻到极点却又有极热烈的心肠,富于同情心和正义感,舍得自我牺牲的晏之敖的形象。
这个形象明显地寄托着作家的理想。
《奔月》、《铸剑》的正面主人公都有坚韧顽强的精神,却同时又是孤独的。
到了三十年代,在《非攻》、《理水》中的墨翟和大禹,便不再是孤军奋战的了,他们自身具有劳动人民的思想气质,也与群众保持着密切联系。
这两个人物都是胼手胝足,为人民的利益磨顶放踵,埋头苦干。
大禹为了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
鲁迅把他们作为支撑中国历史的脊梁,在这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东北后,不断向关内进逼的严重时刻,对提高中国人民的民族自信心有重要意义。
因此三十年代的这几篇历史小说,与现实的联系更为密切。
《非攻》在中外敌人入侵时只知空嚷的曹公子募捐救国队,《理水》中“文化山”上的各色文人等,都是活动着的现实的影子,因而有很强的讽刺批判力量。
从鲁迅《故事新编》看他的人生态度和现实主义创作

从鲁迅《故事新编》看他的人生态度和现实主义创作《故事新编》出版于1936年1月,全书收故事八则,从开手创作到结集成书,前后经过13年。
《故事新编》对于历史材料的处理是“只取一点因由,随意点染”。
至于把现代生活细节大胆地引入历史故事,突出其针砭流俗的意义,则是鲁迅式的战士性格的体现。
因此,从八篇看似是“历史”小说的文章中可以明显的看到鲁迅自己的人生态度和现实主义的创作特点。
(1)从《故事新编》看鲁迅的人生态度鲁迅是现实社会中的寂寞的“战士”,他选择历史人物,通过他们正面地表达自己的战斗意志。
例如《奔月》中的后羿和《铸剑》中的黑色人,作者重点突出他们战斗的性格,反映出作者主张“对于旧社会和旧势力的斗争,必须坚决、持久不断”的彻底的思想。
因此这些历史人物身上已经较多地熔铸了鲁迅自身的理想。
(2)从《故事新编》看鲁迅的现实主义创作1930年代中国社会生活和社会思想在《故事新编》后五篇里有着深刻的反映,作品概括的内容更为开阔,现代生活细节出现得更多,因而也更具有时代的历史的具体性。
《故事新编》的出现实际上是由于现实生活的刺激,为当前的需要服务。
例如《理水》中的禹不仅具有劳动农民的外貌,“黑脸黄须,腿弯微曲”,一个粗手粗脚的大汉;还具备了中国农民优秀的品质:勤劳,刻苦,朴素,从沉默中显出坚韧和力量。
作品运用各种场面——文化山上学者繁琐无聊的议论,水利局里大员声势煊赫的考察,通过周围那些卑微的灵魂和庸俗的言行,反衬出禹的高大,从而塑造了这个来自人民的英雄。
这里禹是被当做“中国的脊梁”来描写的。
总之,鲁迅以其独特的题材与思想以及小说结构模式与形式手法的创新,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但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和严肃的人生态度依旧是其小说的主旋律。
小说集《故事新编》便是这样的代表作。
【课外阅读】论鲁迅《故事新编》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课外阅读】论鲁迅《故事新编》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一、创作概况:从“五四”后便已开始的历史题材的创作,这时尤在短篇小说领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最重要的成果当是鲁迅的《故事新编》。
这部集子出版于一九三六年一月。
它的性属新历史小说,是“神话、传说及史实的演义”。
其中《补天》原名《不周山》,写于一九二二年,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历史小说。
《奔月》、《铸剑》两篇是一九二六、二七年所作。
其余《非攻》、《理水》、《采薇》、《出关》、《起死》均作于三十年代。
