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历史第4课笔记

合集下载

九年级下册历史第4课笔记

九年级下册历史第4课笔记

九年级下册历史第4课笔记
第4课日本明治维新(1868年)笔记:
一、德川幕府的统治
1、原因:
(1)根本原因:幕府的封建专制统治(闭关锁国)阻碍日本资本主义发展。

(2)直接原因(外因):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入侵(黑船事件),加深了日本的民族危机,激化了国内矛盾。

2、倒幕运动
王政复古政变。

主力:中下级武士发起了倒幕运动。

二、明治维新
1、内容:
(1)政治上: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

取消武士特权。

(2)经济上:推行地税改革,“殖产兴业”,大力发展近代经济。

(3)军事上:征兵制,建立新式军队,提倡“武士道”精神。

(3)社会生活:提倡“文明开化”,向西方学习,改造日本的教育、文化和生活方式。

2、影响
(1)积极性:是日本历史的重大转折点,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道路,实现了富国强兵。

(2)局限性:保留大量封建残余,军国主义色彩浓厚,很快走
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九年级历史上册 第4课亚洲封建国家的建立知识点分析 新人教版

九年级历史上册 第4课亚洲封建国家的建立知识点分析 新人教版

第4课亚洲封建国家的建立能力提升知识讲解1日本大化改新的历史背景和意义各是什么?大化改新的最大特点是什么?历史背景:⑴国内:六七世纪时,日本的阶级矛盾十分尖锐,大贵族奴隶主势力非常强大,落后的奴隶制度严重的阻碍了日本社会的发展,导致了日本的落后,激化了社会矛盾,改革势在必行。

⑵国际:当时中国隋唐先进制度的影响。

7世纪中期,新上台执政的孝德天皇颁布改新诏书,仿照中国隋唐的制度进行了大化改新的改革。

意义:⑴唐朝的封建制度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社会制度,日本全面向中国学习实际上把中国式的封建制度搬到了日本,使日本逐渐废除了落后的奴隶制度,建立起崭新的封建制度。

⑵大化改新打击了奴隶主贵族势力,形成了以天皇为首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使日本社会经济得到发展。

⑶它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为以后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大化改新的最大特点是:仿效中国的隋唐制度。

从政治经济到科技文化,从儒家思想到佛教神学,从风俗习惯到生活情趣等社会各个方面无不打上了中国的烙印,甚至有的学者认为,日本古代文明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亚文明。

例1.日本被称为“日出之处的国家”。

下列关于日本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1世纪前后,日本开始出现奴隶制国家B.5世纪时,大和统一了日本C.7世纪中期,日本仿效新罗进行改革D.大化改新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解析:日本在大化改新之前,派遣大批留学生到中国学习,他们学成归国后成为推动日本社会改革的中坚力量。

大化改新依照中国隋唐的政治、经济模式,改革日本的土地、赋税和徭役制度,建立了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的国家体制。

故正确答案应为C项。

答案:C知识讲解2 为什么当时的阿拉伯半岛会产生伊斯兰教?它对阿拉伯的统一起了什么作用?原因:六世纪末七世纪初,阿拉伯半岛大部分地区尚未形成统一的国家,为了争夺水源和牧场,部落间相互仇杀。

在内部矛盾丛生.商路不畅引起商业衰落.生产停滞和外部势力入侵的形势下,阿拉伯人民渴望建立统一的国家。

九年级上册历史第4课笔记

九年级上册历史第4课笔记

九年级上册历史第4课笔记九年级上册历史人教版第4课笔记。

一、希腊城邦。

1. 地理环境。

- 希腊半岛是古代希腊的主体,其地理环境呈现出多山、多岛屿、环海的特点。

- 这种地理环境使得希腊难以形成统一的政治中心,有利于众多城邦国家的形成。

2. 城邦的特点。

- 城邦一般以城市为中心,包括周边的一些村落,面积狭小,人口不多。

- 城邦的基本特征是小国寡民和独立自主。

- 各城邦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有较大的差异,例如斯巴达尚武,雅典民主政治发达。

