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教学设计公开课
22我们奇妙的世界第一课时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22我们奇妙的世界第一课时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我们奇妙的世界》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掌握文中的生字新词。
理解课文内容,能够概括出世界的奇妙之处。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自主探究的能力。
引导学生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世界的好奇心,培养他们热爱自然、珍惜生活的情感。
引导学生认识到世界的多样性,学会欣赏和尊重不同的文化和自然景观。
二、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世界的奇妙之处。
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文中蕴含的情感和价值观。
四、教学准备:生字新词的学习卡片。
世界各地的自然景观和文化遗产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激趣导入:播放一段世界各地的自然景观和文化遗产的视频,让学生感受世界的奇妙。
2.提问引导:你们觉得这个世界奇妙吗?为什么?3.过渡到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关于这个世界的奇妙之处的,让我们一起来探索吧!老师:同学们,我带来了一段特别的视频,你们准备好了吗?学生A:老师,我们已经迫不及待了,快点播放吧!老师:好的,那我们一起欣赏这段视频。
大家注意看,这是世界各地的自然景观和文化遗产,感受这个世界的奇妙。
(视频开始播放)老师:视频播放完了,你们感觉怎么样?学生B:哇,太美了!我从未见过如此多样的自然景观和文化遗产,这个世界真的太奇妙了。
老师:没错,这个世界充满了奇妙。
那么,你们觉得这个世界奇妙的原因是什么呢?学生C:我觉得这个世界的奇妙在于它的多样性。
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景和文化,这让人感到非常新奇和有趣。
学生D:我同意C的观点。
而且,这个世界还有很多未知的地方等待我们去探索,这让人感到既兴奋又好奇。
老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
这个世界的奇妙之处确实在于它的多样性和未知性。
那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也是关于这个世界的奇妙之处的,让我们一起来探索吧!学生E:老师,我们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要学习这篇课文了,快点开始吧!老师:好的,那我们就开始吧!我希望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大家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这个世界的奇妙之处,同时激发你们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dianzi22txt-教学设计公开课

传感器的应用教材:(凤凰国标教材)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通用技术(选修1)文档内容:传感器的应用章节:第二章电子控制系统信息的获取与转换第二节传感器的应用课时:共2课时作者:陈长亚(安徽淮南第二中学)一、教学分析1.教材分析本课是第二章第二节“传感器的应用”。
本节在上一节“认识传感器”的基础上,以传感器的应用为主线,围绕传感器在精确的科学测量,传感器代替人的劳动、减轻人的劳动强度和疲劳,以及传感器实现人的感觉器官所无法获取的外界信息等方面展开。
这些应用说明以传感器是从人们需要出发并得到发展的,传感器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同时又对传感器提出了新要求,推动了传感器技术的发展。
从教材的内容编写可以看出,编者的意图是要求老师在教学时应把教学的方向定位在传感器的应用和意义上,而不能过多分析传感器及应用的工作原理。
2.学情分析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观察、接触和使用过一些以典型的传感器为信息转换基础的技术产品或装备。
比如电视遥控器、自动门、空调、条形码扫描器等技术物品,学生对这些技术物品所形成的感性认识,一方面为本节内容的教学奠定了有利的学习基础。
同时,由于学生对传感器的基础性作用和价值知之甚少,这也就为本节内容的教学提供了目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常见传感器在工业、农业、医疗、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能够对传感器的应用进行案例分析。
(3)能够对具体技术中的主要传感器应用种类做出分析。
(4)能够分析传感器在电子控制系统的作用,并能对电子控制系统的用途做出分析。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熟悉的常见传感器应用的案例分析,知道传感器的作用。
(2)通过具体传感器应用的实例,分析电子控制系统的用途。
(3)经历传感器电子控制系统的安装调试过程,学会简单的技术安装调试方法,进一步提高技术试验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通过课程的学习领略传感器的奥秘和神奇,形成对传感器的敏感性和探究欲望。
第22课 寓言四则《杞人忧天》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第22课寓言四则《杞人忧天》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22.《杞人忧天》教学设计微解读:与杞人交友《杞人忧天》刻画了一个杞国人的形象,他头顶蓝天,却整天担心蓝天会崩塌下来;脚踏大地,却成天害怕大地会陷落下去,以至睡不着觉,吃不下饭。
