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我的鲁迅先生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回忆鲁迅先生

人教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回忆鲁迅先生
3/15/2020
2.笑声明朗
以笑开头有何作用? 乐观爽朗、平易近人、坦白真诚的鲁迅形象便跃然纸 上,跟一些人心目中“多疑善怒”、“冷酷无情”的 鲁迅形成了鲜明对照。 这里,他不再是神情严峻横眉 冷对千夫指的斗士,而是一位慈爱的长者,一个普通 的可亲可爱的老头,从而拉近了读者与伟人的距离.
使人感受到鲁迅率真、质朴、毫不做作的性格特点
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 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 时间的流里,没有些声音,也没有丝影子。
(六)代词:是起代替、指示作用的词。 1、人称代词:对人或事物起称代作用。 如,你我他它(们)自己 人家 大家 咱 您 2、指示代词:对人物或情况起指示或区别的作用。 如,这 那 这儿 那么 这样 那样这里 那里 这么些 那会儿 每 各 某 另 一切 其他 3、疑问代词:对人物或情况起询问作用。 如,谁 什么 哪 多会儿 哪里 几 多 多少 怎么
1956 年, 鲁迅 墓迁 到上 海虹 口公 园, 由毛 泽东 题署 墓碑。
3/15/2020
自题小像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爱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爱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3/15/2020
学后感悟:
通过对本 篇课文的学习, 你对鲁迅有没 有新的认识? 请谈谈你的体 会。
“忧郁心境”是作者隐晦地告诉我们,当时的社会是黑暗的让人压抑。
“天晴啦,太阳出来啦“是一语双关,暗含对光明的社会 向往。
鲁迅先生和许广平先生的崭然的会意的笑,说明他们懂得 作者这句话的意思,他们也有同感。
3/15/2020
3.走路轻捷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3课《回忆鲁迅先生》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3课《回忆鲁迅先生》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导语】本⽂通过对鲁迅先⽣的笑声、⾛路姿态、待⼈接物、读书写作等⽇常⽣活细节的描述,展⽰了伟⼤的鲁迅先⽣的平凡⽣活,表现了鲁迅先⽣的情趣、⽓质以及⾼尚品格,抒发了作者对鲁迅先⽣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以下是⽆忧考为⼤家整理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第3课《回忆鲁迅先⽣》课⽂原⽂ 鲁迅先⽣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的欢喜。

若有⼈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的咳嗽起来。

鲁迅先⽣⾛路很轻捷,尤其使⼈记得清楚的,是他刚抓起帽⼦来往头上⼀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仿佛不顾⼀切地⾛去。

