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爱留守儿童案例1
留守儿童服务案例

留守儿童服务案例留守儿童是指某些父母因工作、生活等原因而长期离家,导致孩子独自留在家中的情况。
这种现象在中国广泛存在,特别是农村地区。
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留守儿童面临着许多问题和困境,如教育问题、情感问题以及安全问题等。
为了帮助这些留守儿童,许多服务机构和社会组织积极开展了留守儿童服务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下面我将介绍几个有关留守儿童服务的案例:案例一:河北省某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中心这个关爱中心成立于2010年,旨在提供学习、生活、心理和社交方面的帮助给留守儿童。
中心设有图书室、学习辅导室、音乐室和活动室等设施,以提供多元化的教育和娱乐活动。
此外,中心还开设了心理辅导班,为留守儿童提供心理疏导和支持。
通过这个关爱中心的服务,许多留守儿童得到了更好的学习环境和心理支持,提高了他们的学习成绩和生活质量。
案例二:上海市留守儿童之家上海市留守儿童之家于2007年创办,为留守儿童提供住宿、教育和心理支持等服务。
除了提供基本的生活条件外,该机构还设有教室、图书馆和活动室,致力于提供全面的学习和娱乐环境。
此外,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也常驻机构,为留守儿童提供心理辅导和咨询。
通过这个机构的帮助,许多留守儿童获得了稳定的生活环境和学习支持,他们更加健康、积极地成长。
案例三:山西省某留守儿童教育培训基地这个培训基地为留守儿童提供文化课程和职业技能培训。
基地设有教室、实训场地以及岗位模拟训练室等教育设施,为留守儿童提供学习和技能培训的机会。
这个基地致力于提高留守儿童的教育水平和职业技能,为他们创造更好的未来发展机会。
通过参加培训,许多留守儿童学会了一门手艺,获得了职业技能的认证,增加了他们就业的机会。
这些案例代表了留守儿童服务的一部分,通过提供学习、生活、心理和职业等方面的支持,帮助留守儿童克服了一系列困境。
然而,仍然需要进一步的努力来完善留守儿童服务体系,保护他们的权益,让每一个留守儿童都能够享受到一个健康、快乐的童年。
关爱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案例

关爱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案例在我们村有个叫小阳的孩子,他的父母常年在外地打工,就把他留在奶奶身边。
这小阳啊,刚开始的时候就像个小刺猬,浑身是刺,不太好接近。
我第一次注意到他是在村里的小学。
那时候他总是一个人坐在教室的角落里,别的孩子课间都在嬉笑打闹,他就低着头,自己在本子上乱画。
有一次,学校组织活动,大家都组队玩游戏,可没人愿意跟小阳一组。
我就凑过去问他想不想跟我一组,他眼睛里满是怀疑,小声嘟囔着:“你为啥要跟我一组?”那小阳说话的时候啊,都不敢看我,眼神躲躲闪闪的。
后来我才知道,因为长期缺少父母的陪伴,小阳心里特别自卑。
他觉得自己就像个没人要的小可怜,别的孩子都有爸爸妈妈疼,自己只有奶奶,而且奶奶年纪大了,很多时候也不能完全理解他那些小想法。
从那以后,我就经常去找小阳玩。