他还担心天上的太阳、月亮、星星会掉下来,惶惶不可终日。
这则寓言比喻不必要的或缺乏根据的忧虑和担心。
——一直以来,这是本则寓言的“确定价值"。
作者运用夸张、荒诞的手法,将杞人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人们总是站在一种优越感的角度,用嘲讽的态度鄙视着他。
然而,杞人真的就是这么一个不堪之人吗?杞人能思考到别人毫不关注的事,这是不是思维的敏锐和超前?杞人活在当下,却牵挂着未来的世界,这是不是忧患意识?朋友一番开导后,杞人并没有陷入忧虑之中无法自拔,而是“舍然大喜”,这是不是性格中的信赖与豁达?甚至有点可爱?散文家周国平先生的《杞人是一位哲学家》说:杞人并非庸人,而是哲学家。
因为,当所有的人都在心安理得地过日子的时候,他的眼光却投向了天上,思考起了宇宙生灭的道理。
天,按常理不会毁灭,但常识是真理吗?哲学就是一门突破常识的科学。
(当然周国平先生只是站在文学的角度而不是科学的角度)。
本微课将用现代的眼光来评判、分析杞人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微设计:一、初读课文,了解故事。
列子,战国时道家人物,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郑国人(今河南省郑州市)人。
《列子》一书,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故事。
“列子御风"的故事:相传他修道九年之后,能御风而行。
《述异记》中说,列子常在立春日乘风而游八荒,立秋日就反归“风穴”,风至则草木皆生,去则草木皆落。
1、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注解疏通文意,圈出不懂的字词。
2、同桌释疑。
3、全班释疑。
教师引导难点字词:奈何:为何,为什么奈……何:对……怎么办,把……怎么样●口语运用:你奈我若何?●拓展:项羽《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虞姬啊!虞姬啊!我又该把你怎么办?4、学生熟读课文,点1生复述课文。
22 狐假虎威 第二课时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1

22 狐假虎威第二课时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狐假虎威》第二课时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明白“狐假虎威"的寓意。
2、理解“神气活现”、“摇头摆尾"等成语的意思,体会课文语言表达的丰富有趣。
3、激发学生阅读动物寓言故事的兴趣和表演故事的乐趣。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语言表达的丰富有趣。
2、难点:理解“狐假虎威”的寓意。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动物头饰。
四、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体会“虎之威"1、复习巩固。
通过“狐狸过河”、“生字开门"两个小游戏复习第一课时生字。
(1)导语:同学们,今天老师带大家去大森林里看一看,好吗?(2)狐狸过河:有一只小狐狸也想和我们一起去,但是一条小河挡住了它的路,正确读出河面上的词语,就能帮助小狐狸过河。
生认读词语。
(3)生字开门:小狐狸终于来到了森林的入口,可是,两个生字宝宝又把它拦住了。
谁能正确、工整的写出这两个生字,森林大门就能开启啦!引导学生复习第一课时生字。
展示评价。
2、图片导入。
(1)过渡:小狐狸终于来到了森林。
你看!发生了什么?(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并说一说。
(2)导入课文:课文中那段话描述了这幅图,请找一找。
(3)用三角符号标出老虎的动作。
读一读,体会老虎的凶猛。
(二)读出品味,感受“狐之猾”1、过渡:老虎真可怕,如果你是狐狸,这时,你会想什么?2、课文中的小狐狸想了什么办法呢?画一画:自由读课文2-6自然段,把狐狸说的话用“——"画出来。
生汇报。
3、出示狐狸第一次说的话。
(1)请学生带表情动作试读。
(2)在读中、评价中体会“扯着嗓子”。
(3)对比“你敢吃我?"、“你不敢吃我”、“你别吃我"三句话,体会狐狸的狡猾与虚张声势。
(4)多种方式朗读。
4、出示狐狸第二次说的话。
(1)过渡:狐狸还说了什么?指名答。
(2)小组讨论:你相信狐狸的话吗?为什么?小组代表汇报。
2019部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22四季之美公开课教学设计

2019部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22四季之美公开课教学设计22四季之美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
作者抓住每个季节不同的方面,通过动态描写来体现四季不同的美,表达出对四季的喜爱之情。
设计说明:“一切景语皆情语。
”《语文课程标准》对于第三学段的阅读教学,尤其是写景文章的研究,强调:重在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乐趣。
那就要通过品味语言,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来实现与作者情感的共鸣,进而激发学生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
本着这样的出发点,本设计依题导入,抓住“四季”和“美”两个关键词展开语文研究活动,引领学生初步体会景物的静态美和动态美。
教学中,通过了解作者,体会文章语言的特点;通过研读感悟,感受作品语言的温度;通过情境感染,引领学生发挥想象;通过读写结合,着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1、认识“旷、怡”等5个生字,会写“黎、晕”等9个字,会写“黎明、红晕”等13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体会四季不同的美。
