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屈原与《楚辞》

合集下载

章培恒《中国文学史新著》(第2版)复习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屈原与楚辞)

章培恒《中国文学史新著》(第2版)复习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屈原与楚辞)

第5章屈原与楚辞5.1 复习笔记一、《楚辞》与楚文化(一)《楚辞》楚辞是战国后期楚国屈原等人创作的诗歌,是当时产生的一种富有南方特色的新诗体,又称“骚”或“骚体”。

西汉末年由刘向整理后“楚辞”就成为一部总集的名称。

“楚辞”是先秦北方史官文化同南方巫官文化融汇、交流的产物,也是春秋以来楚国在长期独立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地方文化的结晶。

《楚辞》明显地打上了作家个人印记,从形式和内容上都较《诗经》中的作品显示出巨大进步。

《楚辞》释义:“楚辞”一词在汉代有两种含义,一种只用来指称战国至汉代人为屈原而写的作品,另一种把屈原自己所作也包括在内。

至迟在汉武帝时已有“楚辞”这一名称。

(二)《楚辞》的文化背景《楚辞》是长江流域文化与黄河流域文化交融的产物,“楚辞”是在楚文化乃至长江流域文化的土壤上生长起来的,但它又受到黄河流域文化的影响。

1.楚文化及长江流域文化的影响宋代黄伯思以“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来概括“楚辞”的特点,以屈原为主体的“楚辞”的内在特征是与楚国的文化传统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1)楚国自然条件的影响。

(2)楚国的消费意识和生产水平的影响。

(3)楚国“信巫鬼,重淫祀”风气的影响。

(4)楚国诗文的影响。

2.黄河流域文化的影响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往来频繁,同时也加强了文化之间的交流,楚国在当时不断吸收中原地区的文化。

这不但使屈原的作品在政治思想上与黄河流域的文化存在若干联系,更使它们在艺术形式上于继承楚文化传统的同时吸取了《诗经》的许多特点,并加以发展。

(1)引入了《诗》《书》等文化典籍;(2)楚悼王任用卫国左氏人吴起为令尹,吴起是兵家,但他曾经是儒家曾参的学生,其政治思想中有强调“德”的一面。

吴起的得以重用,对中原文化渗透到楚国是有积极意义的。

二、屈原的生平关于屈原的最早记载是《史记》的《屈原贾生列传》。

从中可知,屈原名平,与楚王同姓。

曾被楚怀王任为左徒,后上官大夫嫉妒其才能,向怀王进谗,怀王疏远了屈原。

10第五章__屈原与楚辞

10第五章__屈原与楚辞

• 目前比较一致的看法是:《离骚》、《天问》确 系屈原所作,无可怀疑;《九章》中虽有后人拟 作之可疑者,但基本上仍可认定为屈原作品;《 九歌》则是屈原在楚国民间祭歌的基础上加工改 造的再创作。另有《招魂》一篇,据司马迁之说 ,亦应认为屈原所作。
第三节 《离骚》
一、题解: • “离骚”二字,古来有数种解释。司马迁认为:
• 3、来自楚国民间的楚声、楚歌,是“楚辞 ”的直接源头,是“楚辞”形成的基础。
• 《论语·微子》:“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 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 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 《孟子·离娄上》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 ,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离骚》 《九歌》(11 篇) 《天问》 《九章》(9篇) 《远游》 《卜居》 《渔父》 《招魂》 共8卷26篇
其它9卷 《九辩》 ——宋玉 《大招》——景差 《惜誓》——汉代贾谊 《招隐士》——淮南小山 《七谏》——东方朔 《哀时命》——严忌 《九怀》——王褒 《九叹》——刘向 《九思》——王逸
第二节 屈原的生平和作品
二、《离骚》的美学内涵:崇高、悲壮、奇丽
《离骚》的美学内涵表现为三个方面,首先,它具有由庄严而伟大的思想带 来的无比光辉的崇高美。进步的政治理想、深厚的爱国激情、庄严的历史使命感、 悲壮的献身精神,构成了诗人崇高的美的人格、美的形象。其次,《离骚》具有 慷慨激昂的悲壮之美。屈原始终是自己悲剧命运的自觉承担者,这使诗中充满了 不能自已的激越、崇高的感情和悲壮的英雄气概。其三,《离骚》具有奇丽的艺 术美。屈原高超的、独创性的艺术表现手段,使《离骚》立意炫巧、结构宏阔、 风格奇丽,具有令人目眩神夺的艺术特色。
• 出生秭归 • 初任兰台 • 出使齐国 • 草拟宪令 • 自疏汉北 • 再度使齐 • 流放江南 • 怀石投江

