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文章要不要从中学课本里删除
鲁迅的文章该删吗

鲁迅的文章该删吗?上中学时,曾听见过这样一句话:“学习语文,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
”从这句顺口溜可以看出,鲁迅的文章难以理解。
所以有人呼吁,把鲁迅的文章从中学的课本里删除。
对于从中学课本里删除鲁迅的文章这一观点,有不少人表示赞同。
首先,他们认为从语言的角度来说,由于时代的原因,,鲁迅文章的语言多是半文言半白话,这与现代汉语是不同的。
而且从现代汉语语法的角度看,其作品还存在错别字、病句等语法错误。
这对推广普通话和规范使用现代汉语是没有促进作用的。
其次,从其作品的内容上来说,鲁迅的作品有些过时和落伍,与当代人的思想观念有些不符。
有人认为,如今是知识经济时代,老谈当时中国国人的愚昧无知等国民性问题不如让大家多学些科学文化知识。
加之鲁迅先生的文章又比较深奥,对于中学生来说,理解起来会有些难度。
如果老是让大家读些难以理解的文章,不仅意义不大,而且会让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下降。
最后,由于鲁迅先生选入中学课本的文章较多,加之难以理解,所以学生学习花费的时间会比较多。
如果把鲁迅先生的文章换成其他优秀作家的优秀作品,会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领略更多优秀作家的风采。
对于鲁迅先生的文章该不该删,我认为应该辩证的来看待。
虽然鲁迅先生的文章语言多是半文言半白话的,不符合当今我们说话的习惯,并且还有些语法错误。
这是鲁迅先生生活时代的语言习惯所决定的。
由于当时的中国处于半殖民半封建社会,一方面没有完全抛弃之乎者也等文言用语,另一方面是当时在倡导使用白话文,所以造就了鲁迅文章的半文言半白话的特点。
这应该是其文章的独特之处,是很有特点的。
关于这样是否会影响普通话的推广和现代汉语的规范使用,我认为这是不用担心的。
我们既没有生活在那样的语言环境中,所接收的语法知识也是规范的,也不倡导那样的用语。
所以学生基本是不会受影响的。
鲁迅先生文章的内容是没有落后和过时的。
他所思考的国民性问题是一直都有意义的,任何时候,当国家遭遇危难,这个国家的国民都应该主动的站出来,唤醒更多的人去抵抗外敌,而不是愚昧,懦弱,麻木不仁。
李金春浅谈对中学课本删除鲁迅作品的几点看法

浅谈对中学课本删除鲁迅作品的几点看法(定稿) 九江职业大学李金春指导老师邓耀东老师内容摘要:毛泽东:“鲁迅是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代表了无产阶级文学前进的方向。
”然而近几年,中小学课本里屡次删减鲁迅的文章,这是何意?很多学者都谈了自己的看法,今天我就带大家从时代要求、社会反映、鲁迅自身问题争论几个方面来谈谈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鲁迅作品时代要求社会反映争论鲁迅文章多是批判当时社会的,而现在的社会已经今非昔比,作为小学生虽然不应该忘记中国以前的屈辱史,但让他们看到的更应该是对未来美好的向往,虽然鲁迅先生在那个时代是当仁不让的伟人一枚,但是对于现在的社会发展状态来说是相反的,现在主张和谐社会,小孩子心智没那么坚定,容易被文字所影响。
一、删除鲁迅作品有利于避免误读,符合时代要求。
鲁迅先生的作品,他的作品具有一定的反叛性,很容易就会让未经世事的儿童或少年陷入迷途,至于产生扭曲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认为现存世界的荒谬性,很容易就会临摹鲁迅先生的文风,那样就会得到适得其反的结果,与现行的和谐社会的方向背道而驰。
因此有必要在孩子未成年之前杜绝孩子品读鲁迅先生的文章。
再就是鲁迅先生的文章是经历了世事的洗剂具有难以想象的深度。
比如《<呐喊>自序》这篇文章思想太深刻,就连我们大学生都很难弄清楚,更何况是中学生。
