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看待“五四”及其反传统

合集下载

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局限性是什么?

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局限性是什么?

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局限性是什么?五四运动是中国现代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次爱国运动,发生于1919年。

本文将探讨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局限性。

历史意义1. 民族意识觉醒:五四运动是中国现代民族意识觉醒的重要里程碑。

在这次运动中,年轻学生和知识分子表达了对中国封建社会和旧文化体制的不满,同时积极追求民主、科学和现代化。

五四运动极大地提升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2. 文化启蒙:五四运动在文化领域起到了重要作用。

学生们声援新文化运动,倡导以白话文写作,推崇现代科学和民主思想,反对封建迷信,推动了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进程。

五四运动为现代文学、新闻、艺术等领域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 社会变革推动:五四运动不仅是文化运动,也是社会变革的催化剂。

运动中涌现出众多的新兴知识分子,他们成为了中国社会变革的推动者。

五四运动推动了知识分子的觉醒和行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各项社会变革的进行。

局限性1. 意识形态偏向:五四运动中的主要思想家和领导者倾向于西方的马克思主义和无政府主义思想。

这导致五四运动在一定程度上局限于一种特定的意识形态,使得运动的影响力无法完全覆盖全国各个阶层。

2. 中产阶级的特权:五四运动虽然倡导民主和平等,但运动的领导者多数来自中产阶级,他们在运动中带有一定的特权意识。

这导致五四运动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对农民和工人阶级的代表,无法更广泛地推动社会变革。

3. 思想的涣散:五四运动中的思想和理念比较多样化,缺乏统一的思想方向。

这使得运动中的理想目标在实践中难以统一,导致活动的效果和长期影响力有限。

综上所述,五四运动对中国现代史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它启发了中国民族意识觉醒、文化启蒙和社会变革,但也存在局限性,如意识形态偏向、中产阶级特权和思想涣散等问题。

我们需要全面认识和评估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局限性,以更好地理解和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对五四运动的评价

对五四运动的评价

对五四运动的评价1919年5月爆发的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具有跨时代意义的事件,该运动是在新的时代条件和社会历史条件下发生的。

中国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力量的进一步壮大,新文化运动掀起的思想解放潮流以及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都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奠定了基础。

五四运动具有旧民主主义革命所不具备的一些特点:第一,彻底体现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质;第二,是历史上一次真正的群众性运动;第三,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所以说,五四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中国革命从此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五四运动是新文化运动的继续和发展。

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次年改称《新青年》,举起了“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猛烈抨击封建主义旧思想、旧文化,提倡新思想、新文化。

随后,还提倡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并在“文学革命”的口号下,提倡新文学。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在中国产生了巨大影响。

中国的先进分子开始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

李大钊发表的《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代表了中国先进分子的新觉醒。

新文化运动不仅为五四爱国运动作了思想准备,同时随着这次运动从而更加深入发展,使社会主义思潮逐渐代替资产阶级思潮而成为运动的主流思想。

五四运动成为新思想与旧思想、新文化与旧文化的分水岭,是我国20世纪第一次影响巨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并开启了此后思想解放的先河,深深影响了20世纪中国历史的发展。

后来所发生的第二、三次思想解放运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二次历史性的飞跃,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产生,以及从那时起我国取得的每一个进步和成就,可以说都是解放思想的结果,是五四精神的继承和发扬。

五四时期,先进的知识分子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宽阔眼界和宏伟气魄;五四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开始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形成了以工人阶级为主力,全国性的群众爱国运动,而且在斗争中表现出了伟大的战斗力量,起到主力军作用,直到斗争取得最后胜利。

五四运动:中国文化传统的重大颠覆

五四运动:中国文化传统的重大颠覆

五四运动:中国文化传统的重大颠覆五四运动,是二十世纪中国历史上一次极具标志性的事件,它是中国近代文化变革的代名词。

五四运动不仅是一次政治运动,更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靶子的一次思想运动,它推翻了传统文化的权威,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开启了中国现代文化的新纪元。

五四运动的背景是清朝政府的无能与外国列强的入侵,这使得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和尊严受到了极大的侵犯,人们开始反思和质疑中国文化传统的无力和无效。

