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了特高压交流输电核心技术

合集下载

交流特高压示范工程与实验基地情况介绍课件

交流特高压示范工程与实验基地情况介绍课件

国外的特高压交流输电工程
前苏联在1985~1990年期间建设的 1150kV输电系统曾按额定电压运行了5年 时间。但在苏联解体后,该线路跨越两个国 家,在哈萨克斯坦境内的一部分划归该国 管理,不能统一调度,同时存在电费纠纷。 所以该特高压线路在90年后已降至500kV 运行,降压运行的原因不是技术问题,而 是和经济问题 。
工程于2006年8月取得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 会下达的项目核准批复文件,同年底开工 建设。历经28个月建设于2008年12月全面 竣工。12月30日完成系统调试投入试运行, 2009年1月6日22时完成168小时试运行投入 商业运行。
• 这条特高压线路为世界上第一条投入商业 化运行的1000kV输电线路。
国外的特高压交流输电工程
美国、加拿大、俄罗斯、日本、意大利、 西班牙等国家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就开始研 究特高压输电技术,但历经四十余年至今, 仅有俄罗斯和日本各建设有一条特高压交 流输电工程(而且长期降压运行) ,并且 由于技术和经济原因,都未实现商业运行。
国外的特高压交流输电工程
日本的1000kV特高压交流输电技术研究始 于1973年。上世纪90年代,日本建设了 427km的1000kV特高压交流同杆并架输电 线路(目前以500kV运行)和新榛名特高压 设备实证实验场(一直到今天还在通电状 态)。曾计划于21世纪初升压到特高压输 电,但至今仍未升压。
建设特高压交流试验基地的主要目是有针 对性地开展特高压输电线路电磁环境、特 高压设备长期带电考核和特殊自然环境对 特高压输变电工程影响等方面的试验研究, 为特高压工程建设提供设计依据。
我国的特高压交流试验基地位于湖北省武 汉市江夏区,占地 24万m2。 2008年国家 发改委批复依托基地建设特高压工程技术 国家工程实验室。2008年12月26日 ,特高 压交流试验基地正式投入运行 。

特高压输电技术

特高压输电技术

特高压输电技术特高压输电技术是一项能够实现远距离输电的重要技术,它以其高电压、高效率和低损耗的特点,正在成为现代电力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特高压输电技术的原理、应用和发展前景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特高压输电技术的原理特高压输电技术是指采用极高的输电电压进行远距离输电的技术,其核心原理是利用高电压降低输电线路上的电流,从而降低传输损耗和线路成本。

相比于传统的输电技术,特高压输电技术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高电压:特高压输电技术采用超过1000千伏的高电压进行输电,相较于通常采用的500千伏输电电压,电流相应减小一半,从而降低了传输损耗和线路压降。

2. 高效率:特高压输电技术采用了直流输电方式,相较于交流输电方式,直流输电具有更高的输电效率。

此外,特高压输电技术还能够实现多线路并行输电,进一步提高了输电效率。

3. 低损耗:由于采用了高电压和直流输电方式,特高压输电技术能够降低电阻损耗、感应损耗和电容损耗,从而减少了电能的损失和物料的消耗。

二、特高压输电技术的应用特高压输电技术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于各个国家的电力系统中,其应用领域包括远距离输电、风电、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集中接入以及智能电网的建设等方面。

1. 远距离输电:特高压输电技术能够实现长距离的电能输送,有效解决了远离能源中心地区的能源短缺问题。

通过特高压输电线路,能够将发电站产生的电能迅速传输到远离发电站的用电负荷中心,满足远距离电力输送的需求。

2. 可再生能源集中接入:随着可再生能源的发展,特高压输电技术成为其大规模集中接入电网的关键技术。

特高压输电技术能够将集中分布的可再生能源的电能汇集起来,并高效地传输到用电负荷中心,实现可持续能源的大规模利用。

3. 智能电网的建设:特高压输电技术也是智能电网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特高压输电线路的建设适应了智能电网对大容量、高效率、低损耗的要求,能够优化电网结构,提高电网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三、特高压输电技术的发展前景特高压输电技术作为一项成熟的高端技术,正在逐步应用于全球各个国家的电力系统中。