一个未成年的孩子无论其文学的修为多么的令人叹为观止,一旦长期品读鲁迅先生的文章,他绝对不会读出自己喜欢的东西,孩子的世界里应该是美好,是遐想的,孩子之所以可爱正是因为孩子那份不谙世事的天真,如果让一个孩子过早的明白鲁迅以及鲁迅先生的文章,那么这个孩子可能是早熟,对于现实的服从或者不满绝对不是孩子的美好,也不属于更不应该属于可爱的孩子。
所以说删除鲁迅先生的作品有利于避免误读,符合时代要求。
二、删除鲁迅作品是现实社会的反映。
鲁迅可以说是现当代文学史上受到政治惠顾最大的一个作家。
从左翼作家联盟的成立,到毛泽东说他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再到文革时他的特殊地位,鲁迅都是一直被政治赋予神化色彩的人,被当作无产阶级文学的一座丰碑。
鲁迅作品该不该被删除作文

鲁迅作品该不该被删除作文鲁迅可以说是上个世纪最伟大文学家,他所创作的文章不仅在那个时代有很大的影响,对现在依然有很大的影响。
从小学开始,我们就接触鲁迅的文章,从《少年闰土》到《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以及《故乡》,《社戏》,《藤野先生》。
可以说,鲁迅先生的文章贯通了我们整个读书的年代。
所以鲁迅作品该不该被删除作文。
但是近年来,因为鲁迅先生的文章比较晦涩难懂的缘故,他的文章被渐渐地从教材中删除。
诚然,在小时候的我看来,鲁迅先生的文章确实晦涩难懂,甚至有些枯燥乏味。
他写出的文字被老师不断地理解,最后总结成一段无法理解的文字。
近年来,因为学生减负运动的流行,越来越多鲁迅先生的文章被移除教材,原因不过是鲁迅先生的文章太过深奥,对于中学生来说,超过了他们所能理解的范围,其次是鲁迅先生创作的文章有一定的局限性,在现在这个和平的年代,这样的文章完全没有必要。
因为这些原因就将鲁迅先生的文章移出教材,其实笔者是完全不能认同的。
很多人觉得,鲁迅先生的文章晦涩难懂,学习一篇文章需要花很多的时间去了解作者写作的背景等等资料。
这样可以让学生在历史课外的时间更多的更深层次的了解曾经那段屈辱的历史,从他的文章中剖析一个时代失败的原因。
其次,对于因为现在是一个和平的年代,所以要淘汰鲁迅先生文章的这种看法,笔者依然不能认同。
我们应该明白的是,一个和平的年代,更容易培养出一群好逸恶劳的接班人。
因为和平不会让人产生危机感,只会慢慢退化感知危险的能力,就像温水煮青蛙一样。
中小学的语文教育,不仅仅是对学生传授一些基础知识以及写作技巧。
如果仅仅是这样,那么为什么还要学习一些古诗文呢?古人比较含蓄,文章更是委婉,读起来往往是摸不着头脑。
所以说,中小学的语文教育其实更是一种经典的传承。
它让我们走进历史,从文人的笔下去观察一个时代的生活,发展变迁,从而去充盈我们的思想,让我们从一个幼稚的孩童转变成一个可以经得起风浪的大人。
教材的去鲁迅化其实是在给现在的青年思想上盖一层温棚,让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不经历一些风雨。
顾明远:中学语文课本中不能没有鲁迅

龙源期刊网
顾明远:中学语文课本中不能没有鲁迅
作者:
来源:《中小学德育》2017年第10期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院长顾明远认为,鲁迅先生的作品代表了一个时代的文化,中学语文教材中不能没有鲁迅。
顾明远指出,鲁迅作品是我国现代的文化经典,是对学生进行民族精神、爱国主义教育、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针对中小学生读不懂鲁迅作品的观点,顾明远认为鲁迅有不少作品非常适合小学生阅读。
许多作品文质兼美,具有典范性,富有文化内涵、生活气息和时代气息。
鲁迅的作品要结合时代背景来理解,他是带领学生认知时代的“照明灯”。
即便鲁迅身处的时代离我们越来越远,但他的作品却不应当消失在中学语文课本中,因为他和李白、杜甫一样,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他们的作品是经典。
就像学习外国文化总离不开莎士比亚、伏尔泰、歌德、托尔斯泰等人的作品,鲁迅也代表了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文化。
(来源:《中国教育报》2017年9月20日)。
鲁迅作品要不要退出中学课本?

