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教学设计6+优质公开课18新编

合集下载

有的人公开课教案

有的人公开课教案

有的人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有的人”这一表达方式,学会正确运用。

2.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3.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人生价值,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诗歌《有的人》的背景介绍及作者简介。

2. 诗歌的主题思想及表现手法。

3. 诗歌中的“有的人”表达方式的运用。

三、教学重点、难点1. 重点:诗歌《有的人》的背诵及理解。

2. 难点:对“有的人”表达方式的运用和诗歌深层含义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背景、作者简介、主题思想及表现手法。

2. 讨论法: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有的人”表达方式的运用。

3. 实践法:让学生模仿创作,运用“有的人”表达方式。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诗歌《有的人》的背景及作者简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诗歌的主题思想、表现手法及“有的人”表达方式的运用。

3. 讨论: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有的人”表达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4. 实践:让学生模仿创作,运用“有的人”表达方式,分享并互相评价。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有的人”表达方式的运用及人生价值的思考。

6.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背诵诗歌《有的人》,并进行仿写练习。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积极参与情况,以及对问题的思考深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背诵诗歌《有的人》的情况,以及仿写练习的完成质量。

3. 创作能力:评估学生在模仿创作中运用“有的人”表达方式的准确性和创新性。

4. 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纪律性、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七、教学拓展1. 推荐其他运用“有的人”表达方式的诗歌或文学作品,供学生课后阅读欣赏。

2. 组织诗歌朗诵活动,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进一步提升文学素养。

3. 开展人生价值观的主题班会,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人生的意义和目标。

八、教学资源1. 诗歌《有的人》原文及其注释。

《有的人》公开课教案设计

《有的人》公开课教案设计

《有的人》公开课优秀教案设计第一章节: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并背诵《有的人》这首诗。

让学生通过诗歌分析,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表达方式。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1.2 教学内容诗歌《有的人》的全文。

诗歌的结构和韵律分析。

诗歌主题思想的探讨。

第二章节: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让学生能够背诵并理解《有的人》这首诗。

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2.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主题思想。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第三章节: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讲解法:讲解诗歌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诗歌主题思想。

实践法:让学生通过背诵和表达来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3.2 教学手段投影仪:显示诗歌的文本和相关信息。

音频设备:播放诗歌的朗读版本。

第四章节:教学步骤与活动4.1 教学步骤1. 导入:介绍诗人毛泽东,引导学生对诗歌产生兴趣。

2. 文本阅读:让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3. 诗歌分析:讲解诗歌的结构和韵律特点,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4. 主题探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主题思想,进行小组讨论。

5. 背诵与表达:让学生进行诗歌背诵和表达,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4.2 教学活动朗读比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朗读,提高表达能力。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歌主题的理解。

诗歌展示:让学生通过绘画、表演等形式,展示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第五章节:教学评价与反馈5.1 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背诵、表达和讨论参与度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通过学生的诗歌分析和主题探讨来评价学生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5.2 教学反馈学生自评: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自我评价,反思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同伴评价:让学生互相评价,提供反馈和建议。

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综合评价,给予鼓励和建议。

第六章节:教学拓展与延伸6.1 教学拓展推荐其他毛泽东的诗作,让学生进行阅读和欣赏,扩展文学知识。

《有的人》优质教学设计(精选10篇)

《有的人》优质教学设计(精选10篇)

《有的人》优质教学设计(精选10篇)《有的人》优质教学设计篇1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指导朗读,体会该诗强烈鲜明的爱憎之情,2.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并体会这种手法运用的好处。

(二)能力目标1.体会诗歌语言的精炼,理解诗句的含义。

2.体会该涛融情于诗、融理于诗的特点,说一说该诗的情与理。

(三)情感目标1.教育学生正确认识人生的价值,树立高尚的人生观。

2.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美的情操,明白“为人民服务的人在人民中“永生”的道理,塑造自已美好的人生”。

二、教学重难点(一)重点对比的手法及前后对照的结构。

(二)难点深刻理解诗歌丰富的思想性。

三、课时按排1课时四、教学用具录音机、朗读磁带。

五、教学过程(一)、以介绍诗歌的一般特点导入本文学习。

1.诗歌作为文学的一大样式,其特点有:高度集中、高度概括地反映社会生活,饱和着感情,想象丰富,语言凝练、形象,音调和谐,有鲜明的节奏和韵律,新诗—般分行排列:这是诗歌的一般特点。