二、雅典的民主政治。

1. 发展历程。

- 梭伦改革(公元前6世纪初)- 内容:- 根据财产多寡,把公民分为四个等级,财产越多者等级越高、权利越大。

- 公民大会成为最高权力机关,各等级公民均可参加。

- 建立四百人议事会,前三等级公民均可入选。

- 建立公民陪审法庭。

- 意义:动摇了旧氏族贵族世袭特权,保障了公民的民主权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

- 克利斯提尼改革(公元前6世纪末)- 内容:- 建立十个地区部落,以部落为单位举行选举。

- 设立五百人议事会,由各部落轮流执政。

- 每部落各选一名将军组成十将军委员会。

- 继续扩大公民大会的权力。

- 实行“陶片放逐法”,这是一种以民主方式反对民主敌人的有效方法。

- 意义:基本铲除了旧氏族贵族的政治特权,公民参政权空前扩大,雅典的民主政治确立起来。

- 伯里克利主政时期(公元前5世纪中后期)- 内容:- 所有成年男性公民可以担任几乎一切官职。

- 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构,具有立法、司法等多种职能。

- 五百人议事会的职能进一步扩大。

- 陪审法庭是最高司法与监察机关。

- 为了保证贫穷公民参政议政,伯里克利还建立了津贴制度。

- 意义:雅典达到全盛,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高峰。

2. 民主政治的特点。

- 主权在民: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构,全体公民都有参与国家管理的权利。

- 轮番而治:通过抽签选举等方式,让公民轮流担任公职。

- 直接民主:公民直接参与城邦事务的管理,而不是通过代表。

【精选】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第4课《希腊城邦和亚历山大帝国》重要知识点总结

【精选】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第4课《希腊城邦和亚历山大帝国》重要知识点总结
性 奴隶、妇女没有任何政治权利
三、亚历山大帝国
兴起 公元前 4 世纪,希腊北部边陲的马其顿成为军事强国
伊苏 公元前 334 年,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率领大军,进攻波斯帝国,双
斯之战 方决战于伊苏斯平原,亚历山大获胜
路线 亚历
山大 结果
进攻波斯帝国→攻占地中海东岸地区→进入埃及→进入两河流域→ 灭亡波斯帝国 亚历山大建立了一个空前庞大的帝国,其版图西起希腊,东到印度 河流域,北抵中亚,南达埃及,地跨欧、亚、非三洲
【重要知识点】
第二单元 古代欧洲文明 第 4 课 希腊城邦和亚历山大帝国
一、希腊城邦(特点:“小国寡民”)
地位 古代希腊是欧洲文明的发祥地,希腊半岛是古代希腊的主体
环海、多山、多岛屿,耕地十分有限;海岸线曲折,港湾众多,岛 地理
屿密布,适宜航海业和海外贸易的发展 古 环境
代 早期文 希腊最早的文明产生于爱琴海地区。爱琴文明包括克里特文明和迈
希明
锡尼文明
腊 城邦 公元前 8 世纪,希腊出现了城邦。政治(特点:人民主权、轮番而治、直接民主)
公元前 5 世纪中后期伯里克利主政时期,雅典达到全盛,奴隶制民主政治发 高峰
展到高峰 伯里 ①扩大了公民的权利,公职人员几乎都是从全体公民中抽签产生; 克利 ②为了保证贫穷公民参政议政,伯里克利还建立了津贴制度 局限 只有成年男性公民具有真正的参政议政权,占雅典人口绝大多数的外邦人、
1/2
东征
消极:亚历山大东征具有侵略性质,给东方人民带来巨大灾难,掠 夺了东方世界的无数财富
积极:东征和帝国的建立也 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大交汇,加强了 东西方之间的经济联系和贸易往来
影响
2/2

九下历史笔记(第1、2、3、4课)

九下历史笔记(第1、2、3、4课)

第1课 苏俄的建立和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1917—1925)一、俄国社会主义的建立——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又叫十月革命) 1、俄国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爆发的原因/背景:①一战将俄国推向全面崩溃的边缘,加剧了社会矛盾(直接原因,导致二月革命的爆发②1861年农奴制改革不彻底,使俄国经济相对落后(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③俄国无产阶级力量壮大,其政党逐渐成熟④二月革命推翻沙皇专制统治,列宁发表《四月提纲》为俄国革命指明胜利方向。

