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与“反传统”-精选文档
传统与反传统作文

传统与反传统作文同学们,你们说传统和反传统到底是咋回事儿呢?我最近一直在琢磨这个事儿。
就说咱们过年吧,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年夜饭,放鞭炮,这是传统。
大人们说,这是老祖宗留下来的规矩,得守着。
可我有时候就想,为啥不能换个花样呢?比如说,不在家里吃年夜饭,出去旅游过年,这算不算是反传统呢?有一次,我跟我爸说:“爸,咱今年过年别在家吃饺子了,出去吃西餐咋样?”我爸眼睛一瞪,说:“这哪行!过年就得有过年的样儿,吃西餐算咋回事儿?”我就不服气了,反驳道:“那为啥不能有点新变化呢?总是老一套,多没意思啊!”再比如说,我们学校的校服,一直都是那种宽松的运动服,这是传统。
可我觉得,为啥不能设计得时尚点,像电视里那些好看的校服一样呢?有一次,我跟老师提议:“老师,咱的校服能不能改改款式啊?”老师笑着说:“校服就是要统一、朴素,这样才能体现咱们学校的精神。
”我心里就嘀咕:“这精神就不能通过好看的校服体现吗?”还有啊,我们的课堂教学,一直都是老师在讲台上讲,我们在下面听,这也是传统。
可我听说有的学校,学生可以分组讨论,自己上台讲。
我就想,为啥咱们不能也这样呢?难道只有老师讲我们听才是对的吗?但是呢,反传统也不是啥都好。
比如说,尊老爱幼这可是传统美德,总不能反了吧?要是有人觉得老人啰嗦就不理他们,那能行吗?再比如诚实守信,这能反吗?要是大家都撒谎,那世界不就乱套啦?所以说啊,传统和反传统,就像两条路。
传统是我们熟悉的老路,走起来心里踏实;反传统呢,是一条新路,可能充满惊喜,也可能有坑洼。
我们不能一味地守着传统,不敢迈出一步;也不能啥传统都不管,瞎走乱闯。
那到底该咋办呢?我觉得啊,对于好的传统,咱们得珍惜,得传承;对于那些不太好的,或者已经不适合现在的传统,咱们就可以勇敢地去改变,去创新。
就像一棵大树,根是传统,让我们稳稳地站立;枝叶是反传统,让我们向着阳光生长。
同学们,你们说我说得对不对呀?。
传统习俗辩论辩题

传统习俗辩论辩题正方,传统习俗对社会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传统习俗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承载着民族的历史、民风民俗和道德规范,对社会稳定和文化传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传统习俗是民族文化的重要体现,它们反映了民族的历史、宗教信仰、生活习惯等多个方面,对于维护民族团结和认同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传统习俗对于社会的稳定和秩序也具有重要作用,它们规范了人们的行为举止和社会交往方式,有利于社会和谐发展。
再者,传统习俗在文化传承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们通过丰富多彩的方式将民族文化传承下来,使后人能够了解和尊重自己的传统。
名人名句,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句话表明了传统习俗对于个人修养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性。
反方,传统习俗应该适时更新和改变。
传统习俗固然重要,但也需要适时更新和改变。
首先,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一些传统习俗可能已经不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需要进行改革和调整。
其次,一些传统习俗可能存在着不合理和落后的地方,需要进行淘汰和改进。
再者,传统习俗的传承应该是有选择性的,不能一味地追求传统而忽视现代的发展。
因此,传统习俗的更新和改变是符合时代潮流和社会发展需要的。
经典案例,中国的春节习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随着城市化和现代生活方式的影响,一些传统春节习俗逐渐淡化。
然而,通过改革和创新,一些新的春节习俗也在逐渐形成,使得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
综上所述,传统习俗对于社会的重要性不可忽视,但也需要适时更新和改变。
只有在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发挥传统习俗的作用。