我会给他带一些从城里带回来的小零食,像那种带卡通图案的小饼干,他一开始还不好意思接呢。
我就故意逗他说:“你要是不吃,这小饼干可就哭鼻子喽,它专门从城里跑来想被你吃呢。
”他听了这话,“噗嗤”一声笑了,这才慢慢接过饼干。
我还给他讲外面世界的趣事,什么大城市里的高楼大厦像巨人一样,还有会在马路上跑的“大铁盒子”(汽车)。
小阳听得眼睛放光,他特别好奇,总是缠着我问这问那。
我发现这孩子其实特别聪明,就是缺乏关注和引导。
有一次,我带他去山上放风筝。
那风筝是我专门给他买的,上面画着超级英雄。
小阳拿着风筝,在山坡上跑啊跑,那小脸蛋跑得红扑扑的。
风筝飞起来的时候,他高兴得又蹦又跳,大声喊着:“看,我的超级英雄飞起来啦!”那一刻,我看到他眼里有了自信的光彩。
慢慢地,小阳变了。
他在学校开始主动和同学们说话了,也不再是那个总是低着头的小可怜。
他的成绩也越来越好,老师都夸他像换了个人似的。
有一次他还跟我说:“叔叔/阿姨,你就像我的爸爸妈妈一样,我以后也要像你给我讲的那些人一样,做个厉害的人。
”你看,其实关爱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啊,不需要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就是多陪陪他们,给他们讲讲外面的世界,让他们知道自己也是被人爱着、关注着的,就像小阳这样,一颗封闭的心也能重新打开,充满阳光。
关爱留守儿童典型案例

关爱留守儿童典范案例一.案例介绍:何凤玉,女,该同窗上课轻易走神,不爱交换,对于大人的话,许多时刻不予理睬,在她上一年级的时刻,我虽不教她,但对于她我已经有深入的印象.那时我认为她是自闭症孩子.本年接办这个班.刚开端她也是一句话不说.点名她不答,读课文她也不张嘴.更别说背诵课文了.她成天少言寡语,眼光愁闷,苦衷重重的.在留守儿童中又属于比较特别的了.是什么原因造成如许的现象呢?二.案例剖析:1.亲情的缺掉:何凤玉同窗的母亲在其很小的时刻分开她.父亲长期在外务工,与后代相处甚少,父亲忙于工作的不理不睬,祖怙恃的隔代不雅念,让她认为本身是这个世界上过剩的人,陪同她的除了孤单之外,更多的就是泪水了.2.进修没有人指点:何凤玉本身就不爱措辞,任先生怎么问,她都是不做声的.逐渐地,她的进修几乎被先生废弃了.本年二年级我接办这个班.我发明她连拼音字母都不熟悉,更别说识字.写字了.三.实行做法:1)交换交心,从心坎沾染在日常平凡的工作中,我会经常走近何凤玉,带她一路读课文,一路与她剖析如今的进修状态,教她写字,勉励她提高.在此进程中.我多次在其焦炙的脸上露出了“柳暗花明”的笑颜.2)同窗的范例沾染为了让孤单.在进修上自卑的何凤玉走出关闭的自我,我先后让班上优良的同窗(包含留守儿童)去自动接近她,与她一路交心.进修和搞运动.在思惟道德,行动习惯和学业才能等方面帮忙她,尽力让其找到成功的喜悦,促进其在各方面提高.3)集体的浸染暖和优越的集体是学生成长的摇篮,集体的浸染和暖和对一个学生的成长具有极其主要的感化,为此,我应用班上开展各项运动的机遇,让她自动的介入进来,全班同窗为其加油助威,既让她认为集体的暖和,又让其尝到成功的喜悦.让她认为本身其实不孤单,全班同窗都是本身的同伙.四.个案教导反思——“爱”的力气有多大?如今的何凤玉,在教室上可以谈话了,请求背诵的课文根本上能背掉落了,和同班小伙伴们的交换也是越来越多了.看到她的笑颜不再是难事.从何凤玉前后的比较可以看出:无论是在进修.行动习惯照样在交换才能方面,她都有一个较大的改变,而这一切的改变,应当要归功于黉舍.家庭和社会等多方面的“爱”.爱可认为枯萎的小草带来全部春天;爱可以让干枯的地盘从新焕产活力;爱可以给孤单的小鸟一个浩瀚的天空.我想,只要我们多点爱心,多点耐烦,多点恒心,为留守儿童配合架起一座呵护的桥梁,她们将会演绎更多的出色!在此,我也愿望所有的农村教师在碰着特别的留守儿童时,应多给她们一份爱心与耐烦!。
