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使用历史教材中的图片
中学历史教学图像史料信息解读方法浅议

中学历史教学图像史料信息解读方法浅议作者:陈仲丹来源:《历史教学·中学版》2016年第02期[关键词]图像证史,图像史料,有效信息[中图分类号]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0457-6241(2016)03-0058-10在历史研究中,西方学者早就有人重视图像史料,如德国思想家德罗伊森认为:“只有当历史学家真正认识到视觉艺术也属于历史材料,并能系统地运用它们,他才能更加深入地调查研究以往发生的事件,才能把它建立在一个更加稳固的基础之上。
”在国内,郑振铎先生对于图像在历史编纂中的重要功用也有些真知灼见,他在《中国历史参考图谱》中提到:“为什么我对插图那么重视呢?书籍中的插图,并不是装饰品,而是有其重要意义的。
不必说地理、医药、工程等书,非图不明,就是文学、历史等书,图与文也是如鸟之双翼,互相辅助的……而历史书却正是需要插图最为迫切的。
从自然环境、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到建筑、艺术、日常用品、衣冠制度,都是非图不明的。
有了图,可以少说了多少说明,少了图便使读者有茫然之感。
”他充分地肯定了图像所具有的证史和补史功能。
在当今的中学历史教学中,由于对视觉形象的关注以及演示文稿的普遍应用,图像史料正越来越受到重视。
而且因图像所具有的具象直观特点,它还有吸引学生注视、激发学生兴趣的优点。
再者,作为史料的图像又有在阐释视觉经验时信息相对隐晦,指向较为飘忽的特点,用于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能量,培养学生的探索发现潜力。
图像应用于历史教学的另一优点是其现场感强,适于再现过去的生动场景,能够恍若“穿越”一般径直将学生带人历史的深处。
如有一幅描绘马关条约谈判的画作(日本人永地秀太绘《下关讲和会谈》),就最大限度地复原了歷史场景。
画中出现的每个人都可一一指明身份,细节描绘力求真实,即使为李鸿章所用的痰盂也按原状绘出。
不过尽管表面看该画作者是在尽力客观表现,但其仍在画中人物的朝向上显出其立场,其中日方主要代表皆面向观者,面目清晰,容貌庄严,而中方主要代表则只显背影,以此来凸显日方的重要地位和强势阵容。
初中教科研课题:“初中课程《历史》教材用图现状分析及策略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初中课题申报\初中历史课题申报“初中课程《历史》教材用图现状分析及策略研究”课题研究方案研究单位:XXX课题主持人:XXX简介:南京师范大学04届教育硕士,202X年度苏州市教育科研先进个人。
参与苏州市级课题《吴文化与现代道德教育的研究》,省级课题《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都已结题。
有十多篇论文获省市一、二等奖,并有多篇发表于《中学生政史地》、《中学历史教学研究》等杂志。
课题成员:XXX XXX XXX研究时间:202X年~202X年“初中课程《历史》教材用图现状分析及策略研究”课题研究方案一、课题的提出及意义在世界很多国家的基础教育阶段,历史学科都居于一种基础的、核心的人文学科的地位,它对于提高全民素质,培养综合性的人才,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就目前江苏地区而言,就存在着人教版、北师版、川教版等多套历史教材。
教材用图大致经历了从黑白到彩色,从单一到综合,从粗糙到精美的过程……从用图类型的角度来看,大体可分为照片、文物图片、图表、漫画,历史地图等,此外还有根据文字记载和科学推测的大量示意、复原、想象图。
从用图功能的角度来看,教材图片作为教材文字资料的一种解释、补充和完善,不仅发挥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还具有提升学生审美能力等功能。
以前历史教材中的图片功能更侧重于将它作为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形象性和生动性的工具。
由于教学新需求的推动和考试指挥棒的作用,教材中图的设置和图片教学的受重视程度也日益突现出来。
从202X年江苏省高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看,试卷设计了大量有“图”的试题。
根据不同的要求大体可分为以下两类:1.历史图片的再认。
如单项选择的第3题:“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是”,文字表述的选项换成了图片。
再比如第12题所体现是一种图文配合,即作为《眺望柏林墙的那一边》的配图。
这样的变化更容易唤醒学生的记忆,因为在课堂学习中,学生对图的印象往往比文字要深刻。
与上述相类似的还有第21、25、27、28、35和37题。
新版历史教材中的插图,大有问题(zxls_20170910092552)

新版历史教材中的插图,大有问题2017-09-05 《短史记》第675期谌旭彬导语:教材中的人物插图,普遍隐去来源。
图:统编本《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新的义务教育阶段“统编历史教材”已于2017年秋季正式启用①。
这套教材,较之2016年的“部编本”,有一些改进,也有很多问题。
本文先讲一下书中的人物插图。
