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和楚辞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屈原与楚辞

中国古代屈原与楚辞

中国古代屈原与楚辞屈原是中国古代楚国一位杰出的诗人和政治家,被后人誉为“楚国之盛名”、“楚国第一民族英雄”,他的代表作品《离骚》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被誉为“楚辞之首”。

楚辞是中国古代楚国诗歌的总称,其中以《离骚》、《九歌》、《九章》等作品最为出色。

楚辞常被称为“山水田园之诗”,因为其中大量描写了楚国的山川河流、草木花鸟以及农民和渔民们的生活场景。

楚辞体现了楚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和特点,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屈原作为楚辞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对楚辞的发展和影响至关重要。

屈原生活在春秋战国时期,深受楚国的文化和历史背景影响。

在他所处的时代,楚国已经成为中国南方地区的霸主,它的文化和历史影响深深地扎根于屈原的心灵中。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之一,它是一篇长诗,诗歌之美、意境之深、语言之华丽、结构之紧凑,无不体现了屈原的才华和对文化的热爱。

在诗中,屈原通过自己的一段遭遇,表达了对国家崩溃、民族疾苦的深深关切和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屈原在诗歌中运用了大量象征手法,描绘了各种虚幻的形象和神话传说,使得诗歌更显神奇、神秘、富有想象力。

在《离骚》中,屈原创造了一个奇妙的世界,他的语言之美、情感之真、思辨之深渊,使得读者为之沉醉、感悟和思考。

屈原通过具体的事物,来表达摆脱痛苦和恐惧,探索和追寻真理和自由的追求,使得《离骚》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精髓之一。

总之,屈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位杰出代表,在楚辞的发展和影响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他的作品《离骚》是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最为璀璨的明珠之一,将中国文化引向更高更远的层次。

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屈原所表达的思想和精神,通过阅读楚辞和屈原的作品,更加深入地感受和体验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内涵。

10第五章__屈原与楚辞

10第五章__屈原与楚辞

• 目前比较一致的看法是:《离骚》、《天问》确 系屈原所作,无可怀疑;《九章》中虽有后人拟 作之可疑者,但基本上仍可认定为屈原作品;《 九歌》则是屈原在楚国民间祭歌的基础上加工改 造的再创作。另有《招魂》一篇,据司马迁之说 ,亦应认为屈原所作。
第三节 《离骚》
一、题解: • “离骚”二字,古来有数种解释。司马迁认为:
• 3、来自楚国民间的楚声、楚歌,是“楚辞 ”的直接源头,是“楚辞”形成的基础。
• 《论语·微子》:“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 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 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 《孟子·离娄上》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 ,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离骚》 《九歌》(11 篇) 《天问》 《九章》(9篇) 《远游》 《卜居》 《渔父》 《招魂》 共8卷26篇
其它9卷 《九辩》 ——宋玉 《大招》——景差 《惜誓》——汉代贾谊 《招隐士》——淮南小山 《七谏》——东方朔 《哀时命》——严忌 《九怀》——王褒 《九叹》——刘向 《九思》——王逸
第二节 屈原的生平和作品
二、《离骚》的美学内涵:崇高、悲壮、奇丽
《离骚》的美学内涵表现为三个方面,首先,它具有由庄严而伟大的思想带 来的无比光辉的崇高美。进步的政治理想、深厚的爱国激情、庄严的历史使命感、 悲壮的献身精神,构成了诗人崇高的美的人格、美的形象。其次,《离骚》具有 慷慨激昂的悲壮之美。屈原始终是自己悲剧命运的自觉承担者,这使诗中充满了 不能自已的激越、崇高的感情和悲壮的英雄气概。其三,《离骚》具有奇丽的艺 术美。屈原高超的、独创性的艺术表现手段,使《离骚》立意炫巧、结构宏阔、 风格奇丽,具有令人目眩神夺的艺术特色。
• 出生秭归 • 初任兰台 • 出使齐国 • 草拟宪令 • 自疏汉北 • 再度使齐 • 流放江南 • 怀石投江

(完整版)屈原及楚辞

(完整版)屈原及楚辞

(完整版)屈原及楚辞第三讲、“楚辞”、屈原及其作品⼀、楚⽂化与“楚辞”1、楚国的地理及其风俗楚为南⽅⼤国,春秋之时,楚即兴盛于江汉流域,都城为“郢”(ying3今湖北江陵)。

