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文学(11)新时期小说(二)

合集下载

当代文学1976年到1989年

当代文学1976年到1989年

当代⽂学1976年到1989年当代⽂学第⼀章新时期⽂学(1976-1989)⼀、1976年10⽉,⽂⾰结束。

⽂⾰结束后的中国社会被称为社会主义⾰命和建设的“新时期”。

⽂学界也把⽂⾰后的⽂学称为“新时期⽂学”。

“新时期⽂学”指的是⼀个新的发展时期的⽂学。

指⽂学发展空间和⾃由度⼤为拓展的时期,是⼀个⽂学回归⽂学并按⾃⾝的规律发展的时期,是⼀个⽂学的主体性和独⽴性被张扬的时期。

⼆、思想解放运动:⽂⾰后期的突破思想禁区的潜流,到70年代末才冲出地表,即所谓的“思想解放”运动。

1976年4⽉“天安门诗歌运动”。

1977年底,批判“⽂艺⿊线专政”论。

1978年5⽉,《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标准》发表,揭开思想解放的序幕。

1978年12⽉,⼗⼀届三中全会召开。

1979年10⽉,第四次⽂代会召开。

“⼆为”⽅向。

双百⽅针。

1984年,提出“创作⾃由”。

⽂艺界的争鸣和批评不断(⽂学与政治,现实主义的真实性)。

三、80年代有影响的作家,主要由两部分组成:1、在50年代受挫的作家,被称为“归来作家”或“复出作家”“五七族”如艾青、汪曾祺、王蒙、⾼晓声、张贤亮等。

2、知青作家群。

如王安忆、张承志、史铁⽣、韩少功、梁晓声、阿城、铁凝等。

他们是80年代⾮常活跃的⼀群。

3、⼋⼗年代⽂学的总体特征(新时期语境:⾃由,⼈道主义,多元化)1对历史和现实的强烈关怀和承担题材选择:对“历史”的清算和记忆。

⽂学精神:普遍存在⼀种沉重的、紧张的精神倾向。

2、强烈的探索和创新意识。

开放的⽂学环境带来对中国⽂学现状的不满,作家们普遍希望创造有思想深度和艺术独创性的作品。

3⽂学创作的潮流化特征:80年代的⽂学界热衷于归纳命名⽂学现象,有意识的组织⽂学派别,掀起创作潮流。

如:朦胧诗、伤痕⽂学、反思⽂学、改⾰⽂学、寻根⽂学、先锋⼩说等等。

四、80年代后期⽂学思潮1、全⾯改⾰的形势。

2、“⽂学⽅法年”。

各种⽂学⽅法被引进。

3、⽂学主体性的讨论。

围绕刘再复的《论⽂学的主体性》⽽展开的讨论。

第十一讲:新时期中短篇小说

第十一讲:新时期中短篇小说

《班主任》刘心武 发表于 1977年11月份的《人民文学》 内容:小说讲述了某中学教师张俊石如何 尽力挽救 一个在四人帮毒害下不学无术的 中学生的故事,作者以“救救孩子”的呼 声,震动了被文革麻木了的人们的心灵, 拉开了人们回顾苦 难的序幕。 这是新时期文学第一次揭露出文革中推行 的蒙昧主义和愚民政策,如何危害着青少 年的纯洁心灵。

3.人的生命价值的赞颂 在对人的各种社会属性进行思考的同时,经 历了对个人权力、力量甚至生命极端无视的"文革 "的作家们把目光投放在对个体"人"的生命力量的 肯定和赞颂上,因此塑造出一批被称为"硬汉子" 的人物形象,如《迷人的海》中的"老海碰子"、 《北方的河》中沉默、冷峻的"他"、《新星》中 的李向南、《今夜有暴风雪》中的曹铁强…… 在他们的作品中,"人"在面对自然、社会、 历史时保持着自觉的、能动的思考,并与所处的 逆境做着顽强的抗争。在这样的主人公身上,体 现着闪光的生命力量和英雄主义精神;阅读这类 作品,往往能够使读者感受到强烈的情感震动和 精神升华。
背景:相对于农村来说,城市的改革更加 繁杂艰难,因而作家们反映城市改革的小 说作品也更为多样、深刻。城市题材的改 革小说涉及的领域上至国家的要害行政部 门,下至街道小厂、普通人的内心世界, 反映出作家对社会、时代的广泛思索。 代表作: 张洁的《沉重的翅膀》 张贤亮的《男人的风格》 李国文的《花园街五号》 其中柯云路的长篇小说《新星》反响最大
第十一讲:新时期的中短篇小说
1.小说产生的背景p78 2.新时期文学思潮: 伤痕文学 "反思文学“ 改革文学 寻根文学 先锋文学 新历史主义小说