具体到某一诗歌里,其特点又是:丰富多彩的,各不相同。

2.引导学生阅读“预习提示”:看第一段作者介绍,要抓住姓名、出生时间、什么地方人、评价、作品五个方面去了解作者。

看其他各段,主要了解本诗的特点、背景。

提示概括本诗特点有四:(1)富有哲理性。

(2)语言凝练有力。

(3)采用对比手法。

(4)用形象的语言发议论讲道理。

(二)、学习正文,通过反复朗读体会和理解诗歌的深刻内涵和特点。

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边听边注意体会诗歌朗诵的轻重、缓急、分节、节奏处理及本文思想内容。

范渎后,要求学生将诗中八处“有的人”分别改换成具体的某种人、某类人,提醒改时,要注意结合上下文,尽量准确。

明确:改换要具体、明确,注意措词,有—定的概括性;可改成:被人民憎恶的人,被人民爱戴的人,残酷剥削人民的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妄想流芳千古的人,处处为他人着想的人,鱼肉人民的人,造福人民的人等。

2.学生改后,抽学生根据自己所改朗诵全涛,朗诵后学生一起评议。

《有的人》公开课教案设计

《有的人》公开课教案设计

《有的人》公开课优秀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有的人》这首诗的主题思想和表达方式。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批判思维。

1.2 教学内容诗歌背景介绍:《有的人》是由中国著名诗人艾青创作的一首抒情诗。

诗歌结构分析:诗分为四个部分,通过对比手法展现了不同人的生命态度和价值追求。

诗歌主题探讨: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手段2.1 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师对诗歌背景、结构和主题进行讲解。

互动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创作实践法: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展示自己的创造力。

2.2 教学手段投影仪:用于展示诗歌文本和相关的图片、视频资料。

互联网资源:利用网络资源提供更多关于艾青和《有的人》的信息。

诗歌读本:提供纸质或电子版的诗歌读本,供学生阅读和参考。

第三章:教学步骤与活动3.1 导入环节教师通过展示艾青的图片和简介,引起学生对诗人的兴趣。

提问学生对诗歌的认知,引导学生思考诗歌的意义。

3.2 诗歌讲解环节教师逐句讲解诗歌,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表达方式。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

3.3 分组讨论环节学生分组讨论诗歌的主题和自己的感受。

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互相交流意见和想法。

3.4 诗歌创作环节学生根据对《有的人》的理解和感受,创作自己的诗歌。

学生互相展示作品,进行评价和讨论。

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馈4.1 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讨论参与度、诗歌创作和表达能力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师对学生的诗歌创作进行评价,给予反馈和建议。

4.2 教学反馈学生填写教学反馈表,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评价和建议。

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进行教学调整和改进。

第五章:教学资源与参考资料5.1 教学资源艾青诗歌读本:《有的人》以及艾青的其他作品。

投影仪和电脑设备:用于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

5.2 参考资料艾青的传记和评论文章,了解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有的人》公开课教案

《有的人》公开课教案

《有的人》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诗歌的背景和意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 引导学生掌握诗歌的基本技巧,如韵律、节奏、意象等。

3. 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介绍:讲解诗人、时代背景、诗歌创作背景等。

2. 诗歌朗读与解析:分析诗歌的主题、意象、情感等。

3. 诗歌创作技巧讲解:介绍韵律、节奏、意象等在诗歌创作中的运用。

4. 课堂实践:学生朗读、讨论、创作等活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诗歌背景的理解和把握。

2. 诗歌创作技巧的掌握和运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背景、创作技巧等。

2. 互动法:学生朗读、讨论、提问等。

3. 实践法:学生创作练习。

五、教学步骤1. 导入:介绍诗人、时代背景、诗歌创作背景等。

2. 朗读诗歌:学生朗读《有的人》,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3. 解析诗歌:分析诗歌的主题、意象、情感等。

4. 讲解诗歌创作技巧:介绍韵律、节奏、意象等在诗歌创作中的运用。

5. 课堂实践:学生进行朗读、讨论、创作等活动。

6. 总结与反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解答学生的疑问。

六、教学评估1. 学生对诗歌背景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诗歌创作技巧的掌握情况。