在传统中反传统——读冯沅君的《隔绝》

在传统中反传统——读冯沅君的《隔绝》姜向东【期刊名称】《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1999(000)001【摘要】他们无疑是悲剧人物,时代将他们从铁屋子里救出来,又将他们送进了灵魂的炼狱。
"五四"是划时期的伟大时代,也是矛盾复杂、悲剧倍出的时代,它以"人的解放"的大旗唤醒了千千万万沉睡的儿女们,却因传统意识的积淀,又使他们的心灵倍受磨难。
"人"的觉醒酿成了"人"的悲剧。
在我们这个有着古老文化的国度里,任何一种外来的文化都难以保持自己的原本真相,更难以征服原有文化的强大惯性。
"五四"时代的儿女们是在传统的文化中长大,因而当他们奋起反抗的时候,就不可能是彻底的、义无返顾的,而是必然会表现出"将毅然和传统战斗而又怕毅然同传统战斗"的缠绵悱侧之情。
《隔绝》中的青年男女士轸与【总页数】3页(P51-53)【作者】姜向东【作者单位】韶关大学【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7.42【相关文献】1.从“未庄-鲁镇文化”看中国传统文化的隔绝性和承传性——读鲁迅小说引发的一点文化思考 [J], 吴小美;程堂发2.反传统与传统:冯沅君的“爱情”之痛--以冯沅君1920年代的小说创作为中心[J], 杨华丽3.读反传统印第安囚禁叙事文--《霍伯马克》 [J], 张晓雯4."发现西方"与反传统的"传统"--对中国文论现代性建构中传统与现代问题的一种历史考察 [J], 姜文振;王月宝;张爱武5.成长于传统与反传统隙间的自我意识——读刘庆邦新作《怎么还是你》 [J], 李晓华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辩论辩题与传统文化的冲突

辩论辩题与传统文化的冲突正方辩手:辩题,传统文化的冲突。
首先,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宝贵财富,是历史和文化的传承,是民族精神的象征。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之间的冲突也日益凸显。
传统文化的一些观念和价值观可能与现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相抵触,这就造成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冲突。
首先,传统文化中的一些观念和价值观可能与现代社会的人权和平等观念相悖。
比如,在传统文化中,可能存在着对妇女和少数族裔的歧视,这与现代社会倡导的平等和包容是相矛盾的。
此外,传统文化中的一些礼仪和规矩也可能与现代社会的自由和个性追求相冲突,导致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冲突。
另外,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全球化的进程,传统文化也面临着被边缘化和淡化的风险。
一些年轻人可能更倾向于接受现代文化,而忽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这就导致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冲突,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被逐渐忽视和淡化。
因此,我们需要正确认识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冲突,积极寻求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融合之道,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的精髓,同时也要顺应时代的潮流,使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反方辩手:辩题,传统文化的冲突。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根基和灵魂,是历史和文化的传承,是民族精神的象征。
然而,传统文化并不与现代社会发展和进步相冲突,而是可以相互融合和共生的。
首先,传统文化中的一些价值观和观念并不一定与现代社会的发展相抵触。
比如,传统文化强调家庭和社会的和谐,尊重长辈和传统礼仪,这些价值观与现代社会的和谐发展是一脉相承的。