新时期文学

新时期文学

新时期文学一、伤痕小说1.伤痕小说:是指那些描写“文革”十年的政治斗争给党和国家造成巨大损失、给社会和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小说,它发端于刘心武的《班主任》,得名于卢新华的《伤痕》。

代表作家作品是周克芹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

2.伤痕小说的特点:首先,伤痕小说具有鲜明的政治批判意识。

伤痕小说的内容是极为丰富的,它涉及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但其主题指向却是一致的,那就是对林彪四人帮进行的政治批判。

其次,伤痕小说具有浓重的悲剧风格。

伤痕小说的主人公大多是普通善良的小人物。

如月兰《月兰》、许秀云《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等,他们本来与世无争,只想安安稳稳的工作、生活,但在这场触及灵魂的政治风暴面前,他们却无一例外地成了可忴的牺牲品,家破人亡,妻离子散。

再次,伤痕小说具有强烈的宣泄热情。

实质来说,是一次社会性的情绪大宣泄。

3.伤痕小说的意义:伤痕小说有着一种开拓性的意义。

(1)它冲破了四人帮极左文艺的种种清规戒律,突破了一个个现实题材,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社会问题。

并创造了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第一批社会主义时期的悲剧。

(2)它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第一次真正遵守现实主义美学原则,按照生活本来面目来描写生活,开启了80年代文学现实主义深化道路。

(3)它在当代文学史上第一次真正从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立场,来塑造文学人物,描写人性遭受专制主义与极左路线摧残的悲剧,成为新时期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文学思潮的先导。

二、反思小说1.反思小说:是指对建国30多年来的社会历史生活、尤其是重要政治事件重新审视的小说,它紧承伤痕小说,将笔伸向文革以前的社会生活,力图从更为久远的历史中,寻踪问迹,对历史的是是非非作出新的评价。

代表作家作品:茹志鹃《剪辑错了的故事》、王蒙《蝴蝶》。

2.反思小说的内容:一是对建国后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进行重新认识。

如茹志鹃《剪辑错了的故事》。

反思了反右斗争扩大化及其给人带来的严重伤害。

二是对建国30年来极左路线和政策失误进行认真清理。

中国当代文学_习题集(含答案)

中国当代文学_习题集(含答案)

《中国当代文学》一、单选题1.哪部作品被曹禹称之为“中国话剧史中的经典”?()A.《陈毅市长》B.《武则天》C.《日出》D.《茶馆》2.下列作品中,以农村为主要题材的是()。

A.《一地鸡毛》B.《古船》C.《风景》D.《废都》3.马烽的创作风格接近以下哪位作家?( )A.赵树理B.梁斌C.古华D.张贤亮4. “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这句诗的作者是()。

A.舒婷B.海子C.欧阳江河D.顾城5.批判台湾社会崇洋媚外风习的《莎哟娜拉·再见》的作者是()。

A.陈映真B.黄春明C.王祯和D.陈若曦6.下列作品中,()的作是曾卓。

A.《回答》B.《鹰的诞生》C.《一切》D.《悬崖边的树》7.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这诗句作者是()。