特高压—中国电力“高速公路

特高压—中国电力“高速公路

特高压—中国电力“高速公路”作为一名电力工人,虽然每天都在与变电站,与各种一二次设备打交道,但是却对国家能源建设方面的重大成就知之甚少。

直到近期读过《走进特高压》这本有关特高压的文学作品,才对特高压这项伟大的工程有所了解。

中国的油、气资源相对匮乏,能源生产和消费分布不均衡。

用远距离输电取代巨量的远距离煤炭运输,不仅能够将中国北部、西北部煤炭基地的煤转化为电力输送出来,而且,在未来的能源贸易上,中国的电力企业还可以直接去我国北部和西北部周边煤炭储量大的国家(如蒙古、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投资建设发电厂,进口洁净的电力能源。

由国家电网公司党组决策的特高压远距离电力输送,建设坚强智能电网的发展战略,与国家能源发展战略高度契合。

想要解决煤电东输,水电与风电的远距离输送,只有特高压电网可以承担如此重要的使命。

这对于在21世纪中国经济发展中举足轻重的能源问题的解决,对于减轻全球化气候变暖问题,对于发展迅速的中国水电和风电的远距离输送,都是一项重大举措。

晋东南-南阳-荆门1000kV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从奠基到正式投运,仅仅三年多时间,我国已成功跃上当今世界电压等级最高的电网科技巅峰,并由此翻开世界电网发展新篇章。

特高压工程自四年前于争议中起步后,围绕其技术、经济性的舆论关注从未间断。

当今天,它在我国乃至世界电力发展史上树立起一座名副其实的里程碑,宣告我国已在世界上率先系统掌握了特高压输变电核心技术及其设备制造能力之时,相关争议虽不至完全偃旗息鼓,但“特高压技术是否可行”“中国人能不能独立建成特高压”这类的怀疑已自然消遁于无形。

特高压,是历史、现实和未来的选择!缺电,难了断的记忆!今年新年伊始,媒价逆市上涨,电企拒签合同,各地电煤供应不足的警报频频拉响。

去年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雨雪冰冻灾害袭击了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因运输不畅导致的电煤紧缺问题开始凸现。

和煤炭供应及运输全面紧张的表层原因相比,电力紧缺的根源性问题----能源配臵方式的不合理、特别是电力发展方式不适应资源与生产力分布的不平衡格局-------更引人深思。

特高压交流输电技术发展现状

特高压交流输电技术发展现状

特高压交流输电技术发展现状特高压交流输电技术是一种用于远距离输电的高压输电技术,其特点是输电距离远、输电功率大、输电损耗小。

特高压交流输电技术发展迅猛,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输电技术之一。

本文将从特高压交流输电技术的发展历程、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发展历程特高压交流输电技术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当时,发电厂与用电地点的距离不断增大,传统的110kV、220kV输电线路已经不能满足需求,迫切需要一种更高电压等级的输电技术。

1928年,世界上第一条超高压(即特高压)输电线路——美国卡姆登至贝格姆特的345kV交流输电线路建成,标志着特高压交流输电技术的诞生。

此后,各国纷纷投入特高压交流输电技术的研究和实践。

随着电力系统的发展和输电距离的增加,特高压交流输电技术逐渐成为远距离输电的首选技术。

二、现状目前,特高压交流输电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并且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应用。

中国自2009年以来就先后建成了多条特高压输电工程,其中以西北至华东特高压交流输电工程、扬中至南京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等为代表。

这些工程不仅为中国电力系统的升级换代提供了有力支撑,更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电力工业的技术创新和模式转型。