3. 学生的朗读、讨论和创作表现。

七、作业布置1. 要求学生回家后,朗读《有的人》至少三遍,以加深对诗歌韵律和节奏的感受。

2. 请学生写一篇短文,谈谈对诗歌主题、意象和情感的理解和感悟。

八、教学反思1. 教师对自己教学过程的总结,包括教学方法的运用、学生的反应等。

2. 对教学效果的评估,包括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创作能力的提升等。

3. 对后续教学的调整和改进。

九、课后辅导1. 对学生作业的批改和反馈。

2. 针对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

3. 解答学生在作业过程中遇到的疑问。

十、教学拓展1. 推荐学生阅读其他有关诗歌,以加深对诗歌主题的理解。

2. 邀请诗人或专家进行讲座,以提高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有的人课文公开课教案方案

有的人课文公开课教案方案

有的人课文公开课教案方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课文《有的人》。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理解课文中所表达的主题和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和理解课文内容。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课文中所表达的对不同人生观的思考。

(2)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人文关怀。

(3)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和自我反思。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理解课文《有的人》。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深入解读课文中所表达的主题和情感。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所运用的象征手法和隐喻的理解。

(2)对课文中所表达的人生观的深刻理解。

三、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有的人》2.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音响设备3. 教学辅助材料:相关的人生观资料、课文解析四、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通过引入相关的人生观资料,激发学生对人生思考的兴趣。

(2)引导学生回顾对人生的理解和价值观。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有的人》。

(2)学生通过思考和分析,理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深入解读课文内容。

(2)各小组分享自己的理解和观点。

4. 课文解析:(1)教师对课文进行详细的解析,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所表达的主题和情感。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和讨论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隐喻。

5. 总结与反思:(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所表达的人生观。

(2)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五、作业布置1. 学生回家后,写一篇关于课文《有的人》的读后感,表达对课文中所表达的人生观的理解和思考。

2. 学生选择一位自己尊敬的人物,写一篇关于该人物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文章。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中的积极参与情况,以及他们的提问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有的人公开课教案

有的人公开课教案

有的人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通过学习,理解课文中“有的人”所代表的不同社会阶层和人物形象,分析他们的特点和行为。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到社会中不同阶层的人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尊重他人、理解社会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中的“有的人”所代表的不同社会阶层和人物形象。

2. 分析他们的特点和行为,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三、教学难点1.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从中发现“有的人”的特点和行为。

2. 如何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表达。

四、教学准备1. 课文:准备课文材料,确保学生有足够的阅读时间。

2. 教学工具:准备投影仪、音响等教学工具,以便进行多媒体教学。

3. 小组讨论:提前分组,确保每个小组都有足够的成员参与。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与社会阶层差异相关的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出课题。

2. 阅读课文: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有的人”所代表的不同社会阶层和人物形象。

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有的人”的特点和行为,讨论他们所代表的社会现象。

4. 角色扮演: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有的人”的角色,进行角色扮演,展示他们的特点和行为。

5. 分享与讨论:每个小组分享他们的讨论和角色扮演成果,全班同学一起讨论,深入理解课文。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六、教学拓展1. 对比分析: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对比我国不同社会阶层的生活状况,了解社会阶层差异的原因和影响。

2. 社会调查: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了解身边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从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评价学生在课堂讨论、角色扮演等方面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评价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检查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课文《有的人》教案

课文《有的人》教案

课文《有的人》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有的人》。

(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的主要信息。

(3)分析课文中不同人物的特点和作者的表达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3)通过写作练习,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课文中不同人物的情感变化,培养学生的情感共鸣能力。

(2)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3)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人生中的挫折,培养学生的乐观生活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分析课文中不同人物的特点和作者的表达手法。

(3)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隐喻和象征手法的理解。

(2)对课文主题的深入解读。

三、教学方法:1. 自主阅读法: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 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3. 写作练习法:让学生通过写作,提升写作能力。

4.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和事件,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有的人》。

2.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有的人》的作者、背景及课文主题。

(2)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阅读:(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阅读过程中,教师进行巡视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受。

(2)教师参与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4. 案例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不同人物的特点和作者的表达手法。

(2)学生通过分析,理解课文中的隐喻和象征手法。

5. 写作练习:(1)教师布置课后写作任务,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创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的人》教案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可以引导学生朗读鲁迅先生的《自嘲》一诗,引人对鲁迅先生高尚人格和光辉精神的评价,带人新课时的学习。

二、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
三、初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歌的基本内容。

1.听朗读带,或者教师范读全诗。

2.学生自由朗读全诗,思考:这首诗的体裁是怎样的?
明确:这是一首抒情性的自由诗。

3.理清诗歌的写作思路,分清诗歌的结构层次。

4.请学生用图示法将各个诗节之间的关系表示出来。

明确:图示的方法可以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教师把握主要内容即可。

注意,诗的第一节写了两种“生”和“死”,是全诗的总纲;第二、三、四节写了两种人对人民的两种态度,它们之间是并列关系;第五、六、七诗节分别与上面三个诗节对应,写出了两种人的两种不同结局。

