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初一文言文知识点汇总及专项练习

合集下载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必背知识点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必背知识点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课内文言文必背知识点梳理(一)课文字词详解孙权劝学①初,权②谓吕蒙曰:“卿③今④当涂⑤掌事,不可不学!”蒙⑥辞⑦以军中多⑧务。

①初:当初,这里是追述往事的习惯用词。

②谓:告诉,对……说,常与“曰”连用。

③今:现在。

④当涂:当道,当权。

涂,通“途”。

⑤掌事:掌管政事。

⑥辞:推托。

⑦以:用。

⑧务:事务。

权曰:“①孤②岂欲③卿④治经⑤为⑥博士⑦邪!⑧但⑨当⑩涉猎,⑪见⑫往事⑬耳。

卿言多务,⑭孰⑮若孤?①孤:古时王侯的自称。

②岂:难道。

③卿:古代君对臣的爱称。

朋友、夫妇间也以“卿”为爱称。

④治经:研究儒家经典。

经,指《易》《书》《诗》《礼》《春秋》等书。

⑤为:成为。

⑥博士: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⑦邪:语气词,后写作“耶”。

⑧但:只,只是。

⑨当:应当。

⑩涉猎:粗略地阅读。

⑪见:了解。

⑫往事:指历史。

⑬耳:表示限止语气,可译为“罢了”。

⑭孰:谁。

⑮若:比得上。

孤常读书,自①以为大有所②益。

”蒙③乃④始⑤就学。

①以为:认为。

②益:好处。

③乃:于是,就。

④始:开始。

⑤就:从事。

①及鲁肃②过寻阳,与蒙③论议,大④惊曰:“卿今者⑤才略,⑥非复吴下阿蒙!”①及:到,等到。

②过:经过。

③论议:讨论,评议。

④惊:惊奇。

⑤才略:才干和谋略。

⑥非复:不再是。

复,再。

蒙曰:“①士别三日,②即③更④刮目⑤相待,大兄⑥何⑦见事之晚⑧乎!”肃⑨遂⑩拜蒙母,结友而⑪别。

①士别三日:有抱负的人分别几天。

三,泛指多天。

②即:就。

③更:重新。

④刮目:擦拭眼睛。

⑤相待:看待。

⑥何:为什么。

⑦见事:知晓事情。

⑧乎:表示感叹语气,可译为“啊”。

⑨遂:于是,就。

⑩拜:拜访,拜见。

⑪别:告别。

(二)重点句子翻译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你现在当权掌管政事了,不可以不学习!2.卿言多务,孰若孤?你说(你)事务繁忙,谁比得上我(的事务多)呢?3.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当年吴县的那个阿蒙了!4.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5.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初中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文言文基础知识汇总(共七方面内容)

初中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文言文基础知识汇总(共七方面内容)

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基础知识汇总(9)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省略了主语“屠”,可补充为“屠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2.倒装句。

(1)白雪纷纷何所似宾语前置,正常语序是“所似何”,像什么东西(2)投以骨“以”是介词结构后置,正常语序应为“以骨投”(3)意暇甚正常语序应为“意甚暇”(4)身已半入正常语序应为“身已入半”(5)而两狼之并驱如故正常语序应为“而两狼如故之并驱”3.判断句。

(1)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即”表示“这就是”,“也”在这里表加强判断语气(2)贤哉,回也!“也”表判断六、重点句子翻译1.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不久,雪下得更急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2.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

她就是谢太傅的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3.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真不是人哪!与别人相约同行,丢下我走了。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说:“读书不深入思考,就会罔然无所得;只思考而不读书,就会有疑惑。

”5.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说:“几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

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好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6.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

”7.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平民百姓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8.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增长才干必须刻苦学习。

9.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不努力学习就不能增长才干,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

10.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

11.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骨头已经扔光了,但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12.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 古诗文名句默写 专项练习题(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 古诗文名句默写 专项练习题(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文名句默写专项练习题知识点一古诗名句(一)记忆性默写1.水何澹澹,_____________。