在鲁迅先⽣家⾥做客⼈,刚开始是从法租界来到虹⼝,搭电车也要差不多⼀个钟头的⼯夫,所以那时候来的次数⽐较少。

还记得有⼀次谈到半夜了,⼀过⼗⼆点电车就没有的,但那天不知讲了些什么,讲到⼀个段落就看看旁边⼩长桌上的圆钟,⼗⼀点半了,⼗⼀点四⼗五分了,电车没有了。

“反正已⼗⼆点,电车也没有,那么再坐⼀会⼉。

”许先⽣如此劝着。

鲁迅先⽣好象听了所讲的什么起了幻想,安顿地举着象⽛烟嘴在沉思着。

⼀点钟以后,送我(还有别的朋友)出来的是许先⽣,外边下着⼩⾬,弄堂⾥灯光全然灭掉了,鲁迅先⽣嘱咐许先⽣⼀定让坐⼩汽车回去,并且⼀定嘱咐许先⽣付钱。

以后也住到北四川路来,就每夜饭后必到⼤陆新村来了,刮风的天,下⾬的天,⼏乎没有间断的时候。

鲁迅先⽣很喜欢北⽅饭,还喜欢吃油炸的东西,喜欢吃硬的东西,就是后来⽣病的时候,也不⼤吃⽜奶。

鸡汤端到旁边⽤调羹舀了⼀⼆下就算了事。

有⼀天约好我去包饺⼦吃,那还是住在法租界,所以带了外国酸菜和⽤绞⾁机绞成的⽜⾁,就和许先⽣站在客厅后边的⽅桌边包起来。

海婴公⼦围着闹得起劲,⼀会⼉把按成圆饼的⾯拿去了,他说做了⼀只船来,送在我们的眼前,我们不看它,转⾝他⼜做了⼀只⼩鸡。

许先⽣和我都不去看它,对他竭⼒避免加以赞美,若⼀赞美起来,怕他更做得起劲。

客厅后没到黄昏就先⿊了,背上感到些微的寒凉,知道⾐裳不够了,但为着忙,没有加⾐裳去。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写出人物的精神 (13)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写出人物的精神 (13)
第二件:换画时思考,摔倒地上不停思 考——专注、爱思考。
• 2、选取典型事例 • “我选的人物是——,他(她)的精神品 质是——,典型事例是————”
• 写人——一事写一人 • ——几事写一人(注意:1、几件 事不能互相矛盾,不要雷同,有代表性;2、 概括交代与具体描写相结合。)
1)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 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 夸张 起来。
豁达爽朗
2)还记得有一次谈到半夜了,一过十二点电车就 没有的,但那天不知讲了些什么,讲到一个段落就 看看旁边小长桌上的圆钟,十一点半了,十一点四 十五分了,电车没有了。
热情、和蔼、有耐心
3)可是鲁迅还是在桌上举着筷子问许先生: “我再吃几个吗?” 4)“好久不见,好久不见。”一边说着一边 向我点头。
这样的人让我佩服
瞧,这位身穿黑华达呢中山装,戴着黑色宽边眼镜,脸 上带着微笑的中年教师,就是我们敬佩的语文老师——陈老 师。① 陈老师知识渊博,教学经验丰富,上起课来总是那么轻 松、活泼、生动、有趣。我们尤其爱听他的作文课。他讲起 课来总是那么风趣、幽默,引人入胜,使我们兴趣盎然。
①外貌描写, 引出人物。
3)为何这样写?
作者写自己通过邓稼先的来信得到消息,中国 的原子弹工程没有任何外国人参加,是自力更生搞 出来的,因而感情受到极大震荡,一时热泪满眶。 “事后我追想为什么会有那样大的感情震荡, 是为了民族而自豪?还是为了稼先而感到骄 傲?——我始终想不清楚。”杨振宁真的弄不懂 自己的感情吗?应如何理解。
幽默、风趣
5)青年人写信,写得太草率,鲁迅先生是深恶痛 绝之的。 6)但他还是展读着每封由不同角落里投来的青年 的信,眼睛不济时,便戴起眼镜来看,常常看到夜 里很深的时光。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回忆鲁迅先生(节选)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回忆鲁迅先生(节选)

教材内容解读:《回忆鲁迅先生》这是一篇别具一格的回忆文章,作者萧红当时经常出入于鲁迅先生的家中,她用自己的笔,把读者轻轻地领进了鲁迅家敞开的大门,让读者看到了鲁迅家庭的和-谐、生活的朴素。

她细腻地描绘了鲁迅、许广平、海婴一家生活起居的习惯,鲁迅先生饮食的爱好、衣着的怪癖、工作的劳累、临终前的病容,以及许广平先生的操劳、海婴的顽皮,她还细致地描绘了客厅、卧室的陈设,一草一木的姿态,以及她与鲁迅全家之间的感情。

在萧红的笔下,鲁迅不仅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他还是一个和蔼宽厚的老人;他不仅是中国文化界的思想领袖,他还是一个美满家庭的家长,一个尊重妻子的好丈夫,一个了解儿子的好父亲,一个辛勤培植晚辈作家的情义深重的慈祥宽厚的长者。

萧红这篇回忆鲁迅先生的文章,非常富有女性作家的特点,比起其他一些纪念鲁迅的文章来,特别具有清新隽永的艺术风格。

此外,要重视对这篇回忆录的艺术赏析,要让学生了解:一、萧红以细腻的感觉捕捉传主日常生活的细节,随意点染,就把鲁迅写活,展现出一位伟人性格的丰富性。

二、这篇作品与一般传记不同,文学性很强,作者感情的融入非常多,文笔散漫而又抒情。

因为是回忆录,有许多印象片断的重现,包括对一些生活细节的捕捉与体味,描写似乎很随意,甚至有些零碎,却一点也不觉得繁琐,读着读着,许多印象就连贯凝聚起来,让我们看到鲁迅生动丰富的个性,看到伟人生活化、人情味的一面。

