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与中国传统社会思想

合集下载

鲁迅小说中的社会现实主义思想体系

鲁迅小说中的社会现实主义思想体系

鲁迅小说中的社会现实主义思想体系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作家,他的小说作品深刻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现实问题,展现了对于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和思考。

他所提出的社会现实主义思想体系,对于中国的文化传统和社会改革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鲁迅的小说中,社会现实主义思想体系体现在对封建社会的批判和对民众命运的关注。

首先,鲁迅通过他的小说作品批判了当时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腐朽。

在《狂人日记》这部作品中,鲁迅以第一人称叙述的方式描绘了一个重庆城里的故事,通过主人公爱思革命的种种举动和心理活动展现了封建社会的黑暗面。

作者以尖锐的语言和犀利的批判精神,讽刺了权贵阶层的虚伪和残暴,深入剖析了封建主义的罪恶本质。

其次,鲁迅关注了普通民众的命运,表达了对于社会底层人民的同情与呼唤。

在《阿Q正传》中,鲁迅展现了农民的贫困和无奈,描述了阿Q作为底层人民的一个缩影,他在封建社会中挣扎和掙扎,最终被社会所辜负。

这个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底层人民艰难生活的真实状态,呼喊着对于社会公平和正义的追求。

同时,鲁迅将社会现实主义思想体系进一步拓展到对文化传统的批判和对自由思想的呼唤。

鲁迅批判了传统文化中的腐朽和妄自尊大。

在《病牛》一文中,鲁迅通过牛的形象,暗喻传统文化中僵化守旧的势力,以及那些一心占有、不顾他人生死的保守势力。

作者以揭露社会弱势群体遭受压迫的方式,借助牛的遭遇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若干弊端。

此外,鲁迅在他的小说中呼唤自由思想的解放,对于个体权益的尊重与追求。

在《春蚕》一文中,鲁迅通过农民春蚕的形象,表达了对于人类个体生命存在的关注与关怀。

这个作品以生活细节展现了个人在家族和社会压力下的无奈,同时也呼唤了对于个体自由与尊严的追求。

总结来说,鲁迅的小说作品中体现了一种社会现实主义的思想体系,他以深刻的批判精神,通过对封建社会的揭示和对底层人民命运的关注,表达了对于社会现实问题的忧虑与探索。

同时,他也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入的反思与思考,并呼唤自由思想的解放与个体权益的追求。

鲁迅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解构

鲁迅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解构

鲁迅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解构正文: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深刻揭示了当时中国社会最黑暗的一面,对于中国文化传统的解构也有着非常独特的见解和贡献。

鲁迅的文化批判主要表现在对于旧文化、传统观念的批判上,他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对于现代社会是没有任何积极作用的,需要脱胎换骨,进行一些“解构”和“重建”的工作。

一、旧文化的批判鲁迅在他的《狂人日记》中就已经对于传统文化进行了批判,他认为传统文化的某些观念和价值观是导致中国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

例如,他指出了中国文化中普遍存在的“仁爱”、“雅量大度”等观念对于国家的建设毫无效果,只会导致社会更加的混乱和动荡。

他还针对一些文化上的习惯进行了批评,比如中国的封建礼教、儒家思想等,认为这些东西都是导致中国落后和闭塞的重要原因。

二、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解构鲁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很多观念和价值观都需要进行解构和重建。

例如,他认为儒家思想中的“仁爱”观念已经被人为地解构成了一种“低人一等”的观念,这种观念使得中国社会充斥着一个个“多故少得”的现象。

他还认为,中国人的认知方式中存在的“基于感性而非理性的思维方式”需要进行革新,因为这种思维方式所带来的后果是不可避免的。

同时,鲁迅也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学进行了解构。

他指出,中国古典文学中存在一种“不说真话”的主题,这种主题也是中国传统文学中一个非常致命的问题,它让中国的文学走向了一个空洞、虚假的境地。

鲁迅认为,中国传统文学的主题必须要放在说真话的基础上,否则就不能称之为真正的文学。

三、对于现代文化的重建鲁迅在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的解构之后,也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观点和建议,这些观点和建议是以“薪火相传”为目的的。

