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爱留守儿童典型案例

合集下载

关爱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案例

关爱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案例

关爱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案例在我们村有个叫小阳的孩子,他的父母常年在外地打工,就把他留在奶奶身边。

这小阳啊,刚开始的时候就像个小刺猬,浑身是刺,不太好接近。

我第一次注意到他是在村里的小学。

那时候他总是一个人坐在教室的角落里,别的孩子课间都在嬉笑打闹,他就低着头,自己在本子上乱画。

有一次,学校组织活动,大家都组队玩游戏,可没人愿意跟小阳一组。

我就凑过去问他想不想跟我一组,他眼睛里满是怀疑,小声嘟囔着:“你为啥要跟我一组?”那小阳说话的时候啊,都不敢看我,眼神躲躲闪闪的。

后来我才知道,因为长期缺少父母的陪伴,小阳心里特别自卑。

他觉得自己就像个没人要的小可怜,别的孩子都有爸爸妈妈疼,自己只有奶奶,而且奶奶年纪大了,很多时候也不能完全理解他那些小想法。

从那以后,我就经常去找小阳玩。

我会给他带一些从城里带回来的小零食,像那种带卡通图案的小饼干,他一开始还不好意思接呢。

我就故意逗他说:“你要是不吃,这小饼干可就哭鼻子喽,它专门从城里跑来想被你吃呢。

”他听了这话,“噗嗤”一声笑了,这才慢慢接过饼干。

我还给他讲外面世界的趣事,什么大城市里的高楼大厦像巨人一样,还有会在马路上跑的“大铁盒子”(汽车)。

小阳听得眼睛放光,他特别好奇,总是缠着我问这问那。

我发现这孩子其实特别聪明,就是缺乏关注和引导。

有一次,我带他去山上放风筝。

那风筝是我专门给他买的,上面画着超级英雄。

小阳拿着风筝,在山坡上跑啊跑,那小脸蛋跑得红扑扑的。

风筝飞起来的时候,他高兴得又蹦又跳,大声喊着:“看,我的超级英雄飞起来啦!”那一刻,我看到他眼里有了自信的光彩。

慢慢地,小阳变了。

他在学校开始主动和同学们说话了,也不再是那个总是低着头的小可怜。

他的成绩也越来越好,老师都夸他像换了个人似的。

有一次他还跟我说:“叔叔/阿姨,你就像我的爸爸妈妈一样,我以后也要像你给我讲的那些人一样,做个厉害的人。

”你看,其实关爱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啊,不需要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就是多陪陪他们,给他们讲讲外面的世界,让他们知道自己也是被人爱着、关注着的,就像小阳这样,一颗封闭的心也能重新打开,充满阳光。