楚占地千⾥,地⼴兵强,雄踞南⽅。

楚地⼈⾃称“蛮夷”,中原⼈也以“南蛮”、“荆蛮”相称。

楚地有江汉川泽⼭林之饶,物产富⾜。

所谓“楚、越之地,地⼴⼈稀,饭稻羹鱼,或⽕耕⽽⽽⽔耨(nou4),果隋(sui1)蠃(luo3)蛤(ge3),不待贾⽽⾜。

地埶(艺)饶⾷,⽆饥馑之患”。

(《史记·货殖列传》,“货殖”是指谋求“滋⽣资货财利”以致富。

即利⽤货物的⽣产与交换,进⾏商业活动,从中⽣财求利。

翻译:楚越地区,地⼴⼈稀,以稻⽶为饭,以鱼类为菜,⼑耕⽕种,依靠⾬⽔就能除草,⽠果、⾁类、昆⾍、贝壳,不须同外地通商,便能⾃给⾃⾜。

这⾥的⼟地上能产出丰富的⾷物,没有饥荒这样的灾祸。

)因此,较之中原,楚国的地理条件优越⽽独特。

复杂的地理条件,衍⽣出楚地繁复⽽独特的民风民俗。

楚地风俗,民神不分,迷信巫⿁,重淫祀。

(淫祀:祭祀不合时或祭祀不在国家祀典当中的神明。

)王逸《楚辞章句·九歌序》中记载:“昔楚国南郢之⾢,沅湘之间,其俗信⿁⽽好祠,其祠必作歌乐⿎舞以乐诸神。

”不仅在民间,在楚国的上流社会,同样也是这样,据记载:楚灵王简贤务⿁,信巫觋(xi4),礼群神,躬⾃执⽻,起舞坛前。

吴⼈来攻,国⼈告急,⽽灵王⿎舞⾃若,顾应之⽈:“寡⼈⽅乐神明,当蒙福,不敢救。

”可见,楚地民神杂糅、⼈⼈都好祭祀,⽽迷信巫⿁、求神赐福,已经成为了楚地代代相传的民俗。

楚⼈操南⾳,歌南风,其语⾔、⾳乐极富地⽅特⾊,与中原⼤为不同。

例如在《史记·项⽻本纪》中有这样的记载:“夜闻汉军四⾯皆楚歌”,于是惊叹“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之多也!”更是“楚歌”别具特⾊的最好证明。

2、“楚辞”的定义楚⽂化与中原⽂化在战争过程中不断交融,并驾齐驱。

中原⽂化以典重质是实为基本精神,楚⽂化则以绚丽浪漫为主要特征。

古代文学1第六章屈原和楚辞

古代文学1第六章屈原和楚辞
篇名的含义为“遭遇忧患”。 “离”:通“罹”,遭遇、遭受; “骚”:忧、忧患。 • 《离骚》的写作时间: ▲ 现多认为写于屈原第一次被楚怀王放逐到汉北时期。
(也有人认为写于屈原第二次被楚顷襄王放逐到江南时期)
▼ 《离骚》讲析
袁本作品选 p.184—189
二、《离骚》的思想内容

——《史记· 屈原贾生列传》
• 屈原是当时楚国杰出的政治家,其思想受儒家和 法家的影响。
• 内政主张:选贤授能,修明法度, 改革积弊,限制旧贵族特权;
• 外交主张:联齐抗秦,坚持合纵。
(曾三次出使齐国)
因奸佞进谗、楚王昏庸,屈原两次被放逐:

楚怀王二十五年(前304年)屈原被放逐到汉北。
(袁本文学史p.111 说 屈原被怀王疏远,自己愤而离开郢都,到汉北。)
▲ 约在顷襄王十三年(前286年),屈原被放逐到江南
地区(今湖南的沅、湘一带)。