鲁迅作品要不要退出中学课本?归来吧,鲁迅!我们不理解鲁迅精神的现实性和当代性;我们发现不了鲁迅的当代价值;我们对当代社会精神病灶的漠然无知,我们做不了当代学生的指路明灯,所以我们只有人云亦云地否定鲁迅,见风使舵地删除鲁迅,浅薄无知地逃避鲁迅。
——题记据媒体报道,今年开学伊始,不少老师和学生发现,新版的高中语文课本删除了鲁迅的《阿Q正传》,《药》,《纪念刘和珍君》等文章,引起了很多争议。
有人认为这是与时共进,因为鲁迅的文章已经过时;有人则为鲁迅鸣冤叫屈,认为这是在否定鲁迅。
如果纯粹从好读不好读,好教不好教的角度考虑,我个人认为,删除鲁迅的文章的确可以降低很多难度,留出更多的位置去“引进”更多的当代作家们的好文章,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从这一点上考虑,去鲁派的作为不仅是正当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还显得很高尚,因为满足了绝大多数人的需求啊!问题的关键是,鲁迅的作品曾经为什么选入到高中课本,或者说我们那么看重鲁迅的原因究竟是什么?这种看重的因素现在是否已经消失?如果已经消失,那么我们还继续在这里维护鲁迅提倡鲁迅,的确显得有点抱残守缺,不合时宜。
我们曾经看重鲁迅是因为他的文章优美吗?不是。
我们曾经看重鲁迅是因为他的文章可读吗?不是。
我们曾经看重鲁迅是因为他的文章创新吗?不是。
我们曾经看重鲁迅是因为他的文章实用吗?不是。
那么,我们曾经看重的究竟是什么?有人说,是因为他是现代文学的开山派,《狂人日记》是中国第一部白话小说。
有人说他的文章犀利快捷,读到痛快。
有人说他敢于较真,文章有一股血性。
我认为这些说法都对,但是都没有说出最关键的一点。
如果按这些理解,鲁迅的文章早可以从教材中删除,根本就不用等到现在。
鲁迅文章真正值得我们看重的,应该是那种无处不再,深厚沉雄的忧患意识,是那种直面现实百折不屈的精神气概,是那种敢于批判直身赴死的义勇果敢。
他的文章既是中华民族精神病灶的手术刀,又是中华民族精神营养的钙片。
鲁迅本人,鲁迅的文本(作品形态),鲁迅的文学(作品内容)从三个不同的层面构筑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
中学教材中不能没有鲁迅作品

鲁 迅 作 为 一 代 文 学 宗 师 , 人性 深度 为 特 质 的 。 以 “ 代 ” 其 时
“ 0后 ” 这 几 代 人 都 没 有 这 种 感 作 品 的 深 刻 内涵 是 值 得 我 们 去 学 为 理 由 , 说 鲁 迅 作 品 过 时 了 , 6 看 觉 ,唯 独 今 天 的 学 生 陡 生 这 种 感 习 的 , 中 学 教 材 不 能 没 有 鲁 迅 作 来 还 是 没 有 真 正 读 懂 鲁 迅 作 品 。 读 让 其 觉 ?因 为 那 时 的人 们 更 敬 仰 、 拜 品 。 鲁 迅 的 作 品 , 我 们 明 白人 鲁 迅 乃 一 代 文 学 宗 师 , 对 现 代 膜
则 把 这 些 一 概 删 除 ,语 文 教 材 里 还 有 过 时 ,相 反 倒 让 我 们 在 前 行 中 现 而 不 知 崇 敬 爱 戴 的 国 家 , 是 能剩 下些 什 么呢 ?