A.顾城B.北岛C.杨炼D.江河8.下列属于先锋小说的是()。

A.《冈底斯的诱惑》B.《哦,香雪》C.《鸡窝洼人家》D.《乔厂长上任记》9. “告诉你吧,世界 / 我——不——相——信!”这句诗出自作品()。

A.《触电》B.《回答》C.《一切》D.《古寺》10.田汉的剧作()在辩证地处理史料与艺术想象间的关系方面十分突出。

A.《左邻右舍》B.《蔡文姬》C.《获虎之夜》D.《关汉卿》11. “()文学”是新时期的第一个文学思潮。

A.反思B.寻根C.伤痕D.先锋12.汪曾祺“文革”后复出文坛,受到许多赞扬的第一篇小说是()。

A.《故里三陈》B.《大淖记事》C.《异秉》D.《受戒》13.下列诗人中,()是原“九叶诗派”的代表诗人。

A.艾青B.曾卓C.牛汉D.郑敏14.阿城的《棋王》属于()。

A.新写实小说B.伤痕小说C.寻根小说D.新历史小说15.《平凡的世界》是()的呕心沥血之作。

A.路遥B.王蒙C.张承志D.陆文夫16.八十年代中期,有的作家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他们的创作被称为“()文学”。

A.新写实B.伤痕C.寻根D.改革17.曹禺的()借古喻今,揭示“发奋图强”的主题。

中国当代文学题目及答案

中国当代文学题目及答案

《中国当代文学》一、大作业题目(内容):(一)名词解释(20分)1.茶馆戏答:《茶馆》是中国当代话剧艺术的经典之作,作者老舍是“人民艺术家”和“文艺界的劳动模范”。

戏剧运用侧面透露的表现方法,以北京裕泰茶馆为典型环境,以茶馆的变迁和一些小人物悲剧命运来表现时代的主题。

戏剧采用了人物展览式的结构,塑造了具有时代特征的人物群像,反映了清朝末年至国民党统治时期近五十年的历史变迁,深刻表现了“埋葬三个时代”的主题。

2.寻根小说答:产生与八十年代中后期,是迄今为止当代唯一有理论有实践的小说思潮,但它始终没有获得明确的概念和公认的范畴。

它的理论主张体现在韩少功《文学的“根”》及阿城《文化制约着人类》等理论著作中。

以现代意识观照现实与历史,反思传统文化,重铸民族灵魂,探寻中国文化重建的可能性;作品题材和文化反思对象呈现鲜明的地域特点,在表现手段上既有中国传统文学的手法,又运用现代派的象征、暗示抽象等手法,丰富和加深作品的文化意蕴。

代表作品:1985开先河的韩少功《爸爸爸》;王安忆《小鲍庄》;汪曾祺《受戒》《大淖记事》;贾平凹“商州系列”;阿城《树王》等等。

寻根文学提倡广义的文化,扩大了当代小说的领域,也使民情风习不再是小说中可有可无的点缀,甚至于成为小说的主题。

寻根即寻找民族文化之根,二民族的根甚至于民族的文化之中,散落在民间。

这种文化寻根是审美意识中潜在历史因素的觉醒,也是“重铸和度亮”民族自我形象的努力。

传统文化的原初精神散失在民间,对民族文化之根的探询过程实际上也就是对民间的发现过程。

3.“双百”方针答:在1956年5月召开的一次最高国务会议上,毛泽东正式公开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指“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

中宣部部长陆定一代表中央对这一方针做了权威性的阐释:“提倡在文学艺术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中有独立思考的自由,有辩论的自由,有创作和批判的自由,有发表自己的意见、坚持自己意见和保留自己意见的自由”;双百方针的提出,活跃了当时的文艺创作,开创了文艺理论批评与研究的新局面。

大学中国当代文学考试(习题卷1)

大学中国当代文学考试(习题卷1)

大学中国当代文学考试(习题卷1)第1部分:单项选择题,共92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

1.[单选题]最早提出散文“诗化”主张的人是( )A)刘白羽B)秦牧C)杨朔答案:C解析:2.[单选题]为中国新诗大厦奠定第一块基石的是( )A)胡适的《尝试集》B)郭沫若的《女神》C)刘半农的《扬鞭集》D.冰心的《繁星》答案:A解析:3.[单选题]梁斌的《红旗谱》归入下列哪类作品比较合适? ( )。