楚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年),秦昭王派大将白起 率兵攻破郢都。屈原悲愤至极,怀抱沙石,投入汨罗 江自尽,时年约62岁。
• 祭屈原活动: 农历五月初五 端午节 投粽子 划龙舟 • 苏轼《屈原塔》诗: 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未歇。 精魂漂何在,父老空悲咽。 至今沧江上,投饭救饥渴。 遗风成竞渡,哀叫楚山裂。
第六章
• 复习思考题
屈原和楚辞
1. 楚辞的特点及其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 2. 屈原的生平、屈原作品 3.《离骚》简介、《离骚》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 4. 简介《九歌》、《九章》、《天问》、《招魂》 5. 屈原的影响、 宋玉及其《九辩》简介 6. 重点阅读赏析:《离骚》、《哀郢》、《国殇》
★ 注意先秦文学作品中的一些成语和典故
三、屈原的作品

屈原与楚辞屈原楚辞简介

屈原与楚辞屈原楚辞简介

屈原与楚辞屈原楚辞简介楚辞又称“楚词”,是战国时代的伟大诗人屈原创造的一种诗体。

作品运用楚地(今两湖一带)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下面是分享的屈原楚辞。

供大家参考!屈原楚辞简介楚辞又称“楚词”,是战国时代的伟大诗人屈原创造的一种诗体。

作品运用楚地(今两湖一带)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西汉末年,刘向将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汉代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刘向等人承袭模仿屈原、宋玉的作品共16篇辑录成集,定名为《楚辞》。

楚辞成为继《诗经》以后,对我国文学具有深远影响的一部诗歌总集。

并且是中国汉族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

《楚辞》在中国诗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它的出现,打破了《诗经》以后两三个世纪的沉寂而在诗坛上大放异彩。

《楚辞》作品或者效仿楚辞的体例有时也被成为“楚辞体”或“骚体”。

“骚”,因其中的作品《离骚》而得名,故“后人或谓之骚”,与因十五《国风》而称为“风”的《诗经》相对,分别为中国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鼻祖。

后人也常以“风骚”代指诗歌,或以“骚人”称呼诗人。

楚辞楚辞,其本义是指楚地的歌辞,后来逐渐固定为两种含义:一是诗歌的体裁,二是诗歌总集的名称(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楚国文学)。

楚辞的创作手法是浪漫主义的,它感情奔放,想象奇特,且具有浓郁的楚国地方特色和神话色彩。

与《诗经》古朴的四言体诗相比,楚辞的句式较活泼,句中有时使用楚国方言,在节奏和韵律上独具特色,更适合表现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

从诗歌体裁来说,它是战国后期以屈原为代表的诗人,在楚国民歌基础上开创的一种新诗体。

从总集名称来说,它是西汉刘向在前人基础上辑录的一部“楚辞”体的诗歌总集,收入战国楚人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汉代贾谊、淮南小山、严忌、东方朔、王褒、刘向诸人的仿骚作品。

“楚辞”之名首见于《史记·酷吏列传》。

可见至迟在汉代前期已有这一名称。

先秦文学五:屈原与楚辞

先秦文学五:屈原与楚辞

3、形式和语言
• 民歌的形式和丰富多彩的语言。《离骚》 二句一韵,二韵一节的形式是楚国民歌的基 本形式。字数不等,又多偶句,如最长的句 子如“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等,是九言, 最短 的句子“已矣哉”,三言。其他的六言、七 言为 主。错落中见整齐、整齐中又有变化。
• 《离骚》在简练的语言中吸收了楚国方 言,如“羌”、“侘傺”、 “蹇”,更突出 了民歌 风味。运用大量联绵字,如“零落”、“驰 聘”、 “陆离”(双声),“逍遥”、“偃蹇”、 “骐骥”、 “相羊”(叠韵),叠字如:“謇謇”、 “菲菲”、
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
《天问》、《九章》(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 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远游》、《卜居》、《 渔父》 。
第三节 《离骚》
• 一、《离骚》解题 • “离骚”二字,历来颇多不同解释: 司马迁《史记· 屈原贾生列传》:“《离骚》 者,犹离忧也。” 班固《离骚赞序》:“离,犹遭也;骚,忧 也,谓已遭忧作辞也。”(按,离同罹。)
5.屈原对于楚辞的贡献
• 不有屈原,岂见离骚。 (《文心雕龙· 辨骚》)。
第二节 屈原的生平及其作品 一、屈原的生平和思想
1、屈原的生平:
屈原,名平,字原。屈原出生 于楚国贵族家庭,屈原和楚王一样, 芈(mǐ)姓,出自黄帝颛顼系统 的祝融氏;芈姓族群从商代迁徙 至南方楚地,当传到熊绎时,因功 受周封于楚,遂居丹阳(也就是 现在湖北省秭归县境内)。
2.楚国民歌和地方音乐是“楚辞” 产生的直接源头。
• 早在周初,江、汉、汝水之间的民歌如《诗经》中的《汉 广》(周南)、《江有汜》(召南)等都产生于楚国,其他 一些文献也保留了不少楚国的民歌,如: • 《论语· 微子》中的《接舆歌》:“凤兮凤兮!何德之衰?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 《孟子· 离娄上· 沧浪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 刘向《说苑· 善说》载,鄂君子晳驾舟出游,水手抱桨而 歌,子晳不懂越国土语,便找人译为楚歌形式,此即《越人 歌》。鄂君子晳为楚康王(前559-前545在位)弟。若此事 可信,则此歌出现在公元前六世纪中叶。