【免费下载】第五章屈原与楚辞

【免费下载】第五章屈原与楚辞

第五章屈原与楚辞第一节楚辞产生的文化政治背景一、多种文化交融的楚文化。

战国时期,楚国在长江、汉水流域,一度领有“地方五千里”的广袤疆域,这里到处都分布着江湖山峦,物产丰茂。

在这片土地生活着芈(mǐ)姓楚贵族和一些被芈姓贵族征服的濮、越、巴、蛮等南集部落集团。

在社会制度和政治思想方面,楚国和中原有很大的一致性。

但楚文化也有着不同于中原地区的文化特点。

1、民神杂糅,巫风独盛。

(楚)信巫鬼,重淫祀。

”《汉书·地理志下》)谷永说上曰:“楚怀王隆祭祀,事鬼神,欲以获福助,却秦师,而兵挫地削,身辱国危。

……”(《汉书·郊祀志下》)2、服饰、官制,别具一格。

陈灵公与孔宁、仪行父南冠以如夏氏。

(按:韦昭注::“南冠,楚冠也。

”)(《国语·周语中》)令尹,宰也。

……楚臣令尹为长,从他国之言,或亦谓之宰。

……令,善也。

尹,正也。

言用善人正此官也。

楚官多以尹为名,皆取其正直也。

(《论语·公冶长》刑昺疏)3、语言、音乐,异于中原。

晋人观于军府,见钟仪。

……使与之琴,操南音。

……公语范文子,文子曰:“楚囚,君子也。

……乐操土风,不忘旧也。

……”(《左传·成公九年》)晋人闻有楚师,师旷曰:“不害。

吾骤歌北风,又歌南风。

南风不竞,多死声,楚必无功。

”(《左传·襄公十八年》)二、战国晚期楚国的政治形势。

战国中期,楚国是当时领土最大的国家。

当时有“横则秦帝,纵则楚王”的说法。

但到楚怀王、楚襄王时期,楚国由盛而衰。

外则见欺于秦国,内则政治黑暗。

屈原正是在这样艰难的政治环境中显示了自己的崇高品质,创造了名垂千古的文学巨制。

第二节屈原的生平和作品一、屈原的生平和思想屈原,名平,字原。

关于他的生平事迹,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是主要史料,另外《史记·楚世家》和刘向《新序·节士》篇亦有所记述。

他的生卒年代,由于记载不详,很难确定,大约生于楚宣王三十年,即公元前340年,死于楚顷襄王二十二年,即公元前277年。

中国文学史先秦文学屈原与楚辞

中国文学史先秦文学屈原与楚辞

中国文学史先秦文学屈原与楚辞◎袁行霈版◎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五章屈原与楚辞第一节楚辞产生的文化政治背景一、楚文化源于中原文化,受少数民族文化影响。