A)解放战争小说B)革命历史斗争小说C)工业题材小说D)新英雄传奇答案:B解析:4.[单选题]"利用旧形式"和"旧瓶装新酒"的讨论发生在( )A)"五四"文学革命时期B)左联时期C)抗战初期D)延安文艺座谈会时期答案:C解析:5.[单选题]以下小说中,不属于爱情题材的是( )。

A)《小巷深处》B)《沉默》C)《红豆》D)《在悬崖上》答案:B解析:6.[单选题]下列鲁迅小说中新知识分子形象是( )A)孔乙己B)陈士成解析:7.[单选题]提倡和多发表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文章的新文学社团是( )A)浅草社B)新月社C)莽原社D)创造社答案:C解析:8.[单选题]现代诗派的首领是( )A)路易士B)徐 迟C)卞之琳D)戴望舒答案:D解析:9.[单选题]鲁迅在杂文中创造了许多形象,这些形象是( )A)久个体形象B)类型形象C)歌颂性形象D)动物形象答案:A解析:10.[单选题]新文学第一个十年,对浪漫主义文学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新文学社团是( )A)莽原社B)创造社C)语丝社D)未名社答案:B解析:11.[单选题]"文章下乡,文章入伍"口号提出的场合是( )A)左联成立大会B)文协成立大会C)延安文艺座谈会D)第一次文代会答案:B解析:12.[单选题]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于( )A)上海B)南京C)武汉D)重庆答案:CD)鲁 迅答案:D解析:14.[单选题]《朝花夕拾》是一部( )A)抒情散文集B)传记C)回忆性叙事散文集D)杂文集答案:C解析:15.[单选题]左联解散的时间是( )A)1934年B)1935年C)1936年D)1937年答案:C解析:16.[单选题]现代著名作家中,本名李尧棠,字芾甘的是( )A)艾 青B)艾 芜C)老 舍D)巴 金答案:D解析:17.[单选题]郭沫若的诗集《恢复》显示了( )A)大众诗歌的实绩B)革命诗歌的实绩C)叙事诗歌的实绩D)爱情诗歌的实绩答案:B解析:18.[单选题]“十七年”的戏剧创作中,采用“人像展览式”结构形式的优秀话剧是( )A)《龙须沟》B)《关汉卿》C)《胆剑篇》D)《茶馆》答案:D解析:19.[单选题]《新诗歌》是哪个诗歌团体的会刊( )20.[单选题]《乱弹及其他》是谁的杂文集( )A)鲁 迅B)唐 弢C)柯 灵D)瞿秋白答案:D解析:21.[单选题]"第三种人"是指( )A)林语堂B)苏 汶C)胡秋原D)梁实秋答案:B解析:22.[单选题]著名政治抒情诗《雷锋之歌》的作者是( )。

中国文学 新时期诗歌(二)

中国文学 新时期诗歌(二)
李红旗南人一个端盘子的姑娘刚被喝醉酒的男人臭骂我刚和喝醉酒的男人干酒我刚喝醉刚去卫生间刚走完肾看见端盘子的姑娘众所周知她满脸疙瘩身材臃肿否则不会被臭骂会被摸上一把而她仔细地整妆像一个女王众所周知卫生间有很多的姑娘不是去走肾是去照镜子有先后之分模特模样的女人刚高贵地出门然后一个少妇幽怨地剔牙最后超短裙小妹迈开自信的背影接着四下无人端盘子姑娘悄然而至整整蝴蝶结镜子里的姑娘不端盘子写到这里我不知该用美学高度性虐高度人性高度还是阶级高度听一个端盘子的姑娘刚一出门刚被没喝醉的客人臭骂2000622001泡在浸湿的球鞋里的你的脚飘在油腻的饭盒里的你的心情你是初中生你是大学生你的初恋与热恋穿过眼镜片和脏衣领一个男生的爱情从不打伞穿过小姐的超短裙的你的手穿过酒肉和诗歌的你的脾胃你是诚实的商人你是投机的诗人你的如此这般的深情飘逝转眼成安全套一个男人的恋曲从不下雨2000528杂志封面花花绿绿地笑着美女们包裹得很紧的屁股们

