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清代隶书的艺术特色

合集下载

清代隶书的特点

清代隶书的特点

清代隶书的特点
1. 清代隶书那工整劲儿啊,真不是一般的!就说伊秉绶的隶书,那笔画简直太规范了,就像士兵排队一样整齐,这可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写出来的呀!
2. 清代隶书有一种古朴的味道呢!看看邓石如的作品,是不是感觉仿佛穿越回了古代,那气息,多醇厚啊,你能不被吸引吗?
3. 清代隶书的蚕头燕尾特征太明显啦!这不就跟那美丽的蝴蝶翅膀似的,飘逸又好看,像金农的隶书,就是很好的例子呢,多有特点呀!
4. 清代隶书的结构也很有讲究呢!疏朗有致,就如同建筑的布局一样,合理又精巧,郑簠的隶书不就是这样吗,难道你不想好好欣赏欣赏?
5. 清代隶书还有着独特的韵味,充满了艺术魅力呀!好比陈鸿寿的隶书,那韵味简直绝了,让你看一眼就难以忘怀呀!
6. 清代隶书的线条多有力度呀!就像钢铁一般坚硬,你看桂馥的隶书,那线条多带劲,是不是特别震撼?
7. 清代隶书那风格多样得让人惊叹!有的雄浑,有的典雅,这不就跟各种口味的美食一样嘛,总有一款适合你呀。

比如何绍基的隶书,那独特的风格能不抓住你的心吗?
8. 清代隶书真是书法艺术中的瑰宝呀!它们各具特色,精彩纷呈,给我们带来了无尽的美感和享受。

我的观点结论:清代隶书有这么多独特之处和魅力,绝对值得我们好好去欣赏和研究呀!。

隶书艺术特点以及学习方法

隶书艺术特点以及学习方法

隶书艺术特点以及学习方法隶书是从篆书演变而来的,使汉字从原来的单一的笔画开展成为多变的笔画,把篆书圆转笔画变为了方折,下面是为大家的隶书艺术特点以及学习方法,欢送参考~隶书是从篆书演变而来的,使汉字从原来的单一的笔画开展成为多变的笔画,把篆书圆转笔画变为了方折,所以有篆圆隶方的说法,而隶书是比拟古老的字体,它的笔画要写得古朴、苍老,给人一种沧桑残缺美,方劲古拙道出了隶书的概貌。

篆书和楷书多取纵势,形状成竖长方形,使笔画纵向延伸;而隶书字形较扁,笔画向横的方向开展,用扁形动物龟、鳖比喻隶书字身的形状最恰当无疑。

指的是隶书特有的横画波横,写波横时先用逆锋向左行笔,再往左下按笔,然后慢慢提起向右运行,这就是平出;最后写挑脚时,笔峰向下按,再慢慢提起,向右上挑出,形状好似大雁之尾,一般为露锋收笔。