关爱留守儿童典型案例

关爱留守儿童典型案例

关爱留守儿童典范案例一.案例介绍:何凤玉,女,该同窗上课轻易走神,不爱交换,对于大人的话,许多时刻不予理睬,在她上一年级的时刻,我虽不教她,但对于她我已经有深入的印象.那时我认为她是自闭症孩子.本年接办这个班.刚开端她也是一句话不说.点名她不答,读课文她也不张嘴.更别说背诵课文了.她成天少言寡语,眼光愁闷,苦衷重重的.在留守儿童中又属于比较特别的了.是什么原因造成如许的现象呢?二.案例剖析:1.亲情的缺掉:何凤玉同窗的母亲在其很小的时刻分开她.父亲长期在外务工,与后代相处甚少,父亲忙于工作的不理不睬,祖怙恃的隔代不雅念,让她认为本身是这个世界上过剩的人,陪同她的除了孤单之外,更多的就是泪水了.2.进修没有人指点:何凤玉本身就不爱措辞,任先生怎么问,她都是不做声的.逐渐地,她的进修几乎被先生废弃了.本年二年级我接办这个班.我发明她连拼音字母都不熟悉,更别说识字.写字了.三.实行做法:1)交换交心,从心坎沾染在日常平凡的工作中,我会经常走近何凤玉,带她一路读课文,一路与她剖析如今的进修状态,教她写字,勉励她提高.在此进程中.我多次在其焦炙的脸上露出了“柳暗花明”的笑颜.2)同窗的范例沾染为了让孤单.在进修上自卑的何凤玉走出关闭的自我,我先后让班上优良的同窗(包含留守儿童)去自动接近她,与她一路交心.进修和搞运动.在思惟道德,行动习惯和学业才能等方面帮忙她,尽力让其找到成功的喜悦,促进其在各方面提高.3)集体的浸染暖和优越的集体是学生成长的摇篮,集体的浸染和暖和对一个学生的成长具有极其主要的感化,为此,我应用班上开展各项运动的机遇,让她自动的介入进来,全班同窗为其加油助威,既让她认为集体的暖和,又让其尝到成功的喜悦.让她认为本身其实不孤单,全班同窗都是本身的同伙.四.个案教导反思——“爱”的力气有多大?如今的何凤玉,在教室上可以谈话了,请求背诵的课文根本上能背掉落了,和同班小伙伴们的交换也是越来越多了.看到她的笑颜不再是难事.从何凤玉前后的比较可以看出:无论是在进修.行动习惯照样在交换才能方面,她都有一个较大的改变,而这一切的改变,应当要归功于黉舍.家庭和社会等多方面的“爱”.爱可认为枯萎的小草带来全部春天;爱可以让干枯的地盘从新焕产活力;爱可以给孤单的小鸟一个浩瀚的天空.我想,只要我们多点爱心,多点耐烦,多点恒心,为留守儿童配合架起一座呵护的桥梁,她们将会演绎更多的出色!在此,我也愿望所有的农村教师在碰着特别的留守儿童时,应多给她们一份爱心与耐烦!。

关爱留守儿童教育案例

关爱留守儿童教育案例

关爱留守儿童教育案例农村留守儿童将是一个长期存在的社会群体,他们的健康成长已成为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面临的一项长期任务。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爱留守儿童教育案例,一起来看看吧!关爱留守儿童教育案例一本人是一名小学教育工作者,从教多年,发现目前我们学校的留守儿童是越来越多了,这同样也是其他中小学校都存在的普遍现象。

但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及管理却又是我们教师面临的又一大难题。

我现任班级有一名学生叫李俊林,父母常年在外务工,他由爷爷奶奶照看。

李俊林同学生性贪玩,经常不做作业,有时候完成一半,每次考试都只能完成一小部分题目。

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动作总是比别人慢半拍。

做了错事,不接受批评,不让人家说,表现出较强的虚荣心和反抗心理。

所以在班上同学们中的印象很差。

个案分析:对于本班李俊林同学的情况我认为这属于留守儿童中的例案。

存在以下一些问题:1、学习状况一般。

由于这些孩子在留守期间是和年迈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亲友生活在一起的,。

监护人文化水平低,没有能力辅导孩子的学习,重养轻教,致使孩子的学习得不到有效的督促和引导,大多数留守儿童在学习上自觉性差,纪律不强,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被动地学习,学习成绩较差。

2、心理情感不健全。

“留守儿童”由于在情感上缺少健全的关爱和沟通,容易产生心理障碍。

长期与父母分离,导致留守儿童在日常生活中享受不到父母的关怀,遇到困难不能从父母那里找到感情的支持,在学习、生活过程中出现一些差错得不到及时的引导、纠正,久而久之,便形成一些明显的心理行为问题。

3、道德行为差。

由于缺乏有效监管和教育,留守儿童往往对事物分不清好坏和是非,不能正确地看待问题,容易受社会上反面现象的影响,容易养成一些不良行为。

例如:经常说谎,爱说脏话,不服管教,悄悄拿同学的东西。

采取的一些有效措施:1、要求家长努力承担起教子之责,即使在外地务工,也要把教育孩子的那份责任承担起来,与学校、社会形成合力,把教育孩子的工作做好。

留守儿童教育案例(精选12篇)

留守儿童教育案例(精选12篇)

留守儿童教育案例(精选12篇)留守儿童教育案例篇1学生的情况:姓名:任东海性别:男年龄:十一岁五年级(1)班学生向学生系统地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和社会生活规范,是学校教育的基本职责。