一、改进2017年统编本《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中的人物插图,较之2016年的部编本,有两处大的更正。
1、不再误将荀子当作孟子2016年的部编本七年级上册里的孟子画像,是这样的:图1:2016年部编本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材中的“孟子像”2017年的统编本,“孟子像”换成了下面这张:图2:2017年统编本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材中的“孟子像”(第8课,第39页)更换的原因很简单:2016年部编本教材中的“孟子像”,其实是清代南薰殿藏本的“荀子像”;2017年统编本选用的,才是清代南薰殿藏本中真正的“孟子像”。
具体可参见中国历史博物馆(现中国国家博物馆前身之一)保管部所编著的《中国历代名人画像谱》。
②2、“秦始皇像”由彩色变黑白2017年统编本课文中的“秦始皇像”是这样的:图3:2017年统编本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中的“秦始皇冕服黑白像”与2016年推出的“部编本”相比,这张画像是一个进步。
“部编本”里的秦始皇是这个样子的:图4:2016年部编本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中的“秦始皇冕服彩像”③两张画像最核心的区别是:秦始皇的冕服,从彩色变成了黑白。
如此处理的动机,乃是因为:秦始皇的冕服究竟采用何种颜色,本就缺乏史料记载,学术界迄今也尚无统一意见。
“始皇帝彩色冕服像”未必符合秦代在色彩使用方面的政治规定,也引起了很多争议。
使用黑白冕服像,可以回避这一未有定论的问题。
④上面这两张画像,图4的原型,乃是1959年由画家刘旦宅参考唐人阎立本的《历代帝王图》所绘制。
图3的原型,则是李砚云在刘旦宅原作上的改作(胸膛部分高度似有提升)。
高中历史选修三 第14课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教学设计

第14课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教学设计【课程标准】了解历史上学校教育、留学、书刊出版、翻译事业以及图书馆、博物馆在文化传承与传播中的作用。
【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中心,创设有利于学生理解的历史情境,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学过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思考、乐于探究,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通过历史学习,使学生增强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开阔视野,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增强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
【教材分析】本课在本书中属于第六单元《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第一课,既是对之前文化史内容的总结提升,又为之后的内容奠定基础,通过了解历史上学校教育、留学、书刊出版、翻译事业以及图书馆、博物馆在文化传承与传播中的作用,有助于认识文化遗产保护对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具有重要意义。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立意】运用唯物史观认识历史发展过程,将多种载体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分析其发展,使学生了解并认同中华传统文化,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具有广阔的国际视野,树立包容开放的文化观,自觉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教学目标】1、梳理古代和近现代学校教育的发展历程,理解特定时空中学校教育的内容特点,加强时空观念,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2、通过史料分析,提炼概括学校教育、印刷书、图书馆和博物馆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提高运用材料进行历史论证的能力,培养史料实证意识。
3、引导学生分析不同社会背景下文化的传承,让学生体会“社会存在决定”等唯物史观;通过不同文化的互相交流和借鉴,培养学生既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树立文化自信。
【教学重难点】重点:教育与文化的传承和保护难点:文化传承过程中各文明的成长与发展【学情分析】教学对象为2017级选择历史作为高考科目的高二年级学生,他们经过政治史和思想文化史的学习,对中外历史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对“文化传承的载体”这个概念比较陌生,因此在教学时我以博物馆为例,请学生结合实际生活举例文化的多种有形载体,如图书馆,调动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兴趣。