2.经过:①标志:“阿芙乐尔号”巡洋舰的炮声;②时间:1917年11月(俄历10月);③结果:攻占冬宫,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取得胜利,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成立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

3.意义:①是世界历史上无产阶级第一次取得胜利的革命,它把社会主义由理论变成现实,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②使俄国走上了实现现代化的独特之路;③为世界上落后国家的发展树立了榜样,对20世纪的二、列宁探索俄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春)原因:集中力量战胜国内外反革命势力的进攻(1918—1920俄国三年内战);用国家命令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内容:余粮收集制(农业);把大中企业收归国有,对小企业实行监督(近似单一公有制);取消自由贸易(排斥商品、货币、市场与价值规律);国家集中分配,强制劳动,“不劳动者不得食”(分配) 评价:(积极)战胜了国内外敌人,巩固了苏维埃政权;(消极)不符合客观经济发展规律,严重损害农民利益2、退一步,进两步——新经济政策(1921春—1925)原因:俄国国内战争结束,为解决经济困难,加速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调动人民特别是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内容:实行粮食税,余粮可自由买卖(承认市场) 退还一部分收归国有的企业,让国内外资本经营(允许多种所有制并存,部分发展资本主义) 允许商品生产,恢复商品货币关系(部分发展市场经济);按劳分配评价/作用:调动了工农的生产积极性,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工农联盟得到巩固。

历史九年级下册第四课笔记

历史九年级下册第四课笔记

历史九年级下册第四课笔记
以下是历史九年级下册第四课的笔记,供您参考:
第四课:冷战与非对称世界格局的演变
一、冷战
1. 定义:冷战是指1947年至1991年期间美国与苏联及其盟国之间的一系列政治和军事对峙。

2. 背景:二战后,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崛起,其他大国势力受到削弱。

3. 表现:
政治上:两大阵营的形成,如北约和华约;
军事上: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等局部战争;
意识形态上: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对立。

4. 影响:
世界分裂为两大阵营,国际关系紧张;
促进了一些国家的独立和民族解放运动;
推动了国际关系的民主化进程。

二、非对称世界格局的演变
1. 定义:非对称世界格局是指冷战结束后,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试图建立单极世界,而其他大国实力相对较弱,无法与之抗衡的国际格局。

2. 美国的单极企图:美国试图通过经济、政治和军事手段来维护其全球霸权地位,控制国际秩序。

3. 多极化趋势的出现:随着其他国家的崛起,如中国、俄罗斯和印度等,以及国际组织、跨国公司和国际法的发展,多极化趋势逐渐显现。

4. 非对称世界格局的影响:
国际关系更加复杂,大国之间的竞争和博弈更加激烈;
国际组织、跨国公司和国际法的作用逐渐增强;
发展中国家在争取自身权益和发展的过程中面临更多的挑战和机遇。

初三上册历史笔记整理.

初三上册历史笔记整理.

第2课: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摇篮一、金字塔的国度---古代埃及1.发源地:尼罗河流域2.建立国家;公元前3500年,出现奴隶制小国;公元前3000年,初步统一3.文明成就:金字塔评价:金字塔是国王的陵墓;是劳动人民智慧和辛勤劳动的结晶;是古代劳动人民被奴役被压迫的历史见证。

二、新月沃地孕育的古国---古巴比伦1.发源地:两河流域2.建立国家:公元前3500年以后,出现奴隶制小国;公元前18世纪,两河流域统一3.文明成就:《汉谟拉比法典》(1)制定者:汉谟拉比(2)目的: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3)地位:《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上现存的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

三、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1.发源地:印度河流域2.建立国家:公元前2500年,出现奴隶制小国;后来,雅利安人建立奴隶制国家3.文明成就:种姓制度(1)制定者:雅利安人(2)四个等级: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3)特点:各个等级之间高低贵贱有别,下一等级的人没资格从事高一等级的职业,不同等级的人不得通婚。