他认为,中国需要建立一个新的价值观、新的文艺和文化基础,这个文化基础应该具有“现代性、人性和实践性”三个特点。

四、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虽然鲁迅的文化批判针对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但是他在一些时候也强调了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视。

鲁迅先生的总结思想

鲁迅先生的总结思想

鲁迅先生的总结思想鲁迅先生是中国近代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和革命家。

他的作品和思想对于中国近代史的进程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鲁迅先生的总结思想归纳了下面几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鲁迅先生总结了自身的阅历和体悟,通过对自身人生经历的反思与总结,他认为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已经变得腐朽,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

他提倡人们独立思考,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追求自由和平等,追求真理和艺术的发展。

其次,鲁迅先生总结了中国社会的现状和历史的命运。

他认为中国社会一直处于被压迫和剥削的状态中,人民群众贫困潦倒,苦不堪言。

他呼吁人们要觉醒,要反抗那些压迫自己的人和力量。

他批判了腐败的官僚制度和封建的道德观念。

他希望通过文学和教育的力量,唤起民众的觉醒和变革。

再次,鲁迅先生总结了人类社会的普遍规律和宗旨。

他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是不断的矛盾与斗争,社会革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他主张人类应该追求真理和正义,追求人类精神的解放和进步。

他关注人民的疾苦和苦难,他关注弱势群体的平等权利和社会公正。

最后,鲁迅先生总结了文化和文学的使命和责任。

他认为文化和文学是引导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是觉醒人民意识的重要媒介。

他批判了文学的庸俗化和商业化倾向。

他希望文学能够关注社会真实,关注人民群众的疾苦,宣传人道主义和进步精神。

他强调文化和文学要具有批判性和启蒙性,提出了“为人民服务”的文学观念。

总之,鲁迅先生的总结思想是对中国近代社会和文化问题的深刻观察和反思,是对人类普世价值的追求和坚守。

他的思想不仅在当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

我们要继承和发扬鲁迅先生的精神,关注社会问题,弘扬人道主义,为实现社会进步和人类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鲁迅与中国传统社会思想

鲁迅与中国传统社会思想

井 . 埃 岭 架 0 0 “
中图分类号:C912. 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1289(2006)04-0524-03
不可为而为之” 等积极思想的影响。香迅反对的是政治化 的儒家礼教, 是权力的文化网络对国民的禁锢与奴化。对 于在民间广泛存在 的道家, 他说: “ 中国根抵全在道教, 一 以此读史, 有多种问题可以迎刃而解”] “ [3 人往往憎 和尚、 憎尼姑 、 僧回教徒, 而不憎道士。位得此理者, 借得 中国大半”] 。他深知道家思想在塑造国民性的过程中所 [3 起的巨大作用, 因此在对其猛烈抨击批判的同时又主张合 理的“ 拿来”体现出他对道家思想的复杂心态。鲁迅对以 , “ 三纲五常” 为核心的儒家纲常名教、 天命论以及封建迷信 等在当时社会中体现出来的传统思想的批判与揭露 , 主要 是通过其塑造的士绅、 殉道者 、 旁观者等文学形象来展现
Abstract : Lu Xun shows different attitude to traditional Chinese thinking of Confucian , Tao, Mo and Sakyamuni, displaying his profound criticism towards feudal etiquette which bases on Confucian thinking and poor quality of the country that formed under Confucian and T ao. However , he holds a much positive attitude on Buddha and Mo thinking. As cultural heritage, social thinking evolves in a gradual way and has logic in its own development. Key words : Lu Xun ; traditional social thinking ; criticism ; self-reflection

《鲁迅全集》中的批判精神:思想解放与现代社会

《鲁迅全集》中的批判精神:思想解放与现代社会

《鲁迅全集》中的批判精神:思想解放与现代社会引言鲁迅先生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一生致力于文学创作和社会批判。

