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先秦文学第五章屈原与楚辞

合集下载

第五章屈原与《楚辞》

第五章屈原与《楚辞》
楚辞,起源于楚地言辞,后演变为诗歌体裁与总集名称,是战国后期以屈原为代表在楚国民歌基础上开创的新诗体。屈原的作品如《九歌》、《天问》等,展现了其丰富的想象力和批判精神。其中,《九歌》是对楚地祭祀乐歌的加工,表达对天神的敬仰、对纯洁爱情的赞颂以及对牺牲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士的礼赞;《天问》则通过反诘形式提出众多问题,表现了诗人的探索精神。屈原与宋玉并称“屈宋”,共同代表了先秦楚辞的最高成就。楚辞采用楚国方言,运用楚地声调,记载楚国地理,描写楚国风物,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屈原的《离骚》更是表达了其政治理想、爱国激情与高尚情操,艺术上则塑造了自我形象,继承并发展了《诗经》的比兴手法,运用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想象丰富,构思奇特,成为文学史上的经典。屈原作为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其作品不仅代表了楚辞的最高成就,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文学史先秦文学屈原与楚辞

中国文学史先秦文学屈原与楚辞

中国文学史先秦文学屈原与楚辞◎袁行霈版◎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五章屈原与楚辞第一节楚辞产生的文化政治背景一、楚文化源于中原文化,受少数民族文化影响。

二、政治思想方面和中原很一致。

三、习俗和审美趣味上“信巫鬼,重淫祀”(《汉书·地理志下》),崇尚巫风的习气受夏商文化和当地土著民族风气的影响。

对楚国审美风气影响明显,使其艺术充满奇异的浪漫色彩,富有飘逸、艳丽、深邃等美学特点。

四、楚当时由盛而衰,内部政治黑暗,贵族间相互倾轧的社会现实。

第二节屈原的生平和作品一、屈原生平及思想。

(一)两次放逐经历。

一次汉北,一次江南,积聚了深厚的悲痛和思念之情。

(二)主张连横,对理想充满信心,对遭到的不公正待遇充满了哀怨、愤激。

二、楚辞。

(一)“楚辞”之名始见于汉武帝时,这时已经成为专门学问,与“六经”并列。

(二)〔宋〕黄伯思《翼骚序》云:“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

”“楚辞”是指用有楚地方特色的乐调、语言、名物创作的诗赋。

(三)直接渊源是《九歌》为代表的楚地民歌。

祭歌的浪漫精神,影响了楚辞的表现方法及风格特征。

由于楚辞和汉赋间的渊源关系,所以屈原作品又称“屈赋”。

(四)西汉末,刘向辑屈原、宋玉等人作品,编成《楚辞》。

《汉书·艺文志》载屈赋25篇,东汉王逸作《楚辞章句》,认为屈原所作有《离骚》、《九歌》(11篇)、《天问》、《九章》、《远游》、《卜居》共24篇。

王逸《楚辞章句》目录中,除去《远游》、《卜居》、《渔父》、《大招》,屈原的作品共计23篇。

第三节《离骚》一、概述。

带有自传性质的长篇抒情诗。

(一)“离骚”解释。

司马迁:遭受忧患,《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说:“《离骚》者,犹离忧也。

”;王逸:离别的忧愁,《楚辞章句》云:“离,别也;骚,愁也。

”(二)一般认为写于屈原离开郢都往汉北之时。

二、思想。

(一)对楚国黑暗腐朽政治的愤慨,和他热爱宗国愿为之效力而不可得的悲痛心情,也抒发了自己遭到不公平待遇的哀怨,感情反复迸发,形成回旋复沓的特点。

中国古代文学之先秦文学【第5章 屈原与楚辞1】

中国古代文学之先秦文学【第5章  屈原与楚辞1】

中国古代文学之先秦文学第五章屈原与楚辞第一节楚文化与楚辞一、楚文化的特点1.中原文化以典重质实为基本精神。

2.楚文化以绚烂浪漫为主要特征:民神不分,巫风独盛。

楚人操南音,歌南风。

南冠楚服,独具一格。

令尹莫敖连尹左徒,楚国特有。

二、楚辞的名称1.指出现在战国时期楚国地区的一种新诗体。

2.这是战国时代一些楚国人以及后来一些汉代人用上述诗体所写的一批诗。

3.指汉代人对上述这批诗进行辑选而成的一部书。

·“楚辞”一词,其名称最早见于《史记·张汤传》三、楚辞的产生1.与楚声、楚歌、南风、南音有关系楚国地方特有的乐曲:《涉江》《采菱》《劳商》《九辨》《九歌》《薤露》《阳春》《白雪》。

