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原鲁迅的本来面目 - 第26卷第3期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3《回忆鲁迅先生》(节选)

是温和、爱开玩笑的 好老师
写一写:试写旁批
鲁迅先生在生活琐事中体现着做人做事的品质 精神。
课文中,片段二、片段七、片段八、片段十没 有写旁批,请你静静读书,仔细斟酌,在课本上, 为这几个片段加上旁批。
(3)更真挚。通篇的细节描写,基本上都是白描,几乎 无一评论,无一直接抒情,而真情毕现。尤其是写到鲁迅生 病之后的各个细节,看似完全平静的叙述,无一“悲”字, 但悲剧色彩流溢其间,读来令人心酸。
(4)更有趣味。关于鲁迅的许多富有趣味的生活细节的 描叙,可以引起读者浓厚的阅读兴趣。
(5)更有表现力。也就是所谓以小见大写法的最大的妙 处。文中许广平的一句话十分恰当:“周先生的做人,真是 我们学不了的。哪怕一点点小事。”看似轻描淡写,实则富 有思想含量。
上联:俭朴热忱甘于奉献 下联:无私宽广不求报答
萧红要参加“回忆恩师鲁迅先生”的征 文比赛,字数要求不超过800字。如果你是萧 红,你会选择文中的哪些片段怎样来写呢?请 你列出提纲。
(提示:请你借助旁批思考作答?)
伟
于儿子周海婴而言
人
鲁 迅
于妻子许广平而言
先
生
于学生萧红而言
丈夫、父亲、恩师
是慈祥亲切的好父亲
3.“我一走进卧室去……‘好久不见,好久不见。’ 一边说着一边向我点头。”
语言描写。表现了鲁迅幽默随和的性格特点,为我们展 现出一个平易近人的鲁迅先生形象。
4.“鲁迅先生把海婴……‘他说不新鲜……就抹杀是不 对的。’”
鲁迅的严谨。
这篇文章的写作手法值得借鉴,请合作探究并作总结。
1.语言朴实。 本文记叙了鲁迅先生的一些琐事,语言朴实,刻画了一
(64-67)
思考①:在内容选材上, 这些事例有什么相似之处?从生活中的小事入手
略说《鲁迅全集》的五种版本

略说《鲁迅全集》的五种版本2005年11月30日在人民大会堂浙江厅举行了新版《鲁迅全集》首发式。
这是《鲁迅全集》第五种版本。
这里简单介绍一下前后五种版本的情况。
第一种是1938年上海复社出版的二十卷本。
复社是郑振铎、胡愈之这些文化人自己集资办起的一家小出版社,资金不多,要出版这样大的一部书很吃力。
正好不久前出版了斯诺的《西行漫记》这本畅销书,赚了一笔钱。
另一个办法,是由蔡元培、宋庆龄出面,向海内外人士募集纪念本订户。
普及本每部定价才八元,而纪念本却是五十元(甲种)、一百元(乙种),集资不少,这书才得以印成。
这书署名为“鲁迅先生纪念委员会编”,实际是由许广平、郑振铎、王任叔定出方案,具体编校工作,是谢澹如、唐弢、柯灵等人做的。
这部《全集》,收入了鲁迅自己编印的全部著译的单行本。
他最后的杂文集《且介亭杂文》及其“二集”,编成之后还没有来得及印行,这次也编入《全集》第六卷。
这一卷中还有《且介亭杂文末编》,是他1936年的文集,由许广平编定的。
在编辑意图上,本版《全集》还是尽量求全。
散见于报刊上而未经作者编入单行本的文字,收集起来编为《集外集拾遗》收入第七卷,译文编为《译丛补》收入第十六卷。
鲁迅辑校的古籍,已出版的《唐宋传奇集》和《小说旧闻钞》,还有早年木刻印行的《会稽郡故书杂集》,加上曾经想要付印而没有成功的《嵇康集》和《古小说钩沉》,都收入了本版全集中。
他所辑校的古籍当然远不止这五种。
199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出版的《鲁迅辑校古籍手稿》就有六大函四十九册六十二种。
从这些手稿中可以看出,鲁迅所做的工作多少不一,有些不过是抄录,当时不都收入《全集》是适当的。
