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清代十三行史料
广州十三行博物馆

广州市境内博物馆
01 博物馆概况
03 馆藏情况 05 地址
目录
02 展馆设置 04 所获荣誉
广州十三行博物馆位于清代十三行商馆区遗址上(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西堤二马路37号广州文化公园内), 占地306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6090平方米,现馆藏文物4800多件(套)。常设展览有“清代广州十三行历史展” 和“王恒、冯杰伉俪捐赠的十三行时期文物专室陈列展”。馆藏文物全部由中外热心人士无偿捐赠。 2016年8 月31日,十三行博物馆启动试运行,9月30日正式向公众免费开放。馆内馆藏文物超过4800件(套),以“文物 +文献史料”的方式,展示了十三行的历史。
博物馆概况
2013年,十三行博物馆建设项目列入广州市重点文化工程,选址落在广州文化公园内的展览中心。该馆占地 306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6090平方米,馆藏文物超过4800件(套)。
展馆设置
文物陈列展
历史展
文物专室陈列
广州十三行博物馆(36张)“清代广州十三行历史展”包含“开海设关”、“十三行风貌”、“十三行行商”、 “十三行贸易”、“中西汇流”、“走向近代”等六大部分,丰富的文献史料、文物,展示了十三行从辉煌到终 结的历史。展览以大量珍贵的历史文献史料和海内外遗存的文物,系统地展示十三行从辉煌到终结的这段雄霸中 国对欧美“唯一通商”贸易口岸近百年历史的景况,同时反映了中国对外贸易、广州商人群体、东学西传和西学 东渐等历史事件,展示了粤商敢为人先、包容务实、锐意进取的精神以及岭南人海纳百川的海洋文明的开放理 念。
为此,博物馆二楼专辟了“王恒、冯杰伉俪捐赠文物专室陈列展”,其中包括上百件五常酸枝家具,是国内 少有的专项收藏;六百多件从清康熙到现代的广彩瓷器;数百幅通草画等。
粤海关与十三行

粤海关与十三行康熙二十四年(1685),清政府宣布开海贸易,设粤、闽、'浙、江四海关。
开关后运到广州的商货很多,为了加强管理,保证关税的征收,次年,广东巡抚李士侦会同两广总督和粤海关监督(关长)商酌决定设立金丝行、洋货行、首次把进出口贸易从一般贸易中分离出来。
海关和洋行的出现,把对外贸易管理(海关)和对外贸易机构(洋行)完全分离,是我国传统的朝贡贸易制度向商业行馆贸易形式转变的重要标志。
洋货行俗称十三行,是作为广州具有经营进口贸易特权的机构的统称,并不反映确切的洋行数目。
乾隆二十二年(1757),清廷重新实行闭关政策,封闭了江、浙、闽海关,只留粤海关一口通商。
广州成了全国唯一的通商口岸,广州十三行也一跃而为垄断全国对外贸易的组织。
外商投行启,报关纳税、出售购办等一切贸易事务均由行商代理,日常生活也受行商约束,如不得擅自出入商馆,雇佣华人不得超规定之数,不得携带妇女入馆等等。
当时外商不准与中国政府直接交往,清廷向外商传达的政令文书,外国人给清延的礼品信件,均由行商代传,十三行不仅成为外商商务的全权代理,还是清政府与外商之间联系的正式媒介,兼有商务和外交的双重职贡。
由于垄断对外贸易,十三行商积累了大批财富,与当时闻名的微商、晋商一起被称为清代中国的三大商人集团,其中以潘、卢、伍、叶四大家族为最。
1854年,怡和行商伍秉鉴(1769―1843)资产约2600万两白银,被誉为“天下第一富商”。
十三行商馆内也是金山珠海,堆满银钱。
据载,1822年商馆火灾,大火烧了七昼夜,价值4000万两白银的财物被烧毁,洋银熔入水沟,重新凝固,长一二里,足见十三行商馆财宝数量之多及其奢华的程度。
外贸的繁荣,给清廷带来了丰厚的税收,清宫档案反映,粤海关每年税收上缴情况,各朝皇帝都非常重视,亲自阅批,分毫不漏。
1839年,粤海关征税银近180万两,是广东地方财政收入的60%、清政府年关税收入的40%,而这些税饷,有90%是经行商承保输纳的。
从衰落到崛起——林则徐之五(十三行)