传统文化中的一些思想和智慧也可以为现代社会提供借鉴和启示,比如儒家思想中的仁爱和孝道,对现代社会的道德建设和社会和谐有着重要的意义。
另外,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独特标识,是文化软实力的体现,是国家和民族的精神支柱。
因此,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国家和民族的责任和使命。
传统与反传统

2011年6月23日上午,日本著名建筑大师矶崎新来到了湖南大学建筑学院,与建筑学院的青年教师及学生座谈。
矶崎新先生此次来到长沙是任长沙大河西先导区梅溪湖文化艺术中心的评委,而参与此次竞标的有蓝天组、扎哈-哈迪德团队、汉森霍莱因团队、安德鲁团队等。
在湖南大学学院院长魏春雨教授和柳肃教授的陪同下进入报告厅后,济济一堂的师生报以热烈的掌声欢迎矶崎新先生的到来。
由于矶崎新先生此次的行程非常紧张,所以只能与师生进行简短的座谈,矶崎新先生受到师生们的热情影响,表示有时间一定来长沙举行正式讲座。
对谈矶崎新:来自湖南大学建筑学院的学生向矶崎新先生提出第一个问题:请问矶崎新先生,在您的《反建筑》一书中谈到……未来的城市就是废墟,而城市中的建筑本身也就是从废墟中而来;我们看到您的手法也是传统与反传统的对冲,请问您怎么看待您的废墟理论与设计手法的关系?另外,如果有幸还能继续提问,能否得知矶崎新先生对参加这次竞标的,从八十年代后现代主义风起云涌的霍莱因、扎哈、蓝天组等设计团队反传统手法的看法?矶崎新先生从自己的经历出发,结合中日两国实际,非常耐心和详细的阐述了自己在传统与反传统的思维上的观点,他认为他的设计思想在数十年的成长过程中从反传统逐渐走向用新技术表达传统。
他说,他第一次来到中国是在1 945年,在中日战争之后,中国的大城市几成废墟,而当时美国轰炸日本之后,整个日本也几乎是废墟,当他第二次来到中国,是毛泽东去世的那一年的1976,那时的中国也是几乎是一片废墟,他认为,现在的中日,就是从废墟中建立起来的,所以逐渐形成了他“城市来自废墟归于废墟”的思考。
他认为,城市从废墟又将走向废墟,建筑不过是城市的过渡阶段,最终也将归于原初。
他说,在日本二战后的重建中,受西方现代主义的影响,崛起了一大批现代主义的建筑。
他的老师丹下建三是老一辈的倡导者。
他认为,日本在那个年代的建筑,就是在现代主义的冲击下,逐渐开始传统与现代关系的探索。
传统文化与“反传统文化”传统(一)

传统文化与“反传统文化”传统(一)任何时代的思想构建的深度与广度,取决于这一时代的人们的反思能力,以及在反思过程中挖掘思想、精神资源的深度。
对于思想史意义上的当代中国——我这里指的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以来的中国,因为在七十年代以前,思想史上留下来的是一个空荡荡的断层,只有七十年代末以后,政治局面的变化才使“思想”获得萌生与发展的机会一思想界面临着价值的危机与新生的契机。
价值危机主要表现为社会的急遽变化而产生的思想、精神资源的危机,而新生的契机则主要表现为,面对危机浮出水面并广受注意,如果能够营造一个宽松的言论环境与一种保障自由权利的民主机制,这个时代有可能焕发出更强的思想活力。
一般而言,一个时代的思想、精神资源主要来自于自己的传统。
我们都是站在先人的文化土壤上发言。
对中国而言,中国具有其他国家所没有的数千年连续不断的文明传统。
在世界文化的“轴心时代”,中国产生了老子、孔子、孟子、庄子等一批确定以后的文化路向的思想家。
他们的思想成为中国文化大系的主要源头。
而且,其中的儒家思想后来成为国家正统意识形态,通过建制得以实现思想的政治化、世俗化。
政治化主要表现为儒家思想与一人专制的政治体制相结合,以儒家礼仪安排政治秩序与法律秩序,以儒家的仁、忠、义等观念安排君臣等角色关系。
而世俗化则是儒家思想深入到民间社会,全面渗进宗法社会结构的宗法秩序之中。
世俗化依赖政治化以确立。
只有政治权力的承认与推崇,甚至从制度上加以鼓励——例如晋代推荐贤良为官,主要就是以儒家的基本价值为标准。
明清鼓励失节妇女自杀,理论上的根据就是“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理学教条——儒家思想几乎无孔不入的渗入民间社会。
文化学奠基者泰勒对“文化”下了这样一个定义:“文化或文明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具有的其他一切能力与习惯。
”古代中国以儒家为主体的传统文化,便包含了传统的政治制度、观念模式与价值模式。
也谈鲁迅的“传统”与“反传统”