在波横需要变化时,雁尾也可轻挑出,使笔尖拖长,产生秀气美,如清代郑簠的隶书的波横。

写挑脚应采用提引的方法,这样笔势舒展自然;不能“扭甩”出去,否那么摇摆、轻浮。

笔必三折概述了隶书的笔画要注意落笔、行笔、收笔三个步骤,亦称“三折法” ,藏锋逆入,有的用“回锋” ,有的用“停驻”。

如一个字有两笔或两笔以上的横画,只能把其中的一横写成波横,其余写成平横,这就叫“雁不双飞”。

蚕无二色是指起笔的蚕头写法不能相同,要有轻重、肥瘦变化。

在练习隶书中,应做到以下几点:①上下两横不能都写成波横,形成“双飞”,应将其中一横写成平横。

②多笔横画不能都写成波横,呈“一路飘飞”,波横只能保存一笔,其余写成平横。

③上下出现两个捺笔,称为“二捺”,应将其中一笔改变笔形,保存一个捺笔。

④波横与撇捺共用,也属于“双飞”,应将波横写成平横,保存撇捺。

⑤包围构造的笔画不应有挑势,不要随意挑出。

“点画俯仰,左挑右磔”。

隶书的笔画以方折伸开,中宫收紧,撇、捺、弯勾放纵,体型方扁为结体的根本特点。

隶书字型的方扁取横势,很多笔画对称的展开,撇捺的组合犹如“雁展双翅”,俯仰势增强。

清代隶书金农书法鉴赏

清代隶书金农书法鉴赏
他的作品常常涉及到古代的文化典故、 历史事件和诗词名句等,如《二十四诗 品》、《度尚庾信诗》等
这些作品不仅展示了金农深厚的文化底 蕴,也为我们了解古代文化提供了一个 独特的视角
4
艺术成就及影响
艺术成就及影响
1 金农的隶书作品在清代书法史上具有极 高的地位
2 他的作品被誉为"有古无今",即具有古 代隶书的形神,同时又有现代的创新元 素
金农的隶书风格独特,具有强烈的个人特 点
他的字形方正,线条粗细相间,用墨
x
浓淡适宜
在笔画上,他常常采用"写意"的手法,使 笔画显得飘逸而不失力度
同时,他还常在隶书中融入行楷的元素, 整个作品既古朴典雅又不失现代感
3
深厚的文化内涵
深厚的文化内涵
金农的隶书作品不仅具有高超的艺术价 值,还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下面我们来欣赏几 幅金农的隶书作品
作品欣赏
《度尚庾信诗》轴
这幅作品是金农的代表作之一,以古拙、 奇崛、凝重的笔触,表现了庾信的诗风。 字形方正,线条粗细相间,用墨浓淡适宜 ,笔画富有力度和动态感。整个作品给人 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
作品欣赏
《自书诗卷》
这幅作品是金农的行楷和隶书的结合体,既有隶书的古朴典雅,又有行楷的流畅自然。字 形和笔画的变化丰富多样,表现出金农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高超的书法技艺 《临西岳华山碑》 这幅作品是金农临摹东汉名碑《西岳华山碑》的作品,表现了原碑的古拙、奇崛、刚劲的 风格。金农通过对原碑的深入研究和精准临摹,展现了他对传统隶书的理解和掌握能力
1
传统与创新的融合
传统与创新的融合
金农的隶书继承了传统隶书的 笔法、结体和章法,同时又在
此基础上进行了创新

浅谈清代书法家伊秉绶隶书的艺术特点——以《临汉李翕黾碑帖》中堂为例

浅谈清代书法家伊秉绶隶书的艺术特点——以《临汉李翕黾碑帖》中堂为例

【亮鉴】Refreshing Appreciation浅谈清代书法家伊秉绶隶书的艺术特点……………………………——以《临汉李翕黾碑帖》中堂为例钟世烈(厦门市博物馆,福建…厦门…361012)摘 要:伊秉绶隶书取法汉碑,植根于汉隶,摄古隶神理,悟其真髓,融会贯通。

在坚持隶书基本法理的基础上,有意削除传统隶书的“蚕头燕尾”,嵌入篆籀笔法,且能够达到整体协调统一。

其作品个性鲜明,自开面目,丰富了隶书的艺术表现力。

关键词:伊秉绶;隶书;艺术特点伊秉绶生于清乾隆十九年(1754),卒于嘉庆二十年(1815),字组似,号墨卿、默庵。

福建汀州府宁化县人,人称“伊汀州”,乾隆己酉进士。

伊秉绶生于一个世代官宦之家,其父伊朝栋乾隆三十四年(1769)进士,居贫实乐,通程朱理学,集儒雅才艺于一身,故自幼承家学。

伊秉绶喜绘画,精诗文,工四体且兼师百家,擅篆、隶、楷、行诸体。

楷书法于颜真卿,行书尚李东阳,隶书取于《褒斜道刻石》《衡方碑》《鲜于璜碑》《郙阁颂》诸碑石。

其书法造诣极深,尤以隶书成就最为突出。

他的隶能抒己意,别具一格,为时人所称道,与邓石如并称清代隶书两大家。

《临汉李翕黾碑帖》是其隶书代表作之一,现藏厦门市博物馆。

此中堂纵125厘米,横60厘米,描花笺纸本。

所书内容摘自《西峡颂》:“勅衡官有秩李瑾掾仇审,因常繇道(徒),鐉(烧破析),刻(刍)崔嵬,减高就埤,平(夷)正曲,柙(致士石,)土(道)石坚固广大,可以夜涉。

四方(无雍),行人怀悀,民歌德惠,穆如清风,乃刊斯石。

克长克君,牧守三国。

三国清平,詠(咏)歌懿德。

威恩竝降,亦世赖福。

”行书款:“汉李翕黾池碑帖,宁化伊秉绶墨卿氏临。

”下钤白文“秉绶文印”和“泉声树色”二方印,无年款。

从作品中可见其隶书特点十分明显。

笔画苍劲敦厚,取法高古。

伊秉绶隶书笔法严谨,笔势沉着,笔力遒劲,个性鲜明。

横画方笔起笔,竖切直入,凌空而下,方峻凌厉,收笔多见斩钉截铁之势。

横笔与传统汉隶有很大不同,省去了汉隶横画的一波三折,代之以粗细变化甚少的平直笔画,把波磔挑尾融入到行笔的自然运动中,不做任何的修饰与夸张,如此用笔具有浓厚的篆籀笔意之趣。

