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黄陵中学2017届高三(重点班)下学期高考前模拟(一)文综-历史试题(原卷版)
陕西省黄陵中学高新部2017届高三下学高考前模拟(一)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

高新部2017届高三考前模拟考试(一)文科综合试题-历史部分1. 东周时期的周惠王想废掉太子郑。
齐桓公为保住郑的太子地位。
便以诸侯欲拜见太子为由,联络了八国诸侯支持太子郑,并成功地保住了郑的太子地位。
这反映了战国时A. 宗法观念彻底崩溃B. 嫡长子继承制遭破坏C. 分封制在不断衰落D. 齐国是最强大的国家【答案】C【解析】由题干描述周惠王想废掉太子郑,但是九个诸侯国支持太子郑从而保住了太子的地位,从而可以看出周王的地位受到诸侯的威胁,不断衰落,故本题答案选C项;A项错误,材料中体现的是分封制;B项中的嫡长子继承制在材料中没有体现;D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齐国的地位。
【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梳理清楚题干中所述事件的关系,结合所学可以判断出此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分封制的瓦解。
2. 学者林甘泉发现古籍中没有秦朝授予某人“太尉”之职记载,他认为:“应当相信,秦代官制是有‘太尉’一职的,并因此而达到削弱丞相军权目的……但实际上太尉一职并未委派给任何人。
”这说明A. 秦设“太尉”官职只是后人的猜测B. 秦朝为提高行政效率废除“太尉”C. “太尉”设与不设服务于皇权需要D. 秦统一六国后已无设“太尉”必要【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
材料“秦代官制是有‘太尉’一职的”“但实际上太尉一职并未委派给任何人”可以看出,“太尉”设与不授服务于皇权需要,故C项正确,AB项错误;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
所以答案选C。
3. 有学者认为,儒家对现实经验层面的君臣父子、夫妇长幼理所当然的伦理道德规范,是适应社会需要的,有不可变易的价值。
这说明,儒学长盛不衰是由于A. 以血缘关系规范君臣关系B. 以血缘关系规范社会秩序C. 宣扬要绝对服从君主要求D. 其观念植根于社会生活中【答案】D【解析】儒家倡导的伦理道德关系具有“理所当然”的特征,是由于儒学从血缘关系这一植根于民众生活之中的起点出发,推及君臣关系,涵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故D项正确。
陕西省黄陵中学2017届高三(重点班)下学期期中质量检测文综-历史试题含答案

高三第二学期中期重点班文科综合试题—历史部分24. “今夫封建者,继世而理;继世而理者,上果贤乎,下果不肖乎?则生人之理乱未可知也。
将欲利其社稷以一其人之视听,则又有世大夫世食禄邑,以尽其封略,圣贤生于其时,亦无以立于天下,封建者为之也。
岂圣人之制使至于是乎?"据以上材料判断,作者认同的是()A.分封制B.郡县制 C.郡国并行制 D.宗法制25.唐代张彦远在其美术通史著作《历代名画记》中,将品评绘画的标准分为五等,即“自然”、“神”、“妙”、“精"、“谨细”,认为“自然者,为上品之上”、“失于自然而后神,失于神而后妙,失于妙而后精,精之为病也,而成谨细”。
这反映出张彦远的绘画理论()A.强调以山水画为精髓 B.与文人画的思想一致C.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 D.重视绘画的教化功能26。
宋太祖时编订的《宋刑统·户婚律》规定,祖父母、父母在世,子孙不许“别籍异财”,否则徒三年,开宝二年,甚至对川峡地区的“别籍异财”诏以死罪的重刑.经太宗、真宗、仁宗至光宗时期的修订,不仅量刑大为减轻,还逐渐确立了子孙的财产权。
对这一变化分析正确的是()A.与宋代商品经济发展密切相关B.反映出理学统治地位的巩固C.反映出统治者法制意识的增强D.导致宋代地方秩序严重失衡27。
明朝地方机构的设置几经变化。
最初因袭元旧制,设立行中书省或中书分省,后形成以三司分治省政的基本体制;宣德年间,设置巡抚主持地方政务(巡抚总领一省军民大政、三司悉听节制);正德年间,为应对农民起义、倭寇入侵等问题,又加派兵部尚书督察院御史身份的“总督”管理数省.由此可见,明朝()A.意在健全各级基层机构巩固统治B.地方过度分权导致机构运转不灵C.临时性措施复杂多变,漏洞百出D.地方管理政策具有中央集权色彩28.晚清琉璃厂书贾记载,自朝廷锐意变法,“谭新学者,都喜流览欧西译本”,常有文人士大夫拿着梁启超的《西学书目表》到琉璃厂书铺中按表以求,善本旧书却乏人问津。