中图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1课《宋元时期的都市生活与文化发展》教学设计

中图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1课《宋元时期的都市生活与文化发展》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宋元时期的都市生活与文化发展》这一课主要介绍了宋元时期都市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都市的布局、商业活动、文化娱乐等。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文字资料,使学生能够了解到宋元时期都市生活的繁华与特色。
此外,教材还介绍了宋元时期都市生活对后世的影响,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我国古代都市生活的历史地位。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课时,已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我国古代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宋元时期都市生活的认识可能较为片面,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全面了解宋元时期都市生活的方方面面。
此外,学生可能对古代都市生活的具体状况感到陌生,需要通过教材中的图片和文字资料,直观地感受古代都市的繁华。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宋元时期都市的布局、商业活动、文化娱乐等方面的情况,掌握宋元时期都市生活对后世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史料、提取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宋元时期都市生活的繁华与特色,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宋元时期都市的布局、商业活动、文化娱乐等方面的情况。
2.教学难点:宋元时期都市生活对后世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提取关键信息,了解宋元时期都市生活的基本情况。
2.合作探究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究宋元时期都市生活的发展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3.图片观察法:利用教材中的图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宋元时期都市的繁华。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中图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2.图片资料:宋元时期都市生活的图片。
3.教学课件:制作教学课件,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资料,展示宋元时期都市的繁华景象,引导学生关注宋元时期都市生活的特点。
2.呈现(1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宋元时期都市生活的基本情况。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人教版统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图片及使用课件(135张)

每座房子在门道和居室之间都有泥土堆砌的门坎,房子中心有圆形或瓢 形灶坑,周围有1~6个不等的柱洞。
居住面和墙壁都用草拌泥涂抹,并经火烤以使坚固和防潮。 圆形房子直径一般在4~6米,墙壁是用密集的小柱上编篱笆并涂以草拌 泥。 方形或长方形房子面积小的12~20平方米,中型的30~40平方米,最大 的复原面积达160平方米。
【观点·争鸣】
直立行走、制造工具、大的脑容量、语言、意识和社会,长时期被 人类认为是人与其他动物之间本质区别的标志。
研究人类进化的(体质)人类学家,认为直立行走是区别人与猿的标 志,能两足直立行走便是人。
研究人类早期物质文化的考古学家则认为能否制造工具是区别人与 猿的标志,能制造工具的才是人。
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
从左到右:
• 上猿 • 原康修尔猿 • 森林古猿 • 山猿 • 腊玛古猿 • 南方古猿 • 傍人 • 高等南方古猿 • 直立人 • 早期智人 • 梭罗人 • 罗德西亚人 • 尼安德特人 • 克罗马农人 • 现代人
问题:人类进化 线状?树状?
人类进化树状图
网文:《那张让你认识人类进化的图竟然是错的》
关于“劳动”: 古人类形成之前,为生存觅食是生存劳动。古人类形成之后,创
造和使用工具的劳动是关系人类生存发展的生产劳动。 生产劳动是人类发展前进的动力,但不是形成人类的关键因素。