也谈鲁迅的“传统”与“反传统”作者:晏婧来源:《青年文学家》2019年第20期摘; 要: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鲁迅既是扛起“反传统”大旗的批判者,也是“传统”文化下的反思者,他的文章透过冷峻尖锐的言辞直面腐朽凋敝的旧思想、旧文化,用沉痛悲悯的笔触揭示传统文化的负面性和毁灭性,在重塑国民性和改造旧社会的道路上为新一代青年人、革命者指明了新的方向。
关键词:鲁迅;传统;反传统[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編号]:1002-2139(2019)-20-0-01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从五四新文化运动起,无论何人评何时论,始终无法绕过一个人物,便是鲁迅。
他并非首扛大旗之辈,亦不是先声夺人之徒,但他冷峻辛辣的现实讽刺,富有战斗精神的社会批判以及那强烈的爱与恨,都如暴风骤雨般席卷了那个既黑暗又光明的年代。
他的思想结晶和文学成就始终如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般岿然不动,众人攀缘其上,竭取所需,即便一石一木,时至今日,依旧掷地有声,不绝于耳。
一、坚决“反传统”的批判者人们一直妄图为鲁迅这个标签下个定义,却发现其自身的复杂性远非几个结论那么简单。
反封建、反传统、批判国民性和社会性一向被看作是鲁迅文章乃至思想内涵的标志性特点,其笔触冷隽深刻,针针见血,透过浮世万象,直指劣根顽疾之所在,将众生病态展于世人眼前,书写一段段残酷的真实和无望的悲歌。
在鲁迅的笔下,华老栓心心念念的人血馒头成了救命良药,祥林嫂“捐门槛”成了赎罪的方式,孔乙己的“之乎者也”沦为酒馆的笑话,曾经的少年闰土有一天也叫起了“老爷”,《孤独者》中的魏连殳还在无爱的人间孤独,“狂人”就已在满眼的仁义道德里看到了“吃人”……封建文化在鲁迅的眼里是残忍的,扼杀人性的,又是卑怯的,奴性的文化。
他带着深深地批判、否定、怨愤的情绪审视这些打着伦常口号却又背离人道的所谓道德遗产,他撕破假道学的面具,痛斥封建卫道士的虚伪,对无主名无意识的杀人团只能“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没有哪一个人能像鲁迅这样对封建传统文化批判有着如此犀利的见解和如此深切的执着。
传统/反传统的反思——明代文人的戏谑语境

关 键 词 : 明代 ; 民 间 诙 谐 ;异 端 ;戏 仿 ; 互 文
一
、
前 言
有 指 导 性 的 无 形 力 量 ,对 个 体 则 具 有 内 化 与 制 约 作 用 ,透 过 长 期 的 实 践 与 认 同 ,往 往 成 为 群 体 极 力 捍 卫 的 意 义 与 价 值 。语 谓 “ 君 子 有 三 畏 。畏
自 己 与 他 人 都 当 做 嘲 弄 取 笑 的 材 料 。 生 发 出 一 种 谑 人 亦 自 谑 的 “自 谩 体 ” 书 写 , 把 自 己 说 得
一
无 是 处 , 隐 然 与 朝 野 上 下 的 圣 人 气氛 相 对 抗 。 从 传 绞/反 传 统 二 元 对 峙 的 角 度 ,对 明 代 特 有
所谓
“ 对 跖 ”,指 人 的 左 右 脚 掌 ,卡 西 勒 用 左 右
二 、 文 化 下 移 运 动
明代社 会是 个 充溢 着 动能 “ 力 比多 ” ( 1 i b i —
脚 掌 的 前 进 后 退 作 比喻 ,指 出 一 个 社 会 内 部 传 统 和 变 革 二 元 斗 争 的 常 态 性 。 而 就 历 史 过 程 作 观
身无戏谑之行行必有检社会为道学气所牢笼的时代戏谑的言语行为被认为是罪愆然而在护符气氛弥漫的时局中这群非名教所能羁络的士子自知狂走疾呼必种祸苗又不甘于默而无闻不免学阮籍作青白眼以戏侮性的高姿态对应权贵又生发出一种谑人亦自谑的自谩体书写如徐渭钟惺王思任张岱三袁等文友自题小像自毁自为墓志铭自唱挽歌坦然自曝私我的缺点嘲笑自我的恶习这些调笑狎侮无所不可的自我叙事顽而好叛隐然与满朝当权的圣人气氛相对抗形成古所未有的文化语境也描绘出明代文人总体生命的框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统与“反传统”
传统是历史的“遗产”,我们发现它所承载的不单是知识和
经验,也不只是技艺和技巧。
除此之外,传统还赋予我们一种进
取、超越的力量一一创造力。
正是创造力延续了传统的生命并赋
予传统以新的意义。
传统就像是刚刚开始蹒跚学步的幼儿需要遵
循的“程式”法则, 依靠传统力量的引导才能更快更好地掌握基
本的“行走”技巧。
而当人们掌握并熟练运用了这一技巧之后便
开始尝试着奔跑。
这是人内在力量的驱使,要求突破传统束缚, 推动自身发展。
对于美术(艺术)而言传统是其存在的依据,而创造力是点燃其生命的火种。
艺术因创造力的推动得到生发和发展,才能成为人类文明中的一颗耀眼明珠。
