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鲁迅》教学设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读鲁迅:需要一颗平常心

——讲在鲁迅的《雪》之前

2014-4-09

一、鲁迅的地位:未成曲调先有情

作为重点作家,仅现行初中教材,鲁迅作品就选用了9篇,占现代文阅读课文总数的近10%。这些作品内容丰富,体裁多样,包括小说、杂文、散文,几乎代表了鲁迅各个时期的重要文章。可见,鲁迅作品教学的确是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头戏。

这种“雄霸天下”的地位从何而来?

除去其作品自身的创造性和独特价值外,特定时代的印迹是造就这种地位的关键原因!

材料:

1.解放前的“民族魂”地位;“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新民主主义论》(1940年1月)

2.文革政治化的鲁迅:当几乎所有文艺作品被定性为“毒草”的时候,文革中与毛选比肩的只有鲁迅。在这个时期,鲁迅的政治化符号多于其文学的、思想的成就。

这些历史的轨迹,定位了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恒星”的地位。

于是,学鲁迅,对一个中国学生来说,就不仅是理所当然的了。

材料:

《中小学教材教学》2004年第23期《鲁迅作品教学研究》一文指出:

教师不教“鲁迅”,学生不识“鲁迅”,难道不是咄咄怪事?作为文学经典,鲁迅作品是经过历史的筛选而沉淀下来的精髓,是民族和世界文化的典范,是垂范后世、经久不衰、泽被深远的文本。跻身世界文学行列的鲁迅作品,既是民族语言的基本构成、语法规范的体现,又是世界艺术宝库的一朵奇葩;既是个性的表达,又是审美的创造。这是鲁迅作品本身的价值和生命力,也是鲁迅个性人格的魅力和生命力。

然而,鲁迅不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全部。他之外,还有巴金、茅盾、冰心等重量级人物。那种“神话”论者和“妖魔化”论者都明显地带有历史虚无主义倾向。鲁迅的地位和成就还将由未来的历史来鉴定,“还原鲁迅”的使命最终会完成。

二、解读鲁迅:需要一颗平常心

在教学中,我们往往以一种先入为主甚至人云亦云的经验思维,潜意识地把“鲁迅”与“批判”指腹为婚,想当然地把“鲁迅作品”与“战斗檄文”五花大绑,甚至“睁眼说瞎话”。

1.关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主题

中心思想是揭露和批判封建腐朽、脱离儿童实际的私塾教育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对封建教育的批判主题的强调(另外的《孔乙己》的揭露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也无法从文本中得到响应:

1.从情理上讲,以私塾为起点的封建教育与后来成长为思想家、革命家、文学家的鲁迅无法割裂开来,鲁迅难道是那种端起碗吃肉、放下筷子骂娘的人?何况他的老师启蒙老师寿镜吾又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投鼠忌器,鲁迅即使要抨击封建教育的腐朽、脱离儿童实际,

总得给老师留点面子吧?

2.从历史上看,所谓腐朽的封建教育(仅仅解放前)培育了多少大学问家?封建教育完结之后,我们又培养出了多少大学问家?

附:《孔乙己》的解读(在讲课之前先让学生阅读《孔乙己》和《我的叔叔于勒》)

《我的叔叔于勒》——对资本主义人与人之间金钱关系的批判(传统解读)

《孔乙己》——对封建科举制度的批判(传统解读)

其实都是对人性的虚弱和丑恶的揭示。

3.从文章本身看:

教学内容:不过给我读的书渐渐加多,对课也渐渐地加上字去,从三言到五言,终于到七言。——鲁迅自身从中获益多少?

教学方法: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作者批判的意味何在?

教学方式:

※第二次行礼时,先生便和蔼地在一旁答礼。

※先生最初这几天对我很严厉,后来却好起来了

那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主题究竟是什么?

回忆既往,珍藏记忆。

鲁迅先生所说:“陶潜正因为并非浑身是静穆,他也有金刚怒目的一面,所以他伟大”。

推论:“鲁迅正因为并非浑身是静穆, 他也有温柔敦厚的一面,所以他伟大”。

结论:不要老是把鲁迅当枪使!

2.《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教学重点的确定

明确教学对象的阅读需求和阅读趣味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我们对鲁迅作品的讲解,不但要注重“有用”“有益”“有力”,还要注重“有趣”“有味”,要避免陈旧、狭窄,力求新颖、丰富。

例如对《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理解,对初中学生来说,可能“儿童热爱自然,喜欢自由自在的生活,有强烈的好奇心,喜欢追根究底的性格特点和天真可爱、活泼生动的内心世界”这一题旨,会比“批判封建教育制度”的说法更具有说服力、沟通力和亲和力。

.努力揭示文本自身传达的信息要素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信息要素

——对童年生活经历的深情涵咏;

——对童年经历的人和事的回忆;

教学思路:

——引导学生从文章语句中品味;

——引导学生从自身经历中共鸣。

原则:让作者和文本更亲近读者!

三、解读鲁迅给我们的几点启示

○文本解读要充分尊重作者的写作意图,也更应体现读者的主观意志。凸显教者和学者的阅读趣味踩不了任何人的尾巴。

○个性化的文本解读是形成个性化教学习惯和个性化教学风格的基本要素。

○青年教师成长的核动力是自己大胆的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迷信谁,也别忘记了迷信自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