参考文章:邓绍宣《人类是怎样从动物界中演化分离出来的》,《贵 州科学》2013.02
人类与类人猿区别(生理结构)
人类与类人猿的一个主要区别是人类适于两足直立行走。人类的双手就 不再是行走的器官,而可以用来制造和使用工具。人类的许多形态结构特点 都与直立行走有关。
——以上均引自杨鸿勋《仰韶文化居住建筑发展问题的探讨》, 《考古学报》 1975年01期
基于史料实证的课本插图的运用

基于史料实证的课本插图的运用作者:康纪畏来源:《中学历史教学》2022年第09期“铜冰鉴”插图位于部编初中历史教材七年级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在教学研讨及教学过程中,多数教师对本课内容重知识的讲解,容易忽视对“铜冰鉴”插图的分析,对其选用意图也未做过多的深究。
本文通过对“铜冰鉴”插图的理解与思考,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简要谈谈基于史料实证下课本插图的运用。
一、认识“铜冰鉴”“铜冰鉴”是什么?教材对此做了解释:“这是战国贵族使用的青铜冰酒器,中间有夹层,可放冰块。
”翻阅《教师教学用书》对“铜冰鉴”也只是简单介绍,或许这是编者给历史教师的“留白”,让教师们去挖掘教材。
进一步查阅相关资料,在《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发掘报告》中对“铜冰鉴”做了这样的记载:“冰(温)酒器,一对……全器为一大方鉴,内装一方壶,方鉴有镂孔盖,盖当中有方孔,刚好套住壶的口沿……在方鉴底部与圈足穿眼相应安有弯形栓勾,正好插入方壶圈足的眼孔里,其中一只栓勾装有倒勾,插入后,倒勾就自动倒下,使之稳固……”[1]这个报告详尽地介绍了曾侯乙墓出土文物的状况以及“铜冰鉴”特点,报告中提到:“此鉴外表华丽、体态厚重、结构精巧、造型奇特、工艺精湛。
”报告中“铜冰鉴”,是一个青铜组合器:“一方鉴,内装一方壶。
”同时,据国家博物馆和湖北省博物馆介绍,“这件青铜冰鉴堪称世界上最早的冰箱。
”所以在古代它还叫“铜鉴缶”,或“曾侯大鉴缶”。
鉴、缶是传统的青铜器。
“尊缶,盛酒器。
”“考古发现,只有较大的少数墓中才有青铜缶”。
鉴,战国早期器物的特征:“方口束颈,腹部圜收,四耳作龙形,矮方圈足。
”[2]历史学家根据它的特点、功能取名为“铜冰鉴”。
“铜冰鉴”,充分展示了古人的智慧与技艺。
如沈从文所言“就这个时代的应用工艺的任何一部门成就而言,就令人目迷五色,叹为观止”[3]。
“铜冰鉴”是当时“人类精神的见证,通过它才有可能解读特定时代思想的结构及其表象”[4]。
教师资格考试高级中学面试历史试题与参考答案

教师资格考试高级中学历史面试复习试题(答案在后面)一、结构化面试题(10题)第一题题目描述:某位教师在讲授《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一课时,采用了一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的课堂模式。
在课堂讨论环节,一位学生提出了一个与教材内容相悖的观点,认为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并非由生产力的发展所引起。
请分析这位学生的观点,并谈谈作为历史教师,如何正确引导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第二题题目:请结合实际教学情况,谈谈如何有效利用历史教材中的图片、地图等辅助材料,来提升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和效果。
第三题题目:请结合你所教授的历史课程,谈谈如何将历史教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第四题题目:请结合《中国近代史》的教学内容,谈谈如何设计一堂以“辛亥革命”为主题的历史课,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爱国主义精神。
第五题题目:请结合《史记》中关于孔子形象的描述,谈谈你对“教师”这一职业的理解,并阐述如何将这种理解应用于实际教学过程中。
第六题题目:作为历史教师,如何将抽象的历史概念转化为生动有趣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七题题目:作为历史教师,你如何处理课堂上的突发事件,特别是当学生在课堂上发生争执时?第八题题目:请您阐述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运用多媒体技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理解能力,并举例说明具体的实施方法。
第九题题目:请结合实际教学案例,谈谈如何运用史料教学法提高高中历史教学效果。
第十题题目: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利用多媒体技术来增强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兴趣?二、教案设计题(3题)第一题题目:请设计一节关于《抗日战争》的历史课,适用于高级中学的历史课程。
要求: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2.教学重难点;3.教学过程设计,包括导入、新课讲授、课堂活动、小结等环节。
