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佑能的精品课教学设计公开课(1)

合集下载

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语文综合性学习 以和为贵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语文综合性学习 以和为贵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语文综合性学习以和为贵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节约用水——语文综合性学习教材简析:“节约用水"是五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内容,是学和做系列之二,属语文综合性学习。

其内容是引导学生以“水”为话题,了解农村、城市、家庭、学校生活中水资源浪费的情况,并能有效地设计节水方案。

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淡水资源严重匮乏是当今世界面临的共同话题,深刻认识节约用水的意义、方法,积极宣传节约用水的道理,参与节约用水的社会活动。

2、收集有关水的文学作品,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他们收集、整理、分析资料并从中提炼观点的能力,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

3、通过汇报交流和竞赛活动的开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

4、学习水的坚忍齐心、博大灵动的高贵品质。

初步感受节约用水的意义和家庭节约用水常识,培养节约用水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在学与做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综合判断能力、社会责任感。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自上古而来,我是水,一切生命的源泉,浇灌了人类数千年的文明,涓涓细流滋润着草长莺飞,滚滚江河孕育着人类文明,水是生命的源泉,水是文明的摇篮,今天,我们就来谈谈水。

课前,我们各小组都搜集整理了有关“水"的资料,请大家交流一下。

二、汇报感知:学生分四组汇报收集的资料。

1、感知水文化,说说水的诗词(1)组长汇报(2)以“飞花令”展示搜集的关于水的诗词。

(3)中国文学长河中,不仅水的诗词丰富多彩,涉及到水的成语也是数不胜数啊。

2、谈“节水",学成语。

(1)组长汇报(2)以“成语PK”积累成语。

(3)水在我们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但是水却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让我们记住古训——细水长流,饮水思源。

3、水资源的现状(1)第三组汇报水资源的现状:(2)通过第三组的汇报,我们意识到:地球上的水资源太宝贵了!节约用水,刻不容缓啊!4、“节水"大家谈(1)第四组汇报:身边的浪费水的现象做了小调查(2)通过节水快板,谈“节水”小窍门(3)谈谈节水小窍门。

国培

国培

国培作者:何佑能来源:《学校教育研究》2017年第12期摘要:创设情境,体验探究学习的开放性。

发现是科学研究的开始,它能促使学生作进一步深入细致的观察、思考和探索,从而提出探究性的问题。

创设适合学生自主探索的情境,给予学生自主发现、提问的机会,是叩开探究学习之门的前提。

沟通交流,追求探究学习的研究性。

未来的社会呼唤具有个性和合作精神的人,探究学习需要博采众长,集思广益,课堂上合作的对象可以是同学,也可以是教师。

沟通交流,使得学生有了展示个人才华的机会,并可得到同学和教师的认可;沟通交流,使学生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进行反思,更利于建构更深层次的理解;而学生个人的发现毕竟是有限的,合作交流才得以互补。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活动理解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主要通过个体和群体的自主学习活动,主动掌握知识、培养探究能力、形成探究品格的活动,具有开放性、研究性、过程性等鲜明的特点。

探究性学习的引入,彻底改变教师以往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的方式和学生被动的“学”的方式,它注重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给数学堂教学带来新的光彩,并带来一系列的思索。

观看了赵老师《生活中的负数》一课,这节课上得非常有特色,我深有感触。

他对探究性学习活动的认识和理解是吃透了。

在课一开始,让学生记录足球比赛,转学情况、帐目结算三个事例中,具有相反意义的三组数量,这三个情境的创设是非常精彩的,既把握了知识的本质,又有机地创造了一个问题探究的情境,因为数学知识相对比较抽象,通过情境创设,可使枯燥的数学知识变得鲜活起来,从而激发学生的思考,达到调动学生积极性的作用。

所以,学生在探究中,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有的用数据,单纯记录,有的用文字描述,有的加图标和符号,有的用小笑脸,还有的用“+”“-”号记录,在这种情境下,学生真的能探究起来,真的有自己的思考和有自己的想法。