尤其是对处于社会化关键时期的留守儿童而言,学会自我控制,遵守集体的规范,是留守儿童社会适应的重要方面。

留守儿童能否适应学校的规范,形成遵守纪律和规则的行为习惯,关系到留守儿童学业成功和身心健康发展。

下面通过一个留守儿童案例对学校规范不适应问题进行分析。

(一)留守儿童学校规范适应不良的案例留守儿童任东海是一名小学四年级的学生,爸爸妈妈由于工作忙,很少过问留守儿童任东海在学校的表现。

最近,老师与他们联系,告诉留守儿童任东海在校的情况,留守儿童任东海常常迟到、早退,在课堂上捣乱,经常不按时完成作业,学习成绩一直处于中下等,并且调皮、任性,在情绪上经常表现出烦躁不安,攻击性行为多,经常和同学吵架。

(二)学校规范适应不良的原因经过调查与分析,留守儿童任东海实际上是对学校纪律与规范适应不良。

这种情况,不仅在新生中而且在中高年级学生身上也会发生。

产生这种规范适应不良的主要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1.行为上的坚持性和自制力不足留守儿童由于良好意志品质还没有形成,因此,遵守学校规范的坚持性和自制力不足。

有的学生缺少纪律和规范的意识,对学校规范和学习要求不屑一顾,按自己的意愿行事,放任自流;有的学生也想遵守纪律,但是行为上不能控制和约束自己。

上例中的留守儿童任东海,意志的坚持性和自制力都比较差,因此,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使之符合学校的规范,因而对学校的规范不能很好的适应。

2.不理解遵守纪律与规范的意义有些学生对遵守学校规范的意义没有正确的认识,不能将学校的纪律要求转化成指导行为的自觉原则,只是感觉到自己的行为受到约束,想要摆脱这种被束缚的感觉。

所以,当面对学校的规范和要求时,有些学生采取消极的态度,违反学校规范,不遵守学校纪律,不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等。

儿童关爱案例分享

儿童关爱案例分享

儿童关爱案例分享今天想跟大家分享几个超暖心的儿童关爱案例。

案例一:特殊学校的小画家。

我有个朋友在一所特殊教育学校做志愿者。

那里面的孩子,有的听力有点问题,有的是在智力发展上有特殊需求。

我朋友负责教一个小男孩画画。

这小男孩呀,一开始特别害羞,总是低着头,拿着画笔却不敢下笔。

我朋友就想了个超有趣的办法。

他把自己也画成了一个大花脸,还故意做出很滑稽的动作,逗得小男孩哈哈大笑。

从那以后,小男孩就慢慢放松了。

我朋友发现这个小男孩对色彩特别敏感,尤其是蓝色。

于是每次画画课,他都会专门准备很多不同深浅的蓝色颜料。

有一次,他们画大海,小男孩眼里闪着光,用那些蓝色颜料涂出了一片超级有层次感的大海,波光粼粼的,就像真的一样。

我朋友就把小男孩的画拿去参加了一个特殊儿童画展,结果小男孩的画被好多人夸赞呢。

小男孩变得越来越自信,现在还经常主动教其他小朋友怎么调出好看的颜色。

这就是一点点耐心和发现孩子闪光点的力量呀。

案例二:社区里的“故事大王”奶奶。

我们社区有个特别慈祥的奶奶,她可是孩子们心中的“故事大王”。

每天下午放学的时候,社区小花园里就围满了小朋友。

奶奶坐在中间的小板凳上,开始讲故事。

有个小女孩,爸妈工作特别忙,她总是很孤单。

每次听奶奶讲故事的时候,她都听得特别认真。

奶奶发现了这个小女孩的情况后,就专门给她编了一个关于勇敢小公主的故事。

故事里的小公主也是爸爸妈妈不在身边,但是她通过自己的努力,帮助了很多小伙伴,最后收获了满满的友谊。

小女孩听了这个故事后,就像变了个人似的,开始主动和社区里的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