留守儿童教育案例(精选12篇)

留守儿童教育案例(精选12篇)留守儿童教育案例篇1学生的情况:姓名:任东海性别:男年龄:十一岁五年级(1)班学生向学生系统地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和社会生活规范,是学校教育的基本职责。
尤其是对处于社会化关键时期的留守儿童而言,学会自我控制,遵守集体的规范,是留守儿童社会适应的重要方面。
留守儿童能否适应学校的规范,形成遵守纪律和规则的行为习惯,关系到留守儿童学业成功和身心健康发展。
下面通过一个留守儿童案例对学校规范不适应问题进行分析。
(一)留守儿童学校规范适应不良的案例留守儿童任东海是一名小学四年级的学生,爸爸妈妈由于工作忙,很少过问留守儿童任东海在学校的表现。
最近,老师与他们联系,告诉留守儿童任东海在校的情况,留守儿童任东海常常迟到、早退,在课堂上捣乱,经常不按时完成作业,学习成绩一直处于中下等,并且调皮、任性,在情绪上经常表现出烦躁不安,攻击性行为多,经常和同学吵架。
(二)学校规范适应不良的原因经过调查与分析,留守儿童任东海实际上是对学校纪律与规范适应不良。
这种情况,不仅在新生中而且在中高年级学生身上也会发生。
产生这种规范适应不良的主要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1.行为上的坚持性和自制力不足留守儿童由于良好意志品质还没有形成,因此,遵守学校规范的坚持性和自制力不足。
有的学生缺少纪律和规范的意识,对学校规范和学习要求不屑一顾,按自己的意愿行事,放任自流;有的学生也想遵守纪律,但是行为上不能控制和约束自己。
上例中的留守儿童任东海,意志的坚持性和自制力都比较差,因此,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使之符合学校的规范,因而对学校的规范不能很好的适应。
2.不理解遵守纪律与规范的意义有些学生对遵守学校规范的意义没有正确的认识,不能将学校的纪律要求转化成指导行为的自觉原则,只是感觉到自己的行为受到约束,想要摆脱这种被束缚的感觉。
所以,当面对学校的规范和要求时,有些学生采取消极的态度,违反学校规范,不遵守学校纪律,不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等。
关爱留守儿童典型案例材料

关爱留守儿童典型案例材料在我们村儿啊,有个叫小花的孩子,她就是留守儿童。
小花的爸妈为了赚钱,到大城市打工去了,就把小花留在了家里,跟着爷爷奶奶过活。
小花这孩子啊,刚开始可内向了。
每次看到别的孩子有爸妈陪着,眼睛里就满是羡慕。
她爷爷奶奶年纪大了,只能照顾她的生活起居,像学习上的事儿啊,就有点力不从心。
小花的成绩也不太好,她自己心里也着急,可又不知道该咋办。
后来啊,村里的张婶儿发现了小花的情况。
张婶儿可是个热心肠,她就想着得帮帮这孩子。
张婶儿经常把小花叫到自己家里,给她做好吃的。
一边吃一边跟小花聊天,就像亲妈一样。
张婶儿还会辅导小花做作业呢,她虽然文化程度也不是特别高,但教小花这个小学生还是绰绰有余的。