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传统文化的重大颠覆,它是中国现代文化历史上的一场大地震。

五四运动中最重要的一项成就是重新定义了中国人的文化自信心和民族性。

五四运动通过抵制传统文化中的畸形现象和推动国民教育合理化,为新中国的崛起铺平了道路。

五四运动打破了传统文化对于现代文化的压抑,开创了文化自由的新时代,同时也为中国的现代文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五四运动在政治上是争取民主和自由的一次运动,但在文化上却是以反古为主。

五四运动主张反对传统文化中的封建迷信和陈腐顽固,主张大力推广西方先进文化,并倡导国民教育的全面发展。

五四运动的思想倾向不断涌现,五四运动精英们的思想走向将国外最新的思潮项入中国,使得中国社会的思想面貌得到了新的改变,同时也引领了中国思维方式的转变。

五四运动是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一次智识革命,它不仅针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批判和反思,同时也借鉴了西方现代文明的优秀经验。

五四运动中的思想领袖们,如胡适、陈独秀、鲁迅等,不断地倡导文化融汇和文化创新,探索和发展新的思想和文化。

五四运动期间诞生了一大批崭新的文化形态和文化现象,如新诗、新小说、新戏剧等,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四运动对于中国现代学术的影响也是巨大的,它为中国学术的科学化、民族化和普及化提供了动力和保障。

五四运动时期,新文化运动的迅速发展,极大地激发了中国公民的文化热情,人们开始用自己的语言、自己的思想,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

五四运动以自由、平等、民主、科学的思想界定了中国现代文化的精神内涵,为中国现代文化的建设提供了准则。

五四运动历史思想总结

五四运动历史思想总结

五四运动历史思想总结五四运动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次运动,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历史进程和思想发展。

这次运动彰显出了民族自强、反对外来压抑的思想,也带动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

下面对五四运动的历史思想进行总结:一、爱国主义:五四运动在某种程度上是一场表达中国人民爱国之情的运动。

在这个时期,中国正面临着列强的欺压和割地割权。

五四运动通过抵制日本对中国的二十一条要求和反对巴黎和约等方式,表达了中国民众的爱国心情。

这种爱国主义意识不仅在五四运动中表现出来,而且对于整个中国现代化的进程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民主与科学:五四运动强调了民主与科学的重要性。

在这个时期,许多中国学生和知识分子开始反思传统价值观和封建社会的制度。

他们主张要建立一个民主、科学的社会,摒弃传统的封建主义思想,推动社会的现代化进程。

五四运动倡导民主和科学的理念对中国社会的思想解放和进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文化自觉和文化独立:五四运动对中国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提倡了中国文化的自觉和独立。

运动中的学生和知识分子开始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反思,认为传统文化过于保守和束缚,需要进行变革。

他们主张要拥抱现代科学文化,吸收西方现代文明的精华,并在此基础上塑造出独特的中国现代文化。

四、人权意识:五四运动中,中国学生和知识分子提出了维护人权的要求。

他们认为,个人的自由和尊严应该得到尊重和保护。

五四运动倡导的人权意识在中国社会中引发了反对旧时代专制统治的浪潮,提醒人们必须正视个体权益,为每一个人提供平等的机会。

五、思想解放:五四运动还鼓舞了中国学生和知识分子的思想解放。

在这个时期,他们开始拒绝受到传统观念和权威的束缚,积极追求独立思考和创新。

五四运动对于中国的思想解放有着深远的影响,为中国社会带来了新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

总而言之,五四运动是中国近现代史上重要的一次运动,其历史思想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在这次运动中,中国人民展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追求民主与科学、倡导人权意识以及思想解放等重要思想观念,这些思想观念不仅在五四运动中具有重要意义,而且成为中国现代社会重要的价值观。

对五四青年节的看法和认识

对五四青年节的看法和认识

对五四青年节的看法和认识一、引言五四青年节作为中国青年的节日,具有重要的纪念意义。

本文将对五四青年节的意义和历史背景进行介绍,并探讨其对当代青年的影响和启示。

二、五四青年节的历史背景1. 辛亥革命的影响辛亥革命后,中国进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阶段。