二、思想内容:鲁迅写《补天》“不过取了旨罗特说,来解释创造——人和文学的——的缘起。
”实则通过女娲捏土为人和炼石补天,描绘了艰辛劳动的雄奇瑰丽的情景,歌颂了创造的伟大。
他在女娲两腿间增添了一个小丈夫的形象,讽刺封建卫道者,自认为这是“油滑”,但也增加了作品针砭时弊的特色。
到《奔月》,讽刺的色彩更重了,它借勾划逢蒙的丑恶嘴脸,鞭挞那些忘恩负义、趁火打劫之徒。
同时也写出了羿落寞孤寂的难堪处境。
《铸剑》热烈地歌颂对残暴统治者的反抗和复仇精神,塑造了一个冷峻到极点却又有极热烈的心肠,富于同情心和正义感,舍得自我牺牲的晏之敖的形象。
这个形象明显地寄托着作家的理想。
《奔月》、《铸剑》的正面主人公都有坚韧顽强的精神,却同时又是孤独的。
到了三十年代,在《非攻》、《理水》中的墨翟和大禹,便不再是孤军奋战的了,他们自身具有劳动人民的思想气质,也与群众保持着密切联系。
这两个人物都是胼手胝足,为人民的利益磨顶放踵,埋头苦干。
大禹为了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
鲁迅把他们作为支撑中国历史的脊梁,在这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东北后,不断向关内进逼的严重时刻,对提高中国人民的民族自信心有重要意义。
因此三十年代的这几篇历史小说,与现实的联系更为密切。
《非攻》在中外敌人入侵时只知空嚷的曹公子募捐救国队,《理水》中“文化山”上的各色文人等,都是活动着的现实的影子,因而有很强的讽刺批判力量。
而最后的三篇主要在于历史故事进行社会批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鲁迅新编》的儒道墨家思想摘要:《故事新编》自1936年问世以来,便以其独特的创作手法受到众人的赞叹,全书收录8个故事,每个故事以为人们耳熟能详的神话故事或历史小故事作为基础,进行了续写或者改编,充满了迷离与奇幻的色彩,将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完美结合,其中《采薇》、《非攻》、《起死》、《出关》涉及了儒家、墨家、道家的思想,因而本论文将会对《故事新编》中的作者对待儒家、道家、墨家思想的态度进行详细的分析。
关键词:儒家道家墨家故事新编鲁迅这8篇故事的创作前后经过了十三年的时间,创作时期正是中国社会生活动荡不安的三十年代,中国人民经历了军阀的统治和割据,各地区战乱连连,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这时鲁迅用犀利的笔和尖锐的思想批判了现实社会的残酷不堪和人们思想的混乱。
在《在故事新编》中涉及到儒家、墨家、道家思想的有《非攻》、《采薇》、《出关》和《起死》。
《采薇》写武王伐付,伯夷叔齐因“义不食周粟”而饿死首阳山的故事。
鲁迅选择这段历史,着重地批判了一些小知识分子的消极抵抗的软弱和无力,展现了消极抵抗是没有用处的,最后只能像伯夷叔齐一样退无可退。
《出关》写老子西出函谷的故事。
《出关》描绘老子和孔子的对话,西行途中的遭遇,通过生活细节的渲染,批判了老子处处退却的落寞的心情。
《起死》以《庄子·至乐》篇中一个寓言为主,以生动有趣的对话,彻底地宣告了“齐物论”的破产,证实虚无主义本身也终于只能落得一个虚无的下场。
民族失败主义的思想在“九一八”以后相当泛滥,由于知识分子中的消抗、逃避斗争以至虚无主义应运而生。
而《非攻》,描写了一位反对战争,提倡和平的正面的人物形象。
文中的墨子代表着中下层的人民的利益,他为了“兼爱”“非攻”的理想不惜奔走相告,劝阻各国的大王避免战争,充分反映了鲁迅对战争的厌恶,对和平的向往。
在这四篇故事中,儒家、道家、墨家思想时刻渗透其中,作者也借助文章中的人物以及设置的故事情节表达了他对这三家思想的态度。
一、对儒家思想的态度:质疑和否定儒家传统文化统治人们近千年,人们无时无刻不受着着这种文化的支配而不自知,而鲁迅却对这种传统的文化提出了质疑和否定,他试图挣脱历史上的儒家传统思维,以全新的思维模式审视这个社会,其中《采薇》就是他否定儒家思想的体现。
