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语文公开课教案新部编本

合集下载

九年级下册部编版语文第一单元阅读《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公开课教案

九年级下册部编版语文第一单元阅读《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公开课教案

九年级下册部编版语文第一单元阅读《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公开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是九年级下册部编版语文第一单元的一篇阅读文章,本篇文章是一首抒情诗,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通过学习本文,学生能够感受到作者对祖国的深情厚意,理解诗歌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二. 学情分析初三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他们对诗歌有一定的了解。

但本文具有一定的深度,学生可能对文中的一些意境和情感理解不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感受作者的爱国情怀。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诗歌的基本形式和修辞手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学习,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培养他们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诗歌的基本形式和修辞手法。

2.难点:深入理解诗人的爱国情怀,感受诗歌的美感。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音乐、图片等手段,为学生创造一个富有感染力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2.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合作意识。

3.情感教学法:教师以情感人,以情促学,引导学生深入感受诗人的情感。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课文原文、作者简介、相关图片等。

2.音频:准备与课文相关的音乐,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3.板书设计:设计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板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音乐,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然后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及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然后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初中部编版九年级初三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我看》公开课教案(公开课)

初中部编版九年级初三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我看》公开课教案(公开课)

《我看》教案〖教学目标〗1.诵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歌的主题和诗人的情感。

2.学习诗歌的表现手法,品味陌生化语言的表达效果。

3.分析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的意境,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感情。

〖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歌的主题和诗人的情感。

2.学习诗歌的表现手法,品味陌生化语言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把握诗歌的主题和诗人的情感。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进程〗一、导入新课春天来临,阳光明媚,虫鸟唧啾,树木抽芽,百花绽放……一切令人赏心悦目,是文人墨客不吝笔墨的季节,请你说说说有关描写春天的诗句。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孟浩然《春晓》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朱熹《春日》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穆旦的诗歌《我看》,一起去领会他笔下春天的美好。

二、有关资料1.作者介绍穆旦(1918—1977),原名查(zhā)良铮,祖籍浙江海宁,出生于天津。

现代主义诗人、翻译家,是“九叶诗派”的代表性诗人。

主要作品有《赞美》《诗八首》。

2.写作背景1938年,日本帝国主义已全面侵华,中华民族陷入生死存亡的危机之中。

当时的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私立南开大学迁至昆明,联合组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诗人穆旦也随迁至此,当时作者年仅20岁,正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外文系读书,是西南联大“南湖诗社”社员,正值人生的春天。

此时诗人心中充满着对祖国未来的忧虑,但诗人却以满腔爱国热血和最深的情感,描写了眼中的大自然和万物,在深情的吟唱中,蕴蓄着希望与新生。

3.知识链接“九叶诗派”是抗战后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一个具有现代主义倾向的诗歌流派,活跃于20世纪40年代后期的国民党统治区的诗坛。

1981年9位诗人结集出版诗集《九叶集》,"九叶诗派"由此得名。

九叶诗派强调“忠实于时代的观察和感受,也忠实于各自心中的诗艺”。

穆旦是其中的主要成员之一。

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全册)精编教案教学设计

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全册)精编教案教学设计

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全册)精编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掌握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材内容,包括课文、题等。

2.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教学方式:1. 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包括小组讨论、课堂互动、角色扮演等,以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2. 结合实际生活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入案例分析和问题解决,提高学生的研究动力。

3. 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投影仪、电脑等,增强教学效果。

教学内容:1. 课文研究:通过精读和泛读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包括文字表达、情感描写、人物塑造等方面。

2. 题练:设计不同类型的题,涵盖课文的语法、词汇、理解等方面,以巩固学生的知识点。

3. 写作训练:提供多种写作题材,如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等,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评估:1. 通过课堂测试、作业评分等形式,对学生的研究情况进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针对性辅导。

2. 利用学生的互评和自评,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研究和互相帮助,提高研究效果。

3. 结合学生的平时表现、课堂参与等因素,进行全面评估,制定个性化的研究计划。

教学资源:1. 教材:使用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材,对教材内容进行全面解读和讲解。

2. 多媒体设备:使用投影仪、电脑等多媒体设备,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3. 辅助教具:准备相关的辅助教具,如图片、实物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知识点。

以上是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全册)精编教案教学设计的大致框架,根据实际情况可以对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适当调整和补充。

通过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教案全册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教案全册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教案全册教案一:《红楼梦》第一回阅读及赏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红楼梦》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简介。