这一时期,国家面临着许多问题,青年们感受到了时代的呼唤,开始积极投身于国家建设和社会改革的事业中。

2. 对外侵略的威胁在五四运动前夕,中国正面临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威胁。

青年们深感国家的危机,纷纷走上街头,表达对侵略者的抗议和反抗。

3. 对传统文化的质疑五四运动期间,一些新思潮涌现,对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入的反思和批判。

这一思潮对于青年们的成长和思想觉醒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五四青年节的意义1. 激发爱国热情五四青年节是爱国主义情感的高度凝聚,激发了广大青年的爱国热情。

青年们通过五四青年节,表达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民族复兴的期盼。

2. 弘扬进步精神五四青年节弘扬了进步、民主、科学的精神,呼吁青年们要关注国家大事,积极参与社会进步,推动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3. 倡导学习与创新五四青年节提倡学习与创新,积极践行科学思维和独立思考。

青年们应该尊重知识,追求真理,不断学习和探索,为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作出贡献。

四、五四青年节的启示和影响1. 强调青年责任与担当五四青年节告诉我们,青年是社会的主力军,承载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青年们应当勇于担当起社会责任,努力学习和成长,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2. 弘扬正义与民主意识五四青年节鼓励青年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弘扬正义和民主意识。

青年们应该秉持公正之心,关注社会公平和公正,为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贡献自己的力量。

3. 推动科技与创新发展五四青年节号召青年们积极探索科学和技术创新。

青年们应该努力提升自己的科技水平,关注科技进步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为推动国家的创新型发展做出贡献。

五、五四青年节的庆祝形式1. 青年社会实践活动五四青年节期间,各地举行丰富多彩的青年社会实践活动。

中国的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与对传统观念的冲击

中国的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与对传统观念的冲击

中国的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与对传统观念的冲击中国的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与对传统观念的冲击近代中国历史上的五四运动被视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标志之一,这场运动在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推动了中国思想文化的现代化,也对中国传统观念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本文将从五四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以及对传统观念的冲击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五四运动的背景五四运动发生在1919年,当时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中国外交失利,签订了《凡尔赛和约》,将德国在中国的特权转交给了日本。

这场外交上的失败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愤懑和反抗情绪。

与此同时,中国受到西方列强的影响,传统观念受到严重挑战,尤其是传统的封建道德观念和家长制度。

二、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1. 提倡民主与科学:五四运动中,新文化运动强调了民主与科学的重要性,呼吁尊重个体的权利和价值,主张科学精神和理性思维。

2. 推动中国现代文学:五四运动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一个重要节点,运动中的许多知识分子开始对传统文学形式进行质疑和否定,倡导写作现实主义和自由主义。

3. 解放妇女:新文化运动提出了妇女解放的口号,呼吁妇女在思想、教育和社会地位方面获得平等权利和地位。

4. 推动教育革命:五四运动时期,新文化运动大力推动教育革命,主张实用主义的教育理念,呼吁培养具有独立思考和实践能力的新一代青年。

三、对传统观念的冲击五四运动对传统观念的冲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价值体系的颠覆:五四运动否定了传统的儒家伦理体系,提出了以科学、自由和个人解放为基础的新的价值体系。

2. 封建道德观念的动摇:运动中有很多学生对封建道德观念进行挑战,反对包办婚姻、封建拜金主义和封建礼教。

3. 对家长制度的质疑:五四运动中,主张个人独立和自由的声音越来越高,对家长制度进行了质疑,呼吁尊重个体的权利和自由。

4. 教育体制的改革:新文化运动提出了对教育体制进行改革的要求,主张培养独立思考和实践能力的新一代青年,对传统教育进行了冲击。

中国的五四运动新文化与反帝反封建的思潮

中国的五四运动新文化与反帝反封建的思潮

中国的五四运动新文化与反帝反封建的思潮一、背景在二十世纪初,中国陷入了危机重重的局面。

帝国主义列强的入侵,封建专制制度的束缚,使得中国的国家独立和人民解放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此时,五四运动应运而生,成为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节点。

二、五四运动的起因和目标五四运动始于1919年的北京,是中国历史上一场由学生和知识分子主导的大规模示威运动。

起因是因为巴黎和会上中国没有得到平等待遇。

运动的目标则是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剥削,反对封建主义的压迫和束缚,争取国家独立和民主自由。