之后,老师又利用很有价值的资源,把他们按四类进行分类,有序地进行反馈,来引导学生对这些鲜活的素材,进行充分的辨认和讨论,这是非常有价值的探究。

观察植物细胞1课时

观察植物细胞1课时

6
(擦) →(滴) →(撕) →(浸) →(展) →(盖) →(染) →(吸)
完成下列任务
一、制作临时装片 制作洋葱鳞片内表皮细胞临时装片
注意:每小组组长负责分工,精诚合作、协调一致, 一次做成功,以便有充足的时间画图、讨论、交流和 表达。
二、观察洋葱细胞结构并把观察到的 洋葱细胞及其结构画下来。
精品资料 新世纪 教育网@版权所有 5
洋葱鳞片叶内表皮临时装片的制作方法和步骤: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43页,讨论、交流(3分钟) 制作步骤可用八个动词来表示: (擦) →(滴) →(撕) →(浸) →(展) →(盖) →(染) →(吸)
精品资料 新世纪 教育网@版权所有
精品资料 新世纪 教育网@版权所有
9
第二节 观察植物细胞
一、常见的玻片标本: 切片、涂片、装片 二、实验 1. 制作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临时装片 2.观察洋葱细胞 3.制作临时装片步骤: 擦→滴→取→浸→展→盖→染→吸 。 三、画植物细胞结构图: 位置稍偏左上方,务必使图形真实,用3H铅笔, 阴暗处用细点表示,右侧标注文字,下方写图形 名称。 四、洋葱细胞的基本结构 细胞壁 细胞膜 细胞核 细胞质
精品资料 新世纪 教育网@版权所有 10
学为所用 :
1、同学们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看到的洋葱鳞片叶表皮细 胞,请回答下列问题: 细胞壁、 细胞膜 细胞核 、和 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包括______ ______、______ 细胞质 等。其中在光学显微镜下不容易看清的结构是 _______ 细胞膜 。已被碘液染色的装片上,细胞中染色最深 _________ 细胞核 。 的结构是_______ 2、为了使临时装片内不产生气泡或少产生气泡,盖盖玻 片时应该( D) A.把盖玻片平放在载玻片上 B.事先多滴几滴清水 C.让盖玻片的一边接触载玻片的水滴,重重地压 D.让盖玻片的一边接触载玻片的水滴,轻轻地平放

j q x一等奖创新教案设计(两课时)

j q x一等奖创新教案设计(两课时)

j q x一等奖创新教案设计(两课时)j q x教案设计(两课时)课题j q x课型新授课时安排共2课时目标确定的依据1.课标分析拼音与识字学词整合设计、同步进行。

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精选学习内容,避免增加学习负担。

集中学习拼音之前,先安排一个识字单元,学习最简单的常用汉字,然后再系统学习拼音,由熟悉的语言文字带出拼音的学习,使拼音与识字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2.教材分析重视汉语拼音的学习,重视识字写字,重视阅读,为学生学习书面语打好基础;重视口语交际,为学生表达能力的发展打好基础。

使初入学的儿童受到全面的语文启蒙教育,不仅在知识能力方面打好基础,而且在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方面做好奠基工作。

3.学情分析学会汉语拼音。

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

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

能借助汉语拼音识字、正音、学说普通话。

每课都配有整合的情境图,提示拼音字母的音或形,借助具体事物帮助学生建立字母音和形的联系。

每幅整合的情境图都包含一个故事情境,教学时应引导学生充分观察图画,看图说话,从中引出本课要学习的字母和音节,将发展观察能力、表达能力与学习拼音有机地整合在一起。

学习目标学会j q x 3个声母,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

课时第1课时学习目标学会j q x 3个声母,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

评价任务1.情境图引导学生看图说话,发音指导,编儿歌练发音。

2.观察字母,联系生活记字母,书写字母。

教学活动设计一、情境激趣,复习引入1.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带你们去拼音乐园逛一逛。

准备——出发!(配上音乐,学生自由做动作。

)2.师:拼音乐园到了,这里我们已经认识了一些朋友,你们还记得它们的名字吗?瞧,它们来了!(课件出示前几课学过的声母:b、p、m、f、d、t、n、l、ɡ、k、h。

)逐个出示拼音字母(自由读——指名读)3.师:太棒了!看到小朋友们到拼音乐园里能认识这么多的好朋友,我们的老朋友小鱼娃(课件出示:ü戴帽子的形象)也眼馋极了,也想到拼音乐园去玩一玩。