隶书章法(二),唐、清代的隶书章法特点及发展演变

隶书章法(二),唐、清代的隶书章法特点及发展演变

隶书章法(二),唐、清代的隶书章法特点及发展演变隶书章法(二),唐、清代的隶书章法特点及发展演变。

(二)唐代隶书1 、唐代隶书简说。

当隶书发展到东汉的末年,由于过分讲求点画的规矩严谨和八分舒展的装饰特点,结字亦板滞森严,缺少变化,这表明隶书发展己走到了末路。

这种现象在《熹平石经》、《白石神君碑》等碑刻中己非常明显。

(东汉)《熹平石经》三部《春秋残石》:《春秋残石》正面(局部)《春秋残石》背面(局部)《尚书残石》:《尚书残石》(局部)《易经残石》:《易经残石》正面(局部)《易经残石》背面(局部)(东汉)《白石神君碑》:《白石神君碑》拓片《白石神君碑》(局部一)《白石神君碑》(局部二)《白石神君碑》(局部三)《白石神君碑》(局部四)《白石神君碑》碑阴:《白石神君碑》碑阴:(局部一)《白石神君碑》碑阴:(局部二)《白石神君碑》碑阴:(局部三)《白石神君碑》碑阴:(局部四)到此为止,隶书的正统地位受到了一种更为简便的新兴书体--楷书的冲击,并逐渐被楷书所替代,隶书的衰落也就势在必行了。

楷书取代隶书,就象当初隶书取代篆书一样,是书体演变规律,书法发展的需要,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魏晋时期,以新兴的楷、行、草书为主要代表,而隶书只不过是汉末的流风余绪而已。

这一时期主要的隶书作品有:苻秦《广武将军碑》,传为魏钟繇的隶书《上尊号奏》,魏黄初元年所刻的《受禅表碑》,西晋的《好太王碑》,传为粱鹄所书的《孔羡碑》,三国青龙三年刻的《范式碑》、《曹真残碑》等。

下面请欣赏魏晋时期的隶书代表作品。

苻秦《广武将军碑》,也称《广武将军口产碑并阴侧》、《立界山祠碑并阴侧》,刻于前秦建元四年(368年),苻秦其实就是十六国里面的前秦(351年-394年)因为建立者姓苻,所以也习惯叫苻秦。

《广武将军碑》文字线条细劲,结体宽博,整体宕逸,朴拙奇态,含隶含篆亦含楷。

苻秦《广武将军碑》:《广武将军碑》拓片《广武将军碑》碑额书“立界山石词”《广武将军碑》(局部一)《广武将军碑》(局部二)《广武将军碑》(局部三)《广武将军碑》(局部四)钟繇隶书《上尊号奏》,又称《百官劝进表》、《劝进碑》、《上尊号奏》,全名为《魏公卿将军上尊号奏》。

隶书的特点是什么

隶书的特点是什么

隶书的特点是什么隶书的特点是什么﹖1、字形扁方左右分展隶字一反隶字纵向取势的常态,而改以横向(左右)取势,造成字形尚扁方,笔画收缩纵向笔势而强化横向分展。

2、起笔蚕头收笔燕尾这是隶书用笔上的典型特征,特别是隶字中的主笔横、捺画几乎都用此法。

3、隶笔的直往往有明显的波动性,富于生命力。

4、变画为点变连为断,即使用点也只是一种浑圆点。

5、强化提按粗细变化写隶书时用笔的纵向提按要求不现痕迹,而隶书则有意强调提按动作,形成笔画轨迹显著的粗细、转承变化,起、行、收用笔的三过程都有了明确的体现。

隶书起源隶书也叫“隶字”、“古书”。

是在篆书基础上,为适应书写便捷的需要产生的字体。

就小篆加以简化,又把小篆匀圆的线条变成平直方正的笔画,便于书写。

是在监狱里创造出来的字体。

分“秦隶”和“汉隶”,隶书的出现,是古代文字与书法的一大变革。

隶书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讲究“蚕头燕尾”、“一波三折”。

它起源于秦朝,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

隶书有什么特点?一文了解隶书题主很有意思,问隶书有什么特点,却配了一张柳公权的楷书的图片。

隶书的形成和发展隶书和楷书一样,都是中国书法五种书体之一,隶书形成于秦朝,也有的说形成于战国时期,到了汉代是它的鼎盛时期,清朝隶书又得到了一次发展。

隶书是在篆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据说最初来自于监狱里的小吏,由于监狱里面需要写的文件、档案太多,而篆书书写起来又比较复杂,所以慢慢他们发明了更加简便的隶书。