后来人民文学出版社已经将这些另行整理为四厚册出版了。
这部《全集》没有收入书信。
这些散在收信人手中的书信,征集不易。
直到1946年,许广平才将已征集到的855封书信编为《鲁迅书简》一书出版。
这部《全集》也没有将完好保存在许广平手中的鲁迅日记编入。
这就造成了一个无法挽回的损失。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26课《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阅读练习试题(含答案)

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26课课内外阅读专项训练一、课内阅读《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节选)就在伯父去世那一年的正月里,有一天,是星期六的下午,爸爸妈妈带我到伯父家里去。
那时候每到周末,我们姐妹三个轮流跟随着爸爸妈妈到伯父家去团聚。
这一天在晚餐桌上,伯父跟我谈起《水浒传》里的故事和人物。
不知道伯父怎么会知道我读了《水浒传》,大概是爸爸告诉他的吧。
老实说,我读《水浒传》不过囫囵吞枣地看一遍,只注意紧张动人的情节;那些好汉的个性,那些复杂的内容,全搞不清楚,有时候还把这个人做的事情安在那个人身上。
伯父问我的时候,我就张冠李戴地乱说一气。
伯父摸着胡子,笑了笑,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
”听了伯父这句话,我又羞愧,又悔恨,比挨打挨骂还难受。
从此,我读什么书都不再马马虎虎了。
那天临走的时候,伯父送我两本书,一本是《表》,一本是《小约翰》。
伯父已经去世多年了,这两本书我还保存着。
有一次,在伯父家里,大伙儿围着一张桌子吃晚饭。
我望望爸爸的鼻子,又望望伯父的鼻子,对他说:“大伯,您跟爸爸哪儿都像,就是有一点不像”。
“哪一点不像呢?”伯父转过头来,微笑着问我。
他嚼着东西,嘴唇上的胡子跟着一动一动的。
“爸爸的鼻子又高又直,您的呢,又扁又平。
”我望了他们半天才说。
“你不知道,”伯父摸了摸自己的鼻子,笑着说,“我小的时候,鼻子跟你爸爸的一样,也是又高又直的。
”“那怎么——”“可是到了后来,碰了几次壁,把鼻子碰扁了。
”“碰壁?”我说,“您怎么会碰壁呢?是不是您走路不小心?”“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哦!”我恍然大悟,“墙壁当然比鼻子硬得多了,怪不得您把鼻子碰扁了。
”在座的人都哈哈大笑起来。
1.选文写了两个小故事,用小标题概括为: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
2.写出近义词羞愧(_____________)悔恨(_______________)3.给加点字注音:囫.囵吞枣(_____________)挨.打挨骂(______________)4.用横线画出具体描写“我”读书时“囫囵吞枣”的句子,用波浪线画出具体描写“我”读书时“张冠李戴”的句子。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3课《回忆鲁迅先生》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导语】本⽂通过对鲁迅先⽣的笑声、⾛路姿态、待⼈接物、读书写作等⽇常⽣活细节的描述,展⽰了伟⼤的鲁迅先⽣的平凡⽣活,表现了鲁迅先⽣的情趣、⽓质以及⾼尚品格,抒发了作者对鲁迅先⽣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以下是⽆忧考为⼤家整理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第3课《回忆鲁迅先⽣》课⽂原⽂ 鲁迅先⽣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的欢喜。