三、注意这篇回忆录的叙述角度,特别是对传主情感评价的心理视角,作品中的“我”往往一身二任,既是事件发生的见证人,同时也是事件的评价者。

教材设计思路:单元学习要求是学习精读的方法。

要求在通览全篇,了解大意的基础上,把握关键语句或段落,字斟句酌,揣摩品味其含义和表达的妙处;特别是课文对鲁迅先生细节化的描写堪称经典。

所以,我们要求学生要透过细节描写,去把握人物特征,理解人物思想情感的学习要求。

自读课文最高级的设计就是将所有要学习的知识与能力设计成活动的形式,即将“教学设计”改为“活动设计”,让学生在自主能动的心境下去开展学习活动。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回忆鲁迅先生(节选)》PPT名师课件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回忆鲁迅先生(节选)》PPT名师课件
最新版本说课稿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 文(下) 《回忆 鲁迅先 生(节选 )》PPT 名师pp t课件 (优选 )
最新版本说课稿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 文(下) 《回忆 鲁迅先 生(节选 )》PPT 名师pp t课件 (优选 )
最新版本说课稿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 文(下) 《回忆 鲁迅先 生(节选 )》PPT 名师pp t课件 (优选 )
最新版本说课稿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 文(下) 《回忆 鲁迅先 生(节选 )》PPT 名师pp t课件 (优选 ) 最新版本说课稿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 文(下) 《回忆 鲁迅先 生(节选 )》PPT 名师pp t课件 (优选 )
最新版本说课稿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 文(下) 《回忆 鲁迅先 生(节选 )》PPT 名师pp t课件 (优选 )
一个孝敬父母的好儿子
一个尊重妻子的好丈夫
一个培植晚辈作家的慈祥宽 厚的长者 一个追求真理坚持真理的战 士 一个不卑不亢的学者
最新版本说课稿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 文(下) 《回忆 鲁迅先 生(节选 )》PPT 名师pp t课件 (优选 )
三、比较阅读,深度理解
1.《回忆鲁迅先生(节选)》课后“阅读提示”提到: 这是一篇别具一格的回忆文章。结合“阅读提示”,说说 萧红文章的“别具一格”体现在哪里。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
【学习目标】
1.比较阅读,透过生活细节,感知鲁迅形象。 2.学习善于撷取生活琐事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3.学习本文善于从撷取生活琐事中去展现人物性格的 写作方法。
最新版本说课稿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 文(下) 《回忆 鲁迅先 生(节选 )》PPT 名师pp t课件 (优选 )
第34段:许先生是忙的,许先生的笑是愉快的,但是头 发有些是白了的。
最新版本说课稿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 文(下) 《回忆 鲁迅先 生(节选 )》PPT 名师pp t课件 (优选 )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欲扬先抑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欲扬先抑

(一)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冯谖客孟尝君》原文和译文,思考作者要表达的主
题是什么?
赞美冯谖非凡的才能,为孟尝君经营“三窟” 。
(二)在赞美之前,作者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咱们一起来分析一下作者具
体是从哪些方面抑冯谖的?
冯谖一而再、再而三的弹铗而歌
“长铗归来乎!食无鱼。 ”
“长铗归来乎!出无车。 ”
“长铗归来乎!无以为家。 ”
以达到运用娴熟的地步。
十、板书设计
欲扬先抑
阿长与《山海经》 抑:事件、外貌、动作、语言
扬:善良、朴实、真诚

抑:声音、体态
扬:生命意义
冯谖客孟尝君
抑:语言
扬:非凡才能
总:抑:外貌、 语言、心理、动作、具体的事件
扬:精神、品质
反思 :本节课我设计了快速浏览、比较阅读、跳读等多种阅读形式,在具体的内 容指引下,锻炼了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了阅读方法,同时穿插说和写的内容, 让学生多角度理解欲扬先抑这个主题, 学会运用, 又培养了读写能力。 在今后的 教学中我会继续积极学习,尝试群文阅读教学,争取快速取得进步。
我转身想再望一下伯父, 可汽车已消失在大路尽头。 伯父, 我等着你再回故
乡。
思考:用欲扬先抑的手法猜猜前半篇是什么?要是让你写,你会从哪些方面抑
伯父?
学生自由设计、回答(吝啬……)
展示前半篇
(二)阿麻的故事
文章:……阿麻终于死了,死在小石桥落成的那一天。一阵爆竹声后,镇长
说话了。他没说多少话,后来他说: “这座小石桥是阿麻把摆渡的分分角角积攒
二十八个字的祝寿诗,写得一波三折,让人忽惊忽喜,妙不可言,同学们, 这种写法叫什么?(欲扬先抑)
同学们在平时的作文练习中运用过吗?那就请同学们认真上好这节课, 也许 等会儿你就会用了呢?接下来, 让我们先从几篇文章感受一下这种写作手法的妙 处。 二、赏析《阿长与 <山海经 >》欲扬先抑的写法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初一语文下册 9 鲁迅自传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初一语文下册 9 鲁迅自传