在他的作品中,体现出了强烈的批判精神,对封建主义、帝制、传统文化等进行了深入的反思和批评。

本文将探讨《鲁迅全集》中的批判精神,以及其对思想解放和现代社会的影响。

鲁迅的批判精神对封建主义的批判在《鲁迅全集》中,鲁迅通过一系列的作品对封建主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他以决然的态度揭露了封建制度下的不平等和压迫,如《狂人日记》中的“我不怕鬼,我怕人”,言辞犀利地抨击了封建社会中的虚伪和残酷。

对帝制的批判作为一位热爱国家的知识分子,鲁迅对帝制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他通过作品表达了对清朝封建王朝的不满和反抗,如《阿Q正传》中的“鲁迅对官员的充满讽刺的描述以及对阿Q的塑造,展现了帝制下人民所受到的欺压和作为民众的无力感。

对传统文化的批判鲁迅对中国传统文化也表达了强烈的批判。

他指出中国传统文化中存在的封建思想和旧有观念束缚了人们的思想与行动,对中国社会的进步产生了负面影响。

例如,《狂人日记》中的“可以杀人的书,可以放火的书,可以跳楼的书”,表达了鲁迅对封建文化束缚的不满。

批判精神与思想解放鲁迅的批判精神体现了他对社会现实的敏锐洞察力和对不公平压迫的不满。

他通过揭露社会的弊端和对现象的批判,呼吁人们从传统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追求社会的进步与个体的自由。

在《鲁迅全集》中,他以其独特的文笔和鲜明的观点,使人们对社会、文化以及自身的处境产生了深刻的反思。

在鲁迅的作品中,他不仅仅批判了封建主义、帝制和传统文化,还直面了自身的内心困扰和痛苦。

他以自省的态度面对自身与社会的矛盾,通过文字表达出来,对所有读者产生了思想的触动和共鸣。

批判精神与现代社会鲁迅的批判精神对现代社会仍然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影响。

尽管我们当前生活在一个相对自由和开放的社会中,但是依然存在许多问题和不公平的现象。

通过鲁迅的作品,我们能够反思现代社会中的不足和问题,以及如何推动社会的进步和个体的解放。

朝花夕拾鲁迅对传统文化的思考

朝花夕拾鲁迅对传统文化的思考

朝花夕拾鲁迅对传统文化的思考《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的一本自传体散文集,在这本书里,鲁迅不止一次地提到了自己对于传统文化的思考。

说实话,鲁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一方面充满了深情,另一方面又带着浓浓的批判。

他的思考既有怀旧的温暖,又有锋利的批判,一种“爱得深,恨得更深”的感觉,真是让人感慨万千。

很多人看鲁迅的作品,觉得他有点“刻薄”,但如果你仔细读下去,就会发现,他对文化的思考其实是既痛心又充满希望的。

你看,鲁迅的心里,一方面有“老祖宗的东西”,一方面又有对这个社会的深深担忧,往往觉得那种“老而不死”的东西太过束缚,像是沉重的枷锁,压得人喘不过气来。

但他并不是一味的否定,而是想通过思考和批判,让这个文化变得更有生命力。

拿《朝花夕拾》里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来说吧,鲁迅回忆了小时候在百草园玩耍的快乐时光,那时候的他和小伙伴们一起捉蜻蜓、捉蚂蚱,乐得不亦乐乎。

哎,那个时候的孩子可真是天真无邪,一点负担都没有。

然后呢,鲁迅又讲到了去三味书屋读书的情形。

那个地方充满了书香气,老师虽然严肃,但又让人觉得有点亲切。

鲁迅写这些回忆,不仅是怀念那时的美好时光,还在反思那个时代的教育制度和文化。

他写这些文章的时候,已经是成年人了,能够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来看待那些曾经的岁月。

他既怀念其中的纯真和美好,又对那些传统的束缚感到不满,觉得传统文化里有些东西并不适合现代的社会。

鲁迅很清楚,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值得继承的东西,但也有许多过时、陈腐的部分。

例如,传统的教育理念,重的是“死记硬背”,强调的是“人云亦云”,而缺乏真正的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