若有⼈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的咳嗽起来。
鲁迅先⽣⾛路很轻捷,尤其使⼈记得清楚的,是他刚抓起帽⼦来往头上⼀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仿佛不顾⼀切地⾛去。
在鲁迅先⽣家⾥做客⼈,刚开始是从法租界来到虹⼝,搭电车也要差不多⼀个钟头的⼯夫,所以那时候来的次数⽐较少。
还记得有⼀次谈到半夜了,⼀过⼗⼆点电车就没有的,但那天不知讲了些什么,讲到⼀个段落就看看旁边⼩长桌上的圆钟,⼗⼀点半了,⼗⼀点四⼗五分了,电车没有了。
“反正已⼗⼆点,电车也没有,那么再坐⼀会⼉。
”许先⽣如此劝着。
鲁迅先⽣好象听了所讲的什么起了幻想,安顿地举着象⽛烟嘴在沉思着。
⼀点钟以后,送我(还有别的朋友)出来的是许先⽣,外边下着⼩⾬,弄堂⾥灯光全然灭掉了,鲁迅先⽣嘱咐许先⽣⼀定让坐⼩汽车回去,并且⼀定嘱咐许先⽣付钱。
以后也住到北四川路来,就每夜饭后必到⼤陆新村来了,刮风的天,下⾬的天,⼏乎没有间断的时候。
鲁迅先⽣很喜欢北⽅饭,还喜欢吃油炸的东西,喜欢吃硬的东西,就是后来⽣病的时候,也不⼤吃⽜奶。
鸡汤端到旁边⽤调羹舀了⼀⼆下就算了事。
有⼀天约好我去包饺⼦吃,那还是住在法租界,所以带了外国酸菜和⽤绞⾁机绞成的⽜⾁,就和许先⽣站在客厅后边的⽅桌边包起来。
海婴公⼦围着闹得起劲,⼀会⼉把按成圆饼的⾯拿去了,他说做了⼀只船来,送在我们的眼前,我们不看它,转⾝他⼜做了⼀只⼩鸡。
许先⽣和我都不去看它,对他竭⼒避免加以赞美,若⼀赞美起来,怕他更做得起劲。
客厅后没到黄昏就先⿊了,背上感到些微的寒凉,知道⾐裳不够了,但为着忙,没有加⾐裳去。
中国现代文学——鲁迅PPT课件

6
走进鲁迅
2021
9
1903年摄于日本东京
19200241年摄于日本东京东京弘文学院毕业照12
鲁迅回国后所任教的杭州两20级21师范学堂及当时的照片
13
1912年辛亥革命后摄
2021
14
1927年摄于上海 与许广平、周建人等合影
1930年摄于上海 海婴生一百日合影
2021
15
1930年于上海
16部杂文集《热风》 《坟》 《华盖集》《华盖集续编》 《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伪自由书》《南 腔 北 调 集 》《 准 风 月 谈 》《 集 外 集 》《 花 边 文 学 》 《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事杂文末 编》《集外集拾遗》。此外,还有《中国小说史略》、 《汉文学史纲要》等学术著作。
2021
23
(二)鲁迅思想的时代性和超越性
1、对中国传统封建文化的非人性的批判。在新文学第一 篇小说《狂人日记》中,鲁迅提出了一个惊人的命题 “仁义道德吃人”。鲁迅又从日常生活和细节中对中 国传统文化劣根性进行批判
2、对中国知识分子的奴性的批判。中国知识分子的最大 悲剧就一直跪倒在皇权的脚下,从来没有站起来过。 中国知识分子从来就是“亡我奴”。鲁迅率先发现了 这一秘密。
2021
19
大视野下对鲁迅的概述评价