第11课《短文二篇》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第11课《短文二篇》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第11课《短文二篇》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11《短文二篇》第二课时《记承天寺夜游》教学目标:1.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疏通短文大意。

2.熟读成诵,赏析典型词语,感受作者情感。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疏通短文大意。

教学难点:熟读成诵,赏析典型词语,感受作者情感。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讲授法、讨论法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一)导语月亮,是人们心中圣洁的女神,是文人墨客歌咏的对象。

多情的月亮承载着乡思,传递着祝福,也抚慰着一颗颗落寞的心灵。

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一千多年前的那一轮明月,你可曾听懂一位文人在月夜下的心语呢?让我们追随古人的脚步,相约于皓月当空的承天寺,共赏一轮明月,共话坎坷人生。

(二)学习目标1.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疏通短文大意。

2.熟读成诵,赏析典型词语,感受作者情感。

(三)资料助读1.作家简介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书法上与蔡襄、米芾、黄庭坚、并称为“宋四家"。

2.写作背景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

当时,作者被贬谪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

元丰二年七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

八月,将他逮捕入狱,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丢了脑袋,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

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

二、课文讲授(一)读准字音无与为乐(yǔ)相与(yǔ)藻荇交横(z ǎo )(xìng )(二)读出节奏1.念/无与无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学生齐读原文,朗读技巧点拨:一读字正腔圆。

(声音洪亮,吐字清晰)二读通顺流畅。

北师大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11.2《自强不息》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11.2《自强不息》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11.2《自强不息》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的主题是“自强不息”,选自北师大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11.2课。

本课的主要内容有:理解自强的意义,认识自强的重要性,学会自强的方法和技巧,培养自强品质。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明白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通向成功的阶梯,激励学生积极进取,培养自强品质。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生理和心理都在发生变化,他们开始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对自己的未来充满憧憬,同时也面临着各种困难和挑战。

他们对自强的概念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缺乏具体的实践经验和方法。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案例分析、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自强的意义和方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自强的意义,认识自强的重要性,学会自强的方法和技巧,培养自强品质。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自强精神,激发他们积极进取,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自强的意义,认识自强的重要性,学会自强的方法和技巧。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培养自强品质。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使学生深入理解自强的意义和方法。

2.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的经验和心得,互相借鉴,共同提高。

3.激励法:通过鼓励和表扬,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强精神。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案例材料,用于教学分析和讨论。

2.准备教学PPT,内容包括教材内容、案例分析、讨论问题等。

3.准备黑板,用于板书教学重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自强不息,引出本课的主题。

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自强不息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它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呢?2.呈现(10分钟)利用PPT呈现教材内容,让学生了解自强的意义、重要性和方法。

《第11-12章》 word版 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第11-12章》 word版 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尊敬的用户:感谢您下载使用本文件。

本文件是2020年底制作,经过制作、修改、完善等步骤,将大量优秀教师的一手资料进行整合,再继续深挖、编辑。

使之成套系,使之更适用于课堂教学与日常练习。

经过进一步加工、提炼,期待能够使您在使用中,得到更加完美的体验。

如果在使用过程中,发现有任何问题,请搜索微信订阅号:fifteen1617,联系客服,会有更大的惊喜等着您哦!使用本资源,您将得到非常完美的体验,感谢您的下载使用!~简单机械和功设计意图学生在新课学习中对知识点的学习相对比较独立,对一些易混淆的知识点理解的不够透彻,如对本节中要复习的功、功率和机械效率的关系,在进行功和功率的计算时,常出现乱套公式,测机械的效率和计算机械效率时,如何确定有用功和总功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

针对以上情况,考虑到是复习课,可让学生课前对要复习的内容进行知识梳理,起到小结的作用;同时为了搞清一些易混淆的知识,不乱套用计算公式,组织和引导同学分析和理解,通过比较的方法,借助例题加深理解。

教学目标通过知识的梳理,让同学对以前所学的知识进行小结。

由老师提出本节的重难点,组织和引导同学分析和理解,达到对知识和能力的提高。

通过比较的方法,借助例题,让同学能够区分一些易混淆的知识,不乱套用计算公式。

教学重点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功的计算和单位。

功率的物理意义,功率的计算和单位。

教学难点影响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的因素,机械效率的计算。

教具准备多媒体(实物投影)教学过程程序内容课前准备要求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框架图中的问题进行准备。