屈原及楚辞简介

屈原及楚辞简介

2. 全诗以四句为一节,每节中又由两个 用“兮”字连接的若连若断的上下句组成, 加上固定的偶句韵,使全诗一直在回环往 复的旋律中进行,具有很强的节奏感。
。“兮”字具有特别强烈的咏叹表情色彩、 构成诗歌节奏的能力,同时,“兮”字句 作为一种文化存在,反映了荆楚民族的自 由浪漫精神和屈原的悲怨愤激情绪。“兮” 在句中起了其他虚词所无法替代的特殊作 用,从而构成一种独特的意味。闻一多认 为“感叹字确乎是歌的核心与原动力”, 假如将“兮”字省去,将是一大损失,因 为“损失了的正是歌的意味儿”。
屈原和他的“楚辞”
屈原
屈原(约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年), 中国战国时期 诗人、政治家。出 生于楚国丹阳秭归(今湖北宜昌)。 ;又自云名 。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 的后代。少年时受过良好的教育,博 闻强识,志向远大。早年受楚怀王信 任,任 。 他提倡“美政”,主张对内 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 抗秦。因遭贵族排挤诽谤,被先后流 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楚国郢都被秦 军攻破后,屈原自沉于汨罗江,以身 殉国。
屈原的《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 所以后人就用“骚’来指称具有楚 辞特点的诗歌,也称之为骚体诗。 人们常将“风”“骚”并称,用 “风”来概括《诗经》,用“骚” 来概括《楚辞》。“风、骚”是中 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 大优良传统的源头。
《离骚》名句
坚持真理,献身理想: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忧国忧民,热爱祖国: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离骚》一诗博大精深,主题是忧国忧民 的爱国热情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是 屈原一生寻求爱国真理并为之奋斗不息 的一个缩影,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长的 一首政治抒情诗,是“可与日月争光” 的一篇浪漫主义杰作。

先秦之三屈原和楚辞

先秦之三屈原和楚辞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 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 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志节不灭】



第一部分小结:反复抒发自己对美政理想 的坚定信念,对君王的怨恨,对群小的愤 怒。满腹委屈,一腔牢骚。 以香草象征人格之高洁,以美人象征对政 治理想的忠贞不渝。
第二部分:幻想世界



1、和姐姐女嬃的对话 女嬃之婵媛兮,申申其詈予,曰: “鲧婞直以亡身兮,终然殀乎羽之野。 汝何博謇而好修兮,纷独有此姱节? 薋菉葹以盈室兮,判独离而不服。 众不可户说兮,孰云察余之中情? 世并举而好朋兮,夫何茕独而不予听?” 依前圣以节中兮,喟凭心而历兹。

2、飞天堂,寻天帝,不遇
朝发轫(rè n)于苍梧兮,夕余至乎县(xuá n) 圃。 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 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yān zī)而勿迫。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饮余马于咸池兮,总余辔乎扶桑。 折若木以拂日兮,聊逍遥以相羊(徜徉)。 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 鸾皇为余先戒兮,雷师告余以未具。 吾令凤鸟飞腾兮,继之以日夜。 飘风屯其相离兮,帅云霓而来御(yà ) 纷总总其离合兮,斑陆离其上下。 吾令帝阍开关兮,倚阊阖而望予。