(课本划线)(4)实质: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

(5)影响:激化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并对后来印度社会的发展带来了不良影响补充:(p12课本练一练)P13:活动与探究a.大河流域气候湿润,光热充足,地势平坦,适合人类生存;b.大河上游高山积雪的融化,导致河水的定期泛滥,泛滥的河水提供了充沛的水源和肥沃的土壤,这些都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第3课:西方文明之源---古代希腊文明一、雅典城邦的繁荣1.古希腊----西方文明的发祥地2. 雅典城邦兴起:公元前8世纪。

3.雅典城邦的繁荣:公元前5世纪后半期,伯利克里当政时期达到全盛(1)表现: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奴隶主民主政治发展到高峰.(2)原因:A.伯利克里扩大公民权利,很多公民担任政府公职。

B.鼓励学术研究、重视教育、发展文艺。

(3)评价:积极性:它为雅典的昌盛提供了政治上的条件和保障,把古代世界的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成为一种典型范例,对近代西方民主政治也产生一定影响;局限性:它是奴隶主民主政治,本质上仍然是少数奴隶主对广大奴隶的专政,能够享受到民主权利的成年男性公民只占雅典人口的1/6。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第四课笔记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第四课笔记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第四课笔记1. 课程介绍在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课程中,第四课是关于我国古代科技与社会的内容。

通过这节课,我们将了解古代我国在科技发展和社会制度方面的一些重要成就和影响。

2. 古代我国的科技发展古代我国在科技领域有许多重要发明和创造,如造纸术、火药、指南针和活字印刷术等。

这些科技成就对古代我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造纸术的发明使得知识传播更加便捷,火药的发现改变了军事战争的格局,指南针和活字印刷术的出现也极大地促进了航海和书籍印刷业的发展。

3. 古代社会制度除了科技发展,古代我国的社会制度也有其独特之处。

封建社会制度、科举制度以及农业经济在古代我国的社会结构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这些制度为古代我国社会的稳定和繁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古代科技进步的影响。

4. 总结与个人观点通过学习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第四课,我对古代我国的科技发展和社会制度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古代我国在科技方面的成就丰富多彩,为世界科学史贡献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成果。

古代我国的社会制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科技发展的方向和速度。

我认为,这些古代的科技和社会制度对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我们应该从中汲取经验,促进科技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5. 结语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第四课为我们揭开了古代我国科技与社会的面纱,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古代我国独特的科技成就和社会制度。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学习,我相信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我国的历史与文化,也能够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受益匪浅。

古代我国的科技发展和社会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当时的社会格局,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造纸术的发明使得书籍的传播变得更加便利,有利于知识的传承和创新。