1918年
开始从事文学 因为一个朋友钱玄同
创作
的劝告
2019/9/14 您的位置:>>鲁迅自传>课文分析
11
刻苦著作 鞠躬尽瘁
2019/9/14 您的位置:>>鲁迅自传>课文分析
12
1、鲁迅的人生道路上有好几次重
大转折?其中最重要的是哪一次 ?
反映了他怎样的思想?
三次重大转折:第一次:从南京

水师学堂改进矿路学堂,想走实业救 国的道路;第二次:到日本留学决意
您20的19位/9/1置4 : >>鲁迅自传>关于文体
3
请同学听课文朗读,完成下面的任务:
1、识记文章中自己难以掌握的字词。 2、结合注释的阅读,了解文中牵涉的一些
历史事件。
3、根据课文所提供的材料,列表梳理鲁迅
在1881年到1930年的主要活动。
2您01的9/9位/1置4 : >>鲁迅自传>课文朗读
4
给下列词语注音:
筹办(chóu bàn ) 衰落( shuāi luò) 学籍( xué jí ) 学力( xué lì ) 乞食者(qĭ shí zhě ) 生计( shēng jì) 呐喊( nà hăn ) 彷徨( páng huáng)
2您01的9/9位/1置4 : >>鲁迅自传>基础知识
5
字 词 处 理
2019/9/14
1、字词全解
(1) [学力] 这里指在学习上达到的程度。
(2)[生计] 维持生活的办法。 (3) [变故] 意外发生的事情;灾难。 (4) [筹(chou)办] 筹划举办。
(5) [幕友]
明清时代地方署中无官职的助理 人员,负责弄事诉讼、钱粮账务、 公文书信等事务。俗称“师爷”。

部编版人教版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回忆鲁迅先生(节选)》课时练(含答案)

部编版人教版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回忆鲁迅先生(节选)》课时练(含答案)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3课回忆鲁迅先生(节选)》课时练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一、积累与运用1.下面词语或短语中划线字注音正确的一组是()A.赴一个筵会(yán)很规矩又顽皮(jǔ)B.有点窘(jiǒng)深恶痛绝(è)C.稍微阖一阖眼(hé)搭讪(shān)D.校《海上述林》的校样(xiào)在枕头上面睡着了(zháo)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明朗训斥规距抽屉B.喉咙厉害催逼抹杀C.混浊校样藤椅祥细D.精致镇静糟殃唠叨3.下列划线的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我钦佩《荒野求生》的男主角贝尔,因为面对艰苦的生存环境,他不以为然,总能乐观面对困难。

B.初版时,由于校读草率,留下了不少字句和标点的脱误,趁这次重印的机会,重新校看了一遍,在某些章节也适当地作了一些文字上的修改。

C.撷着兰花草,悠然面对人生,朝着理想与希望,以最美的姿态,最饱满的精神,去开创属于一片自己的天地。

D.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长沙磁浮快线的建设者们克服了重重困难,付出了巨大努力,终于按时完成了建设任务。

4.下面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许先生和我都不去看它,对他竭力避免加以赞美,若一赞美起来,怕他更做得起劲。

B.指望对于学费有点补足,冬天来了,北平又冷,那家离学校又远,每月除了车子钱之外,若伤风感冒还得自己拿出买阿司匹林的钱来,每月薪金十元要从西城跑到东城……C.鸡汤端到旁边用调羹舀了一、二下就算了事。

D.“好久不见,好久不见。

”一边说着一边向我点头。

5.下列句子中,没有病句的一项是()A.有关领导在会议上明确要求,各部门必须尽快提高传染病防控工作。

B.曹文轩获“国际安徒生奖”,实现了中国作家在该奖项上零的突破。

C.随着部分地区高大树木的减少,使某珍稀鸟类只能选择在高压电塔上筑巢。

D.在巡检排查过程中,我市电部门解决并发现了居民用电方面的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回忆鲁迅先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对课文的研读,感受鲁迅先生超群的智慧,广阔的胸襟和可亲可敬的个性品质;
2、学习本文通过捕捉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3、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中流露出对鲁迅先生的怀念之情。

