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文章中的语病为什么不能改
病句修改

(4)中国人民的胜利,实际上是一部伟大的 革命斗争历史。
“胜利”后应加“的历史”。
30
练一练
(5)秋天的北京是一年中最长最美的季节。 主语中心语是“北京”,所以不可能是“季 节”,应改为“北京的秋天是……季节”。
31
5.修饰语(定语、状语)与中心语 定语与中心语搭配
(1)各种读书声交织在一起, 汇成一支动人的歌声。
“一支”与“歌声”不搭配,应
把“歌声”改为“乐曲”。
32
状语和中心语搭配
(2)在会上,他积极地听取人 家对他的批评。
“积极”应改为“虚心”。
(3)四年来,他刻苦钻研,已 经成熟地掌握了这门技术。
“成熟”应改为“熟练”。
33
练一练
定语“丰富”与中心语“发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语义上不照 应,应改为“精彩的发言”。
(4)这个核电厂的发电量,除供应本地外,还向 香港等地输送。 主语中心语“发电量”与谓语中心语“输送”语义 上不能贯通,因为“发电量”只能论大小与多少, “输送”的是“电”,不是“发电量”,应改为 “这个核电厂发的电,除供应本地外,还向香港等 地输送。”
24
2.动宾搭配不当
(1)我们应该接受大家的意见,改正工 作中的错误和缺点。
22
1.主谓搭配不当
(1)他那和蔼可亲的音容笑貌,循循善诱 的教导,又重新出现在我面前。
“教导”不能“出现”,可与“又在我耳边 回响”搭配。
(2)结冰时期,各层水中溶解的氧很充足, 水的温度较暖,鱼多集中在水底。
“温度”与“暖”不搭配,可改为“温度较 高”。
23
练一练:
(3)风夹着豆大的雨点哗哗地下起来了。 主语“风”与充当谓语的“下起来”语义上不能搭 配,应改为“风夹着豆大的雨点呼呼地刮起来了”。
怎样说明词句不能替换或删除的理由

《记叙文阅读指导——词句的理解》一篇好的文章在造词造句上都是极有讲究的,古人写诗“推敲”的故事流传至今,成为写作上的佳话,永远给我们以有益的启示。
语文中考为了检测考生对范文语言的表现力的理解,常常要求考生讲演词句不能替换或删除的理由。
这类题有一定难度,我们应认真对待。
解答这类题目,其思维的走向应紧扣以下几个方面:相关作品:记叙文阅读必备知识第一,从词义范围的大小上去分析。
如《怀疑与学问》:“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一切学术也就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加点的“学术”与“文化”能否互换?为什么?这两个词有关联,但词义范围大小有别。
“学术”指专门学问,“文化”则指人类所创造的物质与精神财富的总和,“学术”只是“文化”中的一部分。
该段文字前一部分讲的都是具体学术问题,段末用“一切学术”一句加以归纳,因而只能用“学术”;接着推而广之,谈及影响到“文化”,两句间存在着层递关系,故不能互换。
第二,从词义的轻重程度上去考虑。
如《“友邦惊诧”论》:“南京政府束手无策,单会去哀求国联。
”句中“哀求”为什么不能换成“要求”?因为“哀求”词义重,更能突出国民党反动政府昏庸无能、媚外乞求的奴才相,在表意上,“哀求”的程度比“要求”深得多。
第三,从作者用语的感情色彩方面去考虑。
例如,《一面》中“瘦得教人担心”若改为“非常的瘦”有什么不好?这就要体会作者用语中倾注的感情。
“瘦得教人担心”更能表现作者对鲁迅先生健康状况的深切忧虑之情,而“非常的瘦”只是强调了“瘦”的程度,并不能表现作者对鲁迅先生崇敬与爱戴的感情。
再如《二六七号牢房》:“他整夜不睡,守着我,用一块冷湿的白布赶走已经挨近我的死神。
他时时擦干净我伤口上的脓血,对我褥子上发出的腐臭难闻的气味从来没有表示过一点厌恶。
这段文字中加点的“时时”、“从来”为什么不能删去?解答此题也要着眼于语句的感情色彩。
这一段话是写老爸爸对“我”的关心护理,用上了这两个词更能突出老爸爸对“我”的关心,说明他的护理是持续的、耐心的,表现了革命者之间深厚的阶级感情。
天津市十二区县重点学校2025届高考压轴卷语文试卷含解析

天津市十二区县重点学校2025届高考压轴卷语文试卷请考生注意:1.请用2B铅笔将选择题答案涂填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请用0.5毫米及以上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主观题的答案写在答题纸相应的答题区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上均无效。