在国际上,俄罗斯、美国、巴西、印度等许多国家也纷纷启动了特高压交流输电工程的建设。

特高压交流输电技术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输电技术的主流。

特高压交流输电技术的发展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技术水平稳步提升。

特高压交流输电技术的核心在于输电线路和变电设备。

目前,特高压输电线路的工作电压等级已经达到1100kV,并且具备了超过10GW的输电功率能力。

变电站设备的技术水平也不断提高,已经能够满足特高压输电系统的稳定运行和故障处理需求。

2.工程建设规模不断扩大。

随着技术的提升,特高压输电工程的规模不断扩大。

现在已经出现了数千公里长的特高压输电线路,使得大气污染等环保问题得到了有效的缓解。

特高压输电系统还能够处理复杂的电磁环境和极端天气等情况,确保了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特高压输电线路电气和电晕特性分析 董明

特高压输电线路电气和电晕特性分析   董明

特高压输电线路电气和电晕特性分析董明摘要:在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的背景下,世界各国增加了特高压输电技术研究,希望通过研究促使线路结构得以优化,并促使可靠性和自然功率在线路输送中得以提升,并减少工程施工成本以及大容量单位输电过程中的成本消耗,促使特高压输电线路在应用过程中能够为我国社会经济的运行提供更高的社会效益。

关键词:特高压;输电线路;电气;电晕1我国发展特高压输电的必要性我国地域辽远广阔,资源丰富,但是国内的能源资源与负荷中心反向分布的。

据悉我国的西北部和西南部拥有着80%以上的煤炭、水能、风能且该地区的经济发展对能源需求不大,我国沿海中东发达地区占据70%的电力能源消费需求,能源开发与负荷中心相距1000~4000千米,因此,迫切需要远距离、大容量、能耗低的特高压输电技术来实现超远距离电力能源输送,进而改善能源资源分配以及优化配置。

习总书记在峰会上提出了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以及以清洁和绿色方式来满足电力需求。

在能源互联网构建上,特高压输电技术才是核心和关键,近年,我国特高压输电技术取得较快的发展和重大的突破,已掌握核心技术和制造设备的关键能力,积累了丰富的建设和运行经验。

目前,我国已建成五交六直特高压交直流输电工程,并开辟了南电北送,西电东送的道路,加快特高压电网的发展,也是十三五期间的重要目标和任务。

构建能源互联和国际其他周边国际实现能源的互联和输出也是正是响应了一带一路重要发展战略。

国家电网规划在未来的几年内要建造成五纵五横特高压交流骨干网,另外还有建设27项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未来将拥有4.5千亿瓦的远距离传输能力。

特高压输电工程中采用直流输电方式还是交流输电方式在国内还是在国外其争议从为停止过,两种方式各有各的特点,但在相同的输送容量,如果输电距离越远,那么直流比交流在经济性能上要越好。

直流输电比交流输电技术方面的优越性主要体现在一下几点:(1)输送距离远、容量大以及电压等级高;输电损耗小,能够实现点对点,直接输送电力,这样提高了输电能力,节约经济成本。

超高压输电技术PK特高压输电技术谁更优?

超高压输电技术PK特高压输电技术谁更优?

超高压输电技术PK特高压输电技术谁更优?超高压输电技术PK特高压输电技术谁更优?根据“十二五”规划,“十二五”期间中国电网五年的投资规模将达到1.58万亿元,年均为3000亿元,其中交直流特高压电网预计占三分之一,110千伏的以下预计占三分之一,220至750千伏之间也将占到三分之一。

由此可见,高压,超高压和特高压在电网建设中各自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超高压输电技术和特高压输电技术和研究和应用都不可小视。