鲁迅看透了这一点,所以他才会写出《狂人日记》这样的作品,直指封建思想的“吃人”本质,暴露了那个时代人们的思想桎梏。

在鲁迅看来,传统文化的“根”不光是那些美丽的诗词歌赋、古老的风俗习惯,更多的是一种被束缚的精神世界。

这个精神世界让人们的思想变得僵化,让人的行为变得无法自拔。

他用自己的笔触,把这些不合理的东西一一揭示,给了我们一种清醒的认知。

鲁 迅与中 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鲁 迅与中 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鲁迅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鲁迅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鲁迅是一位具有深远影响力的文学家、思想家。

他的作品不仅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现实,也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鲁迅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既不是全盘否定,也不是盲目继承,而是在批判中传承,在传承中创新。

鲁迅成长于一个传统文化氛围浓厚的家庭,自幼接受了古典文学的熏陶。

他熟读四书五经,对古代经典有着深入的了解。

然而,他并没有被传统的思想观念所束缚,而是以一种敏锐的眼光和批判的精神来审视传统文化。

鲁迅对传统文化中的封建礼教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封建礼教强调等级尊卑、三纲五常,压抑了人的个性和自由。

在他的小说《狂人日记》中,通过狂人的视角,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他指出,封建礼教是一种虚伪、残酷的制度,它剥夺了人们的权利和尊严,使人们陷入愚昧和麻木之中。

这种批判并非是对传统文化的全盘否定,而是希望打破封建礼教的枷锁,让人们能够摆脱束缚,追求真正的自由和进步。

同时,鲁迅也对传统文化中的一些腐朽观念进行了抨击。

例如,传统的中庸之道主张调和、妥协,鲁迅认为这是一种缺乏进取精神的表现。

他提倡要有直面现实、敢于斗争的勇气,而不是一味地逃避和妥协。

在《药》中,华老栓为了给儿子治病,去买人血馒头,这种愚昧无知的行为正是鲁迅所批判的传统文化中的糟粕。

然而,鲁迅在批判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对其中的优秀部分进行了传承。

他对中国古代文学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有着高度的赞赏,并将其融入到自己的创作中。

比如,他的小说《故事新编》就借鉴了古代神话和传说的元素,以现代的视角重新演绎,赋予了这些古老故事新的内涵和意义。

鲁迅还传承了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

儒家的仁爱思想、道家的顺应自然、墨家的兼爱非攻等理念,在他的作品中都有所体现。

他关心底层人民的疾苦,对那些遭受压迫和剥削的人们充满了同情。

这种人文关怀正是对传统文化中积极因素的继承和发扬。

在传承的基础上,鲁迅进行了大胆的创新。

鲁迅作品的反传统意识和对传统文化的承传

鲁迅作品的反传统意识和对传统文化的承传

鲁迅作品的反传统意识和对传统文化的承传鲁迅是20世纪中国最杰出的文学家之一,他的作品既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又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和思考。

鲁迅的反传统意识体现在他对儒家文化、封建制度和旧道德观念的批判上,他认为这些传统思想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和行动,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在鲁迅的小说中,他经常描写贫苦人民的生活,以此展现封建制度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

例如,他的小说《狂人日记》中,主人公通过疯狂的言行表达了对封建传统和道德规范的反感,他认为这些传统思想抹杀了人性,使人变得机械和僵化。

在另一篇小说《阿Q正传》中,鲁迅描写了一个贱民阿Q的生活,他被社会排斥和歧视,最终在压迫下自杀。

这个故事反映了封建社会对弱势者的残酷现实,同时也呈现了鲁迅反传统意识的态度。

鲁迅对传统文化的承传则体现在他对中国文学的重视和传承上。

他认为中国文化有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精神内核,这些对现代中国文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鲁迅自己的作品也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例如他的小说《药》中,描写了一个传统医师和现代医学之间的对比,尽管现代医学发展迅速,但传统医学依然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在鲁迅看来,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并不是对立的,而是可以相互融合和发展的。

他希望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承传和创新,为现代中国文化的发展提供新的灵感和动力。

因此,他在文学创作中不仅反映了社会现实,还注重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使其更加适应时代的需求和精神追求。