(曹操《观沧海》)2.___________,百草丰茂。

(曹操《观沧海》)3.秋风萧瑟,___________。

(曹操《观沧海》)4.日月之行,________;________,若出其里。

(曹操《观沧海》)5.______________,闻道龙标过五溪。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6.我寄愁心与明月,______________。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7.潮平两岸阔,__________。

(王湾《次北固山下》)8.______________,江春入旧年。

(王湾《次北固山下》)9.乡书何处达?______________。

(王湾《次北固山下》)10.______________,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11.夕阳西下,______________。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12.______________,影入平羌江水流。

(李白《峨眉山月歌》)13.夜发清溪向三峡,______________。

(李白《峨眉山月歌》)14.______________,崔九堂前几度闻。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15.正是江南好风景,______________。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16.强欲登高去,__________。

(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17.______________,应傍战场开。

(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18.______________,受降城外月如霜。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19.______________,一夜征人尽望乡。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20.自古逢秋悲寂寥,______________。

[刘禹锡《秋词(其一)》]21.______________,便引诗情到碧霄。

[刘禹锡《秋词(其一)》]22.君问归期未有期,______________。

部编版七年级下全册古文注释、文言现象习题带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全册古文注释、文言现象习题带答案

七下全册文言文习题带答案【部编版】题型:【重点课下注释默写】【文言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文言句式】目录:一、第4课《孙权劝学》二、第8课《木兰诗》三、第12课《卖油翁》四、第16课《陋室铭》五、第16课《爱莲说》六、第24课《河中石兽》第4课《孙权劝学》检测题班级:姓名:一、重点注释默写:1、【卿】。

2、【当涂】。

3、【辞】。

4、【务】。

5、【孤】。

6、【治经】。

经,。

7、【博士】。

8、【邪】。

9、【但】。

10、【涉猎】。

11、【见往事】。

见,。

往事,。

12、【及】。

13、【过】。

14、【今者】。

15、【才略】。

16、【非复】。

17、【更】。

18、【刮目相待】。

刮,。

19、【大兄】。

20、【见事】。

二、文言现象积累:1、分析加点字的文言现象并解释: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③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④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⑤及.鲁肃过寻阳:⑥即更.刮目相待:⑦但.当涉猎:⑧但当涉猎..:⑨见往事..耳:⑩自以为大.有所益:⑪蒙乃始就.学:⑫大兄何见.事之晚乎:2、一词多义:以:①蒙辞以军中多务:②自以为大有所益:当:①但当涉猎:②当涂掌事:见:①见往事耳: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大:①与蒙论议,大惊: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3、判断文言句式:①蒙辞以军中多务:参考答案:一、重点注释默写:1、【卿】古代君对臣的爱称。

朋友、夫妇间也以“卿”为爱称。

2、【当涂】当道,当权。

3、【辞】推托。

4、【务】事务。

5、【孤】古时王候的自称。

6、【治经】研究儒家经典。

经,指《易》《书》《诗》《礼》《春秋》等书。

7、【博士】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8、【邪】语气词,后写作“耶”。

9、【但】只,只是。

10、【涉猎】粗略地阅读。

11、【见往事】了解历史。

见,了解。

往事,指历史。

12、【及】到,等到。

13、【过】经过。

15、【今者】如今,现在。

16、【才略】才干和谋略。

17、【非复】不再是。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期末专题复习 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期末专题复习 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初中中考文言文总结七年级上册一、陈太丘与友期行原文↓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1.古今异义1.陈太丘与友期.行古义:约定v.今义:日期n.2.太丘舍去.古义:离开今义:与“来”相对3.下车引.之古义:拉今义:引导4.元方入门不顾.古义:回头看今义:照顾;顾客2.词类活用1)友人惭.(意动用法):感到惭愧2)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名词作状语):在门外3.通假字1)尊君在不.:同“否”4.常考实词/虚词*序号重点字翻译例句1 舍舍弃太丘舍去2 去离开3 乃才去后乃至4 委舍弃相委而去5 顾回头看元方入门不顾5.判断句1)非人哉(“非”为表判断动词)6.省略句1)去后(客)乃至2)元方时年七岁,(于)门外戏7.写作手法1)陈太丘与友期行:反衬8.主旨情感1)咏雪:展示了古代家庭文化生活轻松和谐的画面2)陈太丘与友期行:告诫人们办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二、《论语》十二章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部编人教版语文中考:课内文言文考点解析及分册练习(七年级上下册)