被楚怀王疏远

《史记》: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 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 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 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上官大夫与 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 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 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 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 ‘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中原文化的影响。 第一、中原文化的影响。
长江流域同黄河流域一样, 长江流域同黄河流域一样,很早就孕育着古老的文 化。楚民族兴起之后,成为这一地域文化的代表。 楚民族兴起之后,成为这一地域文化的代表。 至迟在殷周时期,楚人已经同北方政权发生关系; 至迟在殷周时期,楚人已经同北方政权发生关系; 西周时,封楚王熊绎于江汉地区, 西周时,封楚王熊绎于江汉地区,表明周王朝对南 方的控制。春秋时,楚国迅速强大, 方的控制。春秋时,楚国迅速强大,兼并了长江中 游许多大小邦国,成为足以与中原抗衡的大国, 游许多大小邦国,成为足以与中原抗衡的大国,楚 庄王为春秋五霸之一。战国时,楚国并吞吴越,其 庄王为春秋五霸之一。战国时,楚国并吞吴越, 势力西抵汉中,东临大海,在战国诸雄中, 势力西抵汉中,东临大海,在战国诸雄中,版图最 人口最多。一度有“横则秦帝,纵则楚王” 大,人口最多。一度有“横则秦帝,纵则楚王”之 最后楚为秦所灭。但秦时的楚地起义, 说。最后楚为秦所灭。但秦时的楚地起义,又成为 推翻秦王朝的主要力量。汉王朝的建立, 推翻秦王朝的主要力量。汉王朝的建立,从某种意 义上可以认为是楚人的胜利。秦汉大一统,最终完 义上可以认为是楚人的胜利。秦汉大一统, 成了南北文化的汇融,也由此形成了伟大的汉族。 成了南北文化的汇融,也由此形成了伟大的汉族。
何谓“楚辞” 何谓“楚辞”?
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 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
四库全书总目》 屈宋诸赋定名楚辞, 《四库全书总目》:“屈宋诸赋定名楚辞,自向始 也。” “楚辞”的名称,最早见于《史记·酷吏列传》,有 楚辞”的名称,最早见于《史记 酷吏列传》 酷吏列传 时简称“ 辞赋” 时简称“辞”或“辞赋”。 又有以“ 来指称楚辞的。 又有以“骚”来指称楚辞的。
《九歌》模式:“兮”在句中,如“若有人兮山之 九歌》模式: 在句中, 阿”。 橘颂》模式:上下两句均为四字句, 《橘颂》模式:上下两句均为四字句,“兮”字用 在下句之末, 受命不迁,生南国兮”。(《 在下句之末,如“受命不迁,生南国兮”。(《大 改为“ 招魂》改为“ 招》改为“只”,《招魂》改为“些”) 离骚》模式:上下两句字数增多, 《离骚》模式:上下两句字数增多,“兮”字用在 上句之末, 路漫漫其修远兮, 上句之末,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 索”。
《越人歌》、《楚人歌》 越人歌》 楚人歌》 接舆歌》 沧浪歌》 《接舆歌》、《沧浪歌》
中原地区诗歌如《诗经》的影响: 中原地区诗歌如《诗经》的影响:
《周南》、《召南》等 周南》 召南》 思想、 思想、情感方面
楚辞的文化特征