总之,鲁迅作品中的反传统意识和对传统文化的承传,既反映了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思考和反思,也表达了他对现代社会的批判和期望。

这种思想和态度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和传承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也为世界文化的多元性和发展提供了新的启示和借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 o
中图分类号: C912. 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1289( 2006) 04- 0524- 03
o

年 第
中国 传统社会 思想是 在长期 历史过 程中形 成的关 于 不可为而为之0等积极思想 的影响。鲁迅 反对的是政 治化

Hale Waihona Puke 社会生活、社会问题、社会模式、社会 状态等观念 或构想 的 的儒家礼教, 是权力的文化 网络对国民 的禁锢与 奴化。对

昧的人0 转化为/ 自觉的 人0 、/ 智 慧的人0 , 以实 现/ 立 人0 理 其中士绅阶层起 了很大 的作 用。由于 社会底 层 百姓 识字

想的鲁迅, 对它们的态度是各不相同的。
的很少, 我国传统 社会 思想 主要是 通过 士绅、长 老进 行传
学 院
一、鲁迅与儒 、道传统社会思想
承, 当然这也是一个控制的过程。 在中国封建行政格局崩盘后的 社会转型期, 士绅 们的
鲁迅看 到, 以 追 崇生 命 本 原, 主 张/ 去 利 去 欲0、/ 绝 圣 弃 智0 , 回归/ 小国寡民0的道家 人生哲学, 对处于 儒法勾连 的 专制社会中被剥夺了言 语权力的广大 底层老百姓 来说, 无 疑是他们获取 稍纵即 逝的 生活乐 趣和 朦胧生 存希 望的 良 药。因此, 对深陷于传统专制统治下 的殉道者们 所遭受 的 摧残和迫害, 是 鲁迅/ 哀 其不幸0 的地方。/ 在 中国 现代 知 识分子没有可能实际地 赋予他们新的 现实的希望 之前, 摧 毁他们这种虚幻的甚至 迷信的生活理 想, 就等 于摧毁他 们 生命的精神支 柱和仅 有的 一点生 命亮 色, 这是 残酷 的, 也 是对他们不负责任的做 法。0[ 7] 但是在另一 方面, 以崇尚 生 命完整来确保本体安全 , 为谋求自 然生命的存 续而主张 离 群索居、主张不争哲学、主张 安弱守雌、主张/ 无为而 不为0 的道家传统文化, 又是与鲁迅的立 人思想和为 陷于深刻 危 机的民族寻求新的出路 的理念是背 道而驰的。鲁 迅认为, 正是道家这 种 无是 非观 的 超越, 为 那 些明 知 是 非曲 直 而 / 明哲自保0的国民提供了/ 退避0 的理 由, 使他 们不但可 以 原谅自己的自私和软弱 , 甚至反而 把责任推卸 到弱者的 挣 扎和反抗上。从殉道者的身上, 我们 看到了道家 思想的 愚 昧、麻木、贫弱、混沌、狭 隘、保守、精 神胜 利 , , 道 家思 想 在社会关系中 获得的 不是 物质的 胜利, 而 是精 神的 超越,

复杂统一 体。在 中国 传 统社 会 思想 体 系 构成 中, 基 于 国 于在民间 广 泛 存 在的 道 家, 他 说: / 中 国 根 柢 全 在 道 教,
家 ) 社会、精英 ) 草根、主流 ) 非 主流进行 的两分 法, 可 以 , ,以此读史, 有 多种 问题 可以迎 刃而 解0 [2] , / 人往 往憎