火药的发现不仅在军事上起到了重要作用,还在后来的科学研究和工业生产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指南针的出现在航海和贸易活动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帮助我国打开了对外交流的大门。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极大地促进了书籍的印刷和传播,对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形成了怎样
的政治格局?这一格局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这种
新格局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
矛盾,使世界处于相对稳定时期。
1924——1929年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增长快的
表现如何?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处于无政府状态,垄断资
本家盲目扩大生产,国民生产总值创历史新高,许多工 业部门出现高涨局面,工厂的电气化程度大大增强,一 批新的电器开始进入家庭。 繁荣后面潜伏的危机
阅读材料:
柯立芝总统(1923-1928)提出“美国人的 事业就是做生意”,提出美国的基本原则是不干 涉大企业经济,“我倾向于减少而不是扩大(联 邦)政府对人民的企业活动施加的约束和控制”。 胡佛(1929-1932)的就职演说中表示要继续奉 行前任的政策。
“新”:改变了传统的自由放任的政 策,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 1929—1933年美国股票价值损失总额达740亿美 元,超过1928年美国的国民收入总额。危机期间, 破产的银行达1万多家,占全国银行总数的49%。
金融危机
1932年,工业生产指数比1929年下降了46.2%, 有13万家以上的工厂倒闭。钢铁工业下降了80%, 汽车工业下降了95%,农产品批发价格下跌54%, 农民的农业净收入从61亿美元降到20亿美元, 100多万家农场破产。
工业方面
农业方面 公共工程
对“蓝鹰”标志,罗斯福 曾有一番颇为生动的解释: “在战争中,在夜战的朦胧中, 士兵们都在肩上戴着一个明亮 的标志,便于相互识别,以免 误伤自己人。根据同一原则, 对于那些参与全国复兴计划合 作的人们,也必须随时都能互 相识别。因此,我们已为此目 的提供了一种荣誉标志,设计 很简单,上面写有‘我们一定 尽本分’。这对实现我们的目 标是至关重要的。” ——罗斯福第三次“炉边谈话”
生产下降
无家可归的人
求职的失业者
失业激增
1932年美国出现了约 200人的流浪大军,1933 年失业人数将近1700万。
手足无措 的普通百姓
焦虑不安的人们注视着华尔街股票的下跌 黑色星期四的华尔街
1929年10月24日的华尔街。街上的人们像热窝上的蚂 蚁。当天有11个金融家自杀了。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 股票崩溃,这一天被称为“黑色星期四”。
特点:范围广,时间长,破坏性大
影响: 广大人民群众深受其害
引起政治危机
罗斯福新政
乔治·华盛顿 第1任总统 领导独立战争
亚伯拉罕·林肯 第16任总统 领导南北战争
德拉诺·罗斯福 第32任总统
颁布新政
赫伯特·克拉克·胡佛
危机爆发时的美国总统胡佛
1929年初,第31任总统胡佛在就职演说中宣称,“我们对国家的未来 毫不忧虑,它光辉灿烂,充满希望”。然而,好景不长,随着1929年10月 24日(要您饿死)华尔街股票市场的崩溃,危机首先在美国爆发。胡佛总 统基本延续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使得经济危机迟迟得不到解决。
政府优惠贷款补偿农民 “新政”实施前,只有10%的乡村能用上电。到1941年,由于政 府的低息贷款的投入,已有40%的乡村用上了电力。
大规模兴会拨款7.5亿美元
建造田纳西水利工程
增加就业 刺激消费
稳定社会 完善设施
二.罗斯福新政
1.背景: 经济危机,引起政治危机,社会矛盾尖锐,政局动荡 2.开始: 1933年,罗斯福总统,实行新政。
影响:①②③
时间:1933年 人物:罗斯福 目的及中心措施: 影响(略)
罗 斯 福 新 政
罗斯福名言:
First of all , let me assert my firm belief that the only thing we have to fear is fear itself.
我首先表明我的坚定信念:我们唯一值得 恐惧的就是恐惧本身。
用什么药方来救治病入膏肓的美国经济?
宣 传 新 政 的 海 报
资本家为什么要销毁商品 而不去救济贫民? 减少产品,维持价格,保持利润。 这说明了资本家什么本性? 唯利是图。资本主义制度的腐朽和罪恶,资产阶 级的虚伪和残忍。
工人砸碎工厂的玻璃
影响: 示威者与警察发生冲突 引发了严重的 政治危机
美国纽约举行的盛大游行
经济大危机的影响
(1)工人大量失业,劳动人民生活恶化。失业人数的增加, 随之而来的自然是工资降低,生活水平的下降。广大劳动人 民生活无着、流离失所,社会矛盾加深。
危机的特点
特点 具体表现 影响到整个资本主义世界,造成工业、农业、商业 和金融部门的危机;
波及范围特别广
持续时间比较长
从1929年到1933年,前后共5个年头;
破坏性特别大
1933年与1929年相比,整个资本主义工业生产下降 了1/3以上,资本主义世界贸易总额缩减了2/3;
大危机时期美国穷人居住的“胡佛小屋” 经济危机使大批工人和农民饥寒交迫,流离失所。各城市的 “贫民窟”迅速扩展,用破铁皮和木板搭建的所谓“胡佛小屋” 随处可见。
聚集的人们要求银行兑现 1929年10月,华尔街股票市场崩溃,股价暴跌,一些主要股票的市值
下跌了近40%。股票的暴跌引发了美国严重的经济危机,先后有10万多家
企业破产,半数银行倒闭,失业工人占全国工人的1/3以上。农业也出现 危机,“过剩”的农产品堆积如山,使100余万农户破产。
阅读材料:1929~1933年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危机
在排队领取土豆等救济食品的人们 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一次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其特点是来 势特别猛烈、波及范围特别广、持续时间特别长、破坏性特别大和影响 特别深远。
我会三项技能,我会说
三国语言,我已经有三年工 龄了,我有三个孩子,我已 经失业三个月了,我现在仅 仅需要一份工作。
1929-1933年资本主义 世界突然出现一种令人 不可思议的现象: 资本家故意大量销 毁产品,把大量的牛奶 倒入河中,任凭成熟的 水果烂在枝头,玉米和 小麦被当作燃料付之一 炬,把一车车的大肥猪 倒进河中。
美国《全国工业复兴法》的蓝鹰标志
罗斯福发表第一次“炉边谈话” 为了恢复公众对银行的信任,1933年3月12日,罗斯福通过无线电 广播发表第一次“炉边谈话”,向公众解释关闭银行的原因及联邦政府 重整金融系统的措施,同时宣布将陆续使经过审核合格的银行重新开业。
罗斯福与美国农民进行交谈 缩减农业产量,稳定农产品的价格,政府以优惠贷款 补偿农民的损失,以复兴农业。
工业生产 (下降比例) 美国 德国 日本 资本主义世界 50% 对外贸易 (下降比例) 75.5% 失业人数 1700万 600余万 近300万 3000万以上
特点: 40.2% ①时间长 70% ②范围广 50% 32.5% ③破坏大
1/3以上 2/3
危机期间,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损失达2500亿美元,比第 一次世界大战造成的损失还要严重。
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一览表
名 称