一、概述:在20世纪的作家之中,鲁迅是影响最大的一位。“鲁 迅文化”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特别是现代文学中一种“经典”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没有哪一位其他作家如鲁迅这样,在 生前身后获得如此多的花环和掌声,当然也没有哪一位其他作 家如鲁迅这样,在生前身后遭受如此的亵渎和谩骂。他的最大 魅力就是对人心灵的征服。如果没有鲁迅,中国二十世纪的文 化将会黯然失色。
不一样的鲁迅先生阅读理解

不一样的鲁迅先生阅读理解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在这里,看到不同的鲁迅董阳①走进《鲁迅的艺术世界》,透过一幅幅画作、书法、篆刻、书籍封面装帧、徽标设计及收藏的碑帖、邮品,我们看到一个如此不同的鲁迅,那一张张精美的信笺,亲自设计的书籍封面,仿佛留有他的温度,影影绰绰显出一张可爱的面庞,那分明是一个顽童,忘我的,在海滩上玩赏一枚枚拾到的心爱的贝壳。
②在1936年的《死》中,鲁迅留下遗嘱,希望后代切不可做空头评论家或美术家;他还曾表示:“关于绘画,我本来是外行,理论和派别之类,知道是知道一点的,但这并不足以除去外行的徽号,因为所知道的并不多。
”③然而鲁迅对美术的热爱,却在他的文字中有过多次流露。
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鲁迅写道:“先生读书入神的时候,于我们是很相宜的……我是画画儿,用一种叫做‘荆川纸’的,蒙在小说的绣像上一个个描下来,像习字时候的影写一样。
读的书多起来,画的画也多起来;书没有读成,画的成绩却不少了,最成片段的是《荡寇志》和《西游记》的绣像,都有一大本。
”④绘图本《山海经》也曾经让少年的鲁迅时常惦念。
当保姆阿长送给他一包有画儿的“三哼经”时,鲁迅回忆说:“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⑤那些美好的回忆深深地烙在鲁迅的心头,像闪光的露珠散落于清晨的片片花瓣上。
儿时的经验往往影响人的一生,后来鲁迅集藏了大量汉画像石刻拓本,曾手摹《秦汉瓦当文字》一卷,印过大册的珂勒惠支画册,他还支持新生的中国青年木刻家,不遗余力……⑥1929年5月鲁迅北上探亲期间,适逢许广平怀孕待产,这是两人自三年以来第一次分别。
鲁迅给许广平写了一封信,所用信笺两张,一张是许广平喜食的枇杷,一张为寓意孕育其子的莲蓬,素雅的笺纸,隽永的笔迹,别有寓意的图案。
许广平后来在回信中说:“那两张纸必不是随意选择的。
”⑦在《二十四孝图》中,鲁迅说:“每看见小学生欢天喜地地看着一本粗拙的《儿童世界》之类,另想到别国儿童用书的精美,自然要觉得中国儿童的可怜。
遮蔽与还原:教科书里的鲁迅作品解读

引导 。理解 ‘ ’ “ 我 的绝望和希望” “ ,特别要抓住 , 在生活 环境不同的情况下 , 两个人的友谊” “ ,手制的偶像 的含
义是什么 ? 你是怎样理解 的?” “我 ’ , ‘ 的所谓希望 ,也 ‘ 是 自己手制 的偶 像 ’ ,和 闰土不 同的只是他 的愿望切
和 日本中学教授 《 乡》 故 重视培养“ 生活态度” 的经验 。 从
“ 回忆中的 ‘ 乡”、现实的 ‘ 乡”出发 , 故 ’“ 故 ’ 引发学生对
赢得文坛最初声誉和最终走向世界的一种体裁 , 他的第
一部小Biblioteka 集《 呐喊》 写于 11- 92年 , 98 12 共选人小说 1 4
“ 理想中的故 乡” 的想象和希望 。《 乡》 故 在课后的“ 研讨
主 ”为 口号的理性主义精神在 当代美学 中的主流地位
限制了人们的思维 。以往的解读往往存在这样 的一 种 偏差 : 以为理性是 美的 , 非理 性是丑 的 ; 为社 会的黑 暗