2.理解小说第一回的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及其语言特点。

3.学会欣赏小说的语言艺术,感受故事的情感表达。

4.培养学生综合阅读能力和文化素养。

过程与方法目标:1.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主动思考,及时解决问题。

2.提供合适的阅读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3.教师的讲解应简明扼要,注重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2.通过小说的欣赏,启迪学生的思想,陶冶情操。

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教学重点】1.了解《红楼梦》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简介。

2.理解小说第一回的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及其语言特点。

3.学会欣赏小说的语言艺术,感受故事的情感表达。

【教学难点】1.学会欣赏小说的语言艺术。

2.理解人物形象及其语言特点。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相关课件、多媒体设备、《红楼梦》第一回文本、小组分工表。

学生准备:相关课件、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教师简要介绍《红楼梦》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简介。

2.引导学生谈谈对《红楼梦》的第一印象。

二、导入活动(15分钟)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观察小说封面,以及第一回的标题和开头,推测故事内容。

2.学生展示讨论结果,进行整体预测。

三、阅读与解析(35分钟)1.教师指导学生阅读第一回,注重学生对故事情节的理解。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贾雨村、林黛玉等主要人物的形象特点和语言特点。

3.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各小组分析一位人物的形象特点和语言特点,并汇报结果。

四、欣赏与分析(35分钟)1.教师指导学生回顾第一回的故事情节,分析其中的情感表达。

2.学生展示对小说语言艺术的感受,分享对人物形象的理解。

3.教师引导学生理解作者通过语言表达深刻的思想和情感。

4.教师展示相关的图片和视频素材,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3课《乡愁》公开课教案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3课《乡愁》公开课教案

《乡愁》公开课教案一、设计理念《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能“欣赏文学作品,能设身处地地体验和理解作品”,“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作出自己的评价”,“品评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我的教学设计是通过听说读品写等一系列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在互动中使理解加深,对乡愁这一中国诗歌中历史常新的普遍主题有一定的认识。

教学中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

在具体操作上要努力搭建好师生课堂交流的平台,创造一种宽松、祥和、愉快的对话氛围,利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碰撞,激起智慧的火花,从而共同探疑、解疑,获得知识,发展能力,培养个性。

《乡愁》一诗的内容不算太难懂,教学中应加强朗读,借助多媒体增强可感性,感悟乡愁。

二、教学分析(一)教材分析《乡愁》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诗两首》中的第二首。

整个单元都是以爱国和思乡为主题的诗歌,无不蕴含着诗人深沉而炽热的情感,感动了无数读者。

本诗是台湾诗人余光中众多以乡愁为主题诗篇中一曲情深意长、音调动人的恋歌。

诗人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了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四种物象,并以时间的发展贯穿组合,概括了诗人深长的生活历程和对祖国的绵绵怀念。

本课应充分注重朗读训练,规范学生诵读过程中的语速、语气和节奏,在诵读中感知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的思想情感。

拟从诗歌结构美、音韵美几个角度逐层深入赏析。

在精彩赏析中,激发学生探究兴趣、陶冶性情。

(二)学情我授课的学生是初三年级的学生,学生之前对现代诗歌有一定接触,对诗歌的感悟能力及应用能力处在初级水平。

所以,在备课时,我将重难点放在两个方面:第一是放在朗读上,第二是放在诗歌的结构和音律等赏析方面。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朗读诗歌,掌握朗读诗歌的基本方法;理解诗歌四个意象的情感内涵;领会诗歌凝炼含蓄的语言美。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悟诗歌的情感;通过讨论交流体会诗歌的韵律美;通过仿写诗歌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

初中部编版九年级初三上册语文第六单元《三顾茅庐》公开课教案(公开课)

初中部编版九年级初三上册语文第六单元《三顾茅庐》公开课教案(公开课)

《三顾茅庐》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明清白话小说的特点,把握小说内容,体会故事情节的一波三折。

2.学会抓住文章塑造人物的关键语句,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性格特征。

3.感受刘备的贤明与诸葛亮的智慧,学习古人“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

4.积累相关的文学文化常识,感受古今语言的变化。

教学重难点1.疏通文意,把握小说情节,分析刘备、诸葛亮等人物形象。

2.学习本文通过语言描写、动作描写以及外貌描写相结合的方法来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3.了解本文层层铺垫的写作手法,体会小说作者的艺术匠心。