陕西省黄陵县2017届高三历史下学期考前模拟试题二高新部

高新部2017届高三考前模拟考试(二)文科综合-历史部分24、右图是西周青铜器《史墙盘》的铭文拓片,铭文前半部分追颂了历代周王的文治武功,后半部分颂扬了作器者祖先的功德。
这表明西周时A.成熟的文字体系开始形成B.青铜器的功用有重大改变C.尊祖敬宗的意识已经形成D.“家国同构”的色彩较浓厚25、海昏侯墓的发掘是2015年中国史学考古上的重大事件。
海昏侯墓墓主刘贺,曾当过27天西汉皇帝,后被辅政大臣、博陆侯霍光率领群臣以“荒淫迷惑,失帝王礼义,乱汉制度”为理由奏请太后废黜。
这一历史事件说明A.西汉的君主专制制度曾遭到破坏 B.官僚集团对皇权存在一定程度制约C.霍光“废帝”的举措符合董仲舒的“天人感应” D.西汉诸侯势力严重影响中央集权26、“画者,画也。
度物象而取其真。
物之华,取其华,物之实,取其实,不可执华为实。
若不知术,苟似可也,图真不可及。
曰:何以为似?何以为真?叟曰:似者,得其形遗其气;真者,气质俱盛。
”这说明中国画A.忽视形象的真实描写 B.注重素材的外在形似C.强调造型的抽象多样 D.追求事物的形神兼备27、从1931年开始,南京民政府在红军较为活跃的湖北、江西、福建等省份推行农村合作运动,在不触动地主根本利益的前提下,推广“温和的土地革命”,即“合作制”,使当地的农村合作社得到空前发展。
这反映了当时国民政府A.积极贯彻执行新三民主义B.旨在实现耕者有其田C.抵制中共领导的土地革命D.工作重心转向了农村28、1940年8月26日,中国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卫立煌致电朱德:“顽寇陆续增兵,企图扫荡华北,截断我西北国际交通,兄等抽调劲旅,事以迎头袭击,粉碎其阴谋毒计,至深佩慰。
”该电文证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战A.策应了远征军赴缅作战的行动 B.支持了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敌C. 配合了国民党徐州会战的进行D. 打通了海外援华的物资通道29、新中国成立后,黄炎培欣然接受政务院副总理兼轻工部部长,他儿子问他为什么年过七旬却做起官来,他回答说:人民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是自家的政府。
陕西省黄陵中学2017届高三历史下学期考前模拟试题(二)(重点班,含解析)

届高三重点班考前模拟考试(二)文科综合历史部分. 学术界公认中国山水画所蕴含的独特境界在宋代的山水画中体现的最为纯粹、充分,这种“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境界正是中国山水画区别于西方风景画的根本所在。
这表明中国传统绘画的一个突出特点是.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 意在笔先,以形写神. 笔意奔放,体势连绵 . 真景实现,返璞归真【答案】【解析】由材料“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可知,“造化”即大自然,“心源”即作者内心的感悟。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就是说艺术创作来源于对大自然的师法,但是自然的美并不能够自动地成为艺术的美,对于这一转化过程,艺术家内心的情思和构设是不可或缺的,也就是意在笔先,以形写神,故项正确,项错误;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出。
. 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合议军国大事于政事堂,但又择他官参加议政,名号为“参议朝政”、“参议得失”等。
以后又出现“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头衔,同为宰相之列。
这样,宰相群体已不限于三省长官。
这表明. 唐朝三省议事已名存实亡 . 新设官职逐渐融入三省六部. 宰相权力进一步被削弱 . 唐朝时官僚制度还不成熟【答案】【解析】试题分析:材料反映了三省长官权力受到了限制,这说明了宰相权力进一步被削弱,项正确。
此时,三省议事仍存在,到宋朝才名存实亡,排除项;新设官职与其并存,并非融入,项错误;唐朝时官僚制度已经成熟,项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三省六部制. 钱穆在《国史大纲》中评价中国古代某土地制度时说:“此田制用意并不在求田亩之绝对均给,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平。