儒家历来都把伯夷叔齐看做是“义”的标准,可是在鲁迅眼里,他们的义却没有任何意义,因为他们的死不能改变现状,也不能给人民带来幸福,只能留下一个千古“美名”。
细读小说不难发现他们的实质都是逃避。
面对30年代的中国,许多知识分子选择了逃避。
作为现实主义者的鲁迅,面对困难和挫折,他不会做丝毫的妥协和退让。
即使在绝望中,依然保持着战斗力,所以他对于伯夷和叔齐的一味逃避深恶痛绝。
但大部分人却不像鲁迅这么认为,毕竟逃避是为了“忠”和“义”,为了大义,是应该被提倡的。
在小说中鲁迅贯注了自己新的生命价值标准,他用怀疑否定的精神来重新审视历史人物,他又一次向封建思想体系的忠臣义士的形象发起了挑战,他重新审视了被封建社会经典了的人物——伯夷和叔齐,并作出了自己新的价值评判。
在作品中,伯夷和叔齐有三次“逃走”。
第一次的“逃走”,是因为“孝”,一个是为了遵父命,另一个是为遵长幼有序,于是他们双双逃走了,他们是国家的继承者,对人民、对社会都有着责任和义务,然而为了一点点虚名,他们弃先王之业而不顾,这样的人又怎么能称得上让人尊敬呢?第二次的“逃走”,是为了反对“以臣弑君”的周武王,是为了忠于先朝,他们不管前朝是怎样的民不聊生,他们甚至“不食周粟”用以作为一种反抗,然而他们还是失败了,最后一次的“逃走”是他们的死,伯夷和叔齐双双饿死在了首阳山,他们这次是彻底的“逃走”了,两眼一闭,世上的不忠不孝都与他们无关。
死是他们一直选择逃避的必然结果,他们一味的逃避根本就解决不了问题,真正的勇士,是不会这么轻易的把自己的生命交出去的,因为对于国家和百姓他们有着一份责任,归隐式的苟活是一种逃避的借口,是一种耻辱,这是鲁迅所不耻的。
他宁愿选择在危险与艰难中搏斗和抗争。
新的历史时期需要新的领军人物和新的价值评判,伯夷和叔齐式的人物已经淹没在历史中,再不能作为一种完全肯定的、值得提倡的形象出现在大众面前了,因为这个时代需要像鲁迅一样的人,也只有他们能担负的起这个民族的兴衰。
二、对道家思想的态度:反对无为而治较之鲁迅对儒家的态度,他对道家文化的否定就明显的多,《新编》中的《起死》和《出关》两篇文章就可以看出鲁迅对道家的态度,《出关》是关于老子对思想的出路的阐释,而《起死》则着眼于庄子哲学的困惑,鲁迅对于道家的否定可以看出他对人生的态度,他反对道家的“无为而治”,拒绝现实社会,换来自己的独立自由,鲁迅针对道家思想和行动的矛盾,批评老庄思想、重新评判道家的价值。
《出关》是以老子西出函谷关为基本内容,分成四个自然段写,前两自然段写了孔子两次向老子问学,为后两段老子的出关奠定了基础,解释老子为什么要出关,老子出关实际是为了“避祸”。
老子柔弱无能,因为孔子参透了他的学问的玄机,怕孔子不肯认他为师,于是溜之大吉。
《出关》的后两段,进一步深化了主题,老子出关,“用尽哲学的脑筋,只是一个没有法。
”于是,无奈的被抓到关上,被迫讲学,被迫编讲义,其中关令尹让老子作书这一段,鲁迅用尽笔法将它大加渲染,发挥合理的想象,用高超的讽刺笔法,描绘出老子任人摆布,到处碰壁的狼狈相。
老子出关的根本原因源于这个社会,老子根本就不适应这个荒诞的社会。
他的古典情操和礼仪风范与这个社会格格不入,在这个利欲熏心,充满私欲的社会,老子的言行显得那么滑稽和可笑,而在这个社会,如果老子不改变自己,放弃自己的道德原则,到最后也只能出关了。
在《出关》中,老子的形象较之在典籍中还比较贴切,这表明,鲁迅对老子的价值是否无意义还没有作出断语,但在《起死》中,鲁迅批评老子思想时所表现的理性认识和情感认同却消失了,庄子,这个道家学派的第二号人物被彻底漫画化了。
我们知道,在现代社会,庄子一般被看成是“超世脱俗”的大思想家,郭沫若更把他看成体现五四精神的“个性解放”的象征,但鲁迅却对庄子思想的积极方面视而不见,鲁迅笔下的庄子只是个被功利化、被世俗利用的思想形象而已,而非忠于古代典籍的历史化形象。