斯 福







财政方面
政府大力整顿银行,采取淘汰小银行,扶持大银行,政府 对银行存款进行担保等措施,使银行的信用得以恢复。 政府实行“产业复兴法”,包括制定“公平竞争法规”, 防止盲目竞争引起的生产过剩以及工人有权组织工会,以 工代赈等内容,同时还筹划大规模公共工程的兴建,以刺 激消费和生产等。 缩减农业产量,稳定农产品的价格,政府以优惠贷款补偿 农民的损失,以复兴农业。 “以工代赈”,解决失业问题
7.评价: 进步影响:
②遏制了美国法西斯势力的发展, 挽救了现代资本主义民主政治
局限性:没有触动资本主义制度,不能从根本 上消除经济危机,危机会周期性爆发。 8.经验 ①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启示: ②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 ③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经济危机;
经 济 大 危 机
时间:1929年 首发地:美国 特点:①②③
3.目的: 巩固资产阶级统治 4.实质: 资本主义国家的内部调整 5.特点: 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①整顿金融恢复银行信用
6.措施:
②调整农业生产
③实施《国家工业复兴法》 (中心措施)
④兴办公共工程,扩大就业
罗斯福新政的影响
1.美国经济缓慢地恢复过来,人民生活得到改善; 2.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与发展; 3.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控制与管理得到加强; 4.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明显增强。
5.新政在美国和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建设金门大桥是公共工程中的一项,北端连接北加利福尼亚,南 端连接旧金山半岛。约瑟夫·斯特劳斯设计,1933年1月5日正式开 工兴建,1937年5月首次建成通车。横跨金门海峡,桥宽27.4米,桥 身全长1981.2米,桥塔高227米。当时造价达3550万美元,用了10多 万吨钢材。
第 4课
经济大危机
一“繁荣”及其崩溃
原因: 战后新秩序暂时缓和 帝国主义之间矛盾
“繁荣”
(相对稳定时期)
时间: 1924——1929年
美日发展较快
表现:
英法德恢复战前水平
汽车长龙
电气业
“繁荣”的背后孕育严重的经济危机的表现: 1.生产处于无政府状态,盲目扩大生产。 2.人民的消费能力没有相应提高,产品销售不出去,引起 产品积压。 3.美国政府和资本家刺激消费,如低息贷款,分期付款。 4.股票投机猖獗。
思维拓展:新政的成功实施说明了什么?
罗斯福新政为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生活提供了先
例,成为今天许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制定政策、法规
的依据,这说明现代资本主义制度具有自我调节和改良的 功能。但新政由于不改变资本主义制度,因此只能遏制当 时危机,而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危机。
二.罗斯福新政
性质: “新政”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改革,开 创资本主义国家政府干预经济的先河 ①美国经济缓慢地恢复过来,人民生 活得到改善;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 巩固与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