宋黄伯思《校定楚辞序》云:“盖屈宋诸骚, 宋黄伯思《校定楚辞序》 盖屈宋诸骚, 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 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故可 谓之‘楚辞’” ’”。 谓之‘楚辞’”。 楚辞所涉及的历史传说、神话故事、 楚辞所涉及的历史传说、神话故事、风俗习 惯以及所使用的艺术手段、浓郁的抒情风格, 惯以及所使用的艺术手段、浓郁的抒情风格, 无不带有鲜明的楚文化色彩。 无不带有鲜明的楚文化色彩。 楚辞是与中原文化交相辉映的楚文化的重要 组成部分。 组成部分。
第五、屈原的贡献。 第五、屈原的贡献。
“不有屈原,岂见《离骚》” 不有屈原,岂见《离骚》 不有屈原 文心雕龙》)。楚辞是楚文化 (《文心雕龙》)。楚辞是楚文化 的产物,具体说来, 的产物,具体说来,又离不开伟大 诗人屈原的创造。 诗人屈原的创造。
《楚辞》的编定 楚辞》
西汉末刘向整理屈、宋作品,始编定《楚辞》 西汉末刘向整理屈、宋作品,始编定《楚辞》。
第二、楚国的地理因素。 第二、楚国的地理因素。
楚国的经济条件要比北方优越, 楚国的经济条件要比北方优越,物产丰 参看《重耳之亡》 富(参看《重耳之亡》中重耳与楚成王的对 话),人们谋生比较容易,不必像北方人整 ),人们谋生比较容易, 人们谋生比较容易 天从事单纯维持生存的活动, 天从事单纯维持生存的活动,有时间和精力 从事更复杂的物质生产和精神活动, 从事更复杂的物质生产和精神活动,南方秀 美的奇山异水也能陶冶人们浪漫的情思。 美的奇山异水也能陶冶人们浪漫的情思。和 北方人比,较少受生活和礼教的压抑,这样, 北方人比,较少受生活和礼教的压抑,这样, 个体意识相应就比较强烈。丰富的物质生活 个体意识相应就比较强烈。 条件,较少压抑而显得活跃的生活情趣, 条件,较少压抑而显得活跃的生活情趣,造 成了楚国艺术的高度发展, 成了楚国艺术的高度发展,在审美趣味上表 现出不同于中原文化的特点。 现出不同于中原文化的特点。
第三、楚国风俗习惯的因素。 第三、楚国风俗习惯的因素。
当中原文化巫教色彩早已明显消退以后, 当中原文化巫教色彩早已明显消退以后,在楚 君臣上下仍然“信巫觋,重淫祠” 汉书·地 国,君臣上下仍然“信巫觋,重淫祠”(《汉书 地 理志》 楚怀王曾“隆祭礼,事鬼神” 理志》)楚怀王曾“隆祭礼,事鬼神”,并且企图 靠鬼神之助以退秦师( 汉书·郊祀志 )。民间的 郊祀志》 靠鬼神之助以退秦师(《汉书 郊祀志》)。民间的 巫风更为盛行。可见在屈原的时代, 巫风更为盛行。可见在屈原的时代,楚人还沉浸在 一片充满奇异想象和炽热情感的神话世界中。 一片充满奇异想象和炽热情感的神话世界中。生活 于这一文化氛围中的屈原, 于这一文化氛围中的屈原,不仅创作出祭神的组 诗——《九歌》和根据民间招魂词写作的《招魂》。 《九歌》和根据民间招魂词写作的《招魂》 而且在表述自身情感时,大量运用神话材料, 而且在表述自身情感时,大量运用神话材料,驰骋 想象,上天入地,给人以神秘的感受。甚至《离骚》 想象,上天入地,给人以神秘的感受。甚至《离骚》 也有“陈词” 占卜” 降神” 中,也有“陈词”、“占卜”、“降神”,也借用 了民间巫术的方式。 了民间巫术的方式。
楚辞产生的背景和因素
楚辞的产生, 楚辞的产生,既是楚文化与中原文化融 合的产物,又是楚文化自身发展的产物。 合的产物,又是楚文化自身发展的产物。楚 文化始终保持着自身强烈的特征, 文化始终保持着自身强烈的特征,与中原文 化有显著区别, 化有显著区别,因而楚人长期被中原国家看 成野蛮的异族。楚地被称之为“蛮荆” 成野蛮的异族。楚地被称之为“蛮荆”,楚 人被称之为“蛮夷”。跟“猃狁”、“戎狄” 人被称之为“蛮夷” 猃狁” 戎狄” 并列。一般认为楚文化比中原文化落后, 并列。一般认为楚文化比中原文化落后,这 样说不完全对。正确的说, 样说不完全对。正确的说,楚文化和中原文 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具体说, 化,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具体说,楚辞的 产生,有如下背景和因素。 产生,有如下背景和因素。