3、理解课文内容,体味景物的动态美。
教学重难点:1、联系上下文,体味景物描写的动态美以及文章语言的优美。
2、领悟写作方法,运用总起句的方法和“总—分”结构练笔写作。
教学准备:相关课件等。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抓住题目,破题引入【课件出示词语:四季】同学们,你想到了什么?(春夏秋冬,大自然,雨雪霜雾……)【课件补充“之美”】此时你又想到了什么样的情境?预设:春天美得生机盎然,夏天美得郁郁葱葱,秋天美得天高云淡,冬天美得银装素裹……同砚们,请齐读课题。
同砚们,猜猜看,课文首要描写了什么,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课件出示作者清少纳言的资料】同学们,这是一位怎样的女作家?她的作品语言有什么特色?设计意图:从文章题目入手,由“四季”到“之美”逐渐构建清晰的自然景色图,激发学生的兴趣,运用想象画面和依题猜想的方法让学生知道将要研究的内容,调动学生研究的积极性,紧紧围绕文章内容,使学生经历语言重组的简单实践运用,在潜移默化中积累语文研究方法。
六年级上册22文言文二则 书戴嵩画牛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六年级上册22文言文二则书戴嵩画牛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书戴嵩画牛》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统编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人文主题是“美好的艺术之旅",语文要素是“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
”而第21课《文言文二则》中的第二篇课文《书戴嵩画牛》在感受“艺术之旅"的过程中,更需要让学生懂得艺术源自于生活实践这个道理。
本文作者是北宋文学家苏轼,语言简洁、平实、凝练,人物特点鲜明,故事趣味十足又富含哲理,揭示了“耕当问奴,织当问婢”的道理。
是引导学生学习文言文,感受中华传统文化魅力的佳作。
“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是《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三学段提出的要求,本文不仅适合朗读,更适合讲故事,练习复述。
六年级学生虽对文言文有初步了解,但其独特的表达方式与白话文之间有着较大的差异,因此,新鲜感与陌生感仍然是学习文言文的重点与难点。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单元主要及语文要素,本课教学的主要目标定为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理解文章意思,展开合理想象,讲好故事,并且懂得故事中的道理。
将指导朗读,理解重点词句读懂故事,展开想象讲故事作为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二、教学目标结合拼音,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通过看注释、联系资料、想象等方法理解词句,读懂文章大意,感受故事中包含的趣与理。
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能有创意地复述这个故事。
感受文言文简约凝练的语言特点,领悟本文一事一理的写作方法。
三、教学重难点通过看注释、联系资料、想象等方法理解词句,读懂文章大意,感受故事中包含的趣与理。
能有创意地复述这个故事。
四、教学过程(一)谈“牛”,揭题导入1.课前谈话,激趣导入艺术人生,千姿百态。
一曲高山流水,让俞伯牙和钟子期成为千古知音。
而一幅名画,却引发了一个流传千年的故事,想知道这是一幅怎样的名画吗?徐徐展开画轴,展现在你眼前的便是唐朝著名画家戴嵩的《斗牛图》(板书:斗牛图),到了两三百年后的宋朝,大文学家初轼因为这幅画写了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就叫做——2.朗读课题,注意读好节奏。
22《智取生辰纲》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22《智取生辰纲》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智取生辰纲》教学设计学习任务一:你言我语话斗智请从文中找到明暗双方所展现的智慧,并选择一方为其代言。
要求:交流时要以第一人称,先指出自己的做法,再陈述这样安排的原因。
例如——杨志:“出发时,我安排十一个厢禁军都做脚夫打扮,让两个虞侯假装做跟的伴当,而自己和老都管打扮成客人模样,就是为了隐藏行踪,掩人耳目,减少不必要的麻烦。
"学习任务二:三十六计大比拼请以双方人物作主语,结合“三十六计”中相关内容,用章回体小说上下联的形式为每一个回合拟一个小标题,给双方智慧点赞。
例:杨志一方——扮做客商瞒天过海,改变时辰随机应变。
吴用一方——扮做枣客瞒天过海,暗中歇凉以逸待劳。
小贴士:瞒天过海、暗度陈仓、以逸待劳、浑水摸鱼、声东击西、欲擒故纵、趁火打劫、走为上策……杨志一方扮做客商瞒天过海,改变时辰随机应变;挑选小路暗度陈仓,质问枣客威慑敌人;难抗焦渴众人凑钱,拒绝买酒静观其变;内部矛盾逐步升级,都管吩咐杨志无奈;军汉心痒公然反抗,希望都管出面说情;众军如愿喝酒解渴,头重脚轻全部晕倒;PK 吴用一方扮做枣客瞒天过海,暗中歇凉以逸待劳。
扮作酒贩挑酒上冈,故意奚落放松警惕。
假意不卖欲擒故纵,借瓢舀酒当面吃尽。
配合饶酒声东击西,偷梁换柱伺机下药。
赌气不卖假意调解,欲擒故纵再次上演。
趁火打劫满载而归,金蝉脱壳以走为上。
思考:从双方的智斗过程,你看出了什么?重点品读:一个客人把钱还他,一个客人便去揭开桶盖,兜了一瓢,拿上便吃。
那汉去夺时,这客人手拿半瓢酒,望松林里便走,那汉赶将去。
只见这边一个客人从松林里走将出来,手里拿一个瓢,便来桶里舀了一瓢酒,那汉看见,抢来劈手夺住,望桶里一倾,便盖了桶盖,将瓢往地下一丢,口里说道:“你这客人好不君子相!戴头识脸的,也这般啰唣。