张婶儿知道小花想爸爸妈妈,就想办法让小花能经常跟爸妈联系。
她把自己家的电脑拿出来,教小花怎么用视频通话。
小花第一次和爸妈视频的时候,那眼泪就止不住地流,可把张婶儿心疼坏了。
从那以后啊,小花脸上的笑容就渐渐多起来了。
村里还有个王大爷,他是个老木匠。
他看小花整天闷闷不乐的,就给小花做了好多小玩意儿,像木头的小鸭子、小帆船啥的。
小花可喜欢这些小物件了,整天拿在手里把玩。
这时候啊,小花开始变得开朗了,也愿意和村里的其他孩子一起玩了。
学校里的李老师也没闲着。
他发现小花在绘画上很有天赋,就专门鼓励小花参加学校的绘画比赛。
李老师还利用课余时间给小花指导,小花特别努力,最后在比赛里还拿了奖呢。
这对小花来说,可是个特别大的鼓舞。
现在啊,小花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
她不再是那个自卑内向的小女孩了,变得自信又阳光。
她的学习成绩也提高了不少。
这多亏了张婶儿、王大爷和李老师这些人的关爱啊。
他们就像一束束温暖的光,照进了小花这个留守儿童的心里,让小花感受到了满满的爱。
在咱们这个社会里啊,像小花这样的留守儿童还有很多很多。
每一个孩子都需要关爱,都需要有人去拉他们一把。
咱们大家要是都能像张婶儿、王大爷和李老师那样,多关心关心这些留守儿童,那这些孩子的世界啊,肯定会变得特别美好。
留守儿童帮扶成长案例七篇

二、成因分析
阿敏的父母因都忙着自己的事业,无暇照顾孩子,阿敏从小跟着保姆长大,保姆对孩子照顾得无微不至,可少了一份与孩子交流沟通的机会,对话也许是少之又少,久而久之,孩子与别人交谈的能力明显不如同龄的孩子,在同伴的眼里已是个被冷落的人,无法交谈的人,而她偶尔说一句话,还会招来一阵耻笑,时间一长,她更加难以启齿了。
案例描述:
我所在的学校是一所比较偏僻的乡村小学,这里的孩子大多数是留守儿童,他们很渴望学到知识。我现在担任二年级所有科目的教教学,和孩子已经相处快两年了,我们班有一个特殊的孩子叫周星(化名),平时听课非常不认真,课后作业经常完不成,很少和老师同学交流,学习成绩很糟糕,一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数学只考了十多分,平时数学测试,平均只有十几分,基本上都是全班的倒数第一,我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那也不能放弃他,于是课后经常给他开小灶,效果也是不理想,于是我逐渐产生任由他发展的想法,很少去关注他。
可是由于她对照的时间比较长,在区域活动中吴琳娇没有能完成。
第三次游戏:
这次来玩中国地图拼图的时胡思琦和褚安娜。胡思琦这次好像是有备而来的,他拿出了拼图,先看了墙面的大中国地图,然后再拼图中找出了比较大块的拼块,先把比较明显的拼块拼好再拼一些小的,同时把台湾和海南岛放到自己的位置上,然后再一块地尝试,但是拼的速度快了不少,看来他是准备过了。安娜在看到胡思琦很有信心地拼了不少后,她也加入到拼拼图的行列中来了,两个人一个找一个拼在区域活动结束前把拼图完成了。
第5篇: 留守儿童帮扶成长案例
一、案例介绍:
何xx,女,该同学上课容易走神,不爱交流,对于大人的话,很多时候不予理睬,在她上一年级的时候,我虽不教她,但对于她我已经有深刻的印象。那时我以为她是自闭症孩子。今年接手这个班。刚开始她也是一句话不说。点名她不答,读课文她也不张嘴。更别说背诵课文了。她成天少言寡语,目光忧郁,心事重重的。在留守儿童中又属于比较特殊的了。是什么原因造成这样的现象呢?