4.通过小说的学习,体会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课前准备1.多媒体课件。

2.学生自主预习字词,自读课文进行预习。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中国古代曾经有过一个时代叫作三国,那可是一个战火纷飞、群雄逐鹿、英雄辈出的时代,是一个伟大的时代。

正是因为这个伟大的时代造就了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那就是——《三国演义》。

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要一起学习的课文,就是发生在那个时代的一个故事,节选自《三国演义》,它就是《三顾茅庐》。

二、预习检查(下列各题,采用PPT的形式,括号内的内容,待学生回答完毕时,稍后显示。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拜谒.(yè)岂可相强.(qiǎnɡ)侥.幸(jiǎo)纶.巾(ɡuān)鹤氅.(chǎnɡ)汉室末胄.(zhòu)愧赧.(nǎn)谬.(miù)倾颓.(tuí)窃.命(qiè)殆.(dài)沔.水(miǎn)民殷.(yīn)存恤.(xù)箪.食壶浆(dān)鄙.贱(bǐ)2.给下列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yīn)殷实bǐng)屏除yān)殷红píng)屏风yǐn)殷其雷bīng)屏营3.解释下列词语。

(1)拜谒:拜访谒见。

(2)如雷贯耳:像雷声穿过耳朵一样,形容人的名声很大。

贯,贯穿,进入。

(3)屏人促席:叫他人回避,将座席靠近(诸葛亮)。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教案7篇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教案7篇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教案7篇时间如同流水一样快,转眼间,又是新学期的开始了,咱们来看看老师们是怎么写教案备课的吧,知道九年级语文教案怎么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部编版九年级语文教案7篇,希望您能喜欢!部编版九年级语文教案(精选篇1)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和思路。

【过程与方法】积累感悟文中精彩的名言警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敬业与乐业”的主旨。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这篇演讲词的结构安排,体会层次分明、条理清晰的特点。

掌握本节课的论证方法。

【难点】培养学生的敬业与乐业的精神。

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结合学生的学习生活导入课题,引发学生反思。

顺势导入课题。

(板书标题)(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画不认识的生字词。

(讲解一两个即可)2.指名学生阅读全文,并提问:本文的结构是什么?这三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明确:总——分——总。

第一部分(1):提出“‘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开头领起全篇,揭示全篇论述的中心。

第二部分(2-8):运用举例子、讲道理的论证方法,分别谈了“有业”“敬业”“乐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9):总结全篇,勉励人们要“敬业乐业”。

(三)深入研读,体会情感(设置小组讨论)1.作者在论证“有业之必要”时,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明确:举例论证。

举了孔子和百丈禅师的例子,说明有业的必要性。

一是道理论证。

引用儒门和佛门的话,证明“人人都要有正当职业”。

2.作者是如何层层深入的论证“敬业的重要性”的?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明确:先解释什么是敬。

引用朱熹的“主一无适便是敬”,解释“敬业”的含义就是专心致志、心无旁骛;接着,用设问句提出“业有什么可敬的,为什么要敬业”;最后用设问句“怎样才能把一种劳作做到圆满呢?”过渡并引导,再次回到“惟一的秘诀就是忠实”,“是敬”。

在这部分中,作者主要运用了道理论证和事例论证的方法。

引用朱子的话解释什么是敬,是道理论证;举拉黄包车和当大总统的例子;举佝偻丈人承蜩的例子,论证忠实才能做到敬业:引用曾文正的话,孔子的话和庄子的话,都是为了强调一个道理:“敬业主义,于人生最为必要,又于人生最为有利。

初三语文部编版九年级上册《故乡》教案(公开课)

初三语文部编版九年级上册《故乡》教案(公开课)

《故乡》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了解小说的写作背景,理清小说的叙事线索,把握小说情节。

2.分析神态、细节描写等刻画人物的手法,理解运用对比手法突出小说主题的写法。

3.领会作者改造旧生活、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增强社会责任感、使命感。

【重点难点】重点:分析神态、细节描写等刻画人物的手法,理解运用对比手法突出小说主题的写法。

难点:领会作者改造旧生活、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增强社会责任感、使命感。

【教学时间】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如果说漂泊是人生,那么旅途中挥之不去的便是对温暖家园的情感记忆。

“月是故乡明”,乡情已积淀为生命中血肉、精魂。

饱经沧桑的鲁迅先生对故乡的体验又何尝不是如此?透过生意盎然、趣味无穷的百草园,严肃古朴又不乏乐趣的三味书屋,景色优美、人情淳厚的平桥乐土,我们能触摸到的是先生流露其间的对故乡的喜爱、思念。