2.答题前,认真阅读答题纸上的《注意事项》,按规定答题。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从广阔无边的海平面向下、向下、再向下……那片深度在6000米以下的深海水域,有着一个的名称——“海斗深渊”。
这里终年无光、温度低寒、乏氧气、食物资源匮乏,有着巨大的海水压力,化学环境也非常,对常规生命来说,这里是地狱一般的禁区。
然而,大自然的神奇依然在这里。
事实上,在这样的“地狱禁区”,研究人员仍然发现了数百种物种,狮子鱼就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种。
这片特殊的深海水域,它有着“高高在上”的地位,处于超深渊食物链的顶端,可承受700千克力/每平方厘米的压力。
科学家们发现:在不到2000万年的时间里,为适应超深渊环境,物种的演变常常令人惊叹。
狮子鱼在皮肤、骨骼和细胞等方面经历了的演变。
超深渊狮子鱼的皮肤色素和视觉相关基因大量丢失,()。
超深渊狮子鱼中一个与骨骼钙化相关的基因——骨钙蛋白被截短了,而骨钙蛋白调控骨骼钙化和发育,不饱和脂肪酸合成的相关基因在深海鱼中出现了扩张,这使得在高压和低温下,此类生物能够保证它们的细胞膜的流动性。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令人心寒独特显现改天换地B.令人心寒奇特展现改天换地C.令人心悸奇特展现脱胎换骨D.令人心悸独特显现脱胎换骨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这使得它们看起来对可见光不再有反应,视力丧失,而且通体透明B.这使得它们看起来通体透明,而且视力丧失,对可见光不再有反应C.这使得它们视力丧失,对可见光不再有反应,而且看起来通体透明D.这使得它们通体透明,而且看起来视力丧失,对可见光不再有反应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在这片特殊的深海水域,它有着“高高在上”的地位,处于超深渊食物链的顶端,可承受700千克力/平方厘米的压力。
部编初中中考语文修改病句练习含解析

部编初中中考语文修改病句练习含解析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修改病句1.班级开展“走近鲁迅”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
(1)班级要举行“走近鲁迅”专题学习活动,要求至少结合两篇课文确定一个研究专题。
请参考示例,简要介绍你的研究活动。
示例:【专题名称】鲁迅小说中的“小人物”【研究依据】《孔乙己》中的孔乙己、《故乡》中的闰土【我的发现】他们都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普通人,既老实善良,又愚昧落后。
鲁迅对他们的态度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同时对造成他们人生悲剧的社会根源进行了深入思考。
(2)“回目”是中国传统小说常见的标题形式,常常采用对仗的方式,一方面概括章节内容,另一方面暗示结构主题。
请参照下面的示例,补充出空缺之处。
示例:《智取生辰纲》——杨志押送金银担,吴用智取生辰纲《孔乙己》:小酒店大世界,________;________,尝尽人生酸辛(3)学习了《孔乙己》之后,王强写了几句感悟,其中有一些问题,请你帮他修改。
【甲】《孔乙己》是一篇讨伐封建科举制度的战斗檄文和强烈的呐喊。
【乙】孔乙己这一鲜明的艺术形象让我们分明地看到这个科举制度的牺牲品在悲苦人生道路上留下的长长的一串足迹。
读完《孔乙己》,一位被封建科举制度深深毒害的清末下层知识分子的形象浮现在我眼前。
①【甲】处画线句中有搭配不当的问题,请提出修改意见:________。
②【乙】处画线句中有语序不当的问题,应将“________”和“________”互换位置。
【答案】(1)我的研究:【专题名称】鲁迅散文的特点【研究依据】《藤野先生》《阿长与〈山海经〉》【我的发现】鲁迅的散文具有形散神聚的特点。
他的散文写作题材广泛,如《藤野先生》中既写了与藤野先生的交往,又写了自己留学的感慨,还写了“清国留学生”的不学无术,但都被怀念线和爱国线紧紧地聚在一起;《阿长与〈山海经〉》虽零零碎碎写了自己对阿长的诸多讨厌,但又写了她为自己买《山海经》,一条怀念与敬仰线将诸多素材一线串珠,体现了鲁迅先生散文形散神聚、有的放矢的特点。