部编人教版语文中考:课内文言文考点解析及分册练习(七年级上下册)

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考点解析及分册练习七年级上、下册考点解析考点一解释文言实词例1 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即更.刮目相待(重新)(2)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同“举”,推举)(3)入则无法家拂.士(同“弼”,辅佐)(4)先帝不以臣卑鄙..(社会地位低微,见识短浅)(5)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名词作状语,像北斗星那样)(6)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名词作动词,以……为美)【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文言实词的意思。

第(1)题“更”是文言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解释为“重新”的意思。

第(2)题中的“与”,兼有异读字和通假字的特点,解释为“同‘举’,推举”的意思。

第(3)题中的“拂”,兼有通假字和一词多义的特点,解释为“同‘弼’,辅佐”的意思。

第(4)题中的“卑鄙”,属于古今异义,解释为“社会地位低微,见识短浅”的意思。

第(5)题中的“斗”,属于词类活用中的名词作状语,解释为“像北斗星那样”的意思。

第(6)题中的“美”,属于词类活用中的名词作动词,解释为“以……为美”的意思。

考点二解释文言虚词例2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D )A.乃.石性坚重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B.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虽不能察,必以.情C.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子非鱼,安知鱼之.乐D.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天子且.至【解析】A项中的“乃”,前者是“是”的意思,后者是“居然,竟然”的意思。

B项中的“以”,前者是“拿、用”的意思,后者是“按照”的意思。

C项中的“之”,前者是复指代词,可解释为“这”,后者是“的”的意思。

D项中的“且”,前后均为“将、将近”的意思。

名师提醒1.解释文言实词、虚词的方法(1)平时注意积累并掌握常用常考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思和用法。

(2)平时学习时,要熟记课文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

学习常用虚词时,要分清各虚词的用法:①起指代作用的,如“之”“其”“何”。

②起组合作用的,如“以”“为”“于”。

部编版七上全册古文文言现象、选择、翻译、简答习题及答案【2020版】

部编版七上全册古文文言现象、选择、翻译、简答习题及答案【2020版】

人的问题。 D代词,指两尉。
6、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C )
A、相委而去.(去:去到)
B 、君与家.君.期日中(家.君.:你的父亲)
C、元方入门不顾.(顾:回头看) D 、日中不至.(至:至于)
【解析】 A 去:离开。 B 家君:对自己父亲的谦称。 D到。
7、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 “期日中,过中不至”这一句话点明了不守信用的人是客而不是陈太丘。
B. “与儿女讲论文义”一句中“儿女”指的是谢太傅的儿子和女儿。
C. “未若柳絮因风起”这句话的意思是:还不如比做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
D.“尊君”、“家君”,前者是敬词,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后者是谦词,是
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14、对《陈太丘与友期》中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⑤(家君)待君久不至, (家君)已去: 省略句,省略主语。
⑥白雪纷纷何所似: 倒装句,宾语前置:白雪纷纷似所何 。
⑦撒盐空中差可拟: 倒装句,状语后置,“空中撒盐差可拟。 ”
⑧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判断句 , “也”表判断,可译为“……
是……。”
二、选择题:
1、下面各组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B )
A. 渔人甚异之
B.
何陋之有
C.下车引之 D. 属予作文以记之
【解析】 A 代词,这件事。 B 宾语前置的标志。 C代词,指陈元方。 D代词,这件
事。
5、选出与“下车引之”中的“之”字的意思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
B)
A. 渔人甚异之 B. 无案牍之劳形
C. 具答之
D.
吴广佐而杀之
【解析】例句是代指陈元方。 A 代词,这件事。 B 主谓之间。 C 代词,桃花源中