1919年先生返回故里,卖掉老屋,接母亲及家眷北上。

这次诀别,故乡给了他怎样的体验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小说《故乡》,去触摸先生的喜怒情感。

二.作者简介:1. 鲁迅(1881-1936),本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旗手。

1918年5月开始用“鲁迅”笔名创作,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1936年病逝于上海。

《呐喊》是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集。

成集于1923年,集里收有《孔乙己》《狂人日记》《药》《故乡》《阿Q 正传》等著名小说。

这部小说集为革命现实主义新小说奠定了基础。

《呐喊》写于五四高潮时期,着重揭露宗法社会的残酷统治,及其在精神上毒害人民的罪恶,对农民的革命力量则在怀疑中进行坚毅的探索,它的战斗声像号角一样震醒了封建“铁屋子”里沉睡的人们,密切地配合了五四时期思想革命的进行。

鲁迅小说的深刻性正是从农民角度来提出反封建的要求,以革命民主主义观点来观察和解剖现实生活中的许多重大问题。

2.写作背景:小说写于1921年1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初三语文公开课教案
——谷铮
课题:作文讲评课《正误集中辨审题举一反三巧展开》
教学目标:掌握议论文的一般写作步骤
学会分析材料,从材料中列出论点
练习如何充分展开论证及段落间的衔接过渡
教学重难点:精确审题与充分论证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训练题目
阅读下列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联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议论文。

猫妈妈对正在偷鱼的小猫说:“以后不要再偷鱼吃了,那样不好。

”小猫回答说:“你以前不是也偷过鱼吗?怎么就不让我吃鱼呢?”
二、情况分析
在批改过程中,发现同学们的作文大致存在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审题欠准确,二是论证不够展开三是语言表达不够准确严密,四是文中观点与材料不够统一等。

本节课打算就前两个问题作些分析指导。

三、正误集中辨审题
(一)列举习作中的观点
对一则材料往往有几个角度可写,但无论有多少角度都必须把准材料的关键,找出适合自己的最佳角度。

这次作文同学们的命意角度大致有如下几个方面(板
书):
1.身教重于言教
2.律人应先律己
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4.环境与成才5
不会偷鱼的猫不是还猫 6.鱼要吃,但不能偷
上述这些观点应该说都是源于材料的,但并非都是切题的。

(二)误区辨析
(让学生先讨论上述题意,哪些切合材料,哪些不合,要求能分析原因,说明理由,之后教师进行要点点拔。


这是一则寓言材料,一般说来,寓言材料总是蕴含着一定的哲理,能给人以某方面的启示。

因此,在审题时首先要将寓言中的主人公与社会生活中的人对接起来。

其实材料中的一切生物都可看作是人,这里猫的行为就是人的行为。

其次,看材料中写的是什么人,他们做了什么事,从这些事中可得出什么样的观点。

本题可作如下示例(板书):
由此可见,这则材料的关键在于批评对方的态度及效果。

猫妈妈认识了自身的缺点要求小猫改正,而小猫却抓住妈妈以前的把柄不接受批评。

抓住这个关键去立论,作文就不会走题了。

写作时可根据侧重点的不同从不同角度切入:从猫妈妈的角度看,虽然她曾犯过错误(偷鱼),但并不因此而放松对小猫的要求,对其错误进行了批评,这需要相当的勇气,应该予以肯定。

由此得出结
论:不能因为自身有过缺点就不敢批评别人的错误。

从小猫的角度看,她揭了猫妈妈的短,这在某种程度上是可嘉的(因为猫妈妈过去确实偷过鱼),但以别人之短为借口替自己的错误辩解,就不对了。

由此我们可得出观点:要善待批评者,只要其批评是正确的,即使他本身有缺点,也应该接受。

从综合的角度看:猫妈妈的批评意见是正确的,但为什么没有收到实效呢?俗话说:“打铁先得自身硬”。

这主要是她自身不硬造成的。

因此我们可得出这样的看法:身教重于言教,正人先要正己。

根据这样的分析可知,上述同学作文中的观点,只有1、2,是比较切题的至于3、4,前者误解了材料的意图,后者将材料的寓意关系对接错了。

5、6只看材料表面,没有抓住材料实质却反弹琵琶,导致立意偏颇。

四、举一反三巧展开
文章审题出错固然会下笔千言离题万里但审题仅是写好文章的第一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