三、五四运动的新文化思潮五四运动不仅仅是一场政治运动,它还带来了一股新的文化思潮,被称为“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倡导着独立自主、民主自由、科学进步、崇尚个性的思想。

它推动了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进程,影响深远。

四、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1. 反对封建礼教:新文化运动中的一大特点是对传统封建礼教的抨击。

学者们坚定地主张男女平等、自由婚姻,并指责旧有的婚姻制度给女性带来的不公和束缚。

2. 倡导科学思维:新文化运动鼓励人们用科学的方法思考问题,推崇科学知识和现代科技的应用。

这种崇尚科学的态度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3. 提倡民主自由:五四运动的学生们向往民主自由的政治制度,并将其作为争取国家独立的重要途径。

他们主张实行宪政、设立民主制度,确保国家和人民的权益。

4. 鼓励独立思考:新文化运动倡导每个人都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并鼓励人们思考自己的命运和国家的前途。

这种独立思考的精神为中国的社会进步提供了动力。

五、五四运动对中国的影响五四运动是中国现代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次运动,它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五四运动激发了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进一步唤醒了民族意识。

其次,新文化运动推动了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进程,为后来的文化繁荣奠定了基础。

此外,五四运动还培养了一大批有志于国家建设的优秀人才,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做出了巨大贡献。

总结:五四运动是中国历史上一场由学生和知识分子主导的重要运动。

“五四”和反传统思潮

“五四”和反传统思潮

“五四”和反传统思潮作者:刘梦溪来源:《青春期健康》2013年第08期五四反传统基本上是理性的运动。

理性地反传统,是思想和思想的冲突。

非理性地反传统,是情感的发泄,直接遭殃的是民间文化、民间习俗和民间信仰。

动乱时期甚至连每个家庭对传统文化遗存的零星收藏都大部分付之一炬了。

中国的20世纪的一百年,或者说自晚清以来的百年中国,是中国固有的文化传统发生危机并逐渐解体的过程,也是现代文明体系建构的过程。

这是一个混合着血和泪的极端痛苦的过程,中华民族为此付出极大。

换句话说,晚清时期的中国是被人家拉着拖着打着骂着羞辱着蛊惑着走上一条“情非所愿”的路。

说“情非所愿”,是因为每一步都是人家逼出来的,是“应变”,不是自觉自愿地改变。

这种情况除了国力虚弱、社会体制等原因,是不是还有更深层的文化根性的原因?晚清大故迭起、亡国灭种的危险摆在每个中国人的面前,当时先进的中国人把保国、保教、保种放在第一位,来不及系统探讨中国打败仗的文化原因。

1911年清帝逊位,到1916年,称帝不成的袁世凯也死了,国内陷入军阀混战局面。

而国际上,1914年开始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时刻,中国的文化人和知识分子,有了畅所欲言、反思传统、检讨文化问题的时间和空间。

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第二年,1916年,改名为《新青年》,这是当时先进的文化人系统检讨传统文化、批判旧传统、提倡新文化的大本营。

与此同时,章士钊在日本创办《甲寅杂志》,鼓吹现代政治思想。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成功,又打开了新的思考方向。

同年,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聘请陈独秀担任文科学长,不久胡适也应蔡先生之邀到北大任教。

1917年,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和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相继在《新青年》发表,大力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提倡新道德、反对旧礼教,新文化运动轰轰烈烈的开展起来。

他们的方法之一,就是以西方文化作为参照系,来检讨、反思、批判中国传统文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回望五•四 怎样看待“五四”及其反传统

反传统的内在根源、双重悖论与新文化的中西合璧 ■高旭东

高旭东 就是那些救国救民意识略微淡薄的文人,或者埋头于各自专业而较少关注民族兴亡的知识分子,基本上很少激烈地批判中国的文化传统;越是那

些恨不得中国立刻摆脱贫弱愚昧而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文人,在“五四”对中国文化传统的反叛往往也最是激烈。

在全球化的语境中,随着中国在经济上的崛起,必然伴随着在文化上自我确认的过程,中国文化会逐渐地更具有世界意义。而且随着中国在社会发展上由现代走向后现代,也必然会对现代性的缺憾进行更多的反思。