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A. 1921年12月,鲁迅先生写成了著名的短篇小说《阿Q正传》(被译为几十种文字,国内外传播),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
B. 意识流小说家非常注意探索人的心灵世界,往往通过作品中人的内心独白与自由联想来发掘人的内心深处的奥秘。
C. 追忆往事可以给人以智慧,可以使人意识到自身在当前的处境,可以照亮人生的道路,增强憧憬未来的信心和勇气。
D. 李白的诗飘逸豪放,语言流转自然,其古体诗和七绝尤为后人称道;杜甫的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极其精练,尤长于古体诗与律诗。
答案:
A。
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语文必修下册 第二单元5《雷雨》(节选)课时作业

课时作业(五)一、语言基础训练1.下列关于括号中属于何种戏剧语言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①周朴园(点着一支吕宋烟,看见桌上的雨衣,向侍萍)②鲁侍萍(哦,天哪,我觉得我像在做梦。
)③周朴园(我问,他现在在哪儿?)A.①对话②旁白③独白B.①舞台说明②独白③对话C.①独白②旁白③对话D.①背景介绍②对话③旁白答案 B解析戏剧语言包括台词和舞台说明。
①是舞台说明,说明演出时周朴园扮演者的动作。
②结合文意可知是鲁侍萍的独白。
③结合文意可知是周朴园与鲁侍萍的对话。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人类时不时就会捕风捉影地寻找一些外星人存在的证据。
但这些所谓证据往往缺乏________考证,很难使人信服。
杨利伟作为中国进入太空第一人,关于他的航天故事许多人________,然而,鲜为人知的是,他进入太空的时候,还带了一把手枪。
因此,有谣言说,杨利伟带手枪是为了防止外星人的攻击。
每隔一段时间,就有这样一条谣言会在网上流传:美国联邦调查局(FBI)________了一批密件,其中一份证实了外星人的存在。
其实,FBI只是把已解密的材料放到官方网站上,用户可以________该网站,浏览下载。
只有极少数几篇提到对外星人和UFO(不明飞行物)的调查而已,却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A.严谨的耳熟能详披露登录B.细致的耳濡目染披露登陆C.细致的耳熟能详揭露登陆D.严谨的耳濡目染揭露登录答案 A解析严谨:强调严密谨慎。
细致:强调精细周密。
文中强调谨慎的态度,应用“严谨的”。
耳熟能详:听得次数多了,熟悉得能详尽地说出来。
耳濡目染:形容听得多见得多了之后,无形之中受到影响。
由后文语境“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可知,这里填“耳熟能详”更恰当。
披露:发表,公布。
揭露:使隐蔽的事物显露。
语境应用表示公布的“披露”。
登录:登记、注册。
登陆:渡过海洋或江河,登上陆地;商品打入某地市场。
网站应用“登录”。
3.(2019·天津)为纪念五四运动一百周年,某中学文学社团准备举办以某位作家为专题的展览。
新教材高中语文第1单元1-2离骚节选课后习题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离骚(节选)课后·训练提升一、语言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的姓氏产生至今有五千年的历史,其历史之悠久在世界文化史上可谓。
中国的姓氏文化蕴含着民族文明进取精神,五千年来,姓氏文化经过历史的,与民族精神融为一体,( )。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中,人们的“岳家军”“杨家将”,则是在民族处在危难时的一种民族自强精神的象征;当一个民族危难之际,要生存,就得共同战斗,携手并肩,这就要全民族认同祖宗“本是同根生”的意识,继而产生凝聚作用。
比如屈原在其抒情长诗《离骚》开篇说“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意思是说我是颛顼帝的后代子孙,我的父亲叫伯庸,这就是一种认祖行为,于是产生了不能将祖国当旅舍、不能视国君为路人的爱国情感。