如 保 持着 一份 清醒 。 人指 出 , 迅 没 有 希 望 的奴 隶 之 邦 。 ” 果 真 有 鲁
一 一 更 成 为 大 幅 裁 撤 鲁 迅 作 品 的理 由 。 社 会 , 个 轻 飘 飘 的 社 会 , 个 中 都 是 公 认 的 事 实 。 而 且 , 为
“ 涩 难 懂 ” 其 实 是 一 种 主 观 判 把 精 力 用 于 玩 文 字 游 戏 的 社 会 , 重 要 的 是 , 迅 的 作 品 绝 不 仅 是 晦 鲁 定 , 说 明 目前 的 教 育 观 太 浮 躁 。 是 不 会 有 什 么 大 出 息 的 ! 正 同 是 鲁 迅 作 品 , 为 什 么 “ 0后 ” 7
不 是 那 么 特 别 好 读 。 迅 的 研 究 不 令 人 担 忧 — — 那 就 是 用 娱 乐 鲁
鲁迅的文章为何被陆续踢出教材?这4个原因,一个比一个扎心

鲁迅的⽂章为何被陆续踢出教材?这4个原因,⼀个⽐⼀个扎⼼鲁迅是当代中国的知名⽂学家,在他笔下的⼈物⾮常鲜活有个性,⽐如孔⼄⼰、阿Q、⼈⾎馒头的夫妻等。
我们在读书的时候也经常学习鲁迅先⽣的⽂章,并且⼀致获得好评。
然⽽鲁迅这么有才,为什么他的⽂章却渐渐地被踢出教材呢?据说有四个原因,⼀个⽐⼀个扎⼼。
打开凤凰新闻,查看更多⾼清图⽚第⼀是时代环境不同,民国是⼀个⼗分动荡⼜敏感的时代,像鲁迅这种有名⽓的⽂⼈学者,所写的⽂章向来都被很多⼈关注。
据说,当时在打仗,鲁迅虽没有拿枪上战场的经历,但是⾃⼰对国事跟民情深有感悟,所以就经常写⽂章抒发⾃⼰的情绪跟观点。
因此他的⽂章在改⾰开放后,很快就被我国教育局列⼊了初中教科书当中。
随着时代推移,中国⼈的思想越发靠前,鲁迅的⽂章却处处反应出当时的恶劣环境,⽽且他的⽂总是“看⼭不是⼭”渗杂着许多现实的意义跟内涵。
故此,初中⽼师们就经常在语⽂课上,问学⽣对鲁迅⽂章的了解程度,还要概括出⼀些中⼼思想。
试想,鲁迅的⽂章就连成年⼈有时候都看不懂,何况是⼀个⼗多岁还在发育青春期的初中⽣,由于学⽣的年龄问题,对鲁迅⽂章的思想总体会得不够到位。
所以,这就是鲁迅⽂章被逐渐移出初中教科书的原因之⼀。
第⼆,鲁迅⽣于公元1881年,亡于1936年,享年55岁。
可以说他⽣活在抗战最早时期,此时中国被战争乌云笼罩,国民整天活得忧⼼忡忡之中,鲁迅是有学识的⼈,看待事物总⽐⼀般⼈透彻,因此他在这种环境下,写出的⽂章也具备了特殊意义。
其中主要是,鲁迅喜欢⽤⼀些抨击写法去侧⾯彰显出社会的现实惨状。
⽐如借助⼀些草根农夫、习⽓重的市井⼩百姓、倔强悲惨的⼈来暴露出当时中国社会的愚昧跟⽆奈。
那么这些旧社会习⽓对我们新中国的现代⽣活来说,完全不同,如今的学⽣根本不知道当时⼈民过的是什么样的⽣活。
⽽新中国重视破旧⾰新,把坏的改掉,好的⽅⾯要弘扬,因此为了培养我们祖国未来的花朵,鲁迅先⽣的抨击⽂章⾃然就不合适当教材了。
为什么鲁迅文章从初中课本移除

为什么鲁迅文章从初中课本移除9月10日,是一个特殊的日子。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版公布,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多篇文章被删。
为何鲁迅的文章会从初中教材移除?官方的回答是:“有些经典篇目,因为时代久远,不再适合初中生阅读”。
对于很多八零后、九零后来说,鲁迅和周作人在当下的主要身份是两位思想者、观察者,即便他们在文学创作上也获得了巨大成功。
相比于鲁迅的犀利言辞,周作人显得温润而中庸。
但正是这样一位温和、稳重的周作人,一生却无法逃脱命运的捉弄。
无论哪个阶段,都始终摆脱不了那个“革命”的阴影,没能像鲁迅一样“以笔为枪”,用手中的笔唤醒沉睡的中国人。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与周作人并称“周鲁”,是20世纪文学的一面旗帜。
他出身于破落的封建家庭,却有着自由的思想;他求学于洋务派办的学堂,却有着新潮的知识;他受聘于军阀办的报馆,却有着强烈的爱国心;他专注于文学创作,却被尊为“思想家”。