2.与巫歌有关系,有巫音色彩《九歌》是屈原在祀神乐歌的基础上创作的,《招魂》是根据民间招魂词的写法而创作的。

歌舞乐结合的戏剧。

3.北方文学的影响《桔颂》《天问》的基本形式是采用《诗经》的四言句式加以重叠而成。

4.屈原的创新四、楚辞和《诗经》的比较1.句式《诗经》:四句式为典型句式,二二拍节奏。

《楚辞》:典型句式有六字句和五字句两种,句中是三三或三二节奏。

更灵活,更富表现力。

2.篇幅《诗经》:篇章短小。

《楚辞》:结构篇幅宏大。

富于变化,宏阔壮丽。

3.风格《诗经》:北方,中原文化代表,风格较朴素。

地方性大大减弱。

《楚辞》:南方文化的产物,具有浓郁的楚地地域色彩,是南方楚地的乡土文学。

加上作者的个性、感情的奔放、想象力的丰富,文采的华美,风格的绚烂。

·《楚辞》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最早的代表,熔生命激情与绚烂想象为一炉,提供了与《诗经》完全不同的、铺张华丽的审美范本。

4.语气词“兮”字的运用成为楚辞在语言形式上的一个显著特征。

“兮”的运用及其在句中位置的种种变化,在诗的节奏变幻和表情达意上,是有着一定作用的。

抒情意味浓郁。

5.作家《诗经》:群众性集体创作。

《楚辞》:屈原的个人创作。

这是中国文学史上第1次出现由诗人自觉创作、独立完成文学作品。

先秦文学五:屈原与楚辞

先秦文学五:屈原与楚辞

3、形式和语言
• 民歌的形式和丰富多彩的语言。《离骚》 二句一韵,二韵一节的形式是楚国民歌的基 本形式。字数不等,又多偶句,如最长的句 子如“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等,是九言, 最短 的句子“已矣哉”,三言。其他的六言、七 言为 主。错落中见整齐、整齐中又有变化。
• 《离骚》在简练的语言中吸收了楚国方 言,如“羌”、“侘傺”、 “蹇”,更突出 了民歌 风味。运用大量联绵字,如“零落”、“驰 聘”、 “陆离”(双声),“逍遥”、“偃蹇”、 “骐骥”、 “相羊”(叠韵),叠字如:“謇謇”、 “菲菲”、
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
《天问》、《九章》(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 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远游》、《卜居》、《 渔父》 。
第三节 《离骚》
• 一、《离骚》解题 • “离骚”二字,历来颇多不同解释: 司马迁《史记· 屈原贾生列传》:“《离骚》 者,犹离忧也。” 班固《离骚赞序》:“离,犹遭也;骚,忧 也,谓已遭忧作辞也。”(按,离同罹。)
5.屈原对于楚辞的贡献
• 不有屈原,岂见离骚。 (《文心雕龙· 辨骚》)。
第二节 屈原的生平及其作品 一、屈原的生平和思想
1、屈原的生平:
屈原,名平,字原。屈原出生 于楚国贵族家庭,屈原和楚王一样, 芈(mǐ)姓,出自黄帝颛顼系统 的祝融氏;芈姓族群从商代迁徙 至南方楚地,当传到熊绎时,因功 受周封于楚,遂居丹阳(也就是 现在湖北省秭归县境内)。
2.楚国民歌和地方音乐是“楚辞” 产生的直接源头。
• 早在周初,江、汉、汝水之间的民歌如《诗经》中的《汉 广》(周南)、《江有汜》(召南)等都产生于楚国,其他 一些文献也保留了不少楚国的民歌,如: • 《论语· 微子》中的《接舆歌》:“凤兮凤兮!何德之衰?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 《孟子· 离娄上· 沧浪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 刘向《说苑· 善说》载,鄂君子晳驾舟出游,水手抱桨而 歌,子晳不懂越国土语,便找人译为楚歌形式,此即《越人 歌》。鄂君子晳为楚康王(前559-前545在位)弟。若此事 可信,则此歌出现在公元前六世纪中叶。