隶书最初流星于民间,后来得到官方的认可,成为官方书体,清代时期经过文人的艺术化,丰富了隶书的艺术语言。

隶书还是古今文字的分水岭,隶书之前属于古文字,隶书以后属于今文字。

隶书的特点隶书在篆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在字型结构上,变长为扁,而且增加了标志性的长波画,也是隶书的代表性的笔画。

在用笔上,出现了方笔和折笔,方圆并用,笔法更加完备。

在字型上相对于篆书更加的抽象化,不再像篆书那样象形,字型已经和楷书很相近了。

清代书法家隶书碑文

清代书法家隶书碑文

清代书法家隶书碑文一、背景介绍清代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从1644年到1912年,共计268年。

在这个时期,书法艺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与繁荣。

而隶书作为中国古代五种基本字体之一,也在清代达到了巅峰。

二、隶书简介隶书起源于秦朝,是秦始皇统一汉字后制定的一种标准字体。

它的特点是笔画简洁、结构规整、线条刚劲有力。

随着时间的推移,隶书逐渐演化出多个派别,如汉隶、魏碑、唐楷等。

三、清代隶书碑文特点清代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政治稳定和社会繁荣为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在这个时期,许多优秀的书法家出现,并创作了大量优秀的隶书碑文。

1. 线条刚劲有力清代隶书碑文的特点之一就是线条刚劲有力。

由于政治稳定和社会繁荣,书法家在创作隶书碑文时能够更加专注于线条的运用。

他们追求笔画的稳定与力度,使得整个作品给人一种刚毅有力的感觉。

2. 结构规整清代隶书碑文的结构也是其特点之一。

书法家在创作中注重字形的规整与统一,追求字与字之间的和谐与平衡。

这种结构规整使得隶书碑文不仅具有艺术美感,还具有较高的可读性。

3. 线条变化多样尽管清代隶书碑文追求线条的刚劲有力,但同时也注重线条变化的多样性。

通过运用不同粗细、长短、曲直等线条,书法家能够表达出更加丰富多样的情感和意境。

四、著名清代隶书碑文1. 《乾隆御制四库全书》此碑为乾隆帝御制,题词为“四库全书”。

乾隆帝是清代最具文化修养和艺术造诣的皇帝之一。

此碑以清晰工整、端庄稳重为特点,展现了乾隆帝对文化的重视和对书法艺术的热爱。

2. 《孔庙碑》此碑为清代著名书法家赵之谦所书,是他在孔庙内刻写的一块碑文。

此碑以线条刚劲有力、结构规整为特点,展现了赵之谦扎实的技巧和出色的艺术水平。

3. 《御制乾隆南巡碑》此碑为乾隆帝御制,记录了他南巡时的行程和事迹。

此碑以线条流畅、气势恢宏为特点,展现了乾隆帝对于国家繁荣和民生福祉的殷切期望。

五、清代隶书碑文影响清代隶书碑文不仅在当时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请列举几名清代隶书名家及风格特点。

请列举几名清代隶书名家及风格特点。

请列举几名清代隶书名家及风格特点。

清代是中国书法发展的重要时期,有许多优秀的隶书名家。

下面将列举几位清代隶书名家以及他们的风格特点。

1. 颜真卿(709年-785年)颜真卿是中国书法史上最伟大的隶书名家之一。

他的作品充满了力度和气势,笔画粗犷有力,结构严谨,极富艺术感染力。

颜真卿的隶书风格以“气势雄浑、骨力凝重、神韵凛然”为特点,他的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

2. 文徵明(1470年-1559年)文徵明是明代末年和清代初年的书法家,也是中国书法史上的重要人物。

他的隶书作品继承了颜真卿的风格,但更加注重笔画的柔和和变化。

文徵明的隶书作品笔画流畅、构图严谨,给人以清新、秀丽的感觉。

他的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

3. 王羲之(303年-361年)王羲之是东晋时期的书法家,也是中国书法史上的巨人。

他的隶书作品独具一格,以秀丽、俊逸著称。

王羲之的隶书构图简洁、笔画纤细,给人以清新、雅致的感觉。

他的作品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对后世书法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 杨凝式(1048年-1120年)杨凝式是北宋时期的书法家,他的隶书作品以清秀、俊逸而闻名。