超高电压是指330千伏至765千伏的电压等级,即330(345)千伏、400(380)千伏、500(550)千伏、765(750)千伏等各种电压等级。

特高压输电是指交流1000千伏或直流±800千伏电压等级。

超高压直流输电的优点和特点 ①输送容量大。

现在世界上已建成多项送电3GW的高压直流输电工程。

②送电距离远。

世界上已有输送距离达1700km的高压直流输电工程。

我国的葛南(葛洲坝-上海南桥)直流输电工程输送距离为1052km,天广(天生桥-广东)、三常(三峡-常州)、三广(三峡-广东)、贵广(贵州-广东)等直流输电工程输送距离都接近1000km。

③输送功率的大小和方向可以快速控制和调节。

④直流输电的接入不会增加原有电力系统的短路电流容量,也不受系统稳定极限的限制。

⑤直流输电可以充分利用线路走廊资源,其线路走廊宽度约为交流输电线路的一半,且送电容量大,单位走廊宽度的送电功率约为交流的4倍。

如直流±500kV线路走廊宽度约为30m,送电容量达3GW;而交流500kV线路走廊宽度为55m,送电容量却只有1GW。

直流电缆线路不受交流电缆线路那样的电容电流困扰,没有磁感应损耗和介质损耗,基本上只有芯线电阻损耗,绝缘水平相对较低。

⑥直流输电工程的一个极发生故障时,另一个极能继续运行,并通过发挥过负荷能力,可保持输送功率或减少输送功率的损失。

⑦直流系统本身配有调制功能,可以根据系统的要求做出反应,对机电振荡产生阻尼,阻尼低频振荡,提高电力系统暂态稳定水平。

特高压交流输电线路发展历史

特高压交流输电线路发展历史

特高压交流输电线路发展历史
特高压交流输电线路的发展历史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初期发展阶段(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
这个阶段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当时美国、苏联等国家开始探索高压输电技术,并逐步实现了220千伏(kV)至500kV的高压输电。

在这个时期,各国在高压输电技术的基础上开始发展特高压输电技术。

1972年,苏联首次实现了750kV的特高压输电,成为世界上首个实现特高压输电的国家。

探索期(2006年至2010年):
这个阶段中国开始实践推广应用特高压直流技术,但对于特高压交流技术的应用仍存在争议,焦点集中在安全性、必要性和经济性等方面。

2006年12月,中国首条特高压“晋东南-南阳-荆门1000kV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开工。

在这个阶段,中国开始建设特高压交流输电线路,并逐步提升输电等级。

2009年,中国建成了第一条1000千伏特高压输电线路,标志着中国电网大踏步迈进特高压时代。

加速发展阶段(2011年至2015年):
在这个阶段,中国特高压交流输电线路的建设进一步加速。

中国政府加大了对特高压输电线路的投资力度,并开始大规模建设特高压交流输电线路。

同时,中国也加强了对特高压技术的研发和推广,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方式,逐步掌握了特高压交流输电的核心技术。

成熟期(2016年至今):
随着特高压交流输电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应用的广泛推广,中国特高压交流输电线路的建设逐渐进入成熟期。

目前,中国已经建成了大规模的特高压交流输电网络,实现了跨区域电力输送和能源调配。

同时,中国还在持续推进特高压技术的研发和创新,不断提高特高压交流输电线路的效率和可靠性。

1000kV交流特高压输电线路配套金具的研发

1000kV交流特高压输电线路配套金具的研发

239管理及其他M anagement and other1000kV 交流特高压输电线路配套金具的研发李凤和(中国电建集团四平线路器材有限公司,吉林 四平 136001)摘 要: 晋东南-南阳-荆州特高压输电线路工程世界上第一条投入商业化运行的1000kV 输电线路,现已完成并运行多年。

通过工程实践,我国全面建成了世界一流的1000kV 特高压输电线路配套金具研究体系,全面掌握了1000kV 特高压输电线路配套金具核心技术。

本文介绍了我国第一条1000kV 交流特高压输电线路“晋东南-南阳-荆门”特高压输电线路工程配套金具的设计和研制方法。

关键词: 1000kV;特高压;金具中国分类号:TM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1-5004(2019)07-0239-2收稿日期:2019-07作者简介:李凤和,男,生于1972年,汉族,吉林四平人,研究生,中共党员,工程师,研究方向:电力金具产品设计及工艺研究。