部编语文七年级(上)文言文知识点考点梳理训练附解析

部编语文七年级(上)文言文知识点考点梳理训练附解析

统编教材文言文分册梳理训练七年级(上)第1篇咏雪南朝·刘义庆知识梳理重点字词句归纳1.重点实词(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集:(2)俄而..雪骤.俄而:骤:(3)公欣然..曰欣然:【F】(4)撒盐空中差.可拟.差:拟:(5)未若..柳絮因.风起未若:因:2.重点虚词与.儿女讲论文义3.重点句子翻译(1)白雪纷纷何所似?(2)撒盐空中差可拟。

(3)未若柳絮因风起。

第2篇陈太丘与友期行南朝·刘义庆知识梳理重点字词句归纳1. 重点实词(1)陈太丘与友期.行期:(2)过中不至.至:【F】(3)太丘舍去..舍:去:(4)门外戏.戏:【F】(5)待.君久不至待:【F】(6)相委.而去委:(7)友人惭.惭:【F】(8)下车引.之引:(9)元方入门不顾.顾:2. 重点虚词(1)去后乃.至(2)相委而.去(3)日中不至,则.是无信3. 重点句子翻译(1)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2)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3)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第3篇《论语》十二章(2011课标) 考情搜索: 2014年与《孔子世家赞》对比考查。

曲肱(ɡōnɡ)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其中了。

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浮云一样。

”不择手段地追求“富贵”,宁愿贫贱而坚守“义”。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在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

选取他们的优点而学习,如果也有他们的缺点就加以改正。

”第九章:讲学习的态度,善于发现别人身上的缺点和优点的人,也往往是善于学习的人。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fú),不舍昼夜。

”(《子罕》)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

”第十章:对时光流逝的慨叹。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孔子说:“一国军队,可以改变其主帅,平民百姓的志向却是不能改变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一文言文知识点讲解及专项练习一.导语:课标定位1.新课标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的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评价学生对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的掌握情况,重点在于考查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查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词大意。

”2.能正确理解诗词的内容,理解与作品关联的背景资料,概括诗词曲的大意,感知诗词的艺术形象,理解诗词的主旨及作者的思想感情,品析千古佳句。

二.考点分析文言文的命题主要依据课标要求,考查学生对文言文的积累与理解、鉴赏与评价。

中考文言文阅读题多选自浅显易懂的的课外文言文。

考点通常有:1.文言朗读与节奏。

2.文言实词。

3.文言虚词。

4.文言句式。

5.文言翻译。

6.内容理解。

7.思想情感。

8.迁移理解。

1.理解内涵。

2.感知形象。

3.探究情感。

4.品味语言。

5.分析技巧。

三.备考方法从近几年中考情况来看,古诗文阅读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没有形成迁移能力,不能学以致用。

2.没有正确理解材料内容,不能准确概括文意。

3.没有理解诗词一般规律,缺失品读诗词的方法。

4.没有理解人物内涵,不能准确进行评价。

针对上面所存在的问题,同学们平时在学习文言文时要做到以下几点:1.要夯实基础,厚积薄发。

2.梳理归纳,注重迁移。

3.掌握规律,准确评价。

4.发散思维,联系实际。

四.文言文基础知识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1.文言实词:⑴通假字⑵一词多义⑶古今异义⑷词类活用⑴通假字:古汉语中的通假字是一种较特殊的语言现象。

通假又叫“通借”或“假借”,是古人书写时本有其字而未用,却用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现象。

原本当用的字叫本字,临时用来代替本字的那个字叫通假字。

如“将军身被坚执锐”中“被”同“披”,意思是穿着。

⑵.一词多义:在文言文的不同语境中,同一个词会产生不同的意义,这种现象被称作一词多义。

如“寻向所志”的“寻”是“寻找”;“寻病终”的“寻”是“不久”。

⑶.古今异义:文言文中有些词的古义与今义存在很大的差异,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作古今意义有别﹙古今异义﹚。

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妻子”和“绝境”都是古今意义有别的词。

“妻子”古义是“妻子儿女”,今义是“男人的配偶”;“绝境”古义是“与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是“走投无路的境地”。