杨凝式的隶书笔画流畅、构图严谨,给人以清新、雅致的感觉。

他的作品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

总的来说,清代隶书名家的作品风格各有特点,但都注重笔画的流畅和构图的严谨。

他们的作品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对后世书法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些名家的作品在隶书艺术的发展历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对后世书法家的学习和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他们的作品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是研究中国书法史的重要资料。

通过对这些名家作品的研究和欣赏,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艺术的精髓和魅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清代隶书的艺术特色
隶书发展历史久远,在经历每个朝代都会进行修改完善,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新的书写习惯,今天我们来谈谈清代的隶书艺术特色,希望大家喜欢。

清代隶书艺术特色
从宽泛吸收其他书体优点来看,清隶的营养成分是有分量的。

清代隶书家远绍汉隶,对汉碑碑额及碑阴的研习颇见功力。

书法赖以存形的核心点是抽象,具有表现为时间序列和线性构架的本体规律,有不可逆性和不可约简性。

汉隶碑额或碑阴亦具这些属性。

这些碑额或碑阴给清代隶书家的启迪是明显的。

除了这些碑额或碑阴以外,清代隶书家对魏晋南北朝碑如《范式》、《李仲璇》等也认真临写,当然对诏版、砖文、镜铭也注意取法。

正是这样,使清隶打破了传统隶书与其他书体的界限,体现出清代隶书家与时俱进、与时俱新的发展理念。

清初隶书成就最高的郑谷口,以草法入隶,其隶书被包慎伯列为逸品上,博诵经史、蕴蓄闳深的大学人、大词人朱彝尊以欧法入隶,笔意秀劲,韵致超逸《桐荫论画》。

此外,金吉金以吴碑入隶,伊墨卿以鲁公楷法人隶,都使隶书呈现出各自的审美取向。

这种以正、草、篆籀入隶,动、静相整合的隶书面貌,可渭空前,充分展示了清隶放意自得和心手达情的时代特色,从而使
清隶在形而上和形而下两个层面的张力都得到了显著加强.构成了隶书发展史上一座令人瞩目的高峰。

从清隶书家所用的工具观之,亦有长于前辈书家之处。

中国文房四宝史告诉我们:宋代以前,总的来说用硬毫笔者占大多数,明代开始,用软毫的才逐渐多起来,具体地说,明以后至清代,羊毫被广泛使用。

《频罗庵书画跋》云:笔要软,软而遒,笔头要长,长则灵。

长锋羊毫有如下特点:
一、便于储墨并且储墨量大,二、八面出锋的旋转余地大,适于隶书特色之笔燕尾笔法的运作。

读邓石如隶书,可以强烈地感受到长锋羊毫的这些特点。

从与时俱进、与时俱新的角度看,清隶具有抒发性灵、解放思想、师汉隶但不为汉隶所束缚的与时俱进、与时俱新的特色,用石涛的话说,就是勇于借古以开今。

如张文鱼的飞白体隶书,赵之谦的魏碑体隶书,均具有独特的个人风格,充分表现了他们良好的修养、上乘的品格、阔大的襟抱和精湛的功力,真是: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

《艺概书概》从墨色上看,清隶的一大特色是墨色活。

活从何来。

活从善于用水来。

何绍基、赵之谦、吴苦铁等皆为用墨高手,其涨而不烂、润枯相间的施水带墨法,使墨色在隶书中充分地表现了艺术魅力。

书法形象的智性把握是法,而书法形象的情感酿造,却是意。

清代隶书高手在水这个材料上用尽了心思,充分发掘了墨色的艺术表现力,故清隶在用水上给来者留下了极为深刻的理论思考点和实践操作点。

清代碑学的先导是清隶的强劲发展。

清初帖学垄断,书风单一。

由于历史性的文化积习的压力,使书法在以法致道的漫漫长途中艰难地跋涉着。

最为明显的是,帖的巧美导致了馆阁体对清初书法的侵蚀,从而形成了颓弱的格调低下的局面。

清初和这局面分庭抗礼的关键书体,就是隶书。

清隶不仅为碑学在清代的发展开了头,而且清隶始终伴随着有清三百年书法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