值得肯定的 , 内心 的矛盾而仿徨 是 为 文化持清醒的批判态度 ,黑暗的现实常常令 站在高处 而呐喊是正 当的 , 的他陷于痛苦之中 , 绝望是他小说的主要底 色之 一 ; 而 多余的 , 应该否定的 , 尤其带着 中国 “ 思想界的启蒙者 ” 先驱 ” 战士 ” 精神领袖 ” “ “ 等桂冠的鲁迅 , 的内心应 他 对社会的责任则使 他对生活持坚 定的人世态度 ,敢 于 “ “ 直面 惨淡的人生 ” 在绝望 的心底生出一线希望 , , 尽管 该 永远是坚定而 充满希望 的 , 如同 匕首和投 枪 , 不可能
掘较深 , 引导学生走近作 者的精神 世界 , 从消极 中看到 积极 , 从绝望 中看到希望 。熟悉鲁迅 的读 者会发现 , 鲁
“探寻”的方法与意义——读钱理群的《心灵的探寻》

023[摘 要] 钱理群先生的《心灵的探寻》一书,为我们提供了新的研究鲁迅的角度和视野。
深入分析作者在此书中建构的方法论体系和其阐释意图,有助于我们更清晰地认识该书对鲁迅形象的还原和塑造,也能更好地理解钱理群先生在该书中“探寻”的意义。
作者在书中建构了以鲁迅常用意象群为横坐标,以包括了历史与现代、中国与西方的广阔时空为纵坐标的方法论体系,并由此弥补了对鲁迅经典评价的不足,试图实现“个体”“民族英雄”“人类探索真理的伟大代表”等多层次的鲁迅形象的统一。
此外,作者在努力“回到鲁迅那里去”的同时,也力图从鲁迅身上汲取改造中国人与社会的力量,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与鲁迅在多方面的同构。
最后,作者还在书中建构了一种“研究对象—作者—读者”三者平等的对话观。
可以说,该书对鲁迅的“探寻”,是在遵循客观真实前提下的能动性创造。
[关 键 词] 钱理群;《心灵的探寻》;鲁迅“探寻”的方法与意义——读钱理群的《心灵的探寻》何思谕一、“探寻”的方法——横纵坐标系的建构《心灵的探寻》是20世纪80年代末钱理群先生出版的鲁迅研究巨作,在这本书中,他以《野草》一书为基本架构,对鲁迅作品及通信中出现频率较高的意象进行整理分析,挖掘出其背后的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丰富内涵,从而把“个人”的鲁迅、“民族精神代表”的鲁迅以及“人类探索真理的伟大代表”的鲁迅三者统一起来。
《心灵的探寻》一书对“回到鲁迅那里去”的努力以及对于阐释“我之鲁迅观”的主体能动性的发挥,都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观察角度与探究方法,具有很高的文学与文化价值。
因此,分析钱理群先生在此书中“探寻”的方法,不仅能够更清晰地看到该书的结构和论述体系,还有助于理解论者对鲁迅形象的“还原”与“建构”,以及论者“探寻”的意义。
首先,该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观察角度,也是本书建立的研究鲁迅的横坐标——对意象的分析,即“从作家在作品中惯用的、反复出现的词语入手,找出作家独特的单位意象、单位观念(包括范畴)”①,并通过分析这些意象和观念,对作家的精神世界和艺术世界加以研究和把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6卷第3期2009年9月青 岛 大 学 师 范 学 院 学 报JOURNAL OF TE ACHERS COLLEGE Q I N G DAO UN I V ERSI TY Vol .26No .3 Sep t .2009收稿日期:2009-07-06作者简介:张龙福(1965—),男,山东青岛人,青岛大学师范学院中文系副教授,文学博士。
●文学研究还原鲁迅的本来面目———鲁迅作品教学的思考张龙福(青岛大学师范学院中文系,山东青岛266071)摘 要:鲁迅作品的教学效果不佳与教师讲授方法的不当大有关系。