第一编 先秦文学——《楚辞》

第一编 先秦文学——《楚辞》


《 九辩》、《九歌》、《涉
江》、《采菱》、《阳春》、《白雪》


皆是楚地乐曲的名目 。
2021/6/25
《孺子歌》: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 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越人歌》:
“今昔何昔兮,搴舟中流。今日何 日兮,得与王子同舟……”。
2021/6/25
②《诗经》的影响
③战国纵横家之文、说辞 战国时代纵横家奔走游说,十分活
2021/6/25
• 2.《九歌》与宗教祭祀的关系(与舞曲 、歌剧艺术的相似)
屈原《九歌》取材于神话。或写祭神场 面,或写诸神故事,与楚地宗教祭礼有 关。
2021/6/25
• 屈原《九歌》各篇,正是描写巫歌巫舞的场面,具有 浓郁的楚地民间巫文化色彩。前十篇各祭一神(天神 、地祗、人鬼),最后一篇《礼魂》为前诗篇通用的 送神曲。表现的思想、情感各有侧重:
泛指楚地歌辞,后主要指以战国时 代楚人屈原的创作为代表的新诗体,它 是楚国诗歌的代表,以其运用楚地的文 学样式、方言声韵和风物土产等,而具 有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表现为“书楚 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它的 句式比较自由,每句可长可短,在句尾 或句中多用语气词“兮”字。由于屈原 的《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所以后世 又称楚辞的文体(诗体)为“骚体”。
2021/6/25
第四节 《九歌》
• 1. 解题:《楚辞》篇名。“九歌”原为传说中的一 种远古歌曲的名称。《楚辞》的《九歌》,是战国楚 人屈原根据民间祭神乐歌改作或加工而成的诗歌,共 十一篇:《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 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 河伯》、《山鬼》、《国殇》、《礼魂》。《国殇》 一篇,悼念和颂赞为楚国而战死的将士;多数篇章, 则皆描写神灵间的眷念,表现出深切的思念或所求未 遂的哀伤。王逸说是屈原放逐江南时所作,当时屈原 “怀忧苦毒,愁思沸郁”,故通过制作祭神乐歌,以 寄托自己的这种思想感情。但现代研究者多认为作于 放逐之前,仅供祭祀之用。

屈原和楚辞(定)

屈原和楚辞(定)

六十二岁: 公元前278年,楚顷襄王二十一年。 屈原于五月五日怀石自沉于汨罗江而 死。 《哀郢》、《怀沙》、《天问》、《惜 往日》作于本年。
屈原之死的意义 ※1、刘小枫《拯救与逍遥》 中详尽分析探求屈原之死,他是以屈原之问出发 引发了诗人自杀之论题,他通过分析诸诗人自杀 之目的在于推导出人类之无法自救,而诗人自杀 既是人类自救的最高尚的殉葬品。诗人自杀在于 诗人价值信仰的崩溃,以全人类角度讲,是人义 论价值信仰的崩溃,进而提出人类的出路在于获 得上帝的拯救。当然刘小枫也分析了信仰崩溃却 并未自杀的诗人,他们走向了逍遥。在刘小枫看 来,这是对灵魂的放逐与游荡,并不能得到欣然, 而只是一厢情愿的麻醉式的逃避。
楚顷襄王在位期间,淫乐无度, “群臣相女石以功,谄谀用事”。顷襄 王十九年(前280年),秦伐楚,楚军 败,割上庸、汉北地予秦。 次年秦分兵两路攻楚,一路由武安 君白起率军攻陷楚之邓城后,向鄢(今 湖北宜城东南)进逼;另一路由秦蜀郡 守张若率水陆之军东下,向楚国的巫郡 及江南地进军。白起围攻鄢,鄢之战, 楚国军民数十万人被溺死。
二十六岁: 公元前314年,楚怀王十五年。 《史记· 屈原列传》“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 屈原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 因谗之曰……”屈原因上官大夫之谗而见疏,被罢 黜左徒之官,任三闾大夫之职。 (三闾之职,掌王 族三姓,曰昭、屈、景。原(屈原)序其谱属,率 其贤良,以厉国士”。可见三闾大夫是一种掌管三 大姓的宗族事务之官。是主持宗庙祭祀,兼管王族 屈、景、昭三大姓子弟教育的闲差事) 二十七岁: 公元前313年,楚怀王十六年。 张仪自秦赴楚,劝怀王亲秦绝齐,以割商於之 地六百里的空言为饵,怀王信之。 屈原力谏,不可 轻信秦之谎言,怀王不听,命其不得参与朝政。 《九章· 惜诵》作于本年。