奶奶不仅讲故事,还会给孩子们准备一些小零食,像是自己做的小饼干呀,甜甜的水果干。

有一次,一个小男孩不小心摔倒受伤了,哭个不停。

奶奶就抱着他,给他讲了一个小英雄不怕疼的故事,小男孩听着听着就不哭了,还说自己也要像小英雄一样勇敢呢。

这个奶奶就像社区里的一盏温暖的灯,照亮了孩子们的小世界。

案例三:学校里的“秘密好友”计划。

关爱留守儿童典型案例材料

关爱留守儿童典型案例材料

关爱留守儿童典型案例材料在我们村儿啊,有个叫小花的孩子,她就是留守儿童。

小花的爸妈为了赚钱,到大城市打工去了,就把小花留在了家里,跟着爷爷奶奶过活。

小花这孩子啊,刚开始可内向了。

每次看到别的孩子有爸妈陪着,眼睛里就满是羡慕。

她爷爷奶奶年纪大了,只能照顾她的生活起居,像学习上的事儿啊,就有点力不从心。

小花的成绩也不太好,她自己心里也着急,可又不知道该咋办。

后来啊,村里的张婶儿发现了小花的情况。

张婶儿可是个热心肠,她就想着得帮帮这孩子。

张婶儿经常把小花叫到自己家里,给她做好吃的。

一边吃一边跟小花聊天,就像亲妈一样。

张婶儿还会辅导小花做作业呢,她虽然文化程度也不是特别高,但教小花这个小学生还是绰绰有余的。

张婶儿知道小花想爸爸妈妈,就想办法让小花能经常跟爸妈联系。

她把自己家的电脑拿出来,教小花怎么用视频通话。

小花第一次和爸妈视频的时候,那眼泪就止不住地流,可把张婶儿心疼坏了。

从那以后啊,小花脸上的笑容就渐渐多起来了。

村里还有个王大爷,他是个老木匠。

他看小花整天闷闷不乐的,就给小花做了好多小玩意儿,像木头的小鸭子、小帆船啥的。

小花可喜欢这些小物件了,整天拿在手里把玩。

这时候啊,小花开始变得开朗了,也愿意和村里的其他孩子一起玩了。

学校里的李老师也没闲着。

他发现小花在绘画上很有天赋,就专门鼓励小花参加学校的绘画比赛。

李老师还利用课余时间给小花指导,小花特别努力,最后在比赛里还拿了奖呢。

这对小花来说,可是个特别大的鼓舞。

现在啊,小花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

她不再是那个自卑内向的小女孩了,变得自信又阳光。

她的学习成绩也提高了不少。

这多亏了张婶儿、王大爷和李老师这些人的关爱啊。

他们就像一束束温暖的光,照进了小花这个留守儿童的心里,让小花感受到了满满的爱。

在咱们这个社会里啊,像小花这样的留守儿童还有很多很多。

每一个孩子都需要关爱,都需要有人去拉他们一把。

咱们大家要是都能像张婶儿、王大爷和李老师那样,多关心关心这些留守儿童,那这些孩子的世界啊,肯定会变得特别美好。

留守儿童典型案例

留守儿童典型案例

留守儿童典型案例留守儿童是指父母一方或双方长期在外地务工,孩子因无人照料而长期留在家乡的未成年人。

他们通常由老人或其他亲属照料,缺乏父母的关爱和教育。

留守儿童问题已成为中国农村面临的一大社会问题,他们的成长环境和心理健康备受关注。

下面我们来看一些留守儿童的典型案例。

小明,14岁,湖南省农村留守儿童。

小明的父母外出务工,他和弟弟由年迈的外婆照顾。

外婆身体不好,无法给予他们足够的关爱和教育。

小明长期独自在家,缺乏父母的关怀,性格内向,成绩下滑,情绪不稳定,经常感到孤独和无助。

小芳,12岁,贵州省农村留守儿童。

小芳的父母长期在外地打工,她和弟弟由奶奶照顾。

由于奶奶年纪大了,家里的生活条件很差,小芳经常感到饥饿和寒冷。

她渴望父母的关爱,但只能通过电话和偶尔的回家探望来缓解思念之情。

小芳性格孤僻,学习成绩一直不理想,缺乏自信和动力。

这些典型案例反映了留守儿童面临的现实困境。

他们长期缺乏父母的陪伴和教育,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受到严重影响。

他们容易感到孤独、无助和焦虑,学习成绩下滑,性格内向,缺乏自信和社交能力。

留守儿童问题不仅关乎个人成长,也关系到社会稳定和未来发展。

政府和社会应该加强关注,采取有效措施,帮助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首先,政府应加大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力度,建立健全的留守儿童关爱机制,提供心理辅导和教育培训,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其次,学校和社会组织应积极参与,为留守儿童提供更多的关爱和帮助,开展各种形式的课外活动和心理疏导,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最后,父母也应该尽量减少外出务工时间,多花时间陪伴孩子,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和教育。