四、品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1.学生齐读诗歌。

2.品读诗歌内容,要求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1)诗歌的首节中“活”与“死”的含义有什么不同?
(2)如果将诗歌中涉及到的人直接点出,在表达效果上会有什么变化?
(3)对比是常用的一种艺术手法,在诗歌中使用对比,能产生强烈的感情冲突。

这首诗每一诗节都使用了对比的手法,但每一次对比的角度是不相同的。

请大家细读课文,讨论各诗节对比的角度各是什么。

明确:第1诗节:两种生死观的对比。

第2——4诗节:两种人对人民群众态度的对比。

第5—7诗节:两种人不同结局的对比。

3.品读诗歌语言,要求学生体会以下语句的修改的妙处。

这首诗在选人语文教材时,曾经臧克家修改,请大家看下面几例:
(1)原句:有的人/把名字刻在石头上想不朽。

改句: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

明确:这样改不仅笔墨精练了,更重要的是改后愈加准确、形象、深刻。

试想,“刻在”和“刻入”,深度不同,“刻入石头”,形象地表现了这些人妄图“不朽”的痴心梦想。

“不朽”加引号,更显讽刺意味。

修改后的“石头”之后,以逗号点开,句末的“头”(tou)与“朽”(xǐu)押韵,使语句具有音乐美。

(2)原句:骑在人民头上的从民把他摔倒。

改句:骑在人民头上的从民把他摔垮。

明确:“倒”和“垮”,两个动词在程度上有差别:“倒”者未必垮;“垮”者必倒。

“垮”比“倒”在程度上更进一层,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对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人的满腔愤恨之情。

此外,这样一改,“垮”(kuǎ)与下句的“人民永远纪住他”中的“他”(tā)字也同韵。

(3)原句:给人民当牛马的人民永远纪念他
改句:给人民作牛马的人民民永远记住他。

明确:“当”与“作”,属同义词。

这里之所以修改,主要可能是从平仄角度考虑的。

原句中的“当”(dāng)属平声,“当”字前后的“民”(mín)、“牛”(niǘ)字皆平声,转用一仄声字“作”(zuò),可使诗的语言更富抑扬顿挫之感。

“纪念他”改作“记住他”,在感情深度上也有显著的不同。

4.可以引导学生细读诗歌,对诗歌当中其他语言运用精妙的地方加以品味。

五、精读诗歌,领会诗歌感情。

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

注意体会每节诗歌中的具体感情。

2.指名学生朗读诗歌,要求能够读出各节的真实感情。

朗读示例: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3.在教学时注意,对学生把握不准的地方,可以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或者变化语气、语调来朗读,使学生真正把握住诗歌内在的感情。

对于其他诗节,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体会朗读,教师指名部分学生朗读,以检查效果。

六、学习迁移。

请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文后的题目。

真是晴天的霹雳,在南台的宴会席上.忽而听到鲁迅的死
发出了贩通电报,荟萃了一夜的行李,第十天我就匆匆跳上了开往上海的轮船。

22日上午10时船靠了岸,到家洗了一个澡,吞了两饭,跑到胶州路万国殡仪馆去,遇见的只是真诚的脸,热烈的脸,悲愤的脸,和千千万万青年男女将要破裂似的心肺与紧握的拳头。

这不是寻常的丧事,这也不是沉郁的悲哀,这正像是大地震要来,或黎明将到时充塞在天地之间的一瞬间的寂静。

生死,肉体,灵魂,眼泪,悲叹,这些问题与感觉,在此地似乎太渺小了,在鲁迅的死的彼岸,还照耀着一道更伟大,更猛烈的寂光。

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

因鲁迅的一死,使人家看出了中国还是性很浓厚的半绝望的国家。

鲁迅的灵柩,在夜阴里被埋入浅土中了;西天角却出现了一片微红的新月。

这篇散文《怀鲁迅》是郁达夫的一篇纪念鲁迅的散文,题材与《有的人》相似,表达的感情也基本一致。

年年它哪些是记叙,哪些是议论,它的议论与本诗的议论有什么不同。

明确:前三段和最后一段是记叙,其余三段是议论。

诗中的议论具体、生动、形象,而本文中的议论相比之下就显得抽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