关爱留守少年帮扶案例

关爱留守少年帮扶案例第一篇:关爱留守少年帮扶案例爱,演绎精彩――关爱留守少年帮扶案例一、产生背景近年来,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拥向城市,为国家的繁荣,城市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可是,在农民背井离乡,生活发生日新月异变化的同时,“留守少年”问题却日渐突出。
由于“留守少年”长期生活在特殊的环境中,缺乏父母直接的关爱与呵护,久而久之,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
“留守少年”自幼离开父母,缺乏亲情的关爱,往往易产生焦虑、烦躁、悲观等一系列的消极情绪;在性格方面较为突出的是柔弱内向、自卑孤僻;学习方面因缺乏家庭的辅导,导致学习困难;行为方面缺乏父母的管教,在监护人不敢管也管不了的情况下,“留守少年”产生厌学、逃学,引起行为上的偏差,严重者甚至误入歧途。
“留守少年”问题已不是单纯的教育问题,已经发展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给老师,家长,社会提出了许许多多的难题。
鉴于此,我们胡集二中开展了很多活动,如各班完善“留守少年”档案;开展“手拉手,心连心”活动,为每位留守孩子联系热心的“爱心妈妈”;利用双休日组织留守孩子参加集体活动等。
身为一名一线班主任,关爱留守少年也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
下面我想就工作中的一个案例,谈谈自己的几点做法。
二、案例描述在我任教的班中,有十五人是留守少年。
在这个小团体里有一个学生特点最典型。
她就是封意满,女生,今年13岁。
父亲在北京打工。
有时过年过节都难得回来一次,跟随着年迈的爷爷奶奶生活。
七年级她来到我班时,我看到她睁着大大的眼睛,眼睛里满是忧郁。
通过观察,我发现她课堂上几乎不发言,经常走神;课外几乎不说话,独来独往。
即使老师问她问题,她也只是点头或摇头,要不就是简短的几个字。
孩子内心是一种怎样的痛苦!如何开启孩子的心灵之门,还原一个健康快乐的她,成了我困扰于心的一个难题。
三、主要做法(一)开启心扉吐露心声孩子的心是最脆弱的,何况是遭受家庭变故后的孩子。
她们自我封闭,排外,孤独,忧郁。
郁结在心的情感,太久了,必定要发泄。
留守儿童典型案例

留守儿童典型案例留守儿童是指父母一方或双方长期在外地务工,孩子因无人照料而长期留在家乡的未成年人。
他们通常由老人或其他亲属照料,缺乏父母的关爱和教育。
留守儿童问题已成为中国农村面临的一大社会问题,他们的成长环境和心理健康备受关注。
下面我们来看一些留守儿童的典型案例。
小明,14岁,湖南省农村留守儿童。
小明的父母外出务工,他和弟弟由年迈的外婆照顾。
外婆身体不好,无法给予他们足够的关爱和教育。
小明长期独自在家,缺乏父母的关怀,性格内向,成绩下滑,情绪不稳定,经常感到孤独和无助。
小芳,12岁,贵州省农村留守儿童。
小芳的父母长期在外地打工,她和弟弟由奶奶照顾。
由于奶奶年纪大了,家里的生活条件很差,小芳经常感到饥饿和寒冷。
她渴望父母的关爱,但只能通过电话和偶尔的回家探望来缓解思念之情。
小芳性格孤僻,学习成绩一直不理想,缺乏自信和动力。
这些典型案例反映了留守儿童面临的现实困境。
他们长期缺乏父母的陪伴和教育,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受到严重影响。
他们容易感到孤独、无助和焦虑,学习成绩下滑,性格内向,缺乏自信和社交能力。
留守儿童问题不仅关乎个人成长,也关系到社会稳定和未来发展。
政府和社会应该加强关注,采取有效措施,帮助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首先,政府应加大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力度,建立健全的留守儿童关爱机制,提供心理辅导和教育培训,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其次,学校和社会组织应积极参与,为留守儿童提供更多的关爱和帮助,开展各种形式的课外活动和心理疏导,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最后,父母也应该尽量减少外出务工时间,多花时间陪伴孩子,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和教育。
总之,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需要政府、学校、社会组织和家庭共同努力,共同关注,共同解决。