到1839年5月18日,实用了34天,共收缴烟土19187箱,又2119袋,总重量1188127公斤。
一直到5月23日,被监视居住了两个多月后的英国毒枭颠地,终于在签了保证书后,离开了中国。5月24日,义律带着商管里所有的英国人狼狈地退出广州。
林则徐收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鸦片
正是:鸦片走私甚猖狂,误国害民存危亡,蛮夷嚣张钦差灭,吐出恶气我威扬!
接着往下看:
3月19日林则徐下令禁止外国人离开广州。
3月21日下令包围商馆。不缴鸦片,不准离开广州。
3月22日收缴1037箱鸦片,同时下令传讯英国鸦片贩子颠地。
3月24日,在澳门的英国驻华商务监督义律来广州。同日林则徐下令撤出商馆里的中国买办和工人。
3月25日,义律威胁邓廷桢,要做出相应的反制行动,邓廷桢继续强硬回复:不缴鸦片,休想离开广州。
其中的伍秉鉴在西方商人的眼里享有不错的名声,众多关于伍秉鉴的趣闻逸事也在当时外商中流传甚广。其中一个故事,使他成了中国商人慷慨大方的象征。
据说当时一个美国波士顿商人与伍秉鉴合作经营了一项生意,但由于经营不善,欠了伍秉鉴7.2万银元的债务。然而他又一直没有能力偿还这笔欠款,故也无法回到美国。伍秉鉴知道此事后,并没有为难这个商人,而是叫人把借据拿出来,对波士顿商人说:'你是我的第一号'老友',你是一个最诚实的人,只不过不走运。'说完,他就把借据撕个粉碎,并向对方表示他们之间的账目已经结清,对方可以随时离开广州回国。
这一招有了效果伍邵荣害怕自己掉脑袋力劝外商交出鸦片外国人舍不得鸦片伍邵荣甚至表示愿意出一小部分烟钱以减少他们的损失说来伍家也挺窝囊清朝政府禁烟他们要出一部分烟钱赔外国人没想到后来打仗英国人胜了清政府输了要清朝赔钱他们家又要出钱
广州十三行

广州十三行Guangzhou Shisanhang广州十三行清代设立于广州的经营对外贸易的专业商行。
又称洋货行、洋行、外洋行、洋货十三行。
康熙帝二十四年(1685)开放海禁后,清廷分别在广东、福建、浙江和江南四省设立海关。
粤海关设立通商的当年,广州商人经营华洋贸易二者不分,没有专营外贸商行。
次年四月间,两广总督吴兴祚、广东巡抚李士祯和粤海关监督宜尔格图共同商议,将国内商税和海关贸易货税分为住税和行税两类。
住税征收对象是本省内陆交易一切落地货物,由税课司征收;行税征收对象是外洋贩来货物及出海贸易货物,由粤海关征收。
为此,建立相应的两类商行,以分别经理贸易税饷。
前者称金丝行,后者称洋货行即十三行。
从此,洋货十三行便成为经营外贸的专业商行。
名义上虽称“十三”, 其实并无定数。
旧有十三行“沿明之习”的说法,是从《粤海关志》抄袭篡改《澳门纪略》的杜撰之词,属讹传。
洋货十三行在创建时,广东官府规定它是经营进口洋货和出口土货(包括广货、琼货)的中介贸易商行。
最初指定洋货十三行经营的贸易对象,实际包括外洋、本港和海南三部分内容。
乾隆帝十八年(1753),业务曾一分为二,专营外洋各国来广州贸易的叫外洋行,经营出海贸易的称为海南行。
自二十五年起,外洋行不再兼办本港贸易的事务,另由几家行商专营暹罗(今泰王国)贡使及其商民贸易税饷事宜,称为本港行;而海南行又改称福潮行,经营包括广东潮州及福建商民往来买卖税务。
这时来到广州海口商船渐多,贸易发展,各行口商人资本稍厚者经办外洋货税,其次者办本港船只货税,又次者办福潮船只货税。
六十年,本港行因其中个别商人倒账破产而被官府革除,其业务划归外洋行,每年推举两家来轮流办理。
嘉庆帝五年(1800)以后,在广州经营贸易的商行,按业务范围划分只有外洋行和福潮行。
前者仍称洋货行或十三行。
专设经理广州外贸税饷事务的洋货十三行,是清廷实行严格管理外贸政策措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在于防止中外商民自由交往。
广州十三行历史简介