”下列各项对“此田制”的理解正确的是. 隋唐时期为保证政府财政收入而开始实行. 它规定全部土地归国家所有,由政府平均分配. 它有利于对无主荒地的开垦和农业的恢复与发展. 它有利于消除土地兼并现象【答案】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土地制度【名师点睛】均田制是我国从北魏到唐代中期实行的计口授田的制度。
陕西省高考文综模拟考试历史试题(附有答案解析)

陕西省高考文综模拟考试历史试题(附有答案解析)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一、单选题1.翻检西周史,周王朝的最高首领称“王”,周王发表诰命时用“王曰”,或“王若曰”。
周王又称“天子”,被视为天之元子,受天之命以君临人间。
这反映出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是()A.神权与王权的结合B.嫡庶子孙为天下大宗C.“天下为公”D.“郡”“国”并行2.西汉画像砖《养老图》(如图)反映了统治者救助下层民众的现象,其救助原因包括天现异象、针对特殊群体救济等。
这反映了()A.无为而治的政策B.民本思想的影响C.保障制度的成熟D.等级秩序的弱化3.唐代文人投笔从戎的现象屡见不鲜,如李白勉励外甥从军:“丈夫赌命报天子,当斩胡头衣锦还。
”一时“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之类诗句唱响南北。
这则材料作为例证,可用来说明唐代()A.地方藩镇彼此之间攻伐不已B.文人积极进取的时代精神C.门第取人选官制度弊端丛生D.崇文抑武的国策不合时宜4.清朝建立后,统治者采取了变更土地产权(即实行更名田)、招徕流民、奖励垦荒、兴修水利、轻捐薄赋等措施直至“永不加赋”(1712年)、“摊丁入亩”。
这些做法()A.加速了农产品商品化B.保护和发展了小农经济C.抑制了土地兼并现象D.加速了经济重心的转移5.1877年,郭嵩焘自伦敦寄给朋友的信中论及:“往常论近日考求洋务三人。
合肥伯相(李鸿章)能见其大,沈尚书(沈葆桢)能得其实,丁中丞(丁日昌)能致其精。
吾于诸君无能为役。
精神才力,穷极推求,亦万不能逮。
独所及见透顶第一义,则亦有诸公所未及者。
”由此可知,郭的思想()A.是对中体西用思想的否定B.反映了维新派的思想主张C.深受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D.是对传统洋务思想的发展6.据记载,英国领事在福州枯坐了3年后,于1847年报告本国说:“并无英船或其他外国船只来此贸易,也没有真心诚意地来考察过商务情形。
陕西省黄陵县2017届高考语文下学期考前模拟试题(一)(重点班)

2017届高三重点班高考考前模拟考试(一)语文试题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性格即命运”,这是舶来品。
人的性格如何,确实影响着一个人的命运。
但命运并不全然与性格相关。
环境、条件、际遇有时比性格更能影响和决定人的命运。
但一个人的性格对于人际环境、事业成败确实拥有不可小觑的强大影响力。
性格在本质上是一种人生的特色,是个体生命区别于其他生命的一种标志。
所以真正的人生是一种性格人生。
世界上没有元性格的人,也没有性格相同的人,只有性格相近的人。
就像树上的叶子,看似相同,其实不同。
而性格的构成是人的气质、习惯行为方式、语言态度方式、脾气秉性等特点的综合外在表现,它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说“江山易改,秉性难移”可能太绝对了,但只有在一个人身上相对稳定的那些东西才被称为性格。
这“性”字有本性、习性的含义;而这“格”字既有品格也有定格的含义。
因而,性格既反映人的本质的一个方面,又不与人的品质完全一致。
比如有的人性格上看似温柔,但骨子里却很阴毒苛刻;有的人性格上看似暴戾,但心地却非常善良。
性格是一种外在的表面的东西,性格的好坏本身,只是性格而已,并不能以此来判定一个人的品质优劣。
因为性格具有相对稳定性、外在性的特征,所以对人的影响有时比品质的真实更大。
人们在评价一个人时首先不是品质问题,而是看着你的感觉舒不舒服。
更有许多交际是一次性的、短时期的,而人的品质的表露需要时间.所以,语言方式、态度、处事方式、个人习惯、喜恶等感情的表露,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人对你的第一印象。
即使在长期的人际生活中,性格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性格的人际影响力大体上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认识:性格的魅力。