“反文化”的破坏性与建设性:
与许多寻根小说的文化反思不同,不是“反”
传统文化,也不是“反”文化的劣根性,而 是思考人类总体文化曾经怎样地由人创造, 却又创造出人的异化的全过程。破坏性的 “反文化”,也是为了人挣脱文化的束缚, 这就有了潜在的建设性。采取的是拒绝的方 式,但目的是要重新确认某种价值。

《有关大雁塔》诗集中显示了韩东语言的简约、意向的淡漠、 人生的无奈和反英雄主义、反理想主义、反启蒙主义的平民 化和庸常化特征:“有关大雁塔/我们又能知道些什么。” 在许多诗人笔下,大雁塔、长城、圆明园旧址、故宫…都是 内涵无比丰富的历史象征,因而引发诗人的许多联想和浩叹。 而在韩东笔下,大雁塔不再有任何伟大和崇高之处,登塔也 不会大发怀古之幽思,而只不过是“看看四周的风景/然后 再下来”。它失去了令人感慨万端的英雄色彩。漫不经心的 叙述背后,在那“我们又能知道些什么”的平静诘问中,却 同样感到一种历史和生活的沉思,暗示文化的神秘和不可知; 对历史文化的漠然、冷淡。感到抒情主体深处透露的这一代 人的无奈感。没有抒情性的铺排渲染,更没有点题性的哲理 语言,而只写一种感受,一种体验。语言是返朴归真的,不 再存在任何装饰性,决不追求华丽的词藻,更不创造复杂的 意象,而是一种明白的口语。

中国当代文学(11)新时期小说(三)

中国当代文学(11)新时期小说(三)

作为女性小说,《大浴女》不是那种肤浅地
抨击男权专制主义,揄扬一番女性意识觉醒 的小说。在铁凝看来,男性的世界固然是残 缺的,方竞如此,唐医生如此,陈在亦然, 而女性的世界同样充满了缺憾。它甚至有很 强的“审母意识”(姑且这样称呼,铁凝的 某些小说中,母女关系往往紧张)。对于嫉 妒,虚荣,脆弱,自私,以及隐藏很深的幽 暗的心理,也敢于正视。书中的几位女性, 无不在外在或内在的压力下,发生了畸变, 扭曲,出现了人性的失落。
作者通过《玫瑰门》的书写,为我们呈现出了一个
特定时空下的女性生活世界。这个特定的时间背景 就是20世纪下半叶中国的“文化大革命”,而特定 的空间背景是北京的响勺胡同。文革是几代人共同 经历的,而胡同又是北京很普遍的地理空间,因而 这种时空交错出来的背景蕴含了一种普遍性,在这 普遍性的背景下面的叙事也在特定人物的表现中具 有了普遍性:普遍的生活经验、普遍的遭遇、普遍 的应对和普遍的归宿。在这种普遍性里面,我们看 到的,是女性所受到的压迫的多重性,以及在这种 压迫下每一个女性个体不同的应对策略和这种策略 带来的不同的生活状态和归宿。
发点,在长篇小说《私人生活》和《一个人的战争》 里,从孤独意识、躯体觉醒、女性情谊等方面呈现女 性自我,挖掘个人经验,讲述了女性丰富独特的私 人生活,对女性文学中女性意识的发展具有开拓意 义。 陈染、林白作品中的女同性恋者都是为了逃避一种 境遇而选择了同性恋这种处境的。她们要逃避的境 遇来自男性、男权社会、男性中心主义的压力或直 接的男性的压迫迫使她们逃离到同性那儿,在那儿 寻找安慰和支持。她们结合在一起,相互依赖,相互 帮助。
苏眉
苏眉作为第一人称的“我”,是整个故事的叙述者,而整个
故事的呈现也是借由她不断成熟的的眼睛完成的。反观苏眉 自身,她是一个在惊吓中长大的女性:文革的残忍,婆婆的 残忍,人生的残忍,都过早的进入了她的生活,使她分外早 熟。父亲的缺席和母亲的“怎么着都行”的模棱两可又让她 一个人担负起成长的重担,唯有舅妈竹西和叶龙北给了她正 面的勇气和对生活的信心,让她在时间和空间的特定的交错 中坚强的长大。同时也因了这两个人,让她在所有的残忍过 早的破碎了自己童年的美梦之后,仍然健康而顽强的生活了 下来,并且事业有成,迎来了新生活。如果说在竹西的身上 我们看到了一抹亮色的话,那么苏眉的生活历程的呈现则给 了我们更大的希望,尽管这希望来之不易,而且还有着这样 那样的创伤再现和迂回反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余华在书中说“活着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
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 受生命赋予人们的责任。”忍受,忍受生 活赋予的快乐和痛苦、幸福和不幸、悲伤 和高兴以及兴奋和无奈等等……哪怕生命 里难得的温情将被一次次死亡撕扯得粉碎, 也要坚强的忍受。
余华的《许三观卖血记》