他看到“国人的魂灵,依旧沉睡”,于是决定以文学唤醒国人。
他曾写过这样一句话:“我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揣测中国人”,于是他选择了写小说。
在文坛长期盘踞下来之后,鲁迅又开始关注“社会问题”。
他先是翻译日本文学作品,后又写杂文批判国民劣根性。
鲁迅写的杂文深刻犀利,短短一百字内便能够针砭时弊,指出问题的关键。
初中教材将其从课本删除,这背后隐藏着一个严肃的事实,那就是鲁迅的思想和文字已经过时。
对于鲁迅的文章为什么从初中教材移除,学者孟繁华给出了这样的解释:“以鲁迅的思想和文字,已经过时,无需再占据初中生课本”。
其实从中学语文教材的发展史上也可以看出,凡是鲁迅的作品,基本都从中学语文教材上消失了。
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鲁迅的文章就开始退出中学教科书。
其实鲁迅文章消失背后的原因非常复杂,既有外在因素,也有历史原因,但归根结底是一种大趋势。
时代在进步,科技在发展,教育体制也应该随之改变。
教材内容的更替与时俱进,学生在升学的过程中也应该保持动态发展的观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迅的文章要不要从中学课本里删除?
近日在天涯论坛里看到一个帖子。
内容是呼吁将鲁迅的文章从中学课本里删除,至多保留1到2篇。
理由: 一是鲁迅是100年前的人物,他所生活的年代距离现在太远,很多中学生尤其是女生看不懂,理解不了。
并说鲁迅的文章应算作古文了。
二是因为鲁迅的作品所占篇幅太多。
许多优秀作家的优秀作品都没能收入到中学课本。
对于这种论调,我的观点很明确:不同意。
并不是因为我有多么革命,多么正统。
实际上在走出高中校门后我就没有再看过鲁迅的作品。
倒是看了许多当时被鲁迅骂过的作家的文章。
像林语堂,胡适,梁实秋,周作人,也有一些被他所不齿的作家的作品,包括张恨水,张爱玲,甚至胡兰成。
喜欢的是这些作家的语言文字。
或清丽,或妩媚,或俏皮,虽然生活的年代距离现在越来越远,但是其中所表达的感情并不因时间而陌生,还是能让人感到共鸣的。
倒是鲁迅,我在读高中时就对他的一些观点颇不以为然,例如他认为文章是有阶级性的,反对人性论。
我当时就想,资产阶级也罢,无产阶级也罢,不都是人吗,在对一些美好的事物如勇敢、忠贞、善良等等不都是共同追求的吗,而那些丑恶的如背叛、邪恶、奸诈不都是共同的斥责的吗,人性论有什么不对吗?再者鲁迅的文章也的确硬梆梆的,看起来让人不是很舒服,所以毕业后我是不想看鲁迅的文章了。
也正因为如此,我在中学时所学的所有鲁迅的作品才更加弥
足珍贵。
我也看到在网上有人说鲁迅算不得一流作家,我们把他抬得太高了,等等。
也许鲁迅的作品在文字的锻造上比不上我上面所提到的作家,但是鲁迅人格上的伟大是他同时代的作家也包括我们现在的所有作家都不能比拟的。
他有强烈的忧国忧民的意识,对劳动人民有最深切的同情,对腐朽的统治阶级有切齿的痛恨,他敢于向任何黑暗的势力开炮,完全不顾自身的安危。
他是那个时代的一座不容跨越的丰碑。
他所塑造的典型的人物形象至今还活跃在我们的语言中,比如当我们说某个人简直就是祥林嫂时,我们都知道那个人有什么样的特点; 而我们说某人是阿Q 时,我们也能想象出那是一种什么样的形象。
他的一些杂文,我能想起来的如费尔泼赖应该缓行,纪念刘和珍君等等,在平淡的文字下隐藏的是最强烈爱憎分明的感情。
可能作为中学生来说是不容易读懂,但我相信每一位语文老师都会帮我们很好的理解鲁迅,带领我们走进鲁迅的精神世界。
学习鲁迅的作品其实就是学习鲁迅的精神。
会在我们的心里播下一颗爱国爱民和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的种子,尽管这颗种子在现实的社会中可能永远都不会发芽开花(因为我们的社会实在缺乏让它发芽开花的土壤和阳光),但有总比没有强。
现在我们为什么要连这颗种子都连根拔去呢?