人的性格的人际魅力不在于相同,而在于不同。
最有魅力的性格绝不是那种伪装、粉饰、压抑后的“标准”性格。
一种真实的不掩饰的只属于你的,而不似他人的性格往往更能获得人际的引力。
但这种人虽适合做朋友、当英雄,却很难成为领袖。
陕西省黄陵中学2017届高三普通班下学期高考前模拟一语文试题 含答案 精品

2017届高三普通班模拟考试(一)语文试题第Ⅰ卷阅读题(7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曲牌的“京剧化”创新在我国传统音乐宝库中,有不计其数的曲牌音乐。
这些曲牌是在中国特有的历史传统和音乐文化背景下产生的,是历代音乐生活的产物,是地域性的音乐符号,是大众共有的音乐资源库。
对京剧器乐曲牌伴奏艺术的探讨,自京剧诞生以来、特别是发展至成熟阶段,一直是备受关注的课题。
京剧器乐曲牌作为无词的纯音乐伴奏,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京剧的前奏、幕间过场音乐、情景音乐、尾奏等,均是通过这些器乐曲牌的演奏来实现的。
它与唱腔音乐、锣鼓打击乐紧密配合,相得益彰,使京剧音乐的艺术表现力丰富多彩,又各具特色。
京剧器乐曲牌各种形式的产生,与京剧的形成有着密切的关系。
京剧在形成过程中,善于博采众长,广纳各种艺术精华。
形成之初,京剧的唱腔主要是吸取徽剧的二黄、四平调、拨子腔、吹腔,以及汉剧的西皮,进而合流成为皮簧腔,并从梆子腔引进南梆子等。
京剧的器乐曲牌则受徽、汉剧的影响很少,而是广泛从昆曲、民间鼓乐和丝竹乐以及宋元南北曲中汲取营养,最终形成自己的形态。
“京剧化”的变革创新,便是京剧器乐曲牌适应需要最重要的手法。
无论是胡琴套子,还是唢呐、笛子吹奏,都根据京剧风格加以变异。
京胡主要是通过二黄、反二黄、西皮、反西皮的定弦及特有的弓法、指法来体现“京味”;笛子、唢呐则是用筒音变化及特有的气口、变气等吹奏方法来表达浓郁的京剧韵味。
这些“京剧化”的革新,实际上就是改编再创作,属于音乐创作的范畴。
因其是在已有原生态曲调基础上的口头音乐创作方法,所以演奏者也是改编者。
琴师的演奏和乐师的吹奏,时有即兴发挥,常常是在演奏实践过程中,不断修改,很少有一个定本,处于反复加工的过程中。
由此,每首曲牌在多次的演奏中多有大同小异的变化,特别是根据戏剧情节表现的需要,在无定次的反复变奏中,变化无穷,但又“万变不离其宗”。
陕西省黄陵中学高新部2017届高三下学期期中质量检测文综-历史试题含答案

高新部期中文科综测试—历史部分24.儒家文化不着意构筑彼岸世界和灵魂永生,而是教导人们在此岸世界“学做圣贤”、“立德、立功、立言”,以达到人生“三不朽”境界。
这种风尚的弘扬A.造就了积极人世的文化倾向B.体现了三教合一的价值观C.成为历代皇权专制的护身符D.最终导致儒学信仰宗教化25.下表反映了中国古代官员俸禄发放形式的变化,对此解读正确的是时期西周春秋战国东汉唐中期至清末形式田邑实物实物与货币各半货币A.由田邑到实物的转变体现了商品经济的发展B.由实物到货币的变化体现了政治制度的变革C.俸禄制度的变革与赋税制度的变革密切相关D.俸禄制度的变革体现了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26.明清之际,江南出现了“妇女半边天”的说法,显示江南妇女的家庭地位日益重要。
这一现象的发生最有可能是由于A.市民文化提高妇女识字比率B.商品经济颠覆男尊女卑观念C.棉纺织业促使女性收入提高D.人口外迁导致性别比例失衡27.乾隆、嘉庆时期的学者奉顾炎武为考据学的开山大师,道光、咸丰时期的学者则推崇他的经世致用之学。
这一学风变化折射出A.儒家思想正统地位削弱B.政府文化专制政策松动C.科举考试内容发生变化D.清朝后期社会危机加剧28.有学者认为,《天朝田亩制度》在晚清思想史中具有独特性,显示了传统思想里从未有过的一种组合,即“财产共有与权力全面控制的组合”。
在这种思想的“组合”过程中,没有对其产生影响的是A.“中体西用”思想B.基督教平等思想C.“大同社会”思想D.“均贫富"的思想30。
1936年,国民政府国家资源委员会拟定《中国工业发展三年计划》,并向德国借款三千万元法币,主要用于兴建冶金、电力、化工等厂矿.此举A.开启了国民政府的币制改革B.借鉴了苏联经济发展的模式C.奠定了抗战胜利的物质基础D.扭转了中国工业失衡的局面31.读图8,1957年中国农业经济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土地改革的完成B.农业合作化的推动C.产业结构的优化D.市场需求量的扩大3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陵中学2017届高三重点班高考考前模拟考试(一)
文科综合-历史部分