二、政治思想方面和中原很一致。

三、习俗和审美趣味上“信巫鬼,重淫祀”(《汉书·地理志下》),崇尚巫风的习气受夏商文化和当地土著民族风气的影响。

对楚国审美风气影响明显,使其艺术充满奇异的浪漫色彩,富有飘逸、艳丽、深邃等美学特点。

四、楚当时由盛而衰,内部政治黑暗,贵族间相互倾轧的社会现实。

第二节屈原的生平和作品一、屈原生平及思想。

(一)两次放逐经历。

一次汉北,一次江南,积聚了深厚的悲痛和思念之情。

(二)主张连横,对理想充满信心,对遭到的不公正待遇充满了哀怨、愤激。

二、楚辞。

(一)“楚辞”之名始见于汉武帝时,这时已经成为专门学问,与“六经”并列。

(二)〔宋〕黄伯思《翼骚序》云:“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

”“楚辞”是指用有楚地方特色的乐调、语言、名物创作的诗赋。

(三)直接渊源是《九歌》为代表的楚地民歌。

祭歌的浪漫精神,影响了楚辞的表现方法及风格特征。

由于楚辞和汉赋间的渊源关系,所以屈原作品又称“屈赋”。

(四)西汉末,刘向辑屈原、宋玉等人作品,编成《楚辞》。

《汉书·艺文志》载屈赋25篇,东汉王逸作《楚辞章句》,认为屈原所作有《离骚》、《九歌》(11篇)、《天问》、《九章》、《远游》、《卜居》共24篇。

王逸《楚辞章句》目录中,除去《远游》、《卜居》、《渔父》、《大招》,屈原的作品共计23篇。

第三节《离骚》一、概述。

带有自传性质的长篇抒情诗。

(一)“离骚”解释。

司马迁:遭受忧患,《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说:“《离骚》者,犹离忧也。

”;王逸:离别的忧愁,《楚辞章句》云:“离,别也;骚,愁也。

”(二)一般认为写于屈原离开郢都往汉北之时。

二、思想。

(一)对楚国黑暗腐朽政治的愤慨,和他热爱宗国愿为之效力而不可得的悲痛心情,也抒发了自己遭到不公平待遇的哀怨,感情反复迸发,形成回旋复沓的特点。

先秦文学五:屈原与楚辞

先秦文学五:屈原与楚辞

3、形式和语言
• 民歌的形式和丰富多彩的语言。《离骚》 二句一韵,二韵一节的形式是楚国民歌的基 本形式。字数不等,又多偶句,如最长的句 子如“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等,是九言, 最短 的句子“已矣哉”,三言。其他的六言、七 言为 主。错落中见整齐、整齐中又有变化。
• 《离骚》在简练的语言中吸收了楚国方 言,如“羌”、“侘傺”、 “蹇”,更突出 了民歌 风味。运用大量联绵字,如“零落”、“驰 聘”、 “陆离”(双声),“逍遥”、“偃蹇”、 “骐骥”、 “相羊”(叠韵),叠字如:“謇謇”、 “菲菲”、
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
《天问》、《九章》(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 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远游》、《卜居》、《 渔父》 。
第三节 《离骚》
• 一、《离骚》解题 • “离骚”二字,历来颇多不同解释: 司马迁《史记· 屈原贾生列传》:“《离骚》 者,犹离忧也。” 班固《离骚赞序》:“离,犹遭也;骚,忧 也,谓已遭忧作辞也。”(按,离同罹。)
5.屈原对于楚辞的贡献
• 不有屈原,岂见离骚。 (《文心雕龙· 辨骚》)。
第二节 屈原的生平及其作品 一、屈原的生平和思想
1、屈原的生平:
屈原,名平,字原。屈原出生 于楚国贵族家庭,屈原和楚王一样, 芈(mǐ)姓,出自黄帝颛顼系统 的祝融氏;芈姓族群从商代迁徙 至南方楚地,当传到熊绎时,因功 受周封于楚,遂居丹阳(也就是 现在湖北省秭归县境内)。
2.楚国民歌和地方音乐是“楚辞” 产生的直接源头。
• 早在周初,江、汉、汝水之间的民歌如《诗经》中的《汉 广》(周南)、《江有汜》(召南)等都产生于楚国,其他 一些文献也保留了不少楚国的民歌,如: • 《论语· 微子》中的《接舆歌》:“凤兮凤兮!何德之衰?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 《孟子· 离娄上· 沧浪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 刘向《说苑· 善说》载,鄂君子晳驾舟出游,水手抱桨而 歌,子晳不懂越国土语,便找人译为楚歌形式,此即《越人 歌》。鄂君子晳为楚康王(前559-前545在位)弟。若此事 可信,则此歌出现在公元前六世纪中叶。

(完整word版)屈原与楚辞

(完整word版)屈原与楚辞

第五讲屈原与楚辞第五讲屈原与楚辞•学习要点:•楚辞的产生、涵义与特点•屈原的生平、思想及创作•《离骚》及作品的艺术成就•屈原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思考课后习题第五讲屈原与楚辞一楚辞的产生、涵义及特点一楚辞的产生、涵义及特点(一)楚辞体的产生•首先, “楚辞”的产生与楚地的民间文学有直接关系。