广州十三行历史简介
广州十三行是清代专做对外贸易的牙行,是清政府指定专营对外贸易的垄断机构。
广州十三行成立于1759年,结束于1842年。
广州十三行在“一口通商”时期发展到巅峰,成为“天子南库”,与亚洲、欧美主要国家都有直接的贸易关系。
1757年,随着乾隆皇帝仅留粤海关一口对外通商上谕的颁布,清朝的对外贸易便锁定在广州十三行。
位于珠江边上的中外交易场所,十三行口岸洋船聚集,几乎所有亚洲、欧洲、美洲的主要国家和地区都与十三行发生过直接的贸易关系。
这里拥有通往欧洲、拉美、南亚、东洋和大洋洲的环球贸易航线,是清政府闭关政策下唯一幸存的海上丝绸之路。
广州十三行商人是清代中国的三大商人集团之一,是继徽商和晋商之后中国有名的商人群体。
广州十三行商人从垄断外贸特权中崛起,经济实力显赫,是近代以前中国最富有的商人群体,具有世界影响力并有悠久的历史。
然而,广州十三行在19世纪后半期经历了衰落。
1842年,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中战败,被迫签订《南京条约》,广州十三行也因此结束其历史使命。
广州十三行作为历史上重要的商业和贸易中心,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如今,广州十三行文化旅游区已经开放,以恢复和展示广州十三行的历史风貌和文化特色,成为广州市重要的文化遗产旅游景点。
1/ 1。
广东十三行

在长达一个世纪的时间里,广州涌现出了不少延续百年的 著名行商家族,尤以潘家、伍家等为代表。他们长袖善舞、眼 光独到、各显身手,创建了各自的贸易网络,为清王朝贡献了 源源不断的关税收入,在国际贸易史和广州城市发展史上留下 。了浓墨重彩的印记
设立行号,与来自大西洋两岸的商人讨价还价,形成了“十三
行街区”,其大致地理范围南濒珠江,北至今和平东路,东至
。今仁济路,西至今长乐路
يوجد في قوانغتشو شارع يسمى "التجار الثلاثة عشر" (تم تسمية الشارع بهذا الاسم على اسم شارع قوانغتشو الثالث عشر الذي تم إنشاؤه في قوانغدونغ في أوائل أسرة تشينغ ،ووف ًقا للروايات كان لمقاطعة تشيونغتشو في عصر أسرة مينغ سلطة قضائية على ثلاث عشرة مقاطعة ،وكان مكا ًنا لبيع بضائع تشيونغ ،لذلك عرف بالشارع الثالث عشر) ،ويوجد بالقرب منه شارع يسمى "شارع تونغ وين" ،وهذا هو المكان الذي كان يقع فيه الشارع الثالث عشر الشهير في قوانغتشو ،كما كان مكا ًنا لتجمع التجار الغربيين .في ذلك الوقت ،أقام التجار الثلاثة عشر تجارتهم في هذا المكان ،وكانوا يتفاوضون مع التجار من جانبي الأطلسي ،وشكلوا ما عرف بـ "كتلة الثلاثة عشر" ،وكان نطاقها الجغرافي مجاو ًرا لنهر اللؤلؤ في الجنوب ،وطريق خيبينغ الشرقي في الشمال ،وطريق رينجي في
七言诗:咏荔湾湖公园广州十三行展览馆

咏荔湾湖公园广州十三行展览馆
题记
广州十三行是清代专做对外贸易的牙行,是清政府指定专营对
外贸易的垄断机构,又叫“洋行”或“洋货行”。
明清时期,广
州的对外贸易全属官营,而以牙行经纪这些事情。
清初的诗人
屈大均在《广州竹枝词》中有云:“洋船争出是官商,十字门开
向三洋;五丝八丝广缎好,银钱堆满十三行。
”足见当年十三行
的兴隆旺景。
广州十三行的史料陈列现在设在荔湾湖内景点海
山仙馆。
海山仙馆走长廊,
历史回眸十三行。
大清经贸开口岸,
广东买卖崛商帮。
文字影像留古纪,
雕塑视频更端详。
再赏粼粼湖中水,
满池荷花正飘香。
2016.3.28。
广州有个十三行