总之,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需要政府、学校、社会组织和家庭共同努力,共同关注,共同解决。

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努力,才能让留守儿童健康成长,走向美好的未来。

希望留守儿童们能早日享受到父母的关爱,健康快乐地成长。

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典型案例

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典型案例

一、案例背景农村留守儿童是指因为父母长期在外地打工或其他原因而留守在农村家中的未成年人。

他们通常由年迈的祖父母或其他亲属照顾,缺乏父母的关爱和教育,面临着心理、生活、教育等方面的挑战。

为了改善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许多地方政府、社会组织和个人积极参与留守儿童关爱服务。

二、关爱服务内容1. 精准识别:通过村级干部、村民委员会、学校等途径,对留守儿童进行精准识别,建立健全留守儿童信息档案,包括家庭情况、生活状况、学业情况等。

2. 心理关爱:为留守儿童提供心理交流和辅导服务,帮助他们调节情绪,建立自信,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

3. 生活保障:提供留守儿童日常生活所需的食品、衣物、学习用品等物资,确保他们的基本生活水平。

4. 教育支持:为留守儿童提供补习班、兴趣班等课外教育活动,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和综合素质。

5. 社交关系:帮助留守儿童建立良好的社交关系,参与集体活动,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

三、典型案例介绍湖南省某县的留守儿童关爱服务项目是一项成功的典型案例。

该项目由县政府主导,在各级部门、社会组织和志愿者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四、项目成效1. 精准识别:通过建立留守儿童信息档案,对当地留守儿童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和识别,形成了一套科学、有效的管理体系。

2. 心理关爱:建立了留守儿童心理交流中心,安排专业心理交流师为留守儿童提供心理辅导服务,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

3. 生活保障:组织爱心人士捐赠物资,向留守儿童提供食品、衣物等必需品,解决他们的基本生活问题。

4. 教育支持:设立了留守儿童教育基金,资助留守儿童参加补习班、兴趣班等课外教育活动,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和综合素质。

5. 社交关系:组织留守儿童参加各类集体活动,举办夏令营、运动会等活动,促进留守儿童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增强他们的社交能力。

五、案例启示该案例充分体现了政府、社会组织和个人共同参与的留守儿童关爱服务模式。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各方力量凝聚一致,形成了合力,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爱的雨露中健康成长(原创)
——关爱留守儿童典型案例
一、案例介绍:
朱某某,女,该同学很小的时候母亲就离开了她。