第四、楚地歌谣的影响。 第四、楚地歌谣的影响。
楚辞的形成,从直接因素来看, 楚辞的形成,从直接因素来看,首先同楚地的 歌谣有密切关系。楚国是一个音乐舞蹈发达的地区。 歌谣有密切关系。楚国是一个音乐舞蹈发达的地区。 楚辞》等书中的《九歌》 九辩》 阳春》 《楚辞》等书中的《九歌》、《九辩》、《阳春》、 白雪》都是当时楚地的乐曲名目。 《白雪》都是当时楚地的乐曲名目。它的体式与中 原歌谣不同,不是整齐的四言诗,每句可长可短, 原歌谣不同,不是整齐的四言诗,每句可长可短, 在句尾或句中多用语气词“ 另外, 在句尾或句中多用语气词“兮”。另外,楚辞虽脱 胎于楚地歌谣,却已发生了重大变化。 胎于楚地歌谣,却已发生了重大变化。歌谣是配曲 歌唱的,但楚辞有的篇目如《九歌》 离骚》 歌唱的,但楚辞有的篇目如《九歌》、《离骚》、 天问》等都很长,显然不适宜歌唱。 《天问》等都很长,显然不适宜歌唱。汉朝人称楚 辞为赋,取义是“不歌而诵谓之赋”(《汉书·艺文 辞为赋,取义是“不歌而诵谓之赋” 汉书 艺文 表明读楚辞不象散文那样的读法, 志》)表明读楚辞不象散文那样的读法,据古籍记 需要用一种特别的声调来诵读。 载,需要用一种特别的声调来诵读。这大约类似于 古希腊史诗中的“吟唱” 形式。 古希腊史诗中的“吟唱” 形式。楚辞正是摆脱了 歌谣的形式,才能使用繁丽的文辞, 歌谣的形式,才能使用繁丽的文辞,容纳复杂的内 涵,表现丰富的思想感情。 表现丰富的思想感情。战国时期, 楚辞 出现在战国时期,在中 国文学史上具有特殊地位和意 它和《诗经》 义。它和《诗经》共同构成中 国诗歌史的源头。 国诗歌史的源头。 屈原 中国文学史上 第一位伟大的诗人。 第一位伟大的诗人。
第一节 屈原的生平和楚辞
“楚辞”一词,最早见于司马迁《史记·酷 楚辞”一词,最早见于司马迁《史记· 吏列传》 说明这一名称形成于西汉初年。 吏列传》,说明这一名称形成于西汉初年。在 漫长的传播过程中,它已具有三重涵义: 漫长的传播过程中,它已具有三重涵义: 第一,诗体。指出现在战国时代、 第一,诗体。指出现在战国时代、楚国地 区的一种新的诗体。 区的一种新的诗体。 第二,作品。指战国时代一些楚国人以及 第二,作品。 后来一些汉人用上述诗体所创作的一批作品。 后来一些汉人用上述诗体所创作的一批作品。 第三,书名。指汉人对楚国人、 第三,书名。指汉人对楚国人、汉人所写 诗歌辑选而成的一部书。 诗歌辑选而成的一部书。
从汉代开始, 楚辞” 从汉代开始,“楚辞”又成为屈原等人作品的总 集名。 集名。
战国时诗人如屈原、宋玉、唐勒等人的作品。 战国时诗人如屈原、宋玉、唐勒等人的作品。 汉代贾谊、淮南小山,甚至刘向、王逸的作品。 汉代贾谊、淮南小山,甚至刘向、王逸的作品。
楚辞的文化渊源
楚辞渊源于中国江淮流域楚地的歌谣:
第一、中原文化的影响。 第一、中原文化的影响。
处于南方长江、汉水流域的楚国, 处于南方长江、汉水流域的楚国,在文化渊源上和 政治思想方面受中原文化的影响, 政治思想方面受中原文化的影响,与中原文化有一 定的一致性。春秋战国时代,北方中原的主要文化 定的一致性。春秋战国时代, 典籍, 典籍,如《诗》、《书》、《礼》、《乐》等,也 已成为楚国贵族诵习的对象, 已成为楚国贵族诵习的对象,成为他们文化素养的 一部分。屈原《九歌》中的《桔颂》全用四言句, 一部分。屈原《九歌》中的《桔颂》全用四言句, 又在隔句的句尾用“ 可以看成是《诗经》 又在隔句的句尾用“兮”字,可以看成是《诗经》 体式对《楚辞》体式的渗透。在战国时代,纵横家 体式对《楚辞》体式的渗透。在战国时代, 奔走游说于南北,其华美铺张的文辞对《楚辞》 奔走游说于南北,其华美铺张的文辞对《楚辞》华 美铺张的文辞也有一定的影响。所以楚辞的产生, 美铺张的文辞也有一定的影响。所以楚辞的产生, 受中原文化的影响是无疑的。 受中原文化的影响是无疑的。中原文化与楚文化的 交融,是楚辞产生的重要因素。 交融,是楚辞产生的重要因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