社会学和社会思想史研究; 熊贵彬( 1973- ) 男, 四川成 都人, 南开大 学 ) ) ) 日本爱 知大学 双学籍 博士研 究生, 主要从 事社

会思想史研究。

# 524 #
建权力文化网络, 使他们国家权力 代理人身 份的/ 合法性0 出现了危机。在有关士绅阶层 的刻画中, 近代学 者多表 露 出对此类人物的反感和 憎恨, 士绅 被社会/ 进步0 思潮分 割 为开明的、守旧的、反 动的 等/ 他者 类型0 。但 是在 鲁迅 的 作品中, 他从来没有明确表示士绅 就是/ 吃人社会0 的罪 魁 祸首 ) ) ) 虽然在/ 吃人 社会0 的 构建 历程 中他 们扮 演着 令 人生厌的/ 反 面角色0 。/ 人肉 的筵宴0 从来都 是奴 才和 主 子共同排开的。鲁迅深切体会 到了传统 文化的无 形力量, 儒教伦理已经深入民间 社会的肌体, 成为整个 中国传统 思 想中的重要部 分。/ 本根 剥丧、神 气旁 皇0[ 5] 的 社会 状况, 自身已无法自救。启蒙者, 受到的 最大阻碍 是什么? 并 非 一下子就能够说清。鲁迅借用 文学话语 的含混和 多义性, 以/ 士绅0形 象勾 画出 了传统 文化 的/ 规训0 力 量。在他 的 作品 中 被冠 为/ 君 子、慈 善家、学者、文 士、长 者、青年、雅 士0 的诸多士绅, 一个 个是/ 学 问、道德、国 粹、民 意、逻辑、 公义、东方文明0的化身, 而恰是他 们所代表的/ 文明0 却 成 了/ 杀人不见血的武器0。从5 祝福6 中那 个政治迂 腐保守、 思想顽固反动的鲁四老 爷到5肥 皂6 中 那位满口仁 义道德、 浑身礼教规范 的四铭, 鲁 迅对 这些自 私、伪善 的封 建卫 道 士进行了不留 情面 的挖苦、嘲 讽和 抨击。 但是, 我 们同 时 也应看到, 就像对待他的悲剧主人 公一样, 对待这 些人物, 鲁迅没有过多表示出他 的主观倾向。从 形式意义 上看, 这 些人物是明显地/ 隐 喻化0 了, 他 们 身 后的/ 背 景0 并 不 比 / 主人公0的更清晰。由于他们 没有成为 小说的主 人公, 他 们的行动、意识和/ 统 治方 式0 处在 作者交 代、说明 的位 置 上, 因此显得 有 些模 糊。而 这种/ 模 糊0 恰 好 使 他们 成 为 / 主人公0悲剧形成的某 种笼统的/ 原因0 [6] 。由此, 鲁迅 并 没有把士绅塑造成冷酷 残忍、麻 木不仁。这些封 建卫道 者
在其礼教异化下面仍显 出一些本真的 自然人性, 显出一 些 与/ 三纲五常0 不同 的同 情心与 爱心。这 里我 们就 看到 了 传统中国社会思想 中儒 家/ 仁爱0 与道家/ 人性0 思 想的 糅 合。
祥林嫂、孔乙己、阿 Q 等是 鲁迅作 品中 着力塑 造的 殉 道者, 通过这些悲剧 人物 的遭 遇, 我 们可 以看 到鲁 迅对 存 续于民间 的道 家思 想 的批 判是 带 有十 分 复杂 的 心情 的。
国传统社会思 想0, 主 要是指 对我 国民 间社会 有深 入影 响 来实现。通过/ 国家 政权 ) ) ) 士 绅 ) ) ) 平民0 这个 权力 的