鲁迅在年轻时,写过一首《自题小像》,其中有一句“我以我血荐轩辕”,轩辕就是黄帝。
鲁迅表示愿意为社稷江山、祖国之邦出自己的青春和热血。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当一个民族危难之际,要生存,就得携手并肩,共同战斗。
B.一个民族在危难之际,民族要生存,就得共同战斗,携手并肩。
C.当一个民族处在危难之际,民族要生存,就得携手并肩,共同战斗。
D.一个民族在危难之际,人们要生存,就得共同战斗,携手并肩。
,应改为“当一个民族处在危难之际”;“要生存”前缺主语,应为“民族要生存”;“就得共同战斗,携手并肩”语序不当,应为“携手并肩,共同战斗”。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绝无仅有积淀耳熟能详奉献B.绝世无双积淀耳闻则诵贡献C.绝无仅有沉淀耳闻则诵奉献D.绝世无双沉淀耳熟能详贡献:极其少有。
绝世无双:姿才超众,全世界没有第二个,比喻极为稀有、罕见,多用于“人”。
语境是“中国的姓氏产生至今有五千年的历史,其历史之悠久在世界文化史上”非常少见,故填“绝无仅有”。
积淀:积累沉淀,多用于抽象事物。
沉淀:凝聚,积累。
语境是讲姓氏文化经过了长久的积累,侧重于时间的久,所以填“积淀”。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回忆鲁迅先生(节选解析版)课后练(部编版)

第03课回忆鲁迅先生(节选)本课重点引导学生利用课文排版梳理各个描摹片段,把握人物的形象特征和精神品质,理解作者的感情。
并通过“圈点批注”,品析语言。
本课难点品析作者语言细腻白描和诗化的特点和表达的妙处,学习文章细节描写的生动真实和逼真传神。
通过对词句的揣摩体会文章文随笔动,笔随情至的美感和情意。
一、单选题1.下列划线的字注音没有错误的一项是()A.揩油(kāi)调羹(gěng)烧瓷(cí)舀水(yǎo)B.阖眼(hé)疙瘩(gē)碟子(dié)喘着(chuǎn)C.保姆(mǔ)咳嗽(suò)绞肉(jiǎo)薪金(xīn)D.抹杀(mǒ)吩咐(fū)草率(shuài)悠然(yōu)【答案】B【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本课生字的掌握情况,学生应在理解的基础上认读生字。
A项中“羹”应读“gēng”;B正确C项中“嗽”应读“sou”;D项中“咐”应读“fù”。
故答案为:B【点评】正确读准字音,注意区别形近字的读音,还要注意声母、声调、韵母的区别,平时要多读,多练。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明朗训斥规距抽屉B.喉咙厉害催逼抹杀C.混浊校样藤椅祥细D.精致镇静糟殃唠叨【答案】B【解析】【分析】此题是考查同音字、形近字的辨析,改正错别字。
认真分析词语中哪个字用错了,应该怎样改正。
A.距→矩。
B正确C.祥→详。
D.糟→遭。
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中重点词语的正确书写。
平时读书,写作时要注意区别同音字、形近字。
3.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合肥市一些医疗机构早在几年前就设立了戒烟门诊,如今这些门诊却门可罗雀,人声鼎沸,戒烟热线往往一天也不“开张”。
B.秋天来了,老师组织同学们去采野果,活动中同学们兴高采烈,你帮我,我帮你,将收获的果实装进了自己的小背包。
C.这个地方虽然现在看起来人迹罕至,但是在古代,这儿可是一个繁华的大都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迅文章中的语病为什么不能改
笔者是一名中小学的语文教师,执教过小学、初中和高中的语文课程,对教材中语言文字方面的错误有所关注。
现不妨摘录中小学语文教材中入选鲁迅文章的几个病例:
1.《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高中教材),这两篇课文的标题就有错别字。
由于是大文豪的文章,所以,一直不敢改动!恐怕要等到鲁迅先生起死回生同意后方能改动。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0年第9期刊登夏峥嵘的文章《把鲁迅还原成人》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学校园里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鲁迅’已成为一个高居云端的神。