鲁迅作品在校园遭遇尴尬境地,对于中国语文教育本来,是一件非常悲哀的事情,这一事件的出现,有其深刻的原因。
首先,中国语文教育长期把鲁迅的作品当做思想教育的范本
来解读,导致鲁迅作品在校园遭遇死胡同,就像报道所说的:中学校园学生反映“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老师也反映的“读鲁迅的作品,好像看不到希望,很压抑。
”“鲁迅的部分作品很难读懂,文字较晦涩”。
这是中国教育体制的悲哀,中国语文教育长期当做思想教育的工具和升学考试就业的工具导致的结果,使得语文教育失去了陶冶人们美好情感,失去了在潜移默化的教育中提升人们的审美能力、阅读和写作能力,文化传承能力的最基本功能。
其次,中学校园语文教材出现“下岗”鲁迅,使得鲁迅作品成鸡肋的现象,从另一个方面说明我们的国民、我们人类的灵魂的工程师正在不能正确阅读和理解文化方面最优秀的东西,这样的结果导致我们国民的阅读素质在普遍下降;“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简单的说,老师不会,学生怎么会呢?老师理解不懂,学生怎么又喜欢阅读和深入钻研阅读呢?正确理解和看待鲁迅及其作品在文化方面的地位呢?可以说老师对鲁迅的不懂和隔阂,进而不能正确认识鲁迅、讲解鲁迅、阅读鲁迅,是造成学生产生厌烦心态,不喜欢鲁迅的最直接原因。
第三则是我们的《语文教育大纲》的“硬性规定”,使得老师在解读过程中自然而然的到思想教化的轨道,长期如此,则僵化了教育者和学习者的思维,扼杀了他们学习过程中的创新和解读,使得老师学生都厌烦鲁迅作品。
虽然“文以载道”,但是对于文艺作品的“道”进行过渡的解读,则出现干涩和脱离实际的
空洞说道,特别是鲁迅作品,更要注意这点。
所以,今天出现老师学生遗弃鲁迅作品的现象,我们的教材编写者也难辞其咎,他们的编写水平和《大纲规定》直接规定了师生对鲁迅作品的解读方向。
大方向失误,我们的执行者和学习者又有什么办法呢?
我们知道,中国正在崛起,特别是经济正在崛起,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但是,我们的文化始终不能紧随经济发展的步伐,出不了一个诺贝尔文学奖就是一例,文化不能崛起,经济的崛起则缺乏智力支撑和文化认同,终究是无水之源,无本之木。
因此,我们必须重视文化教育,重视文化的崛起和世界其他民族的认同。
而要做到这点,我们不能抛弃国粹,不能将中国文化最优秀的东西不教育给孩子,像鲁迅。
所以,现在校园出现这种“鸡肋鲁迅”则说明了我们的文化发展和教育失败的一个方面。
因此我不认为现在的中学课本所收入的鲁迅的作品太多了。
即使不再加入,也不要再删了,因为篇篇都是精华。
如果我们想阅读其他作家的优秀作品大可以放在毕业以后。
而鲁迅的作品我们是需要在老师的帮助下来理解和把握的。
最后我想再次强调我一直生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很少关心时事政治。
我之所以写这篇东西,应该是还有一些残存的所谓的对国家对民族的忧患意识。
而这些就是来自于我们整个中学包括来自鲁迅的作品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