•其次, 楚地民间“巫歌”, 对“楚辞”体的形成有较大影响。

鲁迅《汉文学史纲要》: 战国之世, ¡­¡­在韵言则有屈原起于楚, 被谗放逐, 乃作《离骚》。

逸响伟辞, 卓绝一世。

后人惊其文采, 相率仿效, 以原楚产, 故称¡°楚辞¡±。

宋黄伯思《校定楚辞¡¤序》云:盖屈宋诸骚, 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 故可谓之¡°楚辞¡±。

一楚辞的产生、涵义及特点(二)楚辞的涵义•1.楚辞是一种诗体•楚辞是既《诗经》产生在中国南部楚国地方的一种具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新诗体。

梁启超《要籍解题及其读法》:吾以为凡为中国人者, 须获有欣赏楚辞之能力, 乃为不虚生此国。

2.“楚辞”是一批作品3.“楚辞”是一部书名一楚辞的产生、涵义及特点(三)楚辞的特点•楚辞规范化地突出一个“兮”字, 用以协调音节。

在语言上吸收大量楚地民间口语和方言, 句法参差灵活, 大体两句一联, 形成唱叹。

感情奔放, 想象力丰富, 文采华美, 风格绚烂。

•句法参差灵活, 大体两句一联•六言句:•惟党人之偷乐兮, 路幽昧以险隘。

《离骚》五言或六言:•帝子降兮北渚, 目渺渺兮愁予。

袅袅兮秋风, 洞庭波兮木叶下。

《九歌·湘夫人》•四言句:深固难徙, 更壹志兮。

绿叶素华, 纷其可喜兮。

《九章·橘颂》第五讲屈原与楚辞二屈原的生平、思想及创作(一)生平屈原(前340?—278?), 名平, 楚国贵族。

博闻强志, 娴于辞令。

屈原和楚辞

屈原和楚辞
• 心灵历程再现了诗人复杂的情感冲突,经历了几 个情感的波折,最后形成感情的瀑布和漩涡。这 个过程的公式是:满怀热情——失望痛苦——彷 徨往复——绝望决裂。
在现实过程的叙述中,诗人的“自我”面对 着三种基本的矛盾冲突:
• 一是“致君尧舜”的努力与昏聩楚王的 “不察”和排斥的矛盾;
• 二是正道直行与党人谗佞的对立; • 三是独立不迁与众芳变质的对立。
三、《离骚》
《离骚》是一首用生命写成的规模宏大的伟大诗篇。 它以空前的规模和气势,生动再现了屈原的人格 力量、爱国情怀及其与社会对立所引起的情感矛 盾。
• 它是封建时代知识分子政治人格的巨型雕塑,它 是中华民族爱国志士的苦恋情操的交响乐
• 它想象丰富,境界恢宏,情诚怨深,整体和谐。 其内容的伟大崇高和艺术的成熟入化,堪称划时 代的巨著。
• 总之,抒情主人公的人格结构的核心是一个“恋” 字,即对祖国的爱恋;他的情感矛盾的基本状态 是一个“苦”字,即壮志难酬、人莫我知的痛苦。 从情感性质看,《离骚》可以说是一支苦恋式的 咏叹调。
诗人自我形象概括:
• 综合以上三个方面的分析,即可对《离骚》 所塑造的诗人自我形象的基本性质做出比 较完整的判断:
中国古代文学: 先秦两汉魏晋六朝部分
第五章 屈原和楚辞
• 第一节 • 第二节 • 第三节 • 第四节 • 第五节
南北文化的交流与楚国文化的发展 楚辞及其特征 屈原和他的《离骚》 屈原的地位与影响 宋玉及其《九辩》
屈原
• 楚辞的产生,源于江 汉间的民歌,且受到 具有浓厚神话色彩的 楚地巫歌的影响。
在心灵历程的再现中,诗人的Biblioteka 自我”面对 着三种基本的矛盾冲突:
• 一是忠君与罪君的内心冲突; • 二是矢志与随俗的内心冲突; • 三是恋国与去国的内心冲突。