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努力,才能让留守儿童健康成长,走向美好的未来。
希望留守儿童们能早日享受到父母的关爱,健康快乐地成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爱照亮孩子的心灵
--留守儿童关爱个案
我校地处城乡结合处的郊区,班级中有十名学生的家长长期在外务工,把孩子留给年迈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亲友照看,因此使得这些留守儿童更需要关爱。
我凭着特有的执著和坚韧,给“留守儿童”营造了一个健康成长环境,帮助“留守儿童”走出了阴霾,走向了成功。
一、细致入微,做孩子们的良师益友。
认识“留守儿童”优点和缺点,就要有“细致入微”的工作态度和方法。
为了帮助孩子们找回自信心,我与他们建立一种彼此信任、平等互助的关系,与他们进行情感交流。
做孩子们的良师益友。
学生叶林父母离异,年迈的奶奶携她租房住在镇东小区二环路。
其奶奶没有文化,一段时间内,叶林的思想波动较大,任性、孤僻、寡言。
我发现后及时组织学生开展爱心帮扶活动,解决她生活和学习上的困难,鼓励她参与学校和班级开展的各种活动。
经常与其促膝谈心,拉近我们之间的距离,通过一段时间的交流,叶林的情绪恢复了平静,她又回到了正确的轨道上。
二、扬长避短,用爱心为他们铺路。
由于“留守儿童”的父母多在外少在家,他们从小缺乏父母的关爱,这就需要老师和家长与他们进行情感上的沟通。
所以,要尽量寻找孩子们身上的闪光点,充分发扬他们的特长,并适时加以引导,改
正他们的缺点。
学生向金,父母双双在外打工,母亲也重病在身,把她交给外婆抚养,外婆毕竟是外婆,孩子未感受到父母之爱,心灵寂寞。
在接触过一次网络之后,他便被网络游戏所吸引,有时逃学背着人到网吧上网,愈陷愈深。
我发现这一状况,便与他谈心,先指出他的优点并表示对他的好感,然后询问这一段时间他精神不振,学习成绩下降的原因。
开始他不肯说真话,后来我通过多种活动(家访、谈话、),用爱心去感召他。
谈话时,我注意语言的技巧和方法,因为美的语言,不但可以更好地传授知识,而且还可以陶冶孩子的情操、净化孩子的心灵。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像这样的留守学生并非本质的恶劣,而是心灵寂寞缺乏关爱误入歧途。
我和颜悦色询问他的生活,给他分析网络游戏的害处,讲一些做人的道理,想他之所想,急他之所急。
处处无微不至的关心他、爱他,鼓励他积极参健康有益活动,增强其自信心。
现在戒掉了网瘾,成为一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三、视同己子,让孩子们沐浴爱的温暖
在参加班主任培训时,一位老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当学生在学校发生意外事故时,作为老师该怎样处置?”(把学生当着自己的孩子)由于农村学校地域特殊性,多数“留守儿童”上学都比较远,且安全意识较薄弱,这样他们就充满了安全方面的隐患,而且有些安全隐患是十分严重的。
学生胡豪,父母都在河南打工,伯伯充当临时监护人。
他个头虽小,但酷爱运动。
一次,他在打蓝球时不慎摔到,将左手的手腕骨折断。
当同学们向我报告后,我迅速到他跟前,看到
他用右手把受伤的左手端着,他脸色苍白,嘴唇发乌,不停地颤抖,我没有多想,毫不犹豫抱起他,第一时间送到医院。
一路上,我一个劲安慰他:“没事的,别怕!”医生拉骨并找准位置接骨时,我紧紧抱住他不让他乱动,口里还一直说:“一会儿就好了,听话好孩子。
”看他疼得额头上冷汗直冒,我心里真难受,我跟他说:“疼就喊吧,别憋着。
”但他的坚强更让我感动,我让他把头靠着我的肩膀上,希望这份依靠能让他减轻一些痛苦。
在整个医治过程中,他紧紧地依偎着我,我感觉我们不是师生而是父子,直到一切安排妥当之后我才告知他的家人。
事后,针对这一突发事件,我作了深刻的反思:教师不但对留守学生承担道德品质方面、学习方面的教育,还应该在安全和自卫方面加强教育,作为一名教师在任何时间、任何地方遇到学生的安全事故,都应义无反顾冲上前,第一时间把孩子送到医院接受治疗,在工作中我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在实际行动中践实师爱的伟大。
关爱无边,亲情漫漫。
我是一名乡村教师,和千千万万的教育工作者一样,固守着这份清贫,守护着这方神圣,用我的爱心去点燃“留守儿童”的希望,让他们的生命沐浴灿烂的阳光,使他们真正走出心灵的荒漠,回到亲情的绿洲。
我奉献着,幸福着,快乐着,无怨无悔!
2016年1月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