这是一部关于人 性的寓言。《许 三观卖血记》用 朴实而洗炼的笔 墨,冷静而集中 的笔法,讲述了 丝厂送茧工许三 观一生十次卖血 的故事。
有人说苏童成为先锋的“叛徒”,
苏童说:“没有人会为先锋去写作。 如游泳的目的是到达彼岸,而不会 考虑姿势。先锋不先锋,完全取决 于一个作家的内心生活。”
所谓“一往无前”的先锋作家其实只能是
一种理想,至少在中国是如此,很少有作 家能够一直保持探索的姿态。等到90年代 初,当初被人们看作是先锋的作家们纷纷 降低了探索的力度,而采取一种更能为一 般读者接受的叙述风格,有的甚至和商业 文化结合,这标志了80年代中期以来的先 锋文学思潮的终结。

格非

格非,原名刘勇, 1964年出生,江苏丹 徒县人。 1981年考入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中 文系,1985年毕业后 留校任教。 2000年获 文学博士学位,并于 同年调入清华大学中 文系。
格非的小说

格非主要著作有《格 非文集》、《欲望的 旗帜》、《塞壬的歌 声》、《褐色鸟群》、 《锦瑟》、《湮灭》、 《暗示》、《风格合 并》、《似曾相识的 精灵》、《人面桃花》 等。
下的花环》是新时期军旅小说的两座丰碑。 这两篇小说,都取材于1979年我国对越自 卫还击战,前者是这场战争新颖独到的近 距离表现(发表于1980年),后者则是经 过近三年的徘徊和思索之后,对这一题材 深入开掘而产生的又一部力作。这两篇小 说的思想指向,都在于通过部队生活的描 写提出对社会的、历史的、道德的尖锐批 评。
苏童的《米》

《米》讲述了主人翁 五龙摆脱饥饿贫困的 人生历程,伴着一个 家族三代人的颓败, 乡村与都市的纠缠与 冲突,随着食欲的满 足而又落入性欲的陷 阱。五龙为“米”而 来,也终于死于回乡 火车的米堆上。
《米》的特点:

整部小说充满着可读 性的快感,又不乏深 层的寓意。有评论家 称之为“一半是历史, 一半是寓言”,又有 人称之为一部精致的 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 “米雕”。《米》是 苏童为数不多的长篇 中最值得重视的一部 小说。
放荡的姐姐织云天真无邪的少女时光恍如一夜细 雨,无声地消逝。织云像一朵妩媚的野花被六爷 玩于股掌之间已经多年,这也是瓦匠街众所周知 的事实。 妹妹绮云是与姐姐完全不同的人,一辈子守着自 己的清白,姐妹俩形成鲜明的对照,如同茨威格 的小说《酷似而迥异的孪生姐妹》,表现了人的 两面性。 主人翁五龙在姐妹俩之间演义着自己的悲剧故事 吕公馆的六爷,黑社会的阿保。 米店老板冯老板。
《丰乳肥臀》