中国古代文学:屈原与《楚辞》PPT

中国古代文学:屈原与《楚辞》PPT
• 西汉末年,刘向把战国屈原、宋玉及汉代贾谊、 淮南小山、东方朔、严忌等所作楚辞体以及自己 的?九叹?,辑成一书,取名?楚辞?。东汉王逸作? 楚辞章句?,并收入自己所作?九思?。 这是今本? 楚辞?的根本篇目。
• ?楚辞?目录: • 离骚经第一 • 九歌第二 • 天问第三 • 九章第四 • 远游第五 • 卜居第六 • 渔夫第七 • 九辩第八〔宋玉〕
人是淫邪小人。
• 决定楚国命运的楚王:昏庸糊涂。 • 他一度信任和重用诗人,最终却受了“党
人〞的蒙骗:
• “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谗而齌怒 。 〞
• “初既与余成言兮,懊悔遁而有他〞。 • ——导致诗人的失败和楚国的衰危。 • ——对此,诗人“余既不难夫离别兮,伤
灵修之数化。〞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
我不想再上前者以遭受祸殃,我要退回故乡修理我 的旧衣。
(10)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我要把碧绿的荷叶裁成上衫,把洁白的荷花缀成下裳。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没人知道我也就罢了,只要我的内心是真正地芬芳。
(11)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要把头上的冠戴加得高而又高,要把项下的环佩增 得长而又长。
巫师戏龙图
B、经济条件较北方优越。
C、未形成北方严密的宗法 政治制度,个人受集体的 压抑较少,个体意识较强。
——一直到汉代,楚人多有 桀骜不驯的性格。
曾侯乙尊盘
D、艺术高度开展。
• 音乐:编钟,5个8度音,世界音乐奇迹。 • 艺术品——艳丽华美,奇幻飞动的表现形式。 • 注重审美愉悦性和剧烈动乱的情感。
• 峻洁人格、美政理想、爱 国情感和疾恶如仇的批判 精神、九死不悔的追求精 神在诗中水乳交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屈原与《楚辞》
一、名词解释
1、楚辞:“楚辞”的名称,始见于《史记•酷吏列传》。

其本义是指楚地的言辞,后来逐渐固定为两种含义:一是诗歌的体裁,一是诗歌总集的名称。

从诗歌体裁来说,它是战国后期以屈原为代表的诗人,在楚国民歌基础上开创的一种新诗体。

从总集名称来说,它是西汉刘向在前人基础上辑录的一部“楚辞”体的诗歌总集,收入战国楚人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汉代贾谊、淮南小山、庄忌、东方朔、王褒、刘向诸人的仿骚作品。

2、《九歌》:是屈原在楚国民间流行的祭祀乐歌基础上加工而成的一组祭歌,共十一篇。

所祭之神,分天神、地祗、人鬼三类。

天神有东皇太一、东君、云中君、大司命、小司命。

有关的五首歌词,多表现对天神的敬仰和赞颂,写得庄严肃穆。

地祗有湘君、湘夫人、河伯、山鬼,有关的四首诗歌全是恋歌,借对神的恋爱生活的描写,表现人类对纯洁爱情的赞颂,大都清新凄艳,幽渺情深。

写人鬼的只有《国殇》一篇,是对卫国战争中牺牲将士的热烈礼赞,激昂悲壮,刚健质朴。

3、《天问》:屈原所作的仅次于《离骚》的长诗。

它以反诘的形式,一连提出170多个问题,内容涉及天文地理、神话传说、古史传闻、社会政治、个人生活等,表现出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和广博的知识,表现了诗人大胆怀疑、敢于批判旧观念和勇于探索真理的精神。

全诗以四言为主,四句一节,通篇用反诘,参差错落,圆转活脱,被认为是“千古奇文”。

4、屈宋:先秦楚辞作家屈原和宋玉的合称。

屈原是楚辞的开创者,宋玉略晚于屈原,也以楚辞著称,并对赋的形成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后世因以屈宋合称。

二、论述题
1、简述“楚辞”的特点。

参考答案:“楚辞”具有鲜明的特点:它采用楚国方言,运用楚地声调,记载的是楚国的地理,描写的是楚国的风物,富有楚国的地方特色。

它构思奇特,想象丰富,善于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法和神话故事,表现思想感情,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