知识点框架图:一、知识点的梳理教师利用课件出示框架图,请学生按照框架图中的问题进行讨论回答。

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得出答案,并做简单的点评。

答:功的定义: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

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几种不做功的情况:一是物体由于惯性移动了距离,但没有受到力的作用;二是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但没有通过距离;三是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也通过了距离,但物体移动的距离跟物体受到力的方向垂直。

第9课 辛亥革命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docx

第9课 辛亥革命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docx

第9课辛亥革命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第9课辛亥革命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萍浏醴起义、安庆起义、广西起义、广州起义、武昌起义;知道徐锡麟、秋瑾以及“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英雄事迹: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图片、文字、视频资料,让学生了解革命烈士的英雄事迹;通过历史史料的解读与分析,培养学生解读历史问题的能力,从而让学生全面的认识和看待历史事件。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革命烈士英雄人物事迹的讲述,让学生认识到中国人为民族独立、解放而不屈努力的奋斗精神,从而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珍惜今天幸福生活、为国家挺身而出的理念!二、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举点】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II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出示材料:“历史不会忘记,100多年前,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以当时留日中国学生等为骨干组建中国同盟会,毅然发动和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打开了中国进步的闸门,点燃了振兴中华的希望。

”一一习近平【新课设计】回忆:19世纪末,当越来越多的人希冀通过改良的方式拯救祖国于危亡之时,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先行者开始了革命救国的伟大尝试,根据上节课学习,回忆孙中山先生为革命做了哪些准备?(学生回答)宣传革命思想、成立兴中会、成立同盟会中国同盟会成立后,革命运动的发展形势一日千里!革命救国逐渐成为时代主旋律,以孙中山、黄兴等人为代表的革命志士掀起了表表烈烈的反清斗争!请同学们根据教材P42、P43页文字,完成以下表格一、革命志士的奋斗起义名称时间领导人结果或意义萍浏醴起义1906年冬刘道一、蔡绍南失败,但同盟会的声望由此大振安庆起义1907年夏徐锡,麟徐锡麟死难,秋瑾被捕遇难广西起义1907年孙中山、黄兴夺取镇南关,最后失败黄花山岗起义1910年黄兴等人虽然失败,但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观看剪辑视频“革命志士的奋斗.出示材料:材料一:徐锡解临刑前,他神色自若地说:“功名富贵,非所快意,今日得此,死且不悔矣!”终年34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设计
课题名称:《分数的初步认识-----几分之一》
姓名:
何佑能
工作单位:
盘州市保基乡格所小学
学科年级:
数学、三年级
教材版本: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
一、教学内容分析(简要说明课题来源、学习内容、知识结构图以及学习内容的重要性)
分数的初步认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内容,第一课时《认识几分之一》是91、92-93页的教学内容。本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从整数到分数是数概念的一次扩展。无论在意义上、读写方法上以及计算方法上,分数和整数都有很大差异。因此在教学中要创设学生所熟悉并感兴趣的情境,通过动手操作,帮助学生逐渐形成分数的正确表象,初步建立分数的概念,为进一步学习分数和小数打下基础。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勇于探索、自主学习的精神,体会分数在生活中的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说明学习者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等三个方面的学习准备(学习起点),以及学生的学习风格。)
三年级的孩子,具有一定的观察能力,已经表现出创造力倾向,他们对数学概念的认识具有较强的具体性,概念形成主要依赖对感性材料的概括,因此教学中注意让学生从实际生活出发,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获取知识。