⑷.词类的活用:古汉语中,有些词语在某种特殊的语境中,在它本来意义的基础上,产生了一个新的意义,这种现象叫词类活用。

①使动用法。

如“无案牍之劳形”中的“劳”意思是“使……感到劳累”。

②意动用法。

如“固以怪之矣”中的“怪”意思是“对……感到奇怪”。

③名词活用作动词。

如“鞭数十,驱之别院”中的“鞭”是“鞭打”。

④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如“一食或尽粟一石”中的“尽”意思是“吃完”。

⑤名词活用做状语。

如“其一犬坐于前”中的“犬”意思是“像狗一样”,在动词“坐”的前面做状语。

2.文言虚词文言虚词是指那些词汇意义比较抽象,绝大多数没有明确含义,只能和实词连用的词。

初中阶段,应重点掌握“之、以、而、其、于、者、乃、夫、且、然、盖、则、焉”等13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其中常见的是以下几个虚词“之、其、而、以、为、于、乎、焉”等。

常见意义及作用见下:(1)以:可译为“凭借、因为、用来、来、用、把、以致、相当于‘而’、认为、如”。

(2)之:主要作用是助词、代词、介词。

(3)其:主要作用是代词,指代的内容要视具体语境而定。

(4)而:主要作用是表示顺承、并列、转折、修饰。

(5)为:用作动词的基本词意是“做”,其它意思视具体语境改变;用作介词时译为“为了”。

(6)于:可译为“对、对于、从、在、到、向、比、给”。

(7)乎:可译为“呼、吗、于、对”。

(8)焉:主要作用有语气词,代词、兼词。

初中阶段常考的文言虚词,主要有如下几种作用:①起指代作用。

如“之”“其”;②起组合作用。

如“以”“为”;③起连接作用。

如“而”“则”;④起语气助词作用。

如“也”“焉”“乎”“矣”。

3.文言句式常见的文言句式有:⑴判断句⑵倒装句⑶省略句⑷被动句⑴判断句常见的几种形式①……者,……也。

例“陈胜者,阳城人也。

”②……也。

例“环滁皆山也。

”③……者也。

例“莲,花之君子者也。

”④……者……⑵倒装句①主谓倒装。

例句:如鸣佩环。

②宾语前置。

例句:会宾客大宴。

宋何罪之有。

③定语后置。

例句:马之千里者。

④状语后置。

例句:又七年,还自扬州。

⑶省略句①省略主语。

例句:﹙﹚便要还家。

﹙﹚属予作文以记之。

②省略谓语。

例句: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③省略宾语。

例句:常蹲其身,使﹙﹚与台齐。

④省略介词“于”。

例句:北饮﹙﹚大泽⑷被动句被动句就是受动者作主语,施动者作谓语的句子。

例。

山峦为晴雪所洗。

帝感其诚。

文言文译句的基本要求一、文言文字词的复习应在理解的基础上强化记忆,要结合语境理解词义,通过比较归纳,找出记忆的相关规律。

课内的字词意思掌握是为课外文言文的阅读作最基本的准备。

②一般的句子要求直译,且不能有漏译、误译,只有互文的句子意译。

②译句要考虑到句式特点,判断句翻译时要加判断词“是”,省略句翻译时,要将省略的成分补上,且加上﹙﹚,被动句翻译时要加“被”字,倒装句翻译时要让译句符合现代汉语语言表达习惯二、文言直译的方法——“九字法”(一)针对实词(1) 留。

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物名、地名、职称、器具等,可照录不翻译,例如:(2) 译。

译出偏义复词、古今异义词、活用现象和通假字等文言现象。

(3) 意。

文言文中的比喻、借代、引申等意义,直译会不明确,应用意译,例(二)针对虚词(4) 删。

删去不译的词,例如:(三)针对实词和虚词(5) 换。

在翻译时应把文言词换成现代词,把单音词换成双音词,例如:(6) 选。

选用恰当的词义翻译,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情况常见,因此选用恰当的词义进行翻译,已成文言文翻译的难点,例如:)(四)针对文言句式(7) 补。

在翻译文言文时应补出省略成分,主要是省略句式、内容缺省、例如:(8) 调。

在翻译时,有些句子的词序需要调整。

(主要针对倒装句式:谓语前置、定语后置、宾语前置、介宾结构后置等)例如:(9) 固。

固定格式的固定译法,文言文断句的复习答题方法(断句的规律)文言文的朗诵节奏一般按意义划分,以不破句为原则,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1、按词语断例:浮光/跃金,静影/沉壁2、主谓之间断句。