"学习任务三:悲剧成因共探讨思考探究:杨志的失败除了对手智高一筹外,还有什么原因?(请联系课文内容及杨志生平等方面来分析。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22《梦回繁华》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22《梦回繁华》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梦回繁华》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清课文思路,把握说明顺序,概括课文内容。
2.感受我国古代人民的艺术创造力和杰出才华,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把握说明顺序,概括课文内容。
三、教学难点深入文本,了解名画背后的意蕴。
四、过程与方法1.快速默读课文,圈点勾画文章关键的词语和句子,把握文章内容。
2.教师点拨引导、学生讨论、小组合作探究相结合,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随着语文课本学知识,《中国石拱桥》给我们介绍了中国桥梁的悠久历史及伟大成就,《苏州园林》介绍了苏州园林的建造特点,这两篇文章让我们在增长知识的同时,也感受到我们祖国的伟大。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介绍我国国宝级画作的一篇文章——《梦回繁华》,去领略中国画的博大精深。
老师补充介绍: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的长卷风俗画《清明上河图》,是我国绘画史上的稀世奇珍,画之瑰宝。
它用现实主义手法,全景式构图,生动细致地描绘了北宋王都开封汴京时的舟船往复,飞虹卧波,店铺林立,人烟稠密的繁华景象和丰富的社会生活习俗风情。
为什么叫《清明上河图》,有不同说法,有人认为《清明上河图》中的“清明"两字,并非指“清明时节”,而是描绘了当时汴京的清明坊到虹桥这一段上河的秋季景色。
而大多数人认为该画描绘了当年汴京近郊汴河上下清明时节的生活景象,所以叫《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的时代背景是北宋时期的开封市,开封位于河南省中部,古称汴梁,汴京,为我国七大古都之一,从战国至金代,先后有7个封建王朝在此定都,素有“自古帝王都"、“七朝古都”之称,其中以北宋年间最为繁荣,人口多达150余万,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之一。
(二)背景资料补充1.张择端简介张择端(生卒年不详),字正道,山东东武(今中国山东诸城)人。
中国北宋时期的画家。
宣和年间任翰林待诏,擅画楼观、屋宇、林木、人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数混合运算(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体会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与整数是一样的,能正确进行计算。
2、使学生掌握分数乘、除法的数量关系,能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掌握分数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并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掌握分数乘、除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一份直尺不同颜色粉笔
教法
根据教材呈现的内容,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充分利用情境图,鼓励学生分析情境中的数学信息和数量关系,明确所要解决的问题,然后了解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什么样的条件,进而让学生自主列出算式进行计算,再对问题的解决组织讨论加以解释和交流算法之间的联系,明白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
学法
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学会运用直观的教学手段理解掌握新知识,学会有顺序的观察题、认真审题、正确计算、概括总结、检查的学习方法,养成善于学习的良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问题
1、课前谈话——情境:我们学校一直以来都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兴趣特长,在体育、艺术方面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老师想问问大家在课余时间都参加了哪些兴趣小组?(学生畅所欲言)
2、我们以前学习了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有关分数乘除法的知识。
这节课将继续学习有关分数的知识。
(板书:分数混合运算)
设计意图:通过对整数四则混合运——说运算顺序,再计算的复习,引起学生对四则混合运算知识的积极回忆,使学生自然“迁移”过渡到本节课来,打牢基础,以便顺利地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
教学中切实地复习那些在学生知识结构中对学习新知识能提供帮助的旧知识,可以促进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促进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中。
(二)自主探究,建立模型
1、呈现情境图,提出问题。
课件出示数学书上主题图
师:这是笑笑班上本期开展兴趣小组活动的情况,你从图中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师:航模小组有多少人?