她一直和祖父母,父亲在一起生活。

父亲年级较大,不认识字,长年在外打零工。

祖父有病,终生吃药,家庭经济较困难,是个低保户家庭。

该生刚刚进入一年级时,由于没有经历过学前教育,成绩一度跟不上。

她上课总是默默无语,不愿和老师同学交流,显得心事重重,给人感觉性格忧郁。

但是三年过去了,现在的她在课堂上积极发言,课下与同学们快乐的玩耍,积极参加学校班级开展的各项活动,而且各门学科成绩都很优异,是一个品学兼有的好学生。

总结这三年来对她的耐心教育,我感到自己的付出有所回报——她的进步是对我最大的回报。

二、案例分析:
刚开始了解到这个孩子的家庭身世,我就从多方面分析,找到问题症结,有针对性地思考解决方案。

1、亲情的缺失,心灵的空白。

朱某某同学的母亲在其很小的时候就离开了她,从小缺少母亲的关爱,缺少一种温暖和安全的感觉。

父亲长期在外务工,与她相处甚少,又不认识字,祖父母的年迈,思想观念落后,让她的心灵缺乏有效的、丰富的交流,和生动的情感注入。

在日记中,她常常表达出这种孤独和寂寞。

因此,对于这样的留守儿童,学校和班级在其生活
中的地位更是比别的孩子重要的多。

2、学习缺乏有效的指导。

朱某某本身就不爱说话,不太愿意主动和老师同学交流。

在学习中遇到难题,在家也无人可以指导帮助。

因此,刚进入学校时,学习非常吃力,跟不上节奏。

但这个孩子虽不太喜欢说话,但对于老师的教导能认真地听并切实地去做。

三、实施做法:
分析了她的情况,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对她进行耐心教育。

1)在学习上多帮助她,培养自信。

学生首要的任务是学习,一个成绩优秀的孩子会在学校生活中充满信心,从而带动其他方面的发展。

因此,在平时的工作中,我会常常走近朱飞霞,带她一起读课文,教她一笔一划写好字,帮她分析现在的学习状况,指导她如何认真听课,完成作业。

对于她的每一个进步,每一个闪光点都尽力赞美鼓励。

每一次的表扬,我都能在其没有表情的脸上发现一丝隐隐的微笑。

经过我悉心的指导,耐心的等待,还有她自己的努力,在一年级期末她终于赶上了同学,考到了90分,而我也大大的表扬了一番。

而接下来的两年学习,我一直时时地关心她,单独辅导她作业,教导她要主动学习,掌握学习方法,争取更好的成绩。

她也很认真地把老师的教导记在心里,认真完成作业,在家常常主动学习。

记得去年暑假去家访,我来到她家,简陋的房子里,她一个人在认真地学习。

我很欣慰,知道主动学习的孩子不会差。

我的不断表扬和同学们一点点的佩服成了她一直不断进步的动力。

2)在生活上多关心她,远离孤独。

针对她时时刻刻流露出的孤独,我用多种方式来化解。

首先,让书本成为她永久的朋友。

一年级的时候我经常讲绘本故事给她听,并让她把书带回家看,教育她要把书当成自己最好的伙伴。

志愿者们和各级关心她的人也都经常赠送一些书籍给他,让她的心灵有了依托。

记得,后来的日记在谈到周末一个人在家感觉孤独时,她就会拿出书来读,书真的成了她的好朋友。

另外,我班另外一个孩子和她家住得很近,我就常常让她们在一起多交流,多玩耍。

现在她们是最要好的朋友,经常放学一起写作业,周末一起玩耍,在日记中我看到了她真真切切的快乐。

3)融入团结友爱的集体,感受温暖。

良好的集体是学生成长的摇篮,集体的感化和温暖对一个学生的成长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而对于留守儿童以及特殊儿童来说,一个温暖的集体将为其一生奠下温暖的色调。

为此,我不懈余力地创建一个有着团结友爱,爱好读书的良好班集体。

她生活在这样的集体里,不知不觉地耳濡目染,收到良好的熏陶。

同时,我利用班上和学校开展各项活动的机会,让她主动的参与进来。

她参加了语文、英语学科比赛,她参加了跳绳比赛,她参加元旦联欢节目表演,她被评为“校园之星”,班级的“学习之星”等等。

在这些活动中,全班同学为其加油助威,既让她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又让其尝到成功的喜悦。

她终于觉得自己并不孤单,全班同学都是自己的朋友,班集体就是自己温
暖的一个大家庭。

同时,针对她的家庭情况,帮她申请的多项援助,志愿者的帮助,妇联的帮助,还有学校社会的关心和帮助,更让她体会到了这种人人关心她的温暖感觉。

四、个案教育反思——学校的关爱和教育是爱的雨露,让留守儿童能健康成长。

现在的朱某某,无论是在学习、行为习惯还是在交流能力方面,她都有一个很大的转变。

她衣着整洁,懂事有礼貌,学习优秀,与人相处和谐。

而这一切的转变,应该要归功于学校、家庭和社会等多方面的“爱”。

爱,可以为枯萎的小草带来整个春天;爱,可以让干涸的土地重新焕发生机;爱,可以给孤独的小鸟一个浩瀚的天空。

我想,只要我们多点爱心,多点耐心,多点恒心,为留守儿童共同架起一座呵护的桥梁,她们将会演绎更多的精彩!
2015年1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