只有尽力还原鲁迅的本来面目,突出其作为文学家的生命个体特征,才能激发起学生阅读、理解、认同鲁迅的兴趣和愿望。
关键词:鲁迅作品;现代文学课程教学;生命个体特征中图分类号:I 210.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33(2009)03-0095-04 在高等院校中文专业现代文学课程的教学中,鲁迅作品始终都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讲授内容。
但是,鲁迅作品的教学效果却往往不佳。
从表面看来,个中原因复杂,难以一概而论。
但细加分析便不难发现,鲁迅作品思想内容过于深刻严肃以致使青年学子望而生畏不易生发亲近之感乃是最重要也最常见的原因,而教师讲授方法的不当无疑会促使学生更加疏离鲁迅。
如何在当今多元的社会文化氛围中开展鲁迅作品的教学,如何使广大的青年学子能够理解鲁迅、认同鲁迅,进而对鲁迅产生共鸣与热爱之情?笔者积多年教学实践之正反方面经验愈来愈深切地感到,只有真正走近鲁迅,拂去蒙住鲁迅形象上的种种尘埃云雾,尽力还原鲁迅的本来面目,努力揭示、描绘出一个血肉丰满、有情有欲的作为鲜活生命个体的真正鲁迅的心灵与形象,才能在最大程度上激发起学生阅读鲁迅、走近鲁迅的浓厚兴趣,从而逐渐理解、接纳、认同鲁迅,并最终将之转化为珍贵的人生精神资源。
具体说来,教师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来讲授、诠释鲁迅的作品,重塑鲁迅的形象。
一、明确鲁迅的身份定位,着力突出其文学家的精神气质 自从毛泽东将鲁迅确立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之后,其作为“文学家”的社会身份与精神特质几乎被后两顶桂冠所遮蔽,似乎鲁迅的一生主要是以革命家与思想家的姿态战斗着、思想着,而且对鲁迅文学创作的认识与诠释也由此出发赋予了过分浓重的社会政治色彩,由此涂抹成的鲁迅的文学家的形象自然也就显得单调、片面乃至于歪曲。
近些年学界对此偏颇虽有所检讨与矫正,但长期形成的思维惯性根深蒂固,终难彻底扭转。
今天看来,鲁迅显然不能算做革命家,对此学界几成共识,勿须赘言。
如果说鲁迅是思想家,那也应该明确鲁迅作为思想家的特质是依附于文学家这一身份凸现的,不仅因为鲁迅本人并没有关于思想史或哲学方面的专门论著,即使是他的那些碎金零玉式的思想见解也几乎全散落、寄寓在他的文学创作中,可以说正是这些思想见解充实、丰富、深化了鲁迅文学创作的内蕴,同时也彰显了鲁迅的思想家气质,因而不能脱离开鲁迅具体的文学创作来孤立地、空洞抽象地谈论作为思想家的鲁迅。
从创作根本上说,鲁迅也不单单是纯粹地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才从事文学创作的。
尽管鲁迅曾多次明确表示他创作的主要目的乃是启蒙,改造国民性,但具体到每篇作品创作的动因却是十分深微复杂的,其作品中含蕴的思想意味往往也同样显得极为深微复杂,甚至是众说纷纭见仁见智,难有定论。
实际上鲁迅的文学创作总是从他切身的生活感受与情感体验出发来表现社会人生的。
作为一个文学家,他的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9月 思想观点往往不是直接、简单地呈露在作品表层,而是暗寓消融于作品所描绘的具体的社会人生图画里,涵化在他丰富的生活感受与情感体验中。