2、学生独立完成,解决问题。
教师重复问题后,要求学生:
(1)独立思考,找单位“1”,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
(2)列出解决问题的算式。
(3)与同桌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和列式以及结果。
3、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学生反馈解答情况
(1)根据问题分析数学信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求航模小组有多少人?)
请同学们找与求航模小组人数有密切联系的数学信息,把它读出来。
师:下面我们就来根据问题分析已知的数学信息。
请把求与摄影小组人数有密切联系的数学信息读出来。
师:也就是说要求航模小组有多少人,得先求到什么?(要先求到摄影小组的人数)
师:通过读题我们已经知道了气象小组有12人。
那么也就是说摄影小组的人数是多少人数的几分之几呢?(2)引导提问:
师:摄影小组的人数是气象小组的,这里表示什么?(表示把气象小组人数平均分成3份,取其中1份)
师:这里的单位“1”是谁?(气象小组的人数)
(3)用线段图表示数量之间的关系(独立画图)
师:可以怎样画线段图来表示这样的数量关系。
谁来说数量关系?那么可以求出摄影小组的人数吗?
师:是把什么作为分的对象。
(摄影小组的人数)这里的单位“1”是谁?(摄影小组的人数)
师:你能画线段图来表示这样的数量关系吗?
(4)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与整数混合运算顺序的探讨。
(下面谁来说说自己怎样列式的。
)
4、改题再解答:航模组有3人,求气象组有多少人?(学生独立完成后汇报)
师:要解决这个问题。
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5、小结:
师:观察综合算式,你发现它跟我们以前学过的整数混合运算有什么不同?
(通过计算我们发现计算顺序是从左到右依次计算,而以此类推。
)
师:同学们认为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与整数混合运算的顺序有什么联系呢。
(分数混合运算顺序与整数混合运算顺序一样:先乘除后加减,在同级运算中,从左到右依次计算,有小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当然如果有简便算法的除外。
)
6、书写格式:接着结合例题,说明分数连乘时可同时进行约分。
注意书写格式。
7、学生看书,齐读结论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环节的教学,鼓励学生分析题中的数字信息和数量关系,明确所要解决的问题,然后了解要解决的这个问题需要什么条件,从而进行计算,明确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
体现了教学以教材为主,灵活的使用教材,又忠实于教材,这样更能突出,这两道分数四则混合运算题的代表性,能让学生更好地感受所学知识与教材例题的重要作用和价值所在。
(三)、应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课件出示:独立完成,师巡视个别指导,集体反馈及时纠正)
1、完成书56页试一试以及数学书57页练一练
第一题。
请8名学生上台板演后集体订正。
(强调:运算顺序特别是有括号的)
2、完成书57页的数学应用2—4题。
(写出数量关系或画图后再解答)
3、出示数字故事(让学生讲一讲这一个数学故事,小组讨论每人一杯够吗?)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环节的教学,把学生所学知识运用于现实生活,从中让学生感受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教学中强调解题顺序与运算顺序的吻合,这样更能突出混合运算顺序在解决问题中的重要作用,能让学生更好地感受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在解决混合运算问题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及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知识回顾总结延伸: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师生小结本次教学活动的重点内容.)
设计意图:回忆巩固,完善学生的认知,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板书设计:
分数混合运算(一)
航模小组有多少人?
气象小组的人数×3/4=摄影小组的人数
摄影小组的人数×1/3=航模小组的人数
答: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