诚如莫言所言,作品 要献给母亲的在天之 灵,是对伟大母性的 讴歌,因为包括莫言 在内的人都认为“人 世间的称谓没有比 ‘母亲’更神圣的了。 人世间的感情没有比 母爱更无私的了。人 世间的文学作品没有 比为母亲歌唱更动人 的了。”
2、新时期军旅小说
徐怀中的《西线轶事》与李存葆的《高山
突破之一:写趣闻轶事。 突破之二:对军队内部矛盾的大胆正视和
正确的艺术表现。 突破之三:写了有缺点的英雄 。 突破之四:对于“军人是人”命题的重新 确立。
第十三节

马原等人的先锋小说
中国当代文学中先锋精神的源头一直可以追溯到 文革中青年一代在诗歌与小说领域的探索,但是 直到80年代中叶才形成了强大的阵容和声势。所 谓先锋精神,意味着以前卫的姿态探索存在的可 能性以及与之相关的艺术的可能性。 80年代中期马原、莫言、残雪等人的崛起是先锋 小说历史上的大事,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把它当 作先锋小说的真正开端。这一开端在叙事革命、 语言实验、生存状态三个层面上同时进行。 稍晚于他们也被人们看作是先锋小说家的有格非、 孙甘露、苏童、余华、洪峰、北村等人。
洪峰

洪峰本姓赵,1957年 11月生于吉林省通榆 县,祖籍也是东北。 1978年考入东北师范 大学中文系读书。 1982年毕业后到白城 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 任教。
洪峰的小说
洪峰1983年开始小说创作,主要作品有
《生命之流》、《湮没》、《瀚海》、 《极地之侧》、《走出与返回》等中、短 篇。《和平年代》等长篇小说。1988年出 版过小说集《瀚海》,被列入作家出版社 出版的“文学新星丛书”。

作家余华的本事正在于: 没有将许三观简单化处理, 而是把人性的繁杂与变幻, 揭示得深刻而细腻,并且 将善良的底色涂抹得相当 厚重与精彩,从而将有许 多性格缺陷的许三观形象 塑造得栩栩如生,真实感 人,闪射出人性善良的高 贵与光辉。“做人要有良 心。”这是许三观相当平 民化的言语,也是解读长 篇小说《许三观卖血记》 一书的“灵魂”。

格非1988年发 表的中篇小说 《褐色鸟群》 更被视为当代 中国最玄奥的 一篇小说,成 为人们谈论先 锋文学时引以 为例的一部。
格非的《褐色鸟群》
《褐色鸟群》也许可以称得上是当代中国最费解 的一篇小说,1988年发表时,华东师大中文系部 分师生曾召开讨论会对这篇小说展开多方研究, 结果众说纷纭。没有人搞得清这篇小说到底在讲 些什么,也没有人否认这是一篇非常奇妙的小说。 事实上,它始终诱惑各种读者,从最激进的取业 批评家到普通的文学爱好者。 《褐色鸟群》是一篇众说纷纭的小说,当然也是 一篇可以从不同角度读解的小悦。这类小说对于 传统小说理论无疑是公然的拒绝,所谓主题,典 型人物和典型坏境之类的观点,无助于理解这种 小说。


苏童在《米》的序言中说:“《米》,我的第一 个长篇小说,1990年冬天写到1991年春天。 朋友们不难发现这是一个远离作者本人的故事。 我想这是我第一次在作品中思考和面对人及人的 命运中黑暗的一面。这是一个关于欲望、痛苦、 生存和毁灭的故事,我写了一个人有轮回意义的 一生,一个逃离饥荒的农民通过火车流浪到城市, 最后又如何通过火车回归故里,五十年异乡飘泊 是这个人生活的基本概括,而死于归乡途中又是 整个故事的高潮。我想我在这部小说中醉心营造 了某种历史,某种归宿、某种结论。”
《兄弟头和宋钢的人生, 它通过一个重新组合的家 庭在“文革”劫难中的崩 溃过程,展示了个人命运 与权力意志之间不可抗衡 的灾难性景象,也凸显了 人性之爱与活着之间的坚 实关系。它从特定的历史 苦难中发现了爱的宽广、 无私与无畏。