《起死》中的庄子,出场不凡,神情潇洒,态度超然,哲思深远,在道路上遇到骸骨,突发奇想,想解生死之谜,于是,古老的鬼魂复活了,但被复活的汉子不但不感激老子的救生,反而纠缠着要衣服和包裹,面对执拗的汉子,清高的哲学立刻显现出它的无用。
方才还很灵光的招魂术,现在却毫无作用,无奈的庄子只能请巡警解围。
从庄子的言行中可以看出,当观念与现实发生冲突时,庄子的哲学在这个现实社会中毫无用处,起死的狼狈遭遇,报复了迂腐的哲学,思想与现实的真实碰撞,使庄子在《新编》的故事中,无法面对现实的逻辑,最后只能向统治者的强权求救,宣布了庄子哲学在现实生活面前的彻底破产。
“起死”实际是普通灵魂的起死,死而复生面临的是连一件衣服都没有,庄子碰到他相当于“秀才遇到兵”,一个是实实在在的普通人,一个是满口“齐生死”、“无是非”的玄学学者,这正是现实与观念的冲突。
三、对墨家的态度:赞扬与支持鲁迅对道家的拒绝和否定是明显的,他通过《出关》和《起死》的写作来清理老子和庄子的价值,对他们的思想和言行进行否定,进而确立一种新的思想,同时也跟道家的关系做个了断。
与对道家的拒绝不同的是,鲁迅对墨家有着由衷的热爱和推崇,这点从《非攻》中就可以看出,鲁迅小说《非攻》描写的是战国时代墨子阻止楚攻宋的故事。
为了阻止强大的楚国攻打弱小贫困的宋国,墨子不远千里,穿着破草鞋,带着窝窝头,亲自去楚国,拜见为楚国造云梯的公输班和一心发兵攻宋的楚王。
经过艰苦努力,说服了他们,将一场不义之仗扼杀在摇篮里。
鲁迅的《非攻》,成功的刻画了墨子的侠义精神,墨家主张的“兼爱”、“非攻”,在墨子身上充分的体现出来。
小说突出了墨子的仗义性格和反对一切侵略战争,主张加强实力、奋起自卫的思想,凸现了墨子的勇敢、机智的性格和忘我的精神。
墨子的思想从另一面反映出鲁迅所遵循的精神,鲁迅不喜欢战争,他见不得百姓生活在战乱中,过着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生活,他希望在这个时代站出像墨子这样的人,能够为民请命,扶危济贫,他就像一个孤独的战斗者,感受着这个民族所受的欺辱与凋零,却永远不会对侵略者低头。
在鲁迅看来,世界正是由像墨子这样的踏踏实实、“埋头苦干”、“拼命硬干”的老实人、“愚人”、“傻人”所铸就的,他们是“中国的脊梁”。
《非攻》中的墨子是鲁迅提倡的“中国的脊梁”,但这种中国的脊梁的境遇如何,鲁迅似乎缺乏信心,阻止了战争的墨子并没有受到英雄般的待遇,反而受到宋的募捐队的勒索,陷入无名的困境。
这不得不说是这个冷漠的社会造成的,联想到鲁迅生活的时代,英雄不受优待反遭遗弃和陷害的也比比皆是。
鲁迅从历史的角度,着重描写出个体在这个时代的深刻的孤独感,在对个人的深刻体验中清醒的认识了人的孤独本质,在对传统文化进行批评的同时,也在寻找着一种可以带领人们通往新道路、符合新时代要求的独立意识,这是一条艰难的道路,但是鲁迅走的却是那么义无反顾。
结语:鲁迅之承担墨家价值,倾心于墨家伦理,赞赏“夏道”,与其历史观的变化和接近中国共产主义者不无关系。
王瑶先生说过,鲁迅笔下的大禹和墨翟是劳动人民的形象,具有劳动者的特征和优点。
鲁迅扬弃早期思想中“精神界战士”的理念,转而从历史上的英雄和现实中的志士那里塑造其“中国的脊梁”的理想,与其对于现实的中国革命的感触是分不开的。
《故事新编》出现作为批判“国民劣根性”主题之正题的所谓“中国的脊梁”的墨家英雄,它表现了鲁迅寻求创造性地转化中国传统的积极本质。
《故事新编》中也体现了鲁迅对儒道墨家思想的继承与批判,对三家的不同态度给予了我们国民深刻的思考。
参考文献:鲁迅,《故事新编》鲁迅,《鲁迅杂文精编》王杰,《鲁迅的文化诗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6年版王瑶,《鲁迅作品论集》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4年版李怡主编,《鲁迅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年版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