并为鲁迅所反思批判的 儒、道、释、墨思想。终生 致力于 批 文化网络[4] , 官方 的意志 得以 在民间 传播, 民 间 社会 的欲

判/ 精神奴隶0, 以文学为武器启 悟国人由/ 本能的 人0、/ 蒙 求得以往上表达。中国民间社会保 持的这种/ 内稳 状态0 ,
是阿 Q 的精神胜利法, 这正是鲁迅对殉道者们/ 怒其不争0 的地方。然而更可悲的是, 这些 殉道者丝毫 没有意识 到儒 教的毒害, 反而总 想把 自己 融入到 儒家 主流 文化 人格 上: 祥林嫂反抗的内在目的是/ 饿死事小, 失节事 大0 的 儒学纲 常; 孔乙己的 可 悲并 不在 于 他作 为 一个 读 书人 的 迂腐 寒 酸, 而在于他 至 死也 不愿 脱 下那 件 代表 他 身份 的 破旧 长 衫; 阿 Q 革命是为了做 赵太爷或钱太爷第二以因袭三妻四 妾, 恋爱前的 思想观 念是/ 不 孝有 三, 无 后为 大0、/ 男 女之 大防0, 被审问时面 对封建 礼教 派生 的等级 秩序 双脚 自然 地跪了下去, 最后阿 Q 连自 己的被 杀也仍 然认为 是/ 人生 天地间, 大约本来0 的/ 君要臣 死, 臣 不得不死0 的礼教 教条 , ,鲁迅认为, 正是道家的这 种/ 无 为0和/ 不争0 塑造 了国 民自欺欺人式的麻木、愚顽、懦弱 和巧滑。所以, 鲁迅 对中 国传统思想文化的 批判 实际上 是从 对道家 人生 哲学 的批
和尚、憎尼姑、憎回 教徒, 而 不憎 道士。懂 得此 理者, 懂得 中国大半0[ 3] 。他深知道家思想 在塑造国民 性的过程 中所 起的巨大作用, 因此在对其猛 烈抨击批判 的同时又 主张合 理的/ 拿来0 , 体现出他对道 家思想的复 杂心态。鲁迅 对以 / 三纲五常0 为核心的儒家纲常名 教、天命 论以及封 建迷信 等在当时社会中体现出来的传统 思想的批判 与揭露, 主要 是通过其塑造的士 绅、殉道 者、旁 观者 等文学 形 象来 展现 的。
Abstract: Lu Xun sho ws differ ent attitude t o traditio na l Chinese thinking of Confucian, T ao, M o and Sakyamuni, displa-
y ing his pro found crit icism t ow ards feudal et iquette w hich bases o n Confucian thinking and po or quality o f t he count ry that fo rmed under Co nfucian and T ao. H ow ever , he ho lds a much po sitiv e attit ude on Buddha and M o thinking . A s cultur al
heritage, social thinking evolves in a gr adual way and has log ic in its o wn dev elopment. Key words: L u Xun; traditio na l social thinking ; cr iticism; self- reflection

有研究者 指出, 鲁迅 并不 反 对 儒家/ 内 圣外 王0 的 思 社会身份认同发生了整体性的嬗 变。由于辛亥 革命、新文

想, 相反他还接受 了儒 家忧国 忧民、以天 下为 己任, / 知 其 化运动及/ 五四0 启蒙运动 彻底 动摇 了士 绅赖 以 存在 的封
社 会
* 收稿日期: 2005- 09- 16 作者简介: 王勇( 1973- ) , 男, 四川蓬安人, 华中 师范大 学社会 学系博 士研究 生, 贵 州财经 学院讲 师, 主 要从事 文化
粗略分为大小两个传统 。儒家 思想伴随 我国社会 发展, 向 两个方面拓展: 一是 向上 的政 治化, 成为 封建 统治 者维 护 其统治地位的工具, 形成封建专 制制度及意 识形态。海 外 汉学家称其 为 大传 统, 近 年来 我国 学 界也 沿 用 了这 种 观 点。但要指出, 成为官方意识形态的 大传统并非 仅由孔 孟 儒学所独专, 而是经由荀子、董 仲舒等人 将儒、法 思想相 互 糅合, 内、外 控制 彼 此结 合( 在 国家 层 面更 多 的 是外 在 控 制) 的思想 传 统。二 是向 下 的 世俗 化。封 建 国 家通 过 教 化, 将/ 三纲五 常0 等封 建礼教 向下 灌输, 形成 对百 姓施 以 软控制的小传 统。在此 过程 中, 士绅阶 层的 作用/ 功不 可 没0 。费孝通先生认 为, 维系 中国乡 土社 会结 构存 在的 基 础是在儒家思想、血缘和地缘关系 的基础上发 展出来的 家 族, 具体到人与人关 系的 伦理 道德、礼治 秩序 和在 礼治 秩 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长老统 治0 [ 1] 。本文 在此讨论 的/ 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