句子参差不齐,形式活泼自由,多用“兮”字,语句曼长流利,灵活多变,有停顿、有延伸,委婉而多情致。

2、简论“楚辞”的文化渊源。

参考答案:《楚辞》是中原文化与楚文化相融合的产物。

楚民族在殷商时代已接受了中原文化的影响,春秋战国时期,随着楚国的强大、兼并战争的日益加剧和列国间交往聘问之事的增多,它进一步吸收了中原文化,儒、法、墨、名、阴阳等思想及经典都传入楚国并产生影响。

屈原曾多次使齐,身受中原文化的影响,他诗中“举贤授能”、“修明法度”的思想和大量的比兴手法,就是直接继承和发扬了儒法思想与《诗经》的传统。

但对《楚辞》产生最直接影响的还是楚文化。

首先是楚地民歌。

楚地民歌渊源甚古,相沿不断,其句子参差灵活,多用“兮”字来加强节奏、舒缓语气,有的还用了兴句和双关语,已开楚辞体格。

其次,巫风文化的熏陶。

楚国一直盛行着殷商时代一种迷信色彩浓厚的巫风文化,在郢都以南的沅、湘之间,老百姓有崇信鬼神的风俗,喜欢举行祭祀活动。

祭祀时要奏乐、歌唱、跳舞以娱神。

这种巫术风俗的熏陶,
培养了人们丰富的幻想力,滋长着美丽的歌辞和舞蹈,给楚辞提供了养料。

其他如楚国的地理风物、方言声调等也给《楚辞》提供了直接营养。

3、谈谈《离骚》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参考答案:《离骚》是屈原充满爱国激情的抒忧发愤之作。

全诗的思想内容主要有三点:一是表达了诗人政治革新的要求和对“举贤授能”、“修明法度”的美政理想的追求;二是表达了诗人热爱国家关心民生疾苦的强烈爱国激情;三是展示了诗人坚持正义、反对奸邪的高尚情操和九死未悔的斗争精神。

《离骚》的艺术成就突出地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其一,成功地塑造了抒情主人公屈原的自我形象。

其二,继承发展了《诗经》的比、兴手法,将喻体和本体水乳交融,创造出了优美、奇丽、新颖、灿烂的艺术境界,甚至出现了由一系列艺术形象和艺术境界组成的象征体系。

其三,大量运用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想象丰富,构思奇特,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特色。

其四,大量运用了楚国的地名、物称、方言、口语等,使全诗具有鲜明浓郁的地方和民族特色。

其五,突破了《诗经》以四言为主的格式,汲取南地楚歌的韵调和句式,采用散文化的长句,以六言为主,长短相间,灵活多变,创造出一种比较自由灵活的新诗体,扩大了诗歌的表现力。

在结构形式上,它把《诗经》整齐短小的重章迭句扩大为长篇巨制,幻想与现实交织,抒情与叙事结合,大气磅礴,完美生动地反映了丰富复杂地社会生活。

4、简论屈原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参考答案: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我国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开创者,他的诗歌标志着我国诗歌创作由民间集体创作向作家个人独立创作的新时代的真正到来。

他强烈的爱国思想、高洁的品格和为追求理想而九死不悔的执着精神,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

千百年来,在反抗强暴、伸张正义、维护祖国尊严和利益的斗争中,人们总以他为榜样,从他的为人、品格中获得鼓舞和进取的力量。

他的精神品格熔铸成的动人魂魄的诗篇,哺育了一代又一代进步的作家。

贾谊、司马迁、李白、杜甫、文天祥、龚自珍、鲁迅等人,对黑暗现实的揭露和鞭挞,对民生疾苦的关注,无不是屈原精神的继承和发扬。

他开创的重幻想的浪漫诗歌传统,丰富了我国文学艺术的表现力。

《离骚》问世以后,“风”、“骚”并称,被视为我国古典诗歌的典范和论诗的最高准则。

他发展了《诗经》的比兴手法,使之与主体融合,情景交融,形成一系列独立的意象,在诗中起着象征、寄寓的作用。

这种“寄情于物”,“托物以讽”的表现手法,极大地提高了我国古代诗歌的创作水平,为后世作家广泛继承。

楚辞参差的句式,冲破了《诗经》的四言格式,为五、七言诗的创制铺平了道路。

他创造的楚辞体这一文学样式还直接催生了赋这一新的文学体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