1. 据《史记》记载,秦“立石刻,颂秦德,明得意”,称颂秦始皇仁、义、圣、德,“端平法度,万物之纪”、“以明人事,合同父子”,使“尊卑贵贱,不逾次行”。
这反映出秦朝
A. 重视人伦秩序和社会教化
B. 注重维护官僚政治体制
C. 借法家思想建立君主专制
D. 以仁义道德来遏制人欲
2. 下图是近年出土的西汉海昏侯(汉武帝之孙刘贺,史称汉废帝)墓葬中的两枚印章。
除此之外,还出土了数量惊人的金器、青铜器、铁器、玉器、漆木器、纺织品、陶瓷器等珍贵文物,以及大量竹简、木牍。
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 从图上文物字体可见篆体依然是当时的主流通行字体
B. 从墓葬的规格可见当时王国问题对中央集权威胁巨大
C. 该墓葬出土的精美器皿大多出自官营手工业工匠之手
D. 该墓葬的竹简木牍有可能记载着儒家和佛教思想精髓
3. 下表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A. 南北经济水平差距缩小
B. 政治中心实现了南移
C. 西汉时的疆域比西晋小
D. 经济中心实现了南移
4. (明)景泰三年,皇帝想通过廷议(法定的议事程序)更换太子,由于惧怕朝臣反对,于是赐予陈循等人重金,收买人心,最终达到目的。
这反映出
A. 廷议制度提高了朝廷议决效率
B. 明代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C. 廷议制度确保了朝廷公正法治
D. 明代中央决策趋于制度化
5. 开平煤矿在甲午战争前每天产煤不过七八百吨,1894年日产量已超过一千吨,而1898年年产量增至七十三万吨,大大超过了战前水平,其他洋务企业类似此情况者尚多。
由此可见
A. 甲午战争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B. 中国已经赶上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浪潮
C. 洋务企业在甲午战争后仍然持续发展
D. 清政府被迫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6. 清末预备立宪时,“尤为可笑者,法部与大理院两署,常争论权限,又皆无精当之主张,而两署皆分途秘求梁先生代为确定主张及解释权限,甚至双方辩释之奏议公函,均出于先生一人之手”。
材料反映的主要问题是
A. 顽固派反对变革
B. 司法机关相互制衡
C. 民主思想指导实践
D. 对立宪政治认识不清
7. 全面抗战时期,日本把夺取武汉作为其解决中国事件的战略决策,倾其全力以摧毁中国军队主力并夺取武汉。
然而当时的国际舆论在会战结束后认为:武汉的失陷于中国无重大影响。
这反映出
A. 武汉会战粉碎了日本的速战速决计划
B. 日本进攻武汉是侵华军事行动上的重大失误
C. 中国抗战获得了国际舆论的广泛支持
D. 中国通过武汉会战实现了原定战略计划
8. 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指出:“没有农业社会化,就没有全部的巩固的社会主义。
农业社会化的步骤,必须和以国有企业为主体的强大的工业的发展相适应。
”这表明建国初期的农业合作化运动
A. 是国家经济建设优先发展的重心
B. 符合当时国家经济战略的要求
C. 超越了当时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
D. 推动了新中国经济的均衡发展
9. 雅典城邦官员在任职期间需经历五百人议事会十次信任投票,如未通过,需提交陪审法庭,若判其无罪,可官复原职;若判其有罪,则会被判处相应的刑罚,并在离任时向陪审法庭报告帐目,接受审计监督。
这体现了
A. 陪审法庭职能的多样化
B. 雅典立法和司法机构相互牵制
C. 陪审法庭取代公民大会
D. 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雏形产生
10. 美国宪法规定:总统接到国会提交的法案后十日之内,如遇国会休会而无法将该法案退还时,该法案不得成为法律。
据统计,历届美国总统使用这种特殊的否决方式700次以上。
由此可见,美国
A. 存在行政干预立法
B. 成功实践权力制衡
C. 总统权力大于国会
D. 法律体系日益完备
11. “这一体制的关键问题是教条主义的理解、照搬马克思主义,没有认识到苏联社会主义的特殊性,忽视苏联社会发展阶段的落后状态,盲目追求纯粹的社会主义,在经济上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政治上忽视民主”。
材料中这一体制
A. 是取得国内战争胜利的保障
B. 直接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C. 是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正确途径