当代否定“五四”的思潮在中国内地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之后兴起的“寻根文学”思潮,其中有“寻根文学”作家指责“五四”切断了我们与传统的“根”。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当自由主义与激进主义在现实中受挫时,旨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国学热”也隐隐约约地将矛头对准“五四”,似乎是“五四”切断了中国文化传统的血脉。而在新潮学人那里,其热衷的后现代主义、解构主义、后殖民主义等思潮对现代性的批判,对自由主体与人道主义的颠覆,也往往将矛头指向五四新文化运动,其中有学人以后殖民主义为理论武器,指责“五四”的西化倾向是数典忘祖的“鹦鹉学舌”。其实,一些具有新儒家倾向的海外华裔学者,早就开始清算“五四”的文化遗产, 认为是“五四”的激进反传统主义导致了“文化大革命”。我们不得不反思:“五四”的反传统是对传统的“断裂”吗?“五四”给我们留下了怎样的文化遗产?在肯定传统文化价值的时候,“五四”就该被否定吗?“文革”是“五四”的结果吗?因此,在纪念“五四”90周年的今天,怎样全面深入地把握“五四”的文化精神并且予以历史的评价,就成为一个令人瞩目的学术课题。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确是一场激进的反传统运动,陈独秀、胡适、鲁迅、钱玄同等人从各自不同的知识视景,对中国的文化传统进行了激烈的否定与批判反省。问题就在于,虽然西方从达尔文、马克思到尼采对基督教文化传统的动摇与颠覆也是“五四”反传统的精神源泉,然而,“五四”反传统之根本的精神内驱力与内在根源,却是来自于中国文化传统中那种不以信仰为重的实用理性精神,以及家国社稷的兴亡是第一位的文化传统。事实上,在1840年鸦片战争失败之后,中国人为了富国强兵就开始了学习西方的历程,从洋务派学习西方的利炮坚船与科技工艺,到维新派与革命派学习西方的政治体制;从维新派学习西方的虚君共和,到革命派学习西方的民主共和。可以说,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在“五四”之前是一浪高过一浪的学习西方的大潮,到新文化运动达到了西化的高峰———就是不但在物质文化和体制层面,而且在伦理道德与审美艺术的精神层面,全面向西方文化学习,并对中国的文化传统进行彻底的批判反省。这里的理论逻辑是,既然我们的文化在竞争中没有优势,那么我们就学习你们的文化,学习部分不行,我们就学习你们文化的全体。

然而,在世界文化史上,因为战败以及国家陷入生存危机而放弃自己文化传统的民族并不多见,也许同属于儒家文明圈而率先“脱亚入欧”的日本是个例外,而“五四”激进的反传统斗士也大都留学日本。在其他文明中却多是相反的例证,譬如以色列人和阿拉伯人。从西元前281年开始,耶路撒冷先后被推行希腊文化的塞琉古帝国和罗马所占领,但是以色列人并没有全盘接受来自希腊与罗马的“先进文化”,而是坚信自己的神,仅仅在罗马统治时期,300万以色列人为了争取信仰自由和民族独立就被屠杀了大约150万,而从犹太教分离出来的基督教,却反过来在精神上征服了疲惫不堪的罗马帝国。在国破人亡之后,散居在基督教世界的犹太人也不放弃自己的犹太教信仰。一些基督徒认为信仰一神教的阿拉伯人容易改宗同是一神教的基督教,但是,尽管十字军东征使无数穆斯林流血牺牲,尽管基督徒利用各种手段诱使穆斯林改变信仰,但是他们的结论是“穆斯林根本不可能改宗”。而中国文化的灵活性使之从来没有这样执着于信仰,而是靠务实的经验与实践来验证理论与信仰的有效性,这就是为什么孔子将儒家最高的道德追求“仁”,送给了不知“礼”的管仲,因为管仲给国家社稷带来了实际利益,使人民免于走向野蛮状态,这也就是“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识时务者为俊杰”……正如五四时期鲁迅在《热风·三十五》这篇随感录中所说的,“要我们保存国粹,也须国粹能保存我们”;“只要问他有无保存我们的力量,不管他是否国粹。”这与后来邓小平的“不管白猫还是黑猫,捉住老鼠就是好猫”如出一辙,都是中国文化那种不以信仰为重的实用理性精神的表现。反传统的内在文化根源来自传统的实用理性精神,这是“五四”反传统的第一个悖论。