屈原和楚辞

屈原和楚辞
• 心灵历程再现了诗人复杂的情感冲突,经历了几 个情感的波折,最后形成感情的瀑布和漩涡。这 个过程的公式是:满怀热情——失望痛苦——彷 徨往复——绝望决裂。
在现实过程的叙述中,诗人的“自我”面对 着三种基本的矛盾冲突:
• 一是“致君尧舜”的努力与昏聩楚王的 “不察”和排斥的矛盾;
• 二是正道直行与党人谗佞的对立; • 三是独立不迁与众芳变质的对立。
三、《离骚》
《离骚》是一首用生命写成的规模宏大的伟大诗篇。 它以空前的规模和气势,生动再现了屈原的人格 力量、爱国情怀及其与社会对立所引起的情感矛 盾。
• 它是封建时代知识分子政治人格的巨型雕塑,它 是中华民族爱国志士的苦恋情操的交响乐
• 它想象丰富,境界恢宏,情诚怨深,整体和谐。 其内容的伟大崇高和艺术的成熟入化,堪称划时 代的巨著。
• 总之,抒情主人公的人格结构的核心是一个“恋” 字,即对祖国的爱恋;他的情感矛盾的基本状态 是一个“苦”字,即壮志难酬、人莫我知的痛苦。 从情感性质看,《离骚》可以说是一支苦恋式的 咏叹调。
诗人自我形象概括:
• 综合以上三个方面的分析,即可对《离骚》 所塑造的诗人自我形象的基本性质做出比 较完整的判断:
中国古代文学: 先秦两汉魏晋六朝部分
第五章 屈原和楚辞
• 第一节 • 第二节 • 第三节 • 第四节 • 第五节
南北文化的交流与楚国文化的发展 楚辞及其特征 屈原和他的《离骚》 屈原的地位与影响 宋玉及其《九辩》
屈原
• 楚辞的产生,源于江 汉间的民歌,且受到 具有浓厚神话色彩的 楚地巫歌的影响。
在心灵历程的再现中,诗人的Biblioteka 自我”面对 着三种基本的矛盾冲突:
• 一是忠君与罪君的内心冲突; • 二是矢志与随俗的内心冲突; • 三是恋国与去国的内心冲突。

第五章屈原与《楚辞》

第五章屈原与《楚辞》

第五章屈原与《楚辞》第一篇:第五章屈原与《楚辞》第五章屈原与《楚辞》.txt-两个人同时犯了错,站出来承担的那一方叫宽容,另一方欠下的债,早晚都要还。

-不爱就不爱,别他妈的说我们合不来。

第五章屈原与《楚辞》一、基本知识1、楚辞:“楚辞”的名称,始见于《史记?酷吏列传》。

其本义是指楚地的言辞,后来逐渐固定为两种含义:一是诗歌的体裁,一是诗歌总集的名称。

从诗歌体裁来说,它是战国后期以屈原为代表的诗人,在楚国民歌基础上开创的一种新诗体。

从总集名称来说,它是西汉刘向在前人基础上辑录的一部“楚辞”体的诗歌总集,收入战国楚人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汉代贾谊、淮南小山、庄忌、东方朔、王褒、刘向诸人的仿骚作品。

2、《九歌》:是屈原在楚国民间流行的祭祀乐歌基础上加工而成的一组祭歌,共十一篇。

所祭之神,分天神、地祗、人鬼三类。

天神有东皇太一、东君、云中君、大司命、小司命。

有关的五首歌词,多表现对天神的敬仰和赞颂,写得庄严肃穆。

地祗有湘君、湘夫人、河伯、山鬼,有关的四首诗歌全是恋歌,借对神的恋爱生活的描写,表现人类对纯洁爱情的赞颂,大都清新凄艳,幽渺情深。

写人鬼的只有《国殇》一篇,是对卫国战争中牺牲将士的热烈礼赞,激昂悲壮,刚健质朴。

3、《天问》:屈原所作的仅次于《离骚》的长诗。

它以反诘的形式,一连提出170多个问题,内容涉及天文地理、神话传说、古史传闻、社会政治、个人生活等,表现出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和广博的知识,表现了诗人大胆怀疑、敢于批判旧观念和勇于探索真理的精神。

全诗以四言为主,四句一节,通篇用反诘,参差错落,圆转活脱,被认为是“千古奇文”。

4、屈宋:先秦楚辞作家屈原和宋玉的合称。

屈原是楚辞的开创者,宋玉略晚于屈原,也以楚辞著称,并对赋的形成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后世因以屈宋合称。

二、主要作家、作品1、精读作品屈原的《离骚》、《国殇》、宋玉的《九辩》2、阅读作品屈原的《山鬼》、《哀郢》、《招魂》、《天问》、宋玉的《风赋》三、思考与练习1、简述“楚辞”的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