从书名上可以看出,《兄弟》的主角自然是兄弟 李光头和宋纲,上部的26章里,余华对两兄弟的 童年和少年作了叙述,为人物性格、命运发展做 好了铺垫。但在上部最出彩的应该是对宋凡平和 李兰的人物塑造和情感喷发,余华对李兰的外形 描写著墨不多,但我读出了一个纤细、朴实、柔 弱、小家碧玉式的李兰,正是这样一个李兰,碰 上了宋凡平,拥有了浸心润肺的爱情,然而如此 鲜艳的爱情只有一年零两个月。于是就有了李兰 上海回来得知宋凡平的死讯,趴在车站的地上收 集血土的细节、出殡的细节,还有7年不洗头发 的细节,让她对宋凡平的爱情和执著守望变得如 火如荼。

《高山下的花环》通 过靳开来的牢骚和牺 牲后受到的不公正待 遇而牵出对英雄评价 的新旧观念问题;通 过小北京薛凯华的死 于3发臭弹而牵出 “文化大革命”给部 队建设带来的严重损 失的问题,所有这些 问题矛盾交织在一起, 使作品产生一种撼人 心魄的艺术力量。
两部作品完成了对传统军事题材 小说的突破
余华的《活着》

从来没有人把一个 中国人的生活写的 如此真实,在不动 声色之处催人泪下。
《活着》
朴实无华的语言,却透出憾人心魄的力度。那正 是生活本身的力度。煎熬,麻木,悲哀,忍受, 嘲讽,希望,一个历史巨浪中的小人物所经历过 的真实生活扑面而来,谁能说得清人活着的意义 和价值? 这部小说提供了一个生命定义的答案:活着只是 为了活着本身而非为了其他任何理由。
洪峰的《瀚海》
《瀚海》以第一人称讲故事似的叙述方式,通过 姥姥、姥爷、奶奶、爷爷、舅舅、舅妈、二哥、 姐姐等人在家庭、婚姻和爱情方面的坎坷经历, 刻画了张、王、李三氏家族兴衰沉浮的历史,在 一定程度上,向人们展示了地处吉林内蒙交界处 八百里荒漠瀚海的人生世相。 在一个中篇相对短小的篇幅里,作者把三家三代 诸多的故事有机地浓缩融合在一起,表明了作者 具有深厚的艺术功力。

余华

余华,浙江海盐人, 父母都是牙医。余华 生于1960年4月3日, 1977年高中毕业后待 业。从1978年开始当 了5年牙科医生,1984 年《北京文艺》给他 发表了第一篇小说 《星星》,25岁那一 年,他又写出了《十 八岁出门远行》。
余华的小说

余华的创作,曾经深 受川端康成、和卡夫 卡的影响,后来他从 他们的艺术中解脱出 来,探索自己的艺术 道路。1984年他写出 了《四月三日事件》、 《一九八六年》等小 说,开始展露了他独 具个性的文学才华。
第九章
新时期的小说创作
第十二节
战争历史小说和 军事题材小说
1、莫言的小说《红高粱》

莫言的中篇小说《红 高粱》是站在民间立 场上讲述的一个抗日 故事。这种民间立场 首先体现在作品的情 节框架和人物形象这 两个方面。

对于抗战故事的描写 在中国当代文学中并 不少见,但《红高粱》 与以往革命历史战争 小说的不同就在于, 它以虚拟家族回忆的 形式把全部笔墨都用 来描写由土匪司令余 占鳌组织的民间武装, 以及发生在高密东北 乡这个乡野世界中的 各种野性故事。

《红高粱》在现代历史战争题材的创作中开辟出 一个鲜活生动的民间世界,在这个意义上也可以 说这部小说讲述的其实并非是历史战争,而是作 家在民间话语空间里的有所寄托。叙述者在小说 开头有一段充满激情的感叹,极力赞美他的故乡, 赞美他的那些豪气盖天的先辈,并称先辈的所作 所为和他们的英勇悲壮“使我们这些活着的不肖 子孙相形见绌,在进步的同时,我真切感到种的 退化。”这种感叹贯穿在整部小说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