说明:对于普通人来说,伟人似乎总是高高在上,令人不可触及。

但实际上,伟人也和普通人一样,拥有喜怒哀乐。

本文作者通过女性的细心体察,敏锐捕捉到了鲁迅先生许多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出鲁迅超群的智慧,广阔的胸襟和可亲可敬的个性品质。

无怪乎,有人说:在林林总总的鲁迅回忆录中,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是一枝独秀。

它不仅是鲁迅回忆录中的珍品,而且可谓是中国现代怀人散文的楷模,是敬献于鲁迅灵前一个永不凋谢的花圈。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学习本文通过捕捉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难点:理解伟人鲁迅丰富而细腻的感情世界。

说明:语文学习需要沉浸,要给学生思考活动的时空、让他们在对具体文字段落的品味感悟中,加深理解,表达各自见解,不断提升能力。

作者笔下的鲁迅先生对妻子敬重与依赖,对小辈的体恤关怀,乐观幽默,宽容别人,严格要求自己,支持革命进程等,所有这些是需要在阅读中需要细心体会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由同学们对鲁迅的传统印象引入。

提起鲁迅,总会想起很多词语:深邃、沉重、严厉、倔强、勇毅、果敢……浓黑的一字须,根根向上的头发,吸着烟斗、面目严肃冷峻,这是鲁迅通常留给我们的印象,他似乎“对一切人都怀有忧虑和敌意”,但那却不是他的全部,他活着的时候,周围有许多文学青年愿意“亲近”他,萧红就是其中的一个。

(二)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萧红,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

1930年为了反抗父母包办的婚姻离家出走。

1932年认识萧军并与之结为志同道合的伴侣。

1934年在鲁迅的帮助下和萧军一起来到上海。

抗战爆发后,上海沦陷,萧红到了香港,1942年病逝于香港九龙。

主要作品:《生死场》、《马伯乐》、《呼兰河传》、《小城三月》。

鲁迅说过,“想看好花,一定要有好土”;又曾表示,“只要能培一朵花,就不妨做做会朽的腐草”。

为了培育萧红这朵中国三、四十年代中国女性文学园圃的奇葩,鲁迅甘作春泥,甘为人梯,在她的作品中倾注了大量心血;鲁迅去世之后,萧红从悲痛中振奋起来,陆续出版和发表了《马伯乐》、《回忆鲁迅先生》、《萧红散文集》、《呼兰河传》等名篇佳作,这些作品又像春泥一样,继续滋养着中国文坛的茂林佳卉。

鲁迅和萧红之间的动人情谊已经成为文坛佳话,被千千万万的读者传诵……在林林总总的鲁迅回忆录中,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是一枝独秀。

它不仅是鲁迅回忆录中的珍品,而且可谓是中国现代怀人散文的楷范,是敬献于鲁迅灵前的一个永不凋谢的花圈。

由于作者萧红跟回忆对象鲁迅之间有着直接交往,对回忆对象充满着缅怀崇敬之情,素材又来自于亲历、亲闻、亲见,因此作品不仅富于史传性,而且也富于文学性。

(三)默读课文,初步感知
思考:文中的鲁迅留给你的总体印象是什么?
(四)深入研读讨论
1、作者作者选择了哪些生活场景来表现鲁迅的性格的?
萧红的这篇怀人散文内容涉及鲁迅的饮食起居,待人接物,读书写作,休闲娱乐,在内容上没有严格的逻辑顺序,材料与材料之间互不关联,形成某种断裂,有些片断即使倒置似乎也无碍于文章的连贯。

这就表明,这是一篇非常情绪化的文章。

作者动笔之前对于全篇的布局似乎漫不经心,全无预设。

动笔之后,作者心底的感情如喷涌的泉水,飞湍的激流,尽情倾泻挥洒,形诸笔墨而
成为艺术结晶。

凡属作者感到有诗意潜质和倾诉冲动的内容她就断断续续写出,用感情的红线将素材的珍珠逐渐织成一幅清晰的画面。

2、作者通过女性作者的细心体察,敏锐捕捉到了鲁迅先生许多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出鲁迅的个性,情趣,魅力,气质,试从文中找出这些细微处加以分析。