本次研制的主要内容包括悬垂绝缘子串及其配套金具、耐张绝缘子串及其配套金具、八分裂导线阻尼间隔棒、硬跳线装置的研制。

1 导线悬垂绝缘子串金具的结构设计根椐工程的技术条件及工程需要,我们研制了1×420kN 单联悬垂串、2×300kN 和2×420kN 双联悬垂串、2×300kN、2×420kN 和4×300kN 的V型悬垂串共六种悬垂串。

1.1 导线悬垂串的电气性能研究在特高压线路中,导线悬垂串的电气性能主要考虑绝缘子串的电压分布、金具的电晕及无线电干扰。

我们采用的方法是在导线悬垂串上加装均跑道型均压环及屏蔽环。

经计算,采用跑道型均压环或蔽环时,管直径取值为100-120mm 比较合适。

我们设计了120mm 管直径的均压环,试验结果证明,采用防晕型的悬垂线夹,三种串型都不需要屏蔽环。

从试验结果看,均压环位置对电压分布有着明显的影响,最佳的位置是均压环应和高压端的第三片绝缘子水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很多企业的知识产权意识要更高,是 因为这些企业更加国际化。
企业的国际化经营有利于知识产权保 护意识的提高。
企业如果需要从全球来获得更大的市 场份额的话,就需要更加重视知识产 权保护。
知识产权保护差,模仿比创新得到更多的利益
如房地产,中国有很多的家电企业后来都去 做房地产,它没有再去发展它的主业,而且 花很多的精力做房地产,似乎企业的规模增 长了,但创新能力没有增长。
原因
快速的跟随战略对中国企业家来 讲会得到更多的利益。
小米
国外视角
国内视角
模仿型企业
创新型企业
创新型企业对 地方经济以及 国家经济发展 十分重要。
地方意识到靠 快速的模仿得 到的增长空间 已经有限了, 必须靠创新, 所以地方的知 识产权意识开 始增强。
越是经济发达 的地区,越需 要创新的环境、 创新的企业涌 现,这样经济 才能更快发展。
中国高铁的发展,正是在这两次技术引进之后,通 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消化吸收其引进技术的再创新, 才迈出了令全世界既惊叹又羡慕的步伐。
创新特点
协同创新:
整合产业链条,优化生产率
推进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企业间的兼并重组, 集聚研发力量和制造资源,提高产业集中度,降 低重复投入造成的资源浪费。推进龙头企业整合 产业链条,优化生产率布局,培育形成具备成套 和总承包能力、国际竞争力强的大型企业集团。
中国大量的企业产权 不清,很难所成为创 新型企业。
产权决定创新的 收益权。
——柳传志
中国的创新型企业仍然有很多的挑战,这种挑 战和我国资本市场的完善程度密切相关。
大量的科技型小企业,他们的技术都来自国家 各类科技计划的支持,这些技术的产权严格意 义上都是属于国家的。
一些完全靠风险投资投资成长的企业缺乏像纳 斯达克那样一个宽松的上市制度,上市非常困 难,这就影响了风险投资公司承担风险的能力 ,影响了风险投资公司在市场上的运作。
国家电网的特高压输电工程创新
2004年底,国家电网公司根据我国经济 社会发展对电力需求不断增长以及能源资源与 消费逆向分布的基本国情,研究提出了发展特 高压输电战略(特高压交流输电是指交流 1000kV及以上电压等级的输电)。
电力的大用户都在东 部,但是电力的供应 能源所在地都在西部 或者北方,所以输电 是一个挑战。
如果让大城市周边都 建火力发电厂,火力 发电产生大量的二氧 化硫、二氧化碳的排 放,对大城市和工业 化集中区造成的环境 污染是一个很大的挑