有鉴于此,教师必须首先明确鲁迅的身份定位,牢牢把握住鲁迅首先是而且主要是一个文学家这一基本的客观历史事实来指导、统驭课堂教学的展开,这就要求教师在鲁迅作品的具体讲授中或者应紧紧抓住和围绕其独特的生活感受与情感体验的特点来认真分析作品中所展现的社会人生图画,或者通过作品中所描绘的具体的社会人生图画来细细品味蕴涵于其中的独特的生活感受与情感体验,而且把这两者结合起来,循环往复,逐渐深化,提高对鲁迅作品的认识与感悟。
归根结底,教师应着力抓住和突出作品的情感性和形象性,引导学生沉浸其间,以求得心灵上的感应与共鸣,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切忌脱离开作品的形象性和情感性去抽象地空谈什么思想性,更不可由此抽绎出鲁迅的思想观点并肆意拔高和扩展,那样做看似突出了鲁迅形象及其作品的伟大,实则往往造成对鲁迅的误解和歪曲。
譬如在鲁迅小说《祝福》的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紧紧围绕祥林嫂这一悲剧形象的塑造来观察小说中所描绘的具体人生图画,细细体味其中的复杂情感,在此基础上自然达到对作者创作用意的感悟与认识,这样也就容易引发学生的情感波澜,激发并强化他们阅读、探究的兴趣,从而使学生主动思索作品所蕴含的思想意义。
相反,如果教师脱离开对小说中人物形象与情感的具体分析体味,仅仅套用毛泽东对封建社会中妇女所受四种权力压迫(政权、族权、神权、夫权)的论述来解读、诠释作品,那就很容易给人造成一种印象,似乎鲁迅是按照毛泽东的教导来创作小说塑造人物的,似乎鲁迅小说的思想意义就在于对毛泽东思想观点的图解式论证。
这样做实际上不仅没有抬高鲁迅及其小说的思想价值,反而是对鲁迅及其小说思想价值的歪曲与贬低。
(这种情形在鲁迅作品教学及研究中曾相当盛行,迄今亦并未完全绝迹)从教学效果上看更为严重的是,这样做不仅激发不起学生阅读鲁迅作品的兴趣,反而很容易将学生可能曾有的一点学习兴趣败坏殆尽,甚至产生厌弃心理,最终离鲁迅越来越远。
其实,说到底,鲁迅作品的教学恰如学界的鲁迅研究一样,也应该“首先回到鲁迅那里去”[1](P10),回到作为文学家的鲁迅的生活实际和创作实际中去,努力廓清庸俗社会政治学以及社会主导意识形态自觉不自觉地罩笼在鲁迅头上的神雾,还原鲁迅作为文学家的本来面目。
在这方面教师的教学工作是大有可为的,譬如,为了激发学生阅读鲁迅作品的兴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到鲁迅所生活的家庭和社会环境,对影响其文学创作的家庭和社会加以详细的考察,这样既可以使学生容易明白造成鲁迅作品独特风貌的某些特殊原因,也有利于学生认识鲁迅独特气质个性的形成之谜,从而也有助于学生理解鲁迅之所以成为独特而伟大的文学家的某些内在奥秘。
二、把鲁迅的伟大与平凡统一起来,还原鲁迅作为一个独特而鲜活的生命个体形象 多年来在“革命家、思想家”两顶桂冠下,鲁迅的形象在被无限拔高趋向圣化与神化的同时也逐渐丧失了其独特而鲜活的生命个体特征,似乎鲁迅远离人间烟火,没有七情六欲,似乎鲁迅终其一生都只在做着救国救民的伟大工作,对鲁迅真实形象的如此歪曲自然只会导致人们对其敬而远之。
无可否认,鲁迅是一个伟大的存在。
但是,鲁迅一生的思想、行为又是十分丰富而复杂的,特别是他的精神世界更如一片汪洋大海,其中既有巨波微澜也有沙石暗礁。
说他伟大,并不意味着他的思想行为、气质性格就与普通人没有任何相近相通之处;恰恰相反,如果我们能够真正尊重客观的历史事实,如果我们能够真正正视鲁迅有血有肉的个体生命存在,就不难发现,鲁迅的一生既具有救国救民的雄心壮志和坚忍不拔的伟人气质,更不乏困惑、犹疑彷徨、痛苦等普通人常见的精神特征,而且某些人性的弱点在他身上表现得更为集中和突出,譬如他的过于敏感多疑,即便鲁迅本人也是自认不讳的。