”“把鲁迅还原成文学家还包括正确认识鲁迅a作品的疏漏之处。
首先是文字方面。
对于个别不合乎现代汉语习惯的地方,编者可以而且应该做适当调整。
”“但教材的编者对待鲁迅和其他作家的态度是截然不同的。
……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的‘记’明明用错了,入选时却没有人敢改成‘纪’。
这种纪念的结果是对学生掌握‘纪念’和‘记念’造成混乱,或者让学生以为现代还真的可以出现‘通假字’。
这种顶膜礼拜实属文过饰非。
”
由此可见,教材编者有错不改,无异于再做造神运动的蠢事。
2.课文《少年闰土》《故乡》(九义教材)中有“项带银圈”的用法,《小学语文教师》“问讯处”是这样回答的:
从汉语规范化的角度上说都应该用“戴”,不要写成“带”。
迅作品的语言处于近代汉语向现代汉语过渡的阶段,不少词语的用法跟今天不尽相同,“带”即是其中之一。
《在仙台》中还有一例:“这藤野先生,据说是穿衣服太模糊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遇到课文中的这些句子,可以告诉学生,这里的“带”现在应该用“戴”。
(见《小学语文教学疑难问答》第72页,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可见,“项带银圈”的用法,在今天是不正确的,“要”写成“戴”。
3.“但我向来不爱放风筝的,不但不爱,并且嫌恶他。
”这是人教版国标本七年级《语文》下册(2010年印刷)课文《风筝》中的句子。
“不仅不……并且”是个典型病句,这个病句在教材中至少横行了十几年,至今还在延续着。
笔者曾直接寄信教材的责任编辑,结果是泥牛入海。
关联词语搭配不当,早已成了典型的病例。
反转性递进复句,是一种“表示一个否定意思为基点,向一个肯定意思反递推进”的复句。
其代表形式是:“不但不……反而……”。
“前分句的预递词用‘不但’等,预递词后边用否定词‘不’或‘没’,前后分句之间用‘反而、反倒、相反、偏偏’等,也可以用‘却’。
例如:
‘不但不让他去,反而让他干最苦最累的活’。
”(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邢福义主编《现代汉语》402页)
“有些起关联作用的词语是要一对一对地使用的。
如……表示递进关系的‘不但不(不仅不)……反而……’等。
如果不注意这
些搭配的规矩,就会出现不相呼应的毛病”(人民中国出版社1993年版,彭弼主编《全国小学生造句典型病句评讲》84页)。
然而,鲁迅文章中的这个病句却依然如故。
人民教育出版社责任编辑贺敏于2010年2月8日给笔者的邮件答复说:就个别字的用法,因为“只是鲁迅作品进入教材时,按惯例是不做任何改动的”。
好一个“按惯例不做任何改动”!即便是错误的也不能改。
神呀,在改革开放的21世纪,还如此僵化,真让人难以置信。
请问,为什么鲁迅的文章就不能改呢?难道他的文章句句是真理,一句顶一万句?如果这样的话,那么,中国又多了一尊神,让国人代代相传,顶膜礼拜!
知错就改,有错必改,这是实事求是的态度,也是与时俱进的作风,万万不可僵化不变。
鲁迅也是人,是人就不会是十全十美的。
包括他的文章也未必没有缺点错误,既然有错,就应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改正过来,不能产生错误的导向,不能让人们在学习母语中将错就错,以讹传讹。
要知道,失之毫厘则谬以千里啊!我衷心地希望我们的中小学教材,不再出现类似“不仅不……并且”这样的典型语病。
否则,就有悖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通用语言文字法》的贯彻实施了。
当然,我们应该知道鲁迅的伟大之所在!
虽然是大文豪的文章,该改动的应该要改动!恐怕不要等到鲁迅先生起死回生同意后方能改动吧。
另附同样病例:
人教版国标本四年级下册《语文》(2004年版),《小英雄雨来》有这样一句:“雨来仰泳的本领最高,能够脸朝天在水里趟着,不但不沉底,还要把小肚皮露在水面上。
”
人教版高中《语文》(普高必修,2007年版)第五册62页“不但没有暂停,并且并不想要……”,70页“不但不能上墙,并且不能进洞”,99页“不但没干扰他,甚至还时时远远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