广州有个十三行作者:暂无来源:《企业观察家》 2017年第2期杜君立广州十三行是典型的红顶商人,他们的命运时刻受到官府更高势力的左右和影响。
在外商和官府的双重挤压下,十三行商人最终结局大多不妙。
千禧年时,美国《华尔街日报》曾经做了一次跨越历史的富豪评选活动,最后评选出公元1000~2000年全世界最富有的50个人,其中出自中国的有两个清代人,除了大贪官和珅,另外一个便是广州十三行商人伍秉鉴。
伍秉鉴祖籍福建,依靠十三行从事对外贸易,在晚清时期创造了一个财富神话。
据估计,伍秉鉴的资产大约有1872万两白银。
这个数字接近当时清政府财政年收入的一半。
如果算上十三行的潘、伍、卢、叶四大行商,那么他们的家产总和比当时的国库收入还要多,绝对是货真价实的“富可敌国”。
广州十三行是清朝对外贸易的洋货行,也叫“洋行”。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清廷解除海禁,设立了江、浙、闽、粤四处海关。
当时粤海关招募了十三家较有实力的商行,代理海外贸易业务,是为“十三行”。
(说是十三行,但实际并不限于13家,行商数量后来经常变动不定,最少时有4家,最多时有20多家。
)乾隆时期实行“一口通商”,广州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唯一出入口,十三行因此崛起。
从名义上来说,官方的粤海关专门负责管理对外贸易和征收关税等事宜,但实际上,连外交事务也都承包给了十三行。
十三行配合外商,对各种内外贸易报关纳税,以及代办商品购销买卖等。
粤海关原则上不与外商直接发生关系,在实际操作中,具有牙行性质的十三行扮演着商业—商人和外交—官府的双重身份,或者说是一种有官方授权许可的半官方组织。
因为这种垄断性,十三行能够获取正常商业经营无以企及的暴利,从而积累起巨额财富。
十三行的兴起明朝末期,澳门为葡萄牙所据,广州出现了专事外贸的洋行;清以降,中国进一步融入全球贸易体系,以牙行经纪代理涉外贸易。
广州十三行作为专做外贸的牙行,最早可追溯至明末清初。
康熙时,清廷只指定由一家牙行独家包揽对外贸易大权,只要其纳银4万两入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州十三行是清政府特许的具有半官半商性质的对外贸易垄断组织。粤海关作为官府机构,不直接 与外商进行贸易,十三行便充当了二者沟通的媒介。
待续!!!
广东农信驿站
文仕文化
清代十三行街景
清代十三行街景
十三行不同时期街景照广州清源自十三行史料18-19世纪的广州有这样一群商人,他们被西方描述为当时世界上最富有的商人,几乎所有亚洲、欧 洲、美洲的主要国家和地区都与之发生过直接的贸易关系,在广州拥有通往世界各主要港口的环球 贸易航线,这就是广州十三行。
广州十三行,又称十三洋行、洋货行、洋行,是清朝在广州设立的专门从事对外贸易的特区,后来 成为外贸商行的通称。
从官府的角度来看,十三行是外商的代表;从外商的角度来看,十三行是官府的代表。粤海关直接 领导十三行,十三行从属于粤海关,受粤海关监督管理,并为其服务。
清政府建立十三行的目的是以官制商,以商制夷,确保税收,因此十三行具有官商、私商、外交官、 税官的多重身份。
广州十三行存在的一百多年间,因为种种原因,使得曾经辉煌的行商们无可避免的一步步走向衰亡。
乾隆二十二年十二月十九日
(1758年1月28日)
只许在广东收泊不得再赴浙省贸易的上谕
乾隆二十二年十一月初十日(1757年12月20日),乾隆皇帝关于洋船只许在广东收泊不得再赴浙省贸 易的上谕。此上渝的颁布,标志着“一口通商”历史的开始。
17世纪广州珠江和十三行景色
清代十三行图
清代十三行图
广东农信驿站 文仕文化
广州清代十三行史料
十三行商馆区(18世纪套色石版画)
1840年广州市及近郊地图(标有十三行夷馆的地理位置)
十三行商人信用文献
粤海关外洋船牌
它是1745年粤海关颁发给瑞典 王后号的航行中国的通行证。 资料来源:伟大的中国探险,一 个远东贸易的故事。
两广总督李侍尧关于只许在 广东贸易已晓谕番商的奏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