过去以至现在我们的教学往往只是片面地突出鲁迅伟大可敬的一面,而有意无意地忽略回避了他平凡可亲的一面;我们往往只注重极力挖掘鲁迅作品中含蕴的启蒙救国等庄重宏大的社会主题,而忽略或回避了其中潜隐的深微而复杂的自我的个人主题,这样呈现给学生的鲁迅形象及其作品风貌虽然伟大可敬,同时却也失去了鲜活的感性血肉而令人难以亲近与共鸣。
其实,作为一个具体独特的鲜活的生命个体存在,鲁迅的伟69 第26卷第3期 张龙福:还原鲁迅的本来面目大与平凡是密不可分地相互交融统一于一体的,平凡之中往往含孕着伟大,伟大之处也常常连通着平凡,这两者是相互依存甚至是互为因果的。
即以鲁迅与朱安的婚姻而言,他俩名为夫妻,实际上却毫无爱情可言,有名无实地共同生活了多年,而鲁迅之所以能够长期忍受如此巨大的精神痛苦,其主要原因无非就是不忍拂逆母亲的心意,他要做一个孝子,好好保留这个母亲送给他的“礼物”。
鲁迅如此遵从母命,恪守孝道,实在与那个时代的普通人并无大异。
然而,只要透过表面深入细察,还是能够看到鲁迅不同于常人的独特与伟大之处:第一,鲁迅虽然表面上遵奉母命与朱安成婚并共同生活,但那只是限于婚姻形式而并无实质上的夫妻生活内容,在爱情问题上鲁迅并没有真正妥协更没有自我欺骗,他宁肯长年忍受一个盛年男人都会有的那种因欲望和渴求得不到宣泄和满足而造成的精神与生理上的双重折磨,也不苟且屈服,更没有纳妾嫖娼,而是默默地沉浸于读古书抄古碑中,投身于教书写作中,这种坚韧、决绝的精神道德力量,不仅常人难以望其项背,即便是同时代的才彦俊杰(如胡适、陈独秀、郁达夫等人)相形之下也都黯然失色。
第二,正因鲁迅在婚姻爱情生活中的沉闷压抑和痛切体验,才使他格外关注和痛恨封建家族礼教制度对人的戕害,禁不住要予以揭露呐喊、抨击,他的许多影响很大的文学创作无论是小说还是杂文往往都源自于此。
从一定意义上我们完全可以这样说,不幸的包办婚姻所带来的沉重痛苦却也促成了鲁迅文学事业上的巨大成功!因为很难想象,如果鲁迅婚姻美满幸福,心情舒畅自在,还会创作出象《狂人日记》《祝福》《孤独者》那样悲愤、凄苦的小说以及象《我之节烈观》《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那样情思激越、笔力饱满的杂文,他也更不可能创作出象《野草》中那些奇谲阴郁深微难测的散文诗。
鲁迅之所以伟大,就在于他深味自己的痛苦不幸却并没有沉陷其中不能自拔,他反而以此为基点创造出面对整个社会人生的动人心魄的文学作品,正如李欧梵先生所说:“他的个人主义是被包装在创作中;惟有靠着创作这个方式,他才能将个人的劳苦与焦虑,借着社会这个大主题引领出来。
”[2](P34)既然如此,教师在讲授鲁迅的作品时,就应一方面把握住鲁迅形象中伟大的一面,着力开掘出他表现于作品中的“社会大主题”,另一方面也应关注到鲁迅作为生命个体的普通平凡的侧面,努力探清含蕴于其作品中的“个人主义”,只有把这两方面有机地结合、统一起来,才能真正还原鲁迅形象及其作品风貌的本来面目,才能使学生在敬仰鲁迅的同时也感到他的平凡可亲,在亲近鲁迅的同时也自然生发出对他的敬仰之情。
遗憾的是,许多年来,我们往往只偏重挖掘鲁迅作品中的“社会大主题”,而对其中的“个人的劳苦与焦虑”却几无关注,更没能深刻洞察那十分复杂微妙的个性心理与创作心理,这就难免使得鲁迅作品的教学缺乏血肉丰满的感性特色而走向片面单调枯窘。
譬如在对小说集《彷徨》的教学中,我们往往只满足于在鲁迅自题诗句的导引下解读处于“寂寞新文苑”与“平安旧战场”之间的作者社会心态,然后又在此基础上努力开掘、寻绎小说中的重大社会政治方面的意义,而几乎完全忽略了充溢个体生命体验的作者的具体生活心态,看不到小说深层渗透着作者生命最深处的情感暗流,因而也就难以充分揭示出小说中极为丰富的多个层面的意义蕴涵,这样也就势必难以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