因此,创造力对于艺术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提到“反传统” 一词,保守派立马会有人说:美术史上的优秀艺术家、艺术作品传承下来的宝贵财富怎能容尔等晚辈后生肆意“反叛”,如若没有传统经验的学习积累怎能懂得什么是美。
笔者认为“反传统”,并非是将传统完全地推翻、封存起来,确
切地讲,“反传统”是对传统的创新发展。
“不破不立”
像美术史上曾经发生过的那些著名事件: 中国画“隔代而承”,
赵孟的书法以“学古”为“开新”,意大利文艺复兴追求古希腊的“自由”艺术精神,法国后印象派以学习原始绘画中的画面因素求创新……实例表明“反传统”并非对传统的全盘否定, 习继承传统也绝不是对传统的机械模仿。
纵观中国美术史上名家所作的“仿大痴笔、云林意”没有见到哪家哪派是为了画得像而画;塞尚看似稚拙的用笔也非原始人所描绘的痕迹那般……由此不难解读出“反传统”的真意:继承传统不仅是学习传统的技术、知识、经验,更应该继承和发展的是“反传统”的精神。
传统的知识,固定的程式,完备的形式只是帮助我们认知世界的方法,让我们得到“美的艺术”的知识和创造具有完美形式的艺术作品的方法,但这是远远不够的。
要求解放的本质力量如同无形而有力的线牵引着我们不断前行,超越前人,突破自我。
可以大胆地向“传统的守护者”说:“也许你守护的传统暂时不会改变,但它绝不可能永远一成不变,而我所坚持的“反传统”必将不断地实现超越。
当某一天我的“反传统”也成为某种传统的时
候,希望有人坚定地跨过它。
”
视角造成了不同的认识,视野决定了认识的深度、广度。
在
同样视角下的分歧应该是双方视野不同造成的,反之亦然。
当我们试图阐释艺术作品或说明艺术现象的时候,个人的认识水平、理性思考、审美情感以及周遭的现实环境与物质条件都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甚至决定着我们的判断。
因此,对于传统的理解、对传
统艺术家和艺术品的阐释只是而且只能是从一个角度、用一种方法。
我们应该与别人的阐释互相比较,而不是强求别人甚至所有人都接受个人的观点。
毕竟,无论个人的能力有多强,经验有多
丰富,知识有多全面都无法突破自己的局限性,就好比让一个人
拎着自己的头发把自己提起来一样是绝不可能的。
但对于周围的人而言这种可能性则是存在的。
不可否认,人们很难在对一件艺术品的解读上达成共识,同代人不可能,隔代人更是不可能。
原因是视角、视野不同,知识结构不同、每个人身后所背负的“传统”更是不同。
因此,我们难以理解《蒙娜丽莎》的微笑,乔尔乔涅的《雷雨》,就连对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的解读亦有诸多歧义,对“秋庭婴戏”有百般阐释……似乎没人能看到原作者的
最初用意,但却不能武断地认为任何解读是错误的。
一件凝固的
艺术作品对于当代的最大意义不是研究用笔、材料、技巧、主题内容、形式语言,而是它本身存在的无限可能性,艺术品正是通过解读具有了意义。
同时,这种可能性为人们提供了发挥创造性的舞台。
创造力引导我们突破了固有程式,在不同的视野中发现并提炼人类思想的菁华。
改变的过程是痛苦的,艺术创作与理论创新更是如此,不仅需要大量的练习和积累同时需要积极地创新创造精神。
乔尔乔涅、卡拉瓦乔、塞尚等人之所以成为不朽的艺术大师,原因正是他们站在美术史转折点上的时候跟随着内心的指引追求创新、积极改变,从而改写了美术史的发展历程。
所有站在“转折点”上的人并非是被历史选中而是主动选择了改变
历史,其深层次的原因是来自人类内心的本质力量的驱使,是积极的创造性、适应性促成了转变。
美术史对当代的意义在于寻找历史中美术发展的漫漶足迹,试图探求美术发展的未来。
传统对
于当下的意义是继承与超越一一拥有广阔的视野,积极创新的精
神就能够为人类思想的解放创造更多可能,为艺术的自由发展开拓
空间。
如前文所言创新之于美术的重要性大于其它所有的因素,在当今物质生产高速发展、知识更新加速的情况下人们对于传统的继承学习已经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形式语言、物质材料、意识形
态、方法论等等更替的速度令人目不暇接,这也许就是当下艺术作品层出不穷、品类丰富却良莠不齐的主要原因。
我们在提倡艺
术创新的同时不能忘记反思传统,反思我们自己的行为,反思当代与传统之间的意义。
没有任何当代艺术可以无视传统艺术而独立存在,也不应该那样存在;继承传统与反叛传统是艺术发展的两极,在这两极之间艺术史的线索清晰可见。
传统的尤其是物质
形态的因素可能会在某段时间里消失,但并没有消逝,而是逐渐地融入了人们的血液中,伴随创新精神赋予逝去的传统以新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