文章开头就是神来之笔:“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

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

”寥寥几句,一个乐观爽朗、平易近人的鲁迅形象便跃然纸上,跟一些人心目中“多疑善怒”、“冷酷无情”的鲁迅形成了鲜明对照。

这是萧红用自己心灵感受的非常个人化的鲁迅,是一个使常人敢于走近并能够伸手去触摸的可亲的鲁迅。

文中尚有多处提到了鲁迅的笑声:有一次萧红去鲁迅家包饺子吃,“饺子煮好,一上楼梯,就听到楼上明朗的鲁迅先生的笑声冲下楼梯来,原来有几个朋友在楼上也正谈得热闹。

”可见鲁迅绝不是一个不可亲近的人,朋友带给彼此的愉悦由此可见一斑;在校对《海上述林》的间隙,鲁迅见萧红进来,对着几乎天天见面的她,居然说出“好久不见,好久不见”这样随便,这样孩子化的语言,透着风趣,透着玩笑;萧红时时受着鲁迅爽朗的笑声的感染,也居然学会了以自己的好心情来回报鲁迅先生,那一次天晴了,太阳出来了,“许先生和鲁迅先生都笑着,一种对于冲破忧郁心境的崭然的会心的笑。

”这又是一种如何温馨和谐的其乐融融的景致啊。

萧红还形神兼备地描绘了鲁迅的一些习惯动作,比如走路很轻捷,“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这些动作表现出鲁迅一往无前、义无返顾的大无畏精神。

淡淡几笔,就画龙点睛般地勾画出一个独一无二、鲜灵生动的“活的鲁迅”。

鲁迅先生不大注意人的衣裳,他说:“谁穿什么衣裳我看不见得……”他自己就从来不注重穿着,但却从不缺乏审美观,那些美学的诊断足见他独到的眼光,那根桃红色的束发的绸条马上引来了鲁迅的严正反对“不要那样装饰她……”看来自然朴素、庄重严肃还是鲁迅追求的美的境界。

“你不穿我才说的,你穿的时候,我一说你该不穿了。

”如此一句简单的语言哪里可见鲁迅的尖锐与咄咄逼人,它体现了鲁迅怎样的人情练达啊。

鲁迅“欢喜吃硬的,油炸的,就是吃饭也欢喜吃硬饭”;就是生病的时候也不大吃牛奶、鸡汤; “鲁迅先生前面摆着一碗酒,酒碗是扁扁的,好像用做吃饭的饭碗”,他从不在意用什么精致的东西,简单随意的生活也隐隐透露着鲁迅刚毅倔强的个性。

他虽然胃不好,但对着萧红亲手做的点心,就算做的不好,鲁迅也还是在桌上举着筷子问许先生:“我再吃几个吗?”,言辞间自然地流露出对妻子尊重与依赖的爱意,还有更多对小辈的体恤。

描写特别生动具体的是鲁迅在寓所接待并宴请冯雪峰的场面。

萧红笔下的冯雪峰开朗健谈,学问渊博,广闻多见,“走过二万五千里”,被鲁迅戏称为贩卖精神武器的“商人”。

冯雪峰——为毛泽东和鲁迅牵线搭桥的人,在触摸巨人心灵的同时,他用自己的思想、学识、胆略,影响着鲁迅,鲁迅亦承认“还没有人解剖过我像我自己那么解剖”的。

这个部分鲁迅的诙谐风趣,自然随和,当可为我们所见,对于青年人的爱护,对革命的支持在此文中也进一步得到体现。

“青年人写信,写得太草率,鲁迅先生是深恶痛绝之的。

”“但他还是展读着每封由不同角落里的青年的信,眼睛不济时,便戴起眼镜来看,常常看到夜里很深的时光。

”他强烈地要求着别人,严格地约束着自己,却仍能宽容地对待别人,谁说鲁迅不可亲近?他对于青年人的爱,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鲁迅的可亲的体温,他是那个寒冷年代的一个无可替代的强大的热源。

(五)小结:
阅读鲁迅的著作,读者可以感知作为思想家和文学家的鲁迅;今天又通过萧红的回忆,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个生活化真实化的鲁迅,鲁迅是人而非神。

他有着普通人的心态,他可以对人的穿着品头论足,他可以和年轻人开童心未泯的玩笑,他有普通人一样饮食、起居,他同样可以享受亲情,享受天伦之乐。

正如他的诗歌所说的那样:“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六)课外延伸
布置作业:
查找有关资料,以《鲁迅真君子》为题写一篇千字左右的文章。

附推荐作品:唐弢《琐忆》林语堂《悼鲁迅》周作人《关于鲁迅》郑振铎《永在的温情》
孙伏园《忆鲁迅先生》许寿裳《鲁迅的游戏文章》施蛰存《关于鲁迅的一些回忆》
藤野严九郎《谨记周树人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