如果对新文化运动的反传统进行深层的分析,会发现一个更耐人寻味的现象:就是那些救国救民意识略微淡薄的文人,或者埋头于各自专业而较少关注民族兴亡的知识分子,基本上很少激烈地批判中国的文化传统;越是那些恨不得中国立刻摆脱贫弱愚昧而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文人,在“五四”对中国文化传统的反叛往往也最是激烈。其中缘由,也需到传统中寻根。儒家对于老百姓的要求似乎并不高,只要能够安居乐业,对上崇拜祖宗孝敬父母对下传宗接代就可以了,但是对“士”的要求却很高,要求他们跳出小家而利大家,能够以天下为己任,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中国文人的这一传统,在现代就转化知识分子那种强烈的感时忧国的精神。相比之下,留日派之所以在现代中国文坛上比英美派更具有时代感召力,就在于他们具有更强烈的拯救家国的使命感。他们在日本读的是西洋的书,受的是东洋的气,日本因“脱亚入欧”而成功地挤入列强的行列,给了他们向更极端的方面效法的榜样。这就出现了另一个“五四”反传统的奇观:就是激烈反传统的精神内驱力是来自传统的强烈使命感,这是“五四”反传统的第二个悖论。

由于反传统深深植根于传统之中,所以“五四”所造就的新文化既非西方文化的简单移植(如胡风所说),亦非中国传统的直接结果(如周作人所说),而是中西文化合璧的产儿。可以说,“五四”新文化是科学分析精神与艺术精神的结合,是注重国家整体(家国社稷)的富强与吸纳民主精神的结合,是反抗列强入侵的感时忧国精神与个性的自由精神的结合。如果仅凭“五四”人物的西化言论,以为新文化就是西方文化,就会找不到理解这种新文化的门径。语言是存在的家园,“五四”所造就的白话文本身,就介于精密分析的西方语文与灵动简约的文言文之间。事实上,“五四”人物都是国学根底深厚的文人,他们是以中国文化传统所造就的“前见”与“前理解”去“拿来”西方文化的,因而他们选择的是最能于兴国振邦有力的西方文化。基督教是西方文化的根底,但是“五四”人物很少看取基督教的信仰成果,而更偏重于选择反叛基督教的达尔文、马克思、尼采等人的现代文化成果。这就难怪,认为西方文学的深刻性与艺术价值在于基督教原罪精神的华裔美国学者夏志清,指责现代中国文学并没有学到多少西方文学的精神。而另一位著名的汉学家捷克的普实克,则指出现代中国从西方输入的现实主义文学受到了中国的抒情诗传统的潜在影响与渗透,他甚至认为,中国现代优秀的短篇小说,例如鲁迅的短篇小说,其艺术渊源主要不在传统的散文而在于旧诗。从这个意义上看,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中将中国文化视为“儒家文明”,完全无视现实的中国文化其实是中西合璧的产儿,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其“文明冲突”的学说,就没有多少说服力。