第二题题目:设计一节关于《明清时期的经济与社会变迁》的历史课程。
本节课的目标是让学生理解明清时期经济结构的变化以及社会文化的发展,并能够分析这些变化对现代中国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使用历史教材中的图片
在新教材的编写过程中大量采用了各种各样的历史图片,如何正确合理地对这些历史图片加以应用,对完成大纲规定的教学目标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多年的教学实践,我在应用这些材料方面形成了一些自已的认识。
一、正确运用历史图片的意义
历史知识的形成过程一般是由具体的感知进而形成历史的表象,再通过学生自身的思维加工,从而形成理性的历史知识。
现在我们使用的中学历史教材中,各种历史图片的份量占到了文字份量的将近一半。
这些历史图片和语言文字一样,传达了历史信息,并且相对于语言文字来说,学生对图片信息的接受要比对文字信息的接受更直接、更迅捷。
因为文字在信息传递的过程中更多地加入了人为的因素,学生在理解时,要有一定的文字感悟能力、理解能力。
图片则不然,学生对图片的理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对现实的观察、理解程度。
另外,图片能帮助学生形成历史表象。
实践证明,在历史教学中,图片最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历史形象思维,建立历史表象。
其次,历史图片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历史教学中处处渗透了美的教育,但它又与其它的美有所不同,历史的美感就在于它追求“真”,而历史图片的美就不单单是追求“真”的问题了,它包涵了艺术美、伦理道德美等等。
二、历史图片的类型
历史图片根据其内容和性质大致可分为:1、人物图,如《赵一曼》、《冼星海》等;2、社会经济、政治图,如《1940年1-9月重庆米价表》、《延安革命班干部纺纱忙》等;3、艺术品图,如《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示意图》等。
另外还有漫画、手稿、幻灯片等等。
三、历史教学中对历史图片认识上存在的误区
第一,认为历史教材中的图片只是起到点缀装饰的作用,是可有可无的,文字才是神圣的、主要的,图片是次要的。
其实不然,历史图片不完全等同于其它美术作品,当然它也具有其它图片的一般属性,但历史图片主要侧重于它的历史价值。
它和人物、文字、事件一样,从其一产生就直接或间接地带有历史信息,就具有历史价值。
比如《红军飞渡泸定桥》,它具有一般美术作品的属性,但从历史的角度讲,我们要从画面上滚滚的硝烟、滔滔的河水和战士们所作出的各种姿态中来讲述当时红军战士夺取泸定桥的艰险及其意义,从而加深学生的印象,增强其民族自豪感,升华其爱国心。
第二,认为所有的历史图片都是历史的真实再现。
其实不然,在历史课本的有些图片中,有些美术作品,往往不是写实,而是极具夸张成份的。
如古代埃及的一些壁画和我国的敦煌壁画就很典型。
这些作品往往为了强调某一事物、场面等而采用了一些夸大手法,从而达到一种强烈的视觉效果。
第三,在讲解历史教材的过程中,有时使用图片操作不当。
实践中,有些教师不能科学地使用课本中的历史图片,即教师讲到相关内容时,不能及时地用这些图片作为材料,而是在读完某一阶段后,抽出专门的时间集中讲解这些历史图片。
这是不符合形象教学及时性原则的。
形象教学的目的是在学生认识历史事物时,首先要形成真实的形象认识,构成其形象思维的内容进而达到对历史事物的全面理解。
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在讲完教学内容之后,或在讲述教学内容之前进行形象材料的讲述,其形象教学效果及兴趣教学的程度都会大打折扣,历史图片的形象教学作用就不能很好地发挥出来。
四、正确使用历史图片的原则
历史图片作为历史教材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足以构成一个独立的图片系统。
在教学中如何正确地使用这些图片,我认为应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真实性和科学性的原则。
历史研究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一个“真”字,学生历史概念的形成源于对历史事实的感性认识,其途径之一就是源于教学中对形象知识材料的接受,所以教学中我们要真实、准确地对图片内容及其所反映的史实传达给学生。
如果我们做不到这一点,那么我们的历史教学也就失去了其科学性和严肃性。
第二,区别讲解的原则。
教学中我们要认真把握图片的特征,了解学生的认知规律,备课时认真分析图片的史料价值,需要注意的地方必须给学生明确的提示,特别是一些漫画和其它美术作品,如果有条件的话可以用还原的方法对学生进行讲解,便于学生真实地感受历史事实。
总之,历史图片作为历史教材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要有目的的、有针对性地进行研究,如果我们能将历史图片和文字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讲授,我相信我们的历史教学就会上一个新的台阶,学生分析历史问题、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就会有一个突飞猛进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