为全面突破特高压关键技术难题,在刘振亚总经理的亲自 主持并大力推动下,国家电网公司等100余家单位,国内科研 、设计、制造、高校等方面近5万人参与项目的研发和建设, 汇聚了前所未有的力量,付出了前所未有的努力,克服了前所 未有的困难,收获了前所未有的光荣。项目涉及180项关键课 题攻关、9大类40余种关键设备研制,通过产、学、研、用协 同攻关,在电压控制、外绝缘配置、电磁环境控制、成套设备 研制、系统集成、试验能力6大方面实现了创新突破,获得发 明专利96项,掌握了特高压交流输电核心技术,研制成功了全 套关键设备。特高压创新的成功,彻底扭转了我国电力技术和 设备制造长期跟随西方发达国家发展的被动局面,实现了“中 国创造”和“中国引领”。2014年,“特高压交流输电关键 技术、成套设备及工程应用”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 。
核心设 备商
主机厂 商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配套商
打造三级供应链体系
大力发展与主机技术水平相协调的专 业化、规模化配套企业,鼓励配套企业向 “专、精、特”方向发展,提升基础元器 件、核心零部件及关键系统的配套能力。
我国铁路无论是在线路条件、运用环境、 运营模式上都有自己独特的国情路情,这就决 定了原封不动照搬国外现成技术行不通,引进 技术必须“以我为主”。在技术合作中牢牢把 握住企业的主动权,在消化吸收的同时进行自 我创新的配套投入,牢牢掌握住核心技术,为 自主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
国外公司的列车产品要想进入中国市场, 必须出让其核心技术,这又是一次典型的“用 市场换技术”的引进项目。法国阿尔斯通、日 本川崎重工、加拿大庞巴迪三家公司最终中标 。2005年11月,中国铁道部与西门子在德国 签订了框架协议,同意投资约90亿美元,首次 引进了60列时速300公里的高速列车及技术项 目。
2004年8月,铁道部决定引进国际先进 技术,实行铁路“第六次大提速”工程,把 时速从140公里提高到250公里。为此,铁 道部计划以国际招标的方式,从国外引进 160列时速为200公里的列车及其全部技术 。投资预算金额高达120亿美元。
中国南车高速动车组、大功率电力机车跨入世界领 先行列,自主研发了时速300公里~350公里动车组、 CRH380A新一代高速动车组、更高速度试验列车,快 速掌握了高速动车组的核心技术,用较短的时间走完了 发达国家轨道交通装备企业近40年的技术发展之路。
这是企业家的一种短视,而这种心态很难让 企业有真的创新,因为企业的精力在分散。
研究开发体系 科技投入
产权
创新型企 业的关键
要素
人才
(二)国有企业能否是创新主体?
国有企业的领导:没有产权, 国资委任命, 高薪水 与绩效挂钩,有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压力,是高薪 的公务员。
不愿意冒险
不愿意投资长期的创新项目
目录
一、什么是创新型企业?
二、日本的企业制度与创新模式
三、美国企业创新制度的演进
四、对中国创新型企业发展环境的反思 • (一)创新型企业的关键要素 • (二)国有企业能否是创新主体? • (三)中国民营企业的创新 • (四)几点总结
(一)创新型企业的关键要素
产权是决定企业核心的 一个制度,是决定创新 的核心要素。
企业家——刘振亚总经理
职业使命、国家使命
不是产权激励
创新模式: • 协同创新\产学研合作\产业链协同创新 创新程度: • 突破性创新\全行业的技术进步 创新动力:
• 国家使命与企业发展的统一\价值分享式创新
中国高铁虽然是在落后发达国家40多 年后起步的,但只用了6年时间就一举站住 了世界高铁技术的最高点,由此开启了中 国进入高铁时代的大门,并引起了国际社 会的广泛关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