由此可见,“五四”并没有割断新文化与传统文化的血脉,而是吐纳东西而使两种异质文化合璧的结果。“五四”造就的白话文以及各种文化范式,在今天仍然为我们所用。从这个意义上说,简单地否定“五四”的文化遗产无疑是一种轻佻的文化举动。而肯定“五四”巨大的文化贡献,并不等于说凡是“五四”人物的言行,就一定是真理,更不能当做今天的言行规范。譬如,不能因为“五四”人物否定中医,就认定中医是没有价值的,中医药大学就该取缔。“五四”人物对于中医的否定,既是对以科学分析精神为特征的西医的推崇,对以整体的悟性与经验为特征的中医的批判,又是一种文化策略。在全社会尤其是底层还笼罩在西医是骗子以至于洋鬼子的照相术与电线是挖眼睛做成的氛围时,极力提倡西医并贬低中医不是非常必要的吗?在全体国民一有病就先看西医的今天,发掘中医独特的文化价值以弘扬于世界,不也是非常必要的吗?曾说“中医是有意或无意的骗子”的鲁迅,后来不也说《本草纲目》中“含有丰富的宝藏”?因此,对于鲁迅的“少读”或“不读中国书”等激进的反传统言论,也都可以做如此的诠释。因为即使在“五四”之后的中国,从中小学到大学的教材,国学都占了压倒性的比重,这与现在的情况非常不同。在今天,即使在我们的政治课本里,也很难发现《四书》、《五经》、《老子》等中国文化元典的精神。当年,即使是在新文化的大本营北京大学等高校教授英语的林语堂,也觉得不补中国文化的课似乎是没有文化的表现,难以对得起教授的称呼,而在今天,除季羡林等老一辈外文教授颇通国学之外,年轻一代讲授外文的教授对中国文化又知道多少?所以,我们对鲁迅在那种语境中的言论的合理性予以充分的理解,但是这种理解一定不能成为今天教育的指南。看看那些抗战将领用文言文留下的充满民族气节的遗书,你能轻易否定中国书的价值吗?“五四”人物几乎都是留学归国的,尽管当时的中国面临着被瓜分被蹂躏的危险,他们对中国文化由失望而走向反叛,但是他们几乎没有一个“拿绿卡”住在外国,都充满了传统文人所承担的强烈使命感,毅然归国拯救华夏,这不正是他们从小所读的中国书使然?倒是“文革”一代“不读中国书”的学子,成为“物质女孩”,高喊“我爱美元”,走出国门就不想回来,有的还拿着绿卡回国傲其邻人!事实上,胡适、鲁迅等“五四”人物是意识到自己那种激烈的反传统与西化主张的策略性的,鲁迅就说你要开一个窗子国人是不肯的,但你说要毁坏房子国人就允许你开窗子了。基于当时文化语境的策略性主张,当然不具有普遍的文化指导意义。因此,从历史评价的意义上,我们反对否定“五四”,并且充分肯定“五四”对于中国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巨大文化价值;而在现实的文化选择中,我们又不能盲从“五四”,而是要根据当前的文化需求重估传统文化的价值。

至于将“文革”与“五四”相提并论进而否定“五四”,其理论主张也经不起推敲。从“打倒孔家店”到“破四旧”,“五四”与“文革”确实都具有激烈的反传统的外在形式,但是在实质的文化内涵上,“五四”与“文革”却是尖锐对立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一场由知识分子发动的文化运动,知识分子是作为“先觉者”而向广大群众进行启蒙的姿态出现的,目的是使群众的思想观念由传统形态转化成现代形态,这其实仍是传统士大夫使命感的一种现代转换;“文革”则是一场拿文化领域开刀的政治运动,几乎所有的知识分子权威都在被打倒之列,进而完全颠倒了“五四”的启蒙主体与对象。“五四”张扬个性解放与个人自由,反对社会群体对个人的束缚和压制,反对任何形式的极权与专制;而“文革”却是以“合群的自大”来反对“个人的自大”,以社会群体来压制个人的自由,以阶级的共性来抹煞人的个性,甚至最有个性的文艺作品也极度抹煞个人,在署名上也多以集体的旗号。“五四”反对各种对人的自然欲求的束缚,反对任何形式的禁欲主义与风化主义;而“文革”对人的自由的剥夺与个性的抹煞,导致了严重的禁欲主义、风化主义。那种以无“性”为导向的禁欲主义,非常典型地表现在“样板戏”中。在文艺上,“五四”文学社团蜂起,流派繁多,多元共存,各种文学“主义”争芳斗艳;而“文革”则是“我花开后百花杀”,一切都是一元为尊,其“统一思想、统一行动”在文艺上的表现就是豪气冲天的“革命呐喊”汇成了一律化的“红海洋”,最后是八个“样板戏”走在“金光大道”上。因此,没有任何理由用连坐的方式由否定“文革”进而否定“五四”。“五四”的成功与“文革”失败的文化经验教训是,应该基于中国的现实需求,吸取西方各家各派的文化精华,正如鲁迅所说,这种文化的吸取应该是,外既不落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仍不失固有之血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