例:潭中鱼/可百许头。

3、发语词后停顿。

例: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4、句首表连接的词后停顿。

例: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5、介词前停顿。

例: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文言文阅读的答题方法总结第一步快速浏览题目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浏览题目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

所以,接到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首先应该快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

第二步仔细分析标题一般而言,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都会给出标题。

学生应留意并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

因为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例如,在一次测试中考了一个“楚人学舟”的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

这个主谓结构的标题概括了文段的主要内容,我们看了标题就知道文段的主要内容了。

总之,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可使我们快速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第三步结合注释速读全文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

这些注释有助于同学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所以,教师应提醒学生千万别忽略这些注释,而应结合注释速读全文。

遇到个别疑难词句像“绊脚石”一样横在途中,我们就要联系上下文认真推敲,可用猜想的方法来解决。

实在解决不了的,千万别停下来苦苦思索,而应继续阅读。

总之,速读全文,不求完全读懂,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

第四步“对症下药”解答问题课外文言文阅读问题设计有三种类型,即词语解释题、句子翻译题和内容理解题。

对于不同的题目则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1)词语解释题。

这类题目多数是考查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的现象,而这些文言实词基本上都是同学们在课内文言文中学习过的。

解题时,应先套用我们学习过的文言实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检验,经检验意思通顺,则为正确答案。

(2)句子翻译题。

翻译句子要解释出关键的字词的意思,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

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年号、人名、地名、官名、物名、书名、国名等专有名词保留原样,不用翻译。

例如:“庆历(年号)四年春,滕子京(人名)谪守巴陵郡(地名)”。

可把这个句子译为: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了官,做了巴陵郡的太守。

二是句子中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应删去。

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者……也”表判断,无义,应删去,可把这个句子译为:陈胜是阳城人。

三是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

例如:“甚矣,汝之不惠(主谓倒装)!”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你也太不聪明了。

四是所翻译的句子若是省略句,则要把省略了的成分增补出来。

例如:“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省略主语)。

”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他们(主语)就用朱砂在绸子上写上‘陈胜王’三个字。

(3)内容理解题。

一般来说,作者通过短小的文言语段,记叙一件事,表达一个中心或一种哲理。

所以我们了解了全文的内容后,还要进一步思考作者蕴藏在文章里的写作意图。

有时作者将主旨蕴藏在叙事的整个过程中,我们就要思考事件的含意;有时作者在文章的结尾时发表议论,直抒胸臆,以此来揭示文章的中心,我们也要倍加注意。

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作者将自己的写作意图蕴藏在叙事和写景中,直到文尾,才卒章显旨,赞颂了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旷达胸襟,勉励自己和朋友以天下为己任,抒发了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解决这种类型的题目有三种方法:第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第二,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第三,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课外文言文训练(一) 害群之马黄帝将见①大(taì)隗(wěi)②乎具茨③之山,适遇牧马童子,问涂④焉,曰:“若⑤知具茨之山乎?”曰:“然⑥。

”“若知大隗之所存⑦乎?”曰:“然。

”黄帝曰:“异哉⑧小童!非徒⑨知具茨之山,又知大隗之所存。

请问为天下⑩。

”小童辞⑾。

黄帝又问。

小童曰:“夫为天下者,亦奚以异乎牧马者哉⑿?亦去其害马者而已矣。

”黄帝再拜稽(qǐ)首⒀,称天师而退。

(选自《庄子·徐无鬼》)【注释】①见:拜访。

②大隗:传说中的神名。

③具茨:山名,在荥阳密县(今河南省密县)。

④涂:同“途”。

即路。

⑤若:你。

⑥然:是的。

表应答。

⑦所存:所在的地方。

⑧异哉:了不起啊。

异:不寻常。

⑨非徒:不但,不只。

⑩为天下:治理天下。

⑾辞:谢绝。

⑿亦奚以异乎牧马者哉:这与牧马还有什么两样吗?奚,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