D. 开创了全新的工业化模式
12. 启蒙主义宣示的“价值”和浪漫主义者所追求的“理想”并未实现,人们必须以新的冷静的眼光重新看待现实并思考自己的命运,逐渐形成了一种社会思潮。
下列文学作品反映这一思潮的是
A. 《巴黎圣母院》
B. 《寂静的春天》
C. 《人间喜剧》
D. 《西风颂》
13.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所谓“西学中源”,亦称“中源西流”。
即西方文化源出中国,近代西方文明,中国“古已有之”。
这是中国人早期认知西方文化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特殊文化现象,是“西学东渐”过程的产物。
明清
之际,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看到了中国传统文明的停滞与落后,希望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乃至制度,但是,传统文明的强大惯性却使他们的心理处在一种矛盾当中……加之时人昧于世界,只能将新生事物与自己熟知的知识相比较,从中寻求认识的依据,所以,“西学中源”说的出现也就顺理成章了。
——摘自中华书局《清史资料》材料二“中体西用”是在保持文化优越感的前提下保守派和务实派都认可的“自强”方式,是对“西学中源”的继承与超越……“中体西用”解决了保守派只看到“百年变局”而把注意力集中到收拾人心、重修政治却轻视外部威胁的问题上。
……“中体西用”解决了务实派只看到“千年变局”而没有意识到在缺乏对传统文化自信心基础上学习西方也可能引起对传统文化冲击,以及由此引起大一统内部涣散的问题。
——摘自陆勇《从“西学中源”到“中体西用”传统“中国”观念的调适》(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学中源”和“中体西用”学说产生的不同历史背景,并指出“中体西用”对“西学中源”有何超越。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学中源”和“中体西用”对中国产生的共同影响,并谈谈你对“中学”和“西学”的认识。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英重大改革
......
比较中英两国改革的内容或结果,指出其中一处不同,分析出现不同的原因。
(所指出的不同之处明确清楚;原因可从一个或多个角度进行分析,观点明确,合理充分。
)
15.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女真建国之初,实行以勃极烈共治国政为主要内容的女真官制,勃极烈成员由完颜氏家族中大贵族组成,位高权重,按不成文的习惯法治理国家。
金熙宗废除了女真勃极烈制度,仿照唐宋官制,实行“三省六部”制,以尚书省总领全国行政事务,又设御史台掌管诉讼刑狱,设都元帅府掌管军事,设国史院监修国史,设宣徽院掌管殿廷礼仪等。
制定《皇统新制》,使金朝由“人治”为主开始向“法治”过渡。
设立行台尚书省,是地方上最高行政机构,由中央的主要官员兼领行台尚书省事,在中央尚书省的统一领导下管理该地区具体事务。
——摘编自赵永春《论金熙宗的改革》(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金熙宗行政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金熙宗行政改革的影响。
16.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马占山1885年生于奉天怀德(今属吉林省),1903年因被诬告而离家出走,加入绿林队伍。
1905年被清政府招抚后开始行伍生涯,逐渐成为奉系军阀的高级将领。
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军相继侵占辽宁、吉林,进而进犯黑龙江。
时任黑龙江省代主席的马占山,率部在江桥打响了中华民族抗日第一枪,震动中外。
1932年日军攻占哈尔滨后,马占山曾投降日本,一个月后又在黑河通电继续抗日,揭露伪满内幕,成立东北救国抗日联合军,组织各县义勇军,开展了一系列收复失地的军事行动,终因孤军无援,被迫退入苏联境内。
1936年参与西安事变,向张学良建议“国难关头,勿杀害蒋介石”,后任东北挺进军总司令。
1946年任东北保安副司令长官,认为大势已去,蒋介石必败,于是以治病为名在北平避战。
1949年1月与傅作义、邓宝珊等人一起接受中国共产党和平解放北平的条件,宣布起义。
1950年11月病逝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