3、揭示课题:“半个”还能用1、2、3这样的整数来表示吗?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种新的数——分数 。(板书:分数的初步认识)
课堂气氛热烈,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想学、乐学。
(一人半个)
引用学生感兴趣的《西游记》故事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他们尽快进入学习状态。创设学习情境,通过帮助猪八戒分桃子,理解 “平均分”的含义,突破教学难点,并渗透互 相帮助的思想教育。
一、操作体验,探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新知。
1、认识二分之一 这个月饼我们一人一半。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两块,每块是这个月饼的一半,也就是二分之一,写作: 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两份,其中的一份就可以用分数来表示
(板书: ),读作:二分之一。伸出你的手指和老师一起写,先写横线,表示平均分,再写2表示平均分成两份,其中的一份就用 1 表示,边读边写。 (我们能把一个月饼平均分给两个同学,那么把它平均分给四个同学,每个同学又分到几分之几呢?下面用小组里的圆形平均分给本组四个同学,并将名字写在自己的一份上。
4、学生理解分数几分之一的含义。
5、相互交流分数的读写法。
6、让学生得到体验:分子是1的分数,分母越大,表示平均分的份数越多,其中的一份就越小;反之,则越大。 7、独立、小组合作等形式
展示学生成果。
请2名学生说一说是怎样进行验证的。
交流讨论心得,领悟所学得以所用
规律:分子相同的分数,分母越大,这个分数就越小。
1、动手平均分物体,把你心中的分数做出来,画出来。(折纸活动)
2、展示创作成果 做好了的且愿意把成果展示给大家看的,把作品贴在黑板上。
3、判断这些图形的阴影部分都能用分数表示吗?在辨析中进一步强调“平均分”。再以这些自行“创作”的图形为材料,组织讨论交流,在交流中明确其中的两层含义—— 第一层:形状、大小都不相同的图形,只要平均分的份数和表示其中的一份相同,就能用同一个分数表示。 第二层:形状、大小相同的两个图形,同样都表示其中的一份,只要平均分的份数不同,表示的分数就会不同。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1、谈话:小朋友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老师给大家讲一个唐僧师徒西天取经的故事。
2、课件播放故事:有一天猪八戒和孙悟空分桃子,要想使八戒和悟空分的桃子一样多,必须怎么分?(板书:平均分)两个桃子平均分给他们俩个,每人得几个? 只有一个桃子可怎么分呢?
2、生动手操作
折出正方形纸的四分之一。折一折折出一个正方形的41 怎样表示出一个正方形的四分之一。请同学们拿出课前发的正方形纸片试着表示出这个正方形的四分之一。用你喜欢的颜色涂出来。
小结:像二分之一,四分之一,六分之一这样的数都是分数 3、揭示分数概念。 像1/2、1/4„„,这样的数就叫做分数。只有平均分才能产生分数。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认识几分之一。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说明本课题设计的基本理念、主要采用的教学与活动策略)
创设情景,激趣导入。操作体验,探究新知。生动手操作、合作学习。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说明本课题的重难点)
认识几分之一,初步建立分数的概念。理解几分之一所表示的意义,会用折纸、涂色等方式表示简单的分数。
六、教学过程(说明本节课教学的环节、具体的活动、所需的资源支持及其主要环节设计意图)
二、再现情境,比较大小。
1、故事引出问题 师:接下来老师继续来讲西游记的故事,唐僧师徒来到集市在月饼店买了些月饼后继续赶路,走着走着转眼已到了中午,猪八戒饿得肚子咕咕直叫。这时唐僧拿出了一个最大的饼,给八戒和孙悟空分一分,说给孙悟空1/4,猪八戒1/2,猪八戒一听急坏了,大声说,不行,不行,我肚子大,我要吃大的,我要吃1/4。同学们,猪八戒他是不是得到便宜了,吃到大的一块了吗?(板书1/2 1/4)
2、解决问题: 平均分的份数越少,每一份反而越多;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反而越少。 让学生思考后说一说。
师:你是怎么想的?为什么吃到1/2的要大,吃到1/4的反而小呢? 你能不能用手中的圆片代替饼来验证一下。
小结:原来分数也有大小,1/2表示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2份,它的一份就比分成4份的要大,所以1/2>1/4 3、拓展延伸: 这时候,沙和尚过来他也要吃,他说要吃这个月饼的1/8,你觉得他们三个人谁吃得最多,谁吃得最少?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1—41—81-21——24——18——11—41_8
二、教学目标(从学段课程标准中找到要求,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确定该课题预计要达到的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初步认识分数,会读写几分之一,能用几分之一表示简单图形的一部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学生